dnf皇女的赏赐,谁能讲讲唐玄宗李隆基的发家史吗?
李隆基的上位史,可以说是李家内斗的血泪史。
如果简单来说的话,就是大臣们先发动政变,拥立他三大爷登基。然后三大娘把持朝政,和他堂妹一起,毒死了他三大爷,想要做下一代女皇。最后李隆基联合他姑姑,干掉他三大娘,拥立他爹做皇帝。他爹很有自知之明,当了两年之后,直接禅位给他。李隆基得到皇位后,又干掉了他的姑姑,彻底掌握了所有大权。
要想说清楚李隆基的这段发家史,我们还得从头说起了。
1.李家的家事有点乱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去世。李治去世后,身为太子的李显顺位登基,史称唐中宗。
但是,李显登基之后,其实就只是个傀儡皇帝而言。
因为大权都在他妈武则天手里。
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因为有头疼病的问题,只能让皇后武则天和自己共同打理朝政,史称‘二圣临朝’。武则天原本和李治有四个儿子:长子李弘,次子李贤,三子李显,四子李治。最先被立为太子的是老大李弘,但可惜李弘英年早逝。然后老二李贤被封为太子,结果李贤做了太子之后,和武则天关系不好,被武则天以谋反为名给废了。
于是,顺位轮到了老三李显。
李显做太子的时候,因为之前老二的前车之鉴,不敢和老妈对着来。但是等到老爹李治去世,自己真正做了皇帝以后,李显就想和老妈掰掰腕子了。李显当时打算重用外戚,扶持自己的皇后韦氏一党,和老妈争权。结果刚刚露出这个势头之后,就被武则天强力镇压,直接废了他的帝位。
从登基到被废,一共只过了55天。
老三李显被废后,武则天将老四李旦扶上皇位,史称唐睿宗。李旦登基之后,彻底成了老妈手里的牵线木偶。不光不能插手朝政,甚至连宫内都不能自由走动,日子可谓是过得憋屈至极了。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李隆基降生了。
2.从皇子到皇孙李隆基是李旦的第三个儿子,生母是德妃窦氏。在李隆基之前,李旦还有两个儿子,老大是李旦和皇后刘氏所生的李成器,老二是李旦和一个宫女所生的李成义。
李隆基出生的时候,李旦已经登基做了皇帝。虽然只是个傀儡皇帝,但该有的礼制还是得有的。所以,李隆基的大哥李成器,被封为了太子。而李隆基,则是在出生两年之后,就被封为楚王。
但此时的唐朝,正处在一片血雨腥风当中。
已经当上太后的武则天,仍不满足于自己的地位,想要再进一步,成为一代女帝。但想要成为古来未有的女皇帝,谈何容易?反对者自然不计其数。不光朝廷中枢这边,很多大臣反对,地方上的很多李姓藩王,以及一些对李家忠心耿耿的大臣,同样开始反对武则天。
面对这些反对,武则天则完全没有任何妥协,直接以最为强力的手段镇压。对外派出大军,镇压各地的反对者;对内则任用酷吏,清理那些反对自己的大臣。
此时尚且年幼的李隆基,或许还不明白,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但很快,更加艰难的未来,正式到来了。
公元690年,在李隆基六岁那年,他爹李旦将皇位让给了他奶奶。武则天正式登基,成为一代女帝。
这一下,连傀儡皇帝都没得做了。
李旦退位之后,仍然被立为太子。这倒也不奇怪,毕竟武则天一共就四个儿子。老大、老二这会儿都死了,老三之前还是被废掉的皇帝。这样算起来,除了老四之外,武则天好像也没别的选择了。
失去了皇位之后的李旦,日子过得更加艰难。他的皇位虽然已经被老妈给抢走了,但好歹还有一个太子位在手里。当时武则天重用武家人,很多武家人认为,武则天或许可以不将皇位传给儿子,重新传回李家,而是直接传给武家。
于是,武家人开始联合朝中酷吏,肆意攻击李旦。
对此,李旦根本不敢反击。
怎么反击?
只要他敢反击,就不光光是在反对武家,更是在反对武则天。以武则天的性子,到时候说不定会直接干掉他。
老爹李旦的遭遇,直接导致李隆基的日子,也不好过了。
虽然只是个孩子,但李隆基依然被严加看管,根本不允许外出。到了李隆基七岁的时候,按照宗室惯例,需要开始读书。武则天对于自己孙子们的学习,还是很支持的,让几位大儒入宫教导几位皇孙。但与此同时,却严令李隆基不得外出,不得离开宫中。
在接下来的七年时间里,李隆基再没能离开东宫一步,去见见到外面的世界。
3.少年渐渐老成随着李隆基年龄越来越大,他终于开始渐渐明白,自己这个所谓的皇孙,到底处在一个何等尴尬的地位了。
可惜,对于这样的境况,李隆基根本无力改变。别说是他了,就算是他爹,都只能傻傻做一个任由武家攻击的活靶子,更何况是他呢?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就此放过李隆基,在李隆基九岁那年,又一场噩梦向他袭来。
当时武则天手底下,有个叫韦团儿的婢女,非常受武则天的宠爱。这个韦团儿也是个很有心计的女人,看到李旦在武则天登基之后,依然稳坐太子之位,觉得或许李旦将来还有机会重登帝位,于是就去对李旦投怀送抱。
对于这个主动送上门的韦团儿,李旦自然是打死都不敢收下的。鬼知道这里面有没有什么陷阱?但是,李旦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的拒绝,却很快就引来一场大灾。
韦团儿被拒绝之后,恼羞成怒,很快就跑到武则天身边,诬陷李旦的两个妃子,说她们以巫蛊之术,诅咒武则天。这两个妃子,一个是先前李旦在位时,做过皇后的刘氏,另一个就是李隆基的生母窦氏。
这样的两个女子,照理来说,就算她们真的做了什么,似乎也应该交由相关部门,走正规程序去审问一下,然后才能下定论。但是到了武则天这儿,一切都不同了。当时正好赶上过年,李旦这两个妃子入宫去给武则天请安,进宫之后,直接就被秘密处死了。
没有原因,直接被处死。
在宫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也许是她们顶撞了武则天,被武则天一怒之下赐死了。也许是韦团儿下了黑手,秘密弄死了二人。因为在这件事之后,韦团儿也被给处死了。
但不管怎么说,两位太子的妃子,就这么莫名其妙地失踪了。
偏偏在知道自己的女人失踪时候,李旦这个太子,还不敢表现出任何不满,第二天就装作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年少的李隆基,亲眼目睹了这一切。
为什么我从小到大,都不能离开东宫?为什么我娘进宫之后,会直接失踪,连尸体都下落不明?
在经历过这些残酷的事情之后,年少的李隆基,心思开始渐渐老成,同时也得到了自己的答案。
因为权力。
4.神龙政变的见证者在李隆基十四岁那年,唐朝又发生了一件事。正是因为这件事的发生,导致李隆基终于被准许离开东宫,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公元698年,李隆基那个已经被废黜帝位、流放在外十四年之久的三大爷李显,回来了。
是被武则天下令接回来的。
武则天在位后期,曾为‘传位给武家还是李家’这个问题而烦恼。就在武则天难以决断的时候,当时朝堂上的中枢重臣狄仁杰说了一番话,让武则天终于下了决定。
“太庙祭祀当中,我只听说过儿子祭祀母亲,没听说过侄子祭祀姑姑。”
这句话,成了压垮武则天的最后一根稻草。
还是传位给李家吧!至少还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不过,就算决定传位给李家,武则天也不打算传位给老四李旦。因为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说,在老大老二都死了的情况下,应该由老三顺位继承才对。于是武则天下令,将流放在外的李显找了回来,将他重新立为太子。至于原本作为太子的老四李旦,则被改封为相王。
李旦失去了太子之位,但这对于他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终于可以不用继续成为武家和各方酷吏,群起攻之的对象了。
在将李旦改封为相王之后,武则天就放松了对李旦的监视。不但开始允许他在朝中做官,而且还允许他掌握一定的实权。如此一来,李隆基自然也就被允许走出宫,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公元701年,19岁的李隆基,被授予亲卫府右卫郎将之职,后来又改封为尚辇奉御,负责掌管皇家的马厩。
这两个官职虽然不大,但对于李隆基而言,已经是很大的机会了。出仕之后,李隆基开始有意识的结交各路权贵,有意识的为自己将来铺路。
就在李隆基养马期间,唐朝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当时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联合几位大臣,发动了政变,诛杀了武则天的宠臣张昌宗、张易之兄弟,逼迫武则天还政给李显。已经老迈的武则天,再也没有继续争斗的精力,只能将权力彻底还给李显。同一年,武则天病逝。
当时仅弱冠之年的李隆基,亲眼见证了这场政变。
李显二次登基之后,虽然掌握了实权,但却没有掀起太大的朝堂动荡。因为当时武家的势力还很强,那些辅佐他上位的功臣们也很强。反倒是他这个皇帝,手中权力有限。对此,李显只能重新培植外戚一党,希望外戚党能够帮助自己掌权。
但李显打死都想不到,自己的皇后韦氏,这个曾经和自己共患难的女子,此时心态已经截然不同了。
韦氏想像武则天一样,做第二个女皇帝。
所以,韦氏开始大力培植外戚一党,发展自己的势力。先是联合武家,打压功臣党,将那些神龙政变的功臣,纷纷放逐。然后再打压太子李重俊,逼李重俊造反,借李重俊之手干掉武家,自己再干掉李重俊,彻底独揽大权。
经过这样一番操作之后,韦后已经权倾朝野,俨然成了第二个武则天。
5.老爹不行自己来亲眼目睹这一系列变化的李隆基,也想做出一些改变,但却有心无力。
没办法,他实在太过年轻,资历太浅,根本没有自己可以依仗的势力。至于他爹李旦,能力也极为有限,根本无法在朝堂上争取到什么。
既然这样,那就只能靠自己了。
公元708年,李显在位期间,李隆基终于脱离了养马的岗位,被改封为璐州别驾,外放做官。
虽然是外放做官,但这时的李隆基,终于第一次掌有实权,可以独自做事了。这一年,24岁的李隆基,离开了京城,自此海阔天空。离京之后,李隆基继续结交各路英雄好汉,锻炼自己的能力。
两年之后,李隆基再次回到京城。
回到京城之后,李隆基开始有意识地结交万骑当中的一些要员。万骑是皇帝的亲军,于唐太宗时期创建,到了李显时代,已经成了京城内重要的防卫力量。
李隆基秘密结交万骑,培植自己的势力,个中深意,不言而喻。
此时的朝堂之上,情况已经恶劣到了极致。韦后已经彻底把持了大权,甚至比当年武则天做皇后的时候,还要厉害。
已经大权在握的韦后,甚至连等李显自然死亡都懒得等。这一年六月,韦后直接以一杯毒酒,毒杀了李显,然后立李显的儿子李重茂为帝,打算再次重演当年武则天做过的事情。
面对朝政的风云变幻,身在局外的李隆基,终于还是下定决定,决定冒险一搏。
6.唐隆政变李隆基决定发动政变,推翻韦后的时候,曾有下属劝他,让他先和他爹李旦打个招呼。对此,李隆基思考之后,最终选择了拒绝。
他太了解自己老爹的性格了。
当初李旦做皇帝和太子的时候,都只敢做个傀儡,不敢奋起争权。如今只是相王,李旦想必更不敢参与此事。如果告诉了老爹,非但不会得到什么帮助,反倒会坏事。
但是,属下的提醒,也让李隆基意识到一个问题:单凭自己这点力量,想要成功发动政变,推翻韦后,实在太过困难。或许,自己应该找一个合适的盟友。
在经过仔细的挑选之后,李隆基将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小女儿。武则天还在的时候,太平公主就颇受重视,在朝中拥有一定的势力。神龙政变的时候,太平公主则是站在了张柬之等神龙政变功臣那一头,政变有功,后来被李显封为‘镇国太平公主’。
此时的太平公主,在京中依然拥有很大的势力。最关键的是,太平公主也是李家人,而且权力欲望很强,不可能想看到韦氏独掌朝政,成为第二个武则天。
于是,李隆基去找到了自己的姑姑,和自己姑姑摊牌了。然后,不出所料,姑侄二人,一拍即合,当即打算联手对付韦后。
此时的韦后,在毒杀李显,扶持太子李重茂上位之后,已经开始积极为自己篡位行动了。韦后先是将韦氏一族的人,安插到京城的各个要害部门,把持大权。同时还从外地调来了五万府兵,保证京城的安全。经过这样一番操作之后,京城貌似已经全部在韦后的控制之下了。
但事实果然如此吗?
李隆基在小心观察过之后,发现情况似乎也并非如此。
韦后虽然势大,但其实有些外强中干。一来,当年武则天的先例,近在眼前,很多大臣依然支持李家,不希望再看到第二个武则天出现。二来韦后虽然在京城积极安插人手,但这些韦家人在各自的部门,往往根基不深,没什么群众基础。
只要小心谨慎,还是有机会的!
李隆基终于得出了自己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判断。
接下来,李隆基找来了自己交好的禁苑总监钟绍京,万骑果毅李仙凫、葛福顺、陈玄礼等军官,一起筹划政变之事。在这个过程中,钟绍京还曾一度反悔,表示想要退出。但最后在其妻子的劝说之下,终于还是决定参与这场政变。
最终,李隆基将政变之日,定在了六月二十日。
六月二十日,当夜,政变开始。
首先,葛福顺负责突袭羽林军,并且很快诛杀了羽林军中的韦家人,直接策反了整个羽林军。在这个过程当中,韦家人在羽林军中根基不深的弊病,就凸显了出来。在几个管事的韦家人被杀后,整个羽林军直接被轻松策反,开始跟着葛福顺一起进攻皇城。
于此同时,李仙凫带着一部分人马,进攻白兽门。李隆基自己,则是亲自带兵,进入内宫。在太平公主的帮助下,内宫守军见到李隆基后,直接倒戈投降。
就这样,在极短的时间内,李隆基便成功占领了整个皇城。在李隆基进入皇城之后,韦后发现不妙,逃往飞骑营寻求庇护,却不料飞骑营也早已被李隆基策反。最终,在韦后逃入飞骑营之后,飞骑营的人直接将其斩首,送给了李隆基。
等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京城已经彻底城头变幻大王旗,全部由李隆基控制了。
7.杀姑姑稳政权控制了京城之后,李隆基开始大肆清理韦氏一族的人。于此同时,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一起,逼迫在位的李重茂,禅位给自己老爹李旦。
因为李重茂的年号是唐隆,所以后世将这场政变,称之为唐隆政变。
李旦即位后,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应该由李旦的嫡长子,也就是李隆基的大哥李成器做太子。但是李成器也不傻,此时的京城,都在自己那个三弟的手中掌控,之前政变更是直接由他来主导。自己要是敢当这个太子,估计也没人支持自己啊!于是李成器坚决推辞不受,坚决表示,非得李隆基当这个太子不可。
在李成器的‘强烈’要求下,李隆基终于成了太子。
朝堂大权,终于重回李家之手,一切,似乎都重新回到了正轨。
但这只是表面现象。
李旦登基后,太平公主自恃有拥立之功,开始在朝堂上大肆安插自己的人手。随着权力的膨胀,太平公主开始不满足于自己目前的地位。
于是,此时朝堂上的两大山头,李隆基派和太平公主派,终于开始起了冲突。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势,太平公主觉得,应该换一个性情更软弱的太子,这样才方便自己操控。
接下来,便是姑侄二人的斗法了。
太平公主为了自己的权势,想要除掉李隆基,换一个软弱的太子上位。而李隆基为了维持自己的地位,则必须要坚决反击。就这样,双方你来我往,在朝堂上斗了快两年之后,矛盾越来越大。
就在这个时候,身为皇帝的李旦出手了。
凭心而论,李旦并不是个有作为的皇帝,甚至可以说,非常平庸。但是,平庸并不意味着傻。如果李旦真的一点心眼都没有,估计他也不可能在武则天时代,安然当了好几年的皇帝,又当了好几年的储君。
面对儿子和妹妹的争斗,李旦实在看不下去了。然而李旦又不是那种强力皇帝,能够独自将两人全部镇压。所以,李旦最后想了个很有趣的法子。
直接禅位给了李隆基。
李隆基都直接当了皇帝,太平公主你总该死心了吧?难不成,你还能直接造反吗?
于是,公元712年,李旦禅位给李隆基,李隆基由此登基为帝。
但后来的事情发展证明,李旦还是把这事想简单了。
李隆基登基之后,太平公主依然不肯罢休,依然在朝中处处发力,阴谋发动政变。李隆基自己当初就是通过政变得到的江山,自然不会对此陌生。在太平公主打算发动政变之前,李隆基抢先发动政变,诛杀了太平公主一党,逼得太平公主逃到李旦那边,请求李旦赦免自己的罪过。但结果,哪怕李旦亲自出面,请求李隆基赦免太平公主,李隆基依然坚持将其赐死。
就这样,在清理掉了太平公主之后,李隆基终于彻底掌握了朝政大权。在此之后,已经退居二线做了太上皇的李旦,也交出了所有权力,颐养天年。
公元713年,李隆基将年号改为开元。开元之治,由此开始。
纵观李隆基的发家史,我们不难看出,李隆基的上位过程,其实就是李家自己的内斗史。从武则天一直到李隆基,整整数十年的时间里,唐朝高层一直在不断的内斗,频繁发动政变。李隆基能够成功政变,一方面是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另一方面也是凭着自己的皇族身份。
但李隆基的成功,却可以称得上是老李家这一家子的失败了。
日本历史上绯闻最多的女天皇是谁?
我是@俗人何金水,让我们一起来聊聊到底日本历史上哪位女天皇绯闻最多。
日本历史上一共有八位女天皇,其中据野史记载,绯闻最多的应该是第六位的【孝谦天皇】。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次在位期间倚重表兄藤原仲麻吕,放任其专权,且以兴修宫殿为名行秘密同居之事。
一次退位期间,与鉴真大师徒弟道镜和尚研习佛法,日久生情;其后重新登位,任由专权,大造冤案。
身份1:阿倍内亲王孝谦天皇本名阿倍内,是日本第46代天皇,圣武天皇与光明皇后之女,生于唐玄宗开元六年(712年)。
由于其母光明皇后还生有一名皇子,1岁夭折,而圣武天皇虽然还生有2子(他户亲王、安积亲王),但由于他们都是庶子,因而无法被立为储君。
(阿倍内亲王剧照)
由于皇后无法再生育后,圣武天皇只好册立阿倍内为皇太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阿倍内成为日本史上首位女太子。阿倍内成为储君后,拜大学者吉备真备为师,由此学到了很多治国理政的知识。
(吉备真备画像)
吉备真备:日本奈良时代的学者、政治家(公卿),曾任两次遣唐使,官至正二位右大臣,717年(养老元年),作为遣唐学生到中国,学儒学、律令、礼仪等。735年(天平七年)归国,携回并献上《唐礼》13卷和历书、兵书、音乐书、武器、乐器、测量器具等。任大学助、东官学士,为阿倍皇子(孝谦天皇)讲授《礼记》、《汉书》等。752年(天平胜宝四年),又以遣唐副使与藤原清河(正使)等来到中国,754年,归国,任大宰大贰。身份2:孝谦天皇天宝八载(749年),圣武天皇将皇位让给太子阿倍内,是为孝谦天皇。
孝谦天皇登基后,倚重表兄藤原仲麻吕(光明皇后之侄),不仅让他尽掌军政大权,而且还以修缮宫殿为由,公然搬进他的家中与其同居。
依仗着女天皇的宠信,藤原仲麻吕专断朝政、排除异己, 可谓权侔人主。
(藤原仲麻吕画像)
还有一种说法,其实早在皇太子时期,二人早有私情,一直保持着暧昧关系。成为孝谦天皇后,表哥做了丞相。
表哥专权主外,孝谦后宫纵情淫乐,两人各取所需,彼此相安无事。
当然,玩乐总有腻味时候。
754年,唐东渡鉴真大和尚为孝谦天皇授戒,天皇仿佛这段时间在佛法中找到了精神寄托,打发着寂寞的时光。
4年后,孝谦天皇让位给淳仁天皇,自己做了太上皇,专心念佛吃斋。
(鉴真大和尚塑像)
念佛吃斋实在是枯燥,凡念怎能轻易根除?
直到后来遇到了另一位“真命天子”- 道镜和尚
道镜和尚是唐朝鉴真大师的徒弟,精通多国语言,生的眉清目秀。孝谦久惯风情,像道镜这样的小鲜肉怎能抵抗住她的进攻,没几个回合,道镜就成了孝谦的“俘虏”。
既然和尚重惹凡尘,欲望就不止于此。
6年过去了,道镜竟然仗着女天皇的宠爱,变成了一个嗜权如命的男人,他开始怂恿孝谦夺回权力。
公元764年,孝谦重新进入权力中心,为了道镜她要重出江湖。
为了新欢,除掉旧爱,藤原仲麻吕(表哥)被处死,淳仁天皇被废黜。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孝谦天皇再次登基,并改称号为称德天皇,随后道镜和尚被封为大国师,所有一切都在女皇掌控之中。
同时,阿倍内也成为日本史上唯一一个两次登基的女天皇。
不得不感叹,好一个狠心的“为爱鼓掌”的女天皇!
身份3:称德天皇称德天皇在位期间,继续大力推行佛教。在此期间,道镜一路青云,最终升任法王兼太政大臣,不仅尽掌国家军政大权,而且还建立规模宏大的法王宫,其规格跟皇宫无二。
可能是实在太喜欢这个道镜和尚了,称德天皇甚至还想让位与他!
是的,你们没听错,就是这么宠溺,幸好大臣和气清麻吕等人的极力阻挠才没有得逞。
改朝换代!公元770年,称德天皇驾崩,终年59岁;继位的光仁天皇第一件事情就是罢黜道镜和尚,贬往下野国药师寺担任主持。
道镜和尚估计是太郁闷了,没过两年便病死了。
(日本影视剧中的孝谦(称德)天皇)
据史书记载,虽然孝谦(称德)天皇一生未婚。
而且据野史传说,天皇私生活方面很放纵,经常用美色来统御群臣,以稳固自己的统治。
史料《公卿补任》中记载:“左大辨正四位下橘奈良麻吕,以天平宝字符年七月二日,谋反伏诛。至是雪冤。当时吞冤入地,死而不暝者,非独公也。”可知孝谦天皇治下,冤死者众多。
看来这位女天皇统治手段真有一套,很好的利用了自身的优势来抓住重点,解决问题,所以只有这样,才能统治天下。
(完)
【感谢阅读,喜欢内容的话可以点赞回复+关注,我是@俗人何金水。】
大唐太子李建成有后人吗?
李建成有后人吗?答案是明确的,有!据史籍记载,唐隐太子李建成公育有六子五女、共十一个孩子。但从中国古人对“有后”的传统定义来看,李建成却又是绝嗣之人。这一切还得从唐武德九年的那场军事政变说起……
“玄武门之变”,唐太宗杀光所有侄儿唐武德九年,时为秦王的唐太宗李世民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在玄武门内诛杀了一母同胞的哥哥皇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在这场军事政变中,李建成和李元吉虽然被杀了,但血腥的屠戮远没有结束……在诛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后,李世民为了斩草除根、以绝后患,一不做、二不休,杀绝了彼时活着的所有亲侄儿!因为三弟卫怀王李玄霸、五弟楚哀王李智云早殇无子,其他弟弟都尚未成年,所以彼时李世民的所有亲侄儿都是李建成和李元吉所生。除李建成的长子李承宗早殇、死于武德九年之前,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所有在世的儿子悉数被杀、无一幸免。
“隐太子后裔”从何说起前面说到,“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李世民杀光了隐太子李建成的所有儿子。可奇怪的是,唐王朝却有一脉宗室是作为“隐太子后裔”存在的,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说白了,其实就是李世民在“猫哭耗子假慈悲”!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之后,李世民废黜了他们的皇太子和齐王尊号,将李建成降为为息王、李元吉降为了海陵王。四年之后,李世民又假模假式玩死了“猫哭耗子”,说什么不忍兄弟绝嗣云云,把自己的儿子赵文王李福过继给了李建成为嗣子,因此李福一脉便成了他大爷李建成的后代。更让人无语的是,李世民居然把自己跟李元吉遗孀杨氏所生的儿子曹王李明过继给了李元吉!这也是没谁了……把人家老婆给睡了,生个儿子还过继给人家当嗣子,这是嫌李元吉头上不够绿吗?
可李福同样是个绝嗣之人,为了让他这一脉能够香火不断,“神龙政变”之后唐中宗李显把七大爷蒋王李恽的孙子李思顺过继给了自己那位绝嗣的十三叔李福为嗣,承袭了赵王爵位。因此,后来唐王朝的“隐太子”后裔其实是蒋王李恽的后代,根本不是李建成真正的后代……
李建成虽然儿子悉数被杀,但女儿没有被杀在中国古代,只有儿子才拥有继承权,女儿、哪怕是嫡出的女儿也是没有继承权的。没有继承权就意味着对皇位不具备威胁性,因此在杀光所有侄儿的同时,李世民对一众侄女终究还是网开一面、刀下留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女儿都幸免于难。
目前,史籍中有明确记载的、拥有正式封号的有李建成的两个女儿闻喜县主李婉顺、归德县主李氏(名讳不详)和李元吉的小女儿归仁显主李氏(名讳不详)。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其他女儿史籍虽然没有详细记录,但没有被杀应该是可以肯定的,李世民没理由杀几个、留几个,不是吗?既然有三个明确没有被杀的,杀掉其他几个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在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一众女儿当中,闻喜县主李婉顺的是由墓志出土的,因此生平也最为详细,她是李建成的次女。“玄武门之变”后,李婉顺姐妹和李建成的太子妃郑观音被李世民安置在了宫外长乐坊内,待遇还算过得去,后来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对郑观音这位大妈还非常照顾,这是史料中有明确记载的。郑观音于唐高宗上元三年寿终正寝,享年七十八岁。
贞观十三年,十七岁的李婉顺被二叔李世民正式册封为闻喜县主,下嫁通事舍人刘应道为妻。李建成的这位二姑爷也不是泛泛之辈,他的父亲是唐王朝的吏部侍郎刘林甫!可见,李世民并没有因为兄弟之间的矛盾而刻意刻薄这个侄女。而且,根据墓志所载,李婉顺与刘应道婚后感情还是相当不错的。
至于李婉顺为什么没有被册封为郡主而只是被册封为了县主,这主要还是和唐王朝的制度有关。唐王朝和明清不同,亲王的女儿一般封县主而非郡主,郡主是转为皇太子之女设置的。贞观十三年,隐太子李建成的封号仍然是息王(亲王)、谥“瘾”。作为亲王的女儿,李婉顺只能被册封为县主而不是郡主。至于李建成被恢复皇太子之位,那是三年之后、贞观十六年的事情了。彼时李婉顺已经出嫁,李世民便没有再“节外生枝”、给她晋封郡主了。唐高宗龙朔二年,李婉顺去世,年仅四十岁。
综上所述,“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李世民虽然杀光了隐太子李建成所有的儿子,但他的女儿们却都幸免于难了。因此,李建成的的确确是有后人的。但从中国古代传统观念上讲,李建成也的确绝嗣了。后来的所谓“隐太子后裔”,其实是赵文王李福的“后裔”,而实际上却是蒋王李恽的孙子李思顺的后代。因为李福后来也绝嗣了,最后过继了蒋王李恽的孙子李思顺为嗣、由他承袭了赵王爵位。
古代宫女有没有可能怀孕?
宫女是一个泛称,泛指古代皇帝后宫中所有从事管理或奴役的女人,可以这么说,除了皇帝正式册封的皇后、妃子这一类可以称为皇帝老婆的女人之外的所有女人,都是宫女。
古代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皇宫中更是如此,宫女也因为出身、姿色、才能分三六九等,有从事皇帝、皇后或嫔妃日常管理工作的宫女,这一类称为女官,大多来自上层官吏家庭出身或者民间有威望的豪强地主出身,在宫中处于中等地位。
还有一类宫女纯粹就是从事体力劳动,或者照顾、服侍宫中地位较高的皇后、嫔妃从事打杂类体力劳动,比如拖地、洗衣、打扫等等,这一类宫女出身低微,或者出自犯罪家庭的女儿,在宫中处于最低等的地位。
皇帝法律意义上的老婆主要是皇后、嫔妃以及各种各样不同称呼的妃子,宫女在宫中并不是皇帝的老婆,充其量只是打杂或管理宫中的一些事物。
古代封建社会上虽然是等级森严,但是皇权是无限的,皇帝可以干他任何想干的事,比如宠信宫女,皇帝也是个男人,在一些日常生活中,难免会一时冲动 ,看中了喜欢的宫女的,一时兴起,就宠信了。
比如明神宗朱翊钧,也就是万历皇帝,10岁即皇帝位,17岁有一次路过慈宁宫时,看到当时的宫女王氏,一时兴趣来了,就宠信了王氏,就这一次,宫女王氏就怀孕了。
皇帝是正常的男人,宫女也是正常的女人,一般情况下,没啥意外,皇帝宠信宫女后,至少一半的宫女会怀孕,毕竟正常的受孕都是会成功的。
对于一个普通的宫女来说,一辈子都可能见不到皇帝一面,如果能得到皇帝的宠信,那简直是天下掉馅饼一样的幸运,一定会好好配合皇帝完成宠信的,甚至会极度渴望能够怀孕,毕竟这是宫女几乎唯一改变命运的手段。
中国历史上以宫女身份得到皇帝宠信后并因此飞黄腾达,从此改变命运的大有人在,比如明穆宗朱载垕(hòu),他宠信了一位宫女李氏,这个李氏为明穆宗生了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后来的万历皇帝,而李氏后来也被封为皇后,这是从宫女到皇后的转变,应该是所有宫女一生的理想。
虽然宫女能为皇帝生个儿子是一生的理想,但并不是人人都有这样的运气,即使是被皇帝宠信后怀孕的宫女,也并是人人都有生孩子的权力。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有英明的,有昏庸的,有被权臣控制的,有作为傀儡的,在皇帝昏庸之时,又碰巧后宫中有一位狠毒、善于嫉妒的皇后存在时,那些怀了孕的宫女,甚至连生孩子的权力都没有。
比如东汉汉灵帝时期,他的皇后是何皇后,何皇后给汉灵帝生了一个儿子叫刘辨,因此见不得宫中有其他女人怀孕,后来汉灵帝宠信了一个王美人,何皇后就想着毒死王美人,王美人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喝了打胎药,结果胎没有打掉,后来还是生下了孩子,这个孩子就是后来汉献帝刘协,何皇后于是在王美人哺乳期给王美人喝的汤药里下了毒,毒死了王美人 。
还有东汉汉安帝刘祜在位期间,他的皇后是阎姬,这个阎姬心狠手辣,得到皇帝宠信后,不愿意看到皇帝再宠信其他女人,汉安帝曾经宠信过一个宫女李氏,李氏生了一个儿子叫刘保,就是后来的汉顺帝,阎姬很嫉妒,后来还是毒死了这个宫女王氏。
所以宫女怀孕了,能不能顺利生下孩子,取决于当时皇帝是否英明,政治是否腐败,后宫斗争是否激烈?而不取决于宫女本身,虽然每个怀孕的宫女都想正常地把孩子生下来,但并不是都能如愿。
不是每一个怀孕的宫女最终都能从丑小鸭到白天鹅,遇到运气不好的,后宫政治斗争激烈的,可能怀孕的宫女直接就被皇后害死了。
所以算起来,怀孕的宫女命运可能会有四种:
一是直接就被皇帝宠信的皇后或者嫔妃害死了,包括肚子中的孩子一起死,这一类可能是最多的,很多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
二是怀孕的宫女生下孩子后,孩子被抱走,而宫女却被害死;
三是怀孕的宫女生下孩子后,母子都能平安,但是却倍受冷落,郁郁寡欢;
四是怀孕的宫女直接得到皇帝的宠信而步步高升,命运从此改变,这一类毕竟是极少数。
那么残酷是真的还是电影演绎?
彘zhì,古时候是形容猪的。
彘,猪也。——《小尔雅》人彘就是说把人的四肢砍掉,挖眼、熏耳、剐鼻、剃发、毒喉、割舌,拔眉,划脸,把人体所有可以毁坏的器官等全部毁坏,然后丢到茅厕里,是为人彘,和《鹿鼎记》里韦小宝口中的“人棍”有些类似。历史上最为出名的人彘可能就是戚姬了,这项残酷程度不亚于凌迟的刑法也是吕雉专门为戚姬设计的!
影视剧作品中的慈禧和丽妃在电影《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中,慈禧把咸丰帝的丽妃做成了人彘装在了酒缸里,称为人彘,这段情节表现了慈禧的心狠手辣以及让观众对丽妃产生同情,更加痛恨慈禧,也让人对那个糟粕的年代更加厌恶。但是这毕竟是电影,既然是电影里面就肯定有艺术加工的成分,很多导演编剧为了博取观众眼球和热点对历史的修改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实在是完全反着演,列如那部连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都能讲错,更把李鸿章演成了体恤爱民,清正爱国的好官,被盲目跟风的网友捧上神坛的《走向共和》。“宰相合肥天下瘦”是我们那个年代饱受压榨亲身经历过的列祖列宗用血泪对他的评价,现在却被没有经历过他们苦难的“孝子贤孙”惺惺作态般的改为了“年少不知李鸿章”。
还原真实的兰丽闺蜜在真正的史料中,慈禧对丽贵妃的态度可能让看过电影的朋友失望了,慈禧不仅没有把丽妃做成人彘甚至对丽妃还关爱有加。丽妃,他他拉氏,比慈禧太后小两岁和慈禧同时进圆明园,当时慈禧被封为兰贵人,丽妃被封为丽贵人。当然,丽妃没有慈禧的心计,更没有慈禧的手段。慈禧被封为懿嫔一个月后丽贵人被封为丽嫔。之后丽嫔为咸丰生下一个女儿,也是咸丰唯一的女儿,咸丰对此宠爱有加,丽嫔被封为丽妃,这时候慈禧还是懿嫔,比丽妃晚一步。没多久慈禧生下了一位皇子,就是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清穆宗年号同治),咸丰大喜过望,不久,便封慈禧为懿贵妃。咸丰帝去世后,同治皇帝继位,慈禧顺利的成为了和慈安太后平起平坐的皇太后。紧接着,慈禧便让同治皇帝破格升丽妃为丽皇贵妃,一次晋升两级,同治十三年又被封为丽皇贵太妃,由此可见,慈禧不仅不恨丽妃,还十分疼爱这个当年和她一起进入龙门的妹妹。在清朝,只有皇后所生的女儿才能被封为固伦公主,但在同治九年丽妃的女儿便被封为荣安固伦公主。
丽妃从小便体弱多病,活生生一个药罐子。在丽妃病重期间,慈禧还亲自关照丽妃用药。光绪十六年丽皇贵太妃在寿康宫病逝,享年54岁。光绪帝亲自拜谒金棺,奠酒、行礼,出殡时葬礼十分隆重,光绪十九年丽皇贵太妃被葬于清东陵定陵妃园寝,墓地处于第一排正中,为定陵妃园寝里最尊贵的位置。上谥号为庄静皇贵妃。丽妃本人性格温顺,和《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多有相似,丽妃对慈禧也十分恭敬,慈禧自然待丽妃极好,俩人如同亲姊妹,并不想文学艺术作品中那般!值得一提的是《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的导演都是李翰祥!如果一昧的以修改历史来博取群众的关注,这样做会误导很多不了解史实的人,这种做法是愚蠢的,是可唾弃的!话又说回来了,我想没有多少人拿着艺术加工后的电视剧当做历史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