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游三国之兵甲融合,是什么支撑蜀国多次北伐的?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蜀国这个三国最弱的国家,之所以六次北伐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经济环境蜀汉地区,本来就已“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疏食果实之饶”(《汉书·地理志》);到了蜀汉建国,“封域之内”,仍是“栋宇相望,桑梓接连”,“原隰坟衍,通望弥博”,“沟洫脉散,疆理绮错、黍稷油油,粳稻莫莫”(左思《蜀都赋》。成都平原的丰收与否,是和都江堰的灌溉工程分不开的。
都江堰当时称为“都安堰”,诸葛亮辅政后,曾“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主护之”(《水经·江水注》)。这样,“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水经·江水注》)的成都平原,其农业的发展,比之两汉全盛时代,亦无逊色。
同时蜀汉还在汉中一带,设置屯田,这些都有助于农业的发展。在纺织手工业方面,织锦业最为发达,居全国第一位。故当时织锦,“魏则市于蜀,而吴亦资西道”(《太平御览》引山谦之《丹阳记》)。成都附郭的纺织业盛况,据《蜀都赋》说:“圜阓之里,伎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蜀亡之时,史称蜀库存“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三国志•蜀志•后主传》注引王隐《蜀记》),可见纺织生产产量之多。
中原地区的商业,已不如前代,而蜀汉的商业,并未衰歇。如成都“市廛所会,万商之渊,列隧百重,罗肆巨千,贿货山积,纤丽星繁……贾贸墆鬻,舛错纵横,异物崛诡,奇于八方”(左思《蜀都赋》)。
不过话又要说回来,尽管益州是沃野千里、有“盐铁之利(《三国志·蜀志·吕父传》)的天府之国,如前所述,蜀地的织锦业,又非常发达,可是要动员十万以上兵众来长期和魏进行战争,军费浩大,仅仅倚靠这些收入来作为“决敌之资”,还是有困难的。
二、安定南中的意义居住于蜀汉西南边境的少数部族,既然不向蜀汉政权纳税服徭役,而且在刘备病死前后,越巂(郡治邛都,今四川西昌西南),叟帅高定元杀郡将举兵称王。牂牁(郡治故且兰,今贵州凯里西北)太守朱褒据郡不受调遣。
益州郡(郡治滇池,今云南晋宁东)大姓雍闿杀太守正昂,蜀汉政府改派张裔为益州太守又为闿执送东吴。东吴表奏雍闿为永昌(郡治不韦,今云南保山东北)太守,想在蜀汉边境培植亲东吴的势力。
雍闿同时还拉拢另一益州郡大姓孟获,叫人散布谣言,欺骗“夷、叟”(当时对西南 少数族的泛称)说,“官欲得乌狗三百头,膺前尽黑,螨脑(即玛瑙)三升,斫木长三丈者三千枚(斫木不会高过二丈),汝能得否” (《华阳国志·南中志》),假称蜀汉政府要他们贡献这些根本不可能得到的东西,来威胁群众,挑拨民族感情。当时南中反蜀汉 的力量正在结集起来,威胁蜀汉的后方。诸葛亮秉政后,趁与东吴通好之际,就举兵南进,他不但想解除蜀汉后方的威胁,还想掠夺南中物资,补充夷、叟兵员,来充实蜀汉军事力量,为北伐作好准备。
公元225年春,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大军分为三路,马忠 率东路军直指牂牁,不久就消灭了朱褒;李恢率中路军自平夷 (今贵州毕节)径趋滇池,包抄雍闿、孟获的后方;诸葛亮亲率西 路主力,由安上(今四川屏山)从水路趋越。高定元在定笮(今 四川盐源南)、卑水(今四川会理东北)一带“多为垒守”,设置防 御工事。诸葛亮想等待高定元的军队集合后再进行决战,因此 停军卑水前线,稍作休整。
正在准备决战之际,雍闿、孟获也从 滇东赶来,高定元的部下袭杀雍闿,孟获代闿为主,继续进行顽 抗。诸葛亮趁南中内部混乱的时刻,一举攻克越嶲郡,临阵击杀高定元。就在这年五月,渡过金沙江,追击孟获。这时李恢率领 的中路军,“追奔逐北,南至盘江,……与亮声势相连”(《三国 志·蜀志·李恢传》。孟获南有李恢的迎击,北有诸葛亮的追 兵,被包围在南盘江上游今曲靖一带。传说通过七擒七纵,诸葛 亮把南中少数族的上层分子孟获争取过来了。
不久,三路大军在滇池会合。诸葛亮的出兵是在春天,五月渡泸(金沙江),到秋天,南中四郡(越嶲郡、益州郡、永昌郡、牂牁郡)悉平,十二月回到成都,用兵可算是神速的。
南中平定之后,诸葛亮大量起用少数兄弟族的上层分子皆即其渠率而用之”。有人对此表示异议,诸葛亮向他们作了解释,认为如果大量指派内地人去当官吏,同时必须派遣军队驻扎在那里,“兵留则无所食”,不但增加少数族地区的经济负担,而且还会导致民族间的隔阂。
只有尽量利用当地民族上层分子,才可以勉强做到“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这样一个局面。
当然,诸葛亮选择的南中少数族上层分子如建宁太守李恢、云南太守吕凯、永昌太守王伉等人他们大都是拥护蜀汉政权的。诸葛亮还吸收少数族上层分子中原先和蜀汉政权有距离的一些人到蜀汉中央政府里去,给与他们较高的政治待遇,如建宁(郡治味县,今云南曲靖南)爨习官至领军将军,孟获官至御史中丞,朱提(今云南昭通)孟琰官至虎步监。这样,不仅使蜀汉政权后方得以巩固,而且还从西南少数族方面得到一些兵员的补充,如他“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华阳国志·南中志》)。
此外诸葛亮又通过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向少数民族人民请求资助,“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给军国之用(《华阳国志·南中志》)。
诸葛亮对南中地区用兵的结果,保证了西南少数民族人民 与汉族经济、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另一方面,“军资所出,国以富 饶”(《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因此也给西南少数民族的劳 动者们带来了蜀汉政权对他们的沉重的剥削和压迫 。
“南方已定,兵甲已足”《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公元 227年,诸葛亮北驻汉中,就准备大举北伐了。
三、吴国的配合蜀汉政权失去荆州以后,要想北伐曹魏,只有利用吴蜀联盟,东西齐举,配合作战。
公元228年(魏太和二年),的夏天和秋天,曹叡命曹休率步骑十万,进趋东吴的皖城(今安徽潜山),又命司马懿从南阳趋江陵,贾逵从西阳向东关(今安徽巢湖东南),三道并进。东吴大将陆逊把曹休杀得大败。曹魏抽调关中的军队去抵抗东吴。这年冬天,诸葛亮乘关中空虚,引兵出大散关(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围攻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攻了二十多天,还是没有攻下,蜀军粮食已尽,又听到魏援军快到,诸葛亮只得迅速撤退了。
公元234年(魏青龙二年)的二月,诸葛亮动员了十万大军由褒斜道北抵郿县(这时候郿县的县治,在今眉县东北渭河北岸,诸葛亮只到达渭水南岸)。
诸葛亮这次出兵,是和东吴配合好的。同年五月,吴主孙权亲率大军十万,由巢湖进攻合肥新城陆逊率军万余由沔口(今湖北汉口)进军襄阳。魏主曹叡得悉吴、蜀两国东西配合,来夹攻魏国,他自己亲率水师,东征孙权。一面告诉司马懿:“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走而追之,全胜之道也。”孙权听说魏军增援合肥,曹叡亲临前线,就退回去了。
四、诸葛亮的治国有方诸葛亮的治蜀,史称:“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又说:“诸葛亮之为相国也……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在最后一次北伐中,司马懿当时指挥魏军二十多万人,驻扎在渭水南北堵击蜀军。诸葛亮还是坚持历来的方针,坚壁不肯会战。诸葛亮也表示要长期驻扎在渭水南岸,开始在渭南分拨一部分兵力来经营屯田。史称“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说明蜀军在诸葛亮的统率下,纪律很好,军民的关系也不错。
辅佐诸葛亮多年的丞相长史张裔也称赞诸葛亮说:“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也。”(《三国志·蜀志·张裔传》诸葛亮实行法治政治比较清明,蜀汉地区的内部矛盾因此有所缓和。
诸葛亮死后,蜀汉百姓非常怀念他,“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百姓巷祭,戎夷野祀。”(《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引《襄阳记》)这也从侧面说明虽然诸葛亮治下的蜀中国弱民疲,但是还能六次北伐的的原因,在于政治清明,百姓修睦。
播州杨应龙为什么要造反?
世人只知有个弘农杨氏,却很少有人知道在贵州播州也有一个杨氏。
播州杨氏虽不及弘农杨氏名气那么大,甚至很多人都只知道他们在明万历年间造反被朝廷平定了,也就是著名的万历三大征中的播州之役。
事实上播州杨氏在历史上一点不比弘农杨氏差,甚至更厉害,不少著名的历史事件都有播州杨氏的人参与其中,甚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只不过人家比较低调罢了。
播州杨氏从何而来播州就是今天的贵州遵义,所以播州杨氏就是遵义一个杨姓的大家族。
但一个家族凭什么能造反,又凭什么能引起朝廷的重视,甚至引发了规模比抗倭援朝战争更大的播州之役?
这还得从播州杨氏的崛起说起。
我们都知道鼎盛时期的唐朝疆域之广阔甚至辐射到了黑海沿岸,这么庞大的一个帝国,中央是如何实现有效管理的呢?
毕竟当时可没有电话,有什么事打个电话就行。
既然没有电话,那么中央就必须得有一套完整的行政体系,才能对那么远的地区进行有效的管理。
于是一个叫羁縻州府制的行政制度诞生了,而且这个制度自诞生就一直被沿用到了明清时期,可见这个制度对于管理一个庞大帝国是非常有效的。
所谓羁縻州府制,就是中央在边远地区设置州府,但不从中央选派官员过去,而是直接任命当地有名望的地方势力首领为官(可世袭),对当地进行管理,朝廷不插手地方事宜,但地方势力必须听从中央调遣以及纳贡。
播州杨氏就是当地的望族,基于这种政治体制,播州杨氏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最终成为了一个庞然大物,一个连中央都犯怵的国中之国。
当然,播州杨氏崛起也没有那么简单,毕竟贵州在唐朝时期也算不得边远,比起帕米尔高原以西的那些领土,播州距离长安那点距离还真不叫事。
但播州杨氏得益于唐朝当时并没有统一云南地区,使得贵州成了边境,时常还会遭受南诏的侵扰。
当地百姓被侵扰得不胜其烦,一个叫杨端的年轻人站了出来,他几番带领族人抗击南诏,名望也是越来越大,最后传到了长安。
当时的皇帝唐僖宗一想,何不就让这个年轻人替自己镇守边疆,于是杨端就成了播州刺史,节制播州的军政大权。
杨端也就成了播州杨氏的首任家主。
但很快,播州杨氏就迎来了历史的考验,大唐亡了。
播州杨氏作为唐朝羁縻州府制下的地方官,虽然对中央的态度是听调不听宣,但名分这东西,有时候还是很管用的。
唐朝灭亡了,自然就会有眼热的家伙盯上播州这个富饶的地方,这个家伙就是去南诏而代之的大理国。
但好在播州杨氏在当地已经经营多年,兵马钱粮充盈,又得民心,依托建造的大量堡垒,大理国拿播州也没什么太好的办法。
就这样,播州杨氏跟着历史的车轮,迎来了北宋王朝。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杨充广南征时,播州杨氏不仅非常识时务的归顺了北宋,还颇为投机地和杨充广合并了族谱,也就是成了一家人(不过好像他们祖上本来就是一家)。
这个杨充广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我还是先按下不表,下面大家自然会知道他是谁。
当时播州杨氏是第六代族长杨昭当家,这家伙当了40多年的族长却没有留下一儿半女,最后可能是出于政治目的,过继了杨充广的儿子来做养子。
杨昭死后,播州杨氏族长的位置就落到了这个杨充广的儿子杨贵迁头上,而他的曾祖父就是大名鼎鼎的杨业,祖父杨延昭。
正是因为这层关系,播州杨氏在有宋一朝可谓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以至于在后来抵挡蒙元大军时,播州杨氏又出人又出力,可谓是拼尽了全力。
协防钓鱼城如果说13世纪最引人著名的人是那个叫成吉思汗的男人,那么他麾下的蒙古铁骑一定是那个年代让东西方都心颤的存在。
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号称亲率几十万大军围攻南宋四川地区的潼川府路,合州钓鱼城,结果久攻不下,最后甚至把自己都折在了钓鱼城之下。
当时蒙古大军之所以久攻不下,除了南宋大军合理地利用了地形及将士用命等因素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播州杨氏的协防。
其实原本蒙哥率领蒙古大军南下时,南宋守军是根本抵挡不住的,关键时候一个身披银甲,须发皆白但身材壮硕的男子率领一支奇兵突然出现在了战场上,成功扭转了战局,使得南宋守军有了喘息之机。
当时不止是蒙古大军懵了,就连南宋守军都是一脸的懵,因为在他们的防守计划中是没有援军的,那么这突然出现的男子是谁呢?
此人正是播州杨氏当代族长杨文,他在得知蒙元大军南下后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于是第一时间就作出了驰援南宋守军的决定。
不仅如此,当时杨文还把自己的儿子杨邦宪推荐给了南宋守军。
这个杨邦宪也是个人物,让守军退守钓鱼城,利用地形抵挡蒙元大军的战略就是他提出的。
不止于此,他还在蒙哥战死后的第一时间提出过主动出击,结果没有被采纳。
就这样,得到了播州杨氏的协防,南宋守军硬是没让蒙元从这里突破。
对于这块硬骨头,蒙元也是无奈,即大汉位的忽必烈可不想把自己也折在钓鱼城,于是大手在地图上一挥,蒙元大军最后选择翻越青藏高原,绕过这块硬骨头,才灭亡了南宋。
播州杨氏被逼造反元朝一统天下之后,很奇怪地没有追究播州杨氏当年的责任,有传言称是因为播州杨氏把有关当年的史料都销毁了,元朝没有证据,加之贵族老爷们整天忙着争权夺利,播州杨氏顺利熬到了明朝建立。
对于这个新建立的汉人王朝,播州杨氏第一时间就选择了归顺。
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纵使朱元璋也觊觎播州这块土地,但也不好撕破脸,加之明朝在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同样实行类似唐朝的羁縻州府制,所以也就默认了这个国中之国的存在。
是的,到了明朝,播州杨氏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经使得这里变成了他们一家的私产,势力之大甚至隔绝了中央对云南等西南地区的管理。
这也是朱元璋把沐英派到云南去的原因之一。
当然,朝廷也看出了这种体制的弊端,开始着手改土归流。
到了明中晚期,文官集团早已腐朽,改土归流也成了他们手中谋取私利的工具。
上面说过,播州经过杨氏数百年的治理,早就是一片土地肥沃,手工业发达的国中之国了。
明初,碍于羁縻州府制的关系,不管是贵州、四川还是云南的地方官,甚至是中央都只能看着这块肥肉流口水。
但到了明中晚期,文官集团的势力已经发展到了顶峰,京官和地方官的关系盘根错节,于是四川、云南、贵州的地方官为了打播州的主意,就开始联合京官打压播州杨氏。
高峰时,每天参杨应龙的奏折都能堆成一座小山。
但万历皇帝虽然不上朝,但他不傻,他知道这些文官打得什么主意,而且他本身就很厌恶这些文官,所以也乐得看他们吃瘪。
但播州杨氏当时的族长杨应龙可不知道万历皇帝的心思,在他视角里,朝廷要改土归流,和他们这些土司天然对立。
每天如同雪花一般飘向京城的奏章杨应龙也看在眼里,所以他也很着急,他生怕哪天万历皇帝一个不高兴就把调遣大军把播州杨氏给灭了。
而就在这时,朝鲜半岛传来了急报,日本丰臣秀吉调遣数十万大军对朝鲜发动了侵略战争。
杨应龙知道这是一个机会,只要他带兵去朝鲜立下战功,让万历皇帝看到他们播州杨氏的忠心,那么所有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于是他给万历皇帝去了奏折,称自己愿带领族中青壮远赴朝鲜抗击侵略者,替朝廷分忧。
但他却迟迟没有等到万历皇帝的批复。
万历皇帝显然也在斟酌其中利弊,改土归流势在必行,但他又不想让文官们受益,所以万历皇帝在处理播州杨氏的问题上非常的矛盾,这也是他迟迟没有给杨应龙答复的原因。
但可能是万历皇帝想到了什么两全其美的办法,最终给杨应龙去了圣旨,准许他出兵驰援朝鲜。
得到批复后的杨应龙很是兴奋,于是在播州点了5000兵马,浩浩荡荡就开赴了朝鲜。
但还不等他走出贵州,一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一般,传到了杨应龙处,朝鲜那边停战了。
而朝廷让杨应龙率兵回播州的调令跟着就到了,这显然是那般文官的杰作。
杨应龙不敢违抗,只得率兵往回赶。
但就在期间,杨应龙被扣在重庆当人质的儿子死了,人质这事自然也是文官们的杰作,至于杨应龙儿子是怎么死的,这就不得而知了。
哪怕是到了这个地步,杨应龙都还在忍,他只是希望能迎回自己儿子的尸体。
结果重庆地方官要让杨应龙交四万两白银才能拿回儿子的尸体。
播州杨家虽然势大,但四万两白银可不是小数目,他杨应龙虽然也能拿得出来,但未来播州百姓的日子就难过了。
考虑再三,杨应龙最终拒绝了,他选择带着这原本应该出现在朝鲜战场上的5000精锐北上重庆,只为讨回儿子的尸体。
文官和地方官们也没想到杨应龙敢如此,全都慌了神,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好在杨应龙此举算是触碰到了万历皇帝的底线,毕竟杨应龙的行为和造反其实没什么区别了。
于是万历皇帝大手一挥,万历三大征中规模最大的播州之役上演了,而结果我们也都知道,历经了唐、宋、元、明4朝,存续了700多年的播州杨氏自此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结语播州杨氏在历史上绝对算得上是一个超然的存在了,其历经唐、宋、元、明四朝700余年,还屡屡在历史重大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说播州杨氏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家族都不为过。
而播州杨氏这个庞然大物的存在本身就对中央有着很大的威胁,地方割据和中央集权之间的矛盾本就不可调和,加之其本身又是文官集团争夺的利益焦点,覆灭可以说是必然的。
至于造反,杨应龙还真没那个胆子,也没那个实力,他带人去重庆不过是为了逃回自己儿子的尸体,是一时之气罢了,但却让朝廷抓到了把柄,一举解决了这个历经唐、宋、元、明四朝700多年的庞然大物。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在贵州有着一群人,他们自称穿青人,其中有一支以龙为姓。相传他们就是当年幸免于难的播州杨氏后裔,为了躲避朝廷的清算,把杨姓改为了他们最后一代族长杨应龙名字里的龙字。
他的子孙后裔受到宋朝的优待了吗?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封建王朝皇位继承制度一般都是“嫡长子继承制”。在没有嫡长子的情况下,才会由长子来继承皇位。至于兄终弟及的情况,极为少见。所以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死前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让很多人感到诧异。民间对此事也议论纷纷,一直怀疑是赵光义谋害了自己的哥哥,“烛影斧声”的说法也流传了近千年。那赵光义在当上皇帝后又是如何对待赵匡胤子孙的呢?听爆史君给大家慢慢道来。
宋太祖赵匡胤以武立国,又是靠发动陈桥兵变成功上的位。所以他在当上皇帝后对手下就极为防备,生怕他们也学自己玩一出“黄袍加身”。但赵匡胤这人不是刘邦,做不出杀功臣的事,所以便换了个套路,打感情牌。有一天,赵匡胤把石守信、高怀德等手握重兵的将领叫到宫中喝酒。几杯酒下肚,赵匡胤便开始装模作样地长吁短叹:“唉,这几天愁得我都睡不着啊!”石守信等人问:“老大,你都当皇帝了,天下也都平定了,你还有什么发愁的?”
赵匡胤说:“我愁的就是你们啊!”石守信等人愣了,问道:“我们有什么好让你发愁的?”赵匡胤说:“我知道你们对我忠心耿耿,但你们的手下呢?谁不想要荣华富贵,如果有一天,他们同样将你们黄袍加身,那你们是干还是不干呢?”石守信等人听完立刻跪在地上表忠心。赵匡胤把他们扶起来说:“我对于你们还是信任的。不如这样,我给你们每人一笔钱,你们回家做个富家翁可好?”在场的都是人精,明白赵匡胤是想夺权,便借坡下驴答应了。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开始以文治国,每天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晚上也能睡着了。这时候有人提醒他,晋王(指赵光义)担任开封府尹期间私蓄兵甲,心怀异志。赵匡胤跟赵光义是亲兄弟,他会听信一个外人挑拨离间么?所以非但没信,从此还远离那名手下。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晋王赵光义进宫饮酒,当晚共宿宫中。结果二十日凌晨,赵匡胤突然暴毙了。
赵匡胤的突然驾崩让宫中乱了套,宋皇后命宦官王继恩召秦王赵德芳入宫。但王继恩却违抗命令去开封府衙门召唤了赵光义,而此时晋王亲信左押衙程德玄已在门口等候。为了防止赵德芳抢先一步入宫,赵光义三人匆匆赶赴大内控制局面。因为此事说法重重,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自相矛盾的地方。
而抢先入宫的赵光义声称母亲生前已经和大哥约定,死后由他继承皇位。即所谓的“金匮之盟”。但这玩意儿是在他登基后才炮制出来的,之前根本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赵匡胤与杜太后有过这个约定。而且赵光义在继位时也没有任何遗诏,所以他相当于是自立为帝。那抢了皇位的赵光义又是如何对待自己侄子的呢?
赵匡胤共有四个儿子,其中长子赵德秀和三子赵德林早夭,连名字都是后来宋徽宗追封他们时现取的,所以也不存在赵光义迫害他们的事。而赵匡胤的次子为赵德昭,为人心思缜密,喜怒不形于色。赵匡胤当皇帝时因为他还年幼,不想让他那么快封王,便给他逐渐晋封。当他的叔叔赵光义继位时,赵德昭才被封为武功郡王。
原本赵光义为了舆论影响还挺善待赵德昭,封他为京兆尹,朝会时与齐王赵廷美班位在宰相之上。但有一次赵德昭跟随赵光义攻打幽州,军中半夜惊乱,赵光义不知去了哪?当时群龙无首,有些大臣便打算拥立赵德昭为帝。赵光义得知此事后,心里很不爽。
后来因为此事,赵光义不给参与太原之战的功臣奖励。赵德昭替功臣们讨要封赏,赵匡胤气得大骂:“等你当了皇帝再说吧!”没多久,赵德昭突然自杀了!赵光义又装模作样地跑去抱着他的尸体痛哭道:“傻孩子,我说说气话,你何必这样呢?”
赵匡胤的四子为赵德芳,也就是小说中“八贤王”的原型。原本赵匡胤死后,宋皇后是要让他继承皇位的,没想到让赵光义给抢了。小说中的赵德芳手持金锏,上打昏君,下打奸臣,但事实上的赵德芳,在赵光义登基5年后就突然暴病而亡了,死时年仅23岁。而赵德芳和赵德昭的子孙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变得和普通老百姓没有区别。直到靖康之耻后,赵光义一脉被金人掳走断绝,宋高宗赵构又失去了生育功能,赵匡胤的子孙才再次当上了皇帝。而南宋的第二任皇帝宋孝宗赵眘就是赵德芳的六世孙。
中原都包括哪些地方?
都说夜郎自大,觉得自己就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国家。其实早年间的国人也很自高自大,觉得自己就是天底下的一哥,是当仁不让的中心。
所以我们祖先才给自己取名中国,把中国的中心叫中州,中原;对周边地区成为边陲、边塞、边疆和蛮夷。因为过去交通不发达,科技不发达,中国人认为世界很小,中国很大,有这样的错觉也很正常,因为放眼四海,中原地区的文明的确最发达。
而中原这个名称古已有之,中原这个词早在周朝就出现了,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中的《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吉日》篇首次提到了"中原":
"漆沮之从,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这是关于中原的最早记载,可见我们的祖先在三千多年前,就把自己当成天下的老大,自我陶醉起来。
不过,我们祖先的自恋也并非都是盲目的,因为中原地区土地肥沃、风调雨顺、交通发达、风光秀丽。从历史角度讲,黄河是母亲河,而中原是黄河流经的地方。所以,黄河母亲哺育了我们,中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而华夏文明是古代四大文明之一。可见,我们祖先的骄傲还是有资本的。
狭义上的中原范围很小,一般是指郑州周边地区,山西以东,山东以西,从洛阳到开封一带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大部。所以说河南人非常骄傲,他们觉得河南才是中国的心脏,是最牛气的地方。河南人说起中原地区的历史,都会如数家珍。比如开封是六朝古都,洛阳是十三朝古都,而袁世凯的第二故乡安阳,则是七朝古都,河南省会郑州,曾经是夏商的都城。更具体地说,历史上有20几个朝代建都中原、300多个帝王在中原这片土地上运筹帷幄,书写历史。
因此说,中原是华夏文明发源地、是中国三千年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所以中国政治家把中原看做打江山的必争之地,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一说。那些风云人物把中原当做权斗的政治舞台,把称雄天下叫"逐鹿中原";把夺取天下,赢得政权叫"问鼎中原"。
说到“问鼎中原”,里面还有个故事。春秋时候,周朝已经衰败,中央政府没有权威,诸侯各自为政,战乱频仍,百姓苦不堪言。
那时候楚国非常强大,到处搞侵略扩张、野心勃勃。楚庄王出师北伐,得胜后把大军开到了周天子的都城洛阳郊外,举行阅兵仪式耀武扬威。
周天子见状惊恐万分,唯恐楚庄王大军打进首都,于是赶忙派使者前去慰劳。
楚庄王叫到周天子的使者,毫不掩饰地问,你们家主人的九鼎有多重啊。
那时候九鼎代表着天下九州,是帝王权力的象征,楚庄王的意思是周天子不得人心,我要取而代之了。使者劝告楚庄王说:"一个政权能不能受到拥护,一个诸侯能不能让大家服你,不能单纯靠武力,要以德服人。"
使者软中带硬说:我们老板周天子虽然眼下遇到点困难,但这是暂时的,可人家还是天下的老大,这是大家都公认的现实,你不可以这么早就问鼎中原啊。
中原人士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也相当重要。河南新乡是牧野之战的古战场,牧野之战是周和商的世纪之战。封神榜里被纣王剖腹挖心的比干,老家就是辉县的。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故事,发生在河南开封的大相国寺。李世民跟王世充发生冲突的时候,是河南少林寺的18棍僧出手相救。
而《七侠五义》侠客们的主战场就是在河南,嫉恶如仇、执法如山、不畏权贵的包青天包黑子、敢向皇亲国戚开刀的包拯就是开封府尹。
三国时期的建安七子,就是今天的焦作修武县云台山吟诗作赋、指点江山的。而那个能摆平诸葛亮,孔明的终结者司马懿,老家就是河南温县的;而那个黄袍加身的赵匡胤,老家是河南洛阳的。精忠报国、壮怀激烈、被赵构和秦桧陷害的民族英雄岳飞,出生在河南汤阴。
随着历史的发展,汉族和其它民族的交往增多,民族融合加快,中原的范围也渐渐扩大。山东西部,河北南部,山西南部、安徽北部,连同整个河南,都被统称为中原。
直到现在,河南人还把自己生活的这个地区叫中原、中州。焦作有中州机械厂,新乡有中原啤酒,郑州有中州肥皂,安阳有中原技术学校。
2012年,国家以郑州为中心设立了一个大规模的经济区,命名为中原经济区。中原经济区范围包括河南全省及山西、山东、安徽、河北省的部分地区,涵盖5省30个地级市及3个市辖区、县,总面积约2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一亿六千万人。
如今是中原地区,是中国的一颗璀璨明珠,在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高歌猛进、前程似锦。
真实的杨广应该是什么样的?
纪录片《大隋王朝》的主题曲对这位饱受非议的君王做了最好的诠释:
文质彬彬,
威风凛凛。
只道是并吞八荒,
功盖万古;
横槊赋诗,
笑傲前尘。
却不料,
南征北战竭民力,
予雄予智失民心。
眼看着,
如画的江山都丧尽,
好头颅也与那肝胆分。
只落得,
一代英雄归黄土,
几行烟柳掩孤坟。
这才是,
运河悠悠连今古,
载舟覆舟俱凡人。
我们所认识的隋炀帝,都是从电视剧或是小说、评书 《隋唐演义》里面的隋炀帝,这里面一般是这样介绍他的 :隋炀帝, 姓杨,名广。陕西华阴人。隋文帝之次子。其父杨坚,为北周静帝之外祖父,弑君篡位,即隋文帝也。杨广唆父贬兄,夺得太子位,后欲早登基,弑父杀兄。即位后,好大喜功,大兴土木,修长城,建离宫。荒淫无度,为欣赏琼花,开运河,造龙船,载美女,游扬州,乐而忘返,劳民伤财,怨声载道,民不聊生,被宇文化及所弑。因之,引起群豪蜂起,各据一方,大者称帝,小者为王,天下大乱,黎民遭受涂炭,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这里面塑造的隋炀帝形象是昏庸、淫荡、爱好女色、治国无能、任用奸臣的隋炀帝,甚至有书中对他做了如下评价:
评曰
弑父篡国 性凶心拙 荒淫无道 丧失山河
至死不悟 崇尚干戈 暴君如此 阿弥陀佛
偈曰
虎狼蛇蝎凶又毒 畜鬼地狱堕三途
为赏琼花运河辟 因饱思欲泰山欺
男女裸体逞游戏 百姓含羞作马牛
独夫无知失天下 古今唾弃传万秋
这真的是杨广吗?一生在位就只是淫乐?就只是荒唐?
我认为这并不是真正的杨广,他应该是像秦皇汉武一样有为的君主,只不过是他太心急,太想看到成绩,加上自己原本就有的好大喜功的缺点,所以急功近利,不顾人民死活,不断征发劳动力,最终酿成惨剧。
首先我们说说让隋朝走向灭亡最重要的一件事-----开凿京杭大运河
唐代诗人皮日休诗曰: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并非是为自己南游,目的有三:
1.漕运带动军事动员能力和物流能力
2.减少物流成本,提高运输量
3.利用南方军备为征伐高句丽做准备
现在我们仅仅知道大运河是605年开凿沟通的。隋政府投入了包括妇女在内、人数达100多万的劳力。难以置信的是,整个工程在短短的5个月里就完成了。
再说说另一件事-------三次征伐高句丽
首先为什么打高句丽:高句丽的位置很重要。 东北是东亚地区第二大平原,仅次于华北平原,而且还有山脉阻隔,是帝王基业。它就跟关中平原一样,自己可以固守,又可以打出去。不像蒙古高原干旱缺水,东北水利充沛可以发展农业,有农业就可以发展手工业,而且隋唐时期气温高,东北比明代可以容纳更多人口。所以在东北能扎下根的政权都是中原王朝最大的隐患之一。 唐玄宗时期,渤海国就能跨海攻打山东半岛,还烧了登州城,这就是东北巨大潜力的体现。后来的契丹、女真、满清也不例外,都是以东北为根据地的。 所以隋炀帝打高句丽是很正确的,如果不灭掉它,等高句丽逐渐发展起来了,尤其是向西进入大兴安岭一代接触游牧民族获得马匹,变成农耕-游牧二元帝国,足以吞并中原。连唐太宗说都,高句丽不除,后世必为大患?
虽然隋炀帝失败了,但他做的事情是很正确的,后世号称千古一帝的李世民基本延续了他的政策。隋炀帝打高句丽,唐太宗也打高句丽。隋炀帝开大运河,唐太宗也开大运河。只不过唐太宗节奏把握得好,这些事情做成了,于是他就是圣君。
总之隋炀帝这个人败就败在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上。
五个月完成大运河的开凿任务,这对百姓是个多大的负担,一次征发百姓一百万人使得百姓苦不堪言,田园荒芜。隋文帝给隋炀帝留下的家底连唐朝最兴盛的“贞观之治”时期都比不上,直到唐玄宗时期才和文帝时期的家底差不多。可隋炀帝在位十几年竟然挥霍一空。
面对民变四起、国库空虚、士族门阀离心离德的境地,隋炀帝仍然决定征伐高句丽,损耗了民力,《资治通鉴》记载: “先是,诏总征天下之兵,无问远近,俱会于涿。” “五月,敕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车五万乘送高阳,供载衣甲幔幕,令兵士自挽之,发河南、北民夫以供军须。秋,七月,发江、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至涿郡,舳舻相次千馀里,载兵甲及攻取之具,往还在道常数十万人,填咽于道,昼夜不绝,死者相枕,臭秽盈路,天下骚动。” “四方兵皆集涿郡” “诏征天下兵集涿郡。”
《隋书 列传第三十五》:【 会帝复征辽东,征兵吴会,士卒皆相谓曰 :“去年吾辈父兄从帝征者,当全盛之时,犹死亡太半,骸骨不归;今天下已罢敝,是行也,吾属其无遗类矣 。”于是多有亡散,郡县捕之急】 刘元进起义,【三吴苦役者莫不响至,旬月众至数万】。
但三次都失败了,隋炀帝见陆路失败,便决定走水路,他命大造战船,不顾工匠们的死活,有的工匠常年泡在水里,腰部以下竟然生蛆。
隋代五牙战船
如此暴虐怎能不败。 隋炀帝征高句丽,既用北方士兵,也用南方士兵。而南方士兵的损失、死亡率还很高,一征高句丽南方士兵“死亡太半,骸骨不归”(太半,是三分之二,裴駰 集解引 韦昭 曰:“凡数三分有二为太半,一为少半。“);二征高句丽,征兵于南方时,造成了逃亡与刘元进等人的起义,起义军很快达到数万人。
就连对他自己带到扬州的军队出现逃跑的情况,他也是气急败坏的出台了连坐制度,通俗的讲,就是士兵逃跑杀排长,排长逃跑杀营长,营长逃跑杀团长,一路杀下去,搞的人心惶惶,人人自危,逼的自己身边人没办法,只好军队哗变,杀了他。
开凿运河和征伐高句丽两件事方向都是正确的,奈何太急功近利,想要毕其功于一役,连唐太宗也晚年也受挫于高句丽城下,以他一代如何能做成,要知道如果隋炀帝能够眼光放长远一些,把这些事放在三代四代人去完成,那可能不止能够避免天下动荡,农民起义频发的局面,甚至被称为千古一帝也犹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