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权,曹操刘备孙权三人?
其实现在很多人已经通过电视剧《三国演义》,对三国的这段历史了解的很多了,再有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很多三国迷更是从另一面了解了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个国家的奠基人。曹操的狡诈,刘备的憨厚,孙权的温和,都让很多三国爱好者们喜欢。
孙权原本应该没他什么事,只是因为其父孙坚,长兄孙策英年早逝,他才在三国的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命运吧。命运把孙权推上历史的风口浪尖,推上三国争霸的历史舞台。他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保住了父兄两代人打下的基业。江东在孙权的统治下其实并没有开疆扩土,基本都是孙策打下的江东六郡,原因也很简单,有曹操刘备这样强劲的对手,要想扩展自己的版图谈何容易,不被强大的对手吞并意属不易。江东在孙权治理下,人民也算安居乐业,开发了百越等边疆地区,促进了边疆的发展。建造粮仓,兴修水利,保证人民的生活,联合刘备在赤壁大败曹操。
孙权提倡节俭,常和手下讨论要居安思危。爱惜民力。曹操曾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可见孙权治国能力。孙权晚年比较昏庸,诛杀有功之臣。对待孙策的儿子孙绍也不咋的,有点薄情寡义。所以也有“渣权”的说法。他比曹操刘备都长寿,活了七十多。
刘备作为三国时期蜀国的开国皇帝,可以说历经挫折而坚韧不拔,靠着自己的努力成功和曹操孙权三分天下,虽然自己的地盘和人口没有他们那么广那么多,但是作为一个平民百姓白手起家的刘备来说,拥有自己的势力范围,还建立了蜀国,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就。刘备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即使有一个刘皇叔的政治资本,那也是和皇帝八杆子打不着的本家了。对于刘备来说,只是一个名号而已,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在那个靠实力说话的年代,没有多少人买他的账。
刘备之所以成功建立蜀国,这里有诸葛亮一半的功劳,当然也是刘备三顾茅庐,礼贤下士,诸葛亮看到了刘备的诚心,才肯出山辅佐刘备。
刘备有关羽张飞两个始终如一的跟随他的铁哥们儿,和他同甘共苦,刘备憨厚的性格,赢得了众人的同情。刘备的眼泪也是英雄的眼泪。刘备作为一个平民皇帝,值得敬佩!在挫折面前永不言败的英雄形象值得后人敬仰!虽然在为关羽报仇讨打东吴夷陵之战中失败,但是我们不能过多的责备他,谁能忍受跟随自己创业的手足被别人杀害?不报仇就不是刘备了!
刘备早年也曾参加袁绍的十八路诸侯讨打董卓,不过那时他是跟随公孙瓒。和曹操煮酒论英雄。参与刺杀曹操的衣带诏事件。三让徐州也有人说看到了刘备假仁假义的一面。人们常说的就是刘备摔孩子,最为流传!
曹操作为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他的最大的政治资本就是出生在宦官之家。有一个好的老爸,无论做错什么事都有老爸照着,标准的官二代,高干子弟。
曹操创业起家的时候也并不是利用自己的官二代身份,也是利用家族的力量,依靠自己能力打天下。在与黄黄巾军的作战中大败黄巾军,扩充自己的势力。
董卓作乱,挟持汉献帝。曹操刺杀董卓不成,逃出京城后起兵。在曹操倡议下以袁绍为盟主,集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而各路诸侯各怀鬼胎,最后相互火并,导致讨卓联盟解散。曹操独自离去,开创自己的事业。
曹操听从谋士建议,“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句话自古都有争议,理解也不同。也就是因为这句话,让曹操在政治上占据优势。以正统自居。同样是这句话,让曹操终其一生不能取代汉室废献帝自立。也因这句话,很多有志之士投靠曹操,效力于曹操。
著名的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击败北方最大的诸侯袁绍,统一北方。 曹操又听取谋士郭嘉建议,远征乌桓,取得大捷。安定了北方边境。
曹操在统一全国的战争中败于孙刘联军的赤壁之战,是曹操一生军事生涯中最大的败笔,也由此搁置了统一全国的步伐!造成曹操一生的遗憾!
曹操用人不拘一格,只要是真正有才的人,曹操都会想尽办法弄到自己身边。账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是三国当中实力最大最强的国家。
曹操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又是一个文学家,在三国历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
哥哥孙策子孙的结果都如何?
对于哥哥孙策的子孙后代,孙权其实很拧巴。
一方面,对于孙策的女儿,孙权堪称视若己出,甚至比自己亲闺女还亲。孙策的几个女儿,在孙权的操作下,全都嫁给了吴国重臣的孩子,甚至比孙权自己的女儿嫁得都好,一生有着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但另一方面,对于孙策的儿子,孙权给的待遇,真的很不咋地。孙策唯一的儿子,也就只封了一个侯爵。最重要的是,后来孙策唯一的孙子,还让孙权的后人给杀了,直接绝后了。
当然,孙权这么对孙策,其实也不是他真的薄情寡恩。而是因为以孙权在世时候的局面来说,孙权必须在东吴集团内部,去‘孙策’化。只有这样,东吴政权内部,才能相对稳定。
公元191年,孙氏集团的创始人孙坚去世。孙坚去世的时候,孙策和孙权的年龄,其实都不算大。所以孙坚死后,他的很多旧部,都被他的老领导袁术吞并了。只有少量旧部,被孙坚的侄子继承,但是数量也是极少。
而孙坚死后,因为当时有守孝的规定,所以接下来的两年里,孙策和孙权一直忙着守孝。直到两年多以后,孙策才去投奔袁术,然后从袁术手里讨要回来一些老弱残兵。再之后,孙策靠着孙家在江东地区的声望,提出要帮袁术平定扬州。当时扬州正处于分裂状态,袁术当时也没想到,孙策真的能平定扬州,只是想让他去做个炮灰而已。
但没想到,接下来的几年里,孙策竟然真的翻盘了,打下了偌大的江东地区。恰在此时,袁术又因为贸然称帝,被大家围攻,孙策趁势脱离的袁术,然后自立一方。但是就在孙策独立之后没过多久,孙策就因为被人刺杀,最后不治身亡了。
因为孙策去世的时候,只有26岁。而且孙策去世的时候,他只有一子三女。唯一的一个儿子孙绍,当时只有两岁。而当时的江东孙氏集团,也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政权,更像是一个联盟性质的东西。
在这种情况下,孙策去世之前,自然不能让自己的儿子,继承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只能让自己的弟弟孙权来接班了。
而孙策去世之后,孙权确实也扛起了整个东吴集团。和很多人想得不太一样,孙策虽然是东吴集团的奠基者,当年后来整个吴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地盘,其实都是孙权拿下来的。
孙权接班之后,先是花了好几年的时间,平定东吴集团内部的叛乱,确保了东吴集团不会分裂。然后又和刘表开战,拿下了当年孙策都没能占领的荆州江夏郡。再之后,就是刘表病逝,曹操南下,孙权联手刘备,打了历史上那场著名的赤壁之战。而赤壁之战结束以后,孙权又趁机南下交州,占领了整个东南沿海地区。
等到拿下交州之后,孙权又和刘备曹操你来我往,逐渐占领了荆南地区。到了这个时候,吴国的地盘才算是彻底成型了。
而对于孙权来说,自从他掌权的那天开始,他就必须要面对一个问题:作为孙家的带头人,他到底要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孙氏家族。
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孙策去世的时候,其实并不是江东地区的最高官员。孙策一直到死,都没做过扬州牧或者扬州刺史,他只是扬州六郡之一的会稽郡的太守。从职务上来说,扬州其他几个郡的太守,和他其实是平级的。只不过大家之前是一个联盟,然后孙策是一个联盟的盟主而已。
所以,孙权刚刚掌权的时候,继承的也是这个盟主的位置。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孙权即位之初的时候,他下面的很多郡守,才会直接反叛。因为严格来说的话,大家其实是平级,并不存在隶属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孙权想要坐稳位置,就必须强化自己的权威。这种强化,不仅仅是在整个江东集团内部,同时也是在孙家内部。因为孙策去世之后,孙家内部也存在很大的分歧,很多人也不太支持孙权,甚至还有直接叛乱的。
比如孙坚大哥家的孩子孙辅,当时正担任庐陵太守一职。见到孙权上位之后,孙辅认为孙权根本就守不住江东,所以就暗自和曹操来往,都已经打算直接投降曹操了。多亏了孙权及时发现,把他软禁了起来,这才没有出大乱子。
再比如孙坚弟弟家的孩子孙暠,当时更是直接带着兵,打算正面夺权,由自己取代孙权。后来多亏了孙权早有防备,这才没有被干掉。
当时孙家内部,都已经是这种情况了。那孙家之外的那些江东世家,到底都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孙权必须强化自己的权威,让整个东吴都觉得,只有自己才是东吴集团的真命天子,只有自己这一脉,才是东吴的合法继承人,其他人都不合法。
而这样一来的话,孙策唯一的儿子孙绍,处境就很敏感了。
从法理上来说,孙绍作为孙策唯一的儿子,自然有资格继承孙策的一切。那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如果将来孙绍长大之后,孙权应该把江东之主的位置,还给孙绍呢?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而且,就算孙绍自己不想,只要孙绍存在,就始终是东吴集团内部的一个变数。一旦将来孙权去世,又有人支持孙绍接班,那到时候对于东吴政权来说,绝对是一个大麻烦。
所以,想要解决这个隐患,孙权必须尽力弱化孙绍的存在感。最好的选择,当然是直接找个理由,从肉体上消灭孙绍。但孙权显然没有那么狠,对于自己哥哥唯一的后代,孙权肯定是下不了这种狠手。所以,孙绍稍微长大一点之后,孙权就一直把他朝文官的方向培养。而且孙绍负责的工作,还是礼仪制定方面的工作。他在东吴集团内部,有点像后来的礼部尚书。
这种定位,既保证了孙绍不会接触兵权,没能力造反。同时也能保证孙绍的地位,让他享受荣华富贵。
除此之外,后来孙权登基之后,只是追封自己的父亲孙坚为皇帝,而没有追封孙策为皇帝。这也是为了淡化孙策的影响力,孙权登基之后,只是追封孙策为长沙王。更有意思的是,这个长沙王的爵位还不能世袭,只是给孙策一个人的,孙绍不能继承。
所以,后来孙绍的爵位是吴侯,也就是当年孙策在世的时候,被汉朝封的爵位。孙权这个举动,很像是一种有借有还的感觉。你爹当年是啥,我就给你啥,这样也算是两不相欠了。直到后来,孙绍才被改封为上虞侯。
客观来说,孙权的这个处置,其实已经很高明了。同样也是三国时代,后来司马家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司马昭也是接的他哥哥司马师的班。但是后来司马炎篡位之后,还是追封司马师为皇帝。所以孙权的这个表现,看起来似乎是有点小气。
但同时,孙权的这个处置,却能让孙绍远离权力斗争。既不会威胁自己的后人的皇位,也不会让自己卷入朝堂斗争,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孙策后代延绵不绝。毕竟,孙策就这么一个儿子,孙权还是不想让孙策绝后的。
当然,孙权也不光是对孙策这样。对于其他几个兄弟,孙权也是如此。孙坚一共有五个儿子,除了孙策和孙坚之外,还有孙翊、孙匡、孙朗这哥仨。对这三个弟弟,孙权也谈不上如何厚待,都是极力淡化他们的存在。
只是孙权大概怎么都没想到,后来到了他孙子孙皓在位的时候,民间忽然有了一个传言,说孙策的孙子,孙奉,会最终夺回皇位。可惜孙奉从小到大一直都是一个文官,从来就没怎么碰过实权。但是结果,这样谣言出来之后,孙奉还是被孙皓给杀了。
就这样,孙策彻底绝后了。
除此之外,对于孙策的几个女儿,孙权其实还是很够意思的。毕竟,女儿没有继承权,不会威胁到孙权的地位,所以孙权也愿意给这几个侄女荣华富贵。在孙权的安排下,孙策的大女儿,嫁给了吴国丞相顾雍长子顾邵;二女儿嫁给了陆逊;三女儿嫁给了大将朱治的次子朱纪。
总之,孙策的三个女儿,嫁得都非常好,而且后来都享尽荣华富贵,并且得以善终。
要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孙权其实对孙策的后代,其实也还可以。至于说后来孙皓杀孙奉这件事,孙权在世的时候,恐怕就真的没想到了。
中张飞之死给后人带来什么启发?
《三国演义》中,张飞之死造成了哪些后果,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发?说到张飞之死,我们不妨把关张两兄弟之死放在一起,对比着来说说。
关张之死关羽死于骄傲,张飞死于暴躁,这几乎是所有《三国演义》的刻板印象,演义中这么写并不是全无道理,陈寿在《三国志》中也对关张二人有评价:
“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在木桶效应中,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那块木板,而不是取决于最常的木板,如关羽和张飞,关二爷勇猛过人,威震华夏,张三爷仅次关羽,两人都是人中龙凤万人敌,他们都是蜀汉阵营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但最后的失败,恰恰败在性格的短板上。
性格缺陷前面说了,多数人对关张二人的性格是有刻板印象的,这到底是小说家的艺术加工,还是确有其事呢?陈寿本人对此有过评价之外,他也借程昱从侧边印证了自己评价的客观真实:
“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三国志》可见,关张两兄弟在对人处事上是恰巧相反的,关羽善待士族,而轻慢于士大夫,张飞敬重上层人物,而不体恤手下。
关羽死前,刚刚打了威震华夏的襄樊之战,曹老板被打得要迁都,孙十万赶紧派使者要联姻,结果二爷说“虎女焉能嫁犬子”,给孙十万怼回去了。渣权再怎么渣,好歹也是一方诸侯,是蜀军的盟友,你关二爷怎么可以这样轻慢别人呢?
再说张飞,出了名的暴脾气,刘备经常告诫他不要这么暴躁,对手下好一点,可张飞都当做耳旁风:
“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飞犹不悛。”——《三国志》后来在伐吴的时候,因为醉酒鞭挞手下范疆张达二人,夜里被刺身亡。
骄傲和暴虐,无疑就是关羽和张飞二人性格中的短板,也间接造成了他们的悲剧结局。
影响关羽之死对蜀汉来说影响是最大的,首先粉碎了孙刘联盟,同时让《隆中对》的战略部署落空(跨有荆益),基本上让刘备匡扶汉室的梦想落空,后期丞相鞠躬尽瘁,连连北伐,打得疲惫不堪,为什么?因为荆州丢了。
张飞之死直接造成了刘备伐吴时无人可当先锋,只能破格提拔冯习,此君本就没有当领军的才能,在夷陵之战中也是因为他轻敌,让陆逊的火攻计划顺利实行,蜀军惨败。如果张飞没死,以他作战经验之丰富,作战风格之勇猛,不说战胜,至少不会败得那么惨,不会精锐尽损,后续也有恢复元气的机会。
启发最后点个题,如果硬要说关张之死给带来的启发,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我们不必像学者那样太过深入去研究,然后发表大篇论文,只要能看到性格缺陷这一点,并吸取经验,改过自己性格中的毛病,发扬自己的有点,就足以让你取得不错的成就了。
所谓性格决定成败。
你认为三国演义中谁最厉害不要过于纠结历史事实?
三国中最厉害的人莫过于司马懿。
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少年时期就胸怀谋略,“常慨然有忧天下心”。
曹操担任司空时,听说司马懿的名声后,派人征辟他到府中任职。可司马懿那会儿很清高,有些瞧不上曹老板的出身,【曹操的戴迪曹嵩是宦官曹滕收养的义子】便借口患有风痹症,身体不能起居为由谢绝出仕,曹操不信还专门派人暗中窥伺,司马懿于是就假装风痹症病人在家僵卧,居然演的跟真的患风痹症病人一样。
后来曹操升任为丞相,再次派人去征召司马懿出来做官。并且让使者警告他:曹丞相说了,你要是再使用装风痹症的老套伎俩糊弄他,就让你尝尝牢房的滋味。司马懿害怕了,这鸡蛋哪碰的过石头啊?胳膊拧不过大腿,得了,我也别再打肿脸充胖子给自己找不自在了。不然,就得被关进牢房去喂虱子了。于是也不装病了,乖乖去丞相府报到任职了,先后担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职。
不过,尽管司马懿在丞相府夹起尾巴低调做人,但是时间长了难免露出马脚,素有奸雄之称的曹操毕竟阅人无数,逐渐察觉出司马懿“有雄豪志”,并且发现他有“狼顾之相”,自此对司马懿有了防范之心,并警告和司马懿玩的挺嗨的曹丕说,司马懿可不是甘为臣下的人,必会干预我们的家族之事。谁知曹丕和司马懿关系很好,总是维护他,再加上司马懿勤于职守,废寝忘食,曹操一时间也找不到可以拿把他的任何借口。好事者于是杜撰故事,说曹操曾梦见三匹马在同一个马槽里吃食,便疑心盘踞在西凉的马腾马超父子将来要夺取曹魏的江山,于是将马腾父子三人诓骗到京城杀害,曹操自以为清除了心头大患,却不知真正的掘墓人就是成天在自己眼皮底下晃悠的司马懿和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
曹操征讨张鲁时,司马懿随军。他对曹操说:“刘备用诡计俘虏刘璋,蜀中之人还未曾归附,他就又兴兵争夺江陵,这正是破刘的大好时机。今若在汉中陈兵示威,益州就会震动不安,再进兵威逼,蜀兵势必瓦解。趁这个机会,一定能大功告成。”但是曹操却说:“得陇望蜀,这是人心不足啊。”没有听从司马懿的计策,错过了攻蜀的最佳时机。倘若曹操真的采纳了司马懿的计策,刘备能否坐稳江山可就两说了。
关羽北伐围攻樊城,水淹七军,活捉于禁,威震华夏,北方边城纷纷响应。曹操为避关羽锋芒,一度准备迁都黄河以北。司马懿劝阻说:“于禁被大水所淹,对于国家的大局并无大损失,为此而迁都,又会使淮河、汉水一带人心不稳;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如今关羽坐大,孙权必定不安,可与孙权联手,使他牵制关羽,则樊城之围自解。”这回曹操采纳了司马懿的计策,派人与孙权接洽,孙权果然派吕蒙袭取公安,关羽也被迫败走麦城,遭袭被杀。司马懿的离间计和借刀杀人计谋运用的可谓炉火纯青,不仅一举扭转了曹魏暂时被动局面不说,还巧妙瓦解了孙刘联盟,导致随后的夷陵之战孙刘火拼,刘备元气大伤。
蜀将孟达降魏时,魏国给他相当优厚的待遇,司马懿却认为孟达言行倾巧,不可信任。但曹叡非但不听,还任命孟达领新城太守。果然,后来孟达失宠后,与诸葛亮暗中通信,图谋叛魏。司马懿获悉密报后立即给孟达去了封信,好言好语将其稳住,不使其骤然反水,暗中却率军进讨孟达。诸将认为孟达尚未起兵反叛,劝司马懿先观而后动。司马懿却说:“孟达这个人没有信义,现在正是他犹豫不决之时,应当趁他没有决定而及时平定他。”司马懿亲自率军日夜兼程前去讨伐孟达,只用了八天就抵达新城城下。吴、蜀派出援兵解救孟达,都被司马懿派兵所阻。此前,诸葛亮曾告诫孟达加紧防范,孟达不以为然,写信给诸葛亮说:“宛城和洛阳相距八百里,离我处一千二百里,上表给天子,来回路程至少需一个月,那时我的城池已修固,诸军都作好了准备。我驻扎的地形深险,司马懿必不会亲自来,其他部将来,则不足为患”。可没想到司马懿先斩后奏,仅八日就兵临城下。孟达又写信给诸葛亮,惊叹:“我想要举事,而司马懿八日就兵临城下,这速度也太快了吧!”司马懿兵分八路攻城,仅用了十六天就擒斩了孟达,俘获万余人。司马懿深知兵贵神速,出其不意地擒斩孟达,可谓知兵。
诸葛亮第四次伐魏,并以木牛流马运输粮草,司马懿留部将费曜、戴陵守住上邽,自率主力西救祁山。张郃劝司马懿分兵驻扎雍、郿两地,以作大军后镇,司马懿不同意。挺进喻麋,对战诸葛亮。诸葛亮力挫魏军。张郃不听司马懿劝告,出击追击蜀军至木门,结果中埋伏身亡。
诸葛亮第五次伐魏,进驻渭水之南。诸将想在渭北与诸葛亮隔水相持,司马懿说:“百姓积聚的粮秣财物都在渭南,这是必争之地。”司马懿率军渡过渭水,背水筑垒阻击蜀军。以“坚壁拒守,以逸待劳”的指示,与诸葛亮相持百余日。诸葛亮数次挑战,司马懿均坚壁不出,以待其变。诸葛亮便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女人穿的服装,欲激司马懿出战,司马懿仍不出战。为平息部属不满情绪,司马懿假意上表请战。曹睿心领神会,特派辛毗杖节来做司马懿的军师,配合司马懿作秀。诸葛亮一来挑战,司马懿就故意要带兵出击,辛毗杖节立于军门,司马懿便顺水推舟罢战。蜀将姜维对诸葛亮说:“辛毗杖节而至,司马懿不会出战了。”诸葛亮冷笑说:“司马懿原本就无心出战,之所以上表向朝廷请战,只不过是做样子给不服约束急于出战的将领们看罢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用得着千里请战吗?”诸葛亮于是分兵屯田,做长久屯驻之准备。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也来信问前线军情,司马懿回信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不久,诸葛亮遣使求战,司马懿不谈军事,却问使者:“诸葛公起居饮食如何?一顿能吃多少米?”使者说:“三四升。”然后对问政事,使者说:“打二十军棍以上的处罚,都是诸葛公自己阅批。”经过一番不经意的询问,司马懿对人说:“诸葛亮将要不久于人世了。”果然,诸葛亮于当月病故于五丈原军中。《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司马懿可谓深知为将之道啊。
后来,辽东太守公孙渊背叛魏国。司马懿率四万兵马进至辽水。公孙渊依辽水围堑20余里,坚壁高垒阻击魏军。司马懿采用声东击西之计,吸引敌军主力,而以主力隐蔽渡过辽水,逼进敌军的襄平本营,部将不解问其原因。司马懿说:“敌人坚营高垒,就是想让我们兵疲粮尽,若攻城,正中其计。兵法云,敌虽高垒,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现在他们大军在此,老巢却空。我直指襄平,敌军必惧,惧而求战,破之必矣”。接着整顿阵列前进,辽东军果然出来截击,司马懿指挥魏军痛击,三战皆捷,于是乘胜进围襄平。适逢连降大雨,辽水暴涨,平地数尺,魏军军心动摇,有的将领打算迁营。司马懿下令,有敢言迁营者立斩不赦。都督令史张静因此违令被斩,军心始安。公孙渊军乘雨出城,打柴牧马,安然自若。魏将领请求出击,司马懿却不允许。司马陈圭曰问司马懿:“当年攻上庸,八路并进,昼夜不停,半月时间就攻下坚城,杀了孟达。这次远道而来,为何行动却如此缓慢?”司马懿说:“当年孟达军队少而粮食能支持一年,我们的军队是孟达的四倍,粮食却不足一月,以一月粮的军队对付有一年粮的军队,怎能不速战速决?以四攻一,即使一半人伤亡,也是可行的,当时不计死伤,正是要为有限的粮草争取时间。而今敌兵多我军少,敌粮少我粮多,又遇大雨,想速战也不可能。从出兵开始,我就不担心敌人来进攻,而是怕他们会逃跑。如今敌军粮草将尽,我军包围尚未合拢,若现在抢掠牛马,会逼他们逃走。兵者诡道,善因事变。他们凭借人多和大水,虽然饥困也不肯就擒。这时候更当稳住对方,不能为得小利而把敌人吓跑。”朝廷听说雨大敌强,不少人请求召还司马懿。魏明帝却说:“司马懿临危制变,生擒公孙渊指日可待。”
大雨下了一个月才停,洪水渐渐退去。魏军完成对襄平的包围,昼夜强攻。城内粮尽,死者甚多,当时城中愈发震恐,公孙渊也很惊惧,派人求和,却被司马懿斩杀。公孙渊又派使者请求定日期送人质,再度被拒绝。公孙渊欲从城南突围,司马懿纵兵击破其军,杀死了公孙渊。入城后,司马懿下令屠杀十五岁以上男子七千多人,收集尸体筑造京观。司马懿深谙用兵之道,但是破城之后实行大屠杀筑京观,足见其凶残,确实有着狼性的凶狠。
魏明帝去世,年仅八岁的曹芳继位。司马懿和曹爽各统精兵三千人,共执朝政。曹爽欲排挤司马懿,向天子进言,改任司马懿为有职无权的太傅。
后来曹爽采用心腹何晏、邓飏、丁谧之谋,把郭太后迁到永宁宫,一时曹爽兄弟“专擅朝政,兄弟并掌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司马懿
采取以退为进的对策,隐忍蛰伏待机,再度伪装生病,一副不问政事的模样。
曹爽及其同党担心司马懿是装病。同年冬,河南尹李胜要到荆州任刺史,行前去拜望他。司马懿假装病重,李胜出来后对曹爽说:“司马懿已像尸体一样,只有残余之气,形神已经分离,不值得忧虑了。”所以曹爽等对司马懿未加戒备。而司马懿却在暗中布置,准备消灭曹爽势力。
嘉平元年正月,魏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大将军曹爽、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均从行。司马懿乘机发动“高平陵政变”,诱杀了曹爽及其党羽。自此,司马懿独揽朝政,为子孙篡位登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终于实现了司马通吃三国的局面。
司马懿历经曹操、曹丕、曹睿、曹芳四朝,懂得蛰伏要诀,该隐忍之时就隐忍,该出手时就出手,先后耗死了曹操、曹丕、曹睿、曹真、曹休、诸葛亮,整死了关羽,平定了孟达、公孙渊的叛乱,诱杀了曹爽,成功地搬掉了绊脚石,消灭了对手,反客为主,最终逆袭成功,一举消灭魏蜀吴三国,为子孙改朝换代铺平了道路。纵观三国,再无一人可与之媲美。
孙权几乎耗死了所有劲敌?
在三国历史上,相比其他很多著名人物,孙权确实是去世的比较晚。孙权去世的时候,曹操已经死了32年,刘备已经死了29年,诸葛亮也死了十八年。当时蜀国这边,正是刘禅在位,内政混乱。魏国那边,司马懿已经发动了高平陵之变,而且也已经在一年前去世,大权已经落入了司马家手里。
这样看来,三国前期中期的厉害角色,似乎都已经全部被孙权耗死了。那为什么孙权还是没能统一天下呢?
这其实是因为,东吴的整体国力,相较于魏国,仍是处于绝对弱势的状态。而孙权本人的军事才能,也没有那么强。再加上当时东吴内部,也存在很多矛盾。尤其是在继承人的问题上,更是矛盾重重。别说统一天下,能够保证不被魏国灭掉,都已经十分不易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主要是和东吴的历史有关。
东汉末年,吴郡人孙坚靠着军功,逐渐身居高位。恰逢董卓乱政,孙坚率领军队,和其他地方枭雄组成联军,一起讨伐董卓。虽然这次联合讨董行动,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孙坚在战斗的过程当中,却展现出来极强的战斗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可惜后来,作为袁术的部将,孙坚奉袁术命令,去讨伐荆州刘表的时候,不幸身死。孙坚死后,其长子孙策继承了他的遗志。先是在袁术麾下任职,然后又继承了孙坚的一些余部,打着替袁术平定江东的名义,前往江东。
当时袁术之所以同意孙策前往江东,主要是因为想要吞掉孙坚的大部分余部。孙策所掌握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军队而已。但是,谁都没有想到。到了江东之后,孙策凭借父亲的威望,很快招募来大量的军队,在江东站稳了脚跟。后来,孙策又趁着袁术身死,大幅扩张,最后成了新的江东之主。
然而就在孙策刚刚统一江东之后没多久,就在一次外出狩猎的时候,被刺身亡。孙策死后,虽然留下了一个儿子,但因为年龄太小,根本无法继承孙策的位置。所以最后,大家只能推举孙策的弟弟孙权上位,继承了江东之主的位置。
这一年,孙权仅仅只有19岁。
父兄的相继离世,让年幼的孙权担负起巨大的责任。不过好在,因为孙策确实给他留下了一套牢固的班底,比如周瑜、张昭等。在这些人的支持下,孙权顺利上位,避免了被架空的风险。但此时的孙权,却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下一步自己该怎么做。
就是在这时,周瑜给孙权介绍了一个人,这个人,叫做鲁肃。
鲁肃出身世家,极具才能。在见到孙权之后,鲁肃帮助孙权,分析了目前的形势。鲁肃判断,未来北方一定会被曹操统一,所以孙权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尽快统一整个扬州,然后再攻略荆州,实现荆扬一体化。然后孙权可以凭借长江天险,彻底挡住曹操的大军,和曹操实现南北分治。将来一旦北方出现问题,孙权便可以趁机北上,最终或许有可能统一天下。
鲁肃的这番建议,因为是当时两人在榻上随意交谈的过程当中提出来的,所以被后世称之为《榻上策》。《榻上策》对于东吴而言,意义极为重大,这相当于是东吴的战略规划,等同于诸葛亮对刘备所做的《隆中对》。在得到鲁肃的建议之后,孙权终于不再迷茫,有了自己的奋斗目标。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想要完成鲁肃提出的战略,显然并不容易。不管是想要坐稳扬州,还是西进拿下荆州,都不是容易的事情。接下来的八年时间里,孙权对内平定叛乱,牢牢掌控住整个江东地区。对外则三次对江夏郡的黄祖用兵。
黄祖是荆州牧刘表麾下的大将,实力强悍。而江夏郡则是荆州的东侧门户,拿不下江夏郡,自然也就谈不上攻略整个荆州了。最重要的是,黄祖是孙权的杀父仇人。当年孙坚进攻刘表,便是黄祖将孙坚射杀。
三次进攻黄祖,前后花了整整五年的时间。
虽说最后孙权确实拿下了江夏郡,干掉了黄祖。但从这里我们也不难看出,孙权的军事才能,确实十分一般。五年的时间,才拿下一个江夏郡。要想按照当年鲁肃的战略构想,拿下整个荆州,这得等到什么时候?
然而,就在孙权刚刚拿下江夏郡后不久,一个剧变发生了。
曹操开始率大军南下。而且,就在曹操刚刚南下后不久,刘表就病死了。
此时的曹操,已经统一了整个北方,并且挟持了汉献帝,实力极为强大。更要命的是,刘表的继承人刘琮,是个软柿子。面对曹操的大军,刘琮根本不敢抵抗,直接投降了。
刘琮的投降,让曹操不费一兵一卒,便占领了整个荆州北部。而且如此一来,曹操已经将势力范围扩大到了长江以南。鲁肃的荆扬一体化,凭借长江天险和曹操划江而治的战略构想,便彻底宣告失败了。
接下来,又该何去何从呢?
就在孙权再次陷入迷茫的时候,又有一个人突然来访,这个人,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是刘备麾下的谋士,而刘备当时则相当于是刘表麾下的一个将军。刘备和曹操有血仇,当年刘备曾在京城图谋刺杀曹操,所以刘备不可能投降曹操。此时的刘备,和刘表的长子刘琦,依然还掌有一部分地盘,两万多兵马,这就是他们的全部实力。
至于诸葛亮来见孙权的理由,很简单,为了说服孙权,和刘备联合抗击曹操。
因为诸葛亮的游说,再加上当时东吴大都督周瑜的坚决主战,所以最后,孙权决定和刘备联合,共同抗击曹操。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就比较熟悉了。孙刘联军和曹操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以弱胜强,最后打败了曹操。赤壁之战后,原本危在旦夕的东吴,就此转危为安。
不过,赤壁之战的最大赢家,却并不是孙权,而是刘备。
赤壁之战后,刘备第一时间占领了荆州南部四郡,有了自己的核心地盘。此后刘备又开始攻略益州,最后成功入主。反观孙权这边,虽然打退了曹操,但荆扬一体化的战略构想,依然无法实现。因为此时的荆州,已经一分为三。一部分掌握在孙权手里,另外两部分,则各自掌握在曹操和刘备两家的手里。掌握在曹操手里的那部分,是很难打下来的。而刘备手里的那部分,则因为双方的盟友关系,同样无法动手。
孙权倒是也曾想过,绕开刘备,西征入蜀。然而就在孙权刚刚打算实施这个计划的时候,东吴的大都督周瑜,却突然病逝。周瑜的突然离世,让孙权不得不暂时放下这个计划,同时也彻底失去了入主蜀地的可能。
而如果贸然和刘备翻脸,双方的同盟关系告破,届时曹操再次大军南下,吴蜀两家都必死无疑。
思来想去之后,孙权将目光投向了南方的交州。交州位于南方,此时并没有被刘备攻占。所以,赤壁之战后,孙权让交州刺史步骘南征,最后拿下了整个交州。而后孙权又迁都建业,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两年之后,孙权又率吕蒙、甘宁征讨皖城,控制了江淮南部。
在东吴飞速发展的同时,刘备发展的速度,则更加迅速。就在孙权成功控制江淮南部的时候,刘备已经攻略下了整个蜀地,成为新任益州牧,实力再次膨胀。反观东吴这边,虽然拿下了交州,但三国时期的交州,根本就是一片不毛之地,拿下来也没多少价值,人口更是极为稀少。
所以,此时的孙权,再次将目光投向了荆州,希望能够实现当年鲁肃提出的‘荆扬一体化’的构想。孙权首先和刘备谈判,希望刘备能够让出荆州。刘备又不傻,而且荆州对于蜀国来说,同样意义重大,自然不可能让给孙权。所以孙权决定,和刘备局部开战。
公元215年,孙权趁刘备攻略汉中之际,让吕蒙突然率兵,奇袭荆州,拿下了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刘备自然大怒,当即想要和孙权全面开战。然而就在此时,曹操率大军抵达汉中。为了抵抗曹操,刘备不得不优先和孙权重新和谈,双方重新划定地盘。在这之后,刘备则全力以赴,在汉中地区和曹操战斗。
这次奇袭,让孙权尝到了甜头。孙权发现,就算自己进攻荆州,刘备为了抵抗曹操,也不敢和自己彻底翻脸。所以,孙权开始更加大胆,开始图谋拿下刘备所掌控的剩余荆州地区,彻底实现荆扬一体化的构想。
两年之后,机会来了。
刘备在汉中打赢了曹操,但本身实力也折损严重。为了给益州方向分摊压力,镇守荆州的关羽,决定进攻襄樊,吸引一部分曹魏的注意力。然而没想到的是,关羽实在是太能打,结果将一场袭扰战给打成了歼灭战,导致双方都不得不出动更多的兵力,关羽的后方,也瞬间变得空虚起来。
眼见关羽背后空虚,恰好此时,曹操又派使者前来游说孙权。所以孙权干脆顺水推舟,暂时名义上臣服于曹魏,然后派吕蒙奇袭关羽后方。再之后,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活捉,孙权本想劝降关羽,但最后关羽宁死不从,所以最后只能杀了关羽。关羽死后,蜀汉在荆州的全部地盘,尽数落入孙权之手。
至此,鲁肃昔日提倡的荆扬一体化,终于实现了。但同时,孙权也和刘备这位盟友,彻底闹翻。关羽的死,再加上荆州对于蜀国重要的战略意义,使得刘备决定孤注一掷,调集全国兵力,和孙权打一仗。
孙权万万没想到,刘备竟然真的敢和自己彻底翻脸。但已经吃进肚子里的地盘,自然不可能再吐出来。于是,孙权令陆逊执掌军队,和刘备进行战斗。这场战争,史称夷陵之战,以东吴的胜利而告终。夷陵之战后,蜀国损失惨重,近乎打光了全部家底。就连刘备本人,也病逝于白帝城。
在此之前,就在孙权杀掉关羽的那一年,曹操也因病去世。三位雄主,只剩下了孙权一个。此后,蜀国这边,刘禅少年即位,由诸葛亮辅政。魏国那边,曹丕上位后,逼迫汉献帝禅位给自己,自己登基做了皇帝。
曹丕登基后,为了树立威望,也曾率军进攻东吴,但最后却被东吴打退。而面对曹魏的压力,原本已经火并一场的孙刘两家,不得不再次结盟。
到了这个时候,三足鼎立之势,彻底成型。
三足鼎立,便是谁都奈何不了谁。
曹魏不可能以一己之力,同时灭掉吴蜀两家。而从吴国的角度来看,北上打不过曹魏,西进则必然要和盟友蜀国开战。一旦双方再次开战,曹魏便会再次南下。
这就是一个打不开的死结。
面对这种情况,孙权决定,继续执行鲁肃当年的《榻上策》。反正长江以南,已经尽数归他所有,荆扬一体化已经实现,接下来就等曹魏内部出现混乱就好了。
此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孙权也曾趁着曹丕病逝,北上伐魏,但却没有任何战果。魏国也曾再次大军南下,结果在石亭之战当中惨败,被孙权击退。
这些战争,虽然互有胜负,但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时局。孙权坐拥长江天险,只要无法攻破长江,魏国就灭不了孙权。而魏国国力强盛,远非东吴可比,吴国也难以成功北伐。
这种僵持状态,持续了十多年的时间。
直到公元241年,魏国没有出现大乱,然而东吴内部,却出问题了。
这一年,孙权所立的太子孙登死了。
孙登的死,对于吴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孙登身为孙权长子,太子之位一直十分稳固,同时也受到群臣的支持。然而孙登却英年早逝,死在了孙权之前。孙登一死,东吴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就瞬间凸显了出来。
在孙登去世后,孙权立三子孙和为太子。然而这场储君之争,却并没有随着孙和被立为太子而结束。孙权的第四子鲁王孙霸,依然坚定地与孙和竞争。
孙和与孙霸的争斗,很快扩大到整个吴国庙堂。东吴的大臣们,开始各自站队,形成了两派。这场夺嫡之战,席卷了整个吴国,无人能够置身之外。就连当年打败了刘备的大都督陆逊,都因为卷入了这场‘两宫之争’,最后抑郁而死。
此后的十年时间里,东吴内部一直因为这场‘两宫之争’,而内斗不止。就算是孙权,也没办法平息内斗。所以,就算蜀国那边,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来蜀国内部朝政混乱至极。魏国那边,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政变,同样国内混乱不堪。但此时已经老迈的孙权,却根本无法抓住这些机会。
公元252年,孙权病逝,终年71岁。孙权去世之前,废掉了太子孙和,同时赐死鲁王孙霸,改立小儿子孙亮为太子。
孙权虽然活得够长,熬死了很多对手。但其本身军事才能有限,而且吴国执行的《榻上策》,本就是以防御为主。再加上孙权晚年的时候,那场‘两宫之争’牵扯了他大部分的精力,也让他无力再对外征战。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才使得孙权虽然活得够长,却依然没能统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