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皇女的赏赐,乃马真后曾统治蒙古帝国5年时间?
作为唐朝的皇后、太后和武周女皇,武则天以一介女流走上前台,独掌帝国军政大权,并在历史进程中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其影响力如何强调都不为过。其实,权势和地位不亚于武则天的女强人并不鲜见,但能把国家管理好的却很少,比如蒙古帝国的昭慈皇后乃马真·脱列哥那(又称乃马真后),便是失败者的典型。
脱列哥那是乃蛮族人(11-12世纪居住在蒙古高原西部、说突厥语的民族,后被蒙古征服),蒙古帝国第二任大汗窝阔台(元太宗)的皇妃,在妃嫔中排名第六,所以汉文史书中称呼她为“六皇后”(窝阔台的正牌皇后为孛剌合真)。脱列哥那早期的经历不详,我们唯一清楚的是,她为窝阔台生下长子贵由,由此在帝国政治中的影响力不可小觑。
贵由虽然是长子,但由于性格懦弱、身虚多病,所以很不受窝阔台的待见,而大汗钟意的接班人,则是智勇双全的第三子阔出(生母不详)。然而阔出福薄命短,年纪轻轻地便战死在对宋战场上,时在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阔出之死让窝阔台十分伤心,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依然不肯立贵由为太子,而是打算册立阔出之子失烈门为储君。
然而,就在窝阔台筹备立失烈门为储君的事宜时,却因酒色蚀骨,突然病死于行宫之中,终年56岁,时在淳祐元年(1241年)十一月。大汗的暴崩打乱了失烈门接班的计划,而脱列哥那早有扶立儿子为汗的打算,但考虑到诸王多有不服,便决定由自己临朝称制,然后再实施把贵由推上汗位的计划。
对于脱列哥那的图谋,宰相耶律楚材表示反对,但由于势单力薄,没有盟友做奥援,最终只好称病不朝,3年后竟郁郁而终。耶律楚材是两朝贤相,极受成吉思汗和窝阔台的器重,但是连他都无法阻挡脱列哥那上台,那么其他诸王、大臣便更不想做“出头鸟”。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脱列哥那如愿以偿地登上摄政的位子,统领这个广袤无垠的大帝国。
脱列哥那临朝称制后,为了给儿子创造继承汗位的条件,不仅大肆赏赐诸王、大臣,还赐予他们各项特权,以此来获取他们的拥护。与此同时,脱列哥那还加紧清洗窝阔台时期的重臣,并换上一批虽然不学无术,但却无比忠诚于自己的亲信。在这种情况下,右丞相镇海、中州断事官牙老瓦赤(主持中原的财赋事务)等人纷纷逃亡,而脱列哥那的贴身女仆法提玛、佞臣奥都剌合蛮则得到重用。
正由于以上种种措施,在脱列哥那执政的5年时间里,蒙古帝国的局势真可以用“糟糕透顶”四个字来形容。对诸王滥行赏赐、赐予特权的举动,不仅造成帝国上下号令不一、各自为政的乱象,而且使得国库支出浩大,很快便陷入入不敷出的局面(“诸王人人都向四方派遣使臣,滥发诏旨牌符;他们四下结党,各自为政。”见《世界征服者史》)。
此时,蒙古境内又遭遇多年难见大旱灾,以至于出现“河水尽涸,野草自焚,牛马十死八九”的惨景(见《元史·卷二》)。然而面对灾情,脱列哥那非但没有进行赈灾,反而授意奥都剌合蛮肆意搜刮民间财产,意在解决财政危机。脱列哥那的举动令国内怨声四起,反抗运动此起彼伏,让蒙古朝廷疲于应命。毫不夸张地讲,若脱列哥那再多执政几年,蒙古帝国必然会走向崩亡。
但就在此时,自认为时机成熟的脱列哥那,下令召集忽里勒台(蒙古诸王大会,多用于推举大汗、决定征战等大事),要求诸王拥戴贵由为大汗。在诸王当中,术赤系诸王首领拔都(成吉思汗之孙,术赤嫡次子)威望最高,但因为他跟贵由关系不和,便以患病为由婉拒出席。而其他诸王则因屡受脱列哥那的笼络,自然乐意推举贵由为大汗。就这样,在淳祐六年(1246年)8月,贵由被推举为大汗。
贵由登基后,脱列哥那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随即宣布归政。脱列哥那虽然名义上交出了权力,但仍在幕后时时干涉朝政(“朝政多出于后。”见《元史·卷一百一十四》),直到同年底病死后,贵由才真正地亲政掌权。脱列哥那把蒙古帝国搞得乌烟瘴气,最后却得以善终,实在是幸运的很。忽必烈称帝后,追谥脱列哥那为昭慈皇后,并让她的牌位升祔太宗庙,这也是后话了。
史料来源:《元史》、《新元史》、《蒙古秘史》、《史集》、《世界征服者史》等
武则天一提和唐太宗的陈年旧事?
被张元一戏称为“望柳骆驼”的吉顼,在历史上名气不大,做过几个月的宰相,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旧唐书》将他归为酷吏,《新唐书》则将他与裴炎、李昭德归为一类。后人基本采信《新唐书》说法,认为吉顼有贡献,但德行也有亏缺的地方。
题干所言之事,记载于《资治通鉴》:
他日,顼奏事,方援古引今,太后怒曰:"卿所言,朕饫闻之,无多言!太宗有马名师子骢,肥逸无能调驭者。朕为宫女侍侧,言于太宗曰:'妾能制之,然须三物,一铁鞭,二铁楇,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楇楇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太宗壮朕之志。今日卿岂足污朕匕首邪!"顼惶惧流汗,拜伏求生,乃止。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烈性狮子骢,五人能够驯服。武则天却说,只要三样东西就能驯服它:铁鞭子、铁棍子和匕首!先用鞭子抽,不服就用铁棍打头,再不服就用匕首割它喉管!
武则天面露狰狞地对吉顼说:你想弄脏我的匕首吗?吉顼顿时汗流浃背,跪倒求饶,武则天也就饶过了他。
武则天为啥发这么大脾气?拿旧事威胁自己一手提拔起来宰相?
起因是吉顼与武懿宗在朝堂上,为了赵州抗击突厥的胜利而争功劳。吉顼当时的身份是赵州刺史,武懿宗是神兵道行军大总管,其实,在这次战斗中,两人表现得都不够光彩。
吉顼先是以不善军事为由,不肯领命,在武则天强压下,不得已去了赵州。到了赵州,这伙计一个士兵也招不上来。光杆司令怎么打仗,还是武则天厉害,她让太子李显遥领元帅之职,这下老百姓立刻积极起来,一下子招了好几千人。
吉顼显得很无能,武懿宗的表现则是混蛋一个,到了赵州听说突厥兵势很盛,没敢打,就先往相州逃跑,粮草、兵器丢了一地,损失惨重。
这场战争其实是靠靖边道副总管娄师德,和魏州刺史狄仁杰打赢的。战斗结束后,武懿宗来了精神头,他对被突厥胁迫参战的当地同胞大开杀戒,甚至向朝廷提出,将这些人灭族!当然,武则天没同意,也没追究武懿宗的责任。
首功的娄师德和狄仁杰都没说话,次要功劳的吉顼,和屠杀同胞的武懿宗倒是争得面红脖子粗!
吉顼被人称作“望柳骆驼”,他长得人高马大,而且口才极好。他还有一个特点,胆子大,敢说话,连犯龙颜的话都没少说。
武懿宗呢,长得干巴瘦小,而且驼背,也没那口才,只是仗着武家人身份,嚣张惯了。
想想这是什么画面?两头抢食的恶兽,一头是高大威猛的老虎,一头是瘦弱贪心的土狗。武懿宗那个窘迫心情呐,无法表达!这时候,武则天突然蹦出来拉偏架了,一句话把吉顼吓半死!老虎虽凶,也凶不过“母”的啊!
武则天这么做是不是太过分了?武懿宗是你侄子,吉顼还是你的大臣呢,皇帝如此明目张胆拉偏架,未免太小气了吧!
原因就在吉顼得罪了武则天,武则天正想找借口收拾吉顼呢!
打败突厥回朝后,吉顼当众大肆宣传,赵州老百姓听到太子挂帅,如何踊跃报名参军的盛况。这让包括武则天在内的武家人很不爽。
武则天跟儿子们的关系很微妙,君臣关系第一位,母子关系第二位;政治利益先行,家人亲情置后。所以,她非常忌惮别人与太子站在一个战豪。
吉顼不但明目张胆力挺李显,还跟狗似的狂咬武懿宗,武则天恶从胆边生!倘若吉顼不知退,以女皇的心狠手辣,匕首肯定立马扎在吉顼身上!
那么,吉顼是那匹难以驯服的狮子骢吗?起码在拥立李唐的立场上是这样的。
吉顼毫不隐瞒他“抑武兴李”的立场,史书也承认,吉顼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复立李显的大臣。而且他利用跟张宗昌的良好关系,让二张劝武则天立李显。
所以,吉顼其实是李唐复兴的大功臣,甚至是第一功臣!
那么,历史为什么留下了吉顼德行亏缺的记录呢?
第一件事就是存在争议的刘思礼谋反案。刘思礼是箕州刺史,擅长相面,有一天这家伙大放厥词,说洛州录事参军綦连耀有天子相。
这个找死的言论被吉顼知道了,他很害怕,不敢隐瞒,向来俊臣做了汇报。来俊臣一看有“大活”,乐蒙了,不光把案子审理了,还顺便搞了点“副业”。他以对刘思礼包庇的欺骗手段,让刘思礼满口乱咬,扯进来一大批人!
来俊臣一直就这么干的,捕风捉影,捏造事实,扩大案情,他好邀功请赏。不知道吉顼怎么得罪了来俊臣,作为首告,来俊臣不但隐瞒了他的功劳,还把他也捎带进了谋反案。
吉顼没等来俊臣下手,赶紧向武则天告发。结果真相大白,来俊臣在吉顼的鼓动下被武则天处死。
《旧唐书》的记载有出入,说当初案件扩大化,就有吉顼参与,他甚至参与了审讯。将他归为酷吏,就是这个原因。真相如何,不得而知!
第二件让吉顼留下诟病的是,他其实是个极善于投机的小人。证据就是,吉顼是武则天男宠张宗昌、张易之的爪牙,对武则天虽有谏言,但主体是奉承。
吉顼曾在臭名昭著的控鹤府就职,这个机构就是武则天纵情享乐的污垢之地。这就难怪吉顼敢如此明目张胆力挺李显了,本质上他是武则天心腹,所以恐吓归恐吓,该提拔还得提拔。
因而,不少史学家认为,吉顼挺李显,就是政治投机,没那么伟大。这就是大家提到恢复李唐的功臣时,几乎很少人知道吉顼的原因。其实,他是大功,首功!
不过说实话,我倒觉得吉顼被斥为投机分子,有点牵强。真正的投机,应该是在探知武则天真实想法后,再邀功请赏,吉顼提出这个想法时,武则天尚处于摇摆中,他的提案是有危险的!哪有投机分子冒这么大风险的?
所以,“抑武兴李”应该视作吉顼一贯的政治主张,而不是投机!
事实上,吉顼为了实现他的理想,多次跟武则天谈恢复李唐的重要性,是匹“顽固”的“狮子骢”!
也因此,吉顼深深得罪了武家。在做了不到一年宰相后,他被武家告发其弟“冒官”,受牵连被罢相,贬为琰川尉,不久病逝。
历史上真实的山阴公主是怎样的呢?
山阴公主和他弟弟乱伦,罪魁祸首就是他父亲。
有人说她“敢于向男权独尊发起挑战”,一个从小生活在权利、暴力、淫乱氤氲中的少女,哪懂得什么男权、女权,是瞎扯淡。山阴公主19年的人生历程,就是一个欣赏纵欲、体验纵欲,到淫乱致死的过程。
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山阴公主叫刘楚玉,是南朝宋时期的公主,她的父亲刘骏杀兄篡位,当孝武皇帝时才24岁,恰值血气方刚年龄,贪色好淫,纵欲没底线,不管是大臣的妻女,还有血亲的媳妇姑娘,看中了就绝不放过。他经常会突然出现在太后住的显阳宫,看到给太后请安的大姑娘小媳妇哪个合心意,就强拉硬拽回自己的寝宫陪他淫乐。有时人家坚决不去,他就在太后的宫里强暴。他是皇帝,太后拿他也没办法。
他叔叔刘义宣有四个儿女,生得花容月貌、婷婷玉立、风骚迷人,一次进宫被刘骏碰上,逗起了他的欲火,顾不得什么堂姐、堂妹,一起拉上龙床,占为己有。
刘楚玉从小就是生活在这样淫乱的环境中,也不懂得什么人伦纲常,耳濡目染,幼小的心灵被父亲污浊的生活熏染,认为这样才是王族应该拥有的多彩生活。
姐弟过得像夫妻不但是山阴公主被父亲污染,她的弟弟刘子业同样没有什么人伦概念,甚至比他父亲更胜顽劣。继位当皇帝后,更是没人能管得了,他经常把姐姐刘楚玉叫到寝宫,同吃同住同淫乐,俨然是一对恩爱夫妻。
有一次,刘子业看到他的姑母新蔡公主长得出尘脱俗,很是爱恋,可新蔡公主已经嫁给将军何迈。刘子业不管这些,就宣进宫里霸占了。没办法向何将军交待,他就打死了一名宫女,送到何府说何夫人在宫中暴病而亡。何将军又不眼瞎,怎能连自己老婆都认不出来,于是造反了。
山阴公主向皇帝要面首刘楚玉嫁给何戢时是个生理过熟的少女,父亲的遗传加上宫中淫乱生活的熏陶,让她躁动不安。于是她向皇帝弟弟提出了要求。
《宋书卷七 本纪第七 前废帝》:山阴公主淫恣过度,谓帝曰:“妾与陛下,虽男女有殊,俱托体先帝。陛下六宫万数,而妾唯驸马一人。事不均平,一何至此!”在同样环境长大,刘子业一想是这个理啊,我天天美女如云还玩不够,可姐姐就一个男人怎么能满足强大的欲望。他非常理解姐姐的苦衷,马上派太监为姐姐选了三十个风流倜傥的小鲜肉,怕姐姐财力有限玩不嗨,加封刘楚玉为女王侯——会稽郡长公主,享受2000户的赋税,赠送一个20人的带剑仪仗队,另加一个鼓乐队,声色犬马周到齐备,这个弟弟真是给力啊,看来这个姐姐真没有白疼他。
三十个面首玩不够欲海无边,刘楚玉有了三十个帅气年轻的面首,可她还是不满足。当年朝中有两大美男子,一位是她的绿帽子老公何戢,还有一位则是褚渊,娶了南郡公主。论辈份,褚渊是山阴公主的姑父,成熟稳重,才华横溢,处处显露着成熟男性的魅力。厚颜无耻的刘楚玉再次向皇帝弟弟提出要求,让褚渊陪玩十天。
刘子业知道褚渊一向品行端正,不敢强求他陪姐姐寻欢作乐,只是下诏让他去公主府。褚渊来到公主府后,刘楚玉非常上心,每日精心梳妆打扮,施展浑身解数,白天诱惑,晚上骚扰,麻妖骚的本事全用上了,可十天了,褚渊坐怀不乱。刘楚玉觉得很没面子,大骂褚渊:“你白长了一部大胡须,怎么没一点男人样呢?“褚渊不急不恼,说:“我虽然傻,但违反伦理道德的事我不敢做。”刘楚玉恼羞成怒,干脆脱了衣服硬上,褚渊厉声说:“你是公主,我不能把你怎么样,但是你这样逼我,我只能自杀。”褚渊是当朝重臣,刘楚玉看人家对她不屑,也只得收手。
刘楚玉肆情纵淫,比男人有过之而无不及。真是可怜驸马何戢,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天天听着老婆的淫乐之声,不是那口气是怎么咽下去的。
19岁被赐死荒淫无度,必遭天谴。刘氏姐弟无底线的淫乐行为引起公愤,一次刘子业让宫女们脱光衣服一起淫乐,一个宫女不从,被他乱刀凌迟。之后刘子业经常梦到这个宫女的鬼魂来找他,他有害怕了,就巫师做法。没想到,宫中掌管衣服的小官早就对他恨之入骨,趁卫兵不在身边,将刘子业的脑袋砍了下来。刘子业死时才17岁,刚当了两年皇帝。
第二天,新帝即位。清理朝政,下令赐死刘楚玉。一代风流公主香消玉殒,才19岁。
最不幸的是那三十名被迫成为“面首”的少年,山阴公主被诛杀后,他们作为公主的淫乐工具,全部为山阴公主殉葬。
刘楚玉在人世间享尽淫奢生活,不知到了阴间,这三十位面首会如何对她。
古代称呼皇帝为万岁一词的由来?
古代最牛逼的奉承话多如牛毛,其中最大的就是"万岁"。偏是这大话让帝王喜欢。并与朕一样纳入帝王专用,成了帝王专用名词。看来,这吹牛从古到今,连绵不绝,令听者赏心悦目,百听不厌。
翻了许多书,也不见究竟出在何处。既然说到朕,那就多说几句。朕在秦王政称皇 帝之前,就是个第一人称代词"我","我的",谁都可以用。屈原于《离骚》开首就有:
帝高阳之苗裔兮
朕皇考曰伯庸
皇揽葵于初度兮
赐余以嘉名
意思就是,我的祖上是伯庸(的后代)。后来秦始皇搞专制主义,把"朕"确定为自称。其他人不得染指。
那么,万岁又该何处寻呢?
大概在《诗经·幽风·七月》找到这样相类的的诗句:“脐彼公堂,称彼篁觥,万寿无疆。”这里的“万寿无疆”,译过来戏谑一下
大家吃得肚子圆
举着瓦罐灌烧酒
长愿到处都一样
真是好啊真是好
是人们举杯痛饮欢畅的欢呼语。“万年无疆”在当时就是这样存在的。后来语境发生了变化,恐怕"岁"与"年"互用,万年就变成万岁了。希望幸福长久,表示时间永恒。
金文中也有,如“唯黄孙子系君叔单,自作鼎,其`万年无疆,子孙永宝'享”这样的句子,"万年无疆,子孙永宝”这万年与万岁非常接近了。
到战国时的赵国外交官蔺相如入秦一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相如奉和氏璧入秦,到了咸阳宫偏殿,相如心头有气了,但没发作,使者“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之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秦昭王非常欢喜,骗到美玉了,高兴之余,让自己的姬妾们传着看,无视赵国特使,这是重色轻邦呀!那些女人,宦官大喜大叫万岁,就是喜极而奉承秦王英明,表达无比的赞叹。让相如设计夺了回去。这是一桩外交纠纷。
秦始皇干了许多大事,其中有一件就是找长生不老药。并因此而屡次受到术士们欺骗。术士们本来就该去求方找药炼丹制定长生不老药。让主子长生不老,与天地同寿,长享太平。但是他们不,骗了钱就算了,没成绩不受待见背后议论秦始皇专权好断。让秦始皇一怒之下"坑术士”。秦始皇上泰山封禅,得罪了儒生,儒生们心头不满,嘲弄秦始皇无德而封。秦始皇让御史审查。不久就发生了"坑术士",被人定论为"坑儒"。追根溯源,是秦始皇欲长生不老,万寿无疆而术士不专业引发的恶性案件。秦始皇求长生药不成,反倒成了另一事件的背锅者。看来,万岁这牛皮也不好吹。
司马迁《封禅书》:
三月,遂东行缑氏,礼登中岳太室。从官在山下闻若有言"万岁″云。问上,上不言;问下,下不言。于是以三百户封太室奉祠,命曰`崇高邑'。东上太山,太山之草木叶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太山巅。
很清楚了,"万岁"这一词来历非人言,而是泰山上的神灵似是而非的语言。汉武帝正在祭天,是傍边的随从们听见的。他们后来问上天,上天自然无动于衷;敬问皇上,皇上当然不应答。于是,大家顿悟天机不可泄露。从此称皇上为"万岁"。正式成为皇帝的专用名词,汉朝礼制增一条敬称,规定只能皇帝才可以用。
自此之后,历代历朝皇帝自朕;群下敬称皇上为万岁。称到高兴处,刹不住车,就一冲到底,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其实,这话连秦始皇都知道是假的。更不说汉武帝了。他们心下明白人不可能不死,也就那么几十年,但他们喜欢听。更明白修皇陵有何用处。
慈禧把恭亲王的女儿封为公主?
恭亲王奕䜣相对其子嗣稀薄的兄弟咸丰帝来说,也算是子嗣繁盛的,奕䜣一生共生有四子一女,这一女就是我们文中要讲的被慈禧封为公主的恭亲王长女,也就是后来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荣寿固伦公主。
一、公主其人简介:关于这位公主的名字,历史上并无记载,因为其是恭亲王的长女,所以,在被诏封为公主之前,她的称呼应该是“恭王府大格格”。这位大格格是恭亲王长女,其母瓜尔佳氏为恭亲王嫡福晋,所以,大格格也是嫡出女儿--嫡长女。古代嫡庶有别,这样的出身在当时也是尊贵无比的了。公主为人倔强,性格果敢有决断,为人处世颇有恭亲王之风,就连长相,几乎也是和恭亲王一模一样。但是比较遗憾的是,大格格虽然有着尊贵无比的好出身,却没有幸福的婚姻,她在十二岁的年纪便被慈禧太后指婚给了富察志端为妻,但是婚后生活仅仅过了五年,额驸至端就病逝了,年仅十七岁的公主不得不因此成为节妇,过起了为期五十三年的漫长守寡生涯。据说公主守寡之后,慈禧太后很是自责,每每看到这位自己指婚却年轻守寡的公主,就让慈禧想起了自己年轻守寡的生活,因此慈禧太后对公主心生怜惜,经常召到宫里与之相伴。晚清时期,慈禧太后大权在握,很多人都对她心生畏惧,公主偏偏不怕,不仅在慈禧面前表现得毫无畏惧,还敢于当面批评慈禧。慈禧非但不恼,反而对公主更加宠爱,慈禧晚年与光绪帝母子失和,两宫矛盾尖锐,无人敢言,公主因为身份特殊,经常在慈禧和光绪面前两头劝说,两宫关系一度因此缓和,公主的从中斡旋,慈禧和光绪帝都是学你知肚明的。其实慈禧太后虽然跋扈蛮横,但是对于对其权力没有威胁的人,她还是相当慈祥的一位老人的。慈禧的善待最终也让她自己得到了好报。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先后驾崩,宫中上下一片混乱,摄政王和隆裕太后等人忙着新帝溥仪的登基大典事宜,无暇顾及丧葬事宜,因此将两宫棺椁闲置一旁,无人管理,公主因此大怒,驱车赶到摄政王府,进门便骂,理亏的载沣最终成立了治丧委员会,将两宫棺椁妥善安葬。这是公主为慈禧太后做的最后一件事。
二、为何封为公主:由于恭亲王在辛酉政变中的巨大功劳,慈安、慈禧两宫太后为表谢意,在晋封恭亲王为议政王兼军机大臣的同时,也将他年仅七岁的大格格接进宫中抚养,并破格晋封为只有皇后嫡出女儿才能称呼的固伦公主。两宫太后如此厚待恭亲王之女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来是感谢恭亲王在辛酉政变中立下的汗马功劳;二来就是因为宫中皇室子嗣稀薄。当时宫中除了同治帝以外,就只有丽妃所生的一位公主,两宫太后闲来无事,也希望过继一个女儿来聊以解忧。因此,荣寿公主就成为了最佳人选,再加上公主为人聪慧,不苟言笑,虽然年幼但是举止得体,所以很讨两宫太后的喜欢。
三、恭王为何不乐:对于自己的亲女儿被封为荣寿固伦公主一事,恭亲王表面上虽然感恩戴德,但是私下里却很是不高兴,原因其实很简单,自己的女儿被封为了固伦公主,那就是皇家的人了,自己虽然贵为议政王、军机大臣,但是实际上仍然是外藩亲王的身份,说白了,还是皇家的臣子。既然是臣子那么见了皇家的人就要行跪拜之力,就要称臣,就连公主回恭王府,恭亲王也要穿戴整齐,中门大开,并亲率全家老小毕恭毕敬的跪在王府正门台阶下恭候。恭亲王曾私下里说“别人是母凭子贵,我确是父因女贱。”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能够因为生儿子而身份变尊贵,我却因为女儿封为公主而变得卑贱。不难猜测,前一句话指的就是靠生下同治帝而母凭子贵的慈禧太后。
由于咸丰帝之后的清朝三位皇帝都没有生育子嗣,所以荣寿固伦公主成为了被正式记载在《清史稿》上的最后一位公主,这位公主在清朝灭亡后的第十二年,以七十一岁高龄辞世,成为了恭亲王最后去世的子女。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