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之丘,李贺诗歌有哪些艺术特征?
谢邀。
伟大领袖毛主席最喜欢唐代“三李”的诗,即李白、李贺和李商隐。毛主席把李贺的诗句“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反其道而行之,翻成新意为“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主席的意思是说这个世界就要变了,新的世界就要到来。
李贺(790-816),字长吉,河南府福昌县(今河南宜阳)人。有“诗鬼”之称,是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和“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李贺为唐高祖李渊叔父郑王李亮的后裔,虽出身皇室,但至李贺时,家道已经没落。
在群星璀璨的唐诗天空中,李贺是卓异的一颗。虽然上天只赐予他短暂的二十七年生命,但是千百年来,这位伟大的诗人却始终像恒星一样闪耀着熠熠光芒。
李贺生前曾将诗作223首编入四卷,授与友人沈述师(字子明,沈既济之子),这是李贺诗集最早版本,后来杜牧写了篇序。
李贺是唐代最有创造力的诗人,是继屈原和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大多数诗歌瑰丽诡谲,独具特色,被称为“长吉体”。
李贺的诗歌有以下艺术特征:
一、用字、用词多以生语替代习熟之辞;
二、多以冷僻奇诡之意象入诗;
前两种艺术特征常令读者思虑之所不及。
三、诗句之间或离合跌宕,或翻转跳跃,脉络婉曲而不平直;
四、立意谋篇多比兴暗示,故诗常重旨复意;
五、喜用代字,尽量避免对事物概念性的知性把握,还原直觉,从而呈现出物象局部的感官特征。
如“新香几粒洪崖饭”(《五粒小松歌》),用味觉指代松子;“秋白鲜红死,水香莲子齐”(《月漉漉篇》),用色彩置换荷花。
总之,李贺的诗只有细细地品味,才能知道他的用心。料他人观不到此也,是千年长吉犹无知己也。
李贺生前已久负盛名,深受韩愈的赏识。唐代就出现“后学争效贺,相与缀裁其字句,以媚取价”的局面。后世推崇、学习李贺诗歌的代不乏人,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说过:“真的,十一个世纪以前的李贺,在好几个方面,都可以说是一位生得太早的现代诗人。如果他生活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则他必然也写现代诗。他的难懂,他的超现实主义和意象主义风格,和现代诗是呼吸于同一种气候的。”
老子西出函谷关之后就消失了?
大家好,感谢悟空提出的这个个问题。对于老子西出函谷之后的去向,历来就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去了哪里这是一个历史之谜,但是人们可以发挥想象力去猜测,一切皆有可能。
其实根据老子的思想,我觉得归隐的可能比较大。之所以认为他选择归隐,是因为他在《道德经》中所表现出的“清静无为、道法自然”的思想有关。老子一直在官场混,即使他没有过多的参与朝堂上的争名夺利,但是他看到了很多,他不仅看到了官场的黑暗,也看到了皇室的无能和人民的疾苦。这对于忧国忧民的老子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沉重的打击。厌倦了,就选择归隐。
白玉蟾祖师诗中提到:“白云黄鹤道人家,一琴一剑一杯茶。羽衣常带烟霞色,不染人间桃李花。常世人间笑哈哈,周游四海你为啥。苦终受尽修正道,不染人间桃李花。常世人间笑哈哈,争名夺利你为啥。不如回头悟大道,无忧无虑神仙家。清静无为是吾家,不染凡尘道根扎。访求名师修正道,蟠桃会上赴龙华。”看到了吧,道家的人就有这种洒脱和飘逸,厌倦了,就周游四海,体悟大道。所以出了函谷关关,老子去体悟大道的可能性最大,这本来就是他的梦想。约几个好友,喝几杯香茶,谈玄论道,这种生活更适合这个时期的老子。而且出了函谷关,不远就到终南山,终南山本来就是修道圣地,高人甚多,还有传说中的昆仑等仙山都在西北,所以去寻找自己的梦想才是他最有可能做的事情。
也有人说他去了西方,化胡为佛教化众生。对于这种说法,我觉得比较牵强,如果当时的老子是一个年轻力壮的青年的话,我觉得还有可能,但是作为一个古稀之年的老人,我觉得翻山越岭去印度,那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尽管老子是一个圣人,但是他毕竟也是一个人,是人就要受自然规律的制约,所以我个人认为化胡为佛这种说法只能是一个传说。而且佛教的修行方法和《道德经》中的思想也不同,所以这种可能微乎其微。
在那个时代被野兽吃掉也不是没有可能那个时代兵荒马乱的,而且在野外野生动物很多,除了函谷关,有很长一段山路才能到达长安,他一个老人,骑着一头牛,也跑不快,所以这种可能性也是有的。
被函谷关守将尹喜接回家中这种可能性非常大,因为尹喜本来就好道,好不容易遇到这么一位圣人,他不可能轻易就将老子放走,而且《道德经》也是在尹喜的请求下老子才写的,写完传授给了他,所以很可能看到尹喜这么好道,就收他为关门弟子,并一直住在他那里。尹喜为了防止外人打扰老师清修和老师的安全,就对外宣称老子已经西去。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也记述尹喜得道经过:周代楚康王时尹喜为巨大夫,后为东宫宾友,结草为楼,仰观乾象。一日,观见东方紫气西迈天文显瑞,知有圣人当度关而 西,乃求出为函谷关令。遇老子,迎为师,拜求至道;老子因接喜玉历三十五章及道德经五千言而去。喜欣争持诵,奉行道成。所以综合以上个点,我个人认为入深山悟大道的可能性最大,被尹喜接到家中奉养最合理,其余两种说法有点不切实际。当然,一切皆有可能,具体如何,大家可以留言探讨!
武则天时期有种刑法叫凤凰晒翅有多厉害?
导语
武曌是中国历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在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被招入宫中,因得不到唐太宗的宠信便转而诱惑李治,在唐太宗死后被李治接入宫中。她入宫后利用各种手段博得李治宠爱,后来她帮助李治打击前朝老臣而得到李治信任,李治废王皇后将武曌封为皇后。后来李治病重,武曌得以与李治共掌朝政,武曌依此一步步夺取朝中权力登上皇位。
当时男性主掌天下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所以武曌称帝的行为受到了朝中守旧派与保皇派大臣的反对与批判。有的保皇派甚至出兵伐武,虽然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但对当时武曌的大周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武曌必须想办法铲除这些大臣。为此她命手下编造莫须有的罪名对这些大臣严刑逼供,将他们屈打成招。其中所使用的刑法的残忍程度可以说是令人发指。而“凤凰晒翅”就是这些酷刑中的佼佼者,令当时的人闻风丧胆。
“凤凰晒翅”出自何人之手?提到武曌时期的酷刑就不得不说武曌铲除反对者所倚仗的三位得力助手:来俊臣,索元礼、周兴。
在介绍“凤凰晒翅”之前要着重介绍一下索元礼,因为这臭名昭著的刑法便是由他想出来的。
索元礼并非是中原人,而是一个胡人,继承了突厥人凶狠残暴的性格,原本这样的人是没有什么机会得到重用的,但他有一个“好儿子”。当时徐敬业起兵伐武对武曌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武曌迫切需要除掉朝中反对派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她就需要一些酷吏来帮她完成这项“工作”。而这时,深受武曌宠爱的面首薛怀义便向武曌介绍了他的干爹:深谙此道的索元礼。索元礼没有辜负武曌的厚望,他心狠手辣,善于编造罪名陷害他人,一上任就为武曌铲除了一个守旧大臣。而且他还发明了许多残忍的刑罚与令人发指的刑具逼人招供,因此很快便受到了武曌的重用。
索元礼审讯犯人主要刑罚便是制作一大一小两个笼子,笼子通过一根木桩将其相连,受刑的囚犯被关进大笼子中,身体被固定在大笼子中,头被固定在小笼子中,囚犯被捆得严严实实,难以动弹。头部的铁笼则是钉入木桩,将囚犯头部固定,两个木桩之间有个木橛,通过移动木橛来抬高小笼子,囚犯因为被固定最终将会身首分离。
后来这一刑罚又产生了一些改变,将连通两个笼子的木桩设置为可旋转,当犯人被固定好后,执行者可通过摇把旋转木桩,犯人因为头部被固定无法旋转,而身子会跟随木桩旋转,最终结果就是脑袋旋转360°。
这种刑罚会一点点折磨着人的肉体和心灵,最终摧毁人的心防。索元礼这一“杀手锏”可谓屡试不爽,一般人看到刑具就招供了,就算有宁死不屈的在受刑一会后也主动招供,索元礼自己也称没有人能在他这项刑罚下坚持不招供的。
“凤凰晒翅”的可怕“凤凰晒翅”可以说是索元礼“铁笼子”的变种,此刑的刑具设置比“铁笼子”更为简单,但是同样能令囚犯无法忍受主动招供。充分体现索元礼残暴的个性。
而武则天亲自怎么样这一刑罚施刑则充分体现了这一刑法的恐怖。事情是这样的:武曌受到探子的密保,太平公主府中有人密谋想要杀害武曌,武曌马上派人将人抓获。抓住犯人后武曌派人对其进行审问,然而那人面对刑罚没有松口,坚决表示自己是被诬陷的。武曌见问不出什么有用的信息,便召来周兴询问刑讯之法令犯人招供。
周兴是在索元礼靠帮助武曌铲除朝中旧臣飞黄腾达后效仿其而发迹的,所以其刑罚多参考索元礼。周兴告诉武曌用“凤凰晒翅”这一刑罚必能令囚犯招供,武曌听到“凤凰晒翅”这名字如此优美,便对这一刑罚大为好奇,忙问这刑罚是什么样的?周兴没有解释,只是请求武曌亲临怎么样执行过程,武曌十分好奇,便没有拒绝,点头应允。
次日,一切准备就绪后,武曌在侍卫的护卫下前来怎么样执刑。周兴看武曌来到便吩咐手下将犯人带上放上刑具。“凤凰晒翅”的刑具与“铁笼子”大体相同,也是一根可以转动的木桩,木桩中间横着一根木桩如同十字架,方便固定犯人。不同的是“铁笼子”是固定犯人头部,而“凤凰晒翅”则是通过脚镣将犯人的脚固定在地上。
犯人双手张开,如同凤凰展翅,旋转木桩转动犯人,便是凤凰晒翅。犯人的脚因为脚被固定在地上,旋转木桩就会使得身体扭曲最终导致腰部撕裂脊椎断裂,是十分残忍的刑罚。“凤凰晒翅”名字虽美,但犯人并不能如凤凰重生,反而死状凄惨,毫无美感。
行刑之初,犯人依旧坚持是被诬陷,但随着木桩缓缓转动,犯人的身体逐渐扭曲,皮肤逐渐撕裂,骨骼也发出断裂的声音。犯人最终无法忍受酷刑,只得招供:自己曾受他人恩惠,恩人被武曌残忍杀害。此次是想为恩人报仇。武曌听到了满意的答案后便离开了刑场,然而刑罚没有结束,行刑者继续转动木桩,最终犯人脊椎断裂而死,死状令人不寒而栗。
酷吏最终自食其果索元礼等人通过帮助武曌铲除异己而令朝中人人自危,几人风头一时无两,然而好景不长,在大周的政权稳固后,几人便没有了利用价值。当时几人的行为令朝中怨声载道,大臣们纷纷上奏弹劾几人。
武则天为了安抚朝中大臣便罗列罪名将几人打入大牢。在牢中的索元礼坚持不肯认罪,为了逼他认罪,审讯官员便说要对他用“凤凰晒翅”之刑,索元礼被吓破了胆,承认了自己的罪行。最后索元礼被当街问斩。结束了他的一生。
为什么总说求而不得最痛苦?
因为人是感性动物,属于是一个即有血有肉有感情,又有灵魂思想的高级动物。不是没有感情的冷血动物?每个正常人心里都有,七情六欲的情绪存在,内心里面围绕在身边,左右着我们,控制着我们每一个人,由不得自己个人来作主决定。一旦受到外界的诱惑或者刺激,必然就会从内心底下产生出来,意思就是:每个人心里多少都会,有些妄念欲望心存在,因为人思想上弃舍不下他,放不开自己,所以就会被七情六欲的情绪,困扰左右着我们,因为摆脱不了七情的困扰,所以就会被他牵着鼻子走,人自然就会活得心累与痛苦烦恼。
比如说:一对感情很好的中年夫妻,自己没生儿子,看到别人都有儿子,夫妻俩什么都不缺,就是缺一个儿子,可是便便在外面人家,又会借问这件事情,有些人是出于一片好心关心你,也有些人是出于幸灾乐祸的心里,取笑你夫妻俩人生不了一个儿子出来,可是你心里越着急上火,想生一个儿子,便便越求越求不得到,内心底下肯定会产生一种哀怒,怨恨情绪出来,自然会感觉到活得心累与痛苦。所以说:世上不注欢喜人,因为人摆脱了七情六欲的困扰之苦。
往往事情就是这样,你心里想要的东西,他便便求之不得?你不想要的东西,他又便便会来,因为你心里在乎他,意思就是: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多,俗话说:爱有多真、恨就有多深、所以说:你心里越在意他,一旦求之不得?心里就会越感觉到绝望伤心,人就会活得越烦恼痛苦,爱情也是一样,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你喜欢的人,可是她不爱你便便爱上别人,而爱上你的人你便宜又不喜欢她,这种求之不得的心里,你说能不活得心累痛苦吗?因为内心里面气不顺畅,不能满足你心里愿望!把气憋着堵住了,自然就会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