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三国那会儿,曹操身边儿有一个不得了的谋士,叫郭嘉,这名字可了不得,字奉孝,年轻时就聪明伶俐,后来投奔了曹操,专门给他出谋划策。您要说曹操打仗能赢了北方豪杰袁绍,那得归功于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嘞!
什么是“十胜十败论”呢?别看名字挺拗口,可说白了就是郭嘉把曹操和袁绍两个人的优缺点仔仔细细对比了个遍。郭嘉觉得呀,袁绍看着好像人多势大,其实没有半点用处;曹操呢,看着兵少,但有主意,人精,能灵活地打仗,兵力虽少也不怕。
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可是帮了曹操大忙!当时曹操呀,本来信心不足,不知道咋打袁绍,听了郭嘉这么一分析,心里那就有底了,能把袁绍给干趴下。您想,郭嘉这一番分析,真是条条在理,把曹操的优点夸了个透,把袁绍的毛病也挑了出来。
这“十胜十败论”可不光是打仗那么简单哦,您看,郭嘉把人性、决策都考虑得明明白白。比方说,郭嘉说曹操比袁绍有“清廉”,这清廉是啥意思呢?就是说曹操不搞虚头巴脑的事,讲实在,不搞那虚情假意的东西,知道啥是该做啥是不该做。而袁绍就不行了,光想着要面子,凡事都做得高调,里子面子全想要。您说,这一对比,是不是曹操占了大便宜呀!
还有一个重要的点就是“灵活”。曹操打仗可灵活了,随时随机应变。而袁绍呢?守旧,古板,一点儿风吹草动就不知所措,这也是袁绍失败的原因之一。您瞧,郭嘉把这些点都分析出来了,等于给曹操打了个预防针,把袁绍那套做事风格全看透了。
再说说郭嘉为啥投了曹操吧。他早先跟着袁绍混过,可没待多久就走了,因为他觉得袁绍成不了大事。您看他当初对袁绍身边的人说:“您们主子光想学古人收买人心,但一看事多了,就开始犯难,搞不了大事。”袁绍的缺点郭嘉一眼就看穿了,后来就跑去找曹操了。这也让曹操对他另眼相看,觉得这人不简单,有真本事。
还有个小故事:据说曹操很信任郭嘉,每次有啥拿不准的事,都要问问他。后来郭嘉去世了,才三十八岁,这年纪就走了,真是可惜!曹操听到消息时别提多伤心了,亲自为他哭丧,说“人去楼空”嘞。郭嘉的去世对曹操打击不小,连荀攸、贾诩这些谋士也说,这样的鬼才嘞,难得,世上再也找不到了。
郭嘉除了为曹操设计战略,还在官渡之战前给曹操出了个大招,提出了一个“战略分割”的想法。简单来说,就是不跟袁绍硬碰硬,而是切断他后方的粮道,拖垮他的军心。这计谋可真管用,袁绍的人马多,耗不起粮草,没多久士兵们吃不上饭,一个个士气低落,官渡一战就这么赢了!
说白了,郭嘉有啥本事呢?那就是看得准,分析得透,一眼就能看到问题的根儿在哪儿。他分析人,分析事儿都入木三分,所以才被曹操那么倚重。历史上很多人评价郭嘉,说他是“鬼才”,因为他不仅对军事有眼光,还能在战略上给出独到见解。很多人都说,要是郭嘉活得长一点,估计曹操一统天下指日可待。
您看,郭嘉的本事真不是盖的!他用脑袋瓜帮曹操打了不少仗,论起智慧来,真不比三国里的其他谋士差,甚至还能比一比。可惜天妒英才,没多久就病死了,曹操失去他之后,真是好一阵子不痛快。不过郭嘉留下的那些主意和策略,后人还一直在研究,可见他当初的才华真是值得一书。
三国时期嘞,不仅有勇猛的将军,还有像郭嘉这样足智多谋的军师。话说回来,曹操能成就一番霸业,少不了郭嘉这样的人才帮衬。这“十胜十败论”到现在还让人津津乐道,不是没有道理的!
Tags:三国,郭嘉,十胜十败,曹操,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