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兽行者,后来的一个妖怪就可以让孙悟空吃尽苦头?
大家好,我是恒实。我来回答:“ 为什么十万天兵拿不住的孙悟空,但一个妖怪就让孙悟空吃尽苦头”这个问题。《西游记》中孙悟空这个离奇的遭遇其实是在阐明一个道理:
大闹天宫孙悟空从须菩提祖师那里学艺归来,从混世魔王那小试牛刀之后,骄横之心日益膨胀、目中无人之态日益饱满。遍访英豪、尽交贤友、拉帮兄弟、操练猴兵。相信此时的孙悟空这番举动已有一丝”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念头了。孙悟空更是通过改生死簿、偷吃蟠桃、金丹、搅了盛会等一系列事件,初步触摸到天庭的实力也就那回事,这时孙悟空的野心顿时无限膨胀起来。
在惹下那么多祸事之后,天庭再也不能容忍妖猴孙悟空这般地胡搞了!封托塔李天王为降魔大元帅,统率十万天兵天将、布一十八架天罗地网下界去征讨孙悟空。此时的妖猴也成为了一个”魔“!
按规矩来的天庭不知列位看官是否注意到一个细节。按说十万天兵天将,一人一口唾沫就差不多可以淹没住孙悟空。如果神将领们打不过孙悟空,为何十万天兵天将不一拥而上,用人海群殴战术来揍妖魔孙悟空呢?话虽不假,招数也好,只可惜此时的天庭依然按照规矩办事,”兵对兵将对将“的沙场规矩始终贯穿着整个战局。
不按规矩的孙悟空可是此时的孙悟空呢,却不管三七二十一,手中的这条金箍棒上下胡抡乱舞,让一群守”规矩“的神将们纷纷抵挡不住。难道天庭实力就仅限于此吗?如果是这样,只恐怕此时高高端座于宝座之上的就不是玉皇大帝了!
十万天兵拿不住孙悟空的原因十万天兵天将那可不是光拿钱不干活的酒囊饭袋,他们可是充当着天庭的武装力量啊!可是为什么却拿不住一个孙悟空呢?主要原因就是太守规矩了。而孙悟空又太不守规矩了!这样一来,天庭变得越来越被动,而孙悟空则变得越来越嚣张起来。
莫欺天庭无人既然你孙悟空不按规矩出牌,尽欺天庭无人。那么天庭也就按你的套路出牌!于是,临场换将,调了昭惠灵王二郎来降伏孙悟空。
这二郎神一点也不像托塔李天王是科班出身。他秉承的宗旨就是”不管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这下就让孙悟空遇见了同样不守规矩的对手!打架?二郎根本就不怕。咱们打着不耽误我的手下掩杀你的猴众。公平吗?当然不公平了!可是按我的目的来说:我就是来降伏你这个妖猴的,哪来那么多废话?
梅山众将士剿杀猴众乱了孙悟空的心、老君天上扔黑砖砸了大圣的身、哮天犬趁机狠狠咬掉了孙悟空的肉.......这一切走的全是不按规矩的套路。你皮我更皮,天庭之所以以前不用,并不代表着不会用!至于以后如来佛翻掌镇压了孙悟空,那也是更高一层的”不守规矩“!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不守规矩的孙悟空有可能悟出”要守规矩“的道理!
写到这里,其实取经路上一个妖怪就能让孙悟空吃尽苦头的原因也就很清楚了。此时守规矩的孙悟空如何能斗过一个不守规矩的妖怪?就连佛家不仅有那慈眉善目、普渡众生的菩萨,不是更有那怒目圆睁的护法金刚吗?所以这个事情就告诫我们:做人做事规矩一定要守的!但是不能拘泥不化!该讲究的时候不能将就,该将就的时候就不能讲究!
我是恒实,一个有底线的自媒体人。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还请欢迎关注转发与评论。形容闺蜜好的成语?
25、
总角之交[ zǒng jiǎo zhī jiāo ]
释义:总角:儿童发髻向上分开的结果童年。指童年时期就结交的朋友。
出处:《礼记·内则》:“拂髻,总角。”郑玄注:“总角,收髻结之。”《晋书·何劭传》:“邵字敬祖,少与武帝同年,有总角之好。”
26、
促膝谈心[ cù xī tán xīn ]
释义:促:靠近;促膝:膝碰膝,坐得很近。形容亲密地谈心里话。
出处:唐·田颖《揽云台记》:“即有友人,不过十余知音之侣,来则促膝谈心,率皆圣贤之道,不敢稍涉异言。”
27、
蜜里调油[ mì lǐ tiáo yóu ]
释义:比喻非常亲密和好。
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97回:“宝玉一日家和我们姑娘好的蜜里调油,这时候总不见面了,也不知是真病假病。”
28、
情投意合[ qíng tóu yì hé ]
释义:投:相合。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来。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七回:“那镇元子与行者结为兄弟,两人情投意合。”
29、
谈笑风生[ tán xiào fēng shēng ]
释义:有说有笑,兴致高。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
出处:宋·辛弃疾《念奴娇·赠夏成玉》词:“遐想后日蛾眉,两山横黛,谈笑风生颊。”
30、
天真烂漫[ tiān zhēn làn màn ]
释义:天真:指心地单纯,没有做作和虚伪;烂漫:坦率自然的样子。形容儿童思想单纯、活泼可爱,没有做作和虚伪。
出处:宋·龚开《高马小儿图》:“此儿此马俱可怜,马方三齿儿未冠。天真烂漫好容仪,楚楚衣裳无不宜。”
31、
虚无飘渺[ xū wú piāo miǎo ]
释义:形容若有若无,空虚渺茫。
出处:
32、
两小无猜[ liǎng xiǎo wú cāi ]
释义:男女小时候在一起玩耍,没有猜疑。
出处:唐·李白《长干行》诗:“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33、
默契神会[ mò qì shén huì ]
释义:指从意识深处默默领会和揣摩事物所蕴含的精神气韵。
出处: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叙论·论气韵非师》:“如其气韵,必在生知,固不可以巧密得,复不可以岁月到,默契神会,不知然而然也。”
34、
深情厚意[ shēn qíng hòu yì ]
释义:深厚的感情和友谊。
出处:明·名教中人《好逑传》:“铁公子本不欲留,因见过公子深情厚意,恳恳款留,只得坐下。”
35、
推心置腹[ tuī xīn zhì fù ]
释义:把赤诚的心交给人家。比喻真心待人。
出处:《后汉书·光武帝本纪》:“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
36、
如胶似漆[ rú jiāo sì qī ]
释义:象胶和漆那样黏结。形容感情炽烈,难舍难分。多指夫妻恩爱。
出处:《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感于心,合于行,亲于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37、
心有灵犀[ xīn yǒu líng xī ]
释义:灵犀:灵兽犀牛。比喻恋爱着的男女双方心心相印。现多比喻比方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
出处:唐·李商隐《无题》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8、
天真无邪[ tiān zhēn wú xié ]
释义:邪:不正当。心地善良纯洁,没有不正当的想法
出处:丁玲《风雪人间》上卷:“我是一个天真无邪的人,是一个革命战士,是党的儿女。”
39、
切合实际[ qiē hé shí jì ]
释义:指想法或做事合乎实际情况
出处:毛泽东《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做一切工作,必须切合实际。”
40、
毫无顾忌[ háo wú gù jì ]
释义:对违反道德的行为丝毫没有反感或犹豫,或不考虑对人对事情的利害关系,没有顾虑
出处:明·醒世居士《八段锦》第七段:“以假作真,毫无顾忌,致我割破恩爱,妻子逃亡。”
41、
同气连根[ tóng qì lián gēn ]
释义:同气:指有共同的血统关系。比喻兄弟之亲,骨肉相连
出处:苏雪林《玉溪诗迷·乙》:“喻她们为双桐,有同气连根的意思。”
42、
清交素友[ qīng jiāo sù yǒu ]
释义:素友:真诚的朋友。交往纯洁,友情纯朴
出处:南朝·宋·王僧达《祭颜光禄文》:“清交素友,比景共波。”
可以推荐两部你看过后觉得最好看的仙侠小说吗?
作品:《求魔》
作者:耳根
简介:苏铭,第五真界塑冥族族人,苏战之子,生来夭折,身魂分离,被帝天所擒,将其沉沦在蛮族大地,已其塑冥天赋实现自己计划。随着修为提升,发觉记忆中的层层虚假,为了重新掌控自己的命运踏上了修真的道路。
小说的主人公苏铭是一个被称为最惨男主的魔,但他既没有做尽坏事也没伤天害理,他的梦想是成为魔只是因为自己的执念,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求魔》苏铭求得是一个真相,求的啊是对命运的掌控,可是掌控的真想确是孤独的。苏铭从出生就夭折了,被养父苏轩衣利用使其神魂分离,其用一滴血和暗晨禁术十亿尸魂禁伪造的肉身,先后被阴灵族、二代蛮神、和帝天所获,其身份是满族的第四代蛮神,四大真界意志,由于体内有不为人知的神秘力量,所以被人利用,算计。他得到了友情、爱情和亲情,但命运却没有给他呵护的机会。苏铭一生几乎没为自己活过,直到大结局依旧是孤身一人,即便是最后练成大道还是难逃在世上消失的命运 。至今难忘苏铭在古葬城门与其师尊天邪子的对话,魔前一扣三千年,回首凡尘不做仙。
为何最后被如来"明升暗罚"永远盘在柱子上?
没有“明升暗罚”,实则包含了如来对小白龙浓浓的爱,最爱小白龙的人就是如来,他对小白龙是一种保护,而且,相对其他三人来说,对小白龙的奖励是最好的。
一、小白龙受罚的背后《西游记》原著关于小白龙受罚是这样说的:
菩萨却与木叉,辞了悟能,半行云雾前来。正走处,只见空中有一条玉龙叫唤。菩萨近前问曰:“你是何龙,在此受罪?”那龙道:“我是西海龙王敖闰之子。因纵火烧了殿上明珠,我父王表奏天庭,告了忤逆(违抗、冒犯,不孝敬父母)。玉帝把我吊在空中,打了三百,不日遭诛。望菩萨搭救,搭救。”
玉龙便是小白龙。
于是,观音就前往天庭面见玉帝,帮小白龙说情,希望玉帝可以饶了小白龙一命,让小白龙成为唐僧前去取经的脚力,也就是唐僧的坐骑。
玉帝答应了。
此后,小白龙就在鹰愁涧等着,一直等到唐僧和孙悟空等人的到来,成为唐僧的坐骑,一路驮着唐僧,辛苦十几年,最终到了西天,算作是有功,进了化龙池,重新化龙,被封为八部天龙,盘绕在了华表之上。
但是,小白龙被罚这件事情,如果细细探究,不免从背后看到一些奇怪的味道。
我们知道,春秋战国以前,只要是王的儿子都可以称为太子,可是,到了汉朝以后,能够被称为太子的人,就只有国之储君,其他帝王的儿子,只能被封王,不能称为太子,否则,就是僭越。
《西游记》里,李靖的儿子哪吒被称为三太子,可是他的大儿子与二儿子并不如此称呼。有多位太子的地方,就只有龙族,龙族不只是出现了一位三太子。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龙族并没有完善的继承制,也就是说,未来谁要继承龙王之位,还存在着非常大的争议。
小白龙身为西海龙王三太子,只因为烧了殿上的明珠,便被“打三百”和“诛杀”,是不合情理的。
然而,这件事情和玉帝有关系吗?其实,并没有,那明珠虽然是玉帝所赐,但是,小白龙和猪八戒、沙僧不同。
猪八戒是因醉戏嫦娥被罚,沙僧是失手打碎了琉璃盏被罚。
小白龙却是因为“忤逆”,“忤逆”这个词很好解释,那就是小白龙不听父母的话,违逆了父母,和父母对着干,但是,小白龙火烧殿上明珠,难道是有意的吗?
显然并非如此,那也只是失误,既然只是失误,为何却被告了“忤逆”?
这其中,很有可能涉及到了西海龙王之位的继承,他是被西海龙王抛弃之人,或者是西海龙王更加宠爱其他儿子,担心小白龙能力太强,所以,想要将小白龙除掉。
或者,小白龙并非是西海龙王之子,西海龙王知道这个真相,却不想世人所知,所以,便要找借口,将小白龙给除去。
要知道,龙族本就是水族,在大海之下,龙宫之内,大殿竟然着火了,还烧得挺厉害,这其中就比较耐人寻味了。
因此,若是细细推究,小白龙是不能回到西海的。
仍命揭谛引了马下灵山后崖,化龙池边,将马推入池中。须臾间,那马打个展身,即退了毛皮,换了头角,浑身上长起金鳞,腮颔下生出银须,一身瑞气,四爪祥云,飞出化龙池,盘绕在山门里擎天华表柱上。
小白龙大约自己也知道,所以在如来封他为八部天龙之后,他根本没打算回去,反而是自己飞到了华表之上。
所以,并非是如来将小白龙盘绕在华表之上,而是他自己飞上去的,可是,如来并没有反对,也算是默认了。
如来的默认,其实是对小白龙的奖励。
我们来看看,小白龙虽然是随着唐僧取经的,但是,所有人都没有将他当做唐僧的徒弟,包括唐僧自己。
二、小白龙只是一个脚力,他后来的成就是奋斗出来的我们不能自卑,自怨自弃,过于看重自己的出身,这是没有办法选择的。其实,即便是再不起眼的位置,再不起眼的工作,只要我们认真做了,总是会有收获的,也会被看到的。
小白龙就是如此。
观音前去向玉帝求情之时,也说得十分明白,就是让小白龙给唐僧做一个脚力。
小白龙在鹰愁涧等候唐僧之时,也许行为上有瑕疵,比如出吃了唐僧的白马,可是,自从他成为白龙马,一路跟随唐僧前去取经之后,从来都是任劳任怨,没有任何抱怨。
他会说话,他也会思考,他也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他从来都是默默承受,默默忍耐的。
他不像猪八戒,经常会闹着要散伙儿,他不像孙悟空脾气那样大,小白龙的功劳都是看不见的。
唐僧到底有多重呢?
在过流沙河之时,由于没有船,无法渡河,孙悟空就让猪八戒背着唐僧过河,可是,猪八戒说了,他背着唐僧就像背着一座泰山,自己的腾云之术实在是普通平常,根本不行。
然后,猪八戒就说让孙悟空背着走,孙悟空也拒绝了:
我的筋斗,好道也是驾云,只是去得有远近些儿。你是驮不动,我却如何驮得动?自古道,遣泰山轻如芥子,携凡夫难脱红尘。
无论是孙悟空,还是猪八戒,都不愿意背着唐僧走,觉得唐僧太重了,根本走不了,从此处可以看出来,白龙马到底有多辛苦,他就这样,驮着唐僧,整整十几年的时间,不离不弃。
这些都还是看不见的功劳。
《西游记》原著里,三打白骨精之后,孙悟空被赶回花果山,猪八戒和沙僧两个人都对付不了黄袍怪。
黄袍怪更是将唐僧变成了一只老虎,眼看着两位师兄都不行,小白龙趁着晚上,变成了一个宫娥,前去行刺黄袍怪,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小白龙确实却努力了,并且,差一点丢了性命。
从此处可以看出,小白龙是认认真真保护唐僧的,奈何他战力不高,最后他让猪八戒赶紧去请孙悟空,才解决了此事。
但是,即便如此,无论是唐僧,还是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都并未将小白龙当成他们的伙伴,他们总是会说:“我们师徒四人,自东土大唐而来。”
他们都只是将小白龙当成了脚力,反观小白龙,则是称师父和师兄。
所以,小白龙的地位比较低下。
三、为何说如来对小白龙是关爱和保护?1、默认了小白龙盘绕在华表之上
小白龙盘绕在华表之上,除了玉帝这个级别外,估计没有多少人敢说三道四,如此,小白龙就可以好好呆在灵山。
他盘绕在华表之上,看似像保安,或者只是擎天华表柱上的装饰品,其实,没有几个人敢在这里胡作非为。
小白龙不回去西海,西海龙宫之人也不敢来灵山要人,只要小白龙不回去,谁也拿他没有办法,也没有办法再用计谋去加害他。
所以,小白龙呆在此处,反而是最安全的。
如来知道所有的事情,都瞒不过他,所以,当小白龙做出这个选择之时,他没有阻止小白龙,默认了小白龙这个举动,对小白龙而言,就是一种保护。
2、小白龙地位的提升
唐僧是如来的第二个弟子。
猪八戒是曾经的天篷元帅,沙僧是卷帘大将,孙悟空就更别提了,五色石里出来的,师父又是菩提。
所以,小白龙的地位最低,龙族地位本来就不高,甚至某些龙族就只是食物,而小白龙更是在西海之中,一位不受待见的小龙。
小白龙被封为八部天龙广力菩萨,在地位上也是显著提升的,和猪八戒、沙僧身份已经持平了,不得不说,小白龙虽然默默无闻,但是,他的功劳如来都是看在眼里的。
要知道,他们在取经的路上,地位就是不一样的,没有人在乎小白龙,更不会特别关心小白龙,他是被人自动忽略的,在别人眼中,甚至是读者眼中,小白龙没有任何的特殊,就只是脚力,只是被安排好的坐骑而已。
也许没有人会想到,小白龙的地位会得到那么好的封赏。
因此,小白龙的地位提升是最为显著的。
3、呆着不走,好处多多
《西游记》原著当中,如来是灵山之主,地位很高,仅次于玉帝,能力很强,估计是找不到对手的,想听到如来亲口说法,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并不是任何人随意都能听到的。
一只老鼠,在灵山偷喝了如来照亮用的香油,就成精了,很多人还捉拿不住她,跑到李靖那里,竟然还能拜李靖为父亲。
还有一只蝎子,日日在灵山听如来说法,最后也是成精了,虽然这家伙不知道为何突然间疯了,蛰了如来一针。
但是,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都可以看出,在灵山呆着,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小白龙十分聪明,自己化龙之后,根本就没有犹豫,也许他已经盘算了多日,他直接就飞上了擎天华表柱,盘绕在上。
这样一来,他每天都可以呆在灵山,只要是如来说法,他就能听到,对于小白龙以后的修炼来说,是有着莫大的好处。
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说,小白龙盘绕在擎天华表柱上,并不是一种惩罚,反而是一种奖励,而且,是一般人没有办法得到的奖励,这里可以看出来小白龙的机智。
青衣客最后想说小白龙从普通的脚力,一直到最后被封为八部天龙,是他自己一直努力的结果,但凡他有一点抱怨的想法,甚至像猪八戒那样,总是想放弃,都未必能有后来的地位。
毕竟,小白龙本身是没有太高地位的,他后来得到的一切,都是他自己一直努力的结果。
如来并没有对小白龙“明升暗罚”,也没有让小白龙盘绕在擎天华表柱之上,这是小白龙的自发行为,我觉得,对于小白龙而言,这是一种感恩,不仅保住了性命,而且地位得到了提升。
如来默许了小白龙的行为,这说明了如来对小白龙的关爱和保护,也对小白龙未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好处。
为什么只有秦始皇身穿黑色龙袍?
秦始皇穿黑色龙袍,是因为秦朝推崇黑色,将黑色定义为国色,这也不是有啥不能说的秘密,就是一种叫做“五德终始说”的伪科学,只不过在古代,基于政治宣传工作,秦始皇为了表明秦朝建朝的“合法性”而大力推崇的学说。
五德终始说是春秋时期的驺衍在齐国的稷下学宫讲学时候所创建,由于倡导相生相克的理论,受到各国称霸的君主所推崇。
驺衍总结出五行相生相克的学说,那就是“金生水,水生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改朝换代一般要用后面相克规律就好,比如明朝被认为是火德,有人认为皇太极将后金国号改为清就是为了适应五行学说,后金可能被火所克,只有改称清,变成水德才能克火,从中也能看出皇太极的野心,以及对汉文化的钻研。
当然,皇太极应该是最后应用这套学说的,而最早利用好这套学说的应该就是秦朝,秦朝还没有统一六国的时候,宰相吕不韦就已经开始造势,吕不韦让人在《吕氏春秋》中大行鼓吹阴阳之道。
比如黄帝曾经碰见过黄龙(大蚯蚓),因此就是土德,大禹曾经碰到过青龙,所以夏朝就是木德,商汤取代夏朝的时候,从水里取出一把金刀来,于是商朝就是金德,周文王曾经见到一个大火流星在宫殿上盘旋,因此就是火德。
反正为了证明自己的学说,阴阳家即使编造历史也要把道理说通,至于是不是真事已经不重要了,反正信的人很多。
如果吕不韦没有死得那么早,一准得说秦国是水德,然后取代周朝,只是当时天下还没有平定,公然宣称可能不太好,在《吕氏春秋》中吕不韦也没有说七雄中谁是水德。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阴阳学家自然又要跳出来佐证,既然周朝已经火德,那么秦朝必须是水德!什么,没有条件?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没有历史就创造历史,以前秦文公曾经碰到一条黑龙嘛,那就是水德啊!
为什么黑色是水德呢?这也是驺衍配合五德终始说研发出来的配色,将五行对应五种颜色,分别是金代表白色,木代表青色,水代表黑色,土代表黄色。
秦始皇是一个很迷信的皇帝,对这些东西都深信不疑,于是开始采用,可以说,五德终始说原来只是一种“民科”,到秦始皇这里终于成了“官方权威”了。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到: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
秦始皇还把黄河改为德水,跟国家文化政策相配套。
所以,不但是秦始皇穿黑色龙袍,就连大臣也都得穿黑色,估计要赶上什么重大节日,秦朝人一定穿得黑压压的一片。
这种封建迷信作为控制老百姓思想的工具尚可,但是要真把它当科学,认为只要颜色搭配没问题,国家就能持久昌盛,秦二世立马就跳出来疯狂打秦始皇的老脸。
归根结底,五德学说不过是一种改朝换代的封建迷信工具,并不是治国的良药,真正做到老百姓衣食无忧,又哪里有人会出来造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