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的高光时刻,燃爆你的爱国心!
引言
作为一名铁杆爱航天的小编,我今天要带你们盘点下中国航天历史上那些令我们热血沸腾的高光时刻。从神舟飞天到月球探测,从空间站建造到北斗组网,每一项成就都凝结着航天人无数的心血和汗水。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回顾那些让国人骄傲万分的瞬间!
一、神舟系列飞天之旅:开启中国载人航天新时代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升空。
这一天,中国人第一次踏上了太空,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航天员。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也拉开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篇章。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升空。
聂海胜和费俊龙搭乘神舟六号飞船飞向太空,实现了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那一刻,神舟六号的舱门打开,两名航天员身着航天服,勇闯星空。此举也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有能力进行太空行走的国家。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飞船发射升空。
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搭乘神舟七号飞船飞向太空,完成了我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翟志刚在太空行走时留下的那句名言“神舟七号,报到”,至今令人回味无穷。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景海鹏、刘旺、刘洋搭乘神舟九号飞船飞向太空,实现了我国首次载人与空间实验室的对接。这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飞船发射升空。
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搭乘神舟十号飞船飞向太空,再次完成了与空间实验室的对接。王亚平作为我国首位女航天员执行太空任务,也让广大国人感到无比振奋。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升空。
景海鹏、陈冬搭乘神舟十一号飞船飞向太空,实现了我国最长的载人航天飞行。神舟十一号飞船在轨期间,航天员们进行了大量科学实验,为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飞船发射升空。
陈冬、刘洋、蔡旭哲搭乘神舟十四号飞船飞向太空,与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对接。此举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又迈入了新的阶段。
二、月球探测:步履不停,追逐星辰大海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升空。
嫦娥一号卫星是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它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开启了月球探测的序幕。嫦娥一号卫星在环月轨道开展科学探测,传回大量宝贵数据,为后续月球探测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卫星发射升空。
嫦娥二号卫星是我国第二颗探月卫星,它飞越了月球两极,获取了月球地形数据和科学探测数据。嫦娥二号卫星还对月球软着陆技术进行了试验和验证,为后期的月球探测任务积累了经验。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升空。
嫦娥三号探测器由着陆器和巡视器组成,成功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展科学探测。巡视器玉兔号在月球背面工作12年,创造了人类月球车最长工作时间的新纪录。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发射升空。
嫦娥四号探测器由着陆器和巡视器组成,成功在月球背面冯·卡门撞击坑着陆,开展科学探测。巡视器玉兔二号在月球背面工作两年以上,探测发现了月球背面是否存在水冰的证据。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升空。
嫦娥五号探测器由轨道器、着陆器、上升器和返回器组成,成功在月球表面采样,并返回地球。嫦娥五号任务是我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不仅实现了月球样本首次自动采样,还实现了月球样本首次自动封装、首次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首次携带月球样本返回地球。
2022年4月29日,嫦娥五号月球轨道器延期两年。
嫦娥五号月球轨道器控制团队经过综合分析评估,决定太阳能帆板处于"永昼期"的2月到9月持续对月球进行环境及科学探测,剩余燃料用于器上姿态及轨道控制,使任务持续时间拓展至2024年4月30日。今后的两年多时间,嫦娥五号月球轨道器将持续围绕月球开展科学探测,为月球研究提供长期连续的观测服务。
三、空间站建造:筑梦太空,成就航天伟业
2021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
天和核心舱是我国空间站的核心舱段,担负着控制和管理整个空间站的任务。天和核心舱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造正式拉开序幕。
2021年5月29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
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搭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向太空,与天和核心舱对接,进驻空间站。神舟十二号任务是我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载人任务,航天员们在空间站驻留三个月,完成了大量在轨实验和技术验证工作。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
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搭乘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飞向太空,与天和核心舱对接,进驻空间站。神舟十三号任务是我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第二次载人任务,航天员们在空间站驻留六个月,完成了大量的科学实验和在轨维修维护工作。
2022年5月10日,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发射升空。
天舟四号货运飞船搭载物资和推进剂飞向太空,与天和核心舱对接,为空间站补充了物资和燃料。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在空间站驻留六个月,为空间站长期载人驻留提供了保障。
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
陈冬、刘洋、蔡旭哲搭乘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飞向太空,与天和核心舱对接,进驻空间站。神舟十四号任务是我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第三次载人任务,航天员们在空间站驻留六个月,将完成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最后收尾工作。
四、北斗组网:精益求精,引领全球
1994年2月12日,北斗一号系统正式启动建设。
北斗一号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个导航定位系统。北斗一号系统共投入10颗卫星,在2000年完成覆盖,实现了对中国周边地区的导航定位服务。
2007年4月14日,北斗二代系统正式开始建设。
北斗二代系统又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叫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共投入35颗卫星,2012年完成全面建成,实现了对亚太地区的导航定位服务。
2018年11月19日,北斗三号系统全球组网完成。
北斗三号系统共投入30颗卫星,实现了对全球范围的导航定位服务。北斗三号系统比北斗二代系统信号更加稳定、精度更高,还具备短报文通信能力。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系统正式开通全球服务。
北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