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u975,历史上有哪些有名的皇后?
标题:历史上最有名的三位皇后,因贤淑有德,成了皇帝的左膀右臂!
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上,出现过几百位君主,这些君主在统治天下的时候,除了靠文臣武将以外,非常重要的就是内宫的稳定。一个贤淑有德的皇后,将内宫治理好了,其实就是在间接的协助皇帝。
俗话讲的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确实如果皇帝将更多的心思放在后宫的治理上,自然就会分散精力,从而导致更多问题的出现。
历史上就有这样的三位皇后,在某种程度上给予了皇帝最好的支持,可以说是贤淑有德!
她们分别是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唐太宗的长孙皇后、明太祖朱元璋的马皇后。
首先我们来看看汉武帝的卫皇后卫子夫是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也是汉朝名将大司马大将军卫青的姐姐,同时也是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小姨。
卫子夫出生于汉景帝年间,身世寒微,少年时候就被送到了汉武帝的姐姐平阳长公主的府上,在府里练习歌舞,成了平阳府里一位有名的歌女。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平阳府里认识了汉武帝刘彻,因汉武帝的原配皇后和武帝结婚多年后,依然没有孩子,所以平阳长公主就想法子将卫子夫送给了武帝,这就有了后面一系列的故事。
武帝的原配皇后姓陈,名阿娇,是武帝姑姑大长公主馆陶夫人的女儿,因为当年武帝的生母王美人为了给武帝争夺皇位,而和馆陶夫人结盟,以陈阿娇嫁与刘彻并做皇后为盟约,在馆陶夫人仗着窦太后的宠爱,并且问刘彻愿不愿意娶陈阿娇为妻,刘彻答应愿意后,最终王美人和馆陶夫人取得了胜利,随后就有了“金屋藏娇”的典故。
当然写上面那一段有什么意思呢?因为这和卫子夫进宫后的遭遇有一些关系。陈阿娇的性格比较刚烈,而且也是窦太后的外孙女,从小就深得窦太后的喜爱,因为在宫里恃宠若娇,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再加上卫子夫也是一位能歌善舞的大美女,自然就让陈阿娇羡慕嫉妒恨了。陈阿娇不光是对卫子夫百般刁难,而且对她的弟弟卫青也是各种陷害,一时间闹得宫里鸡犬不宁的。卫子夫是以寒微的身份进入皇宫的,先后为汉武帝生了三女一男,这样就使得陈阿娇嫉妒了,她使用各种妖术,设庙堂诅咒,最终被查出,武帝废后后将其打入了冷宫,最后郁郁而死!
卫子夫被封为皇后以后,其将后宫治理得井井有条,后宫里自此没有了妒妇娇女,更没有因为嫔妃之间的争宠而引发的恶意事件,深得武帝的宠爱。
卫子夫得宠后,不仅她自己的命运被改变了,她的整个家族的命运都被改变了,因此出现了两员抗击匈奴的大将,就是卫青和霍去病,他们在平定匈奴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霍去病之弟霍光,身奉四帝,躬辅三朝,受遗命,佐幼帝,行遗策,兴废立,是使西汉平稳度过危难,达到巅峰时期的第一功臣。他们的发迹离不开卫子夫,卫子夫有当之无愧的“引贤之功”,因为她的教导,卫氏和霍氏两门都是忠臣良将,一心匡扶汉室!
第二位我们来看看唐太宗的长孙皇后长孙皇后是隋朝齐国公长孙晟之女、太尉长孙无忌同母、妹唐高宗李治的母亲,身世比较显赫,是封建贵族血脉。
长孙皇后8岁丧父,之后一直是由其舅舅高士廉抚养,13岁时就嫁给了唐国公李渊的次子李世民,李渊称帝后的武德元年,被册封为秦王李世民的正妃。武德末年,长孙皇后带头孝顺李渊,同时赢得了后宫的大力支持。玄武门之变时,她亲自勉慰将士。事情平定后,李世民被册立为太子,她被封为太子妃。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册封为皇后,诞下三子四女。
长孙皇后自幼爱学习各种古典,堪称时一代才女,这在封建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她的一生有很多的著名的作品,其中《女则》就是一部很经典的作品,长孙皇后喜欢作画和作诗,很多作品都在民间流传。因为长孙皇后博古通今,所以在交谈过程中善于借古喻今,以此来匡正李世民在政治上的失误,有力的保护了一些忠正得力的大臣,也从某种程度上抑制长孙家族的权势扩张,使得外戚势力没有得到膨胀,自此保证了唐王朝没有长孙氏外戚干政的例子。
长孙皇后于贞观十年逝世后,唐太宗再也没有立过皇后。李世民驾崩后,长孙皇后和李世民生同寝死同穴,不负夫妻之义,伉俪情深。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朱元璋的马皇后马皇后名马秀英,是滁阳义军首领郭子兴的义女,历史上的马秀英是一位雷厉风行、敢做敢当的奇女子。
朱元璋投靠郭子兴后,因为其过人的胆识和韬略,深得郭子兴的喜爱,在郭子兴的主持下,马秀英嫁给了朱元璋,从此成为了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郭子兴和郭天叙相继死后,朱元璋成为了这一脉义军的首领,他从一个行僧变成了一个手握重兵的大帅,在南征北战的日子里,马秀英可谓是和朱元璋患难与共,成为了朱元璋大营后方的贤内助,她建立了各种亲眷管理制度,不仅使得军队的大后方不会乱,而且还更加的凝聚了亲眷的力量,让出征的将士没有后顾之忧,极大的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为朱元璋建立割据政权到成为一代帝王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其中有个细节就是,他能熟知前方将领和夫人的生辰年月,也熟知他们的家丁情况,特别是在处理一些战前动员和战后后事的时候,细节做的非常突出!
朱元璋称帝以后,马秀英被册封为皇后,朱元璋对马秀英一直都很尊重,当朱元璋想拉马皇后的亲戚一把的时候,被马皇后极力的拒绝。这也显示了马皇后身为国母,以身作则的良好作风。朱元璋一生嫉恶如仇,眼睛里容不得一丁点的沙子,所以有不少的文臣武将被处以极刑或者被屠戮,马皇后经常婉言相劝,使得朱元璋有所节制。甚至有的时候,大臣有什么问题不敢跟朱元璋直面相言时都是请马皇后帮忙的。
马皇后的一生都非常的俭朴,身为皇后的她经常带领公主、嫔妃刺绣和纺织。她自己也是以身作则,平时粗茶淡饭,缝补旧衣。马皇后在后宫的管理上有其独到的地方,对于子女的教育也是非常的严格,所以嫔妃和大臣皆都非常的佩服她,她的温良贤淑被民间广为流传,以至于死后出殡时,京城的百姓都跪拜相送。马皇后归天后,朱元璋就再也没有立过皇后。
这就是历史上三位有名的皇后,立家容易、持家难!所以说,女人是世界的半边天,一个男人的成功,背后一定有一个好女人!
文|吾天原创、图|源于网络,未经允许,严禁抄袭!
南唐与唐朝挨着吗?
不挨着。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定基础。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并于657年建东都洛阳。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705年神龙革命后,恢复唐国号。
唐玄宗即位后缔造全盛的开元盛世,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经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唐宣宗大中之治国势复振。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
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国时期李昪在江南地区建立的王朝,定都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传三世历一帝二主,享国三十八年,是十国中版图最大的政权。
南吴太和七年(935年),南吴睿帝加封徐知诰为齐王,并将升州、润州等十州之地划归齐国。升元元年(937年)徐知诰建立齐国(徐齐)。同年十月,徐知诰受禅称帝,国号“齐”,改元升元;升元三年(939年)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为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李昪即位后,继续保境安民,在相对安定的条件下,社会生产有所发展。与同时割据诸国相比,南唐地大力强;由于兴科举、建学校,文化也尤为昌盛。
保大三年(945年),南唐乘闽国内乱,出兵灭闽,俘王延政。保大九年(951年),南唐乘南楚内乱,派兵灭楚,马希崇降。但不久,楚国故地被周行逢夺取,南唐未能巩固所占之楚地。中兴元年(958年)李璟去帝号,称国主,并向后周称臣。宋开宝四年(971年)李煜去除“唐”国号,改称“江南国主”,并请求宋廷罢除不直称其姓名的礼遇,被宋太祖批准。宋开宝八年(975年)宋兵攻占金陵,李煜奉表出降,江南政权正式灭亡。
南唐最盛时幅员三十五个州,大约地跨今江西、安徽、江苏、福建、湖北和湖南等省的一部分。人口约五百多万,为中国南方的经济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为什么有的后人更喜欢李煜而不喜欢宋徽宗?
南唐后主李煜和宋徽宗赵佶除了同样是亡国之君外,其他方面可以说有很大不同。我们从历史中不难找出两人的很大差别。
南唐后主李煜是皇帝,也是词帝李煜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本来他是当不了皇帝的,在他前面有个大哥长兄太子李弘冀,李煜还受到过李弘冀的猜忌,李煜为了避免怀疑,潜心学习诗经典籍当中。自号“钟隐”、“钟峰隐者”、“莲峰居士”。以此表明自己不问政事,只在乎山水之间也。就在大家以为这个长兄太子当定这个皇帝的时候,老天又有了安排,哎,就是一手安排,公元959年,太子李弘冀突然病死,这个时候又有人站出来了,一个叫钟谟的大臣上疏请求立纪国公李从善为太子,说这个李煜“酷信佛教、懦弱少德”意思怎么也不应该是他当皇帝啊。但是呢,上天就是眷顾李煜,这个李璟就是喜欢他这个六子。为此大怒,将钟谟流放到饶州。将李煜立为太子。 两年以后,也就是公元961年,李璟病故,李煜在金陵也就是南京登基,这才当上了皇帝。有点不容易是吧。其实这个皇帝也没想象中的那么好当,李煜从他父亲手里接过的也不是什么好差事,可以说是一个烂摊子。李煜即位之初,由于李璟在位时战争不断,南唐国力已经开始衰弱,国库空虚。而且由于淮南战争的失败和李璟的病故,南唐朝野还充斥着一种悲观颓丧的气氛。可以说外要面对着强敌宋,内还要安抚民心,确立威信。所以说这个南唐皇帝不好当啊。从后来李煜的一些举措来看,他确实已经做得很好了。首先,面对外敌强宋,他以柔克刚,即为之初,即决定向宋纳贡,并多次派遣使者陈说臣服之意。使用宋国的年号,而且在公元971年,李煜下令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还多次上疏宋太宗,请求他直接叫自己的名字就行了。表面上看,你肯定是觉得,哇,这个李煜也太LOW了吧。怎么也是个皇帝怎么能一点面子也不要了呢?其实不然,实际上,南唐国力弱没有宋国强大,面对强大的宋国,李煜采用的陈乔、张洎的战略方针,就是坚壁清野、固守城池,以此来拖垮长途奔袭的宋军的防御策略。
因此,南唐表面上臣服宋国,暗中却是缮甲募兵,潜为备战。知道吧,其实人家李煜也不蠢,这叫表面笑嘻嘻,内心呢。。。。咳咳。那么对内他是怎么做的呢,李煜下诏减免税收、免除徭役,与民休息,为了货币流通,还颁发了铁钱,恢复井田制等措施安抚民心,可以说他是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
刚刚说了他作为皇帝,是还可以的,但人家可不仅仅只能治国哦。李煜多才多艺,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琴棋书画他是样样精通,不仅于此,李煜的词可以说是在词史上有一席之地的,且多有作品流传至今,在我们的课本上经常能看到他的作品。纵观李煜的一生,南唐不亡是不可能的,他尽力了。反而他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是永不灭亡的,这也是人们喜欢他的重要原因。
宋徽宗赵佶,是个艺术家也只能是个艺术家赵佶 是宋神宗的的十一个儿子,是宋哲宗的弟弟,是宋朝的第八任皇帝。赵佶在位主政期间可以说是奸臣当道,而且还不是一个两个,像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朱勔、李邦彦等等奸臣把持朝政,大肆搜刮民财,极度奢靡,荒淫无度。还专门建立了物品造作局,专供自己享受。
赵佶信奉的是道教,自称是“教主道君皇帝”建造大量道观,给道士分官阶,发放俸禄,可以说城里人可真会玩,但不是城里人就不乐意了啊,正是他的昏庸,腐朽导致了宋江,方腊的起义。
公元1120年,赵佶与金朝结盟共同夹击辽国,这一年是宣和二年,就是这么搞笑。五年后,也就是宣和七年,金兵南下攻打宋朝,这个时候呢,可能是我们的宋徽宗觉得皇帝也不过如此嘛,一点都不好玩,哎,JUST SO SO。于是在这个时候想到了肥水不流外人田,于是乎,传位于他的儿子也就是宋钦宗。那么金军已经兵临城下了,该怎么退敌呢,父子二人想了想,决定用道士郭京的“六甲法”战胜金军。结果神兵大败,金军攻占首都汴京。哎,意思是神仙也救不了我们的徽宗啊。父子二人被俘,押解至金国,屈辱至死。
虽然赵佶当皇帝是悲催的,狗血的,但是在艺术这一邻域可以说是有突出贡献的,占有一席之地的响当当的人物。徽宗拿手的有两样,一是绘画,一是书法。他是第一个把画家的地位提到最高的人,他设立了翰林书画院,把画画作为一种科举,可以通过绘画考试升官,他的种种举措都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画的发展。他本人的绘画功底也不小,可以确定的他的作品像真迹有《诗帖》 《柳鸭图》《池塘晚秋图》《竹禽图》《四禽图》等
,这些画的难度可不低,足见徽宗的绘画功底之深。另外他在书法方面也是很有名气,他独创的瘦金体书法,可以说是无人能够超越,即使是现在。他书法的特点挺拔秀丽、飘逸犀利,即便是个不懂书法的人看到也会觉得写的很好。可以说他的书法称得上是古今第一人。他著名的书法作品像《瘦金体千字文》、《欲借风霜二诗帖》、《夏日诗帖》、《欧阳询张翰帖跋》
都可以说是传世不朽的名作。纵观宋徽宗的一生,可以说他不是皇帝却是皇帝,是个艺术家却又不是个艺术家。这也可能是大家喜欢李煜而不喜欢宋徽宗的原因吧,一个政治艺术都可行,一个政治无能,艺术精湛。
致谢!
宋代茶事相关的故事?
社评:大宋首例钓鱼执法之刘蟠监茶税,会来事的刘大人官运亨通
㈠官运亨通的秘诀:会讨好领导,让领导看到自己的工作痕迹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八年(975)十月的一天,宋太祖赵匡胤心血来潮,决定到皇家染院走走看看。
大宋刘娥的服饰印染技术先进得知官家亲临检查指导工作,典染作(染院负责人)刘蟠立即忙碌起来:往日里刘蟠衣着光鲜,颐指气使动口不动手,而且“专事苛刻,好设奇诈”。
大宋的染织技艺很高超今天却一反常态,穿了一身工作服,脚穿草鞋,混在一群工匠中滥竽充数。但见他工作服上沾着五颜六色的染料,头发散乱,额头全是汗水,一张五花蓝靛脸,比染匠还象一个染匠。
见到赵匡胤,刘蟠跪倒在地,山呼万岁后汇报工作:微臣正在督率工匠劳作,不知官家玉趾亲临,未能远迎,恕罪恕罪!
赵匡胤见状,频频点头,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样的好官员,难得。刘蟠这孙子装逼满分,皇上除了点赞外,大手一挥赐钱二十万。
㈡钓鱼执法自我始,工作绩效很重要宋时茶叶属于专卖品,民间不得私自流通买卖。专卖制度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的,是统治阶级增加财政的重要手段,历代统治者都会采用这一制度。
从唐末五代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赵宋王朝,注重加强中央集权,却因此造成了冗兵、冗官的后果,再加上对外战争败多胜少,“岁币”数量也不少。为缓解巨大的财政压力,继承了李唐的茶叶专卖制度。
宋初在确定官府对茶叶的垄断经营同时,严厉打击走私贩私茶叶,规定“民敢藏匿不送官及私贩鬻者,没入之,计其直百钱以上者杖七十,八贯加役流……”;“十贯以上黥面送阙下,妇人配为针工……”。
众所周知,凡属垄断专卖品都是利润惊人的商品。宋廷做的事情就是低价把茶叶从茶农手中收购上来,然后转手高价卖给茶商。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快有关部门就发现,茶的产量不降,茶家上缴的茶叶却少了。
调查结果显示,厚利之下,必有刁民铤而走险,一些茶农私下把茶叶卖给了上门收购的走私茶贩。宋廷无奈,只好加大了督查力度,刘蟠被派往庐州、舒州就是负责调查茶农茶叶走私的事情。
刘蟠买来一匹老马,自己则一身商人装束深入产茶的山区走门窜户。他并不去暗查私访,而是逢茶农便神神秘秘地说自己是茶商,此次不请自来主动登门是专程来收购茶叶的。
繁忙的街市刘蟠憨厚的外表很具欺骗性,尤其是开出的价码令收入微薄的茶农怦然心动,一些善良质朴的茶农信以为真,将他待为上宾,把藏起来的茶叶取出卖给刘蟠。结局不问可知,许多茶农一脸懵逼间人赃并获,被送至官府依法处置。
㈢宋新社追评:刘蟠则因政绩显著,很快得到提拔重用,荣膺年度缉私先进个人。他儿子刘锴,也以父荫为大理评事。
钓鱼执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公权力的滥用,是官民信息不对称下百姓贪图小利被执法者当场抓住,人证物证具在,不可辩驳。弱势的百姓只能自认倒霉。
也从侧面看出,刘蟠脑子活泛,工作能力强,会揣摩上意,是一个合格的宋代政客。他能在官场游刃有余是必然的,因为上司都喜欢这样一个把事情办的妥妥帖帖的下属。
亲爱的读者,你对大宋刘蟠的看法呢?钓鱼执法是对是错?
(文/公子权)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删)
10万宋军为何惨败?
大宋太平兴国四年二月(公元979),宋太宗赵光义率领10多万大军,对北汉的灭国之战。此时的北宋王朝已经完成了对南方的统一,在北方仅有北汉存在,如果北宋顺利将北汉灭亡,那么宋太宗赵光义也就达成了结束五代十国乱局的成就。
为了这次战役,宋太宗赵光义准备了很久。虽然宋太祖赵匡胤已经驾崩,但是北宋王朝的精锐力量仍然存在,很多士兵参加了灭亡南方割据政权的战斗,战斗经验丰富。所以在战疫的开始阶段就相当顺利,连破北汉多座城池。而北汉政权不得不向辽国求援,辽国也确实派来了大量的援军,以南府宰相耶律沙为都统、冀王耶律敌烈为监军赴之,又命南院大王耶律斜轸以所部跟随。
宋辽两国军队在白马岭区域发生交战,辽军因为指挥失当,分兵冒进,被北宋军队击败。为了北汉所期望的援军彻底断绝,于大宋太平兴国四年六月被攻陷国都太原,北汉政权灭亡,北宋结束了70余年间五代十国纷乱割据的局面,统一中原。
虽然为了灭亡北汉,北宋军队伤亡不小,但宋太宗赵光义仍然非常高兴,毕竟他完成了大哥赵匡胤没有完成的事情。趁着宋军大胜,士气正旺,以及报复辽国支援北汉的军事行动,赵光义尝试思考顺势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可能性!
对辽作战,干系重大,远非一时之功可成。但赵光义仍然一意孤行,决定借助平面北汉的大好形势,集重兵十余万进入辽国境内,易州、涿州地方官员投诚宋军,不费吹灰之力连下两城。
随后赵光义率军集结在辽国幽州城外,并将这座城池围得水泄不通。辽国派遣数万援军,被北宋军队的打援部队击败。而幽州的战斗中,宋军也多次突入幽州城内,可以说北宋军队在这一刻仍然占据上风,但为何在短短数日之内北宋军队不敌数量不如自己的辽军?也让宋太宗赵光义丢尽了面子,自己中了两箭不说,还不得不化身为“高粱河车神”,在当时宋军最后的精锐部队殿后之下,坐着驴车比追击的辽国骑兵跑得还快。
最重要的是高粱河的惨败,让北宋军队几乎丧失了再次北伐的能力,从这次战败以后,北宋军队不再对辽国轻启边衅。那么到底是为什么?一片大好的形势之下,却几乎瞬间崩盘呢?
轻敌冒进,未做详细的战略部署和军事计划北宋军队是在公元975年六月上旬灭亡北汉的,但是宋太宗赵光义却是在6月下旬就做好了准备,挥兵北上。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不仅没有将粮草后勤物资囤积到位,也没有对即将进攻的幽云十六州地区进行详细的探查。在战役初期,宋军雇佣了百余名向导,就开始了这次北伐幽云十六州的战争。
当时的形势一片大好,幽云十六州也有多座城池在首将的带领之下投降宋军。宋太宗赵光义将大量兵力用于围困幽州城,对于辽国的援兵,并没有做出过多的防御。也没有分配出足够的兵力,去应对辽国的援军。虽然北宋军队击败了辽国的多路援军,但是仍然有一路辽军在耶律休哥率领下,趁着黑夜掩护,进击围攻幽州城的宋军背后,而在幽州城内的辽军也趁势冲出。和耶律休哥一起将北宋军队包围,随后惨剧发生。
灭亡北汉以后,军队损失太大,却不做犒赏和修整直接北伐,兵士士气不高虽然灭亡了北汉,但是作为一个长期割据的地方政权,北汉的实力也不是太弱。长达数月的灭国之战,让宋军也损失惨重。本来战役结束应该及时犒赏三军并休整,以重振军心和战斗力。
但是宋太宗赵光义却沉溺于灭亡北汉的兴奋当中,迫不及待地提出北伐幽云十六州的战略方案。并没有经过太多的论证与谋划,以一言堂决定作战目标,在极短的时间内挥军北上,士兵没有得到修整,身心疲惫,而血战以后未有犒赏,也在士兵当中都有埋怨。要不是在北宋初年仍然拥有一支精锐善战的部队,恐怕想要灭亡北汉都是困难重重。
而这支北宋军队,在经历高粱河惨败以后,仍然以精锐禁军为宋太宗赵光义殿后,得以让中箭受伤的赵光义坐着驴车,逃过了辽国骑兵的追击。
攻城时间过长,让宋军士气下降,辽军有时间组织援军宋太宗赵光义对于此次作战的定义是一鼓而下,所以他并没有准备战略预备队,也没有从其他方向出兵来牵制辽国的援军。仅仅从一个方向,向北进攻。如果一切顺利,那么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大战果是可能的。但是幽州作为辽国的南京,不仅城高兵多,而且自从宋辽两国因为北汉在白马岭斗了一场以后,两国就开始暗中调遣兵力,以防被北宋因为白马岭之战而采取的军事报复措施。
所以当宋军围困幽州城以后,在长达半个月的时间之内,都没有拿下幽州城。那么这段时间就足够辽国从容组织多批援军,为幽州城解围。而宋军也因为多日攻城失利,士气下降,此消彼长之下,宋军被击败也只是时间问题。
宋太宗赵光义及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远不如其兄宋太祖赵匡胤作为这次战役的直接指挥者,宋太宗赵光义在成为皇帝之前,其长期担任开封府尹,总管国都开封的行政,断案等。其从军经历较短,虽然使用手段,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纳土归附,也在随后灭亡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乱局面。
但是他虽然心望秦皇汉武的不世之功,然自身才能所限,终不能达成所愿。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又插手当时的交趾(现在的越南)内乱,宋军南下作战,先胜后败,结果让交趾彻底放飞自我,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在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再次北伐辽国,又败了。与西夏的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等战役中都以北宋的失败为告终。
北宋初期,宋军在赵匡胤手里超高的战争胜率,到了宋太宗赵光义这,因为多次战败,被彻底拉了下来。赵光义登基以后,在文化外交内政等其他方面颇有建树,然而在兵事之上,赵光义和自己的兄长赵匡胤相比,真的就是一个弟弟。
结语:宋辽之间这次争夺幽云十六州的战役,宋军先胜后败,不仅损失大量精锐士兵,而且后勤物资也损失惨重。更别提宋太宗赵匡胤御驾亲征,不仅战败反而被辽军射了两箭,并在后世得了一个高粱河车神的浑号,这名声着实不太好。
然这次战役几乎耗尽了北宋初年大量财帛和精锐兵士,给北宋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军心下降。而辽国也自此成为了威压北宋的庞然大物,尤其是雍熙三年(公元986年)精心准备的第二次北伐再次失败,就再也不能改变这个事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