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灾古物,西安市临潼区发展怎么样?
一千三百年前,临潼骊山脚下华清宫内上演着一场唐明皇与杨贵妃辗转悱恻的爱情故事,大诗人白居易以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抒发自己的情感,其中“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细致描述,让人们忘却了“长恨”,对温泉水有了懵动的初认知,一千年多年来莫不如此。
公元2005年,一个占地502亩当时号称临潼最大招商引资重大项目盛大开盘,掀开了临潼家居生活新的一页。它最吸引的一个卖点,也是普通人畅想一千多年的梦想——温泉水入户,仅此吸引了不少西安人购买入驻。大盘让这座小城轰动一时,由此可见临潼楼市对品牌、大盘、温泉的渴望。
然而地域的紧密性并未引起都市人对临潼基本的关注和足够的重视!长期以来西安(主城区)和临潼紧密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还是有20公里的“隔阂”,总感觉不那么便利。加之传统旅游面临升级换代,区域缺乏足够的亮点和吸附力,临潼需要突破性发展。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让临潼迎来新机遇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中,明确提出临潼是建设的三大副中心之一,承担中心城区人口分流、产业转移、旅游度假养老居住职能,发展目标是集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温泉疗养、商贸会展为一体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胜地
2010年4月,曲江新区挺进西安东大门临潼。斥巨资以曲江为蓝本,结合骊山康养文化的独特资源,历时7年,打造西安康养、宜居后花园,为大西安建设发展,融合创新出新的一极。2016年1月,国家旅游局和环保部认定,西安市临潼生态旅游区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27.33平方公里的区域,将成为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温泉疗养、商贸会展为一体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
截止目前区域已经完成了项目的一期建设,整个区域拥有超前的基础公共配套,凤凰大道、骊山大道两条宽60米双向八车道连通芷阳的一至五路和紫霞的一至三路共同形成度假区17.5公里的道路环线网络。已建成项目有,大唐华清城、贾平凹文化艺术馆、鹦鹉寺公园;温泉酒店项目配套有,骊山驿馆、雅致东方酒店、悦椿温泉酒店;休闲购物项目有,王府井61奥特莱斯项目;两所大学:西安工程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健康颐养项目:融创桃源府社区、日本亚童梦养老中心、天骄(国际)健康;特色旅游项目:雪松文旅小镇、凤凰池国际景区。曲江临潼度假区一被业界誉为西安的“东曲江”,带着曲江的优秀基因,将临潼现有资源在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渗透到康养、颐养、宜居、生活等各个环节,最大程度的让人居水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标准。
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公共配套、环境等都有了质的提升,一批城市公园、商业综合体、温泉休闲项目等相继开业,大大提升了区域活跃度,让人们刮目相看。
我大清与江户幕府是什么关系?
江户幕府又称德川幕府,其所处的时代被称为江户时代(1603至1867年),其相当于中国明朝(1368年-1644年)末年到清朝(1616年—1912年)初年的那段时期。
同处一个时间段的双方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联系。
那么在江户幕府时代的两百多年中,清朝与江户幕府的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
德川家康
清入关后并没有像元朝一样,用武力强制要求日本前来朝贡1636年到1682年之际,清朝忙于国内的统一战争,无暇顾及与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如在1637年“ 丙子之役”后,清政府在议和条款中要求朝鲜引导日本使者赴沈阳觐见。
但朝鲜坚持采取不合作策略,清政府也没有强令朝鲜执行,最后这个条款没有签订。
同时江户幕府也囿于华夷成见,所以更倾向于支持明朝残余势力。
在1645年时,清曾救助日本的“漂流民”并通过朝鲜将其送还日本,虽然此时的清政府与日本有了直接性接触,在其诏书中也希望日本接受册封,但并未如愿。
因此双方既没有隋唐时期双方和平交往的繁盛景象,也没有元朝初期和明代援朝抗倭战争时期那样充满对抗性的激烈竞争。
日本以自身为中心,通过朝鲜与琉球另建了一套大君外交体制在德川幕府的时代,国际关系中存在着三种秩序。即以中国为中心的华夷秩序、欧洲国家体系和大君外交体制。
日本曾加入过华夷秩序,但在丰臣秀吉侵略朝鲜以后,朝贡关系不复存在。
至德川幕府时,日本曾试图恢复与明的外交关系但是失败了 ,再加上基督徒危机和“北狄”清朝的威胁。
日本就在华夷秩序之外重新建立了大君外交体制这样一种独特的国际秩序。
日本幕府统治下,民众的生活百态
锁国下的日本主要外交通信对象是朝鲜和琉球,因此日本就以本国为中心,与朝鲜和琉球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而结成一种封闭的外交体制,这种体制的核心就是德川幕府的将军。
在中日先后都采取了锁国政策的情况下,双方的联系及彼此态度自后金建立一直到清朝初期,正好是日本历史上的江户幕府时代的前期,那时中日之间在政治上没有建立官方关系,但由于双方对彼此都有需求,所以以商船贸易为纽带的经济交往一直没有停止,但这种商船贸易表现在中国单方面与日本的的经济交流。
(一)直接关系:最主要的是中国沿海商人在日本长崎的经济贸易活动—唐船贸易
唐船不是指中国唐朝时的船只,而是日本对中国与日贸易所用的帆船的统称,主要是指1633年德川幕府颁布锁国令(禁止日本人出航海、禁止与天主教国家葡萄牙、西班牙人通商,只允许新教国家荷兰和中国船赴日贸易,贸易限于长崎一港。)后,参与到与日贸易的中国帆船。
江户幕府初期的对华贸易中,制订了一系列的政策和管理办法,并随着两国贸易走向的变动做出调整。
在政策的刺激和鼓励下中日贸易走向繁荣,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日本白银的大量外流。
在1715年,为防止日本金银铜的大量外流,幕府公布"正德新令",并向当年来航的中国商人发放“信牌”,规定无牌商人禁止贸易。
正如岩井茂树把当时中日间的交往模式称为“沉默外交”中说的那样,双方虽无公文书或外交使者的往来,但双方仍能获取许多情报,其中建立在商业通则上的中日“互市”体系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间接关系:贸易下中日两国间十分频繁的思想文化交流
江户时代是日本文化发展史当中的重要阶段,中日文化交流频繁。明末清初时,由于国内动荡不安,许多中国人漂流移居日本。
其中有海商船主、自然科学及技术人员、明朝遗民与宗教人士等。这些华人的加入使日本得以吸收中国的文化,技艺等。同时中日交流的内容涵盖了思想、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
(三)中日双方对彼此态度的变化
日本虽然最初将清政权视为“鞑靼(蛮夷)”,但随着清政府在平定“三藩之乱”后统治地位的日益巩固,及“康乾盛世”下清代社会出现的长达百余年的繁荣,使得日方对清认识都发生重大转变。
康乾盛世
于是日本不仅在事实上认可了清政权在中国的正统地位,还极为仰慕同时期清代的中国政治、文化。
在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后,康熙很是关心中日关系。于是派官员赴日查探,试图打破对日僵局,进而建立外交关系。
虽然此时的江户幕府还没有与清朝建交的意愿,但对清朝的态度已由原来的敌视、排斥转变为默认,并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对清朝的尊重。
双方关系转暖,但仍未建立正式的官方关系,双方往来仍旧以民间经济往来为主。
在鸦片战争后甲午战争前,近代中日两国的政治关系。1840年,在鸦片战争中清朝战败。紧接着世界列强接踵而至,中国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迫使中国向资本主义世界开放。
1850年国内又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再加上列强百般羞辱中国,使中国天朝上国地位严重受损。
鸦片战争
而日本通过长崎贸易中,中国与荷兰报告的海外消息及中国相关书籍资料等渠道了解到清政府现状。
鸦片战争的巨大冲击引起了日本的巨大反响。他们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重新认识了世界局势,并以此为鉴。
但随后日本也被迫打开了国门。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与列强建立了外交关系并进行通商。但却没有与交往悠久的中国建交。
进入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后,日本幕府企图改变与中国的关系。于是在1862年6月7日,日本政府第一次以官方名义派遣了名为“千岁丸”的商船前往上海,这次改善与中国关系的尝试虽然没有达成建交目的,但也有其一定的意义。
那时日方虽已接受了清朝,但清不能把日本视为双方对等的国家,清朝还以“天朝”自居,将日本视为东夷下等国,故无法达成建交。
结语在中日关系中,清朝与江户幕府的关系是比较特殊的。
清朝与江户幕府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因各自的原因,先后都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
日本以自身为中心,通过朝鲜与琉球建立出一套大君外交体制,这样日本就始终游离于清的朝贡体系之外,期间双方虽有几次建交上的尝试,但由于各种原因,都无果而终,双方也始终没有建立官方的正式的外交往来。
日本江户时代
因此锁国下中日进行的基本上是“沉默外交”式的交往模式,清与日本的直接关系体现在长崎一地的民间贸易关系,间接关系则是在该贸易下双方的思想文化交流上产生的联系。
与明朝不同,清朝的对外政策非常务实,双方各取所需,所以日本和中国在经济上有往来,但政治上并没有隶属关系,所以也可以说主要是互市的贸易关系。
此后直至1871年两国才订约正式建交。
大月氏真的打不过吗?
和很多人的传统认知不同,匈奴的强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是被中原王朝给‘逼’出来的。
更准确一点来说,匈奴能够强大起来,其实是因为长城的修造。
这两件事,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而且,长城本就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而修建的,为何反倒会让匈奴强大起来呢?这个说法看起来似乎很扯,但如果我们仔细梳理一下,匈奴壮大起来的历史,我们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因果关系。
在先秦时代,尤其是在战国时代以前,中原北方的广袤区域,其实并没有形成任何统一的强大政权。在漫长的历史上,这些生活在北方的游牧民族,一直是以游牧部落的形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而这些游牧民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丁零、匈奴和东胡。丁零生活在贝加尔湖以西,以及色楞格河流域。丁零这个民族,很多人可能不太熟,但是后来,丁零和其他民族融合之后,逐渐形成了铁勒、柔然、回鹘等民族。
而东胡族也差不多,东胡族生活在西拉木伦河以东,以及大兴安岭地区。后来,东胡族逐渐演化出了肃慎、契丹、女真等民族。
至于匈奴,则是长时间生活在阴山地区,以及鄂尔多斯草原。
从商朝后期,一直到春秋时期的漫长岁月当中,北方草原上,一直生活着很多游牧民族。但这些游牧民族,一直都没有形成强大的统一政权。这当然不是一个历史巧合,而是因为在漫长的历史上,北方的这些游牧民族,没有统一的必要。
这里我们要稍微解释一下,先秦时期的游牧民族生活。先秦时期的游牧民族,一般都处于奴隶制社会阶段,都是以部落形式存在的。这种生活方式,以及部落的存在形式,注定这些游牧民族的生活环境,会很脆弱。
游牧文明不像农耕文明,剩余的生产资料相对较少,而且更加不易保存。对于农耕文明来说,只要赶上一个好年景,来一次大丰收,接下来好几年的时间里,可能都有吃不完的粮食。但是游牧文明不同,游牧民族就算年年水草丰足,也攒不下什么食物。反倒是一旦遇上天灾,赖以生存的畜牧业,就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马上就会没有食物。
在先秦时期,尤其是在战国初期以前,中原地区因为没有统一,诸侯国的实力也普遍较弱。所以,每次北方遭遇天灾,游牧民族没有了食物,就会南下抢劫。因为诸侯国的实力普遍没那么强,所以抢劫的难度也比较低。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北方的游牧民族,自然没必要去统一,形成一个强大的游牧政权了。
但是,到了战国时期,尤其是到了战国后期,随着中原逐渐统一,几个强大的诸侯国,越打越强。特别是北方的几个诸侯国,为了抵御这些游牧民族抢劫,开始在北方修造长城。这一下,大家抢劫的难度,就大大提升了。
为了更好地劫掠,这些游牧部落,只能开始不断抱团融合。一个强大的游牧文明,也就逐渐开始孕育而生了。
到了战国末期,北方匈奴内部,其实已经逐渐开始统一。这也是北方草原上,第一次出现以游牧文明为主的国家。但是,这些游牧部落团结起来以后,依然打不过中原文明。因为在铁骑锻造方面,这些游牧文明,远远落后于中原,在武器装备方面,远远比不上中原。
所以,在战国时代末期,匈奴曾经大规模入侵北方的赵国。但结果,却被赵国名将李牧,一战击溃了十余万主力。自此之后,十多年的时间里,匈奴人都没有再恢复元气,始终不敢再南下劫掠。
也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匈奴内部,开始由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变成了一个正式的国家。战国末期,就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匈奴内部出现了一个强有力的首领。这个首领姓栾提,名为头曼,自称为匈奴单于。头曼单于第一次统一了整个匈奴,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匈奴帝国。
但可惜的是,这位头曼单于,刚刚统一匈奴,却恰好赶上秦始皇统一六国。此后,当这位头曼单于,再次率领军队南下抢劫时,马上就被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一战击溃。不但没有抢到什么东西,就连根据地之一的河套草原,也被秦朝给抢走了。
也正是因为这一战,此后十多年的时间里,这位头曼单于,再也不敢南下劫掠了。
不过,就在头曼单于安于享乐,打算安度晚年的时候,他的儿子却给了他一记狠狠的背刺。头曼有很多儿子,这其中年龄最大的,名叫冒顿。照理来说,冒顿十分优秀,头曼也应该传位给冒顿。
但是,头曼单于在晚年的时候,宠爱自己的一个小妾,打算把单于的位置,传给小妾所生的小儿子。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头曼还把冒顿送去了大月氏做人质。多亏了冒顿长了个心眼,从大月氏那边偷了一匹马,跑了回来,这才保住了性命。
回到匈奴这边之后,冒顿知道,自己必须干掉老爹,才有机会活下去。所以在这之后,冒顿在匈奴内部,训练了一支听命于自己的军队。为了让这支军队,完全听命于自己,冒顿还制作了一支响箭。并且命令军队,不管他的响箭射向哪里,军队必须一起跟着射箭。
第一次,冒顿用响箭射向自己心爱的战马,有些人不射,直接被冒顿干掉了。第二次,冒顿又有响箭,去射自己心爱的小妾,这次没有人抗拒,全部射箭。第三次,冒顿直接用响箭去射自己的父亲头曼,于是在乱箭之中,匈奴的第一代单于头曼单于,就这样被射杀了。
头曼单于死后,冒顿很快接管了整个匈奴,并且干掉了那个小妾和她的儿子。控制了整个匈奴之后,冒顿倒也不傻,没有直接南下去打秦朝,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东边的东胡,以及西边的月氏。
相比秦朝,月氏和东胡,明显更好打一些。此后,冒顿是对东胡王表现得极为软弱,不管东胡王要什么,冒顿单于都会尽量满足。等到东胡这边,彻底放松了警惕之后,冒顿单于却忽然带领匈奴大军,直接杀入东胡腹地,拿下了整个东胡。
就在冒顿单于攻略东胡的这段时间里,中原这边,也发生了很多变化。随着秦始皇去世,秦朝开始天下大乱,继而覆灭,然后便是长达数年的楚汉战争。最终,汉高祖刘邦再次统一天下,建立了汉朝。
而随着汉朝的建立,东亚地区两大超强势力的碰撞,也就在所难免了。
公元前200年,刘邦亲率汉军,和冒顿单于领导的匈奴,在北方进行了一场大战。最后,刘邦本人被围困在白登山上七天七夜,但汉朝的反击,也让冒顿单于意识到,匈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吃下汉朝。
所以,在这场战争之后,双方签订了和平协议,并且约定以和亲的方式,强化双边关系。不过,在这之后的上百年时间里,匈奴虽然娶了汉朝的公主,但还是经常袭扰汉朝边境,搞得汉朝不胜其烦。
而匈奴这边,认识到汉朝的强大之后,也开始转移目光,将目光投向了西方的大月氏。相比汉朝,大月氏的地盘同样很大,但国力要逊色不少。
所以,在冒顿单于晚年的时候,匈奴开始持续向西方的大月氏进攻,逼得月氏不得不持续向西方撤退。最终,匈奴成功赶走了月氏,成功控制了河西走廊。而冒顿单于去世之后,他的儿子,老上单于,则是继承了冒顿单于的遗志,继续进攻月氏。
最终,老上单于在位期间,匈奴终于彻底击败了月氏,杀了月氏王,并且将势力范围,扩张到了西域地区。与此同时,匈奴周围的东胡、丁零等民族,也都迫于匈奴的压力,向匈奴臣服。至此,一个超大的匈奴帝国,彻底成型。所以,老上单于与接下来的军臣单于在位期间,匈奴帝国达到了鼎盛期。
不过,就在军臣单于在位中后期,汉朝到了汉武帝时代。此后,汉朝开始持续进攻匈奴,将匈奴打得一败涂地。自此之后,辉煌的匈奴帝国,就再也没有达到过之前的巅峰了。
临汾洪洞大槐树值得去吗?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尤其是北方区域,人们口口相传着其祖传原籍的历史故事。由于战乱、灾荒、瘟疫等因素,从而使北方及中原地区人口骤减、土地荒芜。自北宋末年开始,至清朝中叶政府就开始有移民。从北方地区富庶之地、人口兴旺之地,向受灾人口稀少地区移民。山西地域表里山河,晋南一带富庶又长期无战事,人口密集。于是当时的政府就把洪洞县作为集中地从各地集中民众在大槐树集中,然后再由政府官兵押解着迁移各地。这是历史所记载的大槐树移民。据资料记载明初洪武年间先后大规模移民就达十余次,陕西、河南、河北、江苏、山东、北京、辽宁、甘肃、内蒙等地都有大槐树下移过去的乡民。现在大槐树移民的后代人达数亿遍布中国,遍布世界,遍布天下。
另外,历史戏剧《苏三起解》的发生地就在洪洞县。现在,洪洞城内还恢复建有明代监狱,人们也叫它"苏三监狱",这里的牢房就是关押过苏三的监狱。
另外,还有享誉全国独一无二的广胜寺琉璃塔也在洪洞县的霍山上。这座寺庙的珍贵文物《赵城大藏经》是现存世间极少有的玄奘翻译的从西域带回来的经书。抗战时期为了这部经书八路军还和日本鬼子进行了殊死战斗,才得以保护这部国宝不被掠夺。现在这部《赵城大藏经》已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所以,大槐树值得你来,洪洞值得你来,临汾值得你来,山西值得你来。因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山西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人民欢迎您!(部分照片来自媒体)
为什么才是个4A级景区?
山西太原的晋祠如何?为什么才是个4A级景区?如果您去山西太原,那么晋祠一定不能错过。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25公里,是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的,是晋国的宗祠。《晋祠志》中讲: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尽在晋祠。正所谓不到晋祠,枉来太原。晋祠位于晋祠公园的内部,需要穿过晋祠公园才能到达晋祠,晋祠公园是免费的。晋祠三宝: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晋祠三绝:周柏、难老泉、泥塑彩绘人像。晋祠三匾:水镜台、对越、难老。献殿是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建筑很有特色,形如凉亭,雄壮敞亮。鱼沼飞梁是始建于宋代的十字形桥梁,典雅大方,在圣母殿和献殿之间,可以称为中国最早的立交桥。圣母殿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殿堂,富丽堂皇,宏伟壮观。殿外八条形态各异的木雕盘龙盘绕在柱子上,历经千年保存完好。周柏距今已有3000多年,树干粗壮,需要几人才能合围。难老泉是晋水的源头,在这里可以感受一下泉水的清凉,品尝晋阳第一名泉的甘甜。泥塑彩绘人像每一个都栩栩如生。对牌匾感兴趣的可以看看晋祠三匾,用笔苍劲有力,颇具神韵。古朴沧桑的晋祠,难老泉的涌流,千年古槐的郁郁葱葱,饱经风霜但风韵不减当年的宋代铸铁武士像,铠甲鲜明,晶莹明亮。晋祠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至于为什么才是个4A级景区,我想这个可不是我们能决定的。即便是个4A级景区,这个中国最早的皇家园林也是值得我们游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