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梦龄将军,如何评价方孝孺的气节?
方孝孺气节,用文人的思想来说是忠义、是舍生忘死、是有血性,但从大局观来看,完全就是愚昧的、没有一点价值的去赴死。
方孝孺的“忠”,是理想化的,带着偏执的仅仅对朱允炆的“忠”,而不是对大明朝的“忠”,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建文帝朱允炆上位做皇帝,他的身份本来就是存在质疑的。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看,太子朱标的嫡长子是朱雄英,生母为常氏,常遇春之女。
但朱雄英早夭,按理应该是嫡次子朱允熥做继承人,可是常氏死了,吕氏被扶正,吕氏就是朱允炆生母,然后朱允炆就捡了便宜。
要不然,皇帝之位怎么着都轮不到他来坐。
再来说“靖难”,朱棣发动靖难完全是被建文帝逼的,建文帝削藩手法太狠。
建文帝削藩有多狠?
他在位第一年就削藩5位藩王,其中性格刚烈的湘王朱柏直接自焚而死,建文帝一点缓和的余地都不留给藩王们,行事未免操之过急。
眼看马上轮到朱棣了,朱棣这才被迫发动“靖难”,造了侄子的反。也就是说朱棣发动靖难完全是事出有因,不是为了争权夺利。
另外朱允炆也算不上一位英主,他让耿炳文、李景隆去讨伐朱棣,为什么两人都打不过朱棣,主要原因应该是建文帝不让他们直接杀了朱棣。
建文帝不忍自己背上杀叔叔的恶名,这是他失败的很大原因。
这样出身不算正,行为处事不果断,又看不清局势的朱允炆,根本不值得方孝孺用性命去捍卫,就算朱允炆侥幸胜了朱棣,大明王朝在他手里,也会被他搞得乌烟瘴气的。
2、朱棣出身和造反动机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4子,他和朱允炆都是老朱家的子孙。
既然都是老朱的子孙,那谁做皇帝都一样,最多就算是窝里反,又不是改朝换代。
朱棣的意思也表达的很明确了,他让方孝孺起草诏书,告诉他自己不过是效仿周公辅成王罢了,方孝孺不依不饶,说成王在哪里?
成王死了,他就是朱允炆。
朱棣又说这是老朱家的事,希望方孝孺不要不识抬举,本来就是老朱家的事,方孝孺一个外人有何资格去质疑?
方孝孺质问朱棣,他以什么身份、什么立场去质疑?
他的死又有什么价值?
不过是心里藏着一股子劲,想要和朱棣死磕罢了,要真想分个是非对错,恐怕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因为朱允炆是朱棣的手下败将,他就是不适合做皇帝,实践出真理,任何理由都无法辩驳。
3、方孝孺其人和诛十族的意义
方孝孺其人,他的父亲方克勤因为空印案被杀,特别会读书,长大后拜宋濂为师。洪武年间遭到朱元璋的赏识,但没被重用。
等到建文帝时,才被召为翰林侍讲,方孝孺特别会将伦理道德,而建文帝也喜欢读书,每当遇到疑问就召他讲解。
朱棣起兵后,朝廷商议征讨,诏令、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
由此可以看出,建文帝应该算是方孝孺的“伯乐”,两人志趣相投,他得建文帝重用发挥才能,想必内心除了对建文帝想尽“臣子”的忠心,还有一份对“伯乐”的“知恩相报”。
而朱棣打破了这种局面,方孝孺之死,无非就是一个文人,改变不了大局,就想来个鱼死网破,用性命去换身后的名声,去给朱棣人生留下洗不干净的污点。
最后他达到目的了,如愿被朱棣杀了,“忠孝”的美名流传千古。
可诛“十族”的代价是惨痛的!
朱棣诛方孝孺十族,是什么概念?
大概就是说除了自己、出嫁的姑母、出嫁的姐妹、女儿、儿子、外祖父、外祖母、姨妈、岳父、岳母等等,全都要被迫去死。
受方孝孺牵连而死的人有八百多人,他的弟弟方孝友与方孝孺同时被杀,妻子郑氏及两个儿子方中宪、方中愈先后上吊身亡,两个女儿也投秦淮河而死。
而他的那些其他亲属、学生,被杀时的惨状也可想而知。
按照方孝孺的说法是:
“死即死,诏不可草。”“便十族奈我何?”
自己死可以,让其他人和自己一起死,自私心里不止一点。
且别人无法为自己开脱,用十族人的死来成全方孝孺的美名,来为方孝孺铺路,我对这种行为本身就存在质疑,更别说他所谓的“气节”了。
外人没资格来赞扬这种“气节”,因为被迫去死的不是你,真要说有资格的,是那些被迫去死、被迫成为工具人的“十族”里的人和他们的后人。
问问这“十族”的后人,他们是怎么看方孝孺的话和行为的,问问他们怎么看自己亲人枉死这件事。恐怕他们不但不会赞扬方孝孺,反而会咒骂上一通。
方孝孺气节是空的,一条条被杀的人命却是鲜活的。
一句话害死了十族人,我很不屑这种气节。另外,他的所谓“气节”根本立不住脚,因为明朝没有亡,他不是为了民族去死的,他是为了自己的名气去死的。
气节这个词,应该用在为民族牺牲的人身上,为明君去死的人身上,民族危亡,挺身而出,临危受难保全君主,这样的人才更值得推崇。
另外,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朝代更迭,能人辈出,时代是在能人的带领下奋勇向前的。不管是哪个朝代,都需要有能力的人去带领,去指明方向,去带领百姓走向繁荣、富强。
而不是拘泥于形式、教条,困在条条框框里去选择统治者,这样只会困在原地或者走向衰亡。
建文帝不行,那他就该让出位子,朱棣行,那他就该上!
一句话,能者上位,不容置疑!
方孝孺看不清大局,之后的事实也打了他的脸,在朱棣的带领下,大明王朝走向高峰,缔造了永乐盛世,这是迂腐的方孝孺永远看不到的。
你喜欢的河北人有哪些?
河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地处中原,文化博大精深,“燕赵多有慷慨悲歌之士”,自古至今,英雄辈出,人才荟萃。今天不说古代的慷慨悲歌之士,只说现在的血战沙场的英雄,一批从燕赵大地走出的开国将军。
孙毅(1904—2003),河北廊坊大城县人。早年任冯玉祥所部团副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反蒋战争。1931年12月参加宁都起义,投身革命,任红军第5军团第14军司令部谍报科科长,后任红3军团教导大队大队长,红1军团参谋长等职,参加过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和长征。
长征时,他已是军委教导师参谋长,应该骑马,但军事顾问李德认为他是白军过来的,取消他的骑马资格。他凭铁脚板走完长征路。
抗战时期,曾任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等职,参加过平型关战斗和反“扫荡”;参加过晋察冀边区1944年攻势作战。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河北省军区司令员等职,参与指挥大清河北支援平津作战,为解放北平开辟南部战场;参加解放石家庄和天津的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总参谋部军训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韩振纪(1905—1975),河北省高邑县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与宁都起义后参加红军,历任红5军团第14军侦察科长,第13军副参谋长等职,参加过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斗争,参加过赣州、漳州、南雄水口等战役和长征,长征中参加夺取娄山关、四渡赤水、攻占通安州、再夺天险腊子口等战斗;参加击溃马步芳骑兵的战斗。
抗战时期,率部参加过平型关战斗、小寨设伏、二次收复平型关及繁峙等城镇的战斗;协助徐海东、黄克诚指挥町店战斗;参与领导开辟巩固晋东南根据地,协助左权、黄克诚在太行山南部的反“扫荡”反“磨擦”斗争;参与指挥“磁武涉林战役”等战役战斗;协助罗炳辉、谭震林领导淮南根据地斗争;参与指挥五尖山战斗、程家市战斗、淮南津浦路西反“扫荡”战役和占鸡岗战斗等;协助粟裕司令员指挥反顽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主要在东北地区,组织接收、建设兵工厂,创建东北四大军工地,为军需生产发展做出贡献,创下陆军常规武器工业史上多项第一。
王谦(1900—1973),河北省永年县人。曾任华北编外人事部政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王兴纲(1905年—1993)河北省乐亭县人。曾任总政治部联络部副部长、国防部办公厅副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王智涛(1906—1999),河北沧州市沧县人。曾任华东防空副司令员,高级防空学校校长,军事科学院战术研究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王泮清(1911—2003),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人。曾任第20步兵学校校长,第6步兵学校校长,汉口高级步兵学校校长等职。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李伟(1914—2005),河北省沧州市沧县人。曾任志愿军炮兵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炮兵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等职。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罗平(1917—2003),河北省张家口涿鹿县人。曾任空军学院政治部主任,济南军区空军副政委等职。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刘春(1918—2007),河北省沧州市黄骅人。曾任华东军区炮兵政委,志愿军炮兵指挥所政委,外交学院院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王猛(1920—2007),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人。曾任武汉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国家体委主任等职。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辛国治(1921—2013),河北省沧州市黄骅人。曾任北海舰队副政治委员,南海舰队副政治委员等职。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河北的开国少将还有石家庄的邢荣杰、吕炳安、李震、李镜如、谷广善、张清化、张蕴钰、宗凤洲、聂济峰、栗彬成、徐信、高占杰。
保定的马卫华、王璞、王子修、王之平、王砚泉、王毓淮、白志文、边疆、刘世昌、刘光裕、刘秉彦、刘佩荣、江潮、苏锦章、李孔亮、李克忠、李君彦、李雪炎、肖平、吴树声、宋学飞、张逊之、陈亚夫、孟庆山、胡友之、殷希彭、傅继泽、戴金川。
承德的江峰、张廼更。
张家口的柴书林。
唐山的王兴纲、张晓冰、麻志皓。
廊坊的文击、刘永源、李静、郭卓辛。
邯郸的李大磊、赵北源、崔建功、裴志耕。
邢台的王启明、王蕴瑞、吕士英、路扬、鲍奇辰。
衡水的王振东、朱军、刘有光、苏克之、李福尧、吴罡、张秀川、国林之、曹中南。
历史上著名的名人遗言都是什么样的?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有一个词,叫“向死而生”,如果想一想死得时候,要留下个什么样的遗言,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武则天的无字碑
那么历史上的著名人物,都留下了什么样的的知名遗言呢?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的遗言,满满的怀才不遇。
伍子胥: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伍子胥说的果然不错,灭吴者,终是越。
李斯: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世上有后悔药吗?
刘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皇叔这句话,吓得诸葛亮连忙叩头,但是客观说,还是很诚恳的。
王阳明:“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不愧是圣人!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才叫民族英雄。
唐伯虎:“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亦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泊在异乡。”漂泊的生活,起伏的命运,早就看透了生死。
方孝孺:死即死耳,诏不可草!士人该有的骨气。
崇祯皇帝: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谅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一个可悲又可怜的皇帝。
谭嗣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历史会记住那些流过的血。
慈禧遗言:"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管制。尤须严防,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何为殷鉴!"比较具有讽刺意味。
孙中山:“和平、奋斗、救中国!”真正的爱国者,心中只有救国,这才是国父。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中国历史上哪个省出的名人最多?
中国历史上哪个省出的名人最多?
中华上下五千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这片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出现过许多名人大家,他们的丰功伟绩将永远被历史铭记。
那么,在中国历史上,哪个省份出现的名人最多呢?
据历史记载,名人最多的前三个省份具体如下:
1. 山东省7951人,如孔子、孟子、王羲之自商朝始,山东省就有“冠带衣履天下”“礼仪之邦”“天下之中”的赞誉,形成特色的齐鲁文化以及流传至今的儒学文化。下面小编列举出自山东省的几位名人:
至圣:孔子、亚圣:孟子、科圣:墨子、武圣:姜子牙、书圣:王羲之、兵圣:孙武、棋圣:奕秋、匠祖:鲁班、智圣:诸葛亮都出自山东。
还有东方朔、房玄龄、戚继光、吴起、李清照、辛弃疾、李勣、刘墉等等。
2. 浙江省7005人,如周恩来,蒋介石,鲁迅“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浙江人杰地灵,诞生了非常多的名人大家。
古代文学家:沈约、钱起、罗隐、龚自珍、王守仁、骆宾王、孟郊、陆游、李渔、宋濂 等等。
近现代文学家:鲁迅、秋瑾、沈尹默、徐志摩、戴复古、茅盾、冯骥才、余秋雨、郁达夫、金庸、夏衍、艾青、穆旦、戴望舒、李叔同、陈忠远、沈钧儒都出自浙江。
科教界:沈括、毕升、蔡元培、竺可桢、钱三强、钱学森……
还有我们最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也是浙江省的!
3. 江苏省6715人,如汉张道陵,高祖刘邦,曹雪芹,韩信,朱自清江苏名人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历史特色。具而言之,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多礼让谦逊的君子;二是多壮怀激烈之士;三是多学者;四是多专业人才;五是多才女;六是多教育家;七是多实业家;八是多开风气的先驱者。
当然,我国其他省份也有许多名人大家,他们的影响力和贡献也非常巨大,只是数量没有这几个省份多,这里就不一列举了。
中国历史上河北名声最好的名人是谁?
河北名人辈出,有很多名声好的人,其中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李大钊,开国将军中孙毅、韩振纪,就属于河北名声最好的名人,今天主要介绍他们三位的事迹。
李大钊(1889—1927),河北乐亭人。他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在《新青年》等刊物上,发表过《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文章。
1927年4月6日,张作霖勾结外敌,逮捕李大钊等80余人,4月28日,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英勇就义。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孙毅(1904—2003),河北廊坊大城县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粤赣军区第22师参谋长,红3军团教导大队大队长,红1军团参谋长等职,参加过赣州战役,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和长征;参加过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战役。
抗战时期,曾任晋察冀军区参谋长,冀中军区参谋长,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等职,参加过平型关战斗和反“扫荡”;参加过晋察冀边区1944年攻势作战。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司令员兼晋察冀军区第7纵队司令员,河北省军区司令员等职,参与指挥大清河北支援平津作战,为解放北平开辟南部战场;参加解放石家庄和天津的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校长,华北军区副参谋长,总参谋部军训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韩振纪(1905—1975),河北省高邑县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12月,参与宁都起义,参加红军,历任红5军团第14军侦察科长及第13军参谋处长、副参谋长,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军事团副团长等职,参加了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斗争,参加赣州、漳州、南雄水口等战役和长征,长征中干部团参谋长,参加夺取娄山关、四渡赤水、攻占通安州、再夺天险腊子口等战斗;参加击溃马步芳骑兵的战斗。
抗战时期,曾任抗大第1大队大队长,八路军第115师344旅687团副团长、政委,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参谋长,新四军第2师参谋长兼淮南军区参谋长等职。率部参加过平型关战斗,参与领导开辟巩固晋东南根据地,协助左权、黄克诚在太行山南部进行反“扫荡”反“磨擦”的斗争,参与指挥“磁武涉林战役”等战役战斗;协助罗炳辉、谭震林领导淮南根据地的斗争;参与指挥五尖山战斗、程家市战斗、淮南津浦路西反“扫荡”战役和占鸡岗战斗等;协助粟裕司令员指挥第三次天目山反顽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部军工部部长兼政委等职,组织接收、建设兵工厂,创建以珲春为中心;兴山、佳木斯地区;鸡宁、东安地区;哈尔滨地区四大军工地,为军需生产发展做出贡献,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重工业部机器局局长,总后勤部汽车拖拉机管理部部长等职。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
你认为谁是河北名声最后的名人?欢迎交流、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