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皇帝,他到底算是明君还是昏君?
建文帝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但是,靖康之变之后,他的叔叔朱棣当了皇帝,关于他在位时间的记载基本上就很少了。以至让后代不知道他执政时的国家是怎样的,他有没有好的政绩,以及他当时的政绩到底如何。从祖父朱元璋和舅舅朱棣发动靖康之变的艰难时期,可以看出不少。建文帝的父亲朱标是当时的太子,朱棣是老四,朱标从出生起就被朱元璋培养为皇位继承人。直到朱标死后,朱元璋从未想过要立别人为太子。 而且,还为朱标配备了一批文武官员,以便于当自己去世后,这些官员可以帮助新皇帝朱标。同时并派擅长打仗的朱棣到守边疆,保卫大明!朱棣到死之前找到建文帝了吗?
从史料上来看,朱棣的确没有找到建文帝朱允炆。当年皇宫一把大火,把宫殿都给烧毁了,朱允炆的尸体也没有找到。
为此一系列传说就传开了,有人认为朱棣后期一直在寻找朱允炆,就连郑和七次下西洋都是为了寻找朱允炆的下落。
那么问题来了,朱棣为何大张旗鼓地寻找朱允炆呢?会不会是一种欲盖弥彰的做法?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告诉世人,建文帝不是被他逼死的,他还活着,只是逃窜在民间。
这样他就不用背负弑君杀侄的罪名,而且因为建文帝的失踪,他也就可以勉为其难地登基称帝了。可以从明朝户籍制度上看看这件事。
明朝户籍制度非常严格,流民是一种耻辱。朱元璋对税收这一块儿管理的十分到位,而跟税收直接挂钩的,自然是人口。当时每个家庭都有户口本,当时叫户帖。这里面详细记载了每一户人家的家庭成员姓名、数量、财产等。你家有多少财产几个人分别叫什么,看一眼户帖就能一清二楚。
里甲制度:后来老朱又推行了里甲制度,将每110户编为一个里,生产力比较强的前10户称之为里长,其他100户人家分为10甲,每甲10户人家。
迨造黄册成,以一百十户为一里,里分十甲曰里甲。以上、中、下户为三等,五岁均役,十岁一更造。一岁中诸岁杂目应役者,编第均之,银、力从所便,曰均徭。他杂役。凡祗应、禁子、弓兵,悉佥市民,毋役粮户。额外科一钱、役一夫者,罪流徙。---《明史》
那些鳏寡孤独者,负担不了徭役的人,自然是不需要去劳作的,但是必须要有详细的记录,而且每年都会有严密的核查。
朱棣登基以后,完全可以重新做一次人口大普查,只要朱允炆躲在民间,用不了多久,就能从这一严密的户籍制度中暴露出来,因为他没有户帖,谁家也不能凭空多出一个人来。
严查流民:老百姓也不会为了朱允炆,冒着杀头的危险将他藏在家里,因为户口是要核查的,一旦查出多一个人,那么就要盘问你是哪来的,原来户籍在哪里,为什么搬家。
因为流民在老朱看来,是一件非常可耻的事情,你为什从乡下搬到上海城里?还不是因为发展不均衡嘛!老朱不希望看到这种情况出现。
为此老朱对流民的调查是非常严格的,只要你们这里多了一个流民,那一定要查清楚他的来龙去脉,一级一级往上报。
没法做和尚:此外朱允炆的确可以去做和尚,不过很可惜的是,和尚也需要从业资格证,也就是度牒。除了度牒以外,他们也是被编入户籍的,名下有地的就要交税,没地的虽然不用服徭役,但是也必须记录在案,称之为畸零。
所以说偌大的明朝,你让朱允炆往哪儿逃呢?除非真的是逃到了海外,这种记录比较小,因为当时乘船出海的风险很大。明朝末年李定国坚决反对永历皇帝出海,认为出海遇到风浪就是个死,可见朱允炆也不会傻到出海。
朱棣继位不合法但是合理,朱允炆带着儿子出逃的可能性不大。朱允炆是朱元璋钦定的皇帝,是老朱正牌继承人。如果朱棣可以武力夺权的话,那证明朱元璋的二十多个儿子都可以武力夺权。
由此可见朱棣登基,其实是不合法的。但是呢,在当时那个情况下来说,这是合理的。因为朱棣打下了南京城,而朱允炆不见了。群龙无首的情况下,朱棣只能选择登基。
太子文奎。建文元年立为皇太子。燕师入,七岁矣,莫知所终。少子文圭。年二岁,成祖入,幽之中都广安宫,号为建庶人。英宗复辟,怜庶人无罪久系,欲释之,左右或以为不可。帝曰:“有天命者,任自为之。”大学士李贤赞曰:“此尧、舜之心也。”遂请于太后,命内臣牛玉往出之。听居凤阳,婚娶出入使自便。与阍者二十人,婢妾十余人,给使令。文圭孩提被幽,至是年五十七矣。---《明史》
那么朱允炆有儿子吗?还真的有,他有俩儿子,一个太子朱文奎,一个次子朱文圭。这俩儿子中,有合法继承权的朱文奎,碰巧也在大火中失踪了,你说这事儿巧不巧?
朱文圭倒是活了下来,但是当时只有2岁大,可能让朱文圭来做这个皇帝吗?当然不可能,所以朱棣登基是合理的,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当时南京城兵荒马乱,朱允炆一个人逃走,已经是十分吃力的事情了,况且他还要带着自己的太子一起出逃?
真当明朝的户籍制度是摆设吗?任何一个流民,只要拿不出户口本来,在当时来说都会引起官吏们的注意,从而收监盘问。
我看朱允炆带着儿子出逃以后,根本就出不了南京城,更别说去哪个寺庙当和尚了。所以出逃的可能性其实并不大。
朱棣为何要假惺惺地寻找朱允炆呢?当时朱棣表现得十分伤心,认为朱允炆被大火烧死了。可是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朱允炆的尸体。我就有一个疑问了,都烧成炭了,这是怎么辨认朱允炆的呢?皇宫里除了皇帝,还有侍卫,除非一个侍卫都不在了,但是朱棣不好做这个保证。
在朱棣的心目中,朱允炆应该已经死了。可是如果他成为了逼死皇帝侄儿的元凶,就会遭到天下人的唾弃。
为了降低自己的名誉损耗,朱棣当然要告诉大家,朱允炆其实没有死,只是逃走了而已。熊熊大火把宫殿都烧塌了,也没能烧死朱允炆。
那就改立太子朱文奎做皇帝吧?真是不凑巧,太子朱文奎也跟着朱允炆一起逃走了,完全找不到人,所以朱棣就只能做了皇帝。
这么一来一切就比较顺利了,要当皇帝,必须讲究一个顺理成章,否则后世一定会有不少人提出质疑和反对,朱棣这是在给子孙后代减少麻烦。
总结:我认为朱允炆已死,朱棣在虚张声势。从明朝严格的户籍制度上来说,朱允炆是真的无处可逃。如果他要出海,就必须要有一支像样的船队才行,至少是一艘庞大的船只。
很可惜这种出海记录在当时也没有,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朱允炆在朱棣攻破南京的时候,其实已经死了。
之所以朱棣不让朱允炆死,是为了给自己博一个好名声。这就好比是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以后,在历史书上修改为:是他们先动手的!唐太宗只是正当防卫罢了。
参考资料:《明史》
明清两朝皇帝年号?
明朝年号按时间顺序依次为: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清朝年号按顺序依次为崇德、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为什么明代皇陵叫做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的十三位皇帝的陵寝,为世界文化遗产,坐落在北京北郊昌平区东北部的天寿山下。自成祖文皇帝永乐的长陵至思宗烈皇帝崇祯的思陵止,共十三陵,从下面列出的诸皇帝图表里,可以很清楚直观的看出都有哪些皇帝的陵寝不在十三陵区内。
明十三陵规模宏伟壮丽,气象万千,整个陵区是一个三面环山,向南开口的盆地,周围群山环抱,山上草木丰茂,龙脉旺盛;中部为平原,山间众溪流出汇于陵前河道后,向东南蜿蜒流淌,地脉富有生气,确是一处天造地设的帝陵吉壤。
十三座陵寝分布在盆地的东、北、西三面,基本上面南而建,成扇形排列,各以一座山峰为靠山,各由一组建筑群组成。背靠主峰耸峙、山势延绵的天寿山;左拥蟒山,右揽金陵、莲花、虎峪三山;中部平原平坦宽广,前景开阔;南面两侧有两座小山,东为龙山,西为虎山,既符合前有罩、后有靠、左右有抱、罩里有泡(水)的风水格局;又符合中国古代南朱雀,北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四灵方位格局。
整个陵区绿树如荫、群山起伏,构成一幅壮丽雄伟的画卷。陵区前矗立着典雅严谨、肃穆高大的石牌坊;进入牌坊设有下马碑,前来谒陵者须在此下马,以示尊恭;前面不远便是正门,称大红门,大红门两侧建有风水墙;门后则为一条长达7公里的总神道,神道的两侧肃立石像生: 有石兽12对24座(有狮子,狮豸、骆驼、象、麒麟、马六种,每种四只,各二坐二立),石人六对,分勋臣、文臣、武臣三种,均为立像,都是用整块白色大理石雕成,神态逼真,雄壮生动,庄严肃穆,拱卫皇陵。
每座帝陵规制严格,形制基本相同,规模则大小不一。其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其外围是一道将圆形宝城和前方的方形院落一包在内的外罗城。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第一进院落,前设陵门一座,院内建有左神厨、右神库各五间,神厨之前建有碑亭一座;第二进院落,前面设殿门一座,名为祾恩门,祾恩门两侧还各有掖门一座;第三进院落北面正中建有高大巍峨的祾恩殿,这座大殿在明清两代,是用于供奉帝后神牌和举行上陵祭祀活动的地方。后面的圆形部分则是宝城,宝城正门前方是汉白玉石桥,过了桥是高大的碑亭,石碑上刻有皇帝的圣德神功,碑亭周围有祠祭署、宰牲亭、定陵监等建筑,后面是高大的明楼,宝城内宝顶的地下就是安放皇帝棺椁的地宫。(以下图片为朱棣的长陵)
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建都南京,驾崩后葬于南京孝陵,明孝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是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合葬陵寝。规模庞大,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 明孝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明永乐三年(1405年)建成,先后调用军工10万,历时达25年。承唐宋帝陵“依山为陵”旧制,又创方坟为圜丘新制,明孝陵作为中国明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五百余年20多座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昌平的明十三陵、湖北钟祥的明显陵(是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恭睿献皇帝朱祐杬与母亲慈孝献皇后的合葬墓)、辽宁沈阳的清东陵(又称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河北易县的清西陵、河北遵化的清东陵等明清皇家陵寝,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
惠宗建文皇帝朱允炆在四叔朱棣“靖难之役”攻陷南京后不知所踪,不详待考;
代宗景皇帝朱祁钰由于他的皇帝哥哥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被瓦剌俘虏,代替其皇位。被瓦剌释放后,弟弟却坐上瘾了不想下台,后经“南宫政变”朱祁镇重登大位,不承认这个弟弟是皇帝,朱祁钰崩后没有将他葬入祖陵,以王礼葬于现北京玉泉山北麓。朱祁镇的儿子宪宗朱见深即位,复景泰帝号,将原成王墓扩修为皇陵; 嘉靖皇帝又下昭改建陵碑,并易绿瓦为黄瓦,使之符合帝陵规制。
朱高炽死的时候?
明朝第四位皇帝
开创“仁宗之治”
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长子,生母仁孝文皇后徐氏。永乐二十二年(1424)八月—洪熙元年(1425)五月在位,不到一年,年号“洪熙”。
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长子,洪武二十八年(1395),被太祖朱元璋封为燕王世子。靖难之役中,朱高炽负责镇守北平,并成功抵御李景隆率领的中央军围攻。永乐二年(1404年),朱高炽被册立为皇太子。在明成祖朱棣屡次北伐过程中,以太子身份担任监国职位,掌管国家政事。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朱高炽登基,在位期间其为政开明,发展生产,与民休息。赦免了建文皇帝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在军事上,修整武备,停止了永乐时期的大规模用兵。仁宗在位时期虽然仅有一年,但因有建树而被史家称赞为“仁宗之治”,与其子明宣宗朱瞻基统治时期并称“仁宣之治”。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炽病重,不久驾崩,终年四十八岁。庙号明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葬于明献陵(今北京昌平),传位长子朱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