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国庆阅兵,为何旭日旗禁止得到使用?
随着二战的结束,全世界都迎来了短暂的和平。但是有这样一个事情发生,就是德国的纳粹旗帜被禁止使用,为什么日本的太阳旗却留了下来?每次日本阅兵或者在海上与我国针锋相对,这个太阳旗让我们非常愤怒。既然同是法西斯国家,为何差别这么大呢?
而在二战之后,军事法庭没有审判天皇和其他皇室成员,日本也没有被定义为是犯罪组织,所以日本可以继续使用原来的国旗和军旗。
旭日旗作为日本的国旗,不是属于哪一个党派的,在二战中日本最后投降了,但原来的政府和国家并没有被颠覆,美国为了方便统治也没有追究日本皇室成员的责任,然后用《和平宪法》来约束日本,不能拥有军队,但是可以有自卫队。所以日本和德国的不同就是,日本只是战败,但是国家没有灭亡或者更迭。
日本国旗是太阳旗,军旗又叫旭日旗,其上有十六道血色旭光,因日本的罪恶行为被视为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二战结束后美国没有对日本进行彻底的清算,所以日本继续沿用了旭日旗,区别在于陆上自卫队为八条旭光,海上自卫队仍为十六条,但是依旧让亚洲各国反感。
而日本在战败后,遇到了朝鲜战争,这场战争从1950年开始到1953年结束,持续了三年。当时美国打太平洋战争也用了这么长时间。于是美国人一下子就乱了,美国决定,为了解燃眉之急。不拆除日本的军工企业,停止对军国主义的清算,让日本恢复所有生产,以便迅速建立起强大的美军后勤。
就这样,为了降低朝鲜战争的成本,日本在最应该清算的时候没有清算,反而因为这场战争和与苏联的冷战,让日本趁机壮大起来了。在越南战争后,日本的地位瞬间升高,成为美国在亚太的强大盟友,美国决定对日本投资,壮大美国的实力。
于是,什么军国主义,早就被美国人抛之脑后。为了让日本听话,纵容右翼势力在美国政府眼里是好事,毕竟四面楚歌的狗,才是好狗。“旭日旗在日本国内被广泛使用,我们认为旗帜本身并不会成为政治性的宣传,所以并不打算将其设想为应禁止携带的物品。”
世界上只有中国美国俄罗斯有轰炸机吗?
战略轰炸机作为一个国家战时打击、平时威慑潜在敌国的镇国利器,一直是军事强国炫耀武力的最佳平台,与核武器不能随便示众不同,战略轰炸机的核常兼备、远程作战能力,完全可以胜任和平时期对他国的战略威慑。而其强大的威慑力,更让其成为各个国家所追捧的军事装备。
目前全球真正拥有战略轰炸机的国家却只有中、美、俄,而能实现跨洲际执行任务的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我国的战略轰炸机航程与美俄战略轰炸机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我国的轰6k系列型轰炸机也只能勉强达到了战略轰炸机的入门级水平。
家都知道轰炸机的重要性,并且二战期间英、法、德、意、日等国家都装备有轰炸机,那现在为何都没有略轰炸机了呢?这些国家的军事工业不行了吗?不是的,真实原因是,轰炸机是独属于大国的玩具!
1、作为战败国,德、意、日不被允许拥有轰炸机德国、日本、意大利没有轰炸机的根本性因素其实很简单,这个三国在二战时同是轴心国,并且属于战败国,在军事发展方面都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二战结束后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军事限制: 严格控制战败国军队的数量,战败国只能有基本的自卫军队;决不允许战败国研究军事领域核能和生化武器 ;不能拥有进攻性武器的弹道导弹、轰炸机;不允许战败国生产航空母舰,并限制大型水上舰只的吨位数;不允许战败国建立本国外的军事用途基地。所以从根子上,德、意、日就不可能拥有轰炸机的。
2、二战后英法也曾装备过战先进的战略轰炸机,但是由于维护成本过高而被迫放弃二战后英国先后研发了胜利轰炸机,火神轰炸机,勇士等三款喷气式轰炸机。这三款轰炸机无论是最大航程还是最大载弹量都要超过我国装备轰-6,法国也有着幻影3 PLUS MAX PRO +的幻影IV轰炸机,幻影iV作为一款超音速轰炸机突防能力是让轰-6羡慕不已的,然而这些性能优异的轰炸机最终也逃不了被淘汰的命运。
英法两国不缺钱研制和建造战略轰炸机的能力,而是缺少战略轰炸机的高额维护资金。在上个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以后,英法两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使两国经济压力的不断增大,也使得它们在军费开支上不断缩减,再加上没有打大规模战争的需求,最终英法两国不得不斩断发展战略轰炸机的军事项目。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虽然战略轰炸机作为一个国家的镇国利器,但是如果没有雄厚的经济能力做支撑的话,那么最终无法逃脱被抛弃的命运。
3、一架战略轰炸机的维护成本有多高?为什么战略轰炸机是独属于大国的玩具?因为真轰炸机的使用成本非常的高昂,小国玩不起,只有经济大国才能玩得起。
我们来说说美俄两国的战略轰炸机的使用成本。B-2“幽灵”造价14亿美元,现役20架。 B-1B“枪骑兵”造价5亿美元,现役61架。B-52“同温层堡垒”造价0.9亿美元,现役76架。TU-160“白天鹅”造价4亿美元,现役16架。
B-2每小时飞行成本16.9万美元,B-1B飞行成本每小时5.7万美元,B-52每小时飞行成本7万美元,TU-160每小时飞行成本58万卢布。
单单从轰炸机的造价和飞行成本来看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还没加上维护成本,这也只是一架轰炸机的成本,那么几个轰炸编队的费用又是多少?所以轰炸机和航母一样,即使不用也一样烧钱,面对这样的吞金兽,也只有像中、美、俄这样的军事大国才能玩得起。
4、美国的战略轰炸机性能怎么样?美国目前主要装备了B-2“幽灵”、B-1B“枪骑兵”、B-52“同温层堡垒”三款战略轰炸机。
B-1B战略轰炸机是于1986年正式装备美国空军。在当时隐身涂料与技术还没有成熟的情况下,在面对敌方领土上空严密的防空网时,如果一个国家想要对敌方境内的目标实施精确轰炸打击,那么就必须要想方设法让轰炸机快速突破地方防空网实施战略轰炸,所以 B-1B超音速战略轰炸机就应运而生。
B-1B战略轰炸机,最主要的是它可以实施超音速突防任务。 在正常情况下, B1型战略轰炸机的巡航速度和高达0.7马赫,最大的作战航程达到了1.2万公里,依靠美国布局在全球各地的军事基地,这款轰炸机可以轻易的实施全球任意目标的战略轰炸。
B-2型隐身战略轰炸机,是美国空军目前所装备的最为先进的一款轰炸机,也是全世界性能最为先进、唯一一款拥有隐身能力的战略轰炸机。B-2轰炸机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低可侦测性,即俗称的隐身能力。能够使它安全的穿过严密的防空系统进行攻击。
B-2在空中不加油的情况下,作战航程可达1.2万千米,空中加油一次则可达1.8万千米。每次执行任务的空中飞行时间一般不少于10小时,这也使得美国空军具有“全球到达”和“全球摧毁”能力。
B-52“同温层堡垒”轰炸机也属于老爷机,于1955年正式服役于美国空军,现在依然是美国空军当中的战略轰炸主力,是美军现役数量最多轰炸机。B-52型战略轰炸机于1962年停止生产,历史上总共生产了744架。
美国空军现在预算让B-52服役至2050年,这使得服役时间高达90年。美军愿意让B-52继续服役的其中一个原因是B-52是美国战略轰炸机当中可以发射巡航导弹的唯一型号。
对于美国来说,战略轰炸机就是前沿军事压制的必要手段。美国把B-2轰炸机和B-1B轰炸机直接部署到东欧、北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亚、西太平洋的关岛等地,目的就是在主要对手的防御前沿制造出巨大的军事压力,在战争一开始就摧毁敌方的装甲集群、军事基地、海军港口、舰队驻地等关键点,争取战争主动权。
5、俄罗斯轰炸机性能如何?俄罗斯现役的轰炸机有图-95“熊”、图22M“逆火”、图-126“白天鹅”战略轰炸机。
图-95战略轰炸机是俄罗斯空军目前战略轰炸力量的主力存在,目前还在服役的改进型图-95型战略轰炸机,大约还有150多架。图-95采用后掠机翼,翼上装4台NK-12涡桨发动机,每台 发动机驱动两个大直径反转四叶螺旋桨。仰仗NK-12发动机强悍的性能,图-95的最大时速超过了900公里,使图-95成为速度最快、最大的螺旋桨飞机。
图-95战略轰炸机也是俄罗斯现役的一款年龄最老的轰炸机型,从1956年就开始服役。预计将持续服役至2040年。 俄军计划在2025-30年服役新型轰炸机,俄罗斯PAK-DA隐身战略轰炸机将取代图-95轰炸机、图-22M3和图-160轰炸机。
俄罗斯的图22M“逆火”是一型双发变后掠翼超音速远程战略轰炸机。该机既可以进行战略核轰炸,也可以进行战术轰炸,尤其是携带大威力反舰导弹,远距离快速奔袭,攻击航空母舰编队,部署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对战略空间是一种巨大的威慑。
图22M战略轰炸机总共生产数量大约达到了500架,目前俄罗斯依然还有大约100多架图22M在服役当中。其中在役数量为41架,主要部署在俄南部边境靠近中 亚、黑海的地区,执行巡逻任务,其余处于封存状态。
俄罗斯的图-160“白天鹅”轰炸机是俄罗斯空军目前为止所装备的最为先进的一款战略轰炸机。图-160战略轰炸机可以执行,低空亚音速、高空亚音速巡航、高空超音速突袭等任务。1987年5月开始服役,苏联空军原计划要100架,但1991年底苏联解体,经济陷入困境。1994年6月图-160被迫停产,一共只生产了25架。
图-160有两个武器舱,均可容纳一个能发射6枚AS.15“撑竿”亚音速空射巡航导弹的旋转发射架,也可携带巡航导弹、短距攻击导弹、核弹、常规炸弹和鱼雷等多种武器。此外也可以更换挂架携带常规炸弹。
6、我国的轰炸机性能如何?轰-6轰炸机是参照前苏联中型喷气轰炸机图-16研制的,于1968年12月24日,首飞成功,1969年轰-6批量投产。国产化的轰-6轰炸机试制成功,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中型轰炸机的历史。
轰-6主要担任战术轰炸、侦察、反舰、巡逻监视等多种任务。该机是中国空军轰炸力量的核心,并不断对动力、航电及机载武器进行改进和发展多种特种平台。预计将服役至2025年左右,只要轰-20不出来,轰-估计还能再战。
轰-6作为目前我国空军所装备的唯一一款战略轰炸机,进过发展已经有十余种改型,其中最新改型轰-6K/J/G型号,大大提高中国空军的战略打击能力,使得轰-6变成了战略轰炸机。
轰-6K是有划时代意义的,他可以携带9-12吨弹药,拥有6个重载挂点,可以携带6枚CJ-10巡航导弹或者KD-20巡航导弹,他拥有超过4000公里的作战半径,飞行航程达到了8000公里。
轰-6J轰炸机可以携带反舰弹道导弹和高超音速弹道导弹作战,被军迷戏称为“搭载DF-21D去作战”。
轰-6N是海军专用的战略轰炸机,他的作战范围进一步扩大,作战范围覆盖到整个北太平洋区域,甚至远达中途岛、夏威夷等处,可以携带YJ-12重型超音速反舰导弹,射程400公里,导弹飞行速度4马赫,几乎无法拦截,是对付美军航母编队的“杀手锏”装备。
写到最后:轰炸机特别是战略轰炸机,在大国之战中具备快速决定胜负的能力,这种决胜能力注定让中美俄都非常重视战略轰炸机的发展。战略轰炸机本身就是一种震慑作用,可以发射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的轰炸机是不可能买给其他国家的,所以只有中、美、俄能够拥有战略轰炸机。
下加上如果一个国家只有一两架轰炸机,是不可能给与敌人足够震慑的,所以想要形成战斗力还得拥有多个轰炸机编队,但是轰炸机编队的日常维护是非常费钱的,也只有军事大国能玩得起,所以哪些小国也只能想想罢了。
小腿上缠的绑腿有什么用?
绑腿,是那个时期的军队特色。
土八路也有绑腿
精锐德械师一样
西方国家军队同样绑腿
绑腿的目的主要有:1、压迫血管,避免长时间行军造成腿部充血浮肿。
2、作为受伤后的止血带。
3、行军作战时,避免裤脚挂住植物等异物,造成损伤或暴露。
4、防止蚂蝗等进入。
5、应急时,可以将绑腿连接作为长绳或者制作临时担架等。
老蒋的嫡系也是绑腿
1937年底八路军115师主要将领
在记录可查的影像资料中,我国军队在抗美援朝初期还使用绑腿,但战争中期已经基本放弃,原因是:美军大量使用凝固汽油弹等燃烧弹,一旦衣服着火,绑腿无法迅速去除会导致严重的烧伤。此后军队现代化建设开启,行军要求逐步减少,绑腿的第一意义也就不再适用。
1984年阅兵的女兵训练,虽然已经没有绑腿了,类似给予了腿部沙袋强化,但这仅仅只是训练姿势用:
对越作战时期,为避免蚂蝗等危害,解放军恢复了绑腿:
苏联出动150万大军击败日本70万关东军?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要搞清楚几个概念。
首先就是,国军根本没有实力进行全面的反攻。
苏德战争是1941年6月才爆发的,苏联自己苦撑到1943年,前后不过2年多。
在1943年盟军大规模在意大利登陆以后,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垮台,其实德军已经陷入两面作战,必败无疑了。
在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以后,希特勒草草结束了占优势的库尔斯克会战,彻底转为战略防御。
到了1944年盟军几百万大军从诺曼底登陆以后,德军已经完全不是对手,彻底崩溃。
就苏德两国实力来说,其实本来就相差无几。
在1941年前,德国和苏联是世界排行第二和第三位的工业强国,也是军工强国。
苏联虽然军事科技相对落后,但有着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地大物博的优势,一点也不弱于德国。
如果不是战争爆发以后,斯大林的战略布局错误,德军甚至无法打到莫斯科。
双方实力差距不大,加上德军陷入两线作战完全溃败,苏军当然可以独立反击。
相反,二战中的中日两国差距巨大。
日本是世界第六工业强国,排在美德苏英法之后,同法国其实差距不大,强于意大利。
中国工业实力,则几乎为0,根本就是一个农业国。
二战中,日本生产了5000辆坦克、6万多辆汽车、13350门火炮,包括航母在内大量军舰,中国则基本是0。
以钢铁产量为例,在1937年日本的钢产量达到了635万吨,但是中国在当时的钢产量仅为4万吨。
更要命的是,中国当时还是四分五裂。
1931年九一八日本侵华时,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仅仅控制中原和沿海的几个省份,华北、西北、西南各省几乎都在军阀控制下。
即便到了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国家也没有统一。以华北和日寇对峙的省份为例,河北省和察哈尔生是军阀宋哲元控制,山西、绥远是军阀阎锡山控制,山东是军阀韩复榘控制。
所以,中日两国实力是天差地远的。
而到了1945年,中国已经独立对抗强大的日本长达13年,在1942年前根本没有得到西方大规模军事援助,战争打的非常艰苦。
到1944年,中国大部分省份已经沦陷,军队伤亡高达300万,军火物资有极大的缺口,连子弹每年都有百分之五十的缺口。
国军也不要说军火物资,连饭也吃不饱,士兵每天只有两碗小米饭,人人都是饥肠辘辘。
甚至士兵的衣服都无法配整齐,鞋子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草鞋。
这种情况下,中国遭遇了豫湘桂会战惨败,但从1945年开始局部反攻,曾在雪峰战役击败10万日军。
但你要说依靠国军自己的力量,去彻底击败120万侵华日军和60万关东军,国军是没有这个实力的。
相反,苏军则有这个实力。因为此时德国已经投降,苏联有几百万大军可以使用。
而当时日军也是三线作战,120万主力在中国战场,百万主力在太平洋、东南亚、南亚战场。
只有60万关东军在中国东北!
而当时关东军已经今非昔比,有三分之二部队是在几个个月内临时组建的,很多部队连步枪都没有下发完毕,都是乌合之众。关东军主力,早就调到南方同盟军作战了。
看看萨沙写的文章:德国投降的1945年四五月,关东军只剩下12个师团。其中2个师团,是1944年刚刚组建的,成立不到1年。另外还有8个师团,竟然是1945年2月刚刚组建的,时间还不到2个月。不用说,这10个师团并没有战斗力,只剩下2个师团还算是传统日军部队,有一些战斗力。到了7月,苏军开始在将170万主力,东调到伪满洲国边界。
日本感到巨大威胁,临时征召了大约25万男性侨民扩充关东军。他们新编组了9个师团和10个旅团,另外还从中国关内抽掉了3个师团。然而,这9个师团和10个旅团形同民兵,一些士兵的年龄不满十八岁,另一些已超过四十。武器弹药匮乏,一些部队甚至没有领到步枪和弹药,被迫用竹枪暂时替代。所以,虽号称有70万的规模,其实都是乌合之众。真正有战斗力的只有5个师团,满打满算也就10万人左右。
但是,中国还要面对120万侵华日军,无法同60万关东军作战。
相反,苏军可以集中170万军队以泰山压顶攻击60万关东军,自然有把握打赢。
苏联也就是深知这点,才以此要挟中国,逼迫中国同意外蒙古“独立”,让出东北和新疆的很多特权,比如租界旅大地区、中东铁路等等。
为啥?因为苏军可以自行击败关东军,彻底占领东北甚至内蒙古,不交给中国,你根本毫无办法。
如果不是苏联要顾及美国和英国,他就会这么做的。
二战中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德国的无条件投降协议书,签了两次。这是英美法等国纪念二战胜利,在5月7日和8日,而前苏联和俄罗斯,则将胜利日定在5月9日的原因。
1945年5月4日,柏林被苏军攻克的第二天,德国海军总司令弗里德堡,受希特勒自杀后任纳粹德国总统和三军统帅的卡尔·邓尼茨的委托,与蒙哥马利签署了西线投降协议书。然后,他星夜兼程赶到兰斯盟军欧洲战区总部,想面见艾森豪威尔,讨论与英美单独媾和的问题。
但因级别不够,艾森豪威尔拒绝见他。5月6日,德国一级上将、陆军元帅凯特尔的副手约德尔来到兰斯,全权主持投降谈判事宜。虽然艾森豪威尔事先已摆了德国人一道,但他也明白,尽快签下投降书结束欧战,德国人需要,英美政治家也十分迫切。
但同时,他更加清楚,英美单独与德国媾和是不可能的,投降协议书签订没有苏联代表在场也是不可能的。此时,苏联红军在兰斯的最高级别将领,是少将苏斯罗巴洛夫。明知一个少将,是不够格在投降协议上签字的,但艾帅还是邀请了苏斯罗巴洛夫。
苏斯罗马洛夫立即将协议条款电告莫斯科,但直到签字仪式举行时,他都没有接到回电。此时的他,陷入两难:签字吧,级别低又未获授权;不签吧,意味着拒绝,拒绝意味着英美可以单独与德国签署投降书。这种政治风险,同样不是一个小小的少将所能承担的。
最后,苏斯罗巴洛夫选择了签字。但聪明的他附加了一条:如果盟国中的任何一个国家提出要求,都可以改变条件重新签署投降书。包括艾森豪威尔在内的所有盟军代表,也许沉浸在改变历史的巨大喜悦中,没有在意这一附加条件,皆大欢喜地都签了字。
正是这一不起眼的附加条件,后来救了苏斯罗巴洛夫的命。虽然斯大林对他未经批准擅自签字恼火异常,但终究没有处理他。二战结束后,苏斯罗巴洛夫担任苏联军事间谍学院的院长,并躲过了那场著名的涉及千千万万人的大清洗,得以善终。
1945年5月7日凌时时晨2点41分,约德尔代表德军最高统帅部,沃尔特·史密斯代表盟军最高统帅部,伊凡·苏斯罗巴洛夫代表苏联红军,而法国将军弗朗西斯,则作为官方见证人,分别在德国无条件投降协议书上签了字。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兰斯协议》。
协议签署完毕后,德国人黯然离去。欧美将领们留下来举行了一个小小的庆祝会。那张艾森豪威尔一手夹香烟,一手握钢笔,开心地看向摄影记者镜头的著名照片,就是在他地图室里的庆祝会上拍摄的,早已成为二战欧洲战场结束的标志之一。
然而,《兰斯协议》签署6小时后,苏联最高统帅部发来电报,称这一协议完全不可接受。因为苏方既未授权苏斯罗巴洛夫签字,也没有同意投降书的相关条款。苏联方面还强调,在柏林苏占区以外的任何地方签署投降书,都是不可接受的。
斯大林态度强硬,艾森豪威尔也没有一星半点的坚持。他还专门发表声明,说这是为了确保最后的协议能顺利签署草拟的大纲,是一次彩排。他还强调,德国士兵在过了最后期限仍继续抵抗苏联军队,将不再享受战俘待遇,即便他们向英美军队投降,也会被转交给苏联人。
就这样,一天后的5月8日,在柏林郊区卡尔斯霍斯特,德军和盟军又签署了一次投降协议,史称《柏林协议》。这一次,苏联元帅朱可夫不但主持了签字仪式,还第一个在协议书上写下大名。英国空军元帅特德,美军上将斯帕茨和法国将军塔西尼,先后写下自己的名字。
德国方面签字人员的级别,也比《兰斯协议》时高。约德尔的上司、陆军元帅威廉·凯特尔是主签人,海军上将弗里德堡,陆军上校斯托普以随员身份出席。苏军少将苏斯罗巴洛夫,作为朱可夫元帅的随员,出席了签字仪式但无资格挥笔。
《兰斯协议》规定,所有德国军队,必须在欧洲中部时间1945年5月8日23时,放下武器,停止一切军事对抗行动。而5月8日签署的《柏林协议》则规定,德军投降的法定时间是5月9日凌晨零点。所以,《柏林协议》产生法律效力时,德军已经投降一个小时了。
后世史学家称,艾森豪威尔心知肚明《兰斯协议》草率,苏斯罗巴洛夫签字会惹怒斯大林,但他还是坚持演了这么一出,自有他的政治考量。在《柏林协议》尚未签署的5月8日下午3:30,欧美主要国家的电台,同时广播了德国投降的消息。
杜鲁门在华盛顿,丘吉尔在伦敦,戴高乐在巴黎,都出席了盛大的欧战胜利纪念会。其他许多国家的政府和王室,也都在5月8日,参加了不同形式的二战胜利纪念活动。这便是为什么,欧美国家的二战胜利纪念日是5月7日和8日,而前苏联和俄罗斯,则认定5月9日为欧战胜利纪念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