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 多尔衮,清太宗皇太极和多尔衮在历史上谁地位高?
清太宗皇太极和多尔衮在历史上谁地位高?有何说法?
余认为皇太极历史地位高
努尔哈赤凭借自己的实力,自己一点点的努力,带领了一支实力薄弱的军队一步步的打下了大清王朝,所以在他临去世之前,他对这个皇位的继承十分的重视!努尔哈赤在即位之后,有许多的皇子,也立过几个太子,但是他们的表现大多都让人失望寒心了,就纷纷把他们又废除了。皇太极在当时虽然年龄比较小,但是他表现了却极为突出优秀,皇太极的心里明白自己一定是要做皇上的,所以他走的每一步都是他规划好的。
兄弟皇子之争刚开始的皇子权力之争当中,他就积极的参与几位长兄对太子褚英的揭发,最后让太子褚英惨遭诛杀之!而且在后来代善封为太子之后,由于代善的表现十分的平庸,所以皇太极并没有过多的参与皇子间的争斗,而是去努力的表现自己,上战场誓死奋战立下累累功绩,这一点让努尔哈赤感到十分的欣慰,这也是皇太极想要的效果。他有了目标之后,他的每一步都走得十分小心,走的十分完美,不能说他是所有的皇子当中最优秀的但却是最努力的!他的这一点像极了努尔哈赤年轻的时候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努尔哈赤也在他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所以他在自己的心里是偏向于皇太极的。
说多尔衮的话,多尔衮也是表现的十分突出,一点也不输于皇太极。当时努尔哈赤进军平原的时候,多尔衮可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然后在战场上也是无所畏惧,立下的功绩数不胜数。这样一来两者之间实力不相上下,就让努尔哈赤犯了难!但是要考虑一个年纪的问题,当时的多尔衮年纪还很小。努尔哈赤考虑到,如果让年纪很小的他去继位,那么他可能会掌控不了大局,管理朝廷的文武百官会很难,所以将天下交于年纪尚小的多尔衮,努尔哈赤心里甚是不放心。而这边的皇太极年龄刚刚好,比着多尔衮也是成熟不少,再加上努尔哈赤本身又偏向于皇太极,所以在临去世之前努尔哈赤心里就已经有了决定——就是将皇位传给皇太极。同样的功绩累累,表现优秀,但就是因为多尔衮年纪太小,不能确保他登位之后能够很好的掌控天下,再加上努尔哈赤心里是偏向皇太极的,所以在最后传位于皇太极也是意料之中,理所当然的,毕竟皇太极的实力也是非常强的。
皇太极重用多尔衮多尔衮乃是后金老汗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生母正是努尔哈赤最后一任大妃乌拉那拉阿巴亥,由于阿巴亥倍受努尔哈赤恩宠,所以爱屋及乌他的儿子们自然格外等到努尔哈赤的优待。尤其是阿巴亥的二儿子多尔衮,聪明过人,大有继承汗位之势。倘若努尔哈赤多活几年,待到多尔衮成年之时,这汗位极有可能是属于多尔衮,皇太极与多尔衮之间是存在汗位竞争的。但是他们兄弟二人恩怨又何止是汗位之争,当年皇太极当着众贝勒之面,宣读所谓父汗遗诏,遗诏就一个内容,令阿巴亥及两位庶妃殉葬,多尔衮十几岁失去了母亲。所以说,皇太极对于多尔衮来说,不但有夺位之恨,更有杀母之仇。
但是,奇怪的是皇太极不但没有打压多尔衮,反而对多尔衮以及他的弟弟多铎格外眷顾。多尔衮年少之时,皇太极就将他带在身边征战四方,给多尔衮历练的机会。多尔衮成年之后,就让多尔衮担任主帅领兵出征,多尔衮也确实不负众望,立下赫赫战功。崇德元年,开创大清的皇太极主持了大清王朝第一次爵位封赏大会,在仅有六人封赏亲王爵位的前提下,多尔衮名列第三位封“和硕睿亲王”之爵位。可以说皇太极一直在重点培养多尔衮。
皇太极多尔衮历史评价多尔衮位宠功高,擅权过甚。豪格虽然镇压张献忠有功于清室,但因在继嗣问题上和他有争,终于在功成返京后,就被他罗织罪名,置之死地。济尔哈朗原和多尔衮同居辅政,被多尔衮逐渐排挤,终被罢其辅政。在排除异己的同时,则任人唯亲。他的同母兄弟阿济格、多铎,都得到重用。尤其对多铎,待之甚厚,顺治四年,封多铎为“辅政叔德豫亲王”,取代了济尔哈朗。多尔衮勉励他说:“汝继予辅政,勤勉,斯名誉非小矣。”当时就有人议论他,“凡伊喜悦之人,不应官者滥官;不合伊者滥降”。他又将应贮大内的“信符”。贮于自己府中,国家大事也基本不向幼帝讲述,完全独断专行。顺治帝后来说:“睿王摄政,朕惟拱手以承祭祀。凡天下国家之事,朕既不预,亦未有向朕详陈者。”所以,多尔衮才是当时实际上的皇帝,以至当他入朝时,出现“诸臣跪迎”的场面。
皇太极统治期间,积极和蒙古朝鲜联系,取得信任,建立良好外交关系(先打后和)。给清统治奠定了良好基础,因为蒙古和朝鲜都在清的后方,如果和同夹击,对清不利。他接任后,开始搞了一些列改革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内部势力,讲很多内部矛盾外转,这样的统治手段很高明,可以说是文物兼得的人才(文是指谋略不是指文化课)他为人来讲,很有战略眼光。并且其心理罪运用的十分得当,在跟明朝的对抗当中也能看出其过人的军事天赋和方式方法。在位17年,大力恢复生产,使清有足够资本跟明正面对抗。可以说没有他的积淀,清是无法进入中国的。
本人见解皇太极为人谦恭有礼,而且能够慧眼识珠,知人善用,在政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满清统一打下了坚实基础。
多尔衮和皇太极什么关系?
多尔衮和皇太极是兄弟关系,顺治不是多尔衮和孝庄的孩子。
代善为了与多尔衮争权?
代善推举皇太极根本不是为了和多尔衮争权。
《东华录》记载:
太祖高皇帝宾天,大贝勒代善长子岳托、第三子萨哈廉告代善曰:"国不可一日无君,宜早定大计。四贝勒才德冠世,深契先帝圣心,众皆悦服,当速继大位。"代善曰:"此吾素志也。天人允协,其谁不从?"次日,代善书其议,以示诸贝勒。皆曰:"善。"遂合词请上即位。上辞曰:"皇考无立我为君之命,若舍兄而嗣立,既惧弗克善承先志,又惧不能上契天心,且统率群臣,抚绥万姓,其事綦难。"辞之再三,自卯至申,众坚请不已,然后从之。当时的局面是,后金最高层是四大贝勒和四小贝勒:
四大贝勒之一掌握正红旗的代善的儿子掌握镶红旗的岳托和萨哈廉建议父亲推举带头推举皇太极,代善也表示赞同,这意味正红旗和镶红旗系统都支持皇太极。
四大贝勒之一的皇太极本人掌握两黄旗,实力是其他贝勒之倍。
四大贝勒的另外两大贝勒掌握镶蓝旗阿敏是努尔哈赤弟舒尔哈齐的次子,在汗位需要在努尔哈赤儿子中产生的观念下实际上已经出局;掌握正蓝旗的莽古尔泰则嫡庶有别,不足以抗衡。
四小贝勒中的阿济格(努尔哈赤的第十二子)、多尔衮(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多铎(努尔哈赤的第十五子)、济尔哈朗(努尔哈赤弟舒尔哈齐第六子)或年纪幼小或地位不高,亦不足以成为竞争对手,因而正白旗镶白旗基本上是打酱油的。
基于上述原因,皇太极的即位是一定意义上的“众望所归”,虽然其中有人心里未尝没有想法,但面子和程序上无疑是顺理成章的,过程中也没有严重的互相掐架。
对于代善来说,根本不存在为了与多尔衮争权而推举皇太极继位这一情况,他衡量当时的时势和人际关系,认为皇太极继位是在自己不能继位的情况下的次优解,年方14的多尔衮根本不在他的考虑之内。从后来的结局看,代善富贵尊荣享受天年,阿敏死于狱中、莽古尔泰死后被揭发有谋上之罪,被追夺封爵,其实也可以说明皇太极即位时候的敌友关系。
皇太极多尔衮阿济格?
个人认为,他们在后金旧城佛阿拉时期和后来老城赫图阿拉甚至在盛京期间,基本都是年少便参加杀伐,学习文化机会很少,其中有学问有思想的爱新觉罗子弟更是风毛麟角,虽说后来努尔哈赤要求子弟学习汉文化,但年纪大的贝勒基本没有机会。
会流利的说汉语的爱新觉罗的诸王贝勒除了两三位说的比较好的,基本都是只会说简单的词汇,而大部分都要靠翻译,所以特别开设了“直文馆”这个翻译机构,像硕色,希福,索尼,范文程这些人专门负责翻译工作。但统治者他们的蒙古语都很好,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帝王和诸子基本都与科尔沁,喀尔喀蒙古联姻,加之建州与蒙古接壤,双方结盟攻伐不断,所以他们的蒙语很好。
虽说清朝早期入关之前,早期满洲人对汉语著作都比较自爱,尤其是三国,水浒等军事题材的作品。甚至还会将其中的名句作为对联贴在门上,但是书中的故事都是通过讲解或者翻译成满文,拿本儿书让他们看他们是看不懂的,但后期随着与大明的正面交锋和与汉族人交流越来越多,他们的汉语水平也越来越高,到了萨尔浒之后,大战宁锦之时,随着汉臣和降将的增加,个人估计,多尔衮,豪格,阿济格,多铎等相对年前的诸王贝勒已经能用汉语简单交流了。
在满洲早期天命年间,掌握汉语最好的爱新觉罗子弟应该是代善的第三子萨哈廉,书中记载他通晓满,汉,蒙三种语言,小时候还学着书本里的故事自比绿林中人,会写汉语对子门联等,后来清初六部他管理礼部,前往蒙古诸部用蒙语宣示后金国诸项法律礼仪,或着用汉语处理汉官纠纷等。可以看的出来,他是可以不用带翻译的。
阿敏(四大贝勒之一),岳託(代善长子)等率后金八旗攻击朝鲜位于平安道郭山郡境内的凌汉山城。除了军事攻势,岳託还展开了舆论攻势,一路上散发翻译成汉字书写韩润所写的《致朝鲜国王书》,并将其缚于箭上射入凌汉山城。是岳託等人说,然后翻译成汉语,在给朝鲜人看。在《燃藜室记述》,二贝勒阿敏派遣通晓朝鲜语的旗兵登上义州城附近的高地,向城内高声喊话,阿敏等人都说满语,不会说汉语,朝鲜的官员见到后金主将需要通过汉满语或满朝语翻译。
最后,皇太极曾经说多尔衮“于昆仲之间读书最勤”,说明多尔衮有一定的汉语基础,会听会读。通过后来的不断学习,应该说和写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后来祖大寿投降,和在山海关与吴三桂的对话来看,他基本可以用汉语做交流,但很可能是翻译配合的情况下。而他的兄弟阿济格和多铎可能水平要比他差一些,后来的顺治则接收系统的汉语教育,汉语说话写作这些方面就完全没有问题了。皇太极则估计汉语水平就不是很高了,但简单的句子应该还是可以听懂的,至于说和写就不行了。
仅仅是个人推断而已。
当初的多尔衮和皇太极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皇太极是天命汗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后金四大贝勒之一,生母是努尔哈赤的第三任大妃孟古哲哲。多尔衮则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生母是努尔哈赤的最后一任大妃阿巴亥。皇太极与多尔衮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关系。
太玉儿就是清朝历史上著名的孝庄太后,名布木布泰,是皇太极的妃嫔之一。太玉儿是给姑姑哲哲备孕而嫁给皇太极的,相当于是陪嫁丫环。她十三岁就嫁给了皇太极,而此时皇太极已经三十四岁了,年龄的差距加上陪嫁的地位,大玉儿从来就不是皇太极后宫当中的主角,只是后来她的儿子福临继位为帝,才使得她的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多尔衮与大玉儿的爱情故事在野史里被描述得有鼻子有眼,在很多影视作品中也经常体现。根据资料来看,大玉儿比多尔衮小一岁,天生丽质,聪慧过人。而多尔衮少年英才,智勇双全,简直就是郎才女貌,天生绝配,他们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演绎出了一段旷世绝恋。
据说,大玉儿的父亲,科尔沁贝勒寨桑曾经口头把她许配给了多尔衮,后来努尔哈赤到科尔沁见到了大玉儿,就给皇太极定下了这门亲事。事实上,这种说法纯属无稽之谈,且不说寨桑为什么口头把大玉儿许配给多尔衮,退一步来说,就算努尔哈赤比较欣赏大玉儿,想把她嫁给自已的儿子,那嫁给多尔衮与皇太极有什么区别,寨桑完全可以向努尔哈赤说明情由。况且据说努尔哈赤十分钟爱十四子多尔衮,曾经传言遗命传位于他,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大玉儿是不可能做为陪嫁而嫁给皇太极的。
因此,大玉儿做为陪嫁而嫁给皇太极跟多尔衮没有什么关系,也不可能嫁给多尔衮。但她嫁入皇太极后宫以后没有受到宠爱,皇太极后来专宠她的亲姐姐海兰珠却是事实。至于是不是出于报复心理,大玉儿与年纪相仿的多尔衮后来是否发生了感情纠葛,各位就可以自行脑补了。
历史茶坊,解密历史,畅谈奇闻。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头条号!喜欢本文的朋友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