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遗产分配,为什么人们只提杨振宁?
为什么人们只提杨振宁,不提李政道?
相信很多朋友是通过杨振宁在82岁时娶了28岁的翁帆而认识他的,事实上也是如此,因为杨振宁最为杰出的贡献,即使在大学本科都只是一笔带过而已,不像牛顿经典力学从初中就要开始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到高中大学也会涉及!
杨振宁和李政道一起获得了诺贝尔奖,为什么大家只记得杨振宁?其实要说大家都不记得李政道,那绝对是误解了,因为杨振宁和李政道当年获得诺贝尔奖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这有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位华人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杨振宁和李政道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而且他们所研究的领域的绝对硬核级别的四大基本作用力的弱相互作用力下的宇称不守恒,这个课题的曾经被上帝之鞭:泡利贬低得一塌糊涂,但最后杨李两人在华人顶尖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的钴-60衰变实验支持下获得了验证,这在当时科学界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因为直接打破了物理界的平衡与对称、曾经像能量守恒一样的科学信仰!
所以对科学界的冲击之大,因此也在论文发表后短短一年后即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足以表示这个成就对基础科学界的重要性,也让全世界都认识了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位学术大拿!
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两位大佬逐渐分道扬镳,其实两位同为顶尖物理学家,在正式分开之前两人一起合作研究了13年,在和这个等级的科学家上能合作那么久其实也是难能可贵的,所以即使后来他们分开,也没有什么话好说!
论文署名之争?有人总结了原因,是因为杨振宁署名要在李政道之前,这惹火了李政道,看起来似乎杨振宁不讲道理,但更可能是李政道的高级黑,因为李政道也不会是这样小肚鸡肠的人,而且也站不住脚,因为杨李在13年研究中,总共合作了37篇论文,除去有其他合作者的论文后剩下两人合著23篇论文,李政道排名在前的22篇,杨振宁排名在前的只有一篇!
宇称不守恒论文截图,请注意署名
诺贝尔奖贡献之争?论文署名按姓名字母排序,没有贡献之争,而且以事实说话,所以不应该是两人之争的导火索,那么就只剩下了一个,诺贝尔奖贡献之争,名义上两人是平分奖金的,本来这个事情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但1962年《New Yorker》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让两人彻底决裂,主要是和李政道走的比较近的作者杰里米,写了篇偏向李政道的文章,《New Yorker》本应征求当事人的意见才能发表,但阴差阳错的发表了,这是造成两人决裂的最后一根稻草。
杨振宁和李政道到底谁的学术贡献大?诺贝尔奖的贡献中,即使杨振宁不吭声,国际学术界也会把大头归功于杨振宁,因为在杨振宁当年已经是学术界的大佬,而李政道则是个初出茅庐的博士,所以李政道怎么争辩都没用,在大家的印象中,都是李政道在杨振宁的指导下研究取得了成果,即使是合作,也是杨振宁带头!所以这点上李政道再怎么刊文都是徒劳的。
但学术界的印象是可以改变的,只要后来李政道的名声比杨振宁更响亮,那么大家对李政道也会逐渐改观,但比较可惜的是李政道在和杨振宁分开后,其研究领域能评上顶级的几乎就没有了,也就是说李政道逐渐远离了顶级学术圈!
而杨振宁的研究领域的进展才刚刚开始,可以这样简单的概括下两位的层次差异,诺贝尔奖是李政道研究生涯的顶峰,但却只是杨振宁科学领域贡献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因为杨振宁后续的研究成果贡献要比宇称不守恒重要得多。比如杨巴斯特方程和杨米尔斯理论!
比如杨-米尔斯理论,这个理论是在宇称不守恒之前,当然看着名字也知道杨振宁不是和李政道取得的成绩,而是和杨振宁的学生米尔斯一起的成果,不过在当时,连杨振宁都没发现这理论有啥用,一直到1960年代后学术界开始用对称性破缺机制,杨米尔斯理论成为了从零质量粒子中获得质量的粒子解释的重要工具!
1967年温伯格和格拉肖在引入规范对称的自发破缺,将电弱统一理论建立在了杨-米尔斯场论,引入希格斯机制,提出了具有U(1) ×SU(2)规范对称性的电弱理论。1972年弗里兹希和盖尔曼提出了具有SU(3)规范对称性的杨-米尔斯理论, 建立了量子色动力学。是不是很眼熟?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两大支柱:电磁力和弱力的电弱理论和描述强力的量子色动力学建立了哈!
其实并不能说李政道就没啥贡献了,他依然是顶尖的物理学家,但这是在杨振宁的光环下有些黯然失色,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既生瑜何生亮?
杨振宁和李政道对于中国的贡献到底谁更大一些?尽管杨振宁和李政道研究的都是高高在上的理论物理领域,对于科技的直接发展或者经济的贡献几乎是零,甚至是大把大把花钱,但并不是说他们对中国就没有贡献!
尽管杨振宁没有回国,但杨振宁和中国科学界从来都没有远离,从最早的杨振宁指定要会谈哪些科学家的名录,拯救了大量正在浪费大好青春的科学家,这一点很多科学家在回忆录中都有提及,各位有空可以去了解下!
除此之外,就是向多个大学直接捐赠或者以个人影响力为各个大学带来大量捐款,甚至在后期直接在清华带本科班,作为物理大拿以这样的姿态示人,足见他对莘莘学子的感情,其实也是对祖国的感情!另外也国内顶尖大学带来了大量人才,各位耳熟能详的就是图灵奖的获得者姚期智,他为中国培养了大量顶尖级计算机人才!
两次反对加速器
第一次反对加速器是在七十年代,那会实在是条件太差,不适合造加速器,所以杨振宁坚决反对后将这些资金投向了教育和科技领域,为863计划准备了大量的人才与物质基础。而第二次反对就是最近的CEPC对撞机,这次争议比较大,但种花家比较倾向于杨老的意见,效费比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好了!
李政道对中国的贡献
其实准确的说,杨李两人都做了类似的事情,而且李政道的会谈也拯救了不少正处在水深火热的科学家,比如各位可能没听说过的束星北!李政道也有其个人影响力为国内多个大学做出大量贡献,但无奈其影响力真不如杨振宁,所以他的光芒完全被杨振宁所掩盖!
1984年10月,李政道、邓小平在BEPC开工典礼上
李政道(前排左二)与中国物理学家
杨振宁和李政道无疑是华人科学家中的翘楚,他们的研究领域使得我们对他们的印象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影响力,新闻多的无疑更受关注,但必须要了解一点的是杨振宁和翁帆已经结婚16年了,在这16年中,各位又看到多少海誓山盟的夫妻最后以离婚收场?所以请以平常心对待他们的婚姻!
当然对于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位伟大的科学家,种花家都抱以无比崇敬的心情,但成就真的有大有小,所以你如果真正去了解两位科学家的学术生涯时,就会有很多了解!
翁帆能得到多少家产?
近期的微博,被杨振宁遗产分割刷屏了。
陪伴杨振宁13年的妻子翁帆,在遗产分配里只得到一套别墅的「生前使用权」,产权还属于清华大学,而杨振宁和已故前妻杜致礼的三个子女将获得现金资产。网友们的意见大约是这样的。
总体来说,都是对杨振宁的控诉,替翁帆不值。
翌日,杨振宁助理辟谣了这件事。但这件事仍然让我产生了两份心酸。
第一份心酸是:
科学家只有在深陷绯闻之时,才会得到普罗大众的关注,这里面当然也包括我。
我不敢轻易去评定这位物理学大拿的成就和私生活。怀着敬畏的态度,去采访了我的好朋友,同样是理论物理学家,同样留学美国多年,现任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的李淼老师。
他的评价是这样的:
虽然我们对物理学一知半解,但一码归一码,
希望通过这件事,能让大家了解杨振宁的贡献
第二个心酸是:单从一个女性角度出发,对翁帆的也许「不太正确」的同情。
这份心酸倒并不是来自于这份遗产分割的闹剧,而是发源于他俩婚姻伊始。
02
翁帆和杨振宁于2004年结婚,当时翁帆28岁,杨振宁82岁,这段祖孙恋掀起了轩然大波。人们对年轻貌美的翁帆,嫁给一个耄耋老人无法接受,哪怕他是享誉世界的科学家。
他们质疑翁帆的企图心,质问杨振宁的「自私贪婪」,说这段婚姻「有伤风化」。
连翁帆父亲接受记者采访,在满篇其乐融融的理解里,也意味深长地用了「牺牲」这个词。
这些都不足以震撼我,但当时的我打开杨振宁已故前妻杜致礼的照片时,几乎一模一样的面容让我心惊肉跳。
杜致礼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的长女,系出名门,多才多艺,是宋美龄的心头爱。1944年,她和杨振宁相识于西南联合大学附中,杨振宁是她的数学老师。
1947年,杜致礼前往美国留学,2年后在普林斯顿中餐厅再次遇见杨振宁。杨振宁说:
我并不知道杜致礼到了美国,我是无意间走近了那家饭店。我早到或者迟到,都将错过与杜致礼相见的机会。我们见不上面,也就谈不上一辈子的婚姻。可命运之神安排我们在那一天那个地点相聚,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
冥冥定数,岂能错失,杨振宁违逆了导师费米回到芝加哥的建议,留在了普林斯顿,次年两人结婚。
他们一共生育了三个孩子,两男一女。大儿子叫杨光诺,是爷爷杨武之赐名,望大孙能带来诺贝尔之喜,杨振宁做到了。
小女儿叫杨又礼,这是让我深受触动的顾名知义,杨振宁希望女儿是「又一个你」,这是多么实切的表白,杨振宁也做到了和杜致礼一生恩爱。
他们生儿育女,一个做科研,一个用文艺灵动婚姻,也一起参加了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颁奖典礼,见证了人类和彼此的巅峰。他们的婚姻长达53年,直到2003年杜致礼因病去世。
杨振宁和杜致礼一家
杜致礼去世后13个月,杨振宁就和翁帆结婚了。看起来,亡妻尸骨未寒就转头续弦太绝情,可很多人说,看到这张对比照,就原谅了杨振宁。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而后遇到了小轩窗,正梳妆,侧脸轮廓似你的人。
而翁帆,是否得知自己也许是个替身?
更也许,这是让我们吃瓜群众潸然泪下、心有芥蒂的心酸,在翁帆看来,一切都是甘之如饴吧。
实际上,三个人也曾见过面。1995年杨振宁和杜致礼去汕头大学参加活动时,大学一年级的翁帆,是他俩的向导。这张合影让我毛骨悚然。因缘际会之下,当时的三人又如何想到,这是一场关于生命和婚姻的接力?
03
杨振宁在接受杨澜采访时说:翁帆是上帝给他的最后一份礼物。
站在杨振宁的角度,这句话是真诚客观的。
从杨振宁同事的侧面描述、和他俩接受采访时的叙述里,我们能看到他们俩的生活平静至极,而翁帆基本承担了照顾杨振宁的工作。
虽然杨振宁并不怎么接受中国人的养生之道,但翁帆坚持——「这些我相信对身体有好处。他一边喝,一边说不相信。不过只要他肯喝,我还是会煲给他。」
2006年,杨振宁接受台湾《联合报》的采访时评价这段婚姻:
一个人到了80多岁,不可能不想到他的生命是有限的,跟一个年纪很轻的人结婚,很深刻的感受是,这个婚姻把自己的生命在某种方式上做了延长。
假如我没跟翁帆结婚,我会觉得三四十年后的事跟我没关系;现在我知道,三四十年后的事,透过翁帆的生命,与我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对于杨振宁来说,翁帆的出现,在生活上有了妥帖的照顾;有一个娇妻顶礼膜拜,是两性关系中雄性视角里的最优状态;在自己的世界观体系里,又扩充了更年轻新鲜的人生体验。
无论外界如何评价他们的生活,我们看到94岁的杨振宁依旧精神矍铄,看起来平和淡然。我们看到的杨振宁晚年所有的照片里,都有翁帆陪伴左右的身影。
在这段婚姻里,杨振宁是毫无争议的受益者。
而翁帆呢,从我找到的所有资料里,我更愿意相信,那是真爱,虽然这种真爱是非常复杂、难以言述的。
无论杨振宁对翁帆是否「疑是故人来」的替代品,但翁帆对杨振宁,在我看来,并没有主观上的企图心。
她从汕头大学毕业后,在深圳工作了三年,曾与一个香港男人有过两年的婚姻。为何离婚不得而知,我们兴许可以臆测,是否大学时的相见让她「不如不遇倾城色」,普通男人再也入不了法眼?
一个白纸般的女孩,在踏入红尘之前,见到了对于她来说,另一个维度的人物,是仅仅只能有一面之缘的侥幸。但当这位天外来客对自己表达了好感,她来不及做任何反应,只剩下感恩戴德和受宠若惊。
杨澜采访时问了一个相关问题:你如何把爱和崇拜分开?
翁帆的回答也很坦诚:你要知道,当一个你崇拜的男人对你表达了喜欢或者爱的时候,你很容易就爱上他了。
她没有否认,那种爱是缘于崇拜,也无法分解。
我对此产生了一种望尘莫及的仰视:一份崇拜产生的爱,能打败无性婚姻?能打败无子嗣的定数?能打败最终要提前面临的天人永隔?这份爱未必会在乎舆论,但真的冷暖自知。
翁帆回忆起两个人甜蜜的时光,有两件,一件事在日本,她生病,杨振宁去楼下给她拿了一碗麦片粥,喂给她吃。
第二件是在三亚度假,杨振宁早起看报纸,不想开灯吵醒翁帆,就去洗手间看。
我无法把这两件温馨的事,和甜蜜勾连起来。年轻的恋爱,是天雷地火,是啰里啰嗦,是暧暧昧昧,是试探犹疑、若即若离患得患失。
而年轻的翁帆,是否真的体尝过恋爱的滋味?是否和一个经历过世纪风霜、人类金字塔尖的人生活在一起,习惯了照顾和付出,只能把这种相濡以沫,当成一种恩宠式的甜蜜?
就像她对自我的评价——我在象牙塔中的象牙塔。
04
杨振宁在多个场合表示,他百年之后,赞成翁帆再婚。这一点引起了吃瓜群众的反感:你还想把人囚禁起来列贞节牌坊?
实际上,这场对话是这样的。
杨振宁说:
赞成你将来再婚,是年纪大的杨振宁讲的;年纪轻的杨振宁,希望你不再结婚。
这是一个正常男人的心态,有占有欲,但也希望翁帆未来幸福。他并没有强迫谁为他守身如玉。
而翁帆却在刚开始生了气,他让我再婚,是不是不爱我?
这场婚姻,在翁帆看来,也许就是一种恩赐,她愿意「牺牲」,愿意付出,也有着毋庸置疑的骄傲,她用美国诗人菲罗斯特的诗《未选择的路》来形容她的选择: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took the one less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all the difference.
而杨振宁,就是她的引路人,带她看到了这个世界金字塔尖是什么模样。
我一直认为,从利己性来说,有两种婚姻是最好的,一种是门当户对且掌握了关系的上风,有操控婚姻和生活的主动权。另外一种,是对方高高在上,无法把控,但人生会通过姻亲,完成阶层的飞跃。
所以有人说,杨振宁太太,这个称谓,就千金难买。遗产又如何?我想翁帆从一开始,就清醒地复盘过得失,并非功利性,而是一种是否值得的计算。
所以她也许并不在乎遗产的分配,当她把自己放得谦卑,以与巨人朝夕相处过、兴许能载入人类史册的角度看待这段婚姻,又何谓输赢呢?
退一万步说,杨振宁百年之后,别墅收回之时,又会有谁让科学家的遗孀无家可归呢?
我们也不必伸出手来,指责杨振宁是渣男,夫妻一场,你情我愿,各取所需。求爱得爱,求财得财,求名得名。
无论这场婚姻掺杂了多少的复杂情感和初衷,我依然愿意相信,这场婚姻,有我们看不到的美好。
杨振宁大儿子?
1、长子杨光诺1951年出生,是一位电脑工程师;
2、次子杨光宇1958年出生,是一位化学家;
3、女儿杨又礼1961年出生,是一位医生 ;杨振宁三位子女都是与结发太太杜致礼所生,在2000年,杨振宁三个子女全部定居美国
杨振宁和翁帆没有孩子。2014年10月,结婚十年后,杨振宁接受采访时表示,不宜要孩子,因为我一直在想,如果我不在了,翁帆一个人带着一个或者两个孩子,那将是很困难的事。 2004年11月5日,杨振宁与翁帆在北京订婚,82岁的杨振宁突然宣布迎娶28岁的翁帆。以杨振宁的年纪和身份,作出如此“骇人听闻”的决定,直接引发了一场“地震”。2004年12月24日,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的翁帆登记结婚。2005年1月正式举行婚礼。
有人说杨振宁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华人科学家?
解答区有一个叫做@龌龊的刘世雄 的ID,真是人如其名——“龌龊”。思想龌龊,自然看世界一切都是黑暗。龌蹉的人聚堆,所以有龌蹉的人给龌蹉者点赞。在这些龌蹉眼中,人家都是人渣,是“废物”“垃圾”,不配给钱学森他们提鞋。我倒是有一句话奉送:你们这些龌蹉有一点没错,钱学森确实伟大,你们全家加起来,都没有钱学森的一粒shi伟大。
不是吗?钱学森既然这样伟大,那肯定比你们这些龌蹉伟大几亿倍。杨振宁既然不如钱学森伟大,想必你们这些龌蹉也不可能有钱学森伟大。我们再对比你们和杨振宁,发生你们这些龌蹉和他比,也只是一坨shi而已。
也就是说,你们自己在杨振宁面前不过就是一坨shi。既然你们是一坨shi,你们就应该心悦诚服的接受一个事实:你们在钱学森面前,你们比一粒shi都不如。
杨振宁是不是伟大,得有知识,有素质的人评论,不是一坨shi有资格评判的。你们都比不上一坨shi,你们没有任何资格去评价一个为中国义务服务47年不拿一分钱报酬的科学家。你们的唯一资格,就是去评价shi。
杨振宁退休金是哪个国家支付?
美国。
美国有良好的医疗体系杨振宁所有医疗都不是问题,而且还有退休金,杨振宁有退休金,基本养老金也称退休金、退休费,是一种最主要的养老保险待遇。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在劳动者年老或丧失劳动能力后,根据他们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和所具备的享受养老保险资格或退休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