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大炕第一部,你见过东北农村南北大火炕吗?
本期导读:你见过东北农村南北大火炕吗?
80年代以前的东北人,别说见过大火炕。基本都是在大火炕上长大的。大棉袄,大棉裤,狗皮帽子,棉手套……零下40 多度也照样打怵。满天的大雪,凛冽的北风比小刀子刮脸还厉害。最重要的是在寒冷中消磨的是人的意识。最可怕的是末梢神经最先在寒冷中麻木。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冻伤。别以为运动就能产生热量。就算你能保持体力运动。你出汗打湿的衣裳,在冷风中会成为冰坨。让你的热量更快的流失。最好的办法就是猫在屋里。坐在大火炕上,在来壶烫的热乎乎的60℃(高粱酒)解馋,暖身,祛风祛湿,解馋,解懒,解腰酸……
东北没有火炕的房屋是没有灵魂的东北的房子,无论是城里还是农村。没有火炕,就没有灵魂。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火炕的留恋越重。那自然的火燎方式,让你全身的血脉顺畅的流通。让你的四肢百骸充满着热量,那种舒服,得劲,简直是用语言无法表达。什么拔罐。火燎,根大火炕没法比。大火炕上的暖被窝,让人留恋的地方。而且东北的火炕是和厨房的大锅相通的。每天做饭烧的柴火所产生的烟和热量都是通过火炕,在从烟囱排到屋外的……这样能节省时间和柴火。把利用率提高
记忆中东北的火炕是铺着炕席的。这种原始的炕席是很多人,小时候的特别记忆。这种炕席绝对是‘’多动症童年的痛点。那炕席起刺能扎的你想起容嬷嬷。欻嘎啦哈是东北90年代以前必备的游戏技能。尤其是游戏的必杀技——把全部的嘎啦哈都抓起来。这手在炕席上一划拉,保不齐就一个刺,痛的你呲牙咧嘴。但依然挡不住东北小孩‘挠炕席’。后来这种一拍就冒土的老式炕席逐步被城里的地板革代替。这种有股塑料味道的,光滑不起刺。不抹灰的地板革成为延续到今天的东北大炕的‘’最佳搭档
南北大炕以成回忆现在随着条件的提高。农村的住房紧张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南北大炕的时代也成为历史和一代人纯真的回忆。但不管居住条件怎么变化。东北的大炕都是东北人盖房子的基础设施。这是习俗,是文化,更是一种难以割舍的魂……
我是3乐呵呵美食。分享是一种快乐。欢迎留言关注
图片来源网络
东北的大学生毕业后喜欢到南方去?
标准东北沈阳人,17年毕业后在南方工作过,现工作在北京。
不考虑回东北工作,不是说沈阳不好,而是回去无较好工作机会,所以选择了在外漂泊。
靠关系做事太严重越是小地方,找工作越是靠关系。
在东北,想找一个像样的国企或者事业单位的工作,没点关系你很难进入,讲一个示例。
叔叔家的哥,88年生人。东北大学毕业,这已经属于东北地区前几名的大学了吧!大学里的师资力量绝对是辽宁非常好的。哥哥个人能力也是非常强。
越是小地方的人,越是爱问工资和工作的事情,尤其是过年回家,此话题是无法避免的。
叔叔问:鹤,在北京工作如何啊?做啥工作啊?一个月工资多少啊?
鹤:“如实回答了叔叔的问题”。顺便问了一嘴:哥哥现在沈阳哪上班呢?
叔叔答:某某电力单位,出差多,工资15000+。今年年终奖不如去年高。
鹤:哇,在沈阳工资这么高,那买房轻轻松松啊!工作真好!(自我感叹!)
叔叔说:当初给哥哥找这个工作我还花了20000块。
两万块找一份好工作其实花的真不多。但是侧面说明了:进入这种好事业单位学历是敲门砖,在有敲门砖的同时,你还需要些许的人脉才能进入进去,关系很重要,关系到后期自己的发展和自己能否进入单位。
其实东北人很恋家,为啥还是去了南方工作直白一点,东北话就是:“被逼的”没办法啊!
我的大学学长,我们两个同一个高中,同一个大学,同一个专业。
但是,我俩高中不认识,我高考后才认识的。
12年,他毕业后选择回沈阳工作,想在老家好好发展。
16年毕业到19年10月份,不知道换了几份工作,沈阳和抚顺都待过。
19年毅然选择了离开老家沈阳,飘向了远方。真的是远方,非洲的南非。
我们的群聊是这个样子的:
学长真实透漏,毕业后在老家工作的这几年,真没挣到钱,去非洲前的单位还倒闭了。在沈阳实在没找到什么合适的好工作,为了能多挣点钱,非洲漂泊了。
其实我又何尝不是呢?假如沈阳能找到一个不错的工作,我又何必选择漂泊呢?
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吧!出生地没有很好的工作,所以选择了在外漂泊,混的好的,就在外买房结婚生子了,混的不好的,租房子继续努力工作或者回老家艰难过日子了!
经济不给力,人才流失严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这句话口号,我已经不知道听了多少年了。
大学后,在河北上学又听说了一句话是:“投资不过山海关”
现在中国不仅仅是东西差距,南北差距也是相当大的。就好比每年双11网购吧!购买力比较强悍的省市大部分都是南方的,东北一个没有,为啥?“穷呗”
按照东北人的性格来讲,有钱得瑟一下啊,购物节到了,那就买呗。
还不是因为钱包不给力,所以购买力远远低于南方省市。
今年疫情严重,东北整体的疫情是远不如南方严重的,但是南方已经开始抢人复工的时候,东三省却复工动静特别小,处于缓慢的复工状态。不复工,企业怎么创造效益。
按照这种态势发展,南北差距只会越来越大,经济只会越来越差。
东北不能只靠直播,实干才能兴国。
经济不给力,造成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东北,外出工作,经济就更难复苏,人才流失严重。
天气寒冷,只对经济影响一小部分在13年报考大学的时候,唯一的要求就是出省,我要出省去外面上大学。自己当时的想法是,绝对不往北边考,吉林、黑龙江自己觉得不会选择。简直太冷了。
虽然自己是一个东北人,但却没有张出东北人彪壮的身体。身高175,体重120+,抗寒能力弱。从小到大最不喜欢的就是冬天早上起床上学,太冷了。
寒冷只是一小部分影响,但是这不能成为东北人离开自己家乡外出工作的原因,毕竟,小时候就生活在这片土地,怎会轻易离去。
天气寒冷只是影响东北经济很小的一部分原因。
重工业发展疲软,新型经济产业没有,造成经济得不到快速发展,南北差距越来越大。
有没有一些曾被你忽视?
我下乡黑龙江,北大荒十年,这十年只有一件事总是让我耿耿于怀。
这是我结婚后,老伴在汽车连上班。家住的单位家属房,离汽车队单位只隔一条十几米宽的路。我们每天喝的水,都需要走过马路进车队里去挑水。
这是汽车队院里唯一的一口井,供汽车队用水,也是周边的家属区唯一的用水井。一天下午在家做晚饭,大马路上人很多,大家都在纷纷议论和看热闹。
老伴回来说,汽车队在从井里往外抽水哪,据说有一个人跳井了。当时我就觉的这个人太缺德了,怎么死不行,非往井里跳,死了都让人骂她。因为不知道她是在家里挑水前还是挑完水后她跳的井。弄的我只要用水,就想起这件反胃口的事情。
后来老伴和他同事把我们住的房子给换了。我们本来住的是汽车队新盖的红砖瓦房,离上班汽车队又近,换到了离汽车队半里多路远的老土坯房,一直住到我们离开了北大荒。
人虽然离开了北大荒,但那房,那井,那里的事,从来没有在我头脑中消失过。成了让我在心里永远的过不去的一个坎。
想起来就为我们才住了时间不长的红砖瓦房的事遗撼。
我们是<项堃走中国>原创。
沈阳大炕是啥意思?
做为一个沈阳人我小时侯住过的大炕就是房间中有一铺和房间开间一样宽的炕可以称之为大炕。
现在沈阳市内火炕很少了,在六七十年代沈阳市的平房中有些人家会有一铺和房间开间一样宽的火炕可能是南北朝向也可能是东西向,在房间外烧火取暖称为大炕。
东北大炕怎么建?
东北大炕,是很多吉林人小时候的记忆。老东北,如果没有一个像样的取暖地方,那么人们就会在一个极为寒冷冬天渡过。所以当时的人们就做了一个很巧妙的发明——“东北大炕”
东北人住火炕的历史,至少有千年以上。古书中说辽金时期住在这里的女真人(满族先世)“环室穿木为床,煴火其下.饮食起居其上”。所谓“环室”就说明室内不仅一个方向有炕,发展到后来,就是满族民居中所筑南、西、北三面相连的“转圈炕”、“拐弯炕”,民间俗称为“万字炕”或“弯子炕”。
过去满族传统住宅,一般是“口袋房”的形式,屋门开在东侧而不是在正中。进门的一间是灶房,西侧居室则是两间或三间相连,室内南北炕与屋的长度相等,俗称“连二炕”或“连三炕”。因是供人起居坐卧的,炕面宽五尺多,又叫“南北大炕”或“对面炕”,正面的西炕较窄,供摆放物品之用。炕之间的空地称为“屋地”。实际上。室内的大部分平面空间都被炕占据,所以人们的室内生活主要是在炕上。家里进来客人,首先请到炕上坐;平日吃饭、读书写字都是在炕桌上:孩子们抓“嘎拉哈”、弹杏核、翻绳(俗称“改股”)等游戏也是在炕上玩。
东北大炕不仅可以睡觉,还可以供日常取暖。冬天来临时,炕上一般是很少放东西的,被褥什么的都要卷上垛起来放到炕柜里,以便大炕散热,而散热效果好,屋子才能更暖和。
如果东北民居没有炕,那简直不敢想像。以前东北人一日三餐也都是在炕上吃的,吃饭的时候炕上放一个炕桌,家里有地位有身份的人盘腿坐在最里面,男人通常都是坐在里面的,女主人坐在炕沿的位置,负责给大家添饭递东西什么的,是伺候吃饭的。
炕是用胚做的,一般自己做。(这是常见的四连炕做法)
怎么样,很温情吧!
(x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