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反击之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赵姬本来是富商吕不韦的小妾,因其姿色美艳被异人(未来的秦王)看中,随后就被吕不韦当作“投资”送给了秦王。
要说这赵姬还得好好感谢吕不韦,她得以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帝太后”,名留千史。当然,这也得益于她生了个有出息的儿子——秦始皇嬴政。阿巴亥好歹做了二十几年的大妃?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而这也给了大妃阿巴亥“母仪天下”的机会,但是最终却以被逼殉葬的悲惨结局收场。
天命十一年(1626年),在宁远之战中被袁崇焕打败的努尔哈赤含恨而终,终年68岁。由于努尔哈赤在生前并没有对继位人的人选做出安排,因而在努尔哈赤死后,后金大汗之位虚悬。
尽管努尔哈赤没有明确指明汗位的继承人,但是努尔哈赤在生前做了一些列的安排,目的就是为了能让大妃阿巴亥的儿子多尔衮顺利登基。
努尔哈赤时期,满洲八旗的势力分布是这样的:正黄旗(45牛录)、镶黄旗(20牛录)由努尔哈赤亲自掌管;正红旗(25牛录)、镶红旗(26牛录)由代善及其长子岳托掌管;镶蓝旗(33牛录)由阿敏掌管阿敏;正蓝旗(21牛录),由莽古尔泰掌管;正白旗(25牛录)由皇太极掌管;镶白旗(15牛录)由褚英长子杜度掌管(褚英是努尔哈赤长子,初被选定为继位人,后被努尔哈赤处死)。
在这些旗主贵族中,除了努尔哈赤本人和他的两个孙子岳托和杜度,剩下的四个人便是我们非常熟知的“四大贝勒”,即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和四贝勒皇太极。
努尔哈赤到了晚年,却对八旗的势力分布做了如下的调整:
第一步,将亲统的两黄旗中授予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每人15牛录,其余的20个牛录自己统帅做亲军;
第二步,努尔哈赤明确的指示阿济格统领镶黄旗,多铎统领正黄旗,自己死后统帅的亲军全给多铎,这样一来,多铎在努尔哈赤死后将统领35个牛录,将成为实力最为强大的旗主,阿济格还是统领15个牛录;
第三步,努尔哈赤计划着重新赐一旗给多尔衮,而就在努尔哈赤去世前不久,已经把镶白旗旗主杜度调到镶红旗下,有很大的意向就是要安排多尔衮继任镶白旗旗主,这样一来多尔衮就将统领原属镶白旗的15个牛录以及努尔哈赤划给自己的15个牛录,共计30个牛录。
第四步,努尔哈赤向代善留下遗言,要在自己死后将大妃阿巴亥以及他与阿巴亥所生的三个儿子,即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托付给代善。
努尔哈赤所以有这样的安排,就是为了能让多尔衮继承汗位。如果努尔哈赤的计划能够全部实施的话,多尔衮继承后金大汗,他与他的两个亲兄弟阿济格、多铎三人,将掌握正黄、镶黄、镶白三个旗共计80个牛录,再加上代善家族掌管着的两红旗共计51个牛录的强力辅佐,坐拥131个旗支持的多尔衮的大汗之位也会非常的稳固。
而与此同时,伴随着多尔衮的即位,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也将凭借着“母以子贵”而在后金政权中“母仪天下”,这对于服侍了努尔哈赤二十多年的乌拉那拉·阿巴亥来说,是莫大的奖励与荣耀。
但是事与愿违,多尔衮最终没有继承后金大汗之位,而大妃阿巴亥非但没有“母仪天下”,同时还被逼殉葬,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作为多尔衮兄弟最大的依靠,大妃阿巴亥在争夺汗位最为关键的时刻,接连出现了三个致命的失误,不仅葬送了多尔衮的汗位,也葬送了自己的性命。阿巴亥自12岁嫁给努尔哈赤,服侍努尔哈赤25年,是陪伴努尔哈赤时间最长的妻子,也是他最为宠爱的妻子,因而努尔哈赤对于阿巴亥的三个儿子才会另眼相看,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计划着将后金大汗的位置传给多尔衮。
而努尔哈赤去世后,汗位的争夺明面上是四大贝勒与阿巴亥的三个儿子之间的竞争,而实际上这在皇太极与多尔衮之间的争夺。
四大贝勒中,大贝勒代善,因为当年与阿巴亥的谣言,为努尔哈赤所厌恶,又因治家无方,失去了继位资格;二贝勒阿敏,本身就不是努尔哈赤的儿子,是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的儿子,天生就不具备资格;三贝勒莽古尔泰,赳赳武夫,曾为了讨好努尔哈赤亲手杀死了自己的母亲,不仅是努尔哈赤,就连满洲贵族所有人都极力反对莽古尔泰;所以在四大贝勒中,剩下的只有皇太极,一方面皇太极战功卓著,声望很高,另一方面,不得不说皇太极的心计是四大贝勒最重的。
反观阿巴亥的三个儿子,当时的阿济格22岁,赳赳武夫,有勇无谋,多尔衮和多铎,一个14岁,一个只有12岁,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妃阿巴亥不仅是多尔衮三兄弟得以保全的靠山,也是多尔衮能够继位后金汗位的最大支持与依靠。
可是在努尔哈赤死后,阿巴亥只顾着悲痛伤心,没有做任何的部署,这也导致了非常严重的后果,最终接连出现的三个致命失误,不仅自己身死殉葬,自己的儿子多尔衮也从此失去了汗位,葬送了前程。
首先,让原本奉努尔哈赤命支持自己的代善,转而支持了皇太极。
前文曾说,努尔哈赤生前曾表示,自己死后将阿巴亥与多尔衮兄弟托付给了代善,代善也是欣然接受的,这就确定了如果是多尔衮继位,代善摄政王的辅政地位。
但是,代善的两个儿子岳托与萨哈廉极力反对代善支持阿巴亥的儿子登基,毕竟当年与阿巴亥的事件让代善家族失去汗位争夺资格本就令二人不满,加上二人战功卓著,自然不会服气从未有尺寸之功的多尔衮等人,所以强烈反对,并且表达了坚决支持皇太极继位的态度。而此时的阿巴亥并没有向代善进行许诺和拉拢,而代善也在家人的劝阻和建议下,放弃了支持多尔衮,转而支持皇太极。
而随着代善家族带着两红旗放弃对于多尔衮和大妃阿巴亥的保护与支持,直接导致了双方实力对比的天平瞬间倾斜,皇太极瞬间扭转了弱势局面,而这成为多尔衮最终失去后金汗位最为直接与最为重要的原因。
其次,没有拉拢阿敏和莽古尔泰。
努尔哈赤死后的汗位争夺,有两个人是自始至终没有资格的,这两个人就是阿敏和莽古尔泰,而他们两个则也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同时更多的也是在观望,毕竟两个人手中握着的是正蓝旗和镶蓝旗两大势力,是可以完全左右局势发展的。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更加看重的是利益与地位,谁能给予他们的更多,他们就支持谁。
而此时的阿巴亥,并没有对于阿敏和莽古尔泰进行拉拢,也没有向二人进行求助,更没有进行政治利益的许诺与交换,也使得阿敏和莽古尔泰也站在了皇太极一边。
再次,就是缺乏对于皇太极行动的掌握。
在努尔哈赤去世之后,阿巴亥也没有及时的关注皇太极的动向,没有了解到皇太极以及其他三位贝勒的情况,没有做到知己知彼,因而就在仅仅几个小时之后,当四大贝勒站在她面前的时候,等待着阿巴亥的也只有被逼殉葬的事实了。
而伴随着阿巴亥的殉葬,当时只有十四岁的多尔衮根本无力同四大贝勒相抗衡,即便真的是努尔哈赤留有遗命将汗位传给多尔衮,也是无济于事了。最终,皇太极登基为后金大汗。
如果大妃阿巴亥能够做到“知己知彼”及时应对,或许将会呈现完全不同的结局。如果在努尔哈赤去世之后,大妃阿巴亥能及时的联系到代善家族,要求代善兑现他对于努尔哈赤的承诺,巩固与代善的关系,同时与代善家族进行利益的交换,安抚代善和他的两个掌权儿子的情绪,或许就能让代善家族坚定的支持多尔衮,而不是倒向皇太极。
同样的,如果阿巴亥能够用同样的方式,照顾阿敏和莽古尔泰的情绪,保证他们的现有利益,也会赢得这两位贝勒的支持,即便是他们二人不会明确表态,只要他们保持中立,就是对于多尔衮继位最大的支持。
如果能及时了解皇太极的动向,发现这个最危险敌人的动向,及时的做出对策,在当时绝对的实力优势面前,多尔衮并非没有胜利的可能。
但是历史没有假设,也没有留给大妃阿巴亥足够的时间和翻盘的机会,最终大妃阿巴亥被逼殉葬,也有史料记载是四大贝勒用努尔哈赤的弓弦直接勒死了阿巴亥,与此同时,多尔衮也因为彻底失去了靠山,而失去了汗位,彻底败北。
经过满洲贵族议会的推举,皇太极最终登上了汗位,改元天聪,起初朝政继续由四大贝勒共同治理,“南面同坐、共受朝拜”,在相继除掉莽古尔泰和阿敏,代善退出后,皇太极“南面独坐”,开始独掌大权,并于1636年在盛京(今辽宁沈阳)称帝,国号大清,改元崇德。
飞影VS武威时为什么实力大增?
灵界侦探篇实力评级:D级中位
这个篇章的飞影算是一生抹不掉的黑历史了,估计当时老贼没想到要把幽游画成长篇格斗升级漫画,所以完全是想到哪里画到哪里,人设也是边画变改,前后吃设定吃成胃溃疡,战斗力也一路崩塌几乎没有合理过。
刚出场的飞影、藏马、刚鬼被称为盗贼界三大妖(跟后来的雷禅躯黄泉对标),灵界罪犯名单之首(跟猎人里的幻影旅团对应),堪称是比格顶满的存在了。
结果说到底也就三只D级妖怪罢了,最弱的刚鬼D级下位,号称钢铁皮肤,其实也就能防御没修炼灵光波动拳的幽助拳头罢了(外加一颗大树),幽助没升级的灵丸就能把他爆头。这种货色就罪犯首位了,真不知道灵界那个罪犯名单后面都是些什么乐色。
飞影当时跟藏马实力相当,两人联手刷过一个D级上位的八手(后来补的番外情节),初步推断都是D级中位实力。但飞影的实战表现某种程度还不如刚鬼,速度力量被暴怒的幽助完全压制,变身成一身邪眼的下等妖怪形态+挟持雪村萤子,这才勉强压制幽助。虽然后来靠藏马帮着挡了一剑,藏马还用血糊了飞影的邪眼,让幽助有了反击的机会。
但当时的飞影确实是败在一发最低级灵丸上,可见光论防御力,邪眼师飞影连刚鬼都不如,跟后来越战越强的比王比起来,算是飞影一生之耻了。
四圣兽篇实力评级:C级下位四圣兽篇老贼就开始狂吃设定了,四圣兽的根据地妖魔街就是在魔界,而牡丹说过由于四圣兽实力过于强大,灵界设置了结界阻拦他们进入人界,并派遣主角团四人组前往讨伐。
先不说当时魔界三大妖在哪里吃瓜,四圣兽的实力撑死了也就C级水平,比暗黑武道会大部分选手都差了一大截。就这路货色灵界还专门设置结界阻拦,这是怕他们来人界丢人吗?
而飞影在这个篇章洗白白,然后实力史诗级加强,比王也正式上身了。
跟飞影对战的青龙属于又菜又装的乐色,冰拳士在冰系妖怪中地位极低,比雪菜都要低三四个档次。本身定位弱就算了,实战还爱舍弃智商。明明有个钻石星辰+天马流星拳合体的大招魔斗冻灵拳放着不用,非要用脸去接飞影的斩击,然后被切成二维码,感情这破招对白虎用了一次之后就没蓝了吧。
暗黑武道会实力评级:B级中位飞影在第一回合大战是流之后,就已经是B级实力了。而对手是流也很容易被低估,毕竟是被秒杀。但那是被黑龙波秒杀,当时除了大BOSS户愚吕队跟幻海之外,其他人包括幽助都是挡不住黑龙波的。而藏马也说过是流是真的强,否则飞影不会冒着报废右手的危险发黑龙波。而且邪王炎杀拳也能驱使人间火焰(炼狱焦跟炎杀剑),但这些招式都打不过是流,所以是流应该是C级上位,前半段最强的存在(比酎阵都要强一些)。
刷完是流后,飞影右手处于报废状态,跟魔性高手队战斗时,被结界师给封印了,没能参战。但却因此得到恢复妖力的机会,这时期飞影的妖力不但可以化解结界,连旁边的幻海都吓得满身大汉,应该是比较稳的B级门槛实力了。
之后就是对战黑桃太郎,其实黑桃太郎算是里御伽队里最强的存在了,比虐菜专家死死若丸,装比无敌但实战拉胯的道具制作大师铃木都要强。黑桃太郎的奇美丸子拥有记忆对手攻击,然后使其无效化的能力,类似于《死神》里亲卫队致死量的效果。如果你的招式小于等于三种,或者没有一击将其杀死的能力(残血都可以复活),那么黑桃太郎就必胜。
而飞影刚好留了三种招式(剑、炼狱焦、炎杀剑),但炎杀剑是有一击必杀能力的,所以即使黑桃太郎不浪一把,连续吃两颗奇美丸子,飞影也能将其一分为二。当然从这个招式的设定来看,飞影确实很讨厌桑原和真,火焰剑的威力远胜灵剑,这就是不给妹夫留饭啊。
决赛时期,飞影用忌咒带法将黑龙直接封印到右手上,并且储存了强大的妖力,足以吃掉黑龙波。跟武威一战也赢得干净利落,也是四人组中最碾压的一场。
可惜比格虽然顶满了,但配角终归不能盖住主角的风头,所以飞影当时的实力定位只是B级中位,跟户愚吕弟差了一个档次。
仙水篇实力评级:A级中位飞影在仙水篇实力有三个阶段,第一是幽助战死之前,被小阎王点评的B级中位。后来偷袭杀死刃雾要,跟幽助打了一场五五开肉搏战,都处于没有涨级的状态。
第二个阶段是幽助战死以后,飞影追加暴怒BUFF,跟藏马一起回归A级形态,但这时候大概是A级门槛水平。这个时期的飞影可以发射两发黑龙波,一发攻击敌人,一发自己留着吃。可惜面对S级的仙水忍,十发黑龙波也破不了防,所以飞影一通输出猛如虎,几个分镜就被仙水打得膝盖都跪碎了。
第三个阶段是幽助以魔族身份复活后,飞影藏马又追加友情+同族血脉BUFF,两人一起满血复活。而且仙水点评,他们的妖力比之前更强了,这时候飞影应该达到了A级中位水平。
魔界统一战篇最终实力评级:百万加大妖魔界统一战篇剧情虽然暴走,而且有烂尾的嫌疑,但在叙事风格上有了猎人的味道,对主角团的人设补完也非常出彩,尤其是飞影(同时也吃了很多之前的设定)。
飞影是冰之国的禁忌之子,生下来就有A级妖力,而且飞影自带火焰妖气,天生就会驱使黑炎。按照冰女的生育模式,百年无性繁殖一个女孩(等同于克隆),生男婴则完全复制父亲的基因,也就是说,飞影的父亲是火族的妖怪,而且还有A级以上的实力。
而邪眼这玩意儿,是飞影为了遥望故乡,让整形师时雨给安上去的。邪眼让飞影的妖力从A级降档到了D级,直接回了新手村。而且还把火焰妖力也给封印了,也就是说所谓的邪王炎杀拳,并不是用邪眼召唤火焰,而是飞影压制邪眼的封印之后,让火焰回归的招式。
可见为了满足自己的偷窥欲,飞影付出了多么沉重的代价。
在加入躯团队之后,飞影用半年时间正式进入S级的世界,并且跟时雨打了一场五五开死战。时雨当时已经是十万加以上的S级妖怪,绝对不是躯所说的“七十七个直属战士中最弱的”。因为藏马在武道会上第一回合就遭遇时雨,而且是艰难取胜,原著中藏马说的是“赢得不可思议”。而藏马妖力值是152000,再加上他那种专门下克上的阴损智慧,最后也只是险胜时雨,那么时雨少说也有15万加的妖力,甚至可能有二十万。
而飞影在给躯当面首~~不是,副手以后,超越了时雨跟原本的二把手奇淋,实力仅次于躯,那么他的妖力值在武道会之前应该是20万~25万这个区间。
武道会之后飞影被一半状态的躯吊打,实力再次提升,保守估计30万左右。
再加上飞影跟躯的感情进一步升温,从单纯的上下级变成了霸道女总裁爱上死鱼眼副手的相处模式,每天都可以吃若干记150万以上的暴力冲击,甚至进入高效获取经验值的双修模式。以飞影的成长属性,外加幽助回人间结婚耽误了修行,藏马则是军师型修行重点在脑子而不是肌肉,所以飞影有可能是三人组中最早突破百万加大关的人。
射雕三部曲最后一部的全真派去哪了?
射雕时期的全真教在王重阳在世时,有他这位天下第一高手坐镇,可以说是声望如日中天,称他们是天下第一大派丝毫不为过。但俗话说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全真教自然也逃脱不了这个自然规律。到了射雕三部曲中最后一部的倚天时代,全真教在江湖中完全没有了消息,消失于金庸江湖的历史长河之中。那么全真教到底去哪儿了,为何百年不到的时间,这个庞大的帮派就没有了任何消息流传于世?
金庸江湖的全真教,是由第一次华山论剑时的组织者,曾力压黄药师、洪七公、欧阳锋和段智兴夺得魁首的王重阳一手组建。王重阳也因为这次华山论剑被尊称为“中神通”。全真教的创建,就与王重阳的个人经历有关。在金庸的笔下,王重阳是一位抗金义士,曾在成年之后弃武习文,改学武功,也因此成为一代宗师。后来抗金失败,王重阳怒而回到当初作为义军基地的终南山活死人墓隐居几年时间,以示不与金人同处一片蓝天之下。后来因为林朝英上门故意激怒他,这才引得王重阳重出江湖。也因为这次事件,王重阳和林朝英产生了情愫,开始携手行走江湖,并逐渐产生了感情。可惜两人的性格却都有些耿直,好胜心强,不愿意服人。这也导致二人感情产生了危机,最终一个郁郁而终,死于古墓之中。另一个出家为道,在终南山创立了全真教。全真教的逐渐衰落,其实与王重阳的个人倾向也有很大的关系。王重阳虽然曾经夺得过天下第一的称号,但本人并不好斗,对于武功也只是当作一个工具来用,并不曾有深沉的执念,非得学到极致才行。在创建了全真教以后,王重阳更是时刻以修道者来要求自己和门人弟子。他收的七个徒弟号称全真七子,武功皆是王重阳亲传的。全真七子中武功最高者为长春子丘处机,但王重阳却并不喜欢丘处机,理由就是丘处机过于痴迷武功,荒谬了修道大业。师父都这样认为了,王重阳在世时恐怕也不会多认真地教导徒弟武功,全真弟子恐怕也没法将修炼武功作为最大的追求。特别是因为面子问题,担心其他人会认为自己夺得《九阴真经》是因为私心作祟,于是王重阳严令门人弟子不得修炼《九阴真经》上的功夫。王重阳死后更是直接命令他的师弟周伯通将《九阴真经》另觅他处埋起来,免得遗祸江湖。可能是觉得自己修炼的先天功有缺陷,王重阳宁愿将先天功与南帝段智兴交换,换得只能自己使用的一阳指,用来克制西毒欧阳锋,也未将这门自己的最强绝学传授给门人弟子,或者书写成册留给全真教后人。如果说这门武功有缺陷,王重阳又如何断定后世的弟子中没有惊才绝艳之辈,可以将这门武功缺陷补足,或者也能修炼成功?也正是因为王重阳只重修道,不重武功的喜好,导致全真教在他离世后完全失去了江湖主导地位。王重阳的师弟周伯通武功倒是可以接过他的衣钵,可惜周伯通的性子决定了这就是一个严重缺乏责任心的人,只求个人活得开心快活,哪管他人会如何。在武侠江湖中,决定一个门派兴盛与否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掌门人的武功境界,或者说是门派是否有镇派高手,让其他门派对你足够的忌惮,不敢侵犯。丘处机武功再厉害,也不过是江湖一流顶尖,离五绝的境界还差得极远。再后面的三代四代弟子更是人才凋零,一代不如一代。到了神雕时代还好,全真教还可以靠着先人的遗泽活得很好,无人敢冒犯。毕竟此时老顽童周伯通虽然不管事,但好歹江湖人都知道这位顶级高手是重阳真人的师弟。再加上全真七子之首,第二代掌教丹阳子马钰曾与郭靖郭巨侠有授艺之恩,全真有事,以郭靖的性格与不会置身事外,全真教也无人敢惹,倒也不用担心江湖地位剧降。明显的例子就是最后的襄阳城大决战,黄药师排出二十八星宿大阵,其中一路的领军人物就是全真教掌教真人李志常。但原著中已经明说了黄药师对这一路最为放心不下,觉得实力是最弱的。此时全真教已经明显在走下坡路。杨过最后虽然飞石击毙了蒙哥大汗,给襄阳城带来了十年左右的和平期,但蒙元一统中原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倚天中也提到了最后郭靖黄蓉夫妇在襄阳城破后力战而亡,作为当时正道各派重要组成部分的全真教相必也是参加了这场最终决战的,精英人物很可能就是在此战中全军覆没。这跟倚天时代丐帮沦落为二流帮派的原因异曲同工。毕竟没有真正高手照拂,自保都会成问题。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不同作品的时代背景决定的。金庸创作作品时,经常借鉴真实历史上存在的人物,再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比如张三丰、王重阳这两位在真实历史上都真正出现的人物。用这种真实的人物或者将作品放在真实的历史中也是有弊端的,那就是不能脱离历史而天马行空地随意创作。在射雕时代还可以无视全真教处于终南山这个金占区,如何做到抗金后金国不报复的问题,但到了以蒙元时代为背景的倚天时代,如何能枉顾真实历史上全真教是在这一时期才壮大的事实?既然无法避免,干脆就不写这个门派了。让全真教消失于江湖之中,也算是有理有据,毕竟除了少林、丐帮这种存在基础无比雄厚的门派,金庸江湖还很少有哪个门派能常盛不衰的,按这种论据,全真教在倚天中消失倒也算是正常的。中国古代的十大军事家?
关于古代的军事家,网络上自然有着各种各样的排行榜,说法也就大同小异了,不过很多人的答案中都是有着一些固定的人选的,比如兵仙韩信,这样的名将或者说是军事家都是认可度非常高的人,而要说到古代的十大军事家,这个时间也就限定在清朝之前,当然要包括清朝了,而近现代的军事家也就不再讨论之中了。
下面就来说说我心中的十大军事家了,排名不分前后,就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介绍了。其实在古代的时候,有着“武庙十哲”,在唐朝和宋朝的版本有着区别,唐朝版本的武庙十哲分别是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勣、张良、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而宋朝的武庙十哲是: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勣、田穰苴、范蠡、韩信、李靖、郭子仪。这是唐朝和宋朝官方的十大军事家了,当然这个只是统计到了宋朝之前的军事家,下面小编就结合历史,将清朝之前的十大军事家简单的说一下了。
第一个是孙武,作为兵家的始祖,孙武凭借着一部《孙子兵法》,就已经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的军事思想了,就是如今依然能够指导人们的军事思想,甚至还传到了海外,当然编写《孙子兵法》只能够说孙武是一个理论家,其实孙武的实战不多,但是依旧能够让人们领略到孙武的风采,曾经率领吴国军队打败强大的楚国,并且攻占了楚国都城,差一点灭亡了楚国,这样的战绩足以证明孙武能够占据一个军事家的名额了。
第二个是白起,白起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一生征战未尝败绩,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攻城70余座,当然最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长平之战了,直接将原本能够与秦国一争长短的赵国打败,并且坑杀了30万降卒,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当赵匡胤做了皇帝来到武庙的时候,因为白起嗜杀将他移除武庙十哲,就连伟大的毛主席都是认为: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
第三个是韩信,有着兵仙之称,可以说刘邦能够建立汉朝,韩信的功劳是最大的,要知道刘邦自己指挥部队的彭城之战,可是56万大军被项羽3万骑兵打得丢盔弃甲,可以说韩信的战绩最出名的就是带着老弱病残的新军背水一战直接击败强大的赵国,攻打齐国之战更是让他成为能够左右天下大势的人,最后刘邦能够打败项羽,其实最大的功劳就是韩信了,他的用兵灵活多变,给后人留下了背水一战、明修栈道、半渡而击和四面楚歌等战术,就像刘邦说的那样: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而人们在说道古代的名将的时候,也往往是韩白卫霍,足以见得韩信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了。编撰《资治通鉴》的司马光也认为:世或以韩信为首建大策,与高祖起汉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禽魏,取代,仆赵,胁燕,东击齐而有之,南灭楚垓下,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
第四个是卫青,汉朝反击匈奴的战争的序幕的拉开,其实就是从卫青开始的,可以说汉武帝有了卫青是他的幸运,卫青首次出征就是奇袭龙城,并且曾经七战七捷,而“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很多人认为说的不是李广,而应该是卫青了,西汉的文学家扬雄说过:使卫青、霍去病操兵,前后十余年,于是浮西河、绝大幕,破寘颜,袭王庭,穷极其地,追奔逐北,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以临瀚海,匈奴震怖,益求和亲,然而未肯称臣也。而曹操的儿子曹彰也曾说出过: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
第五个是霍去病,汉武帝麾下的两员大将,和卫青一样都是攻打匈奴的统帅,在17岁的时候就能够带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建立军功,并且获封冠军侯,在短暂的军事生涯中,霍去病简直是匈奴的克星,生涯未尝一败,这才是历史上真正的“常胜将军”了,尤其是两次河西之战,俘获大量匈奴人,更是在漠北之战中追击匈奴两千多里,直接打到了如今的蒙古境内,封狼居胥,成为武将建功立业的最大标志,可惜年仅24岁便去世了,编撰《汉书》的班固认为:骠骑冠军,飚勇纷纭,长驱六举,电击雷震,饮马翰海,封狼居山,西规大河,列郡祈连。而在唐朝武庙和宋朝武庙中,霍去病虽然不是武庙十哲,不过却名列武庙名将之列,足以看得出人们对于霍去病的认同了。
第六个是光武帝刘秀,虽然刘秀是东汉的缔造者,不过刘秀的军事能力不容小觑,起兵攻打王莽,更是创造了昆阳之战的胜利,以一万多人战胜王莽几十万大军,这是一场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而在东汉的建立过程中,虽然手底下有着云台二十八将,不过很多时候都是刘秀亲自指导作战思想,从起兵到结束分裂局面仅仅使用15年,这是古代唯一前朝的皇室再次建立统一王朝的情况,后面唐朝和宋朝、东晋和南明都是失败的结果,最好的结果就是得到半壁江山而已,难怪诸葛亮都说:光武神略计较,生于天心,故帷幄无他所思,六奇无他所出,于是以谋合议同,共成王业而已。李世民也认为:朕观古先拨乱反正之主,皆年逾四十,惟光武年三十三。
第七名是李世民,唐朝的统一战争中江山的一半都是在李世民的手下打下来的,甚至唐朝统一过程中最关键的战争都是李世民完成的,要知道那个时候的重心在北方,而李世民和李建成起兵直接打入长安,确保了李唐能够统一天下,后面无论是打败薛举和李轨、还是消灭刘武周宋金刚,最重要的就是虎牢关一战直接将王世充和窦建德拿下,之后唐朝的对手都不值得一提了,而唐朝初年的那些名将,像尉迟恭、秦琼、程咬金、侯君集甚至李绩都在李世民麾下效力,单从军事家的角度去看的话,唐朝最伟大的军事家非他莫属,苏轼曾说过:予观汉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杀人者致之,其余杀人愈多,而天下愈乱。
第八名是李靖,要说唐朝的第一名将一定是李靖,当然这是在李世民不作为皇帝的情况下,其实就算是有着李世民的存在,李靖也是唐朝唯一能够与李世民比较军功的人,在李靖的辅佐下李孝恭平定江南,可以说唐朝另外一半的军功是李孝恭和李靖打下来的,而且还跟随李世民平定了王世充和窦建德,而在李世民成为皇帝之后,更是带兵直接消灭了东突厥,要知道汉朝同样遭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可是足足等待了将近百年才等来了卫青和霍去病,甚至李渊都做出了这样的评价:李靖是萧铣、辅公祏膏肓,古之名将韩、白、卫、霍,岂能及也!赵匡胤更是认为:唐李靖、郭子仪,皆出儒生,立大功。
第九名是郭子仪,如果没有安史之乱,也许世界上将埋没一个人才,或者说以郭子仪为首的一众名将,在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中,郭子仪和李光弼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而郭子仪更是能够做到不让皇帝忌惮,这是他在战功上不敌李光弼,却能够享尽荣华富贵的所在了,先后在安史之乱中收复河北和河东,并且收复长安和洛阳,更有着单骑退敌的壮举,再造唐朝的功劳,让郭子仪的名字在历史上响彻开来,乾隆都认为:自古大臣出将入相,为国安危者,必有忠诚之德,经世之才,有以扶危安邦定国;然后立非常之功,万世之业,汉之孔明,唐之子仪,信其人也。当天宝之乱,明皇幸蜀,肃宗嗣位,河南、河北皆为贼有。蜂屯蚁居,不可耙梳,而子仪以朔方之兵,平定中原,收复两京,唐祚中复,其有功于唐大矣!天下略平,大局略定,谗臣伺图,夺其兵权。然朝命夕至,无绒于心,单骑克敌,感以诚信,非笃于君臣之。曾国藩曾说: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最难,自周汉以后,罕见德传者。立功如萧、曹、房、杜、郭、李、韩、岳,立言如马、班、韩、欧、李、杜、苏、黄,古今曾有几人?
第十名是徐达,明朝开国第一功臣,跟随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徐达都是以主帅的身份作战,并且是第一个从南打到北的军事家,先后在鄱阳湖大战中打败陈友谅,消灭张士诚,作为主帅带领常遇春等人北伐,推翻了元朝蒙古人的统治,更是在明朝建立之后多次出兵漠北征讨北元,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明史》中记载:中山持重有谋,功高不伐,自古名世之佐无以过之。开平摧锋陷阵,所向必克,智勇不在中山下;而公忠谦逊,善持其功名,允为元勋之冠。而徐达病逝之后朱元璋将他列为开国第一功臣,并且追封他为中山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