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特,试炼岛布鲁特掉什么?
试炼岛布鲁特掉三星
cf三星卡获得的方法是打boss获得。因为是在游戏cf中是随着试炼岛的震撼上线,新一波挑战狂潮正式来袭,想要获得更多奖励的话,前期发育起来后就和队友一起不断召唤BOSS。尤其是最终大BOSS巨石泰坦,三分钟打够三百万伤害可以获得一张三星卡。
清政府想在新疆修长城?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清政府没钱。
大家都知道,新疆地域辽阔。
左宗棠开始认为:可以自英吉沙,北至布鲁特,按照原有哨卡地址,修建一条边墙,墙上辅设以碉堡、岗楼。
然而,这也有数百公里的距离。
根据以往城墙的修建估算,需要至少上千万两白银,甚至几千万两。
而当时清政府财政困难,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军费大部分是他自己半借半骗,甚至像洋人借钱才搞定的。
当时左宗棠的部下连军饷都发不出,官兵都被拖欠半年以上,军人家属吃饭都困难。
清政府绝对没有这笔经费来修建长城。
第二,没有人。
阿古柏之所以垮台,主要就是他在南疆为非作歹,糟蹋当地各族群众。
此次要修建长城,当地又没什么汉人,只能还是依靠维族为主的群众。
而朝廷又没钱,只能先欠着工资强迫让群众做工。
这必然引起极大的民怨,重复阿古柏众叛亲离一幕。
第三,修建了也没用。
长城在近代已经没有什么作用。
左宗棠时代,西方大炮已经很先进,颇有一些专门攻城的重炮。
传统的长城也有薄弱部位,根本对付不了这些重炮。
中亚的敌人多和沙俄、英国勾结,还是可能会得到这些武器,耗费巨资的长城没有用处。
第四,修短了没用,长了不可能。
新疆南疆就有80多万平方公里,比美国建国时候的面积很大,边境线长达2000多公里。
修建2000公里长城,当然是不可能的,白日做梦,就算真正的长城才多长。
如果只修建几百公里的长城,也就意味着敌人可以随意绕过,那么花这么多人力财力还有什么意义?
所以,左宗棠很快推翻这个决定,改为在南疆设置军事重镇,驻扎部队。
法兰克福有什么特产?
回答如下:
1.巴黎时装:巴黎是国际时尚大都市之一,名牌设计师的专卖店集中在商业街区。
2.格拉斯香水:在格拉斯因香水工业和香水贸易繁荣的法国南部城镇,担着世界香水之都的美名。
3.波尔多红葡萄酒:波尔多占据地理优势和酿酒技术,通过对英国的葡萄酒贸易,使其在商业上取得了重大成功。
4.康涅克白兰地:康涅克区的人将葡萄经过发酵、蒸馏经橡木桶成熟成琥珀色之后,再装瓶销售。
5.法国芝士:法国生产近四百种芝士,花样繁多,各具风味,是世界上生产芝士品种最多的国家。
6.工艺品:法国有很多乡村至今还保持着用传统技术手工制作的陶器,玻璃精工,花边编织和造纸 。
7.轩尼诗:订购量之多,主要以英国及其它各大城市为主。
8.果仁:自世纪以来享誉全球,有着极高的收藏价值。
9.布根地香槟:白布根地,浓郁,常带有硬壳果香,醇厚有劲。
灭亡回鹘汗国的黠戛斯的概况?
黠戛斯是唐代西北黠戛斯民族名。地处回纥西北三千里,约当今叶尼塞河上游。
汉作鬲昆,又作隔昆,或坚昆;南北朝至隋作护骨,或结骨、契骨、纥骨;8世纪中叶鄂尔浑突厥文碑作Qïrqïz,唐朝通用的汉译名是黠戛斯,或纥扢斯。
唐初,黠戛斯属薛延陀汗国。632年,唐朝发使聘问。648年,其首领失钵屈阿栈入唐,唐以其部为坚昆都督府,任失钵屈阿栈为都督,隶燕然都护府。后黠戛斯被回纥打败,为回纥属部。9世纪30年代末,回鹘汗国内乱,不久,黠戛斯发兵攻灭之。回鹘部众分数支南下和西徙。黠戛斯追击西迁回鹘部众,曾一度占领安西与北庭,但不久退出。此时黠戛斯可汗牙帐由睹满山(又作贪漫山,今苏联叶尼塞河上游萨彦岭)之北迁到睹满山之南;南邻吐蕃,西南连葛逻禄。吐蕃之通葛逻禄,畏惧回鹘抄掠,往往需借黠戛斯护送。845年,唐曾册立黠戛斯可汗为宗英雄武诚明可汗。
黠戛斯人赤发皙面﹔也有黑发之人﹐传说为汉代李陵之后。主要从事游牧﹐兼营渔猎﹐也有少量的农业。信仰萨满教﹐称为“甘”。使用类似北欧的鲁尼字母拼写的文字﹐这种文字一直流传到其东南邻族突厥与回鹘。已有贫富分化﹐出现了阶级的对立﹐但仍保持着相当浓厚的原始社会的残余。
黠戛斯在契丹兴起并据有漠北时﹐称辖戛斯﹐辽朝在其地设有辖戛斯大王府。宋代称之为黠戛司﹐但对其情况却不甚了了。金代称之为纥里迄斯﹐蒙古人称之为吉利吉斯﹐清代随着准噶尔人的叫法称之为布鲁特。阿拉伯文﹑波斯文史料也有关于他们的记载。
关于黠戛斯从叶尼塞河流域南迁到天山地区的过程﹐现仍无准确翔实的叙述。大致说来﹐西辽的西迁和13世纪蒙古的西征都影响到黠戛斯﹐促成部分黠戛斯人南迁。15世纪以后﹐黠戛斯人被准噶尔人驱逐出七河流域(巴尔喀什湖以东﹐伊犁河等七条河流流程区域)﹐迁到前苏联中亚费尔干纳一带。18世纪中叶﹐清朝平定准噶尔﹐部分黠戛斯返回七河流域故居。黠戛斯是今柯尔克孜族和吉尔吉斯的先民。
大清到底有多强大?
大家好,第一次遇到这个问题。
乾隆时期普免天下钱粮3亿两。要知道康熙普免天下钱粮545次才1.5亿两。乾隆普免钱粮已经玩出了花样,甚至有专业的名词。
康熙皇帝在位的61年间,蠲免钱粮共计545次,免除天下钱粮计银1.5亿两。在陕、云、贵、川、粤等省全国二十多个省区蠲免钱粮、丁银、逋赋,其中重大蠲免计32次。
并从康熙五十一年(1711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免天下钱粮。下令“凡遇蠲免之年,免业主七分佃,户三分。
康熙五十年(1711年)以后新增人丁,不收丁税,即所谓“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乾隆蠲免钱粮,主要以下四种方式。
1.灾蠲。洪水、旱灾、蝗灾、地震、均可免税。
2.恩镯。皇帝、太后。过寿辰。(过生日)。
3.事蠲。
遣军出征,出兵所过州县,用兵在州县。皇帝出巡。供应军需,修建河务、园林。地方参与修建官署兵屯。分别是减免。
4.追蠲。
地方无力缴纳,官员奏请。恩准减免。
过生日减免,有个性,就是为了玩也行,出兵所过州县也可以减免?修建官署也减免?修河坝也免税了?参与修建皇家园林也减免了?
那当地的老百姓不得天天盼着国家打仗,大军从自己家过啊?可以免税啊,不打仗就修县衙,不让修都不行,给你砸了必须修。减免税啊。每次我看到这文献,我都想,这县衙天天夜里得让人挖墙皮,为了参与修建可以免税啊。可以天天修河坝,这样这个城市不用缴税,我觉得这些都得参与干活才能免税,相当于打工,这不好,还是地方官员奏请,收不上来,恩准减免,或者皇太后过寿,过生日,免一年税,这样最好。
我们都对清朝的领土经营,都用“平叛”“收复”“镇压”这些词。连新疆还没有呢,就去新疆“平叛”了。剿灭湘黔土司,也叫平叛。等等等。。平叛西藏,最后西藏再无藏王,只有喇嘛。
从雍正时期开始,就对以前土司牵绊,羁縻政策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改土归流。
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雍正接受云南总督鄂尔泰的建议,在滇、乾、桂、川、湘、鄂六省的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废除元明时期的土司制度,也就是清政府亲自派官员去管辖这些地区,驻军屯垦。也标志这些地区开始收税。
雍正四年(1726年)至九年(1731年),清廷剿抚兼施,收复黔省苗族4万户,辟地二三千里,几当贵州全省之半。该地区由“无君上,不相统属”到设官建治,
湘西境内的土司,永顺土家族首领彭士愁,建立的延续了818年的土司王朝倒塌。末代土司彭肇槐,挥泪告别自己的独立王国,回到江西老家立户入册为丁。同时,湘西苗王也被迫放弃了土司首领的位置,清军开始派遣官员管理这里,驻军屯垦。乾隆时期,剿灭湘黔土司。四川杂古土司。大小瞻对(四川)土司,平定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小金川土司则旺,平定准格尔汗国,平定大和卓波罗尼都,小和卓霍集占,清缅战争中,开始也是为了剿灭一直两属的车里(西双版纳)土司。孟养、木邦、蛮暮(蛮莫)等土司。清缅战争中这些土司一边向清朝称臣,一边向缅甸贡榜王朝纳贡。最后跟缅甸打了起来。(最后才知道打了缅甸。)最后因为小金川再次叛乱。清缅战争战争结束。清越战争,是为了帮黎维祁复国。主要原因是,西山朝阮惠,不愿意将敕印上缴清廷,这跟察哈尔林丹汗不愿意将蒙古传国玉玺上交皇太极是一个道理。只能出兵教育他一下。最后服了,我们说黎维祁是扶不起来的阿斗,最后反而支持阮惠。清越战争,我认为乾隆好大喜功,虽然两广总督孙士毅带兵出镇南关,领兵八千名出征安南。一路势如破竹,仅用兵20天攻陷安南都城黎城(今越南河内)。但是得不偿失。
乾隆元年(1736年) 镇压古州苗乱。
乾隆三年(1738年)五月,平贵州苗乱
乾隆十年(1745年) 瞻对之役(四川土司)
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大小金川之役(大小金川土司)
乾隆十五年(1750年) 平定珠尔墨特那木札勒之乱
便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平叛西藏。(废除了旧有的藏王制度,并成立了由四名噶隆组成的西藏地方政府噶厦。不久,又制定《西藏善后章程》,提高了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的权力)从此西藏再无藏王。
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平定准噶尔之役
乾隆二十三(1758年)至二十四年(1759年) 平定天山南路之役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 平定台湾林爽文
乾隆六十年(1795年)至嘉庆元年(1796年) 平定苗民起义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平定回民地区苏四十三起义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平定回民地区田五起义
乾隆六十年(1795年) 平定湘黔苗民起义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至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 清缅战争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 廓尔喀之役
乾隆五十五年(1788年)至乾隆五十六年(1789年)清越战争。
如果说剿灭湘黔等等土司,还是改土归流,那么,平定准格尔,跟大小和卓,还有西藏,标志着,准格尔汗国跟叶尔羌汗国,还有和硕特汗国的灭亡。
和硕特汗国,比准格尔汗国还悲摧,1717年准噶尔汗国攻入拉萨,杀拉藏汗,和硕特汗国灭亡。1720年清朝第二次出兵,赶走准噶尔军。不久,清朝快速平定罗卜藏丹津之乱,这个罗卜藏丹津就是固始汗的孙子、达什巴图尔的儿子,青海蒙古和硕特部右翼首领。灭掉他,和硕特汗国真就灭亡了。青海正式纳入版图。
当时卫拉特蒙古是四个汗,车凌为杜尔伯特汗,阿睦尔撒纳为辉特汗,班珠尔为和硕特汗,噶勒藏多尔济为绰罗斯汗。
至乾隆四十年(1775年)底,始将大金川最后平定。这时,乾隆帝决心彻底推行改土归流的政策,在小金川旧地设美诺厅(后改名懋功厅),在大金川旧地设阿尔古厅,皆隶属于四川省,还分别在其险要地区设兵镇守,从此,这一地区最终结束了混乱相争的局面。
乾隆时期有名的大将:他们对领土做出了永远无法抹去的贡献。他们有些人一生征战,客死他乡。阿桂、阿里衮、傅恒、兆惠、岳钟琪、明瑞、福康安、博尔济吉特的策凌、闫相师、等等等,太多了。
清朝没有投降的将军跟官员。
自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到1912年宣统溥仪退位,近300年的时间里。清代在东亚、中亚、南亚、东南亚,一系列战争中。将领土扩张到1300万平方公里,在历次战争中,终清一代,高级将领无一人投降。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绝无仅有。
比如在被准格尔军围住的班第、鄂容安,突围无望,自杀殉国。鄂容安是大学士鄂尔泰长子。
就算在清末,寞落的时期,同治初年,西域叛乱,阿古柏在英国人和俄罗斯人支持下入侵,西域守军将领孤立无援,所有守军将领在敌人打进来之前,推到火药库点火殉国,清末太平天国时,湖北巡抚常大淳,总兵王锦绣,安徽巡抚江忠源,浙江巡抚王有龄,都是战死或者自杀殉国。甲午战争陆军海军都败了,无论北洋水师还是淮军高级将领,都是自杀殉国。
当然这跟清朝法律制度有关,首先是皇帝,清朝皇帝凡是失存土者,不得入列祖宗灵位,所以道光以后的皇帝,没有人能进宗庙。
将军、官员有“守土之责”失去土地,就会问斩。“无令自退者斩立决”而且“从者及三代人徒刑”
“徒刑”是带着镣铐进行繁重的劳役,而且“一年徒刑”先打30大板,“三年徒刑”打80大板。打半死,再去带着镣铐流放劳役。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官员投降了,他的父亲、母亲、妻子、孩子,都要脱了裤子,打板子,还要流放,还要劳役。这不是家破人亡,是家破还要羞辱你父母,妻子,孩子,还得流放,还要劳役。
而且清朝乾隆时期,清军的战斗力什么样,我个人觉得战略、战术,我不懂,但是坚忍的精神,还是可以认定的。
比如乾隆时期,平定大小和卓之战,兆惠三千清军被大小和卓十几万骑兵在黑水营团团包围。历史称“黑水营之战”这3000清军被霍集占十几万人围攻107天。直到援军到来。即使被围困,依然让大小和卓畏惧胆寒。
清军在黑水营,粮食都吃尽了。开始吃马鞍皮革,(马鞍是牛皮做的)吃完马鞍皮革,杀了跟自己征战的战马。最后。。。根据《啸亭杂录》记载:“粮日乏,仅瘦驼赢马亦将尽,各兵每乘间出掠回人食”。逢黑夜降临,主动出击,抓和卓兵掠回食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最后白天也出击抓人。这些大小和卓骑兵,成了清军的盘中餐,乘空闲时间,有空就出击抓人解馋。最后年底,援军到来,将这些“粮食”击溃。在追击逃跑残余叛军的过程中,明瑞的500索伦兵,在霍斯库鲁克山中了大小和卓6000“粮食”埋伏,对战3小时,6000埋伏的叛军崩溃。斩首叛军500多人,生擒30多人。己方阵亡20人。
这大小和卓,跟准格尔大家不太熟,瓦剌大家一定听过,就是那个在土木堡,以2万骑兵将明朝五十万大军击溃的瓦剌。刘定之《否泰录》记载“官军私属共五十余万人”我们近代有“学者”站出来“估计”明军二十五万。
还有乾隆时期,“廓尔喀之役”
廓尔喀也就是今天的尼泊尔的沙阿王朝。福康安率军越过喜马拉雅山,攻入廓尔喀境内。六、七月间,清军兵临廓尔喀首都阳布(今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廓尔喀称臣请降。在那个年代,大军翻越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不敢想象,
不说高原反应,氧气带够不够,就说后勤补给,饮用水跟食物,还有睡袋、帐篷,保暖问题,防雪盲的眼镜,冲锋衣雪橇,等等。我觉得那个年代翻越雪山,应该有难度。今天有直升机的年代,翻越雪山依然有“失联”的人。
比如明瑞,乾隆发妻孝贤纯皇后的亲侄子,大学士傅恒的侄子。参加过平定准格尔汗国,大小和卓的黑水营之战,大小霍占集,在清缅战争中,清军粮草弹药以尽,清军开始突围,明瑞带领300八旗兵断后,拖住5万缅甸贡榜王朝大军。断后的明瑞自缢而死,观音保最后一根箭刺喉而死。这种大军主帅带领不到一个营的精锐断后的做法,不说清朝,在历史中应该是很少的。
所以我个人认为:康乾盛世,人口增加并不是什么高产农作物“番薯”“玉米”的作用,因为清代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是以番薯为主食的。
我个人认为,清朝人口增加,完全是因为,大小金川,大小和卓,大小瞻对,准格尔汗国,和硕特汗国,叶尔羌汗国,蒙古,这些地方纳入版图。这些地方战后,并不是人死光了,属于无人“真空”地带,相反这些地方的人口,被重新计算进清朝人口中,这才是清朝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
当然,我个人认为并没有什么用,因为我只是大海里一滴水,浪花都不是。我看到什么说出来,仅限于五六个人能看到。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全国已开垦土地达七亿八千万亩;全国人口也从乾隆初年的一亿四千多万人增加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的近三亿人;国库存银则长期保持在六、七千万两之间,几乎相当于全国每年赋税总收入的两倍,整个社会经济呈现了空前繁荣的新局面。
最后清乾隆时期,东北到外兴安岭、库页岛、鄂霍次克海,西北到巴尔喀什湖、葱岭,北到恰克图(贝加尔湖以南,色愣格河以北),南到南沙群岛。
乾隆时期清朝的藩属国扩充到东南亚地区的安南(即越南)、南掌(今老挝)、暹罗(今泰国)、缅甸以及南洋群岛的兰芳共和国;西南喜马拉雅山有廓尔喀(尼泊尔)、哲孟雄(锡金)、不丹等国;中亚地区有哈萨克汗国、布鲁特汗国、浩罕汗国、布哈拉汗国、爱乌罕(今阿富汗)、巴达克山、乾竺特与拉达克等国。
其实康熙也下江南,主要是视察河务。康熙一生认为最重要的三件事。三藩、漕运、河务。至于什么准格尔汗国的噶尔丹,对于康熙来说不算什么大事。只是出去教育了一下某些不听话的“小朋友”。根本不算事。活动活动筋骨而已。
乾隆视察河务,下令完成的水利工程,较大的有:河南至商丘黄河河堤新筑170余里,清口及江南运河疏浚,江南淮阳运河挑浚,清河千里堤岸培筑。此外,在他关心下,修了江苏宝山至金山242里长的块石篓塘和浙江金山至杭县500里海塘。
当然,不排除乾隆以视察河务为名,去江南找美女。因为我是乾隆,我也去。嘿嘿。
最后说一下八旗的没落。
乾隆时期已经出现“八旗生计问题”
八旗是一边生产,战时打仗的职业军人,换句话说,八旗本就是军事组织,只不过你还得自己种地养活自己。而清朝初期,一个八旗的兵额,可以养活一家三口人。但是这三口人。孩子生了三个孩子,这三个孩子又生了孩子。那么不允许你经商,不允许你科举。那么,一份兵额的钱,怎么养活几代人,而且这些人还要取媳妇。再生孩子。这就是八旗没落的原因,只能沦落成乞丐,地痞,流氓。所以某些人自称什么“旗人”可能祖辈只是乞丐,地痞,流氓而以。
最后,以今天北京永定门外,燕墩上乾隆的诗结尾。
要之幅员长且广,山河襟带具大纲。
列国据此士马强,可以雄视诸南邦。
玉帛奔走来梯航,储胥红朽余太仓。
天衢十二九轨容,八旗居处按界疆。
朱楼甲第多侯王,槐市陆海无不藏。
富乎盛矣日中央,是予所惧心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