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鉴定过的植物,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如何鉴别植物发生了缺氮缺磷缺钾现象?
这是玉米的叶子,绝大多数植物在缺素症上的表现都是差不多的,我们常见的氮磷钾缺乏症,可以在上图明显的看到区别,缺氮由心开始失绿变黄,却磷变深绿和紫红色,却钾黄叶焦边。
其实除了常见的氮磷钾缺乏,还有几种元素是不能忽视的,像锌、镁、钙、硼、硫、锰、铜、铁、钼,虽然在种植花卉植物的时候不一定都会碰到,但掌握这些常识是必要的。
(一)为什么植物会得缺素症?
所谓的“缺素症”就是当植物缺乏某种营养素后表现出来的病态,比如黄叶、焦边等。缺素症在蔬菜和水果等农作物的种植上比较常见,因为有些营养素的缺乏不会再植株上表现出来,但是会影响果实的产量。
植物的缺素症主要是由这几个原因导致:
1、土壤缺乏营养
土壤对于植物来说,就像食物对于人,不论是家庭园艺盆栽还是小院种菜,亦或是农民耕地,土壤如果比较贫瘠,里面自然缺乏必要的营养素,种出来的植物自然不健康,所以营养土的配制是很重要的。
2、营养元素失调
任何生物的生长都需要平衡营养,随着生长加速,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求需要同比例增加,而对于植物来说,尤其是家庭盆栽植物,很容易营养过剩,主要是植物不能及时的做出反应,另一方面养花人总是觉得盆栽植物需要施肥,尤其是状态不好的时候,其实有时候植物的状态差了,很可能是营养比例失调了。
不能单独大量使用某一种营养元素,生长加速后,其它元素供应不上就会导致营养比例失调,而且营养素之间会因为量差产生抑制作用,比如钾肥过量会导致缺镁。
3、浇水多或干旱
对盆栽植物而言,因为盆土局限,我们不应该大量浇水,保证浇透即可,因为流出的水会带走部分营养元素,而过分干旱会抑制土壤微生物分解,导致营养素缺乏。
4、土壤酸碱性
土壤的酸碱性影响营养素的溶解度,比如氮元素在中性土壤中有效性最高,过酸过碱时有效性下降,对于其它营养素也是一样,过酸过碱的土壤中容易引发缺素症。
(二)营养素缺乏的具体表现?
常见营养元素按植物需求量大小分为下面三类
其中氮、磷、钾属于大量元素
钙、镁、硫属于重量元素
硼、铁、锌、钼、锰属于微量元素
1、盆栽植物缺氮的表现
如上图四种植物所示,缺氮的植物外观上变得矮小,长势很弱,叶片逐渐失绿,细小不饱满,叶片上的黄是均匀的黄,没有斑点出现,整体来看,缺氮的黄从下到上逐渐变黄。
缺氮植物的根来看,比较细比较稀少,缺氮严重会导致叶片枯黄掉落,对于观花植物、观果植物来说,花少、果少。
如果氮元素过量,会导致叶子变大,叶色浓绿,但是茎秆软弱无力,抗倒伏能力变差。
2、盆栽植物缺磷的表现
由上图可见,植物缺磷首先会导致植株矮小生长缓慢,叶片从暗绿没有光泽到叶子边缘紫红色甚至脱落,缺磷症状反应从下面的叶子开始,逐渐向上表现,在根系上变的稀疏,主要是次生根变少,缺磷会导致观果植物坐果少。
如果磷元素补充过量,会抑制茎叶生长,叶片变的肥厚密集,同时磷过量会直接导致缺锌、铁、镁,进而出现失绿现象。
3、盆栽植物缺钾的表现
植物缺钾的表现是,老叶的叶缘先变黄,再严重点边缘会出现褐色的焦斑,叶片慢慢的焦干,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叶缘黄化,但是叶脉依然是绿色,缺钾植物的根系同样短小不健康,植株很容易得病。
首先钾元素补充过多,会影响植株对镁、锰、锌的吸收,但一般钾元素不会出现过量。
4、盆栽植物缺钙的表现
如上图,判断植物是否缺钙,先看顶端嫩芽嫩叶,缺钙会导致顶芽早衰,叶片边缘皱缩黄卷,叶尖弯钩枯焦,生长点会坏死。根的话,又细又脆容易腐烂,结果植物坐果少。
5、盆栽植物缺镁表现
如上图所示,植物缺镁表现为,老叶开始失绿,叶缘脉络间颜色从淡绿变黄明显,但是不是均匀变黄,脉络清晰可见(如图),叶脉依然是绿色没有变化,且整体植株没有异常。
6、盆栽植物缺硫表现
如图所示,蔬菜缺硫比较常见,表现为全株叶片淡黄淡绿,包括叶脉叶肉都失绿,严重的导致老叶变黄变白,且导致叶片生的细小向上翻卷。
7、盆栽植物缺磞的表现
如图所示,植物缺磞主要是开花不结实,影响果实,缺磞植物生长点下容易生新芽,新叶卷曲变形,茎秆叶柄容易开裂(如图)。
8、盆栽植物缺铁的表现
如图所示,植物缺铁先看顶端,一般新叶失绿变黄,但是叶脉仍然是绿色。
9、盆栽植物缺锌的表现
如图所示,植物缺锌会导致新叶黄白,仔细看的话,会发现叶片中脉附近先失绿,严重的黄斑会变成褐色坏死。缺锌导致株体矮小,节间短簇。
10、盆栽植物缺钼的表现
如图所示,植物缺钼主要表现是叶脉之间失绿颜色变淡,导致叶片黄化出斑点,缺钼的植物叶片边缘焦枯向内卷曲萎蔫。缺钼的植物叶片症状显示在老叶上,新叶反而正常。
11、盆栽植物缺锰的表现
锰的作用是促进光合作用,在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植物缺锰主要表现为叶片的叶绿素减少,所以叶脉之间的叶肉部分失绿黄化甚至发白,但是叶脉仍然是绿色。
12、盆栽植物缺铜的表现
铜元素是植物体内多种氧化酶的组成成分,参与光合作用。
铜元素的缺乏主要表现在,叶片卷曲,不易结果,严重时叶片失绿,顶端嫩芽枯死。
内容来自养花天堂
小叶簕竹如何鉴别?
小叶簕竹鉴别方法是:
小叶簕竹,禾本科植物。竿高6-7米,直径3.5-6厘米,尾梢略下弯,下部稍呈"之"字形曲折;节间长 20-30厘米,幼时疏生棕色贴生刺毛,不久毛落后留有凹痕,节下方常环生一圈棕色绢毛,竿壁厚;节处稍隆起。叶鞘背部疏被脱落性短硬毛或近无毛;叶耳卵形至长圆形, 边缘具卷曲状继毛,或有时无叶耳,而仅有数条卷曲状继毛;叶舌极低矮,先端近截形, 边缘被细长纤毛;叶片狭披针形至披针形,长7-11厘米,宽12-16毫米,两表面均无 毛,先端渐尖具细尖头,基部近圆形。
如何辨别野外可食用植物?
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因为植物种类太多。比方很多豆科的植物都有毒。很多菌类不能食用。有些方法可以参考,不能迷信。
首先闻闻有没有刺激性味道。有没有毛刺。可以把植物的汁水涂到手背上过20分钟看看有没有过敏或刺痛货红肿。
然后咀嚼一点,看看对舌头或口腔有没有什么刺激或麻木,有些刺激反馈比较慢,也要等一下看看。
吃一点尝试,看看会不会肠胃不适。
当然这一点都不建议乱试。有些动物可以吃的植物,对于人来说真不一定行。像猴子一类可以吃的,人吃问题不大,但野外也不是那么容易见到猴子。山羊,牛,一类的动物吃的很杂,对我们没有特别参考价值。鸟也一样,一些种子,鸟吃没事,人吃不行。另外像乌头一类的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味道,就是毒性大。
如果野营,最好带够了粮草。如果极限穿越,最好先了解当地植物特性。
我也算有些户外经验,曾经冬天一个人走洛克线,也骑行过像新藏线,中尼公路,但对于吃的特别注意。因为本人肠胃不是特别好,容易腹泻。所以吃的尽量带足,尽量别把自己搞的弹尽粮绝。
鉴别一个细胞是动物细胞还是高等植物细胞最可靠的方法?
液泡并不是所有的植物细胞都有的,比如种子中就没有液泡。有两种方法可以判断是否是高等植物:一个是看细胞壁,另外一个是看中心体(但是需要注意,某些低等植物也有中心体,所以有中心体不一定就是动物。)
怎样区分植物的叶茎和根?
植物的根系主要有几个功能,固定植物、吸收水份和吸收矿物质、储藏养分。茎是着生支撑叶花芽的器官。所以,通常区分根与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于根无芽,根茎有芽。
根不会长叶,既没有节和节间,也没有芽。根是植物体重要的器官之一,通常它并不是单打独斗,而是由许多条根组成的“根系”来完成任务。其中一部分根系直接由胚胎发育而成,称为“主根”;另一部分根系来自于主根的分枝,称为“侧根”。
此外,受外界因素影响,植物的茎或者叶上也会长出根来,这种称为“不定根”。常见的根系主要有两大类,一类主根和侧根可以明显区分,称为“直根系”,常见的直根系植物包括银杏、雪松、蒲公英等;另一类主根和侧根很难区分开来,名为“须根系”,小麦、水稻、玉米、水仙等的根系均属于这一类。
除了常见的形态,为了适应特殊的需求,植物的主根、侧根和不定根在形态上都可能发生变化(植物学名词叫“变态”),从而造就了现在千奇百怪的根。比如“贮藏根”,为了完成贮藏营养物质的任务,它牺牲了曾经纤细的体型,变得肉嘟嘟、圆滚滚。其中,由主根膨大而成的叫肉质直根,如萝卜、胡萝卜;由侧根或不定根膨大而成的叫块根,如番薯、大丽花。
再比如“气生根”,这就是一个不安定分子,它厌倦了地下的黑暗,露出地面、在空气中生长。虽然气生根不是那么循规蹈矩,可是却非常敬业,可以承担很多种工作:有些气生根可以支撑植物体、防止倒伏,称为“支柱根”,著名的“独木成林”景观就是支柱根的杰作;有些气生根变成了植物的“脚”,帮助其进行攀援活动,称为“攀援根”,常见的常春藤、凌霄花所具有的就是攀援根;还有些气生根承担了呼吸的功能,又被称为“呼吸根”,比如生长于溪塘边的落羽杉,地下根系常被水淹,根呼吸困难,于是向上长出许多呼吸根,来帮助呼吸。
还有些根不乐意自己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而是想捡现成的便宜,它们的不定根变成吸器,从被寄生的植物体内吸取水分和养分。这样的根叫寄生根。根除了会变态,还可能长瘤子,叫做“根瘤”。与人类的瘤相反,根瘤对植物是有益的。因为,根瘤是根与具有固氮作用的细菌(如根瘤菌或某些放线菌)共同生活的产物,由于这些细菌具有固氮作用,可以使植物得到充分的氮素供应,有利于植物适应贫瘠的土壤条件。最常见的根瘤见于豆科植物的根上,种过豆子的朋友可能对豆子上的根瘤印象很深。
还有些根喜欢与真菌生活在一起,形成菌根。外形上,有些菌根其真菌的菌丝包在植物根的外面形成菌套。兰科植物具有内生菌根,真菌常常侵入根内部而形成特殊的层。兰科植物的种子萌发,若没有菌根真菌共生,则不能成苗;杜鹃科植物若没有菌根真菌的共生植物就会发育不良。
而茎的变化就更为千奇百怪了,要想辨识出变化多端的茎,让它们和根区分开来,我们就要弄清楚茎的特点,那就是:茎上有节和节间(不明白的想想竹子),节处有叶或叶痕(叶脱落后,茎上留下着生叶柄的痕迹),叶腋有芽。
就常见茎而言,多数植物的茎垂直地面向上生长,称为“直立茎”;有些茎通过缠绕或者攀附在别的物体上向上生长,分别被称为“缠绕茎”(如牵牛菟丝子)和“攀缘茎”(如葡萄);还有些茎放弃了向上生长,平卧地面,向四围生长,被称为“匍匐茎”(节上生有不定根,如草莓)和“平卧茎”(节上不生根,如地锦)。
有一部分茎,为了顾全大局,牺牲自我,常年生活于漆黑的地下,称为地下茎。地下茎经常承担的工作是贮存养分,很多都是我们喜闻乐见的食材。地下茎中,有一类从外形上看与根非常相似,称为“根状茎”。但由于其具有明显的节与节间,还是很容易与根区分开来。著名的竹鞭和莲藕就属于根状茎。还有一类长得矮矮肥肥,与块根长得非常相似,同样可以储存丰富的养分,称为“块茎”。人们常吃的马铃薯就是块茎的代表。至于如何区分块茎和块根呢?以马铃薯和番薯为例,有芽的是块茎,没有芽的就是块根。
至于我们吃的洋葱、赏的水仙花、石蒜的球,有个统一的名字叫“鳞茎”。鳞茎实际上是由包裹在中心短粗的茎和茎的外部许多层鳞片状叶子共同组成。鳞茎可以活多年,且单保留鳞茎就可发育出新的一株植物,是植物顺利度过寒冷冬天的一种适应手段。
另外,植物地下茎末端肥大变成球状的部分,叫做“球茎”。可以做马蹄糕的马蹄(又叫荸荠)就是球茎,它具有鲜明的茎的特征:芽集生在球茎顶端,有明显的节,节上生有膜质的鳞叶(球茎上褐色膜状物,是退化变形的叶)和少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