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纪,曹魏和蜀汉都有统一天下的可能?
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拥有统一天下的理想。这三位君主各有所长,团结带领自己的部下,经过艰苦的努力,创建了各自的基业。在三国的历程中,每个国家都有统一天下的机会,但是由于各自原因都错失了。下面我们就盘点一下各国错失的机会。
曹魏的实力在三国中首屈一指,因此他所拥有的统一天下的机会也最多。在官渡之战后,曹操打败势力最大的袁绍,就已经奠定了自己统一天下的基础。诸葛亮对曹操的评价是不可与之争锋,而鲁肃的评价则是曹操不可猝除,这一切都显示了曹操的实力。
曹操错失的第一个统一天下的机会,是在南下荆州的时候。曹操采纳荀彧的建议,对荆州采取奇袭。荆州正值刘表病逝的时候,继位的刘琮懦弱无能,被部下逼迫投降了曹操。曹操在兵不血刃得到荆州后,又在长坂坡击败刘备,迫使刘备逃往江夏。
在这个时候,曹操的实力急剧扩张。他不但得到了刘表经营多年的荆州,还得到了刘表留下的大批军队,连益州的刘璋也赶快向曹操送兵送粮表示臣服。相比之下,他的敌人刘备已经走投无路,准备继续南逃了。
在这个时候,曹操的部下有人建议不要马上对刘备和东吴用兵,而是休整军队,巩固荆州的战果。这样一来,曹操占据长江上游,得到休整的军队锐不可当。在这种情况下,东吴的孙权就不敢和刘备联合对抗曹操,曹操就可以对刘备和孙权各个击破,采用军事和政治手段消灭他们。
曹操一旦消灭了刘备和孙权,统一天下就指日可待了。但是曹操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志得意满,企图毕成功于一役,发动了对江东的进攻。结果在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被迫撤回北方,丧失了这一次宝贵的机会。
曹魏第二次统一天下的机会,出现在张松出使曹魏的时候。当时张松和他的同伙想要把益州出卖给曹操,于是他趁出使曹魏的机会,把西川的地理形势画为地图,准备献给曹操。谁知道当张松见到曹操的时候,曹操刚取得关中之战的胜利,正是骄傲之时。
张松和曹操的见面因此也不顺利,曹操在张松面前一改往日礼贤下士的姿态,反而傲慢起来。这使得张松的愿望落空,只得灰溜溜地离开许都。在回去的路上,张松被刘备留住,并被刘备的态度感动,将地图献给了刘备,并且主动担任刘备的内应,帮助刘备夺取益州。
如果曹操接受了张松的投诚,他取益州易如反掌。占领了益州,曹魏将对刘备和孙权形成三面包围之势,有望很快统一天下。曹操这次错失了张松,让后人很难理解。这是因为曹操一贯对人唯才是举,可偏偏对主动前来投靠的张松如此傲慢无礼。
并且张松也不是无能之辈,他的朋友法正、孟达都是一时英才。所以说有人评价曹操,说他兢兢业业数十年,却因为一时的傲慢对待张松,丢弃了统一天下的机会,实在是可惜。
曹魏第三次统一天下的机会,是曹操夺取汉中的时候。曹操出兵汉中,很快打败张鲁,扼住了益州的咽喉。而这时刚刚夺取益州的刘备,却把主力带出了益州,去荆州和孙权进行湘水之争。在这个时候,曹操的部下劝他趁虚迅速占领益州,这样依然能够达到三面包围刘备和孙权的效果。
但是曹操没有听取部下的建议,而是留下夏侯渊镇守汉中,自己回师关东了。有人认为,曹操此举是比较谨慎的。因为孙权很快和刘备议和,率领全军攻打淮南。如果曹操将主力陷在益州,不能及时回援关东,他的防线很可能挡不住刘备和孙权的联合进攻。当然,这一点大家见仁见智了。
曹魏第四次统一天下的机会,是在夷陵之战时。当时曹丕的部下建议出兵东吴,这样一来东吴必将灭亡。这样,刘备占领东吴的边境地区,曹魏占领东吴的腹心地区,曹魏的实力将远远超过蜀汉。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刘备的蜀汉必将被曹魏灭亡。但是曹丕拒绝了部下的建议,错失了这次机会。
二、蜀汉。蜀汉是三国中最弱小的势力,它唯一统一天下的机会,就是完成《隆中对》计划。这个计划,在关羽出兵襄樊的时候,已经接近于完成。《隆中对》的主要内容是第一步跨有荆益,第二步转入战略休整,第三步时机成熟后出兵北伐。在刘备占领益州和汉中后,第一步计划已经完成,随后刘备阵营开始转入战略休整。
如果按照《隆中对》的计划,关羽应该在荆州也转入休整。在这个时期,刘备阵营还要和东吴搞好关系,为下一步北伐做准备。那么,《隆中对》里的时机又是在什么时候呢?其实这个时机诸葛亮当时没有明说,那就是曹操去世的时候。
在历史上,曹操去世的时候,曹魏出现了极大的混乱。当时曹魏的军队开始不听命令,自由行动。只是在曹丕的高压政策下,好不容易才恢复了正常。如果在这个时候刘备阵营开始北伐,一方面没有了曹操这个可畏的对手,一方面利用对方的混乱状态,再加上东吴的配合,灭亡曹魏的可能性很大,接下来蜀汉就很容易统一天下了。
但是可惜的是,关羽提前发动了对襄樊的进攻。关羽进攻襄樊确实是抓住了有利的战机,并且在战役中取得了水淹七军的胜利。但是他的进攻破坏了《隆中对》的整体计划,没能得到蜀地的配合。最终,关羽在曹魏和东吴的夹击下失败,《隆中对》的计划也遭到了破产。
如果关羽不是被眼前的小利所迷惑,严格按照《隆中对》的计划行事。他再坚持一年,曹操就会病逝。在这个时候刘备阵营出兵,将会获得辉煌的胜利。可惜关羽的擅自做主,丢失了荆州,也使得蜀汉唯一一次统一天下的机会就此丧失了。
三、东吴。东吴的实力和蜀汉差不多,它想要夺取天下,只有和蜀汉联合才能成为可能。再加上孙权此人性格保守,缺乏进取精神,使得东吴实现统一天下的目标更加困难。总的来说,东吴统一天下的机会有两次,但是这两次机会十分难把握,操作很难,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东吴夺取天下的第一次机会是在赤壁之战后,刘备前往东吴的时候。当时刘备为了向孙权借南郡,不顾部下的劝阻,亲自到东吴面见孙权。孙权对刘备的到来表示欢迎,并盛情款待。但是周瑜却向孙权写信,建议孙权扣留刘备,自己则趁机吞并刘备的势力。
周瑜的这个建议遭到了孙权的拒绝,但是就这个建议而言,确实是有成功的希望的。多年后刘备得知了这个建议,还心有余悸地说自己不该亲身前往东吴。如果周瑜吞并了刘备的势力,他就可以实现自己的计划,那就是出兵益州,夺取益州和汉中,结好马超。留下一部分兵力守住蜀地,自己回到荆州北伐。
后来周瑜就是这样行动的,但是他行动的时候,侧背有刘备的虎视眈眈,再加上周瑜中途染病去世,这个行动才被迫中止。如果孙权听取了周瑜的建议,这样夺取蜀地的障碍就全部扫除了。在夺取蜀地后,周瑜再加上刘备阵营的关羽、张飞等人的协助,东吴北伐成功,统一天下的机会还是存在的。
东吴夺取天下的第二次机会,是在襄樊之战的时候。在当时,关羽在襄樊前线给曹军以重创,牢牢控制住了战场的主动权。如果关羽能够拿下樊城,曹魏的核心控制区将遭到直接的威胁。而那个时候,曹魏控制区内反抗曹操统治的反叛正在风起云涌,连许都、邺城都发生了叛乱。这使得襄樊前线的胜负,影响着曹魏的命运。
在关羽和曹魏在襄樊前线征战的时候,正是孙权夺取天下的机会。如果孙权支援关羽,让他能够在襄樊前线与曹魏拼杀到底,两败俱伤的话,孙权就可以从中取利。他可以北伐淮南,拿下对他至关重要的合肥,为下一步北伐徐州做准备。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是他的擅自行动,并没有得到蜀中的支援。依靠关羽的力量,是很难独自打败曹魏的军队的。孙权也可以在关羽与曹魏征战到精疲力竭的时候,出兵夺取荆州。这样,拥有襄樊和合肥两个重地的孙权,就能够趁曹操不久死去的时机,出兵北伐统一天下。
可惜的是,孙权对这种战略的把控能力太低。他无法掌握好最恰当的时机,过早地投入了夺取荆州的行动。当时关羽和曹军还在襄樊前线相持,孙权的行动等于是替曹操解了围。幸亏关羽的军队因为军心动摇而离散,否则的话关羽与吴军再进行一场混战,孙权就更加得不偿失了。
由于孙权的战略错误,还有对战役掌控能力的低下,使得他没能充分利用关羽与曹魏的战斗,没能等到双方两败俱伤的阶段。这使得他夺取荆州的行动虽然成功,但是却永远失去了夺取天下的机会。从此之后,东吴始终遭到曹魏的压制,难以喘过气来。
结语:三国时期,每个国家都有着统一天下的机会,但是三个国家都没能抓住各自的机会。曹魏有过四次机会,分别是赤壁之战前、张松献图、夺取汉中和夷陵之战时。蜀汉有一次机会,那就是曹操去世,实现《隆中对》的最后一步计划。而东吴则有两次,分别是刘备前往东吴面见孙权,和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时候。
但是东吴想要夺取天下的难度是很大的。这是因为孙权的性格趋于保守,心里只想着如何保有江南地区。而东吴要夺取天下,必须和刘备阵营配合,一起对抗曹魏。这中间的变数太大,东吴没能抓住机会也无可厚非。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东吴所有的将领?
东吴人物大全 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大概孙武后代,破虏将军,豫州刺史,乌程侯,后在行岘山侦察,被刘表将军黄祖军士射杀。 孙羌,字圣壹,孙坚兄。 孙静,字幼台,孙坚季弟,昭义中郎将。 孙策,字伯符,孙坚长子,讨逆将军,吴侯。 孙绍,孙策子,上虞侯。 孙奉,绍子,上虞侯,被吴帝孙皓杀死。 孙权,字仲谋,孙坚次子,大皇帝。 孙登,字子高,权长子,东中郎将。 孙璠,登子。 孙希,登子。 孙英,登次子,吴侯。 孙虑,字子智,登弟,建昌侯,镇军大将军。 孙和,字子孝,虑弟,孙权子,南阳王。 孙皓,字元宗,孙和子,吴国末帝。 孙瑾,孙皓长子,中郎。 孙德,孙皓弟,钱唐侯。 孙谦,孙皓弟,永安侯。 孙霸,字子威,和同母弟,鲁王。 孙基,霸子,吴侯。 孙壹,霸子,宛陵候。 孙奋,字子扬,霸弟,孙权子,齐王。 孙祺,孙奋弟,孙权子,都亭侯。 孙纂,孙祺子,都亭侯。 孙休,字子烈,孙权六子,琅邪王,吴国第三代皇帝。 孙(雨+单),孙休子,豫章王。 孙亮,字子明,孙权少子,吴国第二代皇帝,废为会稽王。 孙翊,字叔弼,孙坚三子,偏将军,领丹杨太守,为左右所杀。 孙松,孙翊子,射声校尉、都乡侯。 孙匡,字季佐,孙坚四子,孙翊弟。 孙泰,孙匡子,长水校尉。 孙秀,孙泰子,前将军、夏口督,后被迫去晋。 孙韶,字公礼,孙策赐姓孙,列入家谱,幽州牧、假节,扬威将军,建德侯。 孙楷,孙韶子,武卫大将军、临成侯,后被迫去晋。 孙越,孙韶子,楷弟,右将军,建德侯。 孙异,孙韶子,楷弟,领军将军 孙贲,字伯阳,孙羌子,豫州刺史,都亭侯。 孙邻,孙贲子,夏口沔中督、威远将军,都乡侯。 孙苗,孙邻子,都乡侯。 孙旅,孙邻子。 孙辅,字国仪,孙贲弟,平南将军,假节,领交州刺史。 孙兴,孙辅子。 孙昭,孙辅子。 孙伟,孙辅子。 孙昕,孙辅子。 孙皓,孙静长子。 孙绰,孙皓长子。 孙綝,字子通,孙绰子,大将军,假节,永宁侯。 孙超,孙皓次子,偏将军。 孙恭,孙皓三子。 孙峻,字子远,孙恭子,丞相,大将军,督中外诸军事、假节,富春侯。 孙瑜,字仲异,孙静次子,丹杨太守,绥远将军。 孙弥,孙瑜子。 孙熙,孙瑜子。 孙耀,孙瑜子。 孙曼,孙瑜子,将军。 孙纮,孙瑜子。 孙皎,字叔朗,孙静三子,左部大督。 孙胤,孙皎子,丹杨侯。 孙晞,孙皎子,丹杨侯。 孙咨,孙皎子,羽林督,为滕胤所杀。 孙弥,孙皎子,无难督,为孙峻所害。 孙奂,字季明,孙静四子,扬威将军,封沙羡侯。 孙承,孙奂子,昭武中郎将。 孙壹,孙奂子,镇军将军,假节督夏口,后被迫逃魏。 孙封,孙奂子,自杀。 孙谦,孙静五子。 孙河。 孙桓,字叔武,孙河子,建武将军,丹徒侯。 孙安,孙旅叔父。 孙熙,孙旅叔父。 孙绩,孙旅叔父。 吴景,孙坚舅舅,丹杨太守。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折冲中郎将。 太史享,太史慈子,越骑校尉。 士燮,字威彦,苍梧广信人,左将军。 士廞,士燮子,武昌太守,因为士徽一事被废。 士徽,士燮子,自署交阯太守,被诛。 士祗,士燮子,因为士徽一事被诛。 士*,士燮子,因为士徽一事被诛。 士颂,士燮子,因为士徽一事被诛。 士壹,士燮二弟,因为士徽一事被诛。 士匡,壹子,中郎将,因为士徽一事被诛。 士(黄+有),士燮三弟,因为士徽一事被诛。 士武,士燮四弟。 张昭,字子布,彭城人,二张之一,绥远将军,由拳侯。 张承,字仲嗣,张昭长子,卫尉,都乡侯。 张休,字叔嗣,张昭次子,羽林都督,平三典军事,扬武将军,由拳侯。 张奋,张昭弟,平州都督,封乐乡亭侯。 顾雍,字元叹,吴郡吴人,丞相,平尚书事,醴陵侯。 顾邵,字孝则,雍长子,豫章太守。 顾谭,字子默,顾邵子,太常,平尚书事。 顾承,字子直,顾邵子,奋威将军,领京下督。 顾裕,雍次子,醴陵侯。 顾济,雍少子,骑都尉。 诸葛瑾,字子瑜,琅邪阳都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宣城侯。 诸葛恪,字元逊,瑾长子,大将军,荆、扬州牧,恪阳都侯。 诸葛竦,恪子。 诸葛融,瑾子,恪弟,奋威将军。 步骘,字子山,临淮淮阴人,骠骑将军,领冀州牧,临湘侯。 步协,骘子,抚军将军,临湘侯。 步阐,协弟,西陵督,昭武将军,西亭侯。 步玑,协子,临湘侯。 步璿,玑弟。 周昭,字恭远,中书郎。 张纮,字子纲,广陵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 张玄,纮子,南郡太守、尚书。 张尚,玄子,侍中、中书令。 秦松,字文表,广陵人。 陈端,字子正,广陵人。 裴玄,字彦黄,下邳人,太中大夫。 严畯,字曼才,彭城人,卫尉。 程秉,字德枢,汝南南顿人,太子太傅。 刘略,刘颖弟,零陵太守。 阚泽,字德润,会稽山阴人,太子太傅,领中书令。 唐固,丹杨人,尚书仆射。 薛综,字敬文,沛郡竹邑人,长史,太子少傅。 薛珝,综子,威南将军。 薛莹,字道言,珝弟,综子,光禄勋,著《新议》。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 周循,瑜子,骑都尉。 周胤,循弟,瑜子,兴业都尉,都乡侯。 周峻,瑜兄子,偏将军。 周护,峻子。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汉昌太守、横江将军。 鲁淑,肃子,昭武将军,假节,夏口督,都亭侯。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左护军、虎威将军,南郡太守,孱陵候。 吕霸,蒙子,孱陵候。 吕琮,霸兄,孱陵候。 吕睦,琮弟,孱陵候。 程普,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人,荡寇将军,江夏太守。 程咨,普子,亭候。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偏将军,武锋中郎将,武陵太守。 黄柄,盖子,关内侯。 韩当,字义公,辽西令支人,昭武将军,领冠军太守,石城侯。 韩综,当子,石城侯。 蒋钦,字公奕,九江寿春人,汤寇将军,领濡须督。 蒋壹,钦子,宣城候。 蒋休,钦子。 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人,汉中太守、奋威将军,陵阳侯。 周邵,泰子,裨将军,陵阳侯。 周承,泰子,陵阳侯。 陈武,字子烈,庐江松滋人,偏将军。 陈修,武子,校尉,修都亭候。 陈表,字文奥,武庶子,偏将军,都乡侯。 陈敖,修子,别部司马。 陈延,修子,别部司马。 陈永,修子,将军。 董袭,字元代,会稽余姚人,威越校尉,偏将军。 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人,升城督,折冲将军。 甘瑰,宁子。 淩操,破贼校尉。 淩统,字公绩,吴郡余杭人,操子,偏将军。 淩烈,统子,烈亭侯。 淩封,统子,烈亭侯。 徐盛,字文响,琅邪莒人,建武将军,领庐江太守,都亭候。 徐楷,盛子,都亭候。 潘璋,字文珪,东郡发*人,襄阳太守,右将军。 丁奉,字承渊,庐江安丰人,大将军,左右都护,假节,领徐州牧,安丰侯。 丁封,奉弟,后将军。 朱治,字君理,丹杨故鄣人,扶义将军,毗陵侯。 朱才,治子,偏将军,毗陵侯。 朱琬,才子,镇西将军,毗陵侯。 朱纪,治子,才弟,校尉领兵。 朱纬,治子,纪弟。 朱万,治子,纪弟。 朱然,字义封,治姊子,本姓施,后为治继子,左大司马、右军师,当阳侯。 朱绩,字公绪,然子,左大司马,乐乡督。 吕范,字子衡,汝南细阳人,大司马,南昌候。 吕先,范长子。 吕据,字世议,范次子,骠骑将军,平西宫事,南昌候。 朱桓,字休穆,吴郡吴人,前将军,领青州牧,假节,嘉兴侯。 朱异,字季文,桓子,镇南将军,大都督,嘉兴侯。 朱据,异叔父,骠骑将军。 虞翻,字仲翔,会稽馀姚人,骑都尉。 虞汜,翻第四子,监军。 虞忠,汜弟,宜都太守。 陆绩,字公纪,吴郡吴人,郁林太守,偏将军。 陆宏,绩长子,会稽南部都尉。 陆睿,绩次子,长水校尉。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人,本名仪,江东大族,丞相,荆州牧,江陵候。 陆延,逊长子。 陆抗,字幼节,逊次子,大司马、荆州牧,镇军大将军,都督信陵、西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治乐乡,江陵候。 陆晏,抗子, 陆景,抗子,晏弟,裨将军、夷道监,江陵候。 陆玄,字士仁,抗子,晏弟,偏将军、中夏督,毗陵侯。 陆机,抗子,晏弟。 陆云,抗子,晏弟。 陆瑁,字子璋,陆逊弟,议郎、曹尚书。 陆喜,瑁子,曹尚书。 陆苟,逊族子弟。 陆凯,字敬风,吴郡吴人,逊族子,镇西大将军,都督巴丘,领荆州牧,左丞相,嘉兴侯。 陆祎,凯子,陆式从兄,太子中庶子,嘉兴侯。 陆胤,字敬宗,凯弟,西陵督,都亭侯。 陆式,胤子,柴桑督、扬武将军,都亭侯。 张温,字惠恕,吴郡吴人,辅义中郎将。 张祗,温弟。 张白,温弟。 骆统,字公绪,会稽乌伤人,偏将军,新阳亭侯。 吾粲,字孔休,吴郡乌程人,屯骑校尉、少府,太子太傅。 朱据,字子范,吴都吴人,骠骑将军,云阳侯。 朱熊,据子,骠骑将军,云阳侯。 朱损,据子。 谢景,字叔发,南阳宛人,豫章太守。 贺齐,字公苗,会稽山阴人,安东将军,山阴侯。 贺达,齐子。 贺景,齐弟。 全综,字子璜,吴郡钱唐人,右大司马、左军师,徐州牧,钱唐侯。 全怿,综子,钱唐侯,降魏…… 全祎,怿兄子,降魏。 全仪,怿兄子,降魏。 全静,怿兄子,降魏。 吕岱,字定公,广陵海陵人,上大将军,都乡侯。 吕凯,岱子,副军校尉,都乡侯。 周鲂,字子鱼,吴郡阳羡人,裨将军,关内侯。 周处,鲂子,东观令、无难督。 钟离牧,字子*,会稽山阴人,汉鲁相钟离意七世孙,前将军,假节,领武陵太守,秦亭侯。 钟离袆,牧子,秦亭侯。 潘浚,字承明,武陵汉寿人,奋威将军,刘阳侯。 潘翥,浚子,刘阳侯。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本姓氏,偏将军,都亭侯。 胡综,字伟则,汝南固始人,右领军,乡侯。 吴范,字文则,全稽上虞人,骑都尉,领太史令。 刘敦,字子仁,平原人,军师。 赵达,河南人,会异术。 滕胤,字承嗣,北海剧人,都下督。 濮阳兴,字子元,陈留人,太常,卫将军、平军国事,领青州牧,外黄侯。 王蕃,字永元,庐江人,常侍。 王著,蕃弟。 王延,蕃弟。 楼玄,字承先,沛郡蕲人,大司农。 贺邵,字兴伯,会稽山阴人,左典军,中书令,领太子太傅。 韦曜,字弘嗣,吴郡云阳人,太史令。 韦隆,曜子。 华核,字永先,吴郡武进人,中书丞,除陵亭候。 随春,偏将军。 戴良,交州刺史。 陈时,交阯太守。 宋谦,将领。 鲜于丹,将军。 吴硕,裨将军,关内侯。 张梁,裨将军,关内侯。 饶助,永安人,襄安长。 颜连,无锡人,居巢长。 马普,济阴人。
青冥印获取方式?
青冥印皮肤为商城限定皮肤,售价2588点券,首周折扣2070点券即可获得,价格还是比较高的;
青冥印的品质为耀世,属于神器系列,带有永宁纪的标签;
皮肤的制作还是非常优秀的,限定皮肤错过就只能等返场了,所以大家还是自行决定要不要购买吧。
斧声烛影是真的吗?
斧声烛影事件其实早在清代就已经有了明确的解读,清代著名大学者纪晓岚就曾经对斧声烛影事件发表过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纪晓岚认为斧声烛影事件纯粹是后人曲解了原文的意思,而冤枉了赵光义。
先来说一下斧声烛影事件不见于正史,在正史中没有任何关于斧声烛影事件的记录,而且在明朝中期之前没有任何官方记载或者学者认为赵光义有弑兄篡位的嫌疑。
在这我们要知道《宋史》是有蒙古人所撰写,由当时的蒙古宰相脱脱主持编撰,如果在元朝时期哪怕野史有传闻赵光义有弑兄嫌疑,那么我相信蒙古人都不会放过这个抹黑北宋皇室的机会。
这就说明在元朝时期包括民间根本就没有人质疑过赵光义即位的合法性和赵光义是否有弑兄篡位的问题。如果历史上真有这件事或者哪怕在当时有这些传闻,那么蒙古人没有必要为北宋皇室遮羞,他们甚至可以借机大肆抨击抹黑北宋皇室,稳固蒙元政权。
但是通过阅读蒙古人编撰的《宋史》,我们发现在史书中关于赵匡胤之死记载很简洁:
《宋史·太祖本纪》: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
而最早记录斧声烛影事件的书籍其实是一部民间学者编撰的野史,是明中期学者陈邦瞻所编撰的《宋史纪事本末》,在这部书中陈邦瞻详细记录了赵匡胤临死前和死后的一些事迹。
《宋史纪事本末》: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晋王光义,嘱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俄尔帝崩时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见晋王愕然。连呼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晋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甲寅,晋王光义既皇帝位,改名炅。
斧声烛影事件由此而诞生,其实我们仔细阅读这段话可以发现,陈邦瞻也只是客观陈述了赵匡胤临死前和死后的一些事情,他并没有明确指出赵光义有弑兄篡位的问题。
所以清代大学者纪晓岚就这个问题曾经在《四库全书》中详细解读了后世如何误解了陈邦瞻的本意,而有了赵光义弑兄篡位的乌龙。
纪晓岚主要认为斧声烛影中的利器斧子完全是后世人的臆想,在明代以前书中所记述的柱斧并不是我们后人所理解的利器,它是一个寓意吉祥如意的小挂饰,是一种装饰品,也可以用来镇纸,它不具备任何杀伤力,赵匡胤不可能拿着这玩意去追砍赵光义。
所以斧声烛影之中的利器都不存在,何谈赵光义弑兄篡位。后人对赵光义有弑兄篡位嫌疑无非就是三点,一,赵匡胤长子赵德昭在赵匡胤死时已成年,赵匡胤为何不传位给儿子;二,赵匡胤死后赵光义对寡嫂宋皇后非常刻薄不好;三,既然是兄终弟及,为什么赵光义没有传位给弟弟赵廷美。
就这三点我们逐一来分析一下,就明白赵光义为什么不存在弑兄的可能。
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赵匡胤是历史上比较有作为的君主,他一生不好女色,后宫佳丽并不多,所以他的儿子也并不多。
赵匡胤有四个儿子,但是其中两个夭折,长大成人的只有长子赵德昭和幼子赵德芳,在赵匡胤死的时候赵德昭已年满二十五周岁,赵德芳年满十七周岁,在那个时代都算是已经成人。这也是后人为什么都在质疑赵光义继位的合法性。
其实历史上都在流传赵光义即位合法性主要源于赵匡胤母亲杜太后的金匮之盟,这里面杜太后在临死时和赵匡胤约定,赵匡胤如果大行,不要让幼子继承皇位,要传位给弟弟赵光义,而赵光义再把位置传给赵光美也就是赵廷美,最终赵廷美再传位给赵德昭,避免幼子继位,像后周柴荣传位幼子柴宗训被赵匡胤钻了空子篡了皇位,所以杜太后是吸取了后周柴荣的教训,怕赵氏江山丢在幼子手里。
关于金匮之盟的真伪不在咱们这个话题讨论范围内,但是从赵匡胤后来做法看,他确实认可母亲杜太后的说法,在这要先说明一点,杜太后死于北宋建国第二年,当时赵匡胤长子赵德昭不过七八岁,要知道赵匡胤所处的时代是五代十国末期,天下并未大定。
在五代十国时期,皇帝就跟不要钱似的一波换一波,五代十国的皇帝平均寿命不过三十六岁,在之前后周世宗柴荣在三十九岁的壮年就去世了,而赵匡胤本是柴荣的爱将,追随柴荣多年,年纪没比柴荣小太多,杜太后临死时赵匡胤已经三十五周岁,杜太后也怕儿子赵匡胤步柴荣后尘,如果赵匡胤早逝,那么幼子继位势必江山会沦落到别人手里,所以杜太后希望如果赵匡胤真要大行的话,把位置先让给弟弟,再由弟弟传回给他儿子,这样做也是为了孙子赵德昭好,毕竟当时处在乱世,当皇帝其实反是一个高危职业。
不管金匮之盟的真假,但是从史书记载来看,后来赵匡胤确实是按照兄终弟及的说法去做的,因为赵匡胤生前没有给他的两个儿子封王,也就是赵德昭和赵德芳在赵匡胤活着的时候并没有封王,连幼弟赵廷美都没有封王,宋朝皇室之中只有赵光义一人被封为晋王。
在这里要说一下五代十国由于处于乱世之中,所以很多的皇帝都没有明确立太子,五代十国时期的皇位继承人标配一般都是王爵+首都府尹,如果皇帝的哪个亲戚有了这两样官爵就说明这个人就是皇位继承人了。
赵匡胤之前的后周就是如此,后周太祖郭威没有子嗣,所以他把位置传给了外甥后周世宗柴荣,而柴荣接位前郭威就是先封柴荣为晋王+开封府尹的官爵,而北宋承袭自后周,所以基本制度都是沿袭了后周的做法。
在赵匡胤还是壮年之时,也就是杜太后刚死不久,赵匡胤就封赵光义为晋王+开封府尹,这就是说赵匡胤明确选择了弟弟赵光义为继承人,这是朝廷上下文武百官都明白的事情。
赵光义继位之初也是严格执行哥哥的兄终弟及的规则,赵光义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封幼弟赵廷美为齐王+开封府尹,封侄子赵德昭为武功郡王兼太尉,可以说赵德昭在叔叔即位后才正式有了郡王爵位,在赵光义时代,赵德昭是两位叔叔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比在父亲赵匡胤在位时挂虚职强多了。
赵德昭后来跟随赵光义北伐幽州,在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不太愉快的事情,北伐期间某夜赵光义的御营与大军分开了,不知所踪,群臣都很慌乱,认为赵光义遭遇不测,但是军中又不能无主,所以群臣建议赵德昭在军中继位,继续率军北伐。结果第二天天亮,赵光义有惊无险的平安归来,知道这件事以后非常生气。
后来北伐幽州失利,赵光义抑郁而归,赵光义心里不高兴就没有封赏之前太原大捷的将士,赵德昭为了这件事就进宫去与赵光义争论,赵光义在盛怒之下说出了“等将来你做皇帝再封赏他们不迟。”这一句话就把胆小的赵德昭吓到了,赵德昭从皇宫出来以后,回家就自尽了。
赵光义万没想到一句话送了侄子的姓名,懊恼万分,后来赵光义抱着赵德昭的尸身哭了一天一夜,后悔自己口不择言害死了侄子。
所以从这些史料记载来看,赵匡胤的儿子在赵匡胤活着时根本没有继承权,赵匡胤在世时指定继承人就是赵光义。至于赵德昭之死是不是赵光义故意为之,那就没人能说的准了。
刻薄对待寡嫂赵光义在历史上是出了名对待寡嫂宋皇后非常不好的,所以很多人也根据这些猜测赵光义是否存在弑兄嫌疑,跟刻薄对待嫂子宋皇后有关系。
其实这个问题在史书上有明确解答,宋皇后是赵匡胤第三位妻子,之前赵匡胤的两位妻子都早已病逝,所以新纳了宋皇后为妻。
这位宋皇后没有和赵匡胤生下儿女,但是赵匡胤的幼子赵德芳却是自幼由送皇后抚养长大,宋皇后在得知赵匡胤去世的消息后,她第一时间没有召赵光义进宫,也没有召长子赵德昭进宫,而是假传赵匡胤旨意派太监王继恩召幼子赵德芳进宫,这说明了宋皇后想跳过小叔子赵光义和与自己感情淡薄的长子赵德昭,想让自己抚养长大的幼子赵德芳继位。
幸亏王继恩忠于赵匡胤,及时召赵光义入宫稳定了局势,同时王继恩和太医程德玄力证赵匡胤遗旨就是召晋王赵光义入宫传承大位,所以赵光义才能顺利继位,否则宋皇后硬要从中插一脚,篡改赵匡胤的遗旨,那么赵光义继位会比较麻烦了。
因此《宋史纪事本末》中宋皇后才会在见到赵光义入宫后说出“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在那个时代官家一般指皇帝,宋皇后当时的意思就是认栽了,希望赵光义不要追究她的问题,她和幼子赵德芳的性命全交在赵光义手里了。
宋皇后这种只顾私利置国家大业于不顾的行为让赵光义很生气,她不想小叔子继位可以理解,但是她居然还要跳过长子立幼子继位,这是让赵光义最不能谅解的地方,废长立幼的行为一旦做出来势必会引起政局动荡不安,置北宋基业于不顾,所以赵光义对嫂子宋皇后怨气很大,因此即位后对宋皇后很是不好,刻薄对待宋皇后。
再说一下赵匡胤的幼子赵德芳,他就是民间戏曲中传说的八贤王,但是赵德芳生前没有封王,赵德芳是英年早逝,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这个在历史上是没有可质疑的,赵德芳之死纯粹是短命因病去世,赵德芳死在赵德昭之后,本来赵德昭去世赵光义就很伤心,他想把赵德芳培养成继承人,结果还没来及培养,赵德芳就因病去世了,赵光义为了侄子去世罢朝五日,为赵德芳举行了风光大葬,追封为秦王。
北宋历史上的皇帝都是赵光义一脉,但是到了南宋,由于宋高宗赵构没有子嗣,所以除了宋高宗赵构以外,南宋的历代皇帝都是赵匡胤幼子赵德芳的后代,至南宋时皇位才又传回了赵匡胤后人手中。
兄终弟及那么赵廷美为什么没当皇帝既然赵匡胤传下了兄终弟及的说法,那么幼弟赵廷美为何没有当皇帝,赵光义为什么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宋真宗赵德昌也就是赵恒。
其实赵廷美也死在了赵光义前面,所以即不成位了。历史上都传言赵廷美是被赵光义迫害致死,至于真相如何咱们就不去探讨了,关于赵廷美的事件,在史书上来看,他属于咎由自取。
赵廷美和哥哥赵光义闹翻的导火索在于南唐后主李煜,赵廷美与投降之后李煜结为知己好友,每天推杯换盏探讨诗词歌赋,但是赵光义却容不下这个投降之君李煜,可是有什么理由能让李煜快点死掉呢?
于是赵光义把主意打到了弟弟赵廷美身上,他知道赵廷美与李煜交情深厚,经常一起喝酒畅谈文学,所以他利用弟弟赵廷美和李煜深厚的友谊,骗赵廷美把牵机药带给李煜服食下去,之后赵廷美和李煜喝酒畅谈,牵机药在酒精作用下挥发,李煜当着赵廷美的面就这么被毒死了。
本来赵廷美虽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实际赵光义控制欲很强,其实赵廷美一直处在哥哥赵光义控制之下,所以赵廷美虽然是赵光义名义上的继承人,但是无时无刻不被哥哥赵光义控制着。
外加哥哥利用自己毒死了知己好友李煜,让赵廷美彻底爆发了,他想摆脱哥哥的控制,那就只有提前继位,真正当了皇帝才不被赵光义所控制,因此赵廷美阴谋勾结兵部尚书卢多逊准备篡位。
结果就是事情还没成形就已败露,赵廷美被废除王位,流放房州,从皇位继承人变成了流放偏远地区的庶人,可以想象赵廷美落差有多大,所以流放房州没多久赵廷美就抑郁而亡,根本没等哥哥派人整死他,他自己就先抑郁死了。
所以到最后赵德昭死了,赵德芳死了,赵廷美也死了,那赵光义不把皇位传给赵恒传给谁?
写在最后因此纪晓岚在《四库全书》中就明确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赵光义的斧声烛影弑兄篡位之说纯属后人臆想,纪晓岚同时期的清代学者戴震等人也都非常赞同纪晓岚的说法,认为斧声烛影事件纯粹为后人误会所致。
纪晓岚评论斧声烛影事件:“《续录》中‘太宗即位’一条,李焘引入 《长编》,启千古之论端,程敏政《宋纪受终考》,诋之尤力。然观其始末,并无指斥逆节之事,特后人误会其词,致生疑窦,是非作者本意,未可以为是书病也。”
斧声烛影确实是后人臆测,但是赵光义继位后的所作所为,确实不得不让大家猜测他是否有弑兄嫌疑,而他是不是故意想打乱兄终弟及的规则,那就不是谁能说的清楚得了。
但是可以肯定斧声烛影的弑兄篡位之说是子虚乌有,至于赵光义想不想继续执行兄终弟及的规则,那就不好说了,毕竟赵德昭的死和赵廷美失位太过于巧合,不过也能理解赵光义,毕竟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面对皇权的诱惑,谁都想让自己的子孙富贵绵长。
去洛阳旅游有哪些景点推荐?
洛阳,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1500多年的建都史。
洛阳有名的旅游景点挺多。以下景点我都去过,非常不错。
开凿于北魏的龙门石窟(5A景区),世界文化遗产。海内外千座“关庙”独称“林”的“关林”。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人间仙境“白云山”(5A景区)。北国第一洞“鸡冠洞”(5A景区)。风景如画,十里画屏“老君山”(5A景区)。世界地质公园“龙潭大峡谷”(5A景区)。森林氧吧“龙峪湾”。黄帝密都“青要山”,汉光武帝陵(刘秀)。云顶花园“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木札岭”等等等等。
以下我是去过的景点的部分照片,发出来大家欣赏。
龙门石窟(5A)
北国第一洞“鸡冠洞”(5A),这个景点在洛阳栾川。
十里画屏“老君山”(5A),这个景点也在栾川。
关林
白马寺
木札岭
手机上图片就这么多了,下次去了再照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