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l观战数据请求失败,赵继伟为何主动犯规下场休息?
辽宁男篮VS山东男篮,这本来是本轮的焦点战,但是因为辽宁这边郭艾伦缺阵,山东男篮多名主力的缺阵,比赛的看点下降了不少。不过,赵继伟在本场的出色表现成为票房救星,特别是赵继伟在最后时刻的表现,更是引发了球迷的热议,接下来,我们看看当时发生了什么。
赵继伟生涯首个三双诱惑昨个的比赛,虽然是面对阵容不整的山东男篮,可是赵继伟的表现还是让郭艾伦尴尬了。全场比赛,赵继伟仅仅上场27分钟,投篮12中10,三分球8中6,高效的砍下了26分、8篮板、11助攻 的数据。这场比赛,赵继伟展现出“男篮大脑”的风范,不仅仅个人在进攻端游刃有余,整支球队也被他带的有声有色,这场比赛,辽宁男篮也罕见的5人上双。但是赵继伟的准三双表现还不是比赛最大看点,而是面对生涯首个三双机会的时候,赵继伟的选择被球迷津津乐道。
赵继伟为何主动犯规下场休息?
比赛来到最后时刻,双方的分差一直保持在20+,此时的赵继伟距离生涯首个三双就差两个篮板球。如果是其他球员,在面临有机会创造生涯成就的时候,一定会选择在场上直到完成三双或者战斗到比赛结束。
可是让球迷没有想到的是,在看到山东男篮放弃抵抗后,赵继伟并没有选择继续留在场上追求自己的首个三双。在一次攻防中,赵继伟主动申请了犯规,随后示意教练将自己换下场。马丁内斯也满足了赵继伟的请求,赵继伟和自己生涯的第一次三双也就这样擦肩而过。
赵继伟为何主动犯规下场休息呢?首先是对于数据的无所谓。和郭艾伦相比,赵继伟从来都不在乎自己的数据,这也是为何赵继伟数据并不出彩,但是他却是国家队常客的原因,教练们明白赵继伟的作用不能单单用数据衡量。
其次是赵继伟把机会留给了年轻球员。大比分领先,这是锻炼年轻球员的最好时机,赵继伟放弃自己的三双给年轻球员争取来了上场时间。最后,也是赵继伟对于对手的尊重,既然山东男篮已经放弃,自己再去刷数据就没有什么意义,就这一点,在垃圾时间还坚持在场上的郭艾伦真的应该好好学习,数据有时候真的没那嘛重要。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海战还是陆战?
1894年也就发生的中日黄海战役,1894年又称甲午年所以称为甲午战争。甲午战争从1894年7月25开始,战争由朝鲜海域开始、发展的到朝鲜半岛,再到中日黄海对决,最终,1895年2月日本舰队封锁刘公岛,北洋舰队成为历史的耻辱,可以说甲午战争,历时大半年的时间,北洋水师完全是有机会胜利的,最后被怯战的心里给打败了。
甲午战争的导火索是什么朝鲜作为大清朝的附属国,1894年4月朝鲜国内爆发一场威胁到朝鲜王朝统治东学党起义,东学党是指朝鲜东学道的领秀,全琫准领导下的一次朝鲜反帝反封建运动。最初只是杀贪官污吏,开仓放粮, 救济百姓后来散去,但是遭到朝鲜大军镇压,这些人为了生存又迅速集结,拉开其反帝反封建,驱逐日本人的大幕,日本人经历过明治维新以后,开始积极预谋中日战争。东学党起义初期,中国派驻朝鲜头号人物袁世凯,不断把最新情况报告给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报告中袁世凯流露出请求李鸿章出兵的意思,但李鸿章以朝鲜政府没有提出请求为由拒绝出兵。而日本认为挑战清朝的时机来了,以保护侨民和使馆的名义,于6月初捷足先登,进驻汉城,同时也积极引诱清朝出兵。在朝鲜政府正式提出请求后,李鸿章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精锐2000人,兵分两路向进驻朝鲜牙山。援军还未到汉城战争就结束了,截止到6月25日清朝在朝鲜的驻军总共2465人。
甲午战争正式爆发朝鲜政府国内起义平息后,要求中日两国撤兵,但日本提出"共同改革朝鲜案"企图赖在朝鲜不走,继续向朝鲜增兵,最终达8000千人远超清廷驻军。清朝驻朝鲜的官员,已发现日本人的狼子野心,请求李鸿章出兵,李鸿章想保护北洋水师,另外慈禧太后正好过60大寿,不想被打扰。而李鸿章又希望英、俄从中调停,在光绪皇帝等主战派的压力下及调停失败后,李鸿章水路驰援牙山驻军,但消息被日本间谍探到,1984年7月23日凌晨,侵朝日军突袭汉城王宫,击溃朝鲜守军,另立亲日政府,1984年7月25日,日方出动大批军舰在朝鲜丰岛海面,不宣而战袭击了中国运兵船“济远”“广乙”号清朝向英国租借的“高升”号运兵船当场被击沉,死伤千余人,就此揭开了日本蓄谋已久的战争序幕,甲午之战正式爆发。 ( 清朝运兵船已经提前到了,因为下雨怕触礁而没有及时登陆,但是日军冒雨积极增兵,最后清军被偷袭)
甲午战争陆上战役清朝援军在丰岛海面被日军偷袭之后,很快被在陆上的成欢驿的日军偷袭(成欢之战),由于此时的朝鲜政府已被日本控制,主帅叶志超、聂士成等部及驻牙山的清军绕过汉城,撤到北方重镇平安道首府-平壤。从牙山撤退到平壤的叶志超、聂士成部加上8月份入朝的军队,此时总兵力是35个营,15000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虽然日本人立亲日的政府,但还是得到日本立的国王大院君李昰应送情报,和平安道观察使协助清军作战。平壤战争初期互有胜负,平壤的陆军打的还不错,像高州总兵左宝贵,就在北门力挫敌军,马玉坤、卫汝贵也稳的主阵脚,平壤保卫战并非无望,但清军没能好好的利用这些优势,其主帅叶志超指挥失误,在平壤城还没有失手的情况下,临阵脱逃下令撤退,导致清军陆上战役全民失败,最终影响了整个战局的走势。
甲午战争海上战役话说1894年9月17日凌晨,清朝运兵船向鸭绿江口的大东沟进发,上午8时运兵船卸载完毕,9时北洋水师定远号上挂出龙旗开始返航。10时23分,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率先发现了北洋水师,便挂出信号旗。企图再次突袭清朝运兵船,不料却撞上北洋舰队主力。10时30分,镇远舰桅楼上哨兵高呼发现敌舰 这时北洋旗舰定远号升起黄龙信旗,丁汝昌令各舰升火、实弹,准备战斗。12时05分,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在先,本队在后,呈单纵阵,接近北洋水师。12时20分,北洋水师在行进中由双纵阵改为济远号巡洋舰横阵,旗舰定远位于中央,其余各舰在其左、右依次展开,舰队呈楔形梯队。12时50分,双方舰队相距5300米,北洋水师旗舰定远舰首先开炮。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在距北洋水师5000米处即向左转弯,航向北洋水师右翼。
12时53分,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开始发炮还击。定远主桅中弹,信号索具被炮火所毁,在甲板上督战的丁汝昌负伤。副手劝他进舱休息,他不肯,坚持坐在甲板上督战,直到日暮未离岗位一步,刹时间,双方各舰百炮一起怒放,硝烟弥漫,海水沸腾。近代海战史上,规模罕见的黄海之役正式展开。
战斗开始不久日第一游击队4舰利用航速优势,绕攻北洋舰队的右翼"超勇"、"扬威",二舰相继被击中起火,不久便失去动力退出战斗。日舰"吉野"也被北洋舰队击中起火,但很快被扑灭。13时30分左右,"超勇"沉没,舰上官兵也大部壮烈牺牲。
当日本第一游击队绕攻北洋舰队右翼的同时,本队也与北洋舰队主力交相攻击。日本军舰"比睿"、"赤城"遭到北洋"定远"、"来远"、"经远"重创。"赤城"舰长坂元八太郎阵亡。"西京丸"也受重创。西京丸本来不属于联合舰队,这次因搭载海军部长桦山资纪来观战而在场,次年桦山资纪就当上了台湾第一任殖民地总督。
14时15分左右,日本舰队绕至北洋舰队背后,使北洋舰队腹背受敌,队形更加混乱。在混战中,一直冲杀在前的"致远"舰受到"吉野"、"高千穗"等的集中轰击,多处受伤,船身倾斜。伊东佑亨令第一游击队救援"赤城"、"比睿"。因"吉野号"冲在最前面,正遇上全身着火的"致远"舰。弹尽粮绝的邓世昌"决意与之冲撞,同归于尽。毅然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日本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致远舰右侧鱼雷发射管被击中,引起爆炸,15时30分,以右舷倾斜,在黄海海面上沉没。全舰250名官兵除七名遇救外,其余全部壮烈殉国。
"致远"沉没后,"济远"管带方伯谦、"广甲"管带吴敬荣,临阵脱逃,"靖远"、"来远"因中弹过多,退出战斗,留下定远、镇远两舰浴血奋战,镇远舰连续击中日本旗舰"松岛"号两次。其后甲板四号炮塔中弹,火焰引发其炸药库爆炸。不久,靖远、来远抢修完毕,重新投入战斗。伊东佑亨见北洋舰队重新集队,便于17时40分左右下令撤出。
丁汝昌集合群舰,拟重列阵式继续追杀日舰,可惜夕阳西下,海面上已呈现一片苍茫暮色,时不与我,北洋官兵只好怀着悲痛与惆怅,返回旅顺港。
丁汝昌斗志昂扬,愿以战死保卫旅顺港,请缨出战,然而李鸿章为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港内,不准巡海迎敌。因此北洋再在出击过。10月下旬,日军分两路入侵东北,11月东亚第一要塞旅顺陷入敌手,北洋走避山东,第二年1895年二月日舰攻占刘公岛封锁威海卫,山东巡府李秉衡逃亡,11日丁汝昌自杀成仁,北洋舰队至此全军覆没。日本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
甲午战争影响黄海海战的时长自1894年9月17日12点50分海战打响,至下午5点半结束。中国30年洋务运动的自强成果,就在这4个多小时中灰飞烟灭。
1895年3月,清政府按照日本的旨意,改派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今下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进行谈判。3月20日双方在春帆楼会见,正式开启了和谈,3月23日李鸿章在第三轮谈完,回旅馆时被日本一个激进份子射杀,中了一枪,因而引起 了国际的关切,这才使得李鸿章硬砍了一亿两白银。但日方还是提出十分苛刻的议和条款,李鸿章苦苦哀求减轻勒索,但均遭拒绝。最终于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在马关的春帆楼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割让了台湾,澎湖和辽东半岛还赔偿军费两万万两,后来由于列强之间的利害冲突,日本被迫归还了辽东半岛,条件是清朝在支付三千万两赎辽费,消息传回国内,举国上下无不哀呼!事实上从那个时候起中日之间的谈判就毫无商量的空间,中国人能做的只剩下签字盖章了。
如何评价三国里的赵云?
我们对于三国中赵云的认识首先是因为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缘故,白马银枪,忠肝义胆,长坂坡七进七出的英俊威猛的形象让我们深深的熟知。
其实,本人也十分喜欢演义中的赵云,三国时期近乎完美的人物。
个人从历史的资料中客观的评价赵云。
1.赵云是个具有才能的人,忠于汉室,深明大义,应该是怀着霍去病封胥狼山的志向。这也是当初出山时考察过袁绍后又不愿追随袁绍的原因。
赵云选择公孙瓒,主要是公孙瓒尽管在诸侯混战的情况下,还誓死保卫汉土边疆,这点是他的优先选择。后来是公孙瓒自己无力回天而身亡,又与赵云心中的道义起了冲突,不得不离开。
再者,当时刘备正在公孙瓒账下,刘备是什么人,大家都知道。拿着汉室宗亲的身份,不断挖墙角从而扩大了自己,要知道当时汉室虽然式微,还是有许多人忠于汉室的,比如曹操第一谋士荀彧。
2.追随刘备后,刘备让他做了护卫统领,贴身保镖。刘备出于什么考虑不得而知,事实如此,赵云追随刘备后一直没有单独领军的机会,直到诸葛亮出祁山伐魏才单独领军,还只是个偏将。若说初始刘备弱小,但刘备手下的精锐“白耳精兵”是有演义中没有的人物陈到统领,后来的另一支精兵“无当飞军”是由王平与沙摩柯统领。也就造成了后人们对他军事统兵能力有所质疑。
3.单骑救主,说明赵云是尽忠于职守的人。也有人说赵云作为刘备贴身护卫在长坂坡跑去救刘禅跟甘夫人是不忠于职守的,但赵云有个身份别忘记了,刘备一直都是任命赵云为司马及内掌执事这样的官职。说白了就是主要管内务及家眷的,不救刘禅更是疏于职守。间接的证明了赵云是个恪尽职守的人,说到做到。
4.赵云是个精通军务的人,演义跟正史里确实没有败绩的记录。当然,赵云一直都只是小规模领过偏军,没有像关羽、张飞、黄忠、魏延那般有机会独领大军。只从一点演义与历史证明就可知道赵云精通军务。就是诸葛亮伐魏失败,马谡失街亭后,只有赵云这支偏军不仅击退了曹军还损失极小,撤退有度。虽然不能直接证明有多厉害,但一将领的基本要素就是进退有序,在战争失败下能更好保存有效作战单位。没有士兵,你在厉害也飞不了天。
5.赵云是个颇懂内政民心的人,正史上记载也很简短,就是刘备初入西蜀时与大多人的意见提出了反对意见,建议刘备还田宅于民,修养生息,以积蓄实力讨伐曹操。这没有不对的,弱小就当积蓄实力,任何一个统治者都该知道,打仗靠人,赢天下靠人心。
终上所说几点。赵云,忠义,忠于汉室。刚胆,恪尽职守。精通军务,懂内政,近完美的人。
nba2kol2怎么好友观战?
如果您想与好友进行观战,您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操作:1. 找到您想要邀请的好友的信息。2. 点击右下角的“加为好友”按钮。3. 等待好友接受您的好友请求。4. 一旦您的好友接受请求并成为您的好友,您可以邀请他们一起观战。5. 在游戏进行期间,在菜单中选择“观战”选项。6. 选择您想要怎么样的比赛,并按照屏幕上的提示进行操作。7. 一旦您进入比赛怎么样界面,您可以邀请您的好友加入怎么样。8. 您的好友将收到邀请并可以加入您一起怎么样比赛。请注意,您和您的好友必须都在游戏中才能进行观战。
两伊战争到底谁胜了?
1988年8月20日,伊拉克与伊朗接受停火协议,虽然双方打了8年,但是伊拉克和伊朗都没有占领对方一寸领土,也没有任何一方得到赔款,反倒是旁边看戏助威的路人甲乙都赚的盆满钵满。
伊朗和伊拉克的矛盾由来已久,双方除了宗教信仰不同外,还因为波斯湾的油气和水源的问题,经常剑拔弩张。在萨达姆上台后,就已经着手对伊朗的战争准备,从1973年开始,萨达姆就扩军备战,那时候伊拉克条件好,买得起武器。
萨达姆的前任帮他积累了几百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有了这些钱,伊拉克在几年时间里从苏联购买大量的坦克和苏式战机。到了1980年两伊开战前,伊拉克已经拥有24.2万精锐部队,包括2350辆坦克和340架战机,可谓是兵强马壮。
原本萨达姆没有急着动手,但是1979年在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后,伊朗国内陷入了混乱中。刚上台的霍梅尼不仅对萨达姆回应冷淡,还鼓动伊拉克的什叶派搞事,这让萨达姆感受到了威胁,于是决定提前发起战争,并吞并有争议的胡泽斯坦省。
由于伊朗在战前清洗了不少的军官,导致伊朗军队在战争初期被伊拉克吊打,为了扭转败局,伊朗不得不进行全国动员,并且把部分关在牢里的军官放出来指挥作战。尽管开局不利,但是伊朗仍然有1000辆坦克和几百架飞机,跟伊拉克没有太大的差距。
到了1982年,战争进行了还不到两年,伊拉克军队已经损失了6万多人,坦克几乎折损了75%,飞机还剩100架,光是被伊朗缴获的坦克就有450辆之多。为了继续下去,萨达姆很快花光了国库的外汇,并每年向阿拉伯国家借款600亿美元。
拿到了借款后,萨达姆开始找全球的军火厂商大肆采购,很快伊拉克又有了3000辆作战坦克。面对伊拉克的不断补血,伊朗采取了全民皆兵的作战方式,几乎把能上战场的男人都武装起来了,双方开始了长时间的消耗战。
由于阿拉伯国家和美苏都在支持伊拉克,虽然欠的钱多,但是伊拉克能够得到先进的武器弹药补充,到了1987年,伊拉克已经有5550辆坦克和900架战斗机,伊朗则是剩下900辆坦克和90架飞机。
不过虽然飞机和坦克多,但是伊拉克的军人消耗过大,能够执行任务的飞行员甚至只有100人,萨达姆不得不从其他地区招募雇佣兵飞行员来驾驶自己的战机。伊朗方面也早就开始厌战,基本上都不想再打下去,于是双方接受了停火协议。
这场战争中,伊拉克伤亡近60万人,有7万士兵被伊朗俘虏,原本伊拉克石油的出口也因战争而锐减。伊朗方面在整个战争中死亡20万人,其中包括不少的妇女儿童,战后15万伊朗儿童成为孤儿,可见两伊战争的惨烈程度。
虽然签订了停战协议,但是伊朗和伊拉克实际控制的边界并没有丝毫的改变,双方也没有赔款的说法。8年的战争让伊朗和伊拉克损失了5000亿美元,伊拉克欠款高达1300亿美元,伊朗也损失惨重,石油收入锐减了75%。
虽然伊朗和伊拉克都是输家,但是不妨碍其他人成为战争的赢家,尤其是苏联、法国和东方大国。这三个国家几乎提供了伊拉克90%的武器,尤其是苏联在战前就已经卖了伊拉克几百架飞机和上千辆坦克。在战争期间,苏联的军工厂开足马力,提供了从坦克、战机到AK47这样的步枪轻武器,拿走了几百亿美元的订单。
法国在这场战争中也不遑多让,他们吃到了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向伊拉克提供了价值50亿美元的武器装备。东方大国的武器装备性价比高,虽然数量多,但是也只是吃到了小部分份额,不过这足以养活其国内的众多军工企业。
伊拉克在战争期间,年均进口70亿美元的武器,这么大一笔订单,除了上面提到的三个国家分食外,还有二十几个小国也斩获。例如西班牙就很精明,几乎是两头卖武器,不仅卖了5亿美元的武器到伊朗,还从伊拉克拿到了2亿美元的订单。
作为最大的战争贩子,美国自然不会缺席这种盛宴。它一方面通过卫星向萨达姆提供伊朗军队的信息,以便协助其进攻伊朗;另一方面给伊拉克贷款,到战后已经借款高达50亿美元到萨达姆。为了方便行事,里根总统把伊拉克从恐怖主义名单中剔除,为这个昔日的仇人提供各种国际援助。
阿拉伯国家中,沙特、科威特和阿联酋都很不爽伊朗,但是苦于自己的实力不够,只能打打嘴炮。眼看着伊拉克上赶着揍伊朗,于是很快占到了萨达姆这边,沙特作为最大的金主,从1982年以后,几乎每个月借款10亿美元到伊拉克。就连小弟科威特,都表现积极,前后借款150亿美元给萨达姆,这时候萨达姆人缘极好。
不过欠下的钱,总归是要还的,对美国这样的狠人,萨达姆自然是不敢赖账的。但是对于阿拉伯那些兄弟国家,萨达姆就不客气了,这些国家不但借钱给自己,鼓动自己去给他们出头教训伊朗,还趁着伊拉克石油产业受到冲击时,大肆扩张市场份额。
尤其是科威特,原本只是伊拉克旁边的小弟,但是自从跟了美国,不仅越发财大气粗,还不断找伊拉克逼债。于是萨达姆入侵了科威特,不过之前那些支持他的朋友,几乎都翻脸了,那一次萨达姆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两伊战争后,伊拉克和伊朗都意识到自己是战争的输家,自那以后也都消停了不少,尤其是萨达姆下台后,伊朗跟这个之前的死敌进行了和解。到现在,伊朗和伊拉克甚至成了哥俩好,也算是不打不相识了。
所以在两伊战争中,除了当事人的伊拉克和伊朗两方外,参与进来的域内和域外国家都是赢家。
阿拉伯产油国不仅占领了石油的市场份额,赚得盆满钵满,而且还消耗了伊朗和伊拉克这两个竞争对手。西方国家和苏联则借助萨达姆之手削弱了伊朗,还发了一笔战争财,东方大国则是拯救了国内的军工业,为后来的军工发展保留了火种。
总结一句,两伊战争中的伊拉克和伊朗是世界各国的好朋友,他们点燃了自己,照亮的别人,这种无私的精神,得到了世界各国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