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女的赏赐,唐朝上官婉儿的生平历史?
名门出身 上官婉儿是西汉上官桀、上官安、上官期祖孙三代的后裔,唐高宗时宰相上官仪孙女,曾祖父上官弘曾在隋朝时任江都宫福监,高祖父上官贤官至北周幽州太守。 公元664年(麟德元年),上官仪因替高宗起草将废武则天的诏书,被武则天所杀,刚刚出生的上官婉儿与母亲郑氏同被配没掖廷。在掖廷为奴期间,在其母的精心培养下,上官婉儿熟读诗书,不仅能吟诗着文,而且明达吏事,聪敏异常。 女皇宠幸 公元677年(仪凤二年),武则天召见了年仅十四岁的上官婉儿,当场出题考较。上官婉儿文不加点,须臾而成,且文意通畅,词藻华丽,语言优美,真好像是夙构而成。 武则天看后大悦,当即下令免其奴婢身份,让其掌管宫中诏命。 墓志载其十三岁为才人,可能是武则天为了免去其奴婢身份而给予的名份。 后来武则天称帝,诏敕多出其手者,时称“内舍人”。不久,上官婉儿又因违忤旨意,罪犯死刑,但武则天惜其文才而特予赦免,只是处以黥面而已。以后,上官婉儿遂精心伺奉,曲意迎合,更得武则天欢心。 从公元696年(通天元年)(出自《景龙文馆记》,《旧唐书》为圣历年)开始,又让其处理百司奏表,参决政务,权势日盛。 成为昭容 《历朝名媛诗词》中的画像 公元705年(神龙元年),张柬之等拥护李唐宗室的大臣发动神龙政变,武则天被迫退位。神龙政变后,唐中宗复辟,又令上官婉儿专掌起草诏令,深被信任,又拜为昭容,封其母郑氏为沛国夫人。 上官婉儿与韦皇后、安乐公主亦多往来,屡次劝说韦皇后行武则天的故事,于是韦皇后上表请求规定全国士民百姓一律为被父亲休弃的母亲服丧三年。又请求规定天下百姓二十三岁时才算成丁,到五十九年就免除劳役,改易制度,用来收取人心民望,李显都准许了。 上官婉儿又向韦皇后推荐武三思,将武三思领进宫中,李显于是开始与武三思商议政事,张柬之等人从此都受到了武三思的遏制。不久,武三思依靠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等人的支持,相继设计贬杀了张柬之、桓彦范、敬晖、袁恕己和崔玄暐等五王,权倾人主,不可一世。上官婉儿又与其私通,并在所草诏令中,经常推崇武氏而排抑皇家,致使太子李重俊气愤不已。 公元707年(景龙元年)七月,李重俊与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矫诏发羽林军三百余人,杀武三思、武崇训于其府第,并诛其亲党十余人,又引兵从肃章门斩关而入,叩击阁门而搜捕上官婉儿。上官婉儿急忙逃至李显和韦皇后处,并扬言说:“观太子之意,是先杀上官婉儿,然后再依次捕弑皇后和陛下。”李显和韦皇后一时大怒,遂带着上官婉儿和安乐公主登上玄武门躲避兵锋,令右羽林大将军刘景仁率飞骑二千余人,屯太极殿前,闭门自守。李重俊兵败被杀。 但据墓志记载,上官婉儿曾四次向中宗进谏,反对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从检举揭发,到辞官不做,再到削发为尼,都没有得到唐中宗准许,最终以死相谏。喝毒药后,太医紧急救治,才得以保命。 引领文风 上官婉儿深得李显、韦皇后信任,专秉内政,祖父一案也被平反,上官仪追赠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上官庭芝追赠黄门侍郎、岐州刺史、天水郡公。 此后,上官婉儿又经常劝说李显,大量设置昭文馆学士,广召当朝词学之臣,多次赐宴游乐,赋诗唱和。每次都同时代替李显和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数首并作,诗句优美,时人大多传诵唱和。对大臣所作之诗,李显又令她进行评定,名列第一者,常赏赐金爵,贵重无比。因此,朝廷内外,吟诗作赋,靡然成风。上官婉儿酷爱藏书,曾藏书万余卷,所藏之书均以香薰之。百年之后,其书流落民间,依然芳香扑鼻且无虫蛀。 其母郑氏去世后追谥为节义夫人,婉儿上表将自己的品级降为婕妤以示哀悼,不久之后恢复。 李显派人又在上官婉儿居地穿池筑岩,穷极雕饰,常引大臣宴乐其中。当时,宫禁宽疏,允许宫内官员任意出入。上官婉儿遂与一些宫官在宫外购筑宅第,经常与他们交接往来,有的人因此而求得高官要职。中书侍郎崔湜就是因为与上官婉儿在外宅私通,后被引以为相的。不久,崔湜又在主持铨选时,多有违失,被御史李尚隐弹劾,以罪被贬外州司马;也因上官婉儿和安乐公主为其申理,仍官复原职。 政变被杀 公元710年(景龙四年),太平公主势力日盛,上官婉儿又依附太平公主。六月,李显突然驾崩,韦皇后将台阁政职、内外兵马大权以及中央禁军等全部安排了自己的党羽和族人,朝政大权尽落韦氏之手。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起草了一份遗诏,立李重茂为皇太子,李旦辅政,韦皇后为皇太后摄政,以平衡各方势力,然而宰相宗楚客、韦温更改诏书,劝韦后效仿武则天。 得到消息的临淄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商议,决定先下手为强,7月21日李隆基发动唐隆之变,以禁军官兵攻入宫中,杀死韦后、安乐公主及所有韦后一党,拥立其父李旦。上官婉儿执烛率宫人迎接,并把她与太平公主所拟遗诏拿给刘幽求怎么样,以证明自己是和李唐宗室站在一起的,刘幽求拿着遗诏求李隆基开恩,但李隆基不许,杀上官婉儿于旗下。后葬于雍州咸阳县茂道乡洪渎原,太平公主非常哀伤,派人去吊祭,并出钱五百匹绢。 公元711年(景云二年)七月,复封为昭容,谥号惠文。 但据2013年9月出土的墓志铭可以确定上官婉儿是被葬于唐景云元年八月,其墓志盖上已刻上了“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即可确定在上官婉儿死后不久,也即被葬的时候就已经恢复了其昭容的称号而不是史书上记载的死去一年后的景云二年七月。 开元初年,李隆基派人将上官婉儿的诗作收集起来,编成文集二十卷,令张说作序。但据张说所著《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结合墓志内容推测,应该是太平公主上表请求编集文集 。此集今佚,《全唐诗》仅收其遗诗三十二首。
一代女宰相上官婉儿为何惨遭黥刑?
武则天与男宠张昌宗兄弟同桌吃饭,突然之间,武则天甩手一把利刃射向随侍一旁的上官婉儿额头。原来是因为上官婉儿多看了张昌宗两眼,武则天气急之下扔出一把匕首。事后,武则天还不消气,于是将上官婉儿处以黥刑。
要不怎么说基因很重要呢?
“巾帼宰相”上官婉儿,一代奇女子,出身名门,祖上是西汉时期外戚上官桀,高祖父在北周时期官至幽州太守,而她的祖父就是唐高宗时期的宰相上官仪。
664年,上官仪得罪了武则天,与儿子一起被武则天所杀,刚刚出生的上官婉儿被发配掖庭为奴。
中宗上官昭容,名婉儿,西台侍郎仪之孙也。父庭芝,与仪同被诛,婉儿时在襁褓,随母配入掖庭。——《旧唐书》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上官婉儿凭借自身的努力,加上强大的基因,最终成为一代文学大家,巾帼宰相。
上官婉儿获得武则天宠信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一些能有大成就的枭雄人物往往都有宽广的心胸。
《三国演义》中形容曹操的一句经典台词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实际上曹操有时候心胸也特别宽广,有容人之量。
最有名的莫过于张绣,因为张绣婶婶的缘故,张绣降而复叛,导致曹操的第一继承人曹昂、侄子曹安民、第一护卫典韦都战死,自己也差点回不来。
但是,当张绣第二次投降之后,曹操不计前嫌,依旧重用,不仅让自己的儿子娶了张绣的女儿,将张绣封侯。
对这些枭雄人物而言,他们的心胸宽广其实很容易理解,为了雄图霸业,能将私怨置于一旁,所以才能取得别人达不到的成就。
武则天也是如此。
677年,武则天听闻上官婉儿熟读诗书、明达吏事,因此召见了她,当场出题考校。
上官婉儿文不加点,须臾成文,而且辞藻华丽,语言优美,武则天非常欣赏,不顾自己与她杀父之仇,免去了她的奴婢身份,让其掌管宫中诏命。
其实,武则天之所以这么做,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683年,唐高宗李治才驾崩。
此时(677年)却已经久病卧床,甚至生出过禅位给皇后武则天的心思,只是被宰相劝谏,最终未能成功。
(上元)三年,高宗以风疹欲逊位,令天后摄知国事,与宰相议之。处俊对曰:“……”帝曰:“是。”遂止。武则天虽然已经掌握了实权,但是毕竟身处后宫,急需在后宫中培养出一位亲信,不仅需要忠心耿耿,更需要有一定的能力。
所以上官婉儿才进入了武则天的视线,并开始培养她。
对于武则天来说,上官婉儿从小在宫中长大,底子干净,与外臣没有太大关系,又聪明能干,是自己的一枚上佳棋子,要是她真的因为杀父之仇,而对自己有异心,也可以随时舍弃,不会造成尾大不掉的问题。
而对上官婉儿来说,祖上的荣耀其实从她出生开始就没有享受过,自小在宫中长大,饱受人间冷暖,最重要的莫过于能活下去,其次才是有尊严的活下去,父祖的仇恨,对于她一个弱女子而言,太过于沉重,也太过于遥远。
正是因为这样,一代女皇与一代巾帼宰相才能在有深仇大恨的情况下,相得益彰,造就一段佳话。
上官婉儿惨遭黥刑黥刑,又名墨刑,上古五刑之一。
简单点讲,就是在罪人脸上刺字,然后涂上墨碳,终身难以洗净。
秦末汉初,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其中之一叫英布,又名黥布,就是因为曾经受过黥刑。黥布与韩信、彭越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
如果是像黥布这样的男人,脸上被刺字,其实对生活也没有太大的影响,《水浒传》中,哪个好汉还不曾经是“贼配军”?这“贼配军”在脸上刺字,其实与黥刑也差不多,并不太过影响他们的形象。
然而,对于身居高位,又是美貌无比的上官婉儿来说,这个黥刑就是一种比较重的处罚了,让她以后如何见人?
那么,武则天为何要如此处罚她信重的上官婉儿呢?
难道是因为自己年老色衰,妒忌年轻貌美的上官婉儿,觉得她天天顶着一副国色天香的面孔在自己面前晃来晃去,让武则天怒火冲天?
显然并非如此,就如前面所言,武则天能成为一代女皇,她的心胸并没有这么狭窄。
原因之一:多看了张昌宗一眼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一天早上,武则天正与男宠张昌宗兄弟二人一起吃早饭,而上官婉儿则随侍一侧。
张昌宗、张易之二人何许人也?
张昌宗原本是太平公主的一个男宠,为了讨好武则天,亲自将他送给女皇,张昌宗学习历代宫中后妃,受宠之后将自己的兄弟张易之也介绍给了武则天,从此之后独宠于武则天。
而张昌宗本人其实还有一定的才华,参考其作品《少年行》、《太平公主山亭侍宴》、《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
少年不识事,落魄游韩魏。珠轩流水车,玉勒浮云骑。纵横意不一,然诺心无二。白璧赠穰苴,黄金奉毛遂。妙舞飘龙管,清歌吟凤吹。三春小苑游,千日中山醉。直言身可沉,谁论名与利。依倚孟尝君,自知能市义。——《少年行》而上官婉儿更是以才华著称,一向喜欢有才华之人,再加上一直侍奉宫中,别说有才华的男人,连真的男人见到的都少,所以与张昌宗之间有了私情。
正巧,在张昌宗与武则天吃早饭的时候,上官婉儿对张昌宗“暗送秋波”被武则天发现了,当场就扔了一把匕首砸到上官婉儿脸上。
这还不止,当场令人将上官婉儿打入大牢。
上官婉儿被关起来之后,武则天心中矛盾极了,按理说,上官婉儿敢与自己的男宠眉来眼去,按武则天的本性应该将她处死。
可是武则天实在是舍不得,一是上官婉儿才华过人,这样的奇女子实在少见,跟她说话比那些庸脂俗粉更能让人心情愉悦;其次,上官婉儿有较高的政治天赋,为自己制诰下令,几乎不用自己操心。
这样的人才实在是罕见至极,武则天左思右想之下,终于还是决定留她一命,以黥刑代替死刑,让她接受教训。
这种说法来自于民间桃色小说《控鹤监秘记》,真实性存疑,毕竟以上官婉儿的智慧,不太可能与武则天的男宠眉来眼去。
原因之二: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瞾檄》684年,武则天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废皇帝李显,立李旦为皇帝,大权握于武则天一人之手。
应国公徐敬业起兵于扬州,自称大将军、扬州大都督,以勤王救国、支持李显复辟为名,让谋士骆宾王写了一篇《为徐敬业讨武瞾檄》,以此号令天下,拥兵十万,攻打洛阳。
上官婉儿从宫人手中得到这篇檄文之后,因为其文采飞扬,爱不释手,不仅私自将檄文藏起来品读,还对武则天说出要爱护人才的话,言外之意是要放过骆宾王。
三国时期,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曾经投靠袁绍,并在官渡之战前为袁绍写了一篇《为袁绍檄豫州文》,在这篇檄文中,陈琳将曹操骂的狗血淋头,连祖上都没放过,曹操听到这篇檄文当即惊出一身冷汗,导致头痛欲裂。
袁尚兵败之后,陈琳被俘,曹操却深爱其才,舍不得杀掉,让他担任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
上官婉儿也希望武则天如曹操一般,能因骆宾王的才华,而赦免其罪过。
可惜,武则天终究不是曹操,对上官婉儿的话非常不满,本来想要处死她,又怜惜其才华,最后只是处以黥面之刑,让她长点记性。
这个说法我个人也觉得不太可信,毕竟骆宾王与上官婉儿有没有什么关系,哪怕为他说一句话,武则天也不至于大题小做。
原因之三:偷窥宰相议事唐代学者段公路在《北户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唐高宗还在世时,每次与大臣们商议政事,武则天都让上官婉儿卧在案裙下,记录大臣们所奏之事。
有一天,宰相们正在议事,上官婉儿却抬起头偷窥,正好这一幕让唐高宗发现了,告诉了武则天。
退朝之后,武则天非常愤怒,于是拿起一把刀就扎在上官婉儿脸上,并不许她拔下来。
上官婉儿心中惶恐不安,急中生智,作出一首《乞拔刀子诗》,武则天见她才华过人,这才放过她一命。
天后(武则天)每对宰臣,令昭容(上官婉儿)卧于案裙下,记所奏事。一日宰相对事,昭容窃窥,上(唐高宗)觉。退朝,怒甚,取甲刀札于面上,不许拔。昭容遽为乞拔刀子诗。——《北户录》相对而言,最后一种说法比较令人信服,但是毕竟都不是正史记载,孰真孰假,后人也难以知晓当年到底发生了何事。
伯爵和公主什么关系?
伯爵是一个爵位。一般是世袭罔替。而公主是君主制的皇女,即最高统治者的女儿。他们之间没有什么固有的关系,也有可能相爱相杀。
在东方,爵位被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他们的女儿都被称为“公主”,但后世各朝代,爵位成为名誉性的赏赐,未婚女性一般得不到爵位的封赏。西方,在英国5级贵族中,伯爵出现最早。伯爵其实是一个地方最大的封建主,有继承权的女儿往往会被称为“女伯爵”,拥有和父亲接近的权力。但如果没有继承权,也只是平民而已。
慈禧把恭亲王的女儿封为公主?
恭亲王奕䜣相对其子嗣稀薄的兄弟咸丰帝来说,也算是子嗣繁盛的,奕䜣一生共生有四子一女,这一女就是我们文中要讲的被慈禧封为公主的恭亲王长女,也就是后来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荣寿固伦公主。
一、公主其人简介:关于这位公主的名字,历史上并无记载,因为其是恭亲王的长女,所以,在被诏封为公主之前,她的称呼应该是“恭王府大格格”。这位大格格是恭亲王长女,其母瓜尔佳氏为恭亲王嫡福晋,所以,大格格也是嫡出女儿--嫡长女。古代嫡庶有别,这样的出身在当时也是尊贵无比的了。公主为人倔强,性格果敢有决断,为人处世颇有恭亲王之风,就连长相,几乎也是和恭亲王一模一样。但是比较遗憾的是,大格格虽然有着尊贵无比的好出身,却没有幸福的婚姻,她在十二岁的年纪便被慈禧太后指婚给了富察志端为妻,但是婚后生活仅仅过了五年,额驸至端就病逝了,年仅十七岁的公主不得不因此成为节妇,过起了为期五十三年的漫长守寡生涯。据说公主守寡之后,慈禧太后很是自责,每每看到这位自己指婚却年轻守寡的公主,就让慈禧想起了自己年轻守寡的生活,因此慈禧太后对公主心生怜惜,经常召到宫里与之相伴。晚清时期,慈禧太后大权在握,很多人都对她心生畏惧,公主偏偏不怕,不仅在慈禧面前表现得毫无畏惧,还敢于当面批评慈禧。慈禧非但不恼,反而对公主更加宠爱,慈禧晚年与光绪帝母子失和,两宫矛盾尖锐,无人敢言,公主因为身份特殊,经常在慈禧和光绪面前两头劝说,两宫关系一度因此缓和,公主的从中斡旋,慈禧和光绪帝都是学你知肚明的。其实慈禧太后虽然跋扈蛮横,但是对于对其权力没有威胁的人,她还是相当慈祥的一位老人的。慈禧的善待最终也让她自己得到了好报。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先后驾崩,宫中上下一片混乱,摄政王和隆裕太后等人忙着新帝溥仪的登基大典事宜,无暇顾及丧葬事宜,因此将两宫棺椁闲置一旁,无人管理,公主因此大怒,驱车赶到摄政王府,进门便骂,理亏的载沣最终成立了治丧委员会,将两宫棺椁妥善安葬。这是公主为慈禧太后做的最后一件事。
二、为何封为公主:由于恭亲王在辛酉政变中的巨大功劳,慈安、慈禧两宫太后为表谢意,在晋封恭亲王为议政王兼军机大臣的同时,也将他年仅七岁的大格格接进宫中抚养,并破格晋封为只有皇后嫡出女儿才能称呼的固伦公主。两宫太后如此厚待恭亲王之女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来是感谢恭亲王在辛酉政变中立下的汗马功劳;二来就是因为宫中皇室子嗣稀薄。当时宫中除了同治帝以外,就只有丽妃所生的一位公主,两宫太后闲来无事,也希望过继一个女儿来聊以解忧。因此,荣寿公主就成为了最佳人选,再加上公主为人聪慧,不苟言笑,虽然年幼但是举止得体,所以很讨两宫太后的喜欢。
三、恭王为何不乐:对于自己的亲女儿被封为荣寿固伦公主一事,恭亲王表面上虽然感恩戴德,但是私下里却很是不高兴,原因其实很简单,自己的女儿被封为了固伦公主,那就是皇家的人了,自己虽然贵为议政王、军机大臣,但是实际上仍然是外藩亲王的身份,说白了,还是皇家的臣子。既然是臣子那么见了皇家的人就要行跪拜之力,就要称臣,就连公主回恭王府,恭亲王也要穿戴整齐,中门大开,并亲率全家老小毕恭毕敬的跪在王府正门台阶下恭候。恭亲王曾私下里说“别人是母凭子贵,我确是父因女贱。”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能够因为生儿子而身份变尊贵,我却因为女儿封为公主而变得卑贱。不难猜测,前一句话指的就是靠生下同治帝而母凭子贵的慈禧太后。
由于咸丰帝之后的清朝三位皇帝都没有生育子嗣,所以荣寿固伦公主成为了被正式记载在《清史稿》上的最后一位公主,这位公主在清朝灭亡后的第十二年,以七十一岁高龄辞世,成为了恭亲王最后去世的子女。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有哪些字是武则天造的?
唐朝是一个非常神奇而开放的朝代,因为深受胡人文化的影响,在唐朝出现了很多令我们至今都难以接受的事情,比如武则天嫁给了她丈夫李世民的儿子、杨玉环嫁给了她丈夫的父亲杨玄宗等等让人无法接受的事情,都发生在开放至极的唐朝。
除了以上这些事情之后,唐朝的女性也不如其他朝代的女性一般地位低下,和很多游牧民族的女性一般,唐朝的女性差不多是可以拿来当男人用的。
在李渊开辟大唐江山的过程中,他的三女儿平阳公主就曾经率领着一支娘子军南征北战,为大唐的建立建立下了卓著的功勋,从这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那些时代女性的地位。
正是在这种非常开放的文化基础下,武则天这个权柄滔天的女人,才有机会成为了我国历史中的第一个女皇帝,执掌起了整个唐帝国的权柄江山。
武则天走向人生巅峰武则天在当皇后期间,凭借着李治重病难以处理国事的机会,拿捏起了朝廷大权。
在李治驾崩、李治和武则天所生的儿子登上皇位后,武则天迟迟不肯给自己的儿子放权,由此进入了一个垂帘听政的年代。
在她垂帘听政的年代,她曾经换过两个皇帝,直到最后无法控制自己的权欲之心,她才夺走了她儿子的皇位,以一介女流之身登上了皇帝宝座上。武则天成为皇帝后,她首先把唐帝国的国号改为了“周”,她的朝代在后世也被人们称之为武周。
除了这些大方向的改变之外,有一些小方向的改变也是颇引人注目,比如她的造字,就是这些小方向中的一部分。
武则天的造字关于武则天到底创造了多少字,一直有着很多不同的说法,有人说武则天创造了21个字、有的人说她创造了23个字,不过一般主流的说法认为武则天仅创造了18个字。
之所以会有那些多余出来的字,是因为古人在书写的时候没有一个正规书写习惯,从而导致字形发生了变化。
在以错传错下,就出现了两个原本应该是一个字,但是字形发生了巨大改变的字,使得人们产生了武则天创造20多个字的错觉。
关于武则天创造的字,大家可以看一下这张图片,这张图片里就是武则天时期创造出来的字。
不过大家要清楚的是,虽然这些字是武则天时期凭空创造出来的,但是这些字所包含的意思却并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而是以原本存在的文字为主体创造出来的。只是字形不相同罢了,意思是完全一样的。
武则天的名字不叫做武则天而在这里要跟大家澄清一个误解,那就是武则天原本的姓名并不叫做武则天。
武则天只是一个人们对她的习惯叫法,就如同康熙的名字不叫康熙一样,武则天原本的名字叫做武照。
人们之所以会叫她武则天,是因为在她当权的时候,她有一个称号叫做则天大圣,正是在人们这样叫习惯之后,武则天这个外号才流传了下来,反倒使得很多人忘记了武则天原本的名字。
在武则天准备登基当皇帝的时候,她手下有一个很会见机行事的大臣向她提出了提议。
提议让她修改名字,把武照的“照”改成以前没有过的“曌”,这个曌的读音跟“照”的读音差不多,意思上也比较相同,是日月当空照射大地的意思。
武则天在看了他的提议之后,也觉得这个新创造出来的字非常霸气,很符合自己这个历史第一女皇的身份,于是她就用这个字替代了自己名字中原本的照字,修改了名字,把名字改成了武曌。武则天死后那些文字的所去所从在武则天时期,因为武则天是皇帝的原因,所以根本没人敢使用这个曌字取名字。
但是在武则天死后就不同了,在武则天死后,人们根本不是不敢用,而是不想用。
在那个儒家思想浓重的年代,大男子倾向非常严重。
那些文人士大夫们对武则天并没有太多的好感,如果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字用这个文字的话,可能会让人笑话。
如果给自己女儿取名字时用这个字的话,也可能会让人觉得失礼、有希望自己的女儿走武则天道路的嫌疑,于是在那种封建礼数非常严重的年代,就没有什么人会拿这个文字取名字。
反倒是现在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约束,人们给自己孩子取名字的时候,开始大量采用起了这个字,想必不少人的身边,都有使用这个“曌”字当名字的人。
武则天在去世之后,她创造出的其他大量文字倒不至于完全被废除,她创造的文字仍然在历史中流传了下来。
只不过她想用这些新文字取代原本常用字的想法却随着她的死亡胎死腹中了,原本那些被取代的字,又开始重新出现在了世界上,在历史文化中继续起到了它们的作用。所以说这个提问的描述是有着一定错误的,现如今一般认为武则天时期创造出的文字有18个,曌字也并不是没有人不敢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