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问析题,八股文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八股文是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准确说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
八股文是逐步演化而来的结果。
最初的科举考试,多采用各种议论文甚至作诗。
但议论文和诗歌的好坏,很难有什么准确的评价标准。
比如一篇议论文,有的考官觉得写的非常精妙,有的考官则认为写的一塌糊涂。
这样就出现两个问题,一是考官阅卷难度很大,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还需要考官有极高的水平,要非常渊博才可以;二是评价标准不一,为作弊和开后门留下余地,对大部分底层考生不太公平。
北宋开始,王安石废诗赋取经义,将科举考试缩小到儒家经典的范围内,大大缓解了这些问题。
但北宋时期,科举还是采用散文形式,形式多种多样,阅卷难度还是较大,而且以议论为主的评定还是有很多标准。
南宋开始,对文体就有所约束,不能天马行空的随便去写,有一些固定的格式:“有定格律,首有破题,破题之下有接题”,然后有小讲、大讲、余意、结尾等固定段落,“篇篇按此次序,其文多拘于偶对,大抵冗长繁复,可厌”。
这样一来,阅卷的难度就降低了。
元代搞科举考试时间不长,但又有所发展,将考试内容严格限制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书中。
这样一来,对于考官的要求也降低,不需要极为渊博,样样精通了。考官只需要叔叔这四种书,就足以胜任。
明代将科举当作国家头等大事,在朱元璋时代开始约束,到成化年间逐渐形成比较严格固定的八股文格式。
八股文顾名思义,文章有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
除了格式以外,对八股文内容也有严格限制,必须按照“朱圣人”朱熹的观点,不能标新立异,胡乱解读,不得引用经典以外的其它任何书籍。
其实,八股文类似于一种文字游戏。
考生首先要熟读甚至背诵大量科举考试的书籍,并且要熟练掌握八股文的文字技巧,才能完成最基本的八股文写作。
而一般想要完成这些基本能力,至少需要从小进行五年以上的不断学习,当然不排除有少数天才存在。
期间需要进行大量背诵和记忆,以及理解,期间资质较差的孩子就逐步淘汰停止读书。
然而,即便你会写八股文,也不代表你能进学。
由于科举考试每一级都有很高的淘汰率,你一定要写的比其他人好,才有机会出头。
这就是很困难的事情,也是一种淘汰制度。
同时,如果你在科举考试到达很高水平,就不仅仅是会背会解释了,更要考虑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八股文一切对仗,不单纯是声音、词组的对仗,而是思维逻辑的对仗。
所以,八股文本身其实意义不大,但确实能够选拔出一部分读书人。
毕竟八股文是一种游戏规则,要求还很高,能够按照规则淘汰其他绝大部分对手的胜利者,一般都是能力较强的人。
自然,八股文也有很多问题,其一就是可能培养出一些专业的书呆子,只会写八股文,其他什么都不会。
所以,康熙皇帝意识到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空疏无用,实于政事无涉”,于1663年废止八股文。
但是,废除八股文以后,如何选拔读书人才,这就是大问题。
八股文的优势是,阅卷简单,考官随便一看,就能淘汰大部分写的不好的考生。
而留下的卷子经过仔细阅读,可以轻易选出其中佳作。
如果还是使用议论文、散文甚至诗歌,还是存在阅卷问题、评价标准问题,难以解决,最终选出来的人可能比八股文考试更差。
1665年,礼部侍郎黄机上疏:“先用经书,使阐发圣言微旨,以观心术。不用经书为文,人将置圣贤之学于不讲,请复。”1668年,康熙恢复八股文考试。
对于八股文的弊病,其实各朝各代皇帝都心里有数。
1738年,兵部侍郎舒赫德上书乾隆皇帝:“科举之制,凭文而取,按格而官,已非良法,况积弊日深,侥幸日众。应将考试条款改弦更张,别思所以遴拔真才实学之道。”乾隆组织讨论之后,发现没人能提出替代科举之方,这次提议暂且结束。
所以,一般进士考中以后,都会先进入翰林院学习,看看你是不是当官的料。
如果只是单纯的书呆子,就留在翰林院做些文字工作,其他人则可以到地方做官。
很多人攻击八股文,其实八股文在古代来说是相当先进的,中国科举制度也很先进。
八股文同现代教育的主要区别是,他只是单纯的文学教育,没有数学、科学、艺术等各方面的内容。
但八股文存在的时间是古代,不是现代。
散户是怎么赔钱的?
散户在股市里确实是弱势群体,股市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同样遵从丛林法则,弱肉强食,而散户大多数时候都是鱼肉。还有一部分散户往往被戏称为韭菜,韭菜长势喜人,但总是每过一段时间就会被高高举起的镰刀割上一茬。
那么散户为什么在股市里总是容易亏钱呢?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信息滞后股市瞬息万变,有时候股票涨得好好的,突然就来个直线跳水杀跌,出现“天地板”走势;有时候还在半死不活新低不断,突然就出现了连续涨停。其实这些走势都存在随机性、偶然性,但这些走势的后面,本质上都是由资金推动的。
而资金的背后是人,人的后面是依据信息作决策。但是散户获取信息与主力资金存在着明显的不对称,可能有人说,现在都是网络时代了,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还得等新闻登报后买报纸看才知道,现在刷个APP马上就知道最新的新闻了。
这话是没错,但我们刷到的新闻,都是大家能同时看到的,那么这些信息对股价产生的影响会同时反应在每个投资者上,但有些信息我们是看不到的,或者说当我们看到的时候这个信息已经过时,网络只是一种传播方式,并不能保证信息在第一时间公开。
当股价大涨之后,散户看到了利好,然后满仓杀入,其实主力早就知道这个利好了,正好派发筹码给你。当散户看到利空时恐慌割肉,实际上主力在利空前一周就清仓了,现在正好收入带血筹码,因为接下来又要有利好了。这样一来,表面上看,散户总觉得自己做得没错,但钱就是越来越少了。
第二,心态崩了“炒股炒心态”这可不是一句空话,心态需要长期的修炼,有时候比技术还要重要。就好比开车的老司机,他掌握的开车技能和新司机其实是一样的,但是当碰到突发路况的时候,老司机心态稳经验足,可以轻松应对,新司机手忙脚乱,神经紧绷,很容易出事。
在股市里面,散户的心态总是不稳定的,比如说有些散户进入股市,是看到别人炒股赚钱了,可能是自己的同事,可能是朋友,还可能是家人,别人赚能,自己也能赚,然后就入场了。结果买入之后股票马上跌停,心态崩了,只能割肉离场。
还有些散户,买了股票之后,它就是不涨,半死不活,而没买的股却连续大涨,这个时候就受不了了,马上割掉不涨的,换入牛股。结果刚卖掉就连续涨停,一买就就套。这个时候更加气愤,继续换股,越越换亏,越陷越深。还有些散户,开始炒股时运气好,正好买到牛股,赚了一笔,然后觉得自己是股神,就去借钱炒股,甚至套信用卡炒股,这个时候心理压力是很大的,一旦投资不顺,心态崩了,就会加速亏损。
第三,不够专业散户亏钱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不专业。不专业的投资者与专业的投资者在市场中竞争,必然就是亏钱的概率大,毕竟股市里面有人赚钱总要有人亏钱,别人赚的钱就是你亏掉的钱。
有不少散户进入股市,仅仅是因为听说股市容易赚钱,自己对股市根本不了解,既不懂股市的交易规则,也不懂公司基本面分析,更不懂技术分析。那么炒股就如同猜硬币的正反面一样,完全是凭运气,运气好的时候确实可以赚到钱,但没有谁的运气会一直好。
比如说散户看到一只股票大涨了,就觉得是牛股,盲目买入,殊不知这只股票马上就要退市了,然后买进去后血本无归。比如说看到一家公司公告净利润大增500%,以为是绩优股,全仓买进,结果这家公司去年净利润1万,增长500%也只是实现5万的净利润,而公司市盈率高达200倍,结果买了后还是跌。股市里有太多需要我们学习的东西了,要想在股市中赚到钱,就需要让自己变得更加专业。
大多数互金平台为什么做不到良退?
为什么所有互金平台良退进行不下去,观其原因,有得说是因为违规后资金链断裂。从表面看,确有其事,但其良退结果是零返率,对于每天成交量达上百亿的平台来说,就不正常了?更不用说那些挪用资金进行非法投资。获取了高额利润(违规金融投资>实标投资利润)后的金融投机者。按理说,用他们获取得利润进行本金良退都不在话下(如钱包贝贝,晋商贷,牛板金,火理财,财佰通等通过炒期货,股票,房地产,债券等)。据大数据统计和立案后追查结果是,冻结资金与所欠本金比例均在10:1之上。既都有充足资金来进行良退!而不是今天的零返率的结果(三年后均结案)。当然更有甚者的是,那些声誉良好的行业内头部平台,也称在现有环境下,无法进行良退,必须打析。甚至要求零返率结账,达到组织形态归零(显然是牺牲老百姓财产为代价的归零)。
明明良退过程应是上万家平台的主流方向,在现实中,却摇身一变,成为了风毛牛角的持例情况。这就说明良退过程中,池塘里边的水有问题,导致坏死的鱼,都留给了司法。这种不具备善终的环境,是导致良退失败的起因,应引起主管部门的注意和警视。善终过程带来负面影响的结果。且值得我们必须从新思考。
中行原油宝事件大家怎么看?
最新的处理结果已经出来了,负数亏损部分是由中行来兜底的。5月5日中行就原油宝产品穿仓一事再度发表公告,公告的内容如下:
公告内容比较简短,但是信息含量却不小。第一段主要说的了这次负油价事件“导致多头客户产生了大幅亏损”,“客户和中行蒙受损失”,核心意思将这次事件的责任推到了“原油市场剧烈动荡下的极端表现”。
这个观点有没有错呢?如果是在期货市场,这么说是没有问题的,期货交易本来就属于高风险高收益投资,其风险评估属于5级(对应中行评估等级为“进取型”),在期货开户条款中也有穿仓需要补缴保证金的条款;在中行的原油宝事件中,并没有类似的条款,在其宣传文案中反复强调的是20%亏损线,原油宝上线之后主要的客户对象是风险评估3-4级(中行为“平衡型、成长型”)。因此,将风险推给市场显然是不恰当的,甚至可以说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第二段内容说明的是对于穿仓事件的处理,中行给出了2个选择:一个是协商和解,一个是可以通过法律诉讼接近民事纠纷。在末尾还加了一句“中行保留依法向外部相关机构追案的权利”,一抹淡淡的威胁意味隐藏其中。
为了搞清楚和解的具体内容,老易特意跑去几个维权群,搞到了和解的具体内容:
在和解协议当中,中行定义了负价亏损(图中1部分)是由0美元/桶到-37.63美元/桶产生的亏损。针对这部分亏损,中行做了3点让步——
第一点:负价亏损将全部由中行承担。这一点也是此前投资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有不少投资者除了本金全部亏损之外,还需要承担2-3倍的负价亏损,而在原油宝的宣传、说明文档中,是明确提到不会出现穿仓这种情况的;同样对于做市商来说,无负数结余是最基本的要求,不久前老易在相关的文章中有做说明。
第二点:已经从保证金账户中划扣的资金将返回。此前有不少中招的投资者爆料,出现负价亏损之后,银行账户中扣除资金,以弥补亏损。在第一点确定之后,第二点只是附带的,并未显示出中行太多的诚意。
第三点:在负价亏损外,乙方给予甲方赔偿。赔偿的标准并未在协议中表明,老易在维权群里面了解到,赔偿是一对一进行约谈,赔偿的标准是根据账户资金划分。从微信群里面收集的信息来看,中行对于资金量在1000万以下的账户,最高赔偿标准是20%;1000万以上的账户亏损需要自行承担;还有部分网友表示,这份和解协议只是针对中国银行广东分行,其他地区的和解协议并不相同。
客户目前对于“赔偿”这一块的争议最大,有投资者认为在原油宝产品合约当中,20%的平仓线是面向所有投资者,并不是针对1000万以下投资者划定的,进行赔偿的时候,也应该一视同仁才合理;也有投资者认为按照原油宝签订的合约,20%平仓线不属于赔偿范围,应该赔偿全部本金才合理;但是大部分投资者都表示,目前还没有收到中行方面的和解通知。
老易认为原油宝穿仓这个事情其实很简单,在其合约当中有明确说明20%的平仓线,而且中行也打算按照这个标准进行赔偿是比较合理的。对于中行来说,既然已经决定花钱平息事端,就不应该对投资者区别对待,对于投资者来说,按合约办事,保持应有的契约精神也是必须的,“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节课又重温了一遍。
但为什么少年底比婴儿底2638低200点?
名词用完了吧,婴儿低以下,总不能叫怀孕底/胎盘底吧
各种底也是一大创新了,从品牌定位来看,确实是让人容易记住,都是每个人都熟悉的名词,加一个低字,就是一个形象的名词,这几个“底”比他的名字还能吸引人,也是醉了。把股市比作个人也有其道理,但是仅仅只是以出生年龄来划分,他可能真的没想到都用到婴儿了,怎么还能跌了,但是这条路得一直走下去啊,婴儿是生命的希望啊,也讨人喜爱啊,但是婴儿往下就是怀孕、胚胎、胎盘、卵子、精子,都不雅观,拿不出手,这几个名词,后面加个“低”字,怎么念都别扭,不信你试试,传播力弱,哪有婴儿底这么好听啊。
少年底也是好听的,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说过,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智则国家智,以少年底来比喻股市,是寄托了李大霄先生对股市繁荣的无限期望和希冀,这份真挚的感情,这份无私的奉献,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好了,我编不下去了,我也不知道李大霄先生为何要取这个名字,股市在往下掉,名字用完了,就好像明朝的王子,朱家的后代,名字里面都要有金木水火土,按照五行来取名的,当带这些部首的字都用完后,就只能造字了。我们来看看朱家子孙的名字:
儿子:朱标、朱棣
孙子:朱允炆、朱高炽、朱高燧
后代:朱在钠、朱成钴、朱恩铈、朱帅锌、朱寘镧、朱徵钋、朱效钛、朱效锂、朱诠铍、朱弥镉。
是不是感觉和元素周期表很像?没错,元素周期表在1896年传入的时候,因为没有对应的字来翻译,最后就借鉴了朱家后代的名字,这个也算是一大贡献了吧。
从李大霄能扯到明朝子孙,从明朝能扯到元素周期表,不是我博学,实在是我词穷啊,我这算是把李先生的逻辑圆上了吧。
大家听听就当一相声好了,别当真。
主做股权设计、股权激励,业余爱好搏击认同我的观点,欢迎点赞、关注咨询合作请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