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军之争,隋朝开国功臣的结局都是什么?
“开隋九老”是清代小说《说唐》中的概念,指的是隋朝开国的九大功臣,他们分别是高颎、杨素、贺若弼、韩擒虎、鱼俱罗、杨林、伍建章、定彦平、邱瑞,其中前5位是真实历史人物,后4位是小说虚构角色。
不得不说,在大唐的遮掩下,人们往往会忽视隋朝,其实隋朝也是人才辈出、精彩纷呈的时代,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认识一下“开隋九老”。
△高颎,《独孤皇后》剧照
高颎(jiǒng)是大隋最强宰相,没有之一,更不接受反驳。如何理解高颎在隋朝的地位,请参考姜太公之于周武王、管仲之于齐桓公、萧何之于刘邦、诸葛亮之于刘备、荀彧之于曹操、张宾之于石勒(后赵组合)、王猛之于苻坚(前秦组合)、刘穆之之于刘裕(刘宋组合)等等。这些著名的军师智囊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辅佐君王成功开拓大业,居功至伟,无可取代。
高颎童年时,家中有一棵大柳树,百尺余高,繁茂如盖,乡里老人都说这家将来必出贵人。
这个故事是不是很耳熟?
是了,蜀汉创始者刘备小时候家里有一棵大桑树,也是富贵之兆,二人这点很相似。
不过高颎的家境和仕途都要比刘备好得多,刘备那是真的穷困潦倒、难以出头。而出身渤海高氏的高颎17岁便踏入仕途,作了齐王宇文宪的记室。后来表现优异,积累功勋,逐渐升迁。
之后,高颎这一生的伯乐出现了,那就是隋文帝杨坚。杨坚当时任左丞相,把持北周朝政,企图篡位夺权,因而广招党羽贤才,其中最看重的便是高颎。高颎也没令杨坚失望,力表忠心,全力辅佐,很快便成为杨坚身边的重要心腹。
后来杨坚称帝,建隋代周,任命高颎这位得力心腹为尚书左仆射兼纳言,后来又加了个左卫大将军。高颎这妥妥的是实权宰相,杨坚对他的信任真是无以复加。
为何说高颎很被杨坚信重?
这一点单独解释一下。要知道隋唐官职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三省六部制。在三省中,门下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起草诏令;中书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落地过审的决议。而在尚书令虚置的情况下,高颎兼任尚书左仆射和纳言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兼任中书省和尚书省的长官,权力极大,若不是皇帝信重之人,岂能委以如此大的权柄。
高颎也的确才堪大用,他平叛乱、修律法、筑新都、灭南陈,新生的大隋迅速地强盛壮大起来。杨坚可谓知人善任,在宰相高颎的精心治理下,大隋的国力蒸蒸日上,在军事、政治、法律等各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所以说大隋的开国元勋中,高颎居首位,当之无愧。
△隋灭陈,成一统
可惜高颎的下场不太好,最后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他先是因为得罪了独孤皇后,结果被这位堪称“史上最强枕边风”的独孤皇后好一通抹黑,从此杨坚就不待见高颎了,当然这里也有高颎位极人臣引起杨坚猜疑的因素。
至于为何会得罪独孤皇后,主要是因为两件事:
1、高颎正妻去世,独孤皇后热心地想为高颎续弦,让杨坚代为转达,结果高颎以老迈寡欲为由拒绝了独孤皇后的好意。被浇了一盆冷水,独孤皇后自然不太高兴,但也不好发作。结果不久后,高颎的爱妾给高颎生了一个男孩。要是一般人不会觉得有什么,但是独孤皇后特殊,这是位著名的女权主义者,坚决维护一夫一妻制,对于娶小妾、宠爱外室的男人都没有好脸色,好多官员因为不忠于正妻而被独孤皇后忌恨,而后向杨坚打小报告。所以高颎拒绝续弦在独孤皇后看来就是袒护妾室,于是高颎被狠狠地告了一状,吃了瘪。
△杨坚夫妇,《独孤皇后》剧照
2、高颎支持太子杨勇,并且坚定地公开表态储君应该“立长不立幼”。而杨坚和独孤皇后都更看好晋王杨广,想要易储。如此一来,高颎便成了需要被清除的阻碍。这件事能看出高颎还是太耿直了,臣子掺乎到储君之争中向来是没有好结果的。当然高颎本身的处境也挺尴尬,他的儿子娶了太子杨勇的女儿,这使得高颎无形中被绑定在了太子的战车上。
被杨坚夫妇忌惮,高颎哪能有好,最后被罢黜为民。高颎心态倒是挺好,毕竟只是罢黜,没有要命。后来隋炀帝杨广时,高颎被起复为太常卿,高颎依然是那个耿直的高颎,每每出言劝谏杨广的一些不合理举措。孰不知杨广本来就认为高颎是太子党,高颎一片忠心却难以令君王买账。最后有人进谗言诬陷高颎,杨广顺势以“诽谤朝政”的罪名将高颎处死。一代名相可惜下场凄凉,令人唏嘘。
大隋名帅——杨素“臣只怕富贵来逼臣,臣却无心谋取富贵。”
这是杨素曾经对答北周武帝的话,话说得真牛,可见此人性格是颇为自信高傲的。
△杨素,《独孤皇后》剧照
杨素出身弘农杨氏,最突出的地方在于他的统兵能力,用“将”形容他已不准确,他与后来的大唐李靖、李绩等一样堪称名帅。灭齐之战、攻略淮南、灭陈大战、击破突厥,杨素几乎参与了所有重大战役,并且战无不胜。杨素统军军纪极严,不听号令者皆斩,同时他又能保全军士的每一分功劳,恩威并施,因而军士们往往乐意用命。
虽然杨素一度出任尚书右仆射,与高颎共同执掌朝政,但是比起治国能力,杨素不如高颎多矣。
然而杨素的结局比高颎好,得以终老在任上,这是因为杨素懂得揣摩上意,更会讨人欢心。结果就是杨坚和独孤皇后都很满意杨素的会来事,所以高颎被罢免后,杨素便接替成为尚书左仆射。到了隋炀帝时期,由于杨素当初帮助杨广上位,所以杨广表面上对杨素依旧优待。
不过,杨广的疑心病一点儿不比他父亲杨坚轻,位极人臣的杨素引起了他的猜忌。杨素那么人精自然知道这一点,不想活得苟且还拖累家族,于是生病了也不吃药,最终病死在任上,享年63岁。
勇猛有谋,恃功而骄——贺若弼贺若弼乃是将门之后,骁勇善战,少有大志。他曾参加历次重大战役,屡有谋略,功勋颇多。不过贺若弼这人有一个性格缺陷,那就是功劳一多,就开始鼻孔朝天了。贺若弼眼见杨素担任尚书右仆射,与高颎同为宰相,便忿忿不平,竟出言说高颎、杨素都是酒囊饭袋,只有自己才应该做宰相。事实上,贺若弼的才能明显矮此二人一头,他能如此大放厥词,还真是飘了。高颎就不像他这么张狂不实际,在推荐贺若弼出任江淮镇守时还称赞其“文武双全”,你看高颎多有格局。
后来贺若弼每每口吐怨言,多次被惩罚,仍是屡教不改,隋文帝杨坚念在他功劳多的份上,始终没有动真格地惩罚他。但是杨坚惯着他,杨广却不惯毛病。可能是早就看这位嚣张跋扈、说话难听的功臣不顺眼了,给他定了个“诽谤朝政”的罪名,同高颎、宇文弼等人一起处死。
贺若弼的父亲贺若敦当年就是因为乱嚼舌头,被北周权臣宇文护赐死。临终前,贺若敦用锥子扎破儿子的舌头,告诫儿子谨记不要逞口舌快,以免惹杀身之祸。不过看样子老父亲的苦心都白费了,遗传是很强大的,贺若弼最终和他父亲一个下场。
生前上柱国,死后阎罗王——韩擒虎韩擒虎是大隋名将,也是将门之后,他还是大唐军神李靖的舅舅。韩擒虎与贺若弼都是沙场宿将,一路行来皆是功勋卓著。灭陈之战时,二人还互相争功,不过活捉陈后主的功劳还是落在了韩擒虎的手里。然而韩擒虎却安心武事,晚年得以善终,不似贺若弼那般好高骛远、口出怨言,这便是对自我认知的差距。
韩擒虎还有一个值得一说的事,便是他死后广被称为阎罗王。据记载,他病重临死前,邻边的老妇看见他的门下仪仗队很盛大,同王宫一样,老妇人感到奇怪便上前问。队伍中间有人回答说:“我们来迎接大王。”说完人又忽然都不见了。又有人病得很厉害,恍恍忽忽走到韩擒虎家里说:“我想拜见大王。”左右的人问道:“什么王?”那人回答说:“阎罗王。”韩擒虎的手下侍从想打他,韩擒虎制止道:“我生前做到了上柱国,死后能做阎罗王,这就很满足了。”从此生病不起,没几天就死了。
这些事被记录在正史《隋书》韩擒虎的本传中,这类内容在正史中是比较少见的。
帝王之相,重瞳猛将——鱼俱罗鱼俱罗是隋朝猛将,二十岁便加入禁军,在灭陈之战、攻打突厥、镇压叛乱中作战勇猛,屡立功勋。
然而,这个人始终不受隋炀帝杨广待见,因为他的眼睛中有两个瞳孔,称为“重瞳”,这种特征在古代被认为是帝王之相,史书记载有重瞳的包括晋文公重耳、霸王项羽、北齐建立者高洋等人。因而,深信鱼俱罗有帝王命的杨广,寻了个由头杀了他。
要我说鱼俱罗还真是苦命,明明一直为老杨家卖命,却因为相貌这样的理由而被猜忌杀害,真是滑稽又可悲的事。
赤胆忠心靠山王——杨林从杨林开始都是小说虚构人物,不过我个人还是蛮喜欢杨林这个角色,觉得这个角色塑造得挺成功。
杨林是隋文帝杨坚的弟弟,杨广的叔叔,武器很特别,是一对囚龙棒,打翻可不少英雄好汉。杨林一心忠于隋室,替君主南征北讨,平乱天下,可谓劳苦功高。可惜隋炀帝将摊子搞得太烂,老王爷有心振作,却是杯水车薪,最终在截击各路反王时被罗成用回马枪刺死。
杨林的历史原型多被认为是杨爽,杨坚的异母弟,有统兵才能,屡立战功。不过这杨爽25岁就去世了,在人物形象上与老王爷杨林还是差距甚远的。
铁骨铮铮忠孝王——伍建章为了不赘述,我们把小说和评书综合起来探讨。忠孝王伍建章在当山洼一战,连挑南陈十几员上将,冲出重围,叫来援兵,救了隋朝一干君臣,端的是极厉害的猛将。后来杨广弑父篡位,伍建章上殿骂君,搞得杨广下不来台,结果被恼羞成怒的杨广抄家灭族,只剩下儿子伍云召和侄子伍天锡,两人后来分别成为隋唐第五、第六条好汉。
双枪老将——定彦平定彦平早期为大隋创下诸多功勋,后来年事已高便辞官退隐。他是罗成的义父,不过罗成这个义子确实不孝,忽悠定彦平传授自己单枪破双枪之法。事实上,当时杨林攻打瓦岗寨,罗成帮瓦岗,定彦平帮杨林。结果在两军阵前,罗成用忽悠来的新技术打败了自己的老干爹。说起来,定彦平还真是认了个白眼狼。关于定彦平的结局,剧本不同说法也各异,总之好一点儿的还是退隐,最坏的就是被杀。
昌平王——邱瑞邱瑞是秦琼的姨夫,尚师徒的义父。此人为官清正,刚直不阿,后来看透隋朝君臣嘴脸,投靠了瓦岗。在打铜旗阵时,劝降义子尚师徒不成,一怒之下冲撞过去,不慎触柱身亡。
以上就是开隋九老,你最欣赏哪一位呢?
战斗力曾经强到恐怖的戚家军为何在浑河血战中全军覆没?
俗话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历代皇帝都是人精中的人精,不会不明白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外敌当前时,他们把军队看得比命都重,对将领的提防比防隔壁老王还厉害。
手握重兵的将军,没有几个好下场的。
正因为当老板的皇帝对军人很猜忌,给老板打工的马仔,没有一个敢把军队贴上自己的标签,口口声声说忠于皇上还不行呢,胆敢贴上自己的标签,那不是耗子给猫挠痒痒,活腻味了吗?
岳飞为什么结局很悲剧?你千不该万不该,不该让百姓称自己的军队为"岳家军",是个精神正常的皇上听到这三个字 ,都会后脊背发冷。
所以跟岳飞一起抗敌的韩世忠都没事,他的军队没人称呼韩家军,可惜了岳飞被12道金牌召回,弄了个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了。
别骂皇帝,你若是皇帝,你比赵构做得可能还绝。
无独有偶,除了南宋,明代也有一支以"家"字命名的军队,它的名字叫“戚家军”。
戚家军的老大叫戚继光,他是个天生的将才,把行兵布阵钻研得炉火纯青,什么样的战斗,只要让他来指挥,准能旗开得胜、所向无敌。
最难能可贵的是,戚继光不但重视军队战斗力的培养,还非常重视军队建设,戚家军从士兵招募,到士兵体能训练,枪械训练、武器研发都有一套非常科学的制度,保证了军队始终充满活力,在所有的战斗中均能立于不败之地。
尤其是嘉靖四十年抗击倭寇的台州之役,戚家军大小战斗打了十三次,都获得全胜。
其中战果最辉煌的是台州花街之战,此战戚家军斩首308颗,还生擒了2名倭寇首领。
万历二十年(1592年),戚继光死后的戚家军再接再厉,为朝廷立下新功。
这年春天,丰臣秀吉率日军入侵朝鲜,朝鲜向老大明朝求援。
明廷遂决定调集北方边防军抗日援朝,战斗力强悍的戚家军自然也被非常看好,充当了抗倭先锋。
担任辽东经略的宋应昌是浙江人,为了鼓励戚家军到异国他乡跟日本兵死磕,决定在正常军饷之外,给每名南兵"月支粮银一两五钱,行粮盐菜银一两五钱,衣鞋银三钱,犒赏银三钱,共三两六钱",这样算下来,每个戚家军士兵的军饷每年达到了43两,几乎是普通军队士兵的两倍。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如此优厚的待遇激励下,戚家军在朝鲜作战个个都非常玩命,表现异常神勇。
在第二次平壤之战中,戚家军一路高歌勇往直前,第一个冲上了平壤城头,夺取头功。
朝鲜人看得很清楚,他们在史书中描述"南兵不顾生死,一向直前"。
可是功高了,就要震主,戚家军的神勇不但让日军胆寒,也让朝廷发怵,觉得这支军队太彪悍,难以驾驭,如果一旦被敌人所用,走上“邪路”,则后患无穷。
因此,朝廷上下都在渲染戚家军威胁论,都想打压戚家军。
戚家军立下战功,非但没有得到奖赏,反而受到不公正待遇。
平壤之战前,提督蓟辽诸军的李如松曾许诺"先登平壤者赏银万两",然而,战役结束后,李如松只字不提当初的许诺。
宋应昌就说:"平壤首级大功未赏,各军志意似不如前"。
《朝鲜宣祖实录》也记载:"当初南兵先登有功,而李提督不为录功,是以南兵多怨对者……"
这一事件导致的结果,就是"南北将领分为二心,彼此媒孽,是以功罪淆耳"。
人心都是肉长的,立功受奖天经地义,赏罚分明,自古如此。
可是明朝这帮官僚军棍却出尔反尔,背信弃义,戚家军不是什么活雷锋,答应好的补贴不发,奖励不给,说没有怨言是不可能的。
所以明朝皇帝觉得这支军队是悬在自己头上的利剑,不一定什么时候就会落下来。
加上朝中很多大臣渲染戚家军威胁论,皇帝终于下决心除掉隐患。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十月间,奉命回国的戚家军回到了自己的驻地石门寨。此时,天已入冬,由于朝廷欠饷了很久,一家老小全靠自己的军饷,一定揭不开锅了。
戚家军忍无可忍联合向蓟州镇总兵讨薪,要求按当初承诺的双饷标准发放拖欠的军饷,并且兑现平壤之战中率先登城的赏银。
按说在明朝末期拖欠军饷是常有的事,士兵集体讨薪的事也时有发生,袁崇焕就曾经处理过类似的事,即使是把他们的行为叫做哗变,也是按照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只要抓几个带头闹事的就算完事,毕竟士兵的目的是讨薪,不是真正要造反。
可是蓟州总兵王保,早就对戚家军看着不顺眼,干掉他们是蓄谋已久,不过是需要一个借口。
于是,王将军就给他们扣了一个造反之名,对他们挥起屠刀。
最后王将军假装给大家要发军饷,清点部队人数,把戚家军集合到校场,团团包围。
接着,就开始点名,点到一个,官兵手起刀落人头落地。
《明神宗实录》:"及甫入校场,而王保挥兵乱斩,死者无数。"
关于这次屠杀的人数,各方说法不一。
《明史》的记载是"数百人"。
《两朝平攘录》则说"(一)千三百名保尽诱杀之"。
《朝鲜宣祖实录》的记载则是"杀三千三百余口"。
不管杀了多少人,总之这次屠杀过后,戚家军作为军队建制,已不复存在。
明朝后期的皇帝,一个比一个混账,不干正事,也不干人事,所以他们的灭亡也是情理之中的结局,朱由检上吊也是咎由自取。
你知道历史上最艰难的战役是哪一场?
虽然很多人都说现代世界大战的惨烈程度远胜于古代,但是笔者认为很多古代战场远比现代战争残忍的多,而且战争持续时间长,军民死伤太过惨烈。
比如南宋中后期,蒙古攻打金国、宋国,其惨烈程度无法想象。。
蒙古灭亡金国的时候,战争极其惨烈,过程极其残忍,金国地盘的人口出现大滑坡。《元史·地理志》记载:“初,太宗六年(1234年)甲午,灭金,得中原州郡。七年乙未,下诏籍民,自燕京、顺天等三十六路,户八十七万三千七百八十一,口四百七十五万四千九百七十五。”
这一统计数字有所保留。
《经世大典序录·版籍》记载:“追南北混一,越十有五年(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再新亡宋版籍,又得一千一百八十四万八百余户。南北之户总书于册者,计一千三百一十九万六千二百有六,口五千八百八十三万四千七百一十有一,而其山泽溪洞之氓又不与焉。”
据此,南宋领土以外的金国、西夏国领土地大约有1355000户。这一数字比《世祖本纪》所记载的“内郡”户“百九十九万九千四百四十四”少了很多,这肯定不是一年之内的正常增长,显然是出于不同的数字统计范围。
有可能是《元史·地理志》只统计金国、西夏国领土的人口,而《经世大典序录·版籍》已经包括蒙古所管辖的所有人口在内。即使《经世大典序录·版籍》并非如此,在推算金国、西夏国灭亡的时候,人口数可能也要扣除蒙古人口,所以还是以《元史·地理志》作为人口推算的基点。
按照合理的人均口数来推算,这些户口加起来约有605万人。
这场战争持续了几十年,比如至元二十七年距离金国灭亡已经有56年,这期间又可分为两个阶段:从金国灭亡到蒙古灭南宋(1279年)的45年;从灭亡南宋至该年的11年。在第一战争阶段,虽然北方的战事已经平息了一段时间,但拔都、旭烈兀进行了第二、第三次西征,攻打南宋的战争也长年累月的在进行,蒙古又在1254年攻打灭亡大理国;1276年(元至元十三年,南宋德祐二年)南宋投降后,南方的抵抗也从未停止,比如崖山、比如钓鱼城;因此北方要源源不断的为蒙古提供兵源、粮食、武器和其他军需品。对当时已经非常稀少的人口和残破的农业生产来说,这是相当重的负担。
在这种情况下,北方的人口只能以非常缓慢的速度恢复。
在第二战争阶段,由于南北方重新统一,全国性的大型战争已经结束,北方人口和农业进一步恢复,人口增长的速率应有所提高。
但是南方的人民对蒙古一直都是反抗不断,蒙古又先后出征日本、安南,内部还发生乃颜的叛乱,用于作战和提供给养的主要是北方的人口,所以增长率还是不能很高。
由于百姓的赋役繁重,大军征伐不断,北方百姓不堪负担,在蒙古灭亡南宋后,百姓纷纷逃亡江南。
到了至元二十年(1283年),“内地百姓流移江南避赋役者,已十五万户”。
以后,北方的流民仍然大批量流向南方,每年甚至高达数以十万计。
在这一战争阶段中由北方百姓迁入南方的人口估计至少有100万以上,而还有几百万死在迁徙路上。
当时在北方户口中漏登的比例比南方高得多,至元二十七年的实际人口可能接近户口数的一倍,加上100万以上的外迁人口,总人口约为1300万。
以此逆推,金国灭亡的时候约有1050万人口,200万户。
蒙古进攻金国和西夏国前的1208年(成吉思汗三年,金泰和八年,西夏应天三年),北方金国、西夏国管辖领土内的人口总数在5500万至6000万之间。
经过了26年的战争,人口只剩下1050万,也就是原来的18%-19%,不到20%,降幅之大,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上是罕见的。造成如此残忍的人口损失的主要原因,就是蒙古发起的连年不断的大规模战争。
与其他时期或其他游牧民族南下不同的是,蒙古从兴起到进攻中原的时间相当短,而军事征伐又空前成功,因此它既没有足够的时间来适应被征服的农业地区,也没有遇到迫使它调整、改变自己的习性和政策的强大压力。
在攻占西夏国和金国的领土的初期,蒙古甚至还没有长期占领这些地方的打算,更缺乏治理的准备和经验。
对绝大多数蒙古贵族和将领来说,战争的胜利只是意味着能取得更多的奴隶和财物,获得更广大的游牧地,同时也可以满足杀戮敌人的欲望。
所以在战争中,蒙古军人“闻命以杀为嬉”,大量残忍杀害俘虏和平民百姓的现象极其普遍。到1233年占领开封前,蒙古一直实行“凡敌人拒命,矢石一发则屠之”的极其残忍的制度。
尽管由于耶律楚材的反复劝谏,开封的147万难民得以生存,但在此后的军事行动中并未废除这种野蛮的做法,比如窝阔台汗七年(1235年)进兵川陕的时候,还是以“凡城邑以兵得者,悉坑之”为军法。从成吉思汗六年(1211年)开始攻打金国,到了八年的时候,“河北郡县尽拔,唯中都、通、顺、真定、清、沃、大名、东平、德、邱、海州十一城不下”、九年开始围攻金国中都(现为北京)的时候,黄河以北和关中都为蒙古所占领。
成吉思汗从金国中都进行北撤的时候,过居庸关后,“取所掠山东、两河少壮男女数十万,皆杀之”。
河朔一带,“数千里间,人民杀戮几尽,其存者,以户叶计,千百不一余”。
太行山以东,“兵荒之余,骸骨蔽野...城郭为圩,暴骨如莽”。
关中地区“居民百万,以至缁黄,縻灭殆尽...八州十三县,户不满万”。
窝阔台汗四年(1232年)在围攻开封的十六昼夜中,城内外死者以百万计;解围后又碰到大疫,诸门出死者九十余万,因为贫穷不能葬的百姓还没有算在里面。
窝阔台汗五年(1233年),攻陷城池之后,“被俘虏者不可胜计”,强制北迁的时候“路死道路者,踵相蹑也”。
所以到宋军到达开封的时候,“见兵六七百人,荆棘遗骸,交午道路,止存民居千余家”。
蒙古一些将领嗜杀成性,比如木华黎,就留下了大量残忍残酷的记载:攻打绛州,“拔其城,屠之”。“进攻北京(现在的内蒙古宁城西南大明城),金守将银青率众二十万拒花道逆战,败之,斩首八万级”。
对抵抗者如此,对投降者也同样如此。“广宁刘琰、懿州田和尚降,木华黎曰:‘此叛寇,存之无以惩后。'除工匠优伶外悉屠之。”
而且蒙古人在进入中原以后,一直保持着游牧的生产方式,所以不仅不注意恢复农业生产,而且大量圈占土地,废农为牧。在中国历朝历代的战争动乱中,一般在战争结束后,获胜的一方就立马着手恢复农业生产,以便迅速发展经济,增加人口,巩固自己的统治。
但蒙古统治者却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热衷于掠人圈地,以至中原的农业一蹶不振,长期不能复原。
如果说战争中的直接杀伤还有限度的话,由于农业破坏,粮食严重短缺造成的人口减少数量要大得多。不了解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也使蒙古统治者视汉人(包括在金国统治下的女真、契丹等人口)为无用之人,除了掠为奴隶、编入军队以外,就毫无顾忌地大肆屠杀。
大批汉人被蒙古贵族、将领及汉地世侯占为奴隶、部众,不仅使列入户籍登记的人口减少,也造成实际人口的下降。这是由于这些人口的生活、生产条件急剧恶化,不少人被迫长途迁移,正常的婚姻、生育、家庭无法维持,人口的死亡率增加。
著名的钓鱼城战役就是在这种残酷的环境下产生的。从1242年开始,钓鱼城就成为南宋一道牢不可破的屏障,也使得重庆成为南宋在西南地区真正的最后据点,一直坚持到了1278年(南宋景炎三年,元朝至元十五年)。
1276年,南宋都城——临安府被攻占。但是宋军依然在顽强抵抗,包括钓鱼城。
直到1278年正月,在第n次围攻下,城中所有的粮食已经完完全全的耗尽了,最终被陷落,著名的守城将领张珏带着残兵继续进行巷战,最终寡不敌众,自杀被救下,被敌军俘获,两年后在押往元大都的路上成功自杀。
后来蒙古军再次攻打过来,到了1279年(宋祥兴二年、元至元十六年),最后的守将王立在蒙古军答应不杀一兵一卒的情况下,决定投降,而此时的钓鱼城已经整整坚守了36年。
而这时候,南宋朝廷已经投降蒙古已经整整三年了,南宋最后一支残余军队在海陵山(今广东阳江海陵岛)覆灭和陆秀夫怀抱小皇帝跳海身亡,差不多是同一年。
没办法,蒙古太残暴了,没人愿意投降。
玄武门之变为什么没有救驾军队来保护太子李建成?
大家好,我是韩之豫。
“玄武门之变”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唐太宗李世民通过这场腥风血雨的政治斗争,杀了自己的大哥李建成、三弟李元吉,逼迫父亲李渊,最后成功登上皇位,开启“贞观盛世”。
事实上,没有哪一场政治战争是毫无悬念的,在玄武门之变中,不就有人前来救驾保护李建成,甚至有远在幽州的部队在李世民杀掉李建成登基后立马出兵反叛,最后给李世民这个千古一帝造成了一生之中少有的奇耻大辱。
这些前来救驾的军队,是由四位将军带领的,他们分别是冯立、薛万彻、谢叔方以及唐朝初年唯一的异性王罗艺。
冯立冯立武艺高强,是李建成十分器重的心腹将领,因此得以官拜车骑将军,负责掌管东宫的守卫部队,是李建成的亲军首领。当玄武门之变发生时,他的亲军手下很多都逃跑了,冯立感叹说:“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
于是,冯立就率领剩下的人扑向玄武门,但是为时已晚,冯立率人冲击几次,都没能成功,只杀掉了李世民手下的一个将军敬君弘。然后他告诉手下的人说:“只能以这样来报答太子了。”接着他就让手下的人各自逃命去了,他自己在那里等待李世民请罪。
薛万彻薛万彻是唐朝的名将,曾经突袭窦建德取得大胜,当时,他在李建成手下当将军,他有一个哥哥叫薛万均,是李世民的将领。玄武门之变发生时,他也在东宫,因此,没有能及时赶往玄武门,但是,他是一个有将才的人,他知道玄武门此时李世民人多势众,于是他率领着手下的人径直前往秦王府,想要围魏救赵。
只可惜秦王李世民是有备而战,秦王府的守卫拼死抵抗,等来了尉迟敬德回兵来救,而且随着尉迟敬德来的,还有太子李建成的首级。东宫士卒一见太子的头颅,士气全无,薛万彻只好和手下的几十亲军逃往终南山躲避起来。直到后来他的哥哥薛万钧向李世民说情,又来劝降,薛万彻才投向李世民,后来为大唐征讨突厥,成为赫赫有名的将领。
谢叔方谢叔方其实是李元吉的嫡系,但是在玄武门之变中,李元吉和李建成是一根绳上的蚂蚱,所以,谢叔方领着齐王府的士卒攻打玄武门,也算做是救驾李建成。而且,谢叔方是历史上有名的仁义之人,所以,为了报答李元吉的知遇之恩,谢叔方率领齐王府兵马与东宫冯立组成联军,在皇城北阙进行顽强攻击,杀死大将敬君弘、吕世衡,使得李世民兵马几乎丧失招架之功,直到尉迟敬德拿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四处向东宫和齐王府的士卒展示,谢叔方才在战斗之中放声大哭,之后逃走。
但是第二天,他就来到宫中,面见唐高祖李渊,请罪说没有保护好齐王,愧对高祖。李世民知道这件事,也说:“谢叔方真是难得的义士啊。”从而将谢叔方释放。
罗艺相比于其他三个将领,玄武门之变发生时,罗艺并不在长安城内,而是在镇守幽州,他和太子李建成教好,因此当听说李建成被李世民杀害之后,他毫不犹豫的起兵反叛李世民,一方面是害怕被清算,另一方面未尝不是有着对李建成被杀的愤慨。罗艺反李世民的事情,对于唐朝的历史来说,影响更为重大,甚至可以说,罗艺反唐给李世民带来了一生之中难以释怀的奇耻大辱。
电视剧中燕云十八骑,即以历史中罗艺的军队为原型
罗艺之前镇守幽州,最主要的任务就是防备突厥族的侵犯,因为任务重大,所以在唐初才能被封为唯一的异性王。当他反叛李世民之后,突厥族趁着边境无人防守,一路奔袭到了长安城下,逼的李世民不得不和突厥首领称兄道弟,虚与委蛇,送了不少好处才退掉突厥,差一点刚到手的皇位就被突厥打倒。著名的电视剧《隋唐英雄传》中,虚构的好汉罗成,就被描述成是罗艺的儿子,秦琼是罗艺的侄子,罗艺的厉害可见一斑。后来罗艺兵败,被手下的人杀害,头颅被献给李世民。
罗成
综上所述,玄武门之变不是没有救驾的军队,只不过事发突然,“救驾来迟”,才给了李世民机会。当时,玄武门的守将是李建成的手下,不过被李世民策反了,而李建成并不知情,所以他和李元吉上朝时也没有带人,结果玄武门之变就这么发生了,李世民主要是打了个李建成措手不及,不然,胜负犹未可知。
刘邦夺天下的时候秦国的兵力?
刘邦争夺天下时秦国军队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即南征百越的秦军、蒙恬的上郡边军和驻守各地的秦军,其中除了南征百越的秦军没有参与秦末战争之外,蒙恬的上郡边军和各地守军均参与了平叛战争,可惜均损耗殆尽了。
秦国大将王翦在率领六十万秦军攻灭楚国,“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之后,除了部分驻守楚地的秦军之外,其余秦军随即“因南征百越之君”,迅速投入到了攻打百越的战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