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道扶摇任务,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杀前?
说到两江总督马新贻,就必然想到那件惊天迷案“刺马案”,这个案件还被作为“投名状”的素材拍摄成了电影。这位慈禧太后亲选的心腹大臣两江总督被公然刺杀于大街上,留下了种种疑惑,成为清末轰动一时的惊天大案。
刺马案是清末四大悬案之一,之所以能轰动一时是因为当时清朝的两江总督马新贻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人刺杀身亡,作为清朝的一方大员,公然被人行刺身亡自然会引起全国的轰动了,此案一直是历史上的悬案,究竟马新贻因何被杀至今也还是个迷,其背后很可能会牵扯到张之万、曾国藩、李鸿章等大咖。其中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曾国藩,牵扯到当时清朝非常忌惮的一支力量——湘军。
至于马新贻遇刺的过程,在当时来说也是比较离奇的。1870年7月26日这天,作为两江总督的马新贻去校场检阅士兵操练,结束后在两江总督府的路上遇到有人喊冤枉,也就是我们在影视剧中常见的古代百姓跪地拦轿的场面,遇到这种事情,通常是民间发生了冤案,普通百姓无处告状,便有人拦住官员的轿子,希望官员能够替自己伸冤。马新贻当时便停下了轿子,命那个喊冤枉的人上前好了解情况。那个喊冤枉的人近到马新贻跟前后,马上就抽出了刀子刺向了马新贻,马新贻躲闪不及被刺中了腋下,当晚便重伤不治身亡。
1.晋升之路马新贻是山东菏泽人,生于道光元年(1821年)。马新贻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的正牌子进士,走的是科甲“正途”。马新贻从安徽的合肥知县做起,为官勤勤恳恳,政绩和口碑都不错。直到咸丰三年(1853年)时,他迎来了建功立业的机会,当太平军进攻安徽时,淮河南北民众造反,以及盗贼猖獗,时任合肥知县的马新贻虽是文人出身,但整治地方军也有一套本事,合肥守备力量在其治理下,战斗力颇佳,是抗敌平判的有力支撑。
于是在咸丰五年(1855年)时,马心贻受命跟随钦差大臣袁甲三进攻庐州巢湖的太平军,马新贻所率部队在此战中击溃了支援巢湖的太平军援军,接着打下盛家桥、三河镇、柘皋,最终攻克庐州全境。马新贻因此一战成名,官升庐州知府。咸丰七年(1857年),马新贻又在舒城击败了捻军和太平军的联合侵扰,因而被吏部记名以道员任用,这个道员就是介于知府与巡抚总督之间的官职,说明朝廷开始将马新贻列为省总督级官员的储备干部。
一年之后,马新贻便顺利晋升为安徽按察使,但也就在此期间,他遭遇了人生中第一次贬官,原因是陈玉成率太平军攻陷庐州,马新贻不仅兵败,还丢了官印。到了咸丰十年(1860年),在曾经的老领导袁甲三的保举下,马新贻才官复原职。次年,马新贻又在翁同书的举荐下再次入列候补道员。后来袁甲三又向朝廷请求派马新贻赴其大营管理军务。并在同治元年(1862年)时,二人合作再次攻克庐州,不久后他又随唐训平定了苗沛霖叛乱,故而升为安徽布政使。
1868年(同治七年)八月,马新贻的仕途达到顶峰,他从闽浙总督的位置上,调任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马新贻在两江的前任是谁呢?曾国藩。马新贻在闽浙半年后即调到两江,说明朝廷是在重点培养马新贻。
2.治理两江两江虽然号称天下财赋当国之半,但与太平军多年作战,两江早成了烂摊子。即使是曾国藩治理过两江,但两江,尤其是江苏,依旧千疮百孔。
江苏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大量土地撂荒,无人耕种。一是战乱所致,二是农民种地赚不到钱,谁还愿做无用功?马新贻到任时,江苏竟然有60%的土地没有开垦。马新贻告诉属下:要恢复江苏元气,必须提高农民种地的积极性。
马新贻给朝廷上折子,在朝廷批准后,马新贻下令:先确定土地的所有者。之前撂荒的旧田主,必须配合官府确定所有权,否则治罪。而确实没有主的土地,由官府出面,对外招人开垦。规定不管是本省或是外省,只要愿意耕地,官府会给予最大的优惠。为了体现公平,马新贻规定:外省来江苏的军事人员,不允许开垦土地。
一系列举措出台后,很多原来瞻前顾后的老百姓都放了心,旧主回来了,流民也有了种地的积极性。江苏农业逐步恢复元气和发展,客观来说,马新贻是有很大贡献的。
小农经济社会,农业是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但在此基础上,人治,准确地说是吏治,是政治稳定的基石。所以,马新贻特别重视基层地方官的人选。有几个官员不是江苏的,比如山东济南知府袁保庆(老袁嗣父)。马新贻对他比较了解,早在他当浙江巡抚时,就想重用袁保庆,但被朝廷拒绝。这次任两江,马新贻又想起袁保庆,上折子称赞袁保庆为人清廉有正气,不傲上凌下。马新贻请调袁保庆来江苏任江宁盐法道,管一省盐政。朝廷本来还不太愿意,马新贻又上疏力保,说若袁保庆有错,臣甘与同罪。马新贻是两江总督,不能不给面子,朝廷同意了。
马新贻没看错人。老袁的嗣父在江苏盐政期间,日夜辛劳,非常廉洁,没有半点把柄可抓。1873年,年仅48岁的袁保庆死在江苏盐法道任上。可以说,袁保庆是累死的,这从侧面证明了马新贻看人之准。
除了保举人才,马新贻还在江苏到处弹劾办事不力的官员,丝毫不留情面。马新贻是两江总督,面子大,一弹一个准,官员们都怕马新贻,也都收敛了很多。
在清末,处在两江总督位置上的大员们,都必须面对洋务问题,毕竟还兼着通商大臣的衔。马新贻是旧派官僚,但他比较诚实,说自己对洋务不太了解,阅历较浅。不懂不装懂,这是官员难为可贵的品格,很多事情就坏在不懂装懂上。
只不过,马新贻的洋务观,严重跟不上时代。简单来说两个字:退、让。洋人在国内只要受到“不公正待遇”,马新贻就会约见外使,道歉加赔银子。马新贻的心思,无非是:我不懂洋务,那就尽可能的息事宁人,任期到了拍屁股走人。
马新贻要求属下对洋人不要节外生枝,忍一口气死不了人。这在客观上助长了洋人在华的嚣张气焰。清末一步步滑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烂泥地里,马新贻是要负上一定责任的。
在清末那种守旧的大环境中,马新贻没多做什么,但也没少做什么。该做的,他都做了。他该做而没做好的,事实上有很多大员也都没做好,不能苛责马新贻一人。
马新贻被刺时,虚岁也只有50岁,年富力强。他的死,直接影响了清朝在东南的海防建设。马新贻如果不死,继续留在两江。洋务可能办的不是好,至少能稳住两江。
3.被刺身亡马新贻遇刺的过程,在当时来说也是比较离奇的。
1870年7月26日这天,作为两江总督的马新贻去校场检阅士兵操练,结束后在两江总督府的路上遇到有人喊冤枉,也就是我们在影视剧中常见的古代百姓跪地拦轿的场面,遇到这种事情,通常是民间发生了冤案,普通百姓无处告状,便有人拦住官员的轿子,希望官员能够替自己伸冤。马新贻当时便停下了轿子,命那个喊冤枉的人上前好了解情况。那个喊冤枉的人近到马新贻跟前后,马上就抽出了刀子刺向了马新贻,马新贻躲闪不及被刺中了腋下,当晚便重伤不治身亡。
张汶祥在杀人后,大喊“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杀人者张汶祥,一人做事一人当。”主动报上了姓名。这件案子很快就惊动了清廷高层,专案组也很快来到了南京调查此案,那么马新贻为何会被杀呢?马新贻遇刺的背后到底有什么阴谋呢?
1)《投名状》的说法
一般来说,民间有种说法就是马新贻是被自己的兄弟杀死的,而张汶祥就是以前马新贻的结拜兄弟。其实我们看到的电影《投名状》采用的就是民间的说法,马新贻起家于太平天国战争,早年在安徽地区办团练,不过此人带兵打仗的能力不强,一次再剿匪的时候被曹二虎和张汶祥带领的一支土匪军打了个全军覆没,自己也做了俘虏。
曹二虎和张汶祥都是土匪出身,见到了马新贻这样的大官也不敢杀,而马新贻由于战败,所以回去也很可能是死路一条,便一直留在了曹二虎和张汶祥的土匪窝里也没走,时间长了曹二虎和张汶祥竟然被马新贻说动,便投靠了官军,接受了朝廷的收编。
有了曹二虎和张汶祥的助阵,马新贻的部队也是屡战屡胜,官也越做越大,当了大官以后的马新贻便逐渐疏远了曹二虎和张汶祥。在这期间,马新贻还与曹二虎的老婆通奸,这个情况与《投名状》的剧情差不多,之后马新贻怕曹二虎发现了以后会报复他,便一不做二不休弄死了曹二虎。
得知曹二虎的死讯,张汶祥便四处追查曹二虎的死因,最后最终查到是马新贻所为,便有了马新贻遇刺的那一幕。
当然,《投名状》的说法是不靠谱的,因为如果是真的话,那么马新贻与张汶祥彼此是熟悉的,当张汶祥出现在马新贻的面前喊冤枉的时候,马新贻肯定是能够认出来人就是张汶祥的,所以也绝对不会走上前去接诉状,而是本能地躲开。
这个故事的漏洞非常大,但之所以能在民间流传开来,是因为这个故事包含了被炒作起来的三个要素:一是有爱恨情仇,马新贻、曹二虎、张汶祥的爱恨交织在其中,这是成为流传故事的重要因素;二是其中有女人,只要有女人的事,总会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三是大仇得报,坏人有了他应有的下场,听了令人感到痛快。
2)最接近事实的可能
张汶祥在杀了马新贻后,很快就被清廷处死了,案子的很多细节也没有公布,便成了一桩悬案。那么这个背后究竟有什么隐情呢?既然不是仇杀,那么马新贻会因何被杀呢?
实际上,马新贻遇刺最大的可能就是牵扯到了太平天国宝藏的问题。在马新贻就任两江总督之前,两江总督是曾国藩,也就是剿灭了太平天国的湘军主帅。
据说太平天国在盘踞江南的十多年里,到处搜刮了海量的金银财宝在国库里,当曾国藩率军拿下南京后,便上报说在攻城的过程中天平军把南京烧成了一片火海,至于财宝,没有任何下落。
但实际情况应该是,湘军在打进南京城后便四处烧杀抢劫了起来,当时南京城内一片混乱,曾国藩也无法制约自己的下属,其实仗打到当时的程度,任何人也阻止不了湘军抢劫了,毕竟拼了老命打了十多年,为的就是这一天,抢了这一次以后就没得抢了,不仅士兵们个个都参与了抢劫,军官也基本参与了其中,尤其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据说在打下南京后,曾国荃曾经用了40艘大船才把他抢来的财宝运回了湖南老家。
可能曾国藩本人并不想去抢劫,也不想靠抢劫发财,但他的部下却没一个是这样想的,换了任何人当了这个统帅,也只能上报朝廷说,南京的财宝都被一把火烧了。除此之外还能怎么说呢?难道说财宝都被我的属下抢光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朝廷能怎么办呢?说算了,那清廷就威信扫地了。如果说要追查,追查谁呢?全体湘军将士?那全体湘军就会造反了,他曾国藩就是造反的头子了,曾国藩自然是不想这样。
而对于清廷来说能怎么样呢?其实打了十多年的战争,当时清廷的国库早就打光了,也指望着能在拿下南京后通过太平天国的财宝来弥补下财政,这下这个想法是泡汤了。
追查?如果真的追查的话,那么结果肯定是被湘军抢光了,这个事情其实也瞒不住,因为抢劫这种事情我们也都知道,参与的人越少被查到的可能性就越小,如果只是两三个土匪拦路抢劫了一个商家,只要这两三个土匪跑得无影无踪,官府也捉拿不到。但像湘军这样几万人冲进城,抢了好几天,能不让人知道吗?参与人数太多,涉及面太大,很容易让人知道情况的。所以当时的清廷应该是知道湘军抢劫的事情的,但是又能如何呢?真的去追查?那不是把湘军逼反了吗?湘军当时有大约15万人,而且一旦湘军造反,当时的清廷没有一支部队能跟湘军抗衡,到时候恐怕湘军会很快占领整个江南地区,清廷又要跟湘军至少打上好几年了。
所以对于清廷来说,最好的做法就是不激怒湘军,等风波平息以后派人去调查此事,然后从中找几个抢的多的拿办了,从他们身上挖出一部分抢到的财富就行了。当然也不能打击面太大,如果打击面太大,逼反湘军就麻烦了。
所以马新贻遇刺最大的可能就是牵涉到了太平天国宝藏的问题。
3)马新贻遇刺的幕后
因此对于接任曾国藩为两江总督的马新贻,其最为重要的任务其实就是追查太平天国宝藏的下落。而且在当时来说,也很可能要查到眉目了,不然他也不可能被杀。
从张汶祥杀人的情况来看,他也肯定是受人指使,他也当然知道这样的刺杀是有去无回的,他杀了马新贻,自己也必死无疑,那为什么他要杀马新贻呢?应该是雇主答应了他,替他好好照顾家人。所以他才会在杀人后大喊“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杀人者张汶祥,一人做事一人当。”其中“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指的就是他的雇主应该是对他有些恩惠。“杀人者张汶祥,一人做事一人当”,意思就是人是他杀的,和别人没有任何关系,所有的责任他一人承担,同时也是在告诉自己的雇主,要履行照顾他家人的承诺。
那么事情到了这里,最可能刺杀马新贻的人是谁呢?也许你会说是曾国藩,但我认为应该不是曾国藩,一是曾国藩可能并没有在太平天国哪里弄到多少财富,二是曾国藩即便要做这样的事情,买凶杀人,也不至于要亲自出马去买凶了。
其实最可能的人物应该是他的弟弟曾国荃,曾国荃很可能在攻打南京的时候获益最多,如果清廷追查下来,最可能被查的就是他,所以他买凶杀人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当然,对于清廷来说遇到这样的事情还能如何呢?如果真的追查到底,真的把曾国荃一帮人挖出来,虽然当时湘军已经裁撤,但是真把曾国荃一伙人逼急了,他们回到家乡拉起一支队伍造反也不是不可能的。
因此对于清廷来说,这也就是一次追查,如果没有追查出结果也不能怎么样,毕竟当时的清廷确实不敢逼反湘军。
4.总结按照曾国藩对此案的处理来看,马新贻很可能触碰到了湘军将领的利益。曾国荃攻入天京的时候,太平天国的财富都被湘军占了。慈禧派马新贻去当两江总督,自然是有秘密任务的。要不然也不会被刺杀。从曾国藩的反应来看,就是不想查,也没啥可查的,这就是曾国藩和慈禧的博弈,马新贻只是博弈中的无辜牺牲者。
拜登宣布贺锦丽为副总统候选人?
卡玛拉·哈里斯到底何许人也,能让拜登委以重任?
8月11日,拜登宣布,提名卡玛拉·哈里斯为自己的竞选副手。有评论称,这是拜登近50年来政治生涯中最重要的选择。
美国东部时间7日晚8时,拜登以290票击败特朗普成为美国第46任总统,并发表总统演讲。与此同时,作为拜登提拔的副总统哈里斯在特拉华州威尔明顿向全国发表讲话。
那么卡玛拉·哈里斯这样一个出彩的女性,到底是谁呢?她有什么来头,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美国历史上首位女副总统,有多重身份,她既是哈里斯、也是贺锦丽卡玛拉可以说是近几年来美国政坛中出现的一匹黑马,她被拜登选作副手、被奥巴马公开称赞,但是她并不是华人,贺锦丽只是她的中文名字而已。
而“贺锦丽”这个名字,是哈里斯在2003年竞选美国旧金山地区检察长时取的名字,这个名字也瞬间为她赢得了不少华人的好感,随即赢得了旧金山检察长的竞选。
你们想想,当那些生活在美国的华人,在候选人名单上看到有一个名字叫做贺锦丽的时候,第一直觉是不是觉得会觉得很亲切,进而会想投票给她。
贺锦丽本人其实是典型的美国人,她的父亲是第一代的非裔牙买加移民,曾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任经济学教授。
而母亲则是印度人,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既是威斯康辛大学的脑癌医学教授,也是美国医学机构的癌症研究人员。
贺锦丽本人也是一位极其有魅力的政治家,作为拜登的副手,她可以有效吸引非裔选民,因为按照以前的惯例,过往美国的非裔选民投票率极低。
而且贺锦丽在政坛任职多年,跟美国众多的华裔都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因此她作为拜登的搭档,获得华裔的选票几率挺可观的。
同时,贺锦丽拥有丰富的执法方面经验,可以帮助拜登改造美国的刑事司法系统,这是当前美国最重要的话题之一。
二.贺锦丽的职业生涯2005年,贺锦丽当选旧金山市检察长。5年后也就是在2010年,她成为加州历史上第一位女性总检察长。
2016年11月,贺锦丽当选加州联邦参议员,成为美国参议院第一名印度裔、第二名非裔女性参议员。2017年1月哈里斯宣誓就职。
2017年,贺锦丽担任加州民主党籍联邦参议员,致力于推进种族平等、女权平等等议题,更加深入地参与到美国的政治。
2019年1月,贺锦丽宣布她将参加2020年的美国总统选举。她是首位宣布参加2020年大选的非裔美国人,也是第四位宣布参与这次选举的女性。
2019年12月,贺锦丽退出2020年总统大选。
2020年8月11日,总统候选人乔·拜登宣布委任贺锦丽为其竞选搭档,贺锦丽成为美国第一位亚非裔副总统候选人。
这样的贺锦丽,实力强悍。就连克林顿也曾经表示,贺锦丽如果和拜登组合,那将会是“强大的组合”。
拜登本人则称贺锦丽是“无畏的战斗者”、国家“最好的公仆之一”。
“无畏的战斗者”是指贺锦丽在担任加州总检察长时,曾经与拜登的长子一同工作战斗。国家“最好的公仆之一”是指贺锦丽长期的公职身份,个人从政经验非常丰富。
贺锦丽本人在执政期间口碑就很好,很多美国民众盛赞她“清廉且富有正义”。拜登则说:“她是为小人物毫无畏惧斗争的勇士,是我们国家最好的公仆之一”。
由此可见,贺锦丽在美国执政期间的能力上,还是得到各界的广泛认可的。
三.女版“奥巴马”由于和奥巴马一样也有着多元化的身份,不仅是从肤色、个人履历、政治形象,更重要的是她的家世背景等都与奥巴马有些相似,所以贺锦丽又被称为“女版奥巴马”。
而贺锦丽和奥巴马是旧相识,她早在2004年便支持奥巴马。2007年总统竞选中,哈里斯把妹妹玛雅和妹夫韦斯特也一并拉来帮助奥巴马的竞选活动。
在家庭上,两人的父亲都是美国海外的黑人精英群体。奥巴马父亲是肯尼亚来的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也是肯尼亚财政部的高级经济顾问;哈里斯父亲是牙买加来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来是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
奥巴马的白人母亲,是伯克利高材生父亲和夏威夷银行首位女副总裁的独生女,长期在印尼调研和生活,拿到夏威夷大学的人类学博士后不久,因癌症早世。
哈里斯的母亲,来自印度最高种姓 “婆罗门”,到美国攻读内分泌学博士,离异后到“加拿大哈佛”麦吉尔大学任教,是癌症专家,也已离世。
四.贺锦丽本人是极具领袖特性的精英女性贺锦丽本人毕业于霍华德大学,这是一所非洲裔色彩鲜明的大学,被称为“黑哈佛”。后来她又在加州大学哈斯丁法学院攻读法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从事律师,检察官等工作。
作为一名从政的职业女性,贺锦丽本身自带多元进步属性,本身的亲和力,表达能力、领袖气质、筹款能力等方面都十分出众。这也就是拜登为什么会选择她的主要原因。
但除此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原因使拜登选择贺锦丽,是因为他要为自己选接班人。
拜登今年年底就将年满78岁,这个年纪并不能说是年富力强的。那么年轻的贺锦丽无疑是拜登执政期间强有力的辅助。这样美国民众也能更加放心。
拜登自己也曾对外宣称,说自己是新世代领导人的过渡者。因此外界普遍猜测,如果拜登最终当选,也只任一届总统,4年后拜登也许会推他的副手参加总统大选。
所以拜登的副手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有可能意味着将会是4年后的接班人,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甚至是未来的美国总统,不过,这就是后话了。
总结:从以上可以看出,不管从哪方面来看,贺锦丽是美国政界不可多得的精英,是有实力成为拜登的左膀右臂的,贺锦丽对于美国群众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出彩选择。
邬思道离开雍正皇帝?
导读:乌思道是《雍正王朝》前半部九龙夺嫡中的主要配角,在四王爷胤禛夺嫡过程中的许多关键阶段起到过关键的作用。可以说基本上是胤禛登上皇位的幕后推手。更难的的是他智商高,情商也高。在雍正顺利登基后,他急流勇退回归民间。为了避免兔死狗烹的结局,邬先生采用了半隐的方式让君臣彼此都放心。而选择李卫而不是年羹尧作为半隐的去处,邬先生也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的。乌思道半隐的历史背景
乌思道半隐也是无奈之举:虽然他确实不想在掺和到新皇的事务中,但是还是希望无忧无虑的做个自由的富家翁。但是乌思道也知道,这只能是奢望。首先雍正是个刻薄寡恩的君主,在通过黑暗手段登上皇位后自然会和原来的过程做切割。虽然雍正做皇帝确实不错,但是如何登上皇帝这个过程和其他夺嫡阿哥一样腹黑。
其次,雍正登上皇位也很勉强。虽然有张廷玉和隆科多共同见证传位诏书,康熙也确实表明了传位给雍正。但是八爷党怎么能心甘情愿的放弃这把高高在上的椅子呢?如果不是十三阿哥胤祥带着丰台大营的军队杀入畅春园,雍正能顺利的继位?所以老八等人总想板回来,所以乌思道就很有可能成为他们的目标。因为乌思道是雍正登基的总策划,这个老八等人不可能不知道?所以为保证安全,要么乌思道被杀,要么归隐。
雍正对这个门清,所以继位当夜就赶回雍亲王府处理这件事。乌思道早就做好了准备:一方面用三不可用表明自己无意为官,打算归隐。另一方面则是往日的君臣恩情和十三爷的交情来做砝码求得半隐的归宿。
既然君臣达成了半隐的协议,那么下来就是去哪儿半隐?邬先生在获得雍正恩准后,第二天一早就赶紧起身。但雍正还不放心,让老十三趁送行的机会送来了丫鬟如月。至于去哪里半隐,其实乌思道早就想好了那就是李卫处。其实乌思道既然选择了雍正宠臣作为半隐的目的地,那他选择的空间并不大。四王爷做雍郡王时,夹带了里人并不多。除了家生奴才年羹尧以外,只有李卫、高福他们三个从江南收的小叫花子。即使是后来的心腹大将田文镜还是半路捡来的,就这几位你说乌思道有多大的选择空间。
那么我们来看乌思道选择李卫的道理。首先我们排除田文镜,因为田文镜把名声和官位看的很重。说白了所谓雍正的心腹,田文镜绝对算不上。他只是雍正推行新政推出来的样板,但是雍正的心里话或者私事田文镜一件也没有参与过。所以即便是乌思道帮了田文镜一段,那也是乌思道的脱身之计。
半隐的归宿?年羹尧VS李卫咱们先说年羹尧,他是个私心很重的人。说白了在剧中他是以利益为先的人,即使在九龙夺嫡的时候他都还想着脚踏两只船。到获悉将要担任陕甘总督的时候,在没有告诉四王爷的情况下进京去拜见老十四和老八。左右下注的情况很明显,只不过被胤禛敲打加利益诱惑才最后站到了四王爷一方。因为他也知道,因为包衣的原因别人也不可能把他当心腹,只能利益交换。
除此之外血洗江夏镇数百万两银子私自运回四川,这事一点都没跟四王爷说。在担任抚远大将军后飞扬跋扈,不但杀了孙嘉诚还贪墨了数百万两银子的军饷。这些乌思道都是亲历者,他清楚的知道年羹尧和雍正只不过是互相利用。年羹尧的僭越,注定了他的悲剧结局。
虽然乌思道和年秋月有情,但是涉及到军国大事也无法徇私。况且年羹尧手握重兵,桀骜不驯。雍正不可能不做提防,如果多智近乎妖的乌思道去年羹尧处半隐?那就是不是半隐了,那就是赤果果的逼雍正杀他。你们俩打算干啥?一个手握重兵;一个智谋高绝,雍正是不允许的。如果乌思道去年羹尧处半隐那是找死。
咱们再说李卫,李卫是雍正的铁杆心腹。雍正对李卫是非常放心的。首先李卫从叫花子步步升职到两江总督都是来自雍正的提拔。李卫自己都说“四爷是我的根本”。而且李卫是发自内心的尊重雍正:李卫的儿子叫李忠四爷;李卫进京惊喜的说“到家了”;李卫看到雍正吃不了一碗米饭,心疼的流泪;甚至连弘时参与夺嫡暗害弘历的情况,雍正都和李卫分享。
除此以外,李卫草根出身没有任何势力。他的所有权利都来自雍正,别人拉都拉不走也不敢拉。而且李卫来到四王爷府后,受到邬先生的屡次教导。他对邬先生是有很深的感情的,这就是很好的切入点。另外就在李卫在康熙寿诞回京因狗儿(高福)的死触发心事的时候,他和邬先生有过一次交心。虽然很简短,但是非常的深刻。两人交谈浅尝辄止,但是都是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眼神交流中明白了双方的表达的忠诚四王爷的意味。李卫也知道邬先生是个难得的智谋大家,所以非常欢迎邬先生到他那里半隐。
小结:
乌思道去李卫那里本来就是为数不多的选择之一。他早就清楚年羹尧在雍正心中的印象,所以不可能去年羹尧那里。去李卫那里,邬先生既舒服还让雍正放心。这样一举两得,所以邬先生选择了李卫作为半隐的地点。
至于后来去田文镜处,不过是乌思道打算真正归隐山林耍的小花招。以八千两银子的年薪逼得田文镜赶走了乌思道,从此逍遥江湖。以至于后来雍正巡幸河南要见邬先生的时候都见不到了。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老子孔子孟子庄子孙子都是春秋战国名人他们都有何关系?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思想和文化不同流派争芳斗艳、群星闪耀的局面。诸子百家相互争鸣,盛况空前!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灿烂辉煌,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
据《汉书》记载,这期间数得上名字的有189家,著书立说达4324篇。《隋书》等记载,诸子百家实际上有上千家。但影响力大、最为著名、流传最广的不超过12家。
汉武帝时期,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将孔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如此儒家思想统治中国思想文化两千余年。
著名的思想流派有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兵家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题目所提及的孔子、老子、庄子、孙子、孟子5人就来自有名的三大流派:儒家、道家和兵家。
孔子、孟子是儒家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代表,孙子是兵家代表,他们的思想或有雷同、相互渗透,或相互独立、各有千秋。
儒家:孔子、孟子孔子,儒家创始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孔子首创私人讲学,倡导仁义礼智信,他编撰的《论语》是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最博学的人,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体系,主张仁、礼,他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以及主张“为政以德”。
孟子,地位仅次于孔子,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与孔子并称孔孟,被后世尊为亚圣。孟子宣扬仁政,最先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核心宗旨与孔子一致。
孟子把孔子看作心目中圣人的代表,是非常完美的古代先贤,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化身,对孔子非常敬仰,甚至遗憾出生时孔子已逝近100年,无法亲身领会孔子的教诲与智慧。
孟子的一生很像孔子,过着长期的私人讲学生活,中年后怀揣抱负、效仿孔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学生虽不及孔子门下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却也“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
因此,孔子和孟子的关系:
孟子出生于公元前372年,孔子死于公元前479年,孟子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约100年。孟子的老师是子思(孔子的孙子)门人,子思的老师是曾子,曾子的老师是孔子。
在儒家思想中,孔孟形影相随,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孔子曰成仁,孟子曰取义,孔孟宗旨始终相合。因此,对于孔孟关系,冯友兰这样比拟:孔子是苏格拉底,孟子是柏拉图。
孔孟传承是这样一条线:孔子—曾子—子思—子思门人—孟子。《史记》记载孟子“受业于子思门人”,孔孟之间虽隔几代传承,但思想宗旨一致,孔孟学说也称为“孔孟之道”。
道家:老子、庄子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教始祖,五人中最年长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世界100位文化名人之一。庄子是老子理论的继承者和延伸者,老子和庄子并称老庄。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影响深远,他的核心思想就是朴素的辩证法。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讲究物极必反、性命双修、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理论。老子著作《道德经》风靡全球,是全球文字发行量最大的作品之一。
如今天我们最熟悉的是,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老子认为道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本原,缔造成就了天地万物,并非有意而为,而是无意为之,人要顺其自然,这才真正遵循了道的本性。
庄子,道家代表之一,地位仅次于老子,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庄子崇尚自由,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三籁”与《易经》相吻合。
庄子虽是老子思想的传承者,但思想又不同于其他诸子,甚至不同于老子。庄子思想中有自己独到的社会观和人生观,有人认为是形而上学、抽象思辨的理论。
庄子“逍遥法外”之说,我们较熟悉,他塑造了一种“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洒脱与人生境界。当我们陷入人生迷茫时,确有慰藉之效。
总之,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等。如无为而治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其自然,世界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都应遵循道的规律。
因此,老子是道家创始人,道教始祖,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但有一套自己的观点,且看法独到、积极遁世、卓而不群,与老子并称老庄,同为道家代表人物。
兵家:孙子孙子,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后世尊为兵圣、百世兵家之师等。有人对古代世界三大军事家进行排名,欧洲美仅一人上榜,第3名拿破仑,第2名成吉思汗,第1名孙子。
孙子巨著《孙子兵法》被后世推崇,誉为兵学圣典,“世界古代第一部兵书”,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极高的地位。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领域运用十分广泛,还被译为英法德等文字蜚声海外,成为国际兵学典范。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孙子关系从所处年代来看5人的关系。
老子、孔子、孙子属同一时代春秋时期(前770-前453年),老子大孔子20岁,孔子大孙子7岁,那老子大孙子就27岁。孔子数次问道老子,老子是孔子之师,孙子是老子晚辈。
孟子和庄子属同一时代战国时期(前453-前221年),孟子庄子年龄相仿,孟子大庄子仅2岁。老子、孔子、孙子早于孟子、庄子近200年。
从所属派别来看5人的关系。
孔子和孟子的关系。孔子和孟子是儒家的代表,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孔孟形影相随、宗旨一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孔孟思想是一套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并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统治我国思想和文化长达2000多年。
老子和庄子的关系。老子和庄子是道家代表。老子是道家和道教创始人,庄子是老子的继承者与延伸者,且有一套自己独到的观点。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天道”“逍遥齐物”,等等,因此老庄思想构成了一套完整的道家思想体系,尤其老子的《道德经》让世人追捧数千年。
孙子与道家的关系。孙子是兵家代表,兵圣,他的旷世奇文《孙子兵法》享誉世界,《孙子兵法》核心思想是“不战”。
不战不是说不打仗,而是通过战争消灭战争,这就是辩证的哲学思想,与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异曲同工。
孔子和老子的关系。虽然孔子博学多才,但老子也是一位大神级人物,历史上孔子数次问礼于老子,第4次问道老子时孔子已50岁。
还有,按辈份和年龄算,老子大孔子20岁,孔子是老子的后生晚辈,又四次问道老子,因此老子是师,孔子是徒,两人是师徒关系。
写在最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可谓思想开放、百家争鸣、争芳斗艳,点缀了群星璀璨的历史天空,堪与同期的古希腊文明相媲美。
只是后来推行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才让孔孟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影响中国2000多年。
其中老子、孔子、孟子、庄子和孙子5人分别是儒、道、兵三大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对我国古代文化与思想影响深远。
他们之间派别独立,或见解独到,或相互渗透,或卓尔不群等,但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并照亮了中华文明的夜空。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花城腿上为啥有铃铛?
因为花城是苗族人,他们有戴铃铛的传统。
花城在天官赐福动漫第一集中便闪亮登场,虽然没有给出正面镜头,但是腿上的铃铛很显眼,花城周身的细节非常尊重原著。按照剧情显示,当时谢怜去凡间做任务,捉拿诡新郎。当他扮成新娘子,坐在花轿里,由南风、扶摇护送着前往与君山时,突然遇到鄙奴的伏击。南风、扶摇先行一步,将轿夫带到安全的地方暂避。于是,现场只剩下谢怜一人。这个时候花城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