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祭日停止一切娱乐活动,戈尔巴乔夫晚年生活是怎样的?
先说答案:惨!但好的只是生活上惨!
并且他还活着!
活着!!!
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之后实际上就已经失去了对苏联的掌控,叶利钦步步紧逼,最终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领导人的身份,并将核武器的指挥权移交给叶利钦,戈尔巴乔夫的时代,一去不回了。
戈尔巴乔夫是从契尔年科的手中接下这个红色帝国,当时的苏联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的状态,经过他的各项改革,不懈努力,这个上个世纪能与美国相抵抗的帝国解体了。戈尔巴乔夫其实是尽力的了,现在除了少数怀念苏联时期的人来说,戈尔巴乔夫是一个罪人,但是对于大部分的前苏联人来说,虽然惋惜苏联的分裂,但是心底上基本都是愿意的,同时对戈尔巴乔夫也是认可的,对他并没有多大的责难。
戈尔巴乔夫卸任以后,俄罗斯政府对于这个苏联最后一届领导人给了一定的关怀:一栋别墅,每月4000卢布的退休金,17个保镖和一辆轿车。对于一向习惯于妥协的戈尔巴乔夫来说,这样的待遇完全能够满足,除了保镖对他的生活进行监视外,戈尔巴乔夫该吃吃,该喝喝,小日子过得悠哉悠哉,而且他还有一个和他相濡以沫的老婆,两个人一直很恩爱。
但是好景不长,只不过一年时间,卢布开始了迅速贬值,4000块钱的养老金的实际购买力直线下降,但是俄罗斯政府并没有相应的提高戈尔巴乔夫的退休金,依然每月发放4000元。生活水平直线下降,好在还有房子,还有老婆!
在这种情况下,昔日的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也要出来谋生了,当时的他已经有60多岁了,但他要生活,要养老婆。于是他开始了出版文章,写自己曾经的生活,执政时期的想法,向西方媒体投稿,一边在纸上写下自己往日的风光,一边想着该怎么写,别被退稿了啊!
后来的他经常出现在各大媒体上,给LV包代言,必胜客代言,上台当主持人,不时受到观众的嘲笑,戈尔巴乔夫也是回以笑笑的表情,早已经褪下了曾经的骄傲,败给了现实,败给了生活,不过好在,戈尔巴乔夫依然在俄罗斯好好的活着呢!
请问一下兰州今年不能祭祀了吗?
是的。
兰州市民政局
关于2020年清明节期间暂停祭扫活动的
通 告
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关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分区分级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民政服务机构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以及《民政部关于做好2020年清明节祭扫工作的通知》和《甘肃省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人员管理的通告》要求,为巩固兰州市疫情防控成果,避免清明节期间因集中祭扫活动引发输入性和聚集性疫情,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经兰州市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现就有关事宜通告如下:
一、从即日起至4月15日,全市所有骨灰堂、经营性公墓、公益性公墓等殡葬服务机构暂停现场祭扫,暂停举办集体公祭、骨灰树葬、骨灰撒散等聚集性活动。
二、各殡葬殡仪服务机构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规定,并对墓区设施环境进行一次清明节清理打扫,广大市民可在疫情结束后赴现场祭扫。
三、缅怀亲人,贵在心意,重在文明,请广大市民在家中通过家庭微信群、网络追思会、制作思念卡、敬献鲜花、书写寄语等方式进行祭奠。
如何看待蒙古国内宣传的匈奴是蒙古祖先?
如何看待蒙古国宣传的匈奴是蒙古祖先?其实这个问题,大可不必太认真对待,因为蒙古国对北亚历史的观点其实并不代表国际主流观点,而某个国家对某个历史问题的非主流看法其实也真的没有那么重要,在这方面可以参考韩国人的某些史观。而匈奴虽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却因为消失的年代过早,所以留下了很多谜团。最基本的,现代人连它究竟是什么民族都无法确定。而且关于匈奴的族属,有兴趣沾边的其实不光是蒙古国,还有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国家,今天我们就来简单介绍一下现代关于匈奴族源探寻。为什么说匈奴民族属性成谜?
其实匈奴民族属性成谜可以说是一个国际共识,而且也曾经成为过国际历史学界的热点议题,因为匈奴不仅是涉及到中国古代历史乃至东亚古代史的一个族群,它和后来出现在欧洲的匈人之间可能也有关(相关内容桃花石杂谈写过很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所以匈奴的民族属性其实可能还是一个对欧洲历史产生过根本影响的问题,因此从19世纪开始,一直到今天,都有无数欧洲历史学家对匈奴的民族属性进行过深入研究。
(鼎盛时匈奴的大致活动区域)
而除了学术方面的研究之外,有至少两个国家还因为民族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将匈奴视为自己的祖先,或是有关联的先祖。首先当然是蒙古国,这个原因当然也挺简单,因为匈奴活动的地域和后来蒙古民族活动的地域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而且根据历史记载,匈奴人在一些文化和习俗方面也和后来的蒙古族有类似的地方。桃花石杂谈觉得蒙古民族和匈奴有一些历史渊源基本没有疑问,但说是一个民族则是过于武断了。因为本身在公元13世纪蒙古民族正式成型时,其内部的民族性都还不统一,像塔塔儿和克烈等部族都还是说突厥语的,蒙古族真正统一的民族性形成其实差不多要到13世纪中叶才实现。所以在此之前的草原部落族属复杂,本身就根本不是一个民族。而且匈奴人的民族属性争议之大,其实远远超过普通人的想像,以严谨的态度来看,任何一个民族和匈奴之间的关联都是不可能确定的。
(汉匈对峙形势)
而另一个自认为和匈奴有渊源的国家就是韩国了。因为朝鲜半岛有史籍记载说公元7世纪时朝鲜半岛新罗国的文武王金法敏来自一个匈奴部落,或者说有匈奴血统。而有韩国历史学家认为,这个部落是一个说朝鲜语的部落,他们曾是匈奴的一部分,后来匈奴衰落之后回到了朝鲜半岛,通过通婚成了新罗的王室。所以在他们看来,匈奴和朝鲜民族的渊源,那也是不是一般的深滴。当然,这个观点桃花石杂谈就不评论了,韩国这个国家某些非主流史学家的史观大家也都知道,今天这个信息也就是给大家增加一些谈资吧。
学术界对匈奴族源的认真探讨前面提到,因为匈奴和匈人之间可能的渊源,所以匈奴的族源其实在国际学术界也一直是个热门的议题,所以相关学术研究的数量也很多。但因为历史资料的稀缺,大量的研究并没有使匈奴的民族属性得到澄清,相反却使它成为了一个完全没法定论的悬案。
(南(South)北(North)匈奴与汉朝的形势)
在这里还是简单地跟大家介绍一下现在这些历史学家都是怎么研究匈奴民族属性的。当然可能很多朋友最先想到的是基因研究,但因为年代极其久远以及古代游牧民族本身生活习性的影响,这种基因研究其实很难得出令人信服的结果,而且基本上是每个研究得出的结果都不一样,所以基本上只是能帮助人们倾向于确认匈奴可能是黄种人,再具体一些的结果就不可能得出来了。而其它一些考古研究,包括对古墓葬头骨的研究和墓葬器物的研究,也只是能确定它大概和哪些后世民族比较接近,而接近的民族又很多,因此也很难确定匈奴这样的古游牧族群的具体族属。
(匈奴时代的长弓)
所以相对来说要发现匈奴民族属性,最精确的工具其实还是通过对匈奴的语言进行分析,但问题是匈奴自己没有文字,因此匈奴的语言唯一的记录其实就是古代中原汉文史籍一些只言片语的记载了,而其中大部分还是一些匈奴人名、官名和地名。但因为这些记录的数量并不算多,而且再考虑到汉语本身的语音变化,所以到现在为止,无论是按照哪种假说去研究,得出的结果都很不令人满意。
那么现在我们就来具体说说不同学者研究出的可能结论都有哪些。其实和很多人想像的不一样的是,关于匈奴的民族属性,一个相对主流的结论竟然认为匈奴人可能是一个说伊朗语族语言的族群。比如在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出版的《中亚文明史》一书里,其编者雅诺斯•哈勒马塔曾这样说道:
匈奴的贵族部落和首领都有着伊朗语族的名字,所有汉文史料记载的匈奴名字都可以用斯基泰语(一种东伊朗语族的语言)来解释,因此很明显,多数匈奴部落都是说东伊朗语族语言。
(斯基泰语族分布区域(黄色),下方红色区域是今天的伊朗(波斯)地区)
所以这是基于语言分析之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当然他的这种说法也是一家之言,很多人并不认同。而另外一种流行的说法就是蒙古语族的民族了。因为汉文史籍里记载的某些词汇和蒙古语族里的词汇也有类似的地方,而且有些史料里曾提到成吉思汗铁木真曾将冒顿单于称为远祖。而另外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匈奴人是一个说突厥语族语言的族群,这种说法除了一些语言学的分析之外,还基于《北史》和《周书》等史料里的一些线索,以及中亚粟特人的一些石刻文字记载。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匈奴人可能是说一种叫叶尼塞语系的语言,这个语系主要是西伯利亚地区一些土著民族的语言。因此可能匈奴人和这些民族有一定的亲缘关系。这些学者认为像腾格里(上天)和可汗等词汇虽然在蒙古语族和突厥语族里现在也都有,但最早是来自叶尼塞语系。
(叶尼塞语系分布区域)
因为不同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而且哪个结论都不能让人满意,因此从公元19世纪开始,就有一些西方学者提出所谓匈奴并不是一个民族,而是不同族群的联合体,匈奴人可能不但没有统一的语言,而且可能连人种都差异很大。不过同时,还有一些学者又提出了一种假说,即匈奴人是说一种现代已经灭绝,而且和现在其它语系都不一样的语言,所以才会出现现代用哪种语系对匈奴语进行分析结果都不理想的结果。如果按照这个理论,那么匈奴恐怕和现在的所有民族都是有一定差别的。
所以总体来说,匈奴的族属在现代是个无解的难题,哪个民族宣称本民族和匈奴是同一个民族其实都缺乏过硬的证据,也不可能得到普遍的认可,这一点无论是蒙古国还是韩国怎么说其实都产生不了太多影响。匈奴族属的确定,恐怕还要寄希望于未来出现突破性的考古发现,或者有突破性的历史研究方法出现了。为什么各省要争抢名人故里?
争夺名人故里由来已久,一个历史名人,身后的是非竟比生前多得多,这是幸或不幸?
一曾子死后大约1900年,他的墓被“发现”了。
明朝成化年间,山东嘉祥县的官员上奏朝廷,说有个渔民在本县南武山南麓一个坍塌的洞穴里,发现了一个悬棺,还有墓碑,上面写着“曾参之墓”。
当时的皇帝是明宪宗朱见深。朱见深喜欢新奇事,钟意玩颠覆,一听到这个重大消息,连下圣旨,要求当地好好保护曾子墓,差点就授为当年的“十大考古发现”之首。
嘉祥县随后奉旨大兴土木,在南武山南麓新建了曾府、曾庙、曾子墓等纪念性建筑。
到了嘉靖十八年(1539),明世宗下诏,一定要找到曾子后裔。普天之下,没有皇帝找不到的人,于是在江西永丰县找到了曾子59世孙曾质粹,给了他一个封号,然后全家迁徙到嘉祥县。
作为孔子的主要弟子,曾子是“儒家四圣”之一。古代主要史籍均把他记载为费县南武城人(现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
曾子画像。
这下问题来了,费县的官员感觉被抢了老祖宗一样,不可接受。他们多次上书山东巡抚、三司,请求上级官员主持公道,说历代史书明确记载曾子故里为春秋鲁武城,在费县境内,怎么突然跑到100多公里外的嘉祥县去了呢?
但这事有皇帝的批示在那里,上级官员也不敢作主啊!
费县人始终咽不下这口气,到了清代,乾隆年间重修位于南武城的曾点墓、曾参墓,朝廷礼部也认可了费县的曾参墓。这意味着,明朝皇帝力挺的嘉祥县新发现的曾参墓遭到了“打假”。
这场发生于明清时期的曾子故里之争,至此告一段落。
但直到今天,平邑县(原费县)和嘉祥县依然引用各自的历史资源,把自己当做真正的曾子故里。为此,两地时常爆发口水战,并屡屡涉及教科书、各种辞典关于曾子籍贯的注释权之争。
比曾子有两个故乡更吊诡的是,他迄今还有两座墓!
网络百科上,关于曾子墓的两个定义。
二身后是非犹未了,岂止是曾子一人?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一篇《出师表》,提及一处地名,千百年来就让两个地方为争夺诸葛亮故里,闹得不可开交。
迄今,湖北襄阳、河南南阳都认为自己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两地分别拟投资百亿规模去打造古隆中、卧龙岗。
早在清代道光年间,一个叫顾嘉蘅的官员就遇到了诸葛亮归属的棘手问题。
顾嘉蘅是湖北宜昌人,一生曾五次出任河南南阳知府。他很敬重诸葛亮的人格,在南阳知府任上曾亲自主持重修南阳武侯祠。
当时,诸葛亮的躬耕之地隆中,到底在哪个地方早已争论不休。河南、湖北两省,尤其是襄阳、南阳两地的文人,均引经据典,希望坐实隆中就在本省的结论。
表面是学术争论,其实充满地方意气。
南阳当地的文人于是提出来,请顾嘉蘅为南阳武侯祠写副对联。
这样,顾嘉蘅的身份就显得很尴尬:一个湖北人做了河南南阳的父母官,他应该怎么对这场争论进行表态?
如果倾向诸葛亮躬耕于襄阳,则逆了南阳人的心;如果倾向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则要背负出卖桑梓的骂名。无论怎么说都不合适,真是左右不是人。
但顾嘉蘅毕竟是进士出身,文才了得,憋了许久,终于憋出一个大招。他提笔写道: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意思是,诸葛亮一心报效蜀汉朝廷,对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都一样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今诸葛亮早已名满天下,人人皆知,后人就不必再分辨他属于襄阳还是南阳。
此联立意相当高远,顾嘉蘅借此也名扬天下。
然而,南阳人、襄阳人并不买单,他们一致认为这是和稀泥,不但没有消解两地纷争,反而加深了两地的芥蒂。
有意思的是,在争夺诸葛亮的过程中,最受伤的反而是诸葛亮的出生地——山东临沂。南阳、襄阳争得不亦乐乎,所争不过是诸葛亮出山前寄居地,而他的出生地,通常所说他是哪里人,这个最重要的信息点,却被无视了。
山东人心里苦啊。
襄阳,古隆中,三顾堂。
三以上,我只是随手举了两个颇有历史渊源的个案,想必大家已经看出来了:包括曾子、诸葛亮在内的历史名人故里之争,古今皆然,但从古演变至今,有一个明显的“脱虚向实”的转变。
简单来说,古人更多争的是文化认同、地方荣誉等“虚荣”,今人更多争的是文化资本、旅游资源等“实利”,有名人故里的加持,可以打开名气,发展经济,助力政绩。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数得上号的一线名人,都遭到两地、三地甚至数地的争抢。
抢名人的地方太多,老祖宗明显不够用了!
最近,我看了许多争夺历史名人故里的资料,简单梳理了一条争夺脉络:
抢历史人物—抢神话(传说)人物—抢小说(虚构)人物
第一阶段,各地开始争夺历史名人故里,这些名人是实实在在存在过的。比如我前面举的例子,嘉祥县和平邑县抢曾子、南阳市和襄阳市抢诸葛亮。
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
一个周瑜,有安徽庐江县和舒城县在抢,闹到最后,需要安徽省政府出面开协调会。
一个李白,出现四个故里,分别为四川江油、湖北安陆、甘肃天水、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碎叶城),搞到要打官司。
一个朱熹,竟有两省四地——福建的尤溪县、建阳市和武夷山市,以及江西婺源市,自命“朱熹故里”,分别倾注地区和省域之力,砸钱证明自己是朱熹真故里。
一个曹雪芹,也有四省四地在轮番证明自己是“曹雪芹故里”,各怀鬼胎,有的是认真的,有的花钱请学者当枪手,弄假成真,有的纯属碰瓷提高知名度……
到第二阶段,真实的历史名人不够用了,有些地方遂开始抢神话(传说)人物。
这些人物,要么涉及民族起源信仰,比如伏羲、神农氏、黄帝、炎帝、大禹。无论历史还是考古,均无法证实存在过的人物,因为有共同信仰的背书,很多地方明目张胆地抢起来。
前两年,陕西、河南就再度掀起公祭黄帝的争夺战。相关人士一语点破:背后利益巨大,呼吁国家介入,给个定论。
这中间最荒诞的是,2012年,山西吉县宣传在当地人祖山考古发现了“女蜗遗骨”,由此证明吉县是“女蜗故里”。
消息一经披露,网友说:接下来,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也要相继出土了。最后,吉县当然被打脸。
但网友的调侃与担忧,还是变成了现实。到了第三阶段,各地真的开始抢小说虚构人物了。
孙悟空,大IP,全国有六个省在抢“他”的老家!最搞笑的是山西娄烦县,请了专家一本正经地论证孙悟空老家就在娄烦,其中一条理由是“这里的居民大多数都姓孙”。真是雷死人不偿命。
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感人,家喻户晓,于是全国有十多个地方都自称“梁祝故里”。梁祝再世,化成一对蝴蝶是不够的,得化成一窝才行。
这种无厘头的争夺战,发展到极致,终于结出了一朵大奇葩,那就是数年前的“西门庆故里”之争。山东阳谷县、临清县和安徽黄山市,两省三地,相继把虚构的负面人物西门庆,当成振兴本地经济的“文化产业英雄”。
其中,阳谷县表示要建设“水浒传·金瓶梅文化旅游区建设项目”,临清县提出打造“西门庆旅游项目”,而黄山市则声称将投资2000万元开发“西门庆故里”(媒体介入后,该市表示已经停止这个项目的运作)。
古今奇观,黑色幽默!
四眼睁睁看着各地对历史名人资源的争夺“步步深入”,我一直想知道,这种混合了地方荣耀感与经济实际诉求的闹剧,它的终点会在哪里。
直到我看到去年的一条旧闻,才明白,有些地方、有些“专家”,已经不屑于在国内争争抢抢了。
他们的目标,直指人类文明发源地。
一本名为《文明源头与大同世界》的书中,作者声称研究发现,人类文明发源于中国大湘西地区,后来西迁,才开创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
《文明源头与大同世界》一书部分目录。
在“学术战狼”的眼中,大湘西天下无敌。
相比之下,此前抢诸葛亮、抢炎黄二帝、抢西门庆的那些地方,格局都太小了,缺少天下观和世界观。
照此发展,我一点儿都不怀疑:接下来,有些地方要准备抢宇宙中心了。
哪些历史人物其实近乎完美却在历史中存在感不高?
一百年前人尽皆知,一百年后鲜有人知。
举例出历史上那么多近乎完美的人,其实那些历史人物存在感一点也不低,翻书看报上网经常可以见到那些名字。但真正完美又存在感不高的历史名人,笔者首推近代史的萨镇冰,也可以说萨镇冰就是一部近代史。一百年前萨镇冰人尽皆知,时至今日又有几人知晓?
▲萨镇冰戎装像
雁门人杰,出身名门萨镇冰,色目人,中国近代海军史上著名的爱国将领。一生苦苦探寻拯救中华民族的道路。萨镇冰始祖萨拉布哈为元初名将,深受忽必烈信任,皇帝赐姓萨,其子为元朝著名诗人雁门才子萨都剌、自此后萨氏家族人杰倍出,例如明朝礼部侍郎萨都琦,抗日战争中阵亡最高军衔海军军官中山舰舰长萨师俊以及近代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厦门大学第一任校长萨本栋等。
年幼入船政学堂,青年出国深造萨镇冰一生戎马三十年,并未打过一次功炳千秋的胜仗,却在各党派以及民间有着极高的评价。左宗棠在调任陕甘总督前力荐萨镇冰父亲的好友沈葆桢主政福建船政,十岁的萨镇冰依托这层关系获得考入福州船政学堂的机会。
光绪二年萨镇冰与刘步蟾、严复等官费留学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光绪六年,萨镇冰学成回国。光绪八年中法马江海战,福建水师惨败,在天津水师学堂任教习的萨镇冰深受影响,不甘于此,一心上前线报国恩,屡次主动请缨。光绪十年,萨镇冰调任威远舰管带。
海军解散,回乡教书度日光绪二十年,日岛保卫战爆发,奉命驻守日岛炮台的萨镇冰率部顽强的抵抗日军,在日军18艘舰艇的围攻下,萨镇冰率部抵抗11天,最终在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的命令下才撤回刘公岛。
▲甲午海战
没有能参加黄海海战这让萨镇冰满怀遗憾,在甲午战争后期也没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作用。不久后,中日甲午战争已日方胜利告终,背锅侠丁汝昌殉国。清政府遣散海军官兵,萨镇冰重新回到老家福州。这时的萨镇冰父母双亡,妻子早逝,独留一对子女,身亡他长的萨镇冰只得去私塾中担任教师糊口度日。
▲中间戴新式军帽者为萨镇冰
心怀壮哉,卷土重来光绪二十二年,两江总督香帅张之洞聘请萨镇冰担任吴淞炮台总台官、自强军帮统。光绪二十四年,清朝海军重建,北京海军水师统领叶祖珪举荐萨镇冰任水师统领,萨镇冰拒绝,于是清廷便授予萨镇冰担任帮统兼任海圻号管带。
▲海圻号
清末海军第一人,科学管理军队光绪二十八年萨镇冰统领所有北洋海军军舰,萨镇冰奉命重新组建海军学校,在甲午战争中萨镇冰深知烟、威水手在海中英勇善战,便就地取材以烟台威海为中心招收学员。萨镇冰亲抓亲问,大胆革新,受到了朝内外的一致认可,烟台海校在萨镇冰的主持下成为各海校之首。
在萨镇的建议下,清政府扩大海军学校规模,光绪三十三年烟台海军学堂成立。光绪三十四年清政府准许萨镇冰的建议,每年派军舰抚慰南洋各地侨胞,开创了近代中国政府要员联络华侨感情的始端,为日后东南亚华侨支援抗战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宣统元年,清政府委任萨镇冰委为筹备海军提督,萨镇冰统一之前分裂的南北水师,萨镇冰深知甲午海战中失败的缘由,对海军进行科学化管理,统一官制、军服、旗式和号令,这在中国海军史上为头一次。
▲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爆发后,萨镇冰担任角色十分重要,手心手背都是肉,秉承一生不打内战的原则,萨镇冰在深思熟虑后选择了离开是非之地,临走前默许了海军官兵起义。
再次出山,白首不失赤子之心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后,萨镇冰重新出山任海军临时总司令。后来,大总统徐世昌请海军总长萨镇冰暂代国务总理一职。
直皖战争爆发后,为保军舰不受损害的萨镇冰辞去兼职,只任海军总长。1922年,萨镇冰辞任海军总长,北洋政府任命萨镇冰为福建省长。
1926年,年近古稀的萨镇冰辞去职位以三山野老的身份召集福州商甲,集资救济战乱中受害的灾民,事必躬亲,年老的他睡祠堂,住公所,日以继夜的在赈灾前线忙碌,自此萨镇冰又多了一个“萨菩萨”的美誉,民间自发建立“萨公长寿亭”来纪念萨镇冰的功德。
▲萨公长寿亭
修路、筑堤、赈灾、建桥,或许这时候的萨镇冰是他这一辈子最累的时候,又是最开心的时候。
▲七七事变
1933年以十九路军为主的军队发动抗日反蒋,老骥伏枥的萨镇冰不畏强权,当仁不让的加入其中。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年近杖朝的萨镇冰拖着年迈的身子辗转于四川、贵州、湖南、云南、广西、陕西、甘肃等地宣传抗日救亡。1949年8月,一生坚决不打内战的萨镇冰拒绝了代表下野的蒋介石前来邀请他去台湾的国民政府代总统李宗仁选择支持我军。
老将壮志未酬建国后,萨镇冰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职。
1951年,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后打进了汉城,这是清末以来中国人第一次占领他国首都,对手还是当年欺凌中国的列强。想到57年前的甲午海战萨镇冰老泪纵横当即提笔作诗“五十七载犹如梦,举国沦亡缘汉城,龙游浅水勿自弃,终有扬眉吐气天”。
1952年4月10日,萨镇冰在福州与世长辞。享年94岁,国家最高领导人等均发来唁电并为其举行公祭。
结语萨镇冰能获两党同尊自然不乏有怹的智慧,纵观萨镇冰的一生都在为国为民操劳。上可陪天子同博弈,下可与农夫论古今形容萨镇冰再合适不过。或许时至今日萨镇冰的大名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淡去,但怹对海军精神的影响,和对百姓无私的奉献的品格永远照亮着世人。
萨镇冰先生不应该是现在这样的,怹应该被人广为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