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帝皇诀,九龙夺嫡历史事件?
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立二阿哥胤礽为皇太子(2岁),日后皇太子变得骄纵与蛮横并结党营私。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杀索额图,父子关系趋于紧张。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木兰围场的布尔哈苏行宫,康熙皇帝以皇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的理由,下诏废黜皇太子。之后众多阿哥开始了对于皇位的觊觎。
大阿哥胤禔是康熙帝的庶长子,一向不被康熙喜欢,自知无望,向康熙提议八阿哥胤禩,理由是“术士张明德尝相胤禩必大贵”,又说要替父杀掉胤礽,让康熙极为寒心,严加训斥,同时对胤禩严加提防。胤禩小时候被大阿哥的母亲惠妃抚养,故大阿哥对他感情较好。这时三阿哥胤祉揭发大阿哥搞魇镇加害胤礽之事,康熙将大阿哥圈禁。康熙厌胤禩勾结胤禔,也将其关押,后又释放。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再立胤礽为皇太子。康熙五十年末被告与刑部尚书齐世武、步军统领托合齐、兵部尚书耿额结党营私。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再次下诏废皇太子。从此废太子一直被圈禁到死。
三阿哥胤祉见此乱局,主动退出竞争。胤礽再度被废之后,八阿哥胤禩转而支持十四阿哥胤禵(四阿哥同母弟),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附庸八阿哥胤禩。十三阿哥胤祥附庸四阿哥胤禛。
胤禛在太子首次被废后,敢于为胤礽说好话,属太子党。胤礽再度被废之后,胤禛看到胤礽绝无复立之可能,开始结党营私,窥视储位。这时形成了以胤禛为首的四爷党和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两大势力。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驾崩于畅春园,当时八爷党支持的十四阿哥胤禵远在西北,四阿哥胤禛留京。康熙近臣步军统领隆科多(清圣祖孝懿仁皇后之弟)宣布康熙遗诏,着胤禛继承皇位,是为雍正皇帝。日后八爷党人遭到清算旧账。
九子夺嫡以雍正帝取胜告终。雍正为防止再出现兄弟间争夺皇位的惨剧,从此实行秘密建储制度,不再公开设立太子,而是由皇帝写诏书并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皇帝自己也私备一份,待皇帝驾崩后,由御前大臣取出两份遗诏,当场对照无误后,才能宣布继承人。
胤禔的儿子有封王的吗?
答:有,一子封为镇国公。
胤褆有十五个儿子,十四个女儿,他的女儿除了少年早夭的,大都和亲蒙古了,儿子们夭折的也很多,成年的也没有混的很好,最高的一个就是奉恩镇国公,没有一个被封王。
据说胤褆十五个儿子里有七个夭折了,长子和十四子都没有留下子嗣,剩下的六个儿子倒是有后裔,但因为混得不好,所以都沦为闲散宗室,据说在清末的时候,还保留着奉恩将军的头衔,后来就查证不到了,估计是受战乱之苦,所以隐姓埋名了。
康熙皇帝的皇八子胤禩是怎么死的?
康熙末年“九龙夺嫡”的故事人尽皆知,“九龙夺嫡”最后以皇四子胤禛胜出,是为雍正皇帝。但是野史认为雍正是用了非正常的手段才得到帝位。
正因为如此,雍正登基后,就开始残害兄弟,企图掩盖真相。而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的死,也成了许多人抨击雍正欲盖弥彰的例证。
那么胤禩到底是怎么死的呢?史学界向来众说纷纭,小丞相从史书记载中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但是正史和野史记载有着明显不同,下面来看看:
第一种说法是患呕哕而死对于胤禩的死,《清史稿》有一段文字记载:
“雍正四年正月,上御西暖阁…六月,诸王大臣复胪允禩罪状四十事…九月,允禩患呕哕,命给予调养,未几卒于幽所。”呕哕,也就是呕吐的意思。也就是说,雍正四年九月,胤禩呕吐而死。呕吐只是一种症状,至于为什么会呕吐,《清史稿》没有交代。
由此可以看出,正史对于胤禩的死似乎有语焉不详的意思。但根据呕吐症状,正常推理极有可能是因为中毒。
第二种说法是忧惧而死《清朝野史大观》中记载,胤禩因忧惧而死:
“…即位后,先修怨于允禩,削王爵…安置西宁卫…命法海往取其家口来京,交内务府严加收管。允禩、允禟遂忧死。”这段记载的意思就是,胤禩、胤禟都是因内心非常忧惧而死。小丞相认为,这种说法并不靠谱,胤禩并没有被同胤禟一起被发配西宁,这段文字记载没有区分胤禩和胤禟,可能来自道听途说。
第三种说法是被暗杀这个说法也是来自《清朝野史大观》,其中记载道:
“屏允禩允禟于宗籍之外,并勒令更名。寻幽禁允禩于宗人府,改名阿其那…未几,阿其那、塞思黑先后死。盖暗杀也。”说胤禩和胤禟都是因为被暗杀,到底是怎样暗杀的也没有说。
上述第二、第三种说法同样出自《清朝野史大观》,而且这两种说法的记载仅前后两篇文章,但是说的却有些冲突,因此小丞相认为均不可信。
综上几种说法,小丞相认为,胤禩很有可能死于投毒而导致呕吐而死。当然,这仅仅是小丞相个人观点,历史真相也许已经永远封尘于当时。
自古以来,皇权之争经常伴随着血雨腥风,胜者为王败者贼的事在封建王朝不断上演。康熙末年“九龙夺嫡”的凶险程度,我们可以通过那些影视剧就可以看出,远远不止你死我活这么简单。
因此,历经艰险而艰难胜出的雍正,怎么能指望他还能像正常兄弟一样对待胤禩,作出一些杀兄戮弟之事,在封建王朝历史上也并不稀奇。
欢迎关注小丞相,讨论或吐槽吧!
浪荡子情遗九龙佩中浪荡子指的是谁?
浪子指的是贾琏。关于说贾琏指哪个皇帝,这纯粹是误读。《红楼梦》是一部世情小说,虽然有很多人进行过度解读但是我们自己要有辨识度。
关于贾琏是这样的。
贾琏的身份是:五品的同知,贾赦的儿子,王熙凤的丈夫。冷子兴的一句世路上好机变,言谈去得,已为他后文正式登场的故事写下脉络。
细品之下,不能不说贾琏的性格造就源于他的父亲。身为贾赦的儿女实际上是一种悲哀,贾赦过于专横,在贾琏和贾迎春的身上投射,演变成兄妹个性上都有些软弱。而他们的继母邢夫人也颇步其夫的后尘,戾气不减,母性无存,对他们的斥责一样粗劣。贾迎春的悲剧暂且不提,贾琏的这种性格上的软弱缺陷,阴错阳差,成为了他人生的一种幸运。他的正妻王熙凤强悍霸道,是有别于时代背景下的女性的,这就成为他性格压抑的起点。
当贾琏遇见了绝色的尤二姐,二姐如水般的温柔,让贾琏找到了另一种女性体验。原来女人还可以这样,王熙凤给予他的所有美好都抛在了脑后。所以他才情遗九龙佩。
王熙凤此时又患有淋血之症,生子无望,贾琏偷偷的在外边安家,和二姐成为夫妻,意图生下子嗣,竟一心盼其死亡,全然没有了昔日情分。
贾琏喜不喜欢王熙凤?
贾琏喜欢不喜欢王熙凤,跟他在外面"偷食“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他更喜欢正大光明的花心。
一是封建婚姻道德对男性的纵容,饱暖思淫欲,有钱人玩不尽的格,过场多很正常;二是凤姐悍妒物极必反,贾琏在"夫为妻纲“的社会价值标准纵容下,以花心填补在她面前失去的尊严。
毕竟在封建时代,像贾琏这样的世家公子,有钱有地位,人又年轻风流倜傥,有一大群妻妾也是正常。在凤姐生日那天,他和鲍二家的偷情,凤姐当场拿住他俩,气极而撒泼大闹起来。
在今天看来,受害者凤姐是嫡妻,理直气壮的事,按理应受到众人的同情,长辈应谴责丈夫对妻子的不忠才是。结果呢贾琏气急败坏,因为凤姐让他出丑,失了爷们的脸面,借酒壮胆提剑要杀凤姐,吓得她转身就逃,去找老祖宗救命。
老太太居然这样说:"
什么要紧的事!小孩子们年轻,馋猫似的,那里保的住不这么着?从小人儿都是打这么过的。都是我的不是,叫你多吃了两口酒,又吃起醋来了。"此番话分明认为贾琏的行为正常,整个纵容他的,反怨凤姐吃醋,想想凤姐也心知肚明,所以在扑向贾母怀里求救时,说贾琏要杀她的原因是:
"原来鲍二家的媳妇,商议说我厉害,要拿毒药给我吃了,治死我,把平儿扶正,我原生了气,又不敢和他吵,打了平儿两下,问他为什么害我,他臊了,就要杀我。"根本不提贾琏偷情之错,而是谋杀之过。邢夫人和王夫人也说凤姐不是,分明怨凤姐不该吃醋,以旧道德标准,反是她犯了"七出之条“的"妒"罪了。(元元不由得同情起凤姐来)
凤姐粉面含春大美人一个,贾瑞都为她而死,按说夫妻二人正值年少,恩爱有加的。曾经因为巧姐出痘分房睡,过了十余日才搬回去,竟有小别胜新婚之感。再者贾琏送林妹妹奔丧去了一年多,凤姐都睡不好,盘算着行程,捎大毛服那回,真真一个贤妻模样。
还有"贾琏戏熙凤"午后亲热一出,证明两口子挺亲密正常的,但是贾琏的本性风流,凤姐也是知道的,所以才有"外面见了世面"一说。夫妻久别贾琏自然不受拘束,纵母老虎也鞭长莫及。
他得了"野食"之趣,而凤姐受传统思想束缚,"换个姿势"也扭捏作态,不能让丈夫满足。虽有美妾平儿,可她是天生醋瓮子的凤姐陪嫁丫头,看管得极紧,一年不过在一起三两回,还要捻酸吃醋的。
有其父必有其子,父亲贾赦胡子白花花白了,好多姬妾不满足还惦着鸳鸯,没到手贾母许他再寻个好的,一咬牙八百两出手买了个小嫣红。因此贾琏的风流,定受父亲支持的,并且日常也常教训他,在凤姐跟前没男人样。
贾琏偷娶尤二姐之后,贾赦紧跟着就找了个借口,赏了秋桐给儿子。为什么以前没有,因为贾琏见凤姐承认了尤二姐,接进贾府来开了先例,终于等来机会。之后还会有更多的小妾,熙凤无子,便是最好的理由,终于"一从二令三人木“了。
当然贾琏性滥,不管香的臭的都往屋里拉,与多姑娘的丑态是《红楼梦》中两性关系,最细微的描写。其实正如薜蟠当初为争香菱,不惜打死人,千方百计到手后,不出三月变成马棚了。而紫鹃对黛玉说,如今富家公子,哪个不是讨个天仙似的回来,三五月就厌倦了。
由是可见,整个封建社会对女性要求"忠贞",对男性却是无比宽容的。
最后要说贾琏喜"偷食",重要原因是凤姐掌控了经济大权,对于多姑娘,鲍二家之流廉价,偷偷拿两块银子,两根簪子,两匹缎子就弄上手了,不必花费太多金钱,也不必用情啊,快而省心正是他所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