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炼的冒险家灵魂,DNF28号人偶?
控偶师可以使用合适的熟练LV9淬炼的冒险家灵魂 *5中级蛋白油 *1香瓜 *5璀璨玫瑰 *10 ,图纸可以在地下城获得或者拍卖行买,拍卖行搜8号图纸就出来了,回答的很完美了,希望能给分,谢谢
DNF副职业如何赚钱?
说实话,DNF副职业赚钱的大风已经刮过去好久了,虽然现在依旧可以通过副职业来赚钱,但是其利润对于之前来讲可以说是云泥之别。如果你还想通过副职业赚钱的话就一定要有数以万计的角色才能每天赚到百元以上,说到这你可能会说:“那不就是工作室了吗?”我给你的回答是:“对,就是工作室,这个副职业就是工作室项目,玩家想通过副职业赚钱是不现实的!”
炼金副职业
DNF中有一种工作室是通过每天换取副职业材料来赚钱的,具体操作就是当角色等级大于20级的时候可以学会炼金副职业,然后就可以去亚贝罗处使用白色小晶体换取魔力结晶、生命之息、黄金粉末、龙之心了,因为现在这四种材料都有利润,所以都需要换,那么就是每天每个角色使用80个白色小晶体来换取四种材料各20个。
当然了,这必须配合脚本才行,要不然手动一天几万个角色怎么可能呢?只有配合自动化脚本才能做到躺着赚钱。其实我之所以知道这些是因为我也有几千个角色做这个项目,之前利润高的时候一天好几百块,每天只需要收一些白色小晶体就行了,然后做出来的材料都会通过公会仓库集中起来,只需要一个角色就能把这些材料拿到手。
DNF副职业获取的材料如何变成游戏币其实很简单,第一个方法就是直接上架拍卖行;第二个办法就是通过炼金副职业来做药卖给NPC。现在这些材料的价格都不是很高,上架拍卖都不如直接做药卖给NPC,还能剩下一部分手续费,只不过做药也是需要脚本来完成的,要不然几十万、上百万的材料手动制作可能要做到猴年马月了。
除了炼金副职业,还有一个控偶师可以赚钱,就是每天用蓝色小晶体换取淬炼的冒险家灵魂,不过如果已经是炼金副职业的情况下还想换这个材料就必须使用辅助才能,不然是无法实现的。在没有辅助的情况下,工作室都是选择炼金副职业的。
以上就是DNF副职业赚钱的方法了,不过如果你想通过这个方法赚钱的话,就必须有大量的角色才行,如果你只有几百个角色的话就不要尝试了。如果你还有什么这方面的问题可以在下方和我讨论哦。
此文由 游戏人生777777 深度原创,禁止转载,翻版必究
dnf灵魂提取器有什么用?
人偶师专用分解机,可以分解稀有装备,得到冒险家灵魂
平凡的冒险家灵魂
淬炼的冒险家灵魂
强韧的冒险家灵魂
成熟的冒险家灵魂
冒险家灵魂可以用来制作人偶
这个提取器可以升级
不升级就有分解等级限制
只能分解紫装(稀有)和假紫
不能分解宠物装备
如何消除自己的玻璃心?
有个15岁的孩子小茹,因为父母离异,是奶奶带大的,但是,这个孩子有一个特点,就是只要你说她不对,她就臭着一张脸,只要你再和她讲道理,她就开始哭,“我还小”。从不认错,从不反思,错的永远是别人,说她就哭给你看,这就是玻璃心。
什么是玻璃心玻璃心,简单地说,就是受不得半点委屈和否定,对别人的评价特别敏感,只要一点点风吹草动,就觉得自己很受伤,各种流泪,一副很脆弱的样子。
比如15岁的小茹。平常不自觉,总是玩手机,大把时间浪费掉,上课不专心,因此成绩很差,母亲希望她能认真学习,所以和她说了很多话,结果,小茹摆着一张臭脸,过后跑到舅妈面前掉眼泪,说母亲就是想安排她的人生,说不到几句就开始哇哇大哭,“我还小”。
另一次则是她自己在家长期各种懒惰,父亲很生气,有时候就没让她出去玩,她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在生母面前搬弄是非,说父亲一家对她不好,导致父亲和生母两家人误会加深,后来被发现了,和她讲道理,还没两句,直接就掉眼泪,钻被子,说“不要你们了,你们好麻烦。”
人的玻璃心,一般出于两种心理:
第一种,弱者心理
弱者心理,一般有两种极端表现。一种是自己认为自己是弱者,什么都做不好,需要被别人体谅,被别人关心,需要被别人保护,做事缺乏自信,一遇到事情就寻求帮忙。这一类人少有尝试的想法,因为TA本身已经将自己定义为弱者了,自我贬低,所以,对于别人的评价是十分在意的,经常会过分觉察对方的情绪,只要对方有点点不满意的小表情,TA都会觉得“我又做不好了”、“都怪我”、“我怎么那么笨”,陷入一种自我责斥的怪圈。
另一种则是缺乏责任心,什么事都需要别人替自己担着,一点委屈都受不得。这类人往往自我中心,不知道感恩,总认为别人对自己好,是理所当然的。一遇到什么挫折,犯了什么错误,就将错误的原因归咎于外界或他人,让他人替自己背锅,替自己承担责任,而且喜欢抱怨和丑化自己的竞争对手,从来不会正视自己的问题。
第二种,受害者心理
有着受害者心理的人,内心强烈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但,只要发现自己没有得到关注,就会自怨自艾,觉得外界没有眼光。他们最常见的思维模式是,“我以为……”、“你应该……”。对于这类人而言,他们从来只是从自己的喜好、自己的角度和自己的主观判断出发,去思考问题,并且认为别人就应该和自己的想法一致,如果没有事事让着自己,那就是别人错了。
比如,一件事情没有成功,那是别人在挤兑自己,是别人不给自己机会,是别人不帮助自己,是别人不提醒自己,或者,是事情太难,是条件不够好……是各种原因,总之,就是和自己的缺点无关,自己只是个受各种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受害者。所以,一旦遇到什么挫折,他们往往就会表现出一副很受伤的样子,“都是别人的错,害了我”。
玻璃心是怎么形成的小茹的生母当年是被奶奶逼走的,而后奶奶不停地在她面前说生母和外婆外公的坏话,让她对生母一家产生芥蒂。同时,奶奶又各种溺爱,小茹如果犯错了,小茹的爸爸想要教训孩子,奶奶就各种救场,“孩子还小”。在这种不需要认错、有人可仰仗的环境中长大,小茹渐渐养成了遇事专挑对自己有利的说、错的全是别人的思维模式。即使明明是自己犯下的错误,她也能将自己摘得一干二净,把责任全推给外界或他人,而一旦被发现,就一副哭哭啼啼的样子,任何时候都将自己描述得很无辜。
一个人容易形成玻璃心,首先和小时候被保护得太好有很大的关系。这种保护有点像成年人舍不得伤害自己,将孩子视为自己童年未曾被满足的愿望,对孩子各种过度保护。只要孩子遇到点挫折,就紧张得不得了,或是将责任归咎于外界和他人,或是替孩子善后,生怕孩子受到一丁点伤害,而不是考虑让孩子学会怎么面对挫折伤害。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孩子形成了一种自我中心的意识,认为所有的人都要绕着自己转,自己就是这个世界的中心,一旦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要么表现出一副楚楚可怜的受害者模样,要么产生得不到就毁掉的思想,可以说是玻璃心的两个极端。
另一种情况则是,从小成长在一种经常被忽略的环境里,无论怎么做,自己的需求总会被养育者选择性地忽视。于是,渐渐形成了一种“我不够好”、“我不配”的思维,过度贬低自己的价值,为了让自己的需要能得到满足,而做出各种努力去讨好养育者。成年以后,将这种思维和行为内化,形成了讨好外界、讨好其他人的性格和习惯,即,人们常说的讨好型人格。
有着讨好型人格的个体,往往对他人的情绪、态度等等过度的关注,过分的敏感,经常有意无意地放大他人的反应和需要。而后自己想办法去满足他人,以换取他人的肯定和满足,更准确地说,是内心深处养育者的肯定与满足。但讨好型人格往往又不敢开口表达自己的需求,既但心被拒绝,又觉得自己帮了他人,他人就该帮自己,因而经常因为需要得不到满足而感到受伤。他们往往顶着“老好人”的称呼,无底线、无原则地满足他人,同时做着让自己受伤的事情。
在一些家里,由于重男轻女,或养育者自身过度的自卑、人格障碍等原因,会对孩子做出一些打压行为,采用所谓的打击式教育,从来没有肯定过孩子,也不曾鼓励过孩子,有的甚至有着极其强烈的控制欲,要求孩子一言一行全照自己的意思,将孩子养成了一种习得性无助,形成弱者心理,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于是从此不敢接受挑战,只要遇到错,玻璃心就碎了一地,就各种自怨自艾,各种自暴自弃,满满的负能量,有的甚至因此患上了抑郁症。
相较前面几种而言,被称为绿茶和绿箭的个体,他们的玻璃心则更像是一种表演,一种为了达到目的而作的不择手段。于他们而言,示弱就像是演戏一样简单。他们所利用的,是女性的同情心,和一些男性的保护欲,以及希望被崇拜的心理。而这些行为,大多是他们从小在自己父母身上习得的。换而言之,绿茶一般有一个绿茶母亲,绿箭一般有一个绿箭父亲,正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在他们内心,是深深的自卑,过度缺乏的自我认同,还有无底洞般的欲望。
怎么改变自己的玻璃心反应一个问题想要彻底解决,就一定要找到根源;同样,一种心理想要改变,最好要找到原因。所以,如果想要改变自己遇事就心碎的玻璃心反应,首先要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应。是小时候被人绕着转习惯了,无法接受失去和拒绝;是经常被忽视,想满足自己的需求却不敢开口;是渴望得到认可,却不知道从何下手;是从小被打压,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希望;还是从小养育者就是这种作风。
无论是哪一种,归根到底都是对自己的不接纳和对他人的过高期望。所以,要改变玻璃心反应,就要:
1.提高自我认同感
所谓提高自我认同,就是要清楚地认识自己,知道“我是谁”,“我想要的是什么”,“我能做什么”……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懂得每个人在世界上生存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对社会有着不同的作用。即使是一只蚂蚁,也能制造自己的价值。
敏感不是什么矫情,敏感有敏感的优势,能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东西,个体所需要的,只是去适应自己的敏感,不用太在乎他人的评价,重要的是自己怎么看自己,做好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不管周围的环境如何。
2.发掘自己的优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没有谁是一身缺点的,即使是个双腿残疾人,他也可能有着常人没有的毅力;而一个口不能言的哑巴,可能有着很高的智力。所以,无论不管一开始的出生如何,之前的遭遇如何,认真回想,总能看到自己闪光的一面。
3.正视自己的缺点
一个人,有优点就会有缺点,没有谁是完美无瑕的。不用担心自己的缺点暴露或者被人发现。如果有人指出你的不是,不妨说声“谢谢”,将这种指责视为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改善,让自己更大强大。
4.学会承担着责任,而不是承担他人的情绪
玻璃心很大一部分原因源于成长背景造成的认知错误。
一件挫折性事件,个体应该关注事件本身,产生挫折的原因,分析能否挽救,以及如何挽救。但,玻璃心的个体则是关注别人的情绪和感受,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关注自己是否会受到责罚,本末倒置,无限放大他人的要求,最终难受的是自己。
因而,遇到失败,首先要看清自己在这件事上做了什么,他人做了什么,什么是自己该承担的,什么是自己该注意的,学会承担自己,才能不断成长。
5.做笔记是个很好的办法
可以试着将自己感到玻璃心的事情写入记事本或者日记,等心情平复了,再认真看这个记录,此时,内心就不会那么敏感了,你还可以对着这个记录分析一番,看看自己是否有必要玻璃心,值不值得。
鸡蛋从内部打破是生命,从外部打破是一盘菜。
以上是我的回答,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欢迎下方评论区留言,共同探讨。
这里是心理咨询师里外雅堂,码字不易,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个赞;如果我的回答对您和您的朋友有帮助,请转发给他们。谢谢!
你知道哪些民国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案件?
1945年3月20日深夜,上海市新昌路酱园弄85号发生一起骇人听闻的谋杀亲夫案。一位身高不足1.6米的女人詹周氏,居然将身高足有1.85米的大块头丈夫大卸16块,然后分装5个木箱中。
杀人偿命,天经地义。据当时新闻媒体报道,詹周氏后在上海提篮桥监狱被执行绞刑。可谁料1990年,有一位记者居然在江苏大丰农场采访到了依旧健在的詹周氏。
难道死刑犯又“死而复生”了吗?这其中到底隐藏着怎样离奇曲折的谜团?当年那个血腥的夜晚到底发生了怎样可怕的事情?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民国四大奇案之酱园弄杀夫案。
酱园弄85号的二房东王燮阳,人送外号王瞎子。其实他并非全盲,只不过有些高度近视罢了。王燮阳家住在一楼。这天凌晨3点多钟,睡梦中的王燮阳突然听到楼上房客詹云影发生一声惊人的惨叫。王燮阳赶紧跑到楼梯口询问詹云影遇到了什么事情。詹云影的妻子詹周氏回应道:“没啥事,这是詹云影做恶梦了。”
王燮阳一听也未多想就转身回去接着睡觉。可谁料刚过一会儿,竟有不明液体顺着楼板缝隙滴答滴答地落了下来。王燮阳虽视力不好,但鼻子嗅觉还很灵敏,闻到一股血腥味,遂赶紧让妻子上楼查问究竟。
王妻上楼拍开詹云影家门,只见披头散发的詹周氏手拿滴血的菜刀木然说道:“我把詹云影杀了,分了16块装在5个木箱中……”
当时已近汪伪政权统治末期,人们在动荡岁月中早已变得有些麻木。但是谋杀亲夫案还是瞬间震惊了上海滩,成为了人们街头巷议的热门话题。
旧礼教下的女人们被“三从四德”所束缚,向来讲究出嫁从夫、夫为妻纲。简单说就是女人出嫁后要视丈夫为天,一切都要围着丈夫转。这就是中国千百年来旧传统中夫与妻之间的关系写照。
谋杀亲夫那还了得,所以人们最初一提起詹周氏,就联想到《水浒传》中的潘金莲,把詹云影比作无辜被害的武大郎,并试图寻找詹周氏就是潘金莲的罪证。但事件真相真的如此吗?
詹周氏名叫周慧珍,其实她本姓杜,江苏丹阳人。詹周氏自幼父母双亡,遂寄养在亲戚家中,没读过什么书。9岁时,詹周氏被亲戚卖给上海一家开典当行的周姓老板做丫鬟,所以跟随主家改姓周。
詹周氏17岁时,由主家作主与同给周家打工的詹云影订婚。21岁时,詹周氏与詹云影正式结婚。至案发时,两人已经结婚9年了。
詹云影长得方头大耳,身高体壮,人们都叫他“大块头”,当时詹云影在周家典当行做朝奉,整天给典当物估价,这份工作也算体面,可以说是典当行的二掌柜,偶尔还能偷偷拿点回扣。
詹周氏对丈夫说不清是喜欢还是讨厌,总之没啥特别的感觉。但自幼孤苦无依的詹周氏觉得丈夫能有一份稳定收入,能给她一个家的稳定依靠就满足了。因为身边女人都是这样每日过着粗茶淡饭、相夫教子的平凡生活。
新婚之初,詹周氏与丈夫相处得还算融洽。那段时间也许是詹周氏前半生最美好的时光,只可惜好景不长,新婚刚刚2个月,詹周氏就发现丈夫在外边有了别的女人。
詹周氏哭过、闹过,可丈夫根本不拿她当回事,反而变本加厉又迷上了赌博。詹云影因经常彻夜赌博,以致白天瞌睡连连影响到工作,而被典当行炒了鱿鱼。
詹云影刚失业时,也想再寻一份工作。可是战乱年代,想找一份既轻松又薪水丰厚的工作谈何容易。而差点的工作,詹云影又看不上。如此高不成低不就的詹云影索性破罐子破摔,整日流连赌场,每个月能有一两次拿钱回家就算不错了。
詹周氏想规劝丈夫却也自知无用,可又做不出撒泼打滚的泼妇模样,也只能等待丈夫主动回心转意。但家中米缸不等人,很快就见了底。詹周氏为了活下去,只好托人找了一份纱厂女工的工作。
纱厂工作很累,工钱很少,但詹周氏做得很开心,因为赚了钱就能买米吃,不用挨饿了。但喝得醉醺醺的詹云影听说老婆找了份工作,居然跑到詹周氏做工的纱厂,当众大骂詹周氏做工是假,出来找野男人是真。
詹周氏气不过辩驳了几句,竟遭到丈夫拳脚相加的殴打。即便回到家,詹周氏依旧遭到丈夫的拳打脚踢,被打得头破血流,几天都无法下床。詹周氏害怕了丈夫泼皮无赖的模样,只得辞掉了纱厂的工作。
詹周氏失业了,就连那点儿微薄的收入也没有了。可生活还得继续,詹周氏不得不时常出入当铺,然后怀里揣着当票,手里握着几个小钱在粮店、煤店间辗转。
但家里哪有多少东西可以典当?房东来催要租金了,詹周氏去找丈夫要钱,丈夫不理。家里没粮了,詹周氏又去找丈夫要钱,丈夫还是不理睬。詹周氏心中那点儿“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念头,也没有了指望。
没有办法,詹周氏只得向左邻右舍借钱。邻居们最初都很同情詹周氏,即便从牙缝里省也纷纷借钱给其救急。借钱总归是要还的,可如果时间长了,总是借钱不还,那么再借就难了。即便邻居们不好意思说什么,詹周氏自己也不好意思开口了。
也许有人会质疑詹周氏为何不离婚呢?我们姑且不论脾气暴躁的詹云影是否会同意离婚,就从詹周氏自身条件来说,她也不可能想到离婚这条出路。
詹周氏没啥文化,自身长相并不出众,又身处底层社会,可想而知她既无法接触到更好的男人,也无法自动觉醒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所以即便詹云影同意离婚,詹周氏心中可能也未做好未来独立生活的准备。
走投无路的詹周氏想像邻居样摆个排骨年糕摊糊口,但她连这点小本钱都凑不齐。即便借够了钱,又不知丈夫回来会弄出什么幺蛾子,她真的再也丢不起那个人了。詹周氏饿极了,就想喝来沙尔(一种消毒剂)自尽,但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又救了过来。原来想自尽也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事。
自幼父母双亡的悲惨境遇,使詹周氏内心比别的寻常女子,更多了一份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但詹周氏婚后实际境遇与别的女子相比又是极度的不幸,这就使詹周氏内心形成一种巨大的落差。如果现实情况得不到解决,假以时日,詹周氏内心的负面落差就会逐渐耗尽她的耐心与期待,只要遇到一点诱因就有可能集中爆发出来。
1945年3月20日凌晨三点,喝得酩酊大醉的詹云影回来了。詹周氏又向丈夫提出了变卖点家具换钱做个小生意的事,詹云影照例是责骂几句然后倒头就睡。
但詹周氏却睡不觉了,她觉得身后总有个声音在说:“杀掉他,只有杀掉他,你才有可能重生,不然你永远不可能重生,你以后有的苦吃!”詹周氏产生了幻听幻觉,难道她是在精神失常的情况下杀掉丈夫并分尸的吗?
分尸案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想将尸体藏匿起来;二是因为怨愤太大、仇恨太深而疯狂地发泄情绪。
而詹周氏杀掉丈夫,并不是为了重启未来美好生活,而只是想与过往生活做一个了断。所以当唯一的现场目击证人王妻看到詹周氏时,她一脸木然不躲不避,只静静地等待警方来抓她。
詹周氏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对犯罪细节表述清晰有序,再加上二房东夫妇的证词,由此当时的司法机关认为詹周氏不是精神病患者,具有完全的法律责任能力。詹周氏作为一个清醒的谋杀亲夫的女人,罪行严重等待她的只有死刑,而几乎没有从轻量刑的可能。
案情到此似乎就可以结案了,但此案仍有许多疑点令人感觉怀疑,像詹周氏这样一个身高刚过1.5米的身单力薄的女人,既没有精神失常,也没有行为错乱,又是如何用一把菜刀将大块头丈夫分尸的呢?难道詹云影在生死关头,还制服不了一个女人与一把菜刀吗?
古语有云:“无奸不杀”,于是人们纷纷怀疑詹周氏杀夫案背后,一定还有别的男人相帮。
警方随即改变侦破方向还真的发现了一个新线索。原来就在案发那天早晨,詹家的邻居贺大麻子失踪了。贺贤慧是詹家的邻居,人称“贺大麻子”,他被当作第一嫌疑人逮捕后,主动供出确实一直与詹周氏逢场作戏。
贺大麻子是一名铜匠,始终同情詹周氏的遭遇,但凡詹周氏开口借钱,即便手头再紧也要给詹周氏匀出一点钱。时间久了,这些钱又总是有借无还,于是詹周氏就与贺大麻子好上了。
我们姑且不论到底是詹周氏主动用自己补偿,贺大麻子顺水推舟来者不拒,还是贺大麻子趁人之危胁迫詹周氏就范,总之两人确实暗渡陈仓了。不过贺大麻子只承认自己与詹周氏有私情,拒绝承认参与到詹周氏杀夫案中,并辩称当日是怕私情暴露被怀疑,所以才仓惶逃走。
就在案情还未厘清时,詹周氏又供出了一个人小宁波。小宁波名叫何宝玉,是詹云影的朋友。据詹周氏交代,她与小宁波相好,谋杀詹云影都是其与小宁波事先商量好的,这一切都与贺大麻子无关。
那天深夜小宁波溜进詹家,趁着詹云影熟睡之际,向詹云影的脖颈处砍了一刀,紧接着詹周氏又向詹云影的脑袋砍了一刀。
詹周氏说得有鼻子有眼,不由得警方不信,小宁波也一下子百口莫辩了。人们都恍然大悟般自觉是神探,一切都未出所料,詹周氏说到底就是潘金莲。
但詹周氏很快又翻供了。她交代说既没有与小宁波相好过,也没有与其合谋杀人,一切都是屈打成招,之所以选择诬陷小宁波,就是怨恨他带坏了丈夫。随后警方又走访了多名证人,证实小宁波与贺大麻子都没有作案时间,遂将两人皆无罪释放。
1945年5月3日,詹周氏杀夫案正式开庭审理,案情简单,事实清楚,詹周氏作为此案唯一凶手,似乎没有任何从轻发落的借口。很快法院判决詹周氏因杀人罪处以死刑,剥夺公权终身,没收菜刀一把。
就在人们津津乐道此案的诸多细节时,人们的舆论也由最初的猎奇转向了。因为人们在了解了詹周氏杀夫的前因后果后,对这个可怜又可悲的女人生出了怜悯与同情,继而开始有人站出来为詹周氏辩解发声了。
其中站在舆论最前沿,发声最活跃的就是民国著名女作家苏青。苏青经历过婚姻失败的磨砺,极为关注妇女解放问题。当时苏青的剧本《娜拉出走之后》正在热映,遂正急需新的女性题材进行下一步创作。
而詹周氏的遭遇正好契合了苏青的需求,于是苏青就想通过詹周氏案件,进一步唤醒社会对妇女权益以及妇女地位的关注。所以苏青在其自办的杂志上刊发了一篇名为《为杀人者辩》的文章,为詹周氏仗义执言,将舆论重心引向了案件发生的原因分析,继而将此案提升到了呼吁妇女解放的高度。
苏青身为一个因离婚离家出走的女作家,站在女性的角度对詹周氏给予了极大的同情与支持。苏青认为詹周氏杀夫原因就是生活悲惨,尝尽了世间艰辛后,经年累月的苦闷郁结于心,以致心理变态,但因学识所限没有想到离婚,尝试过自尽却没有死成,所以只有杀人了。
苏青为此又在七月号的杂志上特辟杀夫案专栏,集中呼吁人们进行踊跃讨论。此专栏相继刊发的《武大郎与詹云影》、《法理人情》、《我以为》以及《詹周氏与潘金莲》等4篇文章中,撰稿人皆旗帜鲜明的亮出观点,认为詹周氏谋杀亲夫就是死里求生,拼命求活,如今因生活所迫而杀人或自尽的人不知有多少,所以詹周氏杀人未尝不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苏青等作家呼吁社会重视妇女在家庭中受到的不公平对待,呼吁法院要将詹周氏的苦难遭遇纳入量刑的考量范围。而上海的许多普通民众也开始为詹周氏奔走,强烈呼吁“轻判詹周氏”。
詹周氏在社会舆论影响下也不想死了,于是向法院提起上诉。只可惜因其杀人情节太过严重,法官依法驳回她的上诉请求。
詹周氏似乎死定了,可此案的舆论声势太大了,人们就是愿意竭尽全力地帮助她。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位天主教堂的洋嬷嬷走上法庭为詹周氏做证,说她怀孕了。那么詹周氏只有生完小孩后,才能执行死刑,于是其暂时逃过了死劫。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了,汪伪政权忙于逃窜,詹周氏遇到了大赦生机,被改判为无期徒刑,命总算保住了。新中国成立后,詹周氏又被改判15年有期徒刑,并被送到了距上海600公里的大丰农场。她就在那里获得了自由。
1990年,记者采访詹周氏时,发现她的眼神有些凶,带有一种莫名的凌厉之光。也许这与詹周氏依旧硬朗的身体状态,以及历尽岁月淬炼的坚韧有关吧。
詹周氏出狱后的生活过得很平静。1959年,她又再婚了,丈夫严少华同在大丰农场做炊事员。丈夫知道詹周氏的所有事情,十分体恤她的不易,所以从不介意她有杀人的前科。
詹周氏的第二次婚姻很幸福,只是其再婚时已经40多岁了,所以未能生育自己的孩子。但詹周氏特别喜欢小孩,所以就到幼儿园做阿姨,一直做到退休为止。丈夫去世的早,但詹周氏的晚年并不孤单,因为她在左邻右舍认养了许多干儿子与干女儿。
1990年时,詹周氏的退休工资有100多元,足够她生活得很好。没事时那些孩子们就陪着她打打小麻将,照顾她的生活,只是她不愿再提起曾经的尘封往事,直到去世也未再踏足上海一步。
殴打、辱骂、饥饿甚至有被饿死的危险,詹周氏在丈夫制造的家庭暴力中,苦熬了长达9年的时光,经受着身体与精神的双层折磨。她脑子里没有离婚的概念与勇气,只能在绝望中向丈夫举起了菜刀。
事过境迁,如今酱园弄已经化为乌有成了新建小区,而酱园弄杀夫案似乎也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但我们身边因家庭暴力引发的悲剧不仅没有绝迹,反而更加层出不穷。
据全国妇联统计数据显示,全国2.7亿个家庭中有30%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现象,而其中超过9成施暴者都是男性。我们惟愿女性朋友当自强,努力提升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以便拥有向家庭暴力说“不”的底气与勇气!希望詹周氏的悲剧不再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