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大师卧虎藏龙,倚天屠龙记里六大派的实力排名是怎样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倚天屠龙记》里六大派的实力排名是怎样的?
为何五虎上将只有三位得到赏赐?
《古今刀剑录》:蜀主刘备,以章武元年,岁次辛丑,采金牛山铁,铸八剑,各长三尺六寸。一备自服,一与太子禅,一与梁王理,一与鲁王永,一与诸葛亮,一与关羽,一与张飞,一与赵云。并是亮书,皆作风角,处所有令,称元造刀五万口,皆连环及刃口,列七十二链柄中,通之兼有二字。
《古今刀剑录》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朝齐到梁朝的炼丹家、医药学家陶弘景所撰写的关于中国古代刀剑的著作,此书从夏朝的夏启一直写到了南北朝时期的梁朝,记录了各个朝代所铸造刀剑的数目与尺寸。
三国时期,刘备在公元221年称帝之后,采取金牛山的铁,铸造了8把宝剑,剑长都是三尺六寸,约合现在的83厘米,这8把剑除了刘备自用一把之外,其余7把分别给了:刘禅、刘理、刘永、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
蜀主八剑所有的剑都由诸葛亮刻字,剑上有占卜用的纹路,各有名称来命名,声称以此为首打造了五万口刀,都是连环到刃口,排列着七十二条链柄,所有的剑都刻有两个字,这八把剑合称为“蜀主八剑”。
那么问题来了,刘备铸剑,为什么赠予这8人呢?
首先得明白剑的作用是什么?铸剑的历史与华夏的历史一样长,早在黄帝时代,就有铸剑的记载了,而且铸剑一般会在剑身上刻有铭字。
《广黄帝本行纪》:(黄)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铭之。
剑在古代一般有两个作用:一是身份的象征,古代的剑一般是青铜铸造,青铜在古代是战略物资,非常稀缺,而且价格昂贵,普通的平民是得不到,也买不起的,只有掌握国家资源的君主和贵族才有资格得到。
刘备佩剑二是剑一般都不长,既可作为装饰物,也可作为近身肉搏的武器。湖北荆州出土的越王勾践剑长55.7厘米,安徽寿县出土的吴王夫差剑长58.9厘米,兵马俑二号坑出土的秦剑长度在81~94.8厘米之间,可以看到剑都不长,不到一米。
这么短的剑也只能做近身肉搏的武器了,如果佩剑的是贵族,很少上战场,那么剑也就是做为装饰物了,像刘备本人及其三个儿子是不可能上战场肉搏的,诸葛亮也不可能上战场肉搏的,只有关羽、张飞、赵云三人可能上战场了。
这八个人中,四人是刘备父子,另四人是刘备最亲密的战友。刘备原本还有个养子刘封,但在公元220年因为诸葛亮的劝说而被刘备赐死,刘禅、刘理、刘永三人是刘备的亲生儿子,其中刘禅则是刘备所立的太子,是接班人,刘备所铸的剑当然要给自己的儿子了。
越王勾践剑根据《古今刀剑录》的记载,后主刘禅在公元239年(刘备去世16年后)也铸造了一把大长剑,长一丈二尺,约合2.77米,很少有这么长的剑,如此长的剑,多半是有特殊用途的,这把剑是放在山口用来镇山的,人们可以看到这把剑的光芒,但是却找不到剑。
《古今刀剑录》:后主禅,延熙二年,造一大剑,长一丈二尺。镇剑口山,往往人见光辉,后人求之不获。
刘备把剑送给自己的三个儿子,再正常不过了,在蜀汉政权内部,他们就是皇族,皇族理应佩剑,再来看看另外四人的佩剑。
诸葛亮是刘备的助力、托孤大臣和最亲密的战友,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后,把自己与诸葛亮的关系称为“如鱼得水”,他们的关系比刘备与关羽、张飞的关系还要好,刘备在临死前,又把诸葛亮当成自己唯一的托孤大臣,至于李严,只不过是用来衬托诸葛亮,做做样子的,毕竟李严没有任何实权,而且是远离政治中心的托孤大臣。
诸葛亮也是带刀佩剑的可以这么说,没有诸葛亮,就没有蜀汉政权,诸葛亮为刘备规划了蜀汉将来发展的战略,为刘备管理内政,刘备在前方打仗,诸葛亮在后方提供足额的兵员和粮食,刘备在夷陵之战败光了蜀汉的精锐,诸葛亮仅仅用了不到5年时间,就训练出一支可以北伐的军队,并且解决了刘备留下的内忧外患的政治局面。
诸葛亮是刘备的社稷之臣,刘备铸一把剑给诸葛亮实属正常,诸葛亮手中的这把剑后来被称为师古剑,到了唐朝,李师古掘得了这把剑,上面有当年诸葛亮所刻的章武二字,这把剑被认为是当年诸葛亮的佩剑,并改为为师古剑。
房子容曰:唐人尚书郎李章武本名方古,贞元季年,为东平帅,李师古判官因理第,掘得逼剑,上有章武字方。古《博物志》张茂先亦曰:蜀相诸葛孔明所佩剑也。乃改名师古,为奏,请为章武焉。盖蜀主八剑之一也。
刘备与诸葛亮、关羽、张飞别看诸葛亮当了丞相,其实他是有佩剑的,不仅有佩剑,而且还有佩刀,根据《古今刀剑录》的记载:
诸葛亮,定黔中,从青石祠过,遂抽刀刺山,投刀不拔而去,行人莫测。
这说的是诸葛亮平定南中的时候,从青石祠路走,于是抽出把砍向山石,并把刀投向山石而离开,众人并不明白诸葛亮为何在这么做。从这些记载来看,诸葛亮带刀佩剑是确定无疑的,不要把诸葛亮看到一个文弱书生了。
再来说关羽和张飞,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和张飞是刘备的结拜兄弟,在正史上,关羽和张飞与刘备情同手足,三人晚上经常同床睡觉,白天关羽和张飞则伺立在刘备身后,两人跟随刘备创业36年左右,对刘备又是忠心不二,是刘备最好的兄弟加战友,这种特殊的关系,在某些方面,不亚于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
关羽也有佩剑刘备铸两把剑给关羽和张飞再正常不过了,但是,关羽在公元220年就被孙权手下的人杀害,刘备铸剑已经是221年了,这里的剑应该给不了关羽,也许可以给关羽的后代,关羽有两个儿子,长子关平,次子关兴,关平和关羽在220年一起被杀,只剩下次子关兴,刘备可以将剑赐给关兴。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兵器是青龙偃月刀,正史并没有记载,这应该是虚构的,事实上,关羽应该也是带刀佩剑的,至少他有两把刀,根据《古今刀剑录》的记载:
关羽,为先主所重,不惜身命,自采都山铁为二刀,铭曰万人敌。及羽败,羽惜刀,投之水中。
关羽的这两把刀叫“万人敌刀”,因为有铭文刻在刀上,铸刀的材料采自都山铁,关羽在襄樊之战中失败时,很爱惜这两把,又不想被敌人缴获,于是把这两万人敌刀投到水中了。
万人敌刀公元221年,刘备称帝的时候,张飞倒是活着,因此刘备所铸的剑可以送给张飞,当时的张飞驻守在阆中,几个月后张飞被其麾下将领张达﹑范强所杀,这把剑也不知去向,多半被带到东吴。另外,张飞还有一把刀,刀上有铭文“新亭侯蜀大将”,这把刀后来被范强拿走带到东吴了。
张飞,初拜新亭侯,自命匠链赤朱山铁为一刀,铭曰新亭侯蜀大将也。后被范强杀,将此刀入于吴。
刘备的最后一把剑是给赵云的,为什么是赵云?因为赵云是刘备最信任的人之一,赵云在长坂坡之战中,为刘备护送妻儿老小,刘备入川后,赵云被任命为留营司马,负责留守后方,并处理军事以及城市治安,同时还要保护刘备的妻儿老小,当时刘备的妻子孙夫人想把刘禅带到东吴,就是赵云阻止的。
刘备把亲人的身家性命托付给赵云,说明刘备对赵云是极为信任的,赵云在蜀汉武将中的地位其实是仅次于关羽和张飞的,这里指的是实际地位,不要看官职大小,比如马超,虽然地位很高,但那是虚的,没有实际权力,马超在投靠刘备之后,没有任何作为就是明证。
赵云的佩剑刘备称汉中王后,封了前后左右四方将军,分别是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虽然没有赵云,但并不代表赵云的地位就低,赵云与黄忠相比,刘备显然更加信任黄忠,黄忠之所以能入四方将军,是因为他立下斩夏侯渊的大功,除此之外,黄忠并不如赵云。
黄忠这个后将军,并无兵权,虽然地位高于赵云的翊军将军,但是赵云可是都督江州,关羽都督荆州,张飞都督巴西,魏延都督汉中,黄忠和马超都没有实际兵权,从这里也能看出赵云的地位不一般,所以最后一把剑刘备给了赵云。
据悉漫威筹备原型为李小龙的华人英雄电影?
漫威筹备的华人英雄电影是“上气”
“上气”是漫威漫画旗下的超级英雄,设计创作灵感来源是李小龙,是由史蒂夫.恩格尔哈特和吉姆.斯大林联合创造的。
“上气”原名郑商奇,著名反派傅满洲之子。精通所有功夫门类,复仇者联盟成员,外形取自著名功夫巨星李小龙。
那么谁适合演主角“上气”呢?
1、 陈国坤陈国坤被周星驰挖掘出演《少林足球》,并在《少林足球》中以李小龙《死亡游戏》中的造型出场过,一举成名。由于长相酷似李小龙出演了央视剧《李小龙传奇》饰演李小龙。个人认为陈国坤是现阶段最为接近李小龙的演员,而“上气”外形取自李小龙,因此陈国坤很适合演“上气”。
2、 彭于晏彭于晏演过《黄飞鸿》等一系列功夫片,外形俊朗身手不凡,肌肉也很匀称,是现阶段最好的功夫明星之一,至于外形跟李小龙并不相似,但是电影不是漫画,漫威、FOX等漫改超级英雄电影中角色也并不都还原漫画原著,例如幻视头上有颗宝石,金刚狼重来不穿制服,红女巫差距更大。一次彭于晏也很合适出演“上气”。
3、 张晋张晋是武术运动员出身,近几年越来越红已经成为国内一线功夫明星,是好莱坞电影《霹雳娇娃2》、《夜魔侠》的武术指导,出演过好莱坞影片《环太平洋2》,确定加盟动作电影《金蝉脱壳3》。至于外形参考上一条彭于晏。
4、 周星驰周星驰由于已经上了年纪从前的“星仔”已经变成了“星爷”不可能“上气”了,但是李小龙一直是周星驰的偶像,年轻时的也经常在自己的电影中致敬李小龙,年轻时的周星驰真的真的很适合。
以上陈国坤、彭于晏、张晋个人认为很适合出演“上气”,周星驰算是我对星爷的致敬吧。
他究竟依靠什么上位成为商朝第一武将?
若论封神演义中商朝的实力,估计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都不如它。商纣王时期,商朝"文有闻仲,武有黄飞虎",文足以安邦,武足以定国。四夷拱手,八方宾服,八百镇诸侯尽朝于商,有四路大诸侯率领八百小诸侯。
而关键是,商朝国内文官武将中顶级高手太多:第一高手当数三山关总兵孔宣,乃开天辟地第一只孔雀,其神通五色神光圣人之下无敌。第二高手闻太师,天生三目,精通五行术法,武艺高强,一手雌雄双鞭,威力无穷。第三高手张奎,小小的渑池县守将,斩杀周武王姬发的2个弟弟姬叔明、姬叔升二殿下,斩杀崇黑虎、闻聘、崔英、蒋雄、黄飞虎五岳,斩杀黄飞彪、土行孙,两次活捉杨戬。其他如袁洪、邬文化、余化、张桂芳、四大天王等均神通广大,鲜有对手。
可问题是,这么多重要将领,除闻仲为文官之首位列太师之外,其他的都是总兵、守将之类,品级不高,如果武成王黄飞虎不反商,全部都是他的部下。因为在商朝,纣王亲口所讲"文有闻太师,武有武成王",意思是说,军事方面的一把手乃黄飞虎,闻太师虽法力无边,也只是文官,武力方面要听黄飞虎的。
不过大家知道,黄飞虎个人实力的确很成问题。虽然他的坐骑乃五色神牛,听起来高大上,可实际就是凡牛一枚,没有任何神通。他自己使一条长枪,枪法也比较精湛,但遇见稍有异术的将领,立马战败或被擒,最后死在自己最底层的部下渑池县守将张奎刀下。
即使在非法术型将领当中,黄飞虎的实力也不占优势,如姜文焕、邓九公等战将,如与黄飞虎实打实交战,黄飞虎也不是对手。相比商纣王,黄飞虎实力差得更远。纣王唯一一次披挂上阵,以一人之力与东伯侯姜文焕、北伯侯崇应、南伯侯鸾见东三路诸侯大战,一口刀抵住他三般兵器,只杀得天昏地暗,旭日无光。姜子牙见不能取胜,又派左右三十五骑纷纷杀出,把纣王围在核心,纣王全然不惧,使发了手中刀,一声响,将南伯侯一刀挥于马下。后杨戬、哪吒、雷震子大怒加入群斗,才勉强战败纣王。
因此,在商朝,黄飞虎的个人战力连前十名都进不了,不过是中游水平,可以说是极为平庸和普通的一名武将。而且黄飞虎的文韬武略也很一般,根本与闻太师、袁洪、张桂芳等不在同一档次,他凭啥在高手如云的商朝军界混到第一大将之位?
难道是世袭?书中说黄家七世忠良,在商朝世居高位。但我们发现,黄飞虎的父亲黄滚不过是商朝一名镇边老帅,父亲的位份说明了黄飞虎不可能靠世袭获得第一武将的地位。同理,也不可能是他妹妹黄氏为纣王贵妃的裙带原因,同样也是老父亲黄滚的地位证明不可能。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唯一的解释只有一个,就是黄飞虎帮助纣王登上王位时立有大功,乃纣王最信任的武将。纣王即帝辛,乃帝乙最小的儿子,按立长不立幼的祖制,王位根本轮不到小儿子。大家知道,夺嫡之战是非常残酷和艰难的,纣王以少子身份成功继位,免不了众人的扶持和帮助,而黄飞虎无疑起了很大的作用。
最为关键的是,黄飞虎实力一般,这一点正好被纣王所看中,如果让孔宣、张桂芳、张奎这样神通广大的人物担任第一大将军执掌兵权,纣王岂能放心得下?而黄飞虎的能力还不如自己,又是夺嫡功臣,让这样的人执掌兵权岂不是最佳之选?
他的墓为何出现在加拿大?
2014年4月份的一天,央视4台《国宝档案》播出了一期非常耐人寻味的节目,这期节目讲述的就是祖大寿及其他的坟墓为什么保存在加拿大的故事。
在回答这道问题之前,我们一起了解一下祖大寿。
一、祖大寿是何许人也?在他身上有这样几个标签。
1. 吴三桂的舅舅。
2. 世代为辽东望族。
3. 祖氏三兄弟皆为辽东将领。
4. 协助袁崇焕,用红衣大炮炮轰努尔哈赤。
5. 袁崇焕死后,明朝辽东防线最杰出的将领。
6. 两次投降清军,投降后,依然被重用。
短短几个字眼,我们可以看出祖大寿是一位传奇人物,我们可以借用“坊间”的一句话概括他的传奇经历:一代名将,据关外,收关内,堪称往复有忠义;两朝贰臣,悖前主,负后主,真个里外不是人。
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攻打宁远卫城。
此时,袁崇焕早就做好了打算,他命人将几门红衣大炮推向城墙,并安排祖大寿负责守城。
当努尔哈赤带兵浩浩荡荡地向宁远卫城进攻的时候,祖大寿一声令下,几门红衣大炮齐刷刷地射向了金兵。
努尔哈赤中炮受伤,金兵见状,护送他仓皇而逃。
不日,一命呜呼。
随即,皇太极即位。
此战之后,立下军功的祖大寿被升为副总兵。
一个被炸身亡,一个披红挂绿闪耀在明朝政坛。
可以说,祖大寿与皇太极立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一年后,后金新主皇太极率军席卷而来,再次攻打宁远城。
袁崇焕命令总兵满桂、尤世威等率军迎敌,同时,令祖大寿率领4000精兵绕到金兵后方,进行滋扰。
前后夹击之下,金兵败走,此为著名的“宁锦大捷”。
袁崇焕死后,祖大寿成了明朝辽东防线最为杰出的将领,也成了明朝最为倚重的干将之一。
1631年,为加强守势,祖大寿筑建大凌河城。
皇太极趁大凌河城还未建成之时,率军渡过辽河,将祖大寿部团团围住。
因城内粮尽,祖大寿迫不得已向金兵投降,并请求回锦州做金兵的内应。
皇太极想也没想,就答应下来。
本以为祖大寿被释放后,会为金兵做内应,但是,返回到明朝的祖大寿并没有为后金做内应,他依然忠于大明,多次带兵与金兵展开激战。
崇祯不计前嫌提拔祖大寿为少傅左都督,领锦州。
1639年,皇太极再次进攻大明,他派阿济格为前锋,亲自督军包围松山。
崇祯赶快下令,让祖大寿前往松山支援。
兵贵神速,在祖大寿刚刚行军的时候,金兵就已经到了,于是,祖大寿去宁远驻守。
这时,皇太极派人去锦州找到了祖大寿的妻子,叫她以利害诱导祖大寿投降。
殊不知,皇太极的如意算盘失了空。
祖大寿不仅没有投降,还挑选300精兵与后金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只可惜,这一次,祖大寿战败了,他再一次回到锦州驻守。
1642年,松山城破,洪承畴向金兵投降,反观祖大寿,他依然苦守锦州,毫无放弃的意思。
不过,事与愿违。
一年后,重重包围之下的锦州城出现了粮食危机,守城之将先是吃马,后是吃死人,再是吃老弱病残,其状惨不忍睹。
无奈之下,祖大寿只能开城投降。
皇太极得知祖大寿投降后,封祖大寿为正黄旗总兵,希望他能为清朝效力。
后来,祖大寿只是给外甥吴三桂写过一封不咸不淡的劝降信,此后,史书中再也没找到他的“汉奸”记录。
1644年,祖大寿跟随清军入关。
12年后,他病死在北京祖家街的府宅。
纵观祖大寿一生,他两次降清,得到了皇太极、顺治的重用;两朝为将,终享天年,成了明清史上的一段传奇。
介绍完祖大寿后,我们回归正题,他的墓葬真的被运到了加拿大吗?
二、一位外国人的到来祖大寿去世后的第75年,一天傍晚,一位外国人来到了北京城城门口。
他招呼一辆人力车过来,告诉车夫:“我要去南城城外的铁匠营。”
车夫感觉路途太远,不愿意拉他去。
只见外国人从兜里掏出一沓钱,在车夫面前晃了晃,说道:“到了铁匠营,我再负另一半。”
车夫眼前一亮,赶紧招呼这位外国人上了车。
到了铁匠营,外国人将车夫打发走,他低头看了看手表,又向周围敲了敲,似乎在找什么人。
不一会儿,一位传长袍大褂的中国男人径直走了过来,他与那名外国人低声耳语了几句,然后,两人来到一间屋子秘密商议起来。
这位不远千里来到铁匠营的外国人是谁?他与那名中国人在商量什么?他们要干什么?
原来,这位外国人来自加拿大,叫克莱夫茨,是一位英籍皮货商人,一直在做中国生意,也是一位中国通。
在做生意之余,克莱夫茨对中国文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决定在中国收藏一些金银玉器。
而那位身穿长袍大褂的中国男人,自称是祖大寿的后代。
他领着克莱夫茨左拐右拐来到一处很荒凉的地方,两人扒开半人多高的野草,然后,慢慢向前走。
走着走着,克莱夫茨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只见一座高大的精美石雕照壁矗立在眼前,照壁的两边分别站立着两个石人,每一个都有将近3米高,非常有气势。
此外,在石雕照壁的旁边还有一个穹庐形的墓葬,前面摆放着石桌,显然,这是一座中国古代将领的坟墓。
这时,这位中国男人开始介绍起来:“这个墓葬是我的家族墓葬,墓主人就是我的祖上”,说着,这位中国男人不禁哭了起来。
他伤心地说道:“只可惜,墓葬里的器物都被盗空了。”
只见克莱夫茨在石雕面前看看这个,摸摸那个,不免露出一些喜爱之情。
这时,那位中国男人说道:“虽然墓葬的器物被盗空了,可是,这座完整的墓葬园还是非常难得的,这些东西只要您给够价钱,就可以随便挑。”
克莱夫茨听后,果断出手,高价将祖大寿墓园的文物买了下来。
不过,这些器物又大又重,单是那两座石人就有四吨重。
如何将这些文物运回加拿大呢?
克莱夫茨想了很多办法,最后,他决定走水路。
他不惜花费重金,雇佣很多马车,将这座墓园一路运到沿海,再用轮船,不远万里,运到了异国他乡加拿大,最终,这些文物落户在多伦多黄家安大略博物馆。
只是克莱夫茨不知道,那位穿长袍大褂的中国男人并不是祖大寿的后代,他只是一名冒牌货,说白了,他是一位倒卖文物的盗墓者。
三、祖大寿的坟墓真的搬迁到了加拿大吗?答案是没有的。
这里有几个依据。
1. 《祖氏家谱》中有记载
根据《祖氏家谱》的记载,祖大寿的长子祖泽溥葬于京郊右安门外草桥,祖大寿的继子祖泽润葬于京郊清河永泰庄,祖大寿的侄子祖泽洪葬于京郊东直门外霸河,另一个侄子祖泽远葬于京郊左安门外。
据此,可以推测出:当年英籍商人克莱夫茨从北京京郊外运到加拿大的墓葬主人,很有可能是祖大寿某一位侄子。
2. 祖大寿的第12代孙有话说。
祖大寿的第12代孙祖兴彪对祖氏有过近10年的研究和探索,他认为祖大寿的墓葬在宁远西河右岸的“镇国将军祖公茔”。
因此,当年克莱夫茨从北京京郊搬走的墓葬肯定不是祖大寿的。
3. 近年来的出土文物是佐证。
2013年6月,在兴城(明清时期称宁远)的一处工地上出土了墓葬碑刻的汉白玉残件、大小不等的石碑残件以及小香炉等多种文物。
根据《祖氏家谱》记载,结合碑文显示,兴城西河发现的石碑残件,应该是祖大寿墓前的谕赐祭文碑。
由此可以推断,祖大寿的墓葬应该位于兴城市,并不是北京近郊。
至于克莱夫茨从北京京郊搬走的应该是祖大寿某位侄子的墓葬,虽是祖大寿的侄子,但是,自此他只能与家乡和祖氏家人隔海相望。
不过,不论多远,这座墓葬始终彰显着我们中华文明。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