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武圣,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将领你知道哪些?
王不过项,力不过霸,将不过李,拳不过金
王不过项,是指楚霸王项羽,霸王身长八尺,力能扛鼎,后辈对其也是称赞不断。
力不过霸,隋唐第一好汉李元霸,力大无穷,不过这是小说的人物,真实历史并非如此,原型李玄霸,也并非猛将。
将不过李,晋王李克用的养子,十三太保,战必克攻必取,唐末第一猛将。
拳不过金,是指北宋第一拳术大师,金台,打遍天下无敌手,甚至有人称其为中国武学第一人,民间赫赫有名的周桐,有传言就是金台的弟子。
以上皆为野史小说居多,不过不可否认对当初的我吸引力是很大的,孩童时期,枯燥的纯历史,没几个人能看得下去,相反,说岳全传,雍正剑侠图这种评书的形式更吸引人。
下面说说所谓正史的历史名将:
一,霍去病。
这也是我最喜欢的古代将领之一,突袭战的创始者,两战成名,一战解决中华民族的北方威胁,封狼居胥
卫青的外甥,西汉名将,用兵灵活,不拘古法,少年成名,十九岁取祁连山,这是华夏政权第一次占领河西走廊,从此得以开辟丝绸之路。
可惜自古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霍去病英年早逝,病逝时享年二十四岁。
二,白起。
别名公孙起,熟知兵法,善于用兵,人称“杀神”,坑杀赵兵四十万,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后因功高震主,得罪应候,不断被贬。
白起与廉颇,李牧,王翦并成为战国四大名将,后位列武庙十哲!
我不想非得排出前五,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每个著名将领在他的时代都是不可替代的,不同朝代,很难比较,项羽,卫青,班超,孙膑,韩信,马援,岳飞,李靖,徐达。
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越是乱世,名将越容易建功立业,单单一个三国,五虎上将,五子良将,“上将潘凤”,“零陵上将邢道荣”,数不胜数,春秋战国,东西两汉四百多年,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实在很多英雄事迹流传千古,没有最强的,只有个人最喜欢的。
水浒传中柴进这么有钱了为何还要上梁山?
在柴进之前落草的梁山好汉,基本上是下层人士居多。山上官职最高的人,是青州指挥司统制秦明,最有钱的人则是扑天雕李应。这俩人要么不富,要么不贵。而如晁盖、穆弘等,大概就属于土财主之类了,严格来讲,都算不上“富贵”之人。这些人当中,谁也比不了柴进。他们上梁山落草,总还有说得通的理由。
那么,身份显贵,家财丰裕的柴进,为何也步其后尘,上梁山做了草寇呢?
柴大官人富贵非常柴进在《水浒传》中到底多有钱,可以从其排位顺序来粗粗了解一下。在梁山的三大财主中,卢俊义的财富算得上是河北一绝。扑天雕李应也非常富有,但在独龙冈三个大户中,不敌祝家庄。宋江曾说:“若打得此庄,倒有三五年粮食。”如果是李应的家财也达到了祝家庄的程度,祝彪便不敢小觑他。所以,李应的排位离卢俊义较远,居第十一位,与其对梁山泊的初始贡献有一定关系。
柴大官人的富有,应当不输于卢俊义。卢员外的财富却来得恨不明白,书中没有一笔提到卢家祖业是什么,靠什么成为大名府头号财主的。“积祖富豪门”,是那首赞卢员外的《满庭芳》讲的,是不是出自施耐庵的手笔,疑问很大。假如卢员外真的是祖上就积累了丰厚的家财,冠绝河北,难道大名府没有一个人知道?
所以,有理由怀疑,梁山第一富豪并非卢俊义,而是小旋风柴进。卢俊义之所以高居榜眼,并非其财富超过了柴进,而是对于梁山泊的重要性。此人绰号“玉麒麟”,象征可以制服照夜玉狮子的神驹,是梁山泊军力的保障。因而,柴进才是水泊第一大财主。
柴大官人的巨额财富来历清楚,与他高贵的身份有关。
在卢俊义、李应之间,柴进排名第十,高扑天雕一位。李应上应天富星,说明其身家不菲。而柴进不仅财富能比下李应,此人上应天贵星,不仅富而且贵。富贵本是一体,但富不一定贵,与柴进相比,李应更像一个“土财主”。而柴进则有非常显赫的身份,大周柴世宗的后人,龙子龙孙,流淌着高贵的血液。
《水浒传》第七回“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中,这样介绍柴大官人:
这村中有个大财主,姓柴名进,此间称为柴大官人,江湖上都唤做小旋风,他是大周柴世宗子孙。自陈桥让位,太祖武德皇帝敕赐与他誓书铁券在家中,谁敢欺负他?
柴进的财富是实打实的,江湖上广为知晓。同是河北人氏,卢俊义假若比柴大官人还有钱,怎么一个人都不知道?
因为是大周皇帝的后人,赵氏皇帝对这家人有很高规格的优待,不仅许以富贵,还颁发了誓书铁券,保其平安。可想而知,柴进在沧州道上发点财是轻而易举的。
如此富贵,根本是不可能上山做强盗的。梁山作乱,原本是流民聚义,是失去生计和江湖黑道,难以在社会上立足之人的避难所。柴进这等身价,岂能上山做贼?但是,柴进就是上了梁山,而且,高居第十名,掌管着梁山钱粮,活脱脱的“伪财政部长”。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柴进到底有没有誓书铁券赵匡胤陈桥兵变,夺了柴家的江山,但却对柴世宗后人似乎还比较优待。据陆游《避暑漫抄》记载:宋太祖篡了后周天下,于建隆三年(公元962)密镌一碑,立于太庙寝殿之夹室,谓之誓碑。这块誓碑是什么呢?陆游说:
(碑)誓词三行:一云“柴氏孙子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一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一云“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此碑用销金黄幔蔽之,门钥封闭甚严。因敕有司,自后时享及新天子即位,谒庙礼毕,奏请恭读誓词。由于每次偈庙拜碑之时,皇帝只带一个不识字的太监前去,因而,谁也不知道这块碑上刻的是什么。直到靖康之难时,金兵打破汴京城,才揭晓了石碑的秘密。
王夫之在《宋论》中也讲过这件事:“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呜呼!若此三者,不谓之盛德也不能。”
“誓书铁券”原本也不是特别稀奇之事,皇帝赏赐给功臣、元勋颁发“铁券”,赏赐其某种特权,自汉高祖时就有。柴家是否得到过“誓书铁券”,正史上没有记载。
但是,《宋史徽宗本纪》中,有这样一句话,佐证了《水浒传》中所写的柴家情况:“(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诏:周柴氏后已封崇义公,复立恭帝后以为宣义郎,监周陵庙,世世为国三恪。”宋徽宗颁此诏书的第二年,梁山好汉开始聚义。
施耐庵把“誓碑”,宋徽宗对柴家的优待等等历史线索结合在一起,“颁发”给柴进一个誓书铁券,也是讲得通的。
有此特权,又拥有河北第一富豪的身价,柴进为什么还要上梁山呢?按照“誓碑”的约定,这等谋逆之罪,还是要被赐死狱中的。难道柴进真的不怕死吗?
柴进的确蓄意谋反
接着《水浒传》的故事往下讲。林冲在沧州道上的酒店中,打听到柴大官人家中藏有“誓书铁券”。那店家还说道:“(柴进)专一招接天下往来的好汉,三五十个养在家中,常常嘱付我们酒店里:‘如有流配来的犯人,可叫他投我庄上来,我自资助他。’”
招接天下好汉,可以说是柴进好客,爱慕英雄好汉。但是,鉴于其家族的特殊身份,这一条则是很招人耳目的,招天下好汉干嘛?是不是想谋反呢?不仅招接天下好汉,还特别叮嘱四邻近舍,放出话去,资助流配来的犯人。
流配犯人中,自然有林冲这样被人陷害的好汉,也有作奸犯科的官府甚至朝廷罪人。柴进这样干,绝对是专一与官府甚至朝廷作对,反心昭然若揭。
柴进资助过武松、宋江,这两人都有人命官司在身,虽然武松所打之人后来并没有死,但投奔之时,确实是杀人在逃嫌犯。柴进大大方方的以誓书铁券为挡箭牌,官府没奈他何。
当年,杜迁、王伦也曾来投奔,这二人先后上了梁山做了草寇强盗。柴进不仅没有跟他们一刀两断、划清界限,还继续资助他们造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柴进自己也说道:“那三个好汉,聚集着七八百小喽罗,打家劫舍;多有做下迷天大罪的人,都投奔那里躲灾避难,他都收留在彼。”
估计,很多做下弥天大罪的人,都是柴进推荐上山的。
不过,金圣叹先生很看不起柴进,说他有贼心没贼胆,想谋反又偷偷摸摸的不敢真刀真枪的干。因而,当林冲杀了陆谦、富安、管营差拨,实打实的得罪了高太尉。大军草料场又被烧掉,林冲的罪恐怕比柴进说的“弥天大罪”要大得多。于是,柴进胆怯了。
仰缉捕人员将带做公的,沿乡,历邑,道店,村坊,四处张挂,出三千贯信赏钱,捉拿正犯林冲。看看挨捕甚紧,各处村坊讲动了。
风声未起之时,柴进把林冲收留了五七日,官府下大力气缉捕,林冲便要另投他处。林教头话刚出口,柴进便立即接过话头,说:“既是兄长要行,小人有个去处,作书一封与兄长前去。”
柴进想谋反,但他很害怕被投进监牢,然后被赐自尽。所以,才不敢亲自动手,暗暗的搞些小动作,发泄一下心中的不满。柴进这么做,到底是为什么呢?
柴进本应叫“郭进”赵匡胤虽然优待柴家,立碑以誓。但是,柴家人并不认可这样的做法。原来,后周是郭威灭掉后汉,一手开创的五代时期的王朝。因为郭威无子,便把柴荣收为养子,并把皇位传给了他。因而,柴荣早就叫“郭荣”了。那么,郭荣这一支的后人都应当姓郭而不是姓柴。
《水浒传》所写的柴进,很明确的就是周世宗郭荣的嫡派正脉。以此而论,柴进就应当叫“郭进”。
宋太祖把郭进恢复本姓,实际上等于否定了周世宗的合法性,把自己策动陈桥兵变、夺取义兄江山的行为搞得更合理一点。既然郭荣改为柴荣,柴进的皇室身份也等于早就被剥夺了。搞个“誓碑”虽然客观上对柴家有利,实在是告诫自己的子孙们,别让柴家有翻身的机会,他们早就不是龙子龙孙,咱们得来的江山不是姓柴人家的。
所以,柴家人自宋太祖时就没有得到实质性的优待,反倒是在黄袍加身后,冲到皇宫,质问年幼的柴宗训(应为郭宗训),这个坐在皇位上的孩子是谁?多亏潘美等人的劝阻,柴宗训才保得一命。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年)逝世,享年20岁。此后,柴家待遇便逐年衰减,这才有了宋徽宗专门为柴家下诏的事情。
《水浒传》第五十回“李逵打死殷天锡,柴进失陷高唐州”,便写了柴家在徽宗时期的真实遭遇。高廉不过只是一个知府,却有高太尉为后盾,其妻舅便敢强占柴家花园。柴进的叔叔柴皇城为此被活活气死。
柴进叔叔的名字很有讲究,就是“皇城”。这样的“皇城”竟然抵挡不了一个地方恶霸的冲击,施耐庵以此隐喻了宋太祖无理强占郭家“花园”这段历史。因而,柴进的不满是有道理的,结交天下好汉,专一厚待官府的配军犯人,其实是对大宋王朝的不满。而“誓书铁券”与“誓碑”一样,不过是赵氏提醒自己,打压,甚至是轻慢柴家的一种道具。
施耐庵对此事颇为不满,便在《水浒传》中,“颁发”给柴进丹书铁券。为什么说施耐庵对赵匡胤对待柴家不满呢?
施耐庵有意改编了柴进的故事《大宋宣和遗事》中的柴进,只是与杨志、孙立、李进义、燕青等人一样,是押运花石纲十二指使中的一人。这十二个指使中,十人按期把花石纲运抵了汴京,杨志却独自留在颍州等候久久未到的孙立。
因为天降大雪,杨志进退不得,用尽了盘缠,便去集市上变卖宝刀。集市上的一个恶少纠缠杨志,被青面兽一刀杀了,因而发配卫州。押解途中,遇到了孙立。病尉迟赶紧前往京城,集合了其他十个兄弟,杀了解差,前往太行山落草。晁盖劫取生辰纲后,便邀请他们一齐到梁山聚义。
这个柴进,早就造反了。
但是,到了施耐庵笔下,因为这个人物恰好姓柴,便把他写成了《水浒传》中的柴进。小旋风柴进不仅从押运生辰纲的指使,变成沧州道上的一霸,还赋予他丰厚的财富、特殊的身份。
施耐庵之所以如此改写柴进,得从“楔子”中找答案。
《水浒传》一开篇,施耐庵就讲明了自己的创作主旨,“评议前王并后帝”。因而,便从宋太祖开评,对北宋皇帝挨个点名。书中的“九纹龙”,指的就是北宋九代皇帝。在写到宋太祖赵匡胤时,施耐庵说他是天上“霹雳大仙”降世,结束五代纷争,开创了北宋太平世道。对这一件功绩,施耐庵很是认可。
但是,写着写着,施耐庵就开始抨击了。宋太祖是“霹雳大仙”下凡,夺了后周的天下。但施耐庵却没有说是后周失道,而只是说赵匡胤结束了“纷纷五代乱离间”这个时代。而宋仁宗这个“赤脚大仙”却放走了妖魔,开始失道。那么,九天玄女找宋江“替天行道”,也应当如赵匡胤那样,结束妖魔纵横的乱世。
结束北宋徽宗时代,世道回到哪里去呢?施耐庵认为,后周世宗才是一代英主。不过,到了柴进这一代,便掀不起大风浪了,只能刮一阵小旋风而已。
柴进本应叫“郭进”,历史上的郭家,早就被剥夺了皇室身份。柴进不满而起谋反之心,但却只是“小旋风”,掀不起大浪。在进一步受到欺凌时,“皇城”再度遭到打击,柴进等于是被“逼”上了梁山。因为他此前与梁山好汉多有交情,也为他上山落草提供了可能。更因为施耐庵有意塑造这样一个角色,为自己反皇帝的主题服务,所以,借助这个人物,表达对赵宋表面上优待、实则剥夺打压柴家这等虚伪嘴脸的强烈不满。也大有讥讽北宋得国不太地道,必将遭遇比后周更难堪的结局——“二龙戏水”、坐井观天。
柴进上梁山,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例子。与所有的好汉都不太一样,是对北宋皇朝最深刻的抨击,更是施耐庵“反皇帝”创作主题的一种委婉表达。
为什么有的皇帝称他庙号?
谥号(这里仅指帝王谥号),是中华文化圈之内所特有的一种对先代帝王生平事迹功过的评定、概括方式。根据帝王生前行为及功业、品德、才能,由后世嗣君或者臣子给予其或褒或贬或同情或哀悼的称呼,这个称呼就叫做“谥号”。
谥号法形成于西周时期,在共王、懿王在位时趋向于完善。西周王室及各诸侯国国君皆采用这种谥法制度,周天子及诸侯外,各国卿大夫们也都可以获得谥号。
战国末期,秦国强盛,经过六世开拓攻伐,终于在始皇帝手中消灭六国、一统天下。始皇帝自认“功盖三皇、德超五帝”,不宜再使用“王号”,所以取三皇五帝之名,自称:皇帝。
同时,始皇帝认为谥号之法是“臣议君、子议父”,有损帝王威严,于是下诏废除了实施近八百年的谥号法,另以数冠于帝名前,自己以下,大秦君主称为二世、三世,以至万世,绵延无绝期。结果讽刺的是,始皇帝死后,仅仅三年,强大的秦国灭亡,君主世系也只到三世而已。
汉高帝夺得天下、登基称帝后,重立谥号法。后世诸代帝王皆循汉制,以谥号评定先帝功业过失。而两汉均标榜以孝治天下,历代汉室皇帝,除高皇帝是开创社稷、单谥“高”;光武皇帝中兴汉家,谥“光武”之外,其余诸帝均于谥号前加“孝”字,再无例外;如:孝文皇帝、孝宣皇帝、孝明皇帝、孝桓皇帝等。
两汉之后,中原历经魏、晋、南北朝、隋诸代王朝,均忠实遵循了帝王谥号简单朴实的原则,皇帝谥号仅以一二字概括描述,如:魏文帝、晋武帝、齐高帝、(北)魏孝文帝、(北)齐文宣帝、隋炀帝,等等。
至唐立国之初,依旧延续了这种朴实风格,高祖李渊初谥号为“神尧”,太宗李世民初谥号为“文”,简简单单,一目了然。如果按照之前的传统,那么我们将称李渊为“唐神尧帝”,称李世民为“唐文帝”,也很简便。高宗李治继位之初,联合支持自己的皇后武氏,消灭和削弱了诸开国老臣及宗室贵族对于皇权的严重威胁,皇帝和皇后联合掌握大权。
武皇后在稳固权力后,向高宗李治建言,先帝太宗皇帝的谥号“文”,并不足以表达其一生文治武功之辉煌、德业功勋之高尚,嗣皇帝的尊崇和孝心也无法体现得淋漓尽致,应追加美谥,以示景仰、尊崇、礼敬。
高宗对于父亲一直是仰慕尊崇有加,对于皇后的提议自然没有任何反对理由。于是,唐上元元年(674年),高宗给父亲追加谥号“武圣”,合称为“文武圣帝”。
而唐太宗李世民的这个新谥号,标志着中华谥号法从简单古朴向繁琐拗口的转变,也导致了先代帝王称号不得不从称“谥号”改为以其他形式命名。
如果按照传统谥号称呼,李世民应称为“唐文帝”。自高宗李治在武皇后的撺掇下“孝心大发”、不顾实际情况给父亲加谥后,他的称呼就变为拗口的“唐文武圣帝”,后世之人对于这两种称呼,当然分辨得清孰优孰劣。自然而然地,在平时朝会及普通场合中,臣民们开始只以“太宗”来称呼李世民,而“文武圣帝”的谥号,只被用在朝廷重要大典及四时祭祀场合中,这样也方便了包括皇帝皇后在内的所有人。
高宗李治死后,武皇后为表现深切怀念、及对丈夫功业辉煌一生的高度赞扬,于是上谥“天皇大帝”给高宗,高宗因此得到了“唐天皇大帝”这一更加显得繁琐的谥号。二十年后,称帝又被迫退位的武氏去世前,遗命儿子李显给自己上谥号“则天大圣皇后”。
高宗李治夫妇俩在尊谥行为中的无厘头操作,让后世子孙无所适从,深深地陷入对先帝谥号欲减不能、欲尊抓狂的境地里,日后给先帝们的祭祀,都不知道如何称呼,越来越别扭。
而且为表示自己的孝心,后继的唐代皇帝纷纷效仿高宗夫妇,将历代祖先的谥号继续追加,越来越长。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再一次追加高祖李渊谥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追加太宗李世民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追加高宗李治谥号“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在无原则、无底线地尊崇祖先路上越跑越偏。
而这浮夸阿谀的风格,被唐之后的历代王朝全部继承,导致宋、元、明、清各代皇帝谥号越加越多,零零碎碎;只要能搜刮到各种好字、好词(前提是和其他先帝谥号不重复),都一股脑加到先帝的谥号里,十多个字的谥号只是起步标准。
最后在清朝,皇帝谥号终于达到了登封造极的地步:“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一共二十五个字,是中华皇帝所有谥号中最长的(国外还有长的,这里就不再举例了)!这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谥号,拗口、繁琐、冗长,完全失去了谥号法建立之初的“评价分析、盖棺定论’作用,完全沦为后世子孙对于先帝无原则的谄媚、浮夸、吹捧之体现。我们回到之前,在介绍唐初谥号由简趋繁的过程中,曾称呼李渊“高祖”、李世民“太宗”、李治“高宗”;而这“高祖、太宗、高宗”就是帝王们身后的另一种称呼--“庙号”。
庙号,在中华文明史上比谥号还要悠久,商代早期即已形成雏形。商代帝王建有祭祀先祖的宫殿,称其为“太庙”。那些对国家(或者建国之前的商部落)立有大功、值得后世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把他的名字刻在石碑(或者木牌)上,供奉在太庙内,单独立庙,使其享受子孙祭祀、崇拜。
当然,直接刻先王的名字肯定不行,那样显得对祖先不敬,于是子孙们给他们特别追上一个称号,作为在太庙中的名号,加以代指,这个名号即称:“庙号”。商初建太庙、祭祀先王时,庙号称呼只有四种:创基立业者授予“太”(太祖汤、太宗太甲)、功勋高者授予“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得以世代祭祀者授予“世”(世祖盘庚、世宗祖甲)、中兴国家者授予“中”(中宗太戊,一说祖乙)。另外,庙号遵循“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先王们某祖或某宗的称呼,皆因此而定。
中华历史上,第一个有庙号的帝王是商开国之王汤(成汤),他的庙号是“太祖”。而第一个有庙号的“君主”,则是汤的祖先、尚未代夏立国时商部落的首领亥(王亥),他在汤代夏建立商朝后,被汤追上庙号“高祖”。
商末年,周武王灭商,建立新兴的周王朝。他没有保留商代庙号制度,而是自创谥号法,所以历代周代天子仅有谥号而无庙号。
始皇帝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后,认为庙号和谥号一样是“子议父、臣议君”,所以将谥号废除,庙号也没有恢复。在近千年的时间里,庙号消失于中华文化之中。
汉高帝刘邦在秦末乱世中脱颖而出、夺取天下、建立汉朝后,接受儒生博士的建议,恢复各种古礼,用以规整仪制,其中谥号、庙号制度都被恢复。自汉之后,庙号在后世各王朝中延用了两千年,直至清亡。商以及两汉时期,国家对于授予先王(帝)庙号极为严谨慎重,按照‘祖有功、宗有德’的原则,那些确实立下大功业、值得后世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帝)们,才会被特别追上庙号,永远于太庙中单独立庙祭祀。
商十七代三十位商王,包括追尊的,只有七人获得庙号。商朝太庙内规制严整、肃穆有序,实为后世王朝庙号制度楷模。而西汉十二帝、东汉十二帝,有庙号者仅仅八人:刘邦以建国大功上庙号太祖(后世称呼刘邦汉高祖其实是受到了史记中记载的左右,是不对的。第一个真正上高祖庙号的皇帝是曹丕);刘恒以安定国家、仁孝爱民被上庙号太宗;刘彻以开拓疆土功业被上庙号世宗;刘洵以中兴国家、发扬光大被上庙号中宗;刘奭以好学、守成被上庙号高宗(这个勉强,东汉立国时被削去庙号)。而东汉诸帝,只有三人的庙号得以保留:世祖刘秀,显宗刘庄、肃宗刘炟。其余如刘祜的“恭宗”、刘保的“敬宗”、刘志的“威宗”,虽然一度获得庙号,但都在汉末董卓当权时被废除。
同时,为了不致王朝享国久远导致在太庙中被祭祀的先王(帝)们越来越多,造成拥挤(牌位拥挤),庙号制度还特别规定了“祧庙”原则,即太庙中先王(帝)庙达到一个最高数量(一般是七至九代),就要毁去没有庙号的先王(帝)单独宗庙,在太庙内别殿合并祭祀。这也是考虑到如果把诸先王(帝)在太庙中的单独宗庙都留下,时间久了,太庙内诸王(帝)庙越来越多,导致后世子孙祭祀繁琐不说,礼制上也不甚严肃。所以初建时的庙号制度规定了太庙中单独立庙帝王的数量,以便于后世子孙祭祀。(当然,庙号制度最终还是像谥号一样,被后世帝王的私心作祟给玩坏了,几乎无帝不上庙号,太庙中牌位摆的密密麻麻,七庙或者九庙的原则不再被严格遵守。)
但自魏始,庙号制度被逐渐破坏,“降及曹氏,祖名多滥”,“非建立大功、德化天下者不得立庙号”的规矩不再被严格遵守。除非是亡国之君、或者因政变被废、被杀者,只要是皇帝,无论功业如何、品性优劣与否、才干是否卓越,统统都会在身后被嗣君(或者权臣)上庙号,以示尊崇,实在太不严谨。
而在东晋十六国混战、中原大乱时期,北方后赵、前燕、后秦等割据政权君主,庙号几乎无不称祖,有如儿戏一般。这就不是不严谨,而是贻笑大方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家王朝先后更迭,享国都不是很长,皇帝人数也不多,所以太庙里面没有遇到过诸先帝单独立庙过多的问题。大多王朝不过传承四五代,社稷就被权臣所篡,走向灭亡,同时王朝的太庙也被废弃,先帝祭祀问题没有人再考虑,使得太庙内庙号过多问题没有显现。
接之前所述,自唐高宗李治之后,谥号法被改得面目全非、变得越来越长,已经不能在日常生活中承担起他本身的职责。而庙号虽然泛滥成灾、几乎帝王们人人都有,但是却因为一直保持着简洁、短小精悍的特征,没有重蹈谥号越来越长的覆辙,因此取代了谥号的地位,成为唐之后各朝朝野称呼过世皇帝的主要方法了。
所以自唐代开始,皇帝们的称呼就变成了“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而不是之前历代王朝的“汉武帝”、“魏文帝”、“隋炀帝”。庙号的选字虽然不同于“谥号”、有着强烈的“盖棺论定、评定功过”色彩,但也含有类似于谥号所代表的部分褒贬同情讽刺之意(当然,有的不完全一样,比如“武”字,用在谥号,就是褒扬赞誉、非功勋卓著者不用,用在庙号,就是明褒实贬、甚至讽刺了。)
综合以上所述,自唐以后,庙号因为其简便洁,方便的特点,取代了谥号,成为对皇帝(去世皇帝)的日常称谓。而为了方便起见,所以每个皇帝都要上庙号,以为代称。
这也导致了唐以后诸王朝,只要不是政变被废被杀,皇帝们个个有庙号。唐朝二十一帝,只有废帝唐隆帝李重茂没有庙号,其余个个都有(武则天除外,则天这个名字,比庙号还牛),唐朝太庙内摆满了历代先帝们的神主牌位,简直是人满为患。宋元以降,庙号发展到连数岁的幼儿皇帝都有(宋端宗、元宁宗),甚至末代皇帝也有(元惠宗、明思宗(怀宗、毅宗))。到了这个阶段,庙号制度发展到了泯然众人、甚至庸俗无趣的地步。如同谥号一样,庙号也失去了原有给先帝评定功德、品行、才干的最初作用,沦为臣子奉承、阿谀皇权的形象工程,远远没有了最初的积极意义。
而自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1368年)建立明朝起,就规定了“一帝一元”制度,后世皇帝一生只使用一个年号,不再中途改元,这一制度也被清代皇帝所遵循。
于是,明清两代皇帝,基本上只拥有一个年号(只有明英宗因夺门之变重登帝位而有正统、天顺两个年号,清太宗因弃汗位称皇帝改元从而有天聪、崇德两个年号)。后世影视文学艺术作品中,终于可以用年号来区别称呼在世皇帝、而不再犯皇帝在世时,就以谥号、庙号来称呼他的原则性尴尬错误,也算为谥号、庙号法拾遗补漏了!
DNF武神二觉技能名字?
散打50级一觉叫武神,85级二觉叫极武圣。
街霸50级一觉叫千手罗汉,85级二觉叫暗街之王。
散打50级一觉叫武极,85级二觉叫极武皇。
柔道家50级一觉叫风林火山,85级二觉叫宗师。
气功师50级一觉叫狂虎帝,85级二觉叫念皇。
武神二次觉醒为圣武者…可学习EX武神强踢…增加武神强踢的功击力…主觉醒为弑神击…用拳、肘、腿三次功击…每一击都可以给敌人造成极大伤害!“拖泥带水果然不是你的风格。”风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