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无敌7兵种图鉴,美国都有哪些五星上将?
五星上将是美国独特的满级军衔,是美国军队中最高的军衔,并非人人都能获得。
按照美国的国家规定,国会只允许在战争时期为军人授予五星上将军衔,获得此军衔的军人,将可以在肩章和帽子上镶嵌5颗星星。
五星级将军是不存在退休概念的,他们会永远处于在役状态,并领取终身的现役全额薪酬,即便啥事儿也不干。
美军的将军军阶是这样来的:
1颗星被称为准将(Brigadier General)
2颗星被称为少将(Major General)
3颗星被称为中将(Lieutenant General)
4颗星被称为上将(General)
5颗星被称为五星上将(Five-Star Generals)
通常一个军种的大佬才能成为五星上将,比如奥马尔·纳尔逊·布拉德利,他是最后一位辞世的五星上将,也是曾经的美国陆军参谋长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 。
所以,五星上将有时候不叫“5-Star Generals”,而是冠以军种的名称,比如陆军上将(General of the Army)、海军上将(Fleet Admiral)、空军上将(General of the Air Force)。
布雷德利将军就是陆军上将,著名的威廉·哈尔西是海军上将,因为这些五星都是1944年后封的,当时还没有空军,所以陆航的亨利·H·阿诺德将军在当时领了陆军上将,后来空军建军后才作为空军上将,同时兼任两个军衔荣誉。
虽然肩膀上扛4星,但人们认为潘兴是6星此外美国还有名义上的“六星将军”,这是种非正式称呼。如约翰·J·潘兴,他甚至在1919年就被提升为陆军特级上将(General of the Armies),但因为当时不存在五颗星的军衔,他只能挂着4颗星星。
美国的五星上将分别是:
陆军上将乔治·马歇尔:1944年12月16日
陆军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1944年12月18日
陆军上将德怀特·艾森豪威尔:1944年12月20日
陆军\空军上将亨利·H·阿诺德:1944年12月21日
陆军上将奥马尔·布雷德利:1950年9月20日
海军上将威廉·莱希:1944年12月15日
海军上将欧内斯特·金:1944年12月17日
海军上将切斯特·尼米兹:1944年12月19日
海军上将小威廉·哈尔西:1945年12月11日
乔治·华盛顿将军:1976年7月4日(任命生效日期为1776年7月4日)
华盛顿是美国的开国元首,也是最后一个被封为五星上将人。
有人可能会说:“等等!华盛顿不是200年前的落樱神斧吗?怎么会是最后一个五星上将?”
不难理解,当年并不存在五星上将概念,人们要给华盛顿封大将军,华盛顿楞没答应。于是1976年在纪念美国200周年时,人们将华盛顿强行追封为五星上将。理由是:华盛顿不该被未来的战争中创造的军衔所超越,他必须拥有过去到现在一切军衔的优先权。
也就是说,哪怕未来再出个六星七星,那华盛顿也必须是最高的。所以在称呼上,华盛顿这颗五星不挂陆海空军名号,叫做“General of the Armies of the United States”,即“美利坚合众国将军”。
所以,华盛顿也被认为是“六星”,因为他的五星也是像潘兴那样具备超级含义的,甚至比潘兴的更高级。
有的地方将之与总统这个“大统领”的翻译相匹配,翻译成“大元帅”,其实也没毛病。美国的五星上将其实都可以翻译成元帅,性质上是一样的。
如果没有华盛顿这个1976年追封的五星上将,那么1950年受封的布雷德利将军才是最后一个五星上将,而且他也是最后去世的,活到了1981年。
这些五星上将无不是人杰,许多人都直接对世界和人类历史拥有影响力。
马歇尔将军正是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提到的那个马歇尔,他参加过一战,39年即成陆军参谋长,是富兰克林·罗斯福最重要的谋士,拟定了美国全盘的二战策略,后又先后担任国务卿和防长,拟定了复兴并渗透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奠定了美国战后的霸权地位。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更是中国人民的老熟人了,他曾经在菲律宾自封元帅,又在日军的攻击下抛弃几万同僚只身逃跑,再后来依靠“蛙跳战术”迅速解决了日本的岛链战略,继而推平了太平洋的日军,于密苏里战舰上接受日军投降,俨然成了日本的“太上皇”。
朝鲜战争中,人称梅毒入脑的麦克阿瑟发动了“仁川登陆”,翻盘打败了朝鲜人民军,但随即在我援朝的志愿军和彭大将军手下连连吃瘪,让这位做梦竞选总统的将军输光了本钱,只能黯然退场,在西点军校留下了“老兵不死,只会渐渐消逝”的名言。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也是相当有名,他是二战时的盟军总司令,军人中的政治家,后来成了美国总统。
亨利·H·阿诺德在中国名声不显,但这位将军可是双料五星,也是被誉为“美国现代空军之父”的人。今天的美国空军就是由阿诺德一手操持起来的,他早在1945年就通过冯·卡门等科学牛人组成了航空调研团队,谋划出了未来一系列的航空、导弹作战方式,其报告《我们站在何处》放在今天都不算落后。
忘了说了,我国的科学元勋钱学森先生,当年就在阿诺德组建的调研团中工作。
奥马尔·布雷德利被称为“美国大兵的将军”,他的名字甚至被命名为步兵战车。他当过本宁堡步兵学校的校长,当过巴顿的副手,当过艾森豪威尔的助手,担任过美国进攻欧洲的集团军群的参谋长和第一集团军司令。后来当了美国陆军参谋长,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以及第一任的北约主席。
威廉·丹尼尔·莱希是美国海军的大佬,也是海军的第一个五星上将。他担任过海军作战部长、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等。参加过美国对西班牙的战争,甚至还镇压过义和团。
实际上,美国人还差点在21世纪封了位五星上将彼得雷乌斯,他被称为“21世纪最出色的美军将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将领之一”,身上的牌牌能从肩头挂到胸大肌。
彼得雷乌斯战功赫赫,指挥过101空降师,指挥过2003年伊拉克战争,全程参与进攻摩苏尔、巴格达、纳杰夫的战斗,拥有超强的人脉关系,深受小布什和奥巴马喜爱,先后担任过多国部队总司令、驻伊美军司令、驻阿富汗美军司令,还差点当上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最后当了CIA中央情报局的局长。
无论在军中还是高层,彼得雷乌斯的声望都刷到了满级,以至于许多老兵主动找到国会,要求给彼得雷乌斯晋升五星上将,就连美国高层都颇为意动,毕竟谁不想见证一个新五星呢?
但就在这位四星上将即将飞上人生巅峰的时候,他却陷入了一场不干不净的婚外情,而且丑事竟联系上了韩国企业和约翰·艾伦上将以及多位高官,搞得满城花雨,最后硬是让FBI老大给拉下马了。
所以,五星上将还真不是那么好当上的。
蜀国五虎上将手下八大副将?
五虎上将身边的副将,远不止八人。
蜀汉五虎上将,是三国演义中最声威震天的黄金组合,是蜀汉集团里最能征善战的战斗天团,他们代表了蜀汉的鼎盛兴旺,但他们的结局却是落寞苍凉的。
关羽,兵败被擒,凛然拒降,惨遭斩首;
张飞,复仇心切,遇刺身亡,身首异处;
黄忠,追击强敌,误中埋伏,中箭身亡;
马超,不得重用,惨遭雪藏,抑郁而终;
赵云,英雄迟暮,悄然病逝,五虎终结!
那么五虎将身边的副将都有谁呢?这些副将的结局分别如何呢?
关羽四大副将:关平、周仓、廖化、王甫。关平是蜀汉二代将领中最杰出的代表,智勇兼备、成熟稳重,是关羽最得力的助手。
赤壁之战后,关平就跟随刘备攻取西川,与刘封并肩作战,生擒杨怀、高沛,带兵击退张任,颇有功勋,积累了极其丰富的作战经验;益州平定后,关平又回到关羽身边,辅佐镇守荆州,并勤练武艺、打造水军,成为荆州班子的二号人物。
襄樊之战开打,关平带领廖化先锋出击,一刀秒杀翟元,以诈败之计惊退曹仁,最终攻取襄阳;曹军驰援后,关平又代父出阵,与庞德单挑三十回合;水淹樊城之后,关平又奋力杀退曹仁,将中箭落马的关羽救回;吕蒙袭取荆州后,关平慌忙撤军,仍能在败军之际与徐晃单挑三十余合从容而退;困守麦城时,关平又护送廖化突围,挥刀杀退了丁奉的部众;关羽走麦城,关平又单骑断后连夜奔走,数次杀退了潘璋、朱然的精锐,在关羽被擒后赶往营救,最终孤身被围,力竭被擒。
此后,关平与关羽一同被斩,义不辱节。关平的综合能力,似乎不在关羽之下了,叵耐英年早逝,诚为可惜!
周仓是一位关西大汉,两臂有千斤之力,板肋虬髯、黑面红心,虽然出身于黄巾军,却豪爽任侠,重情义、守忠义,心甘情愿地为关羽充当马前卒,形影不离地为关羽抗刀护身,周详备至地侍奉在关羽身边。
周仓将麾下四五百人马全部倾囊献出,不仅成为刘备东山再起的一支生力军,还成为关羽披坚执锐的私人部曲,江夏守城池、华容释曹操、长沙战黄忠,都是这支部队的贡献,甚至跟随关羽渡江会鲁肃的九位关西大汉,也是周仓的嫡系人马!
周仓除了力大无穷,武力值亦不容小觑,他单挑赵云,虽数次战败却仍敢于死战,虽连中三枪却安然无恙,还能跑去向关羽求援,绝对是赵云枪下的“钢铁侠”;此外,周仓的水下功夫无敌,在水淹七军后撑着竹筏撞翻了正欲逃走的庞德,然后与之激战将其生擒。
关羽从麦城突围时,周仓与王甫留下守城;关羽死后,周仓闻听噩耗,跑到城楼上失声大哭,拔剑自刎而死!关羽被称为“义绝”,而周仓之忠义,同样光耀千古!
廖化同样出身于黄巾军,他初次遇到关羽,还是一位十七八的青葱少年,虽然剑斩杜远并且救下了甘糜二夫人,却被关羽婉拒,未能追随。
在入川之战时,廖化赶来投靠,被刘备派往荆州,自此成为了关羽的得力干将,在攻取襄阳时充当先锋,在困守麦城时奋勇突围,在被刘封拒发救兵之后,恸哭求救并破口大骂,然后孤身赶往成都求援,也因此成为了荆州陷落之后的唯一幸存之人。
到了诸葛亮时代,廖化逐渐显山露水,一步步成长为中坚力量,多次充任开路先锋,为蜀汉北伐立下了汗马功劳。用计赚曹兵,廖化一刀斩杀了先锋官秦良;奋力战王双,廖化与王平救走了张嶷;追杀司马懿,廖化得其金盔,被诸葛亮录为头功,令魏延羡慕嫉妒恨!
到了姜维时代,廖化已经是七十多岁的皓首老将了,却仍披荆斩棘地冲锋在前,在董亭之战中诈败诱敌徐质,最终助力姜维将徐质砍死,在姜邓斗智期间曾识破邓艾的计谋,并一刀斩杀了郑伦,协助姜维大胜邓艾!
蜀汉灭亡后,君臣全被迁往洛阳,廖化抑郁不能自已,暗淡地死在了马车上。“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是说蜀中人才凋零,已经无大将可用,只有老将廖化才具备先锋之能,这是对廖化的最大肯定和充分赞扬,却总被世人曲解!
王甫是关羽的随军司马,为人精明通透却敢于忠诚直谏。
关羽攻取襄阳后,王甫提了三点建议:1.必须防范东吴,并建议设置沿江烽火台,以举烟为号作机关消息,正是这个举措,令东吴吕蒙费煞了脑筋,最终还要装病以掩人耳目;2.认为糜芳、傅士仁未必能够竭力坚守南郡、公安两处隘口,但关羽不以为然;3.认为在后方总督荆州的潘浚多忌而好利,不堪大用,推荐换成忠诚廉直的赵累,但关羽听不进去,在吕蒙白衣渡江之后,潘浚直接缴械投降了!
困守麦城期间,关羽向王甫请教,“吾悔昔日不用公言!今日危急,将复何如?”王甫认为死局难破,只能寄希望于向西川突围,于是关羽分兵一百余人留在城中,让王甫、周仓坚守。城门口的诀别,王甫以头顿地而拜曰“城必破,而身不降也!专望君侯速来救援”。
当夜,王甫骨颤肉惊、夜不能寐;次日拂晓,王甫冲到城楼上,看到用来招安的关羽父子首级,心痛难以承受,大叫一声跳楼坠亡,而周仓随之自刎。
最后提一下督粮官赵累,他跟随关羽突围,一直奔走到临沮小道上,最终战死在乱军之中。
张飞三大副将:魏延、雷铜、吴班。魏延出身于底层寒门,虽踌躇满志,却命运多舛,在早期受够了白眼,被刘表无视忽略,被韩玄埋没打击,直到他遇到了关羽,救黄忠、杀韩玄、献长沙,本以为会受到礼遇,却被诸葛亮喝斩,还被定性为反骨仔!
万幸的是,魏延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刘备对他青眼有加,不拘一格地擢用人才,甚至将他视为心腹大将。知遇之恩,当以死报,魏延在随后的征战中锐意进取,迫不及待地想要证明自己,甚至敢与黄忠比武争功。
魏延曾经两次担任张飞的先锋。葭萌关之战,魏延数合败杨柏、十合败马岱,却因为立功心切而被马岱射中左臂;瓦口关之战,魏延为张飞送来了军前公用美酒,并且在阵前发起搦战,成功拖住了张郃,让张飞得以从梓潼山小道插入瓦口关背后,一举击溃了张郃的大本营。
此外不久,魏延单独领一军出斜谷,与曹操的主力遭遇,然后与庞德展开激战,并且在庞德眼皮子底下将曹操一箭射翻!汉中之战后,魏延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被刘备委任为汉中太守,虽名声不及五虎将,但实权仅次于关羽,成了刘备跟前的超级红人。
刘备死后,魏延的处境相当尴尬,始终受到诸葛亮的猜忌和打压。魏延身为蜀汉第一大将,却总被派去执行佯输诈败丢面子的任务,但是他都能超额完成使命,捉鄂焕、诱祝融、擒孟获、火烧兀突骨,降姜维、斩王双、射张郃、火烧司马懿,都离不开魏延的诈败。
干最拼命的活,立最显赫的功,却要受最憋屈的气,这就是魏延的处境!
诸葛亮死后,魏延隐忍多年的愤懑之气终于爆发了,变得狂妄起来,但是他仍然想着北伐,“丞相虽亡,吾今现在,岂可因丞相一人而废国家大事耶?”然而,在赵直、费祎、马岱等人的连番忽悠之下,魏延逐渐失去理智,在与杨仪的斗争中烧绝栈道、阻拦退军,结果授人以柄、失去军心,最终被马岱摆了一道,稀里糊涂地当了刀下之鬼。
诸葛亮一生称得上算无遗策,但他临终最后一计,竟然是除掉魏延,亲手毁掉了军中第一人,实在让人意难平啊!
雷铜本为川中名将,与吴兰一同援救雒城,曾经在张任的调度下击退了黄忠、魏延,绝非泛泛之辈,后来张任兵败,雷铜、吴兰被刘备设计围困,不能突围而只好请降。刘备入主益州之后,派张飞镇守巴西,以雷铜副之。
在汉中之战中,张郃攻打巴西,雷铜为张飞献出疑兵埋伏之计,连夺二寨,围歼魏军两万余人,将张郃逼退到瓦口关。此后,雷铜在关前与张郃单挑,战不十合,张郃诈败而走,雷铜急追,误中了诱敌之计,但见伏兵齐出,雷铜错愕之间,被张郃的回马枪挑于马下!
吴班乃吴懿之弟,最初只是个牙门将,在雷铜战死后成为张飞的副将,辅助镇守阆中。关羽死后,张飞挂孝出征,因鞭打士卒而被部下刺杀,正是吴班发现了凶案现场,并且向刘备通报了凶信噩耗。刘备伐吴时,吴班担任先锋,在兵战中击败了孙桓,在火烧连营后勉强杀出重围,幸被赵云所救才免于一难。
诸葛亮时期,吴班是一位不可忽视的将领,先后参与了六次北伐,有伏击孙礼、打劫曹真、诱敌司马懿等表现,甚至还有留守祁山大营的高光时刻,在六出祁山时负责进攻北原渭桥,误中司马懿之计,被张虎、乐綝用乱箭射死。
马超三大副将:庞德、马岱、吴兰。庞德是西凉第二猛将,也是马超最得力的臂膀。
攻长安,庞德献出奇谋,爬城放火斩钟进,一举撬开了长安大门;打潼关,庞德与马超将徐晃、曹洪杀到狼狈而逃,庞德甚至一口气追出了潼关;渭南之战,庞德从陷马坑中跳出,斩杀曹永、夺取战马,还顺带救走了韩遂;渭桥之争,庞德奋勇赶来,又将落马遇险的马超救起。
庞德如此忠勇,却被马超遗弃在了汉中张鲁那里,屈沉在奸佞宵小之下,即便有力战曹营四将的神勇表现,却被杨松诬告,还被张鲁喝斩,在心灰意冷之下,选择了弃暗投明,诚心归顺在曹操麾下。
在濡须之战中,庞德亲手斩杀了东吴陈武,堪称军中第一功!
在驰援樊城时,庞德受不了别人的闲言碎语,在曹操面前叩头至血流满面,然后抬着棺材出征了,与关羽血拼一百余合,差点将关羽拉下神坛,如果不是于禁嫉贤妒能而鸣金,庞德真的有可能干出惊天壮举!然而,庞德命中犯小人,他规劝于禁不宜驻扎在低洼之处,却被于禁以官威镇压,还被反诬为惑乱军心,最终被于禁的愚蠢决策所累,奋战到孤身一人,因不习水性而被周仓生擒。
面对关羽的诚恳劝降,庞德破口大骂,只求速死;关羽怒而斩之,实敬庞德之忠勇,怜而厚葬之。
马岱是一位成长型的将领。
跟随马超时,马岱就暂露头角,在攻取长安时一合杀败钟繇,在攻打葭萌关时一箭射伤魏延,而且在潼关渭水之战中多有优良表现。到了南征北战时期,马岱的戏份逐渐增多,秒杀南国忙牙长、绊倒祝融夫人、两次生擒孟获、生擒雅丹丞相、斩杀魏军先锋陈造,立下了赫赫战功。
诸葛亮死后,马岱遵循锦囊遗计,诈降在魏延帐下,博取信任,然后出其不意地将魏延斩杀。此后,马岱就消失匿迹了。
杨仪最终被刘禅处死,以此推之,马岱的日子估计也不好过。
吴兰最初与雷铜搭档,在雒城保卫战期间归顺刘备,后来跟随马超镇守下辩,并充当先锋去拒敌曹洪。在与曹洪对峙期间,吴兰选择坚守,而牙将任夔执意出击,却被曹洪一刀斩杀。
在斜谷之战中,吴兰跟随马超烧掉了曹操的后营,然后带兵追击,在混战中遭遇曹彰,与之单挑,可惜不敌,数合之后被曹彰一戟刺死。
黄忠四大副将:严颜、刘封、陈式、张著。严颜善使大刀、精于弓箭,乃巴郡之保障,也是张飞入川之战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严颜归顺后,为张飞唤开了四十五处城门,令张飞赶在诸葛亮、赵云之前到雒城会师,还恰巧杀退了张任,并救了刘备一命。为了表彰严颜之功,刘备脱下黄金锁子甲,亲手为严颜披上。
张郃侵犯葭萌关,黄忠争得先锋职位,而严颜以副将身份随行。黄忠打正面,严颜打埋伏,二人分工明确、合作紧密,先后战胜了张郃、夏侯尚、夏侯渊,连夺三山,令蜀军为之大振。在天荡山之争中,严颜还亲手斩杀了夏侯尚之兄夏侯德。
汉中之战后,严颜下落不明,结局未做交代,估计是天年终老了吧。
刘封是刘备的义子,身份比较特殊敏感。
黄忠诈败诱敌、连退数阵,刘备急差刘封前来相助。刘封对于黄忠的表现,曾经出现两次误判,随后却对黄忠的神勇表现叹羡不已。在整个汉中之战中,刘封曾被徐晃十合杀退,又被曹彰三合杀败,整体来说并不出彩。
刘备进位汉中王之后,刘封负责镇守上庸。当廖化赶来求救时,刘封却听信了孟达的蛊惑,拒绝向麦城增援,间接导致关羽兵败身亡。此后不久,孟达反叛,并且当了带路党,带着徐晃、夏侯尚攻打上庸,刘封撕掉了孟达的劝降书,斩杀了来使,然后出城与孟达决战,三合大败之,最终被徐晃等人杀退,丢了城池,孤身向成都逃去。
刘备迁怒于刘封,将其斩杀;但听闻刘封曾经扯书斩使,当即后悔不已。
陈式是一位基层将领,在定军山之战中担任黄忠的副将,因为轻进无备,被夏侯渊一合生擒。黄忠立即还以颜色,一合生擒了夏侯尚,并用夏侯尚换回了陈式。此后,陈式并没有其他表现。
在第三次北伐中,陈式再次犯了莽撞的激进错误,并且抱怨诸葛亮用兵过于谨慎,甚至与魏延一唱一和,暗中违拗了军令,与魏延追击魏军,却惨遭重创失利,归队后被诸葛亮以军法斩首。
张著同样是一位低级将领,在汉水之战中担任黄忠的副将,与黄忠连夜截粮,却中计被困。黄忠被徐晃、张郃围攻,而张著被文聘率兵围困,此后赵云赶来,先救黄忠,再救张著。
此后,张著的结局未做交代,应该是能力不够、军功不济,没能折腾出什么名堂。
赵云一位副将:张翼。众所周知,赵云带兵作战的机会并不多,在汉水之战中只是担任黄忠的策应救援,身边的张翼只是一位偏将,在北伐时期曾经兵出箕谷,但只是诸葛亮用以诱惑曹真的偏师,身边的的邓芝是一位随军参谋。
因此,严格来讲,赵云只有一位副将,就是张翼。
张翼本为刘璋麾下的将领,是第三批增援雒城的主力,后来杀死了刘璝,向刘备开城投降。
汉水之战,赵云在野外待机而动,而张翼在营内坚守寨栅。赵云救回黄忠、张著之后,返回杀回本寨,张翼急令军士关闭寨门,但赵云却厉声喝止,然后反其道而行之,以空营计吓退曹军,获取汉水大捷。
在南征北战时期,张翼劳苦功高,又跟随姜维屡次北伐,累次升迁至左车骑将军,负责镇守阳安关。刘禅投降后,张翼跟随姜维诈降,在钟会的那场叛乱中,姜维功亏一篑,挥剑自戕而死,而张翼也奋战到底,最终死于乱军之中。
最后附带说一下姜维。
其实姜维身边也有四位实力突出的副将,分别为廖化、张翼、张嶷、傅佥。
廖化、张翼,前文已经提到。
张嶷也是北伐时期的主要功臣,虽然武力偏弱(被祝融夫人用飞刀扎伤、被王双用流星锤打伤),但功不可没,最终为了营救被邓艾围困的姜维,壮烈战死。姜维感伤不已,上书请求自贬。
傅佥是傅彤之子,深得姜维器重,且武力非凡,在长城鏖战中鞭打李硼、生擒王真,令魏军为之胆寒。在阳安关之战中,傅佥被叛徒蒋舒出卖,孤身陷入钟会的大军中,往来冲杀数十次,直到战马累倒于地,才无奈挥剑自刎。
此外,后来归降蜀汉的夏侯霸,也曾经担任姜维的副将,并且有计赚徐质、识破邓艾的表现,但是在洮南之战中被邓艾算计,在吊桥边身受乱箭而死。
结语:蜀汉五虎将,结局甚为悲凉,除了寿终正寝的赵云,其余无一善终;而五虎将麾下的副将,先后出现了十余位,他们的结局也都令人怅惘。除了莫名消失的严颜、马岱、张著之外,关平慷慨就义,刘封被刘备归罪斩首,陈式被诸葛亮军法处置,魏延被诸葛亮设计除掉,周仓、王甫自杀而亡,廖化抑郁而终,其余雷铜、吴兰、吴班、张翼,全部战死沙场,即便是马超的副将庞德,也做到了为国捐躯!看来,三国最危险的职业,非五虎将之副将莫属!你见过历史上最低调的将军?
在人民解放军的大熔炉里,在毛泽东思想的教导与指引下,一心为公,低调做人的将军比比皆是。今天方城就来讲一个一心为公,低调做人的将军故事。他曾经被毛主席赞誉为“陕南王”,开国上将韩先楚、刘震见了他,都亲切的称他为“老班长”。他就是开国中将陈先瑞。
显示所有大图
陈先瑞(1914年——1996年),安微省金寨县人。放牛娃出身,15岁参加红军,17岁入党。1932年,陈先瑞任红二十五军手枪队班长时,韩先楚和刘震在他班里当战士。喜欢红四方面军军史的,经常会看到手枪队这个在四方面军中经常出现的专门用语,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手枪队,系红四方面军的独创,从方面军到军、师、团级,都设有人数不等的手枪队。他们都是从红军战斗骨干中优中选优,身兼侦察、保卫、筹款等特殊职责,是红军时期的特种部队。当年成仿吾从鄂豫皖根据地出发,到中央根据地瑞金参加苏维埃会议,就是由陈先瑞带着韩先楚、刘震等人,化妆成仆人掩护成仿吾上的火车。而韩先楚、刘震之所以能和陈先瑞一个班,是因为他们在原来的部队中表现优异,被选拔调入手枪队的,这才有了后来军史上“将军班”的佳话。(左起刘震、韩先楚、陈先瑞)红二十五军从鄂豫皖长征时,陈先瑞已是团治处主任。在长征到鄂豫陕边界时,陈先瑞率一个连和200多位伤病员留了下来,创建鄂豫陕游击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与红二十五军失去联系,孤悬敌后的陈先瑞,不畏艰险,转战二十多个县,硬是在敌后打出了一片天地,部队也从最初的400多人发展到2000多人,并成立了以他为师长的红七十四师。西安事变后,党中央派专人到陕南联系在此地战斗的陈先瑞,与主力红军失去联系一年多的陈先瑞,终于北上与老部队会合。红军三原整编后,陈先瑞任一一五师留守处主任,负责率部掩护八路军至前线的后方补济、交通等工作。同年10月,陈先瑞任陕甘宁留守兵团警四团团长。在此期间,陈先瑞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主席对他坚持陕南的功迹赞不绝口,称他为红军的“陕南王”。不久,陈先瑞率部进入山西与日寇作战。1941年初,陈先瑞任警一旅副旅长,后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4年4月,日寇大举进攻河南,陈先瑞任豫西三支队司令员兼政委,率部挺进敌后,创建了豫中根据地,任豫中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抗战胜利后,陈先瑞任中原军区第十六旅政委。中原突围中,他率部掩护主力突围后又一次进入陕南,任鄂豫陕军区副司令兼参谋长。1947年7月,陈先瑞任中原军区三十八军副军长,率2个师配合陈赓、谢富治兵团南渡黄河,挺进豫西,拉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全国胜利后,陈先瑞任陕西省军区副司令兼参谋长。抗美援朝爆发后,他任十九兵团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入朝作战。此时他当年一个班的战友韩先楚,已是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十九兵团司令员。而另一位老战友刘震,此时由中南军区空军司令员,调任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员兼志愿军空军司令员,指挥空军与美国空军大战米格走廊,以实际行动,掩护、支援着在陆地指挥作战的两位老战友。战友们相逢在朝鲜战场,心情自然十分激动。激动之余,陈先瑞丝毫没有因为彼此职务上的差异而影响情绪。他以自己卓越的政治工作能力,积极配合韩司令员的各项工作,因功勋卓著,他被授予朝鲜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1955年2月,陈先瑞入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同年10月,被授予中将军衔。七十年代末期,陈先瑞由成都军区第二政治委员任上,调任兰州军区顾问,与他当年的老战友,时任兰州军区司令员的韩先楚又再度重逢。机缘巧合的是,刘震上将此时从东北也来到了大西北,任新疆军区司令员,三位老战友又一次相聚,共同为祖国镇守着西北大地。1996年1月10日,陈先瑞将军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2岁。根据将军的生前遗嘱,他的骨灰撒在了他生前四次进入,转战、保卫、建设的陕南大地。意大利在二战中有哪些骚操作?
意大利人热情奔放,非常乐观,讲究实际,很多人无拘无束,比较随便,这种性格也带到了二战时意大利的军队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的军队被盟军普遍认为是非常菜的,很多时候意大利士兵集体投降,很少见到意大利军队誓死抵抗的记述,究其原因是意大利士兵上下普遍厌战,这才导致这种情况发生。
意大利军队早期骚操作事件。一、北洋舰队逼退意大利舰队。
1899年,帝国主义开始了瓜分清帝国的号角,欧洲不管什么小国都想来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于是意大利政府派遣使节向清政府递交国书,要求租借浙江三门湾给意大利,这事被清政府拒绝了。意大利人一看,别的国家要求划分势力范围,清政府都答应了,为啥我们不行呐?于是派遣了6艘军舰到天津大沽口炮台外海耀武扬威,要求抢租三门湾。
1899年,北洋海军重建,叶祖珪和萨镇冰负责,面对这种情况,他命令北洋水师的海天、海容、海筹、海琛四艘战舰出海与意大利的六艘军舰对峙,意大利人居然撤退了,涨了北洋海军的威风,退还了意大利国书,要求也没答应。(叶祖圭像,甲午海战中靖远舰管代,他率北洋水师残部吓跑了意大利舰队)
面对已经腐败透顶的清政府,意大利的军舰居然撤退,白跑了一趟,这也是神操作了。
二、埃塞俄比亚军队两次击败意大利远征军。
作战能力很差的意大利军队在1894-1896年的第一次埃塞俄比亚战争中被击败。第二次埃塞俄比亚战争发生于1936-1941年,这一次意大利军队先胜后败,后期盟军已经加入到打击意大利军队的阵营之中了。
在19世纪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意大利军队乏善可陈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军队中作战能力如何?意大利军队厌战并不能代表他们的作战能力差,不愿意作战而投降是意大利军队厌战的表现。比较典型的实例有如下几个:
一、北非战役初期的意大利军队。
意大利军队在北非战役期间投入的军队大约25万人,而英军只有35000人左右,由于后勤补给和没有作战的欲望,很实际的意大利军队大量投降了英军,起码不再打仗,没有性命之忧,有饭吃。以至于当时的英军北非最高司令奥金莱克得意洋洋的在电话中声称数不清投降意大利军队的人数,他称:
有200英亩的军官,500英亩的士兵。......
按照这些投降意大利军队所占据的面积来计算人数了,其实奥金莱斯有些狂妄了。(尼古拉斯.凯奇影视剧照,二战时期的意大利上尉军官)
二、意大利地面防空部队击落自己的元帅。
1940年6月30日,意大利驻利比亚总督巴尔博元帅在意大利本土被防空部队击落,为了掩盖这一误伤的悲剧,意大利人称巴尔博元帅是在于英国空军的对战中阵亡的。
其实,意大利军队很多人爱好和平,讲究实际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意大利军队的好多计划还没有做好,需要重新制定。
意大利的战俘们只要吃好喝好就没啥事了,他们只是静待战争的结束,然后回家过自己的日子而已。因此战胜意大利军队也不是什么值得荣耀的事情,盟军自己都感觉胜之不武,意大利军队没真正和他们较量而已。(1943年5月某日,北非突尼斯关押的德国、意大利战俘)
三、意大利军队的二战硬仗记录。1941年,隆美尔率领德军进入北非战场,德意联军进攻奥金莱克将军指挥的部队,打的英军频频撤退,再也没有当初用英亩来衡量意大利俘虏的意气风发,并且被免了职务,由蒙哥马利接替。
1、被击溃的英军第22装甲旅。
1941年年底的时候,意大利的王牌部队公羊座装甲师被隆美尔调走了一个装甲团,英国的第22装甲旅大模大样的来进攻,他们认为意大利军不堪一击,而且将意大利军的联络军官打死了,据说是来联系投降事宜的。
意大利的王牌装甲师也不是吹得,双方激战了四个小时,英军被击毁坦克79辆,全面溃败,而意大利军队只损失了42辆坦克。这一战下来之后,英国人才明白过来,意大利人并不是不能打仗而是不愿意打仗而已,逼急了英国人也受不了。(蒙哥马利元帅在北非,之前嘲笑意大利军队的奥金莱斯被英国国会撤职了)
2、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成功逃脱的意大利军队。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并没有全歼德国的联军,主要的德军被歼灭了,其中有一个意大利步兵师在面对苏联红军4倍于自己的兵力时,硬是在苏军防线上撕开了一个口子,这一成建制的意大利师突围而出,战斗力也不是那么差的。意大利人担心落在苏军手中没有什么好下场,不如拼死一搏,相应的战斗力也就爆发了。
3、意大利海军部队地中海战绩。
意大利海军部队在和英国争夺制海权的海战中也并非一无是处,他们共击沉了盟军22.9万吨的舰船,英国人击沉轴心国舰船42万多吨,意大利军队并非像想象中那么不堪!(迪诺·格兰迪伯爵照,动议解除墨索里尼的独裁获得通过,1943年8月迁居到葡萄牙避难)
二战中,意大利人绝大多数人并不愿意参与世界大战,厌战情绪很高。1943年7月24日,意大利迪诺·格兰迪伯爵提议:解除墨索里尼的军事指挥权和最高国务决策权交给意大利国王,议会表决结果19票赞成、7票反对、2票弃权,墨索里尼被囚禁了起来。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霸占漂亮嫂子?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应该算是代表了中国古代帝王最高执政水准,其中,唐太宗李世民应该是备受推崇的一个帝王,作为唐高祖李渊的儿子,他帮助了自己的父亲建立唐朝,后来被封为秦王,并且继承李渊的皇位。
李世民的一生值得歌颂的事情很多,最大的一件事就开创贞观之治,将中国古代的盛世推向了一个高峰,也为武则天的贞观遗风、李隆基的开元盛世奠定的基础。
当然,每个人都有缺点,或者说不光彩的一面,“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帝王哪一个也有自身的黑历史。
李世民最大的黑历史就是发动玄武门之变,弑兄逼父,篡夺皇位,关于玄武门之变历来争议很大,在这次政变中,李世民杀死了兄长太子李建成,弟弟齐王李元吉,甚至是逼迫李渊,最终让李渊让出皇位。
那么问题来了,李世民既然弑兄杀父,为何却霸占了李建成的妻子,而没有杀了李渊?娶了自己的嫂子应该说是禽兽不如的事情,既然是禽兽不如,为何不连自己的父亲一块杀了?
李世民为何要霸占太子李建成的妻子?其实,李世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着深思熟虑的过程,很多人以李世民贪图美色,所以霸占了自己的嫂子,这是不恰当的,在李世民的那个位置,不可能会缺美女,尤其是这样的二手货,他做的事情,更多的是政治上的考量。
李建成的太子妃郑氏长的好看不好看咱不知道,但是人家的出身是相当好了,荥阳郑氏源自于周宣王分封的郑国,虽然王室后来不复存在了,但是仍然以郑姓作为他们的姓氏。
从东汉末年到唐朝中期,对婚姻起很大作用的是家世背景,人们都将出身门第看的很重要,特别是在魏晋朝以后,人人都希望自己家的显赫能够传递下去,所以就和显赫的家族通婚。
在进入唐朝以后,郑姓的家族仍然是名门望族,十分显赫,在唐朝有一个著名的的五大姓氏,它们分别是:崔、卢、李、郑、王。在当时流行的是五大家族之间相互通婚。
有外姓的人想要攀亲,通常被五大家族排斥在外,不被允许和他们通婚。
当时通婚之风日渐兴盛,连魏征和房玄龄都十分希望自己能够与五大家族通婚。一般来说,魏征与房玄龄都是唐朝时期的比较有地位的了,但是那些豪门望族却仍然不为所动。当然皇家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也想与他们通婚。
在《新唐书·杜兼传》记载,到唐文宗时期还曾发牢骚:“民间修昏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正因为如此,即使是太子妃是二手货,李世民也不嫌弃,主要看中的还是荥阳郑氏的这个背景,荥阳郑氏将女子嫁给李建成的政治目的就是为了维护豪族与皇族之间的关系,假如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对太子妃赶尽杀绝,那一点惹得荥阳郑氏的不满。
对于当时的李世民来说,多一个敌人不如少一个敌人,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人才是王道!从习俗上来说,李唐王朝源自关陇集团,往上翻翻篇和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有着很大的联系,在当时,儒家那一套东西还没有兴盛起来,娶大嫂这种事情,简直是司空见惯的小场面,这都接受不了,那你怎么接受后来李治娶他后妈武则天,李隆基娶他儿媳妇杨玉环这些事情!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时,为何没有直接杀了李渊?玄武门之变在大家的印象当中,就是秦王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争夺地位的一场兵变。他在玄武门内埋伏了伏兵,击杀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并且让尉迟恭入宫禀告李渊。那么会有人不明白了,既然已经杀了哥哥和弟弟,为什么不直接杀了李渊,然后李世民直接登基称帝呢。
有一个原因就是李渊毕竟是李世民的父亲,这时候李建成、李元吉全被李世民杀死了,那是因为他们俩威胁到了李世民的地位。但是他俩死之后,整个大局都是被被李世民掌控的,这个时候李渊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能传位的人只有李世民一个人了,所以李世民不用杀李渊就可以得到皇位。
而且他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可以说他们二人企图谋反,李世民派兵镇压。既然人都死了,那么怎么解释全在于李世民,以保全自己的名声。
而且弑父杀君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李世民如果想要在他登基之后,百姓对新皇帝的印象好一点,就要做出明君的行为,虽然自己已经杀了哥哥弟弟,但是好在还有李渊在,这个时候就可以表现出自己孝子的形象。可以很好的稳固朝局,有利于自己执掌政权。
本身玄武门之变的实际冲突双方,其实就是李渊和李世民,李建成代表的其实就是李渊。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的势力非常强大了,所以李建成才会打压,而玄武门之变虽然时机是偶然的,但是李世民确实有准备的,也可以说这是水到渠成的。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之前一定是详细的考量了,李渊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也一定有B计划,换句话说,如果李渊认定继承的事实,那一切都好商量,对双方都好;如果李渊不配合,那尉迟恭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手起刀落剁了李渊也说不定。
实际上,李世民让尉迟恭去禀告李渊,比时尉迟恭衣服上已经溅满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鲜血,其实就是在吓唬李渊,到底是承认现实,还是鱼死网破,对于任何一个父亲来说,他都会承认既定的现实。
最后李世民如愿以偿的合理的继承了皇位,可以说,在玄武门之变的每一个环节,李世民都设计的恰到好处。当然,李世民的这种做法可以说是为唐朝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从此之后,唐朝的政变就没有中断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