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游之轻狂书生,超级演说家正青春张锡峰演说词?
2021年5月30日,张锡峰参演《超级演说家正青春》播出,作为衡水中学高三应届生,张锡峰在节目中回应质疑,他说:“那些无故诋毁我们的人,你见过衡中凌晨5点半时的样子吗?你以为我们每天天不亮就奔向操场,一边奔跑一边呼喊是为了什么?是假装吗?是作秀吗?我们是为了改命啊!衡中的考生,河北省的考生,他们都是来自普通家庭的孩子,他们身上都肩负着整个家族几个世代的期望,他们不是高考机器,不是教育畸形,他们只是想成为父母的骄傲,想要让他爱的人都能更精彩的活下去,他们有什么错!第一次这个少年出现在大家的面前 ,我看到了惊艳与夸奖但当这个少年在大家的视野前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 褒贬不一的声音就出现。
作为一个高中生 他说的话对学生群体只有很大帮助,他也激励了很多人,不同角度看问题确实不一样 ,他造就了不甘平庸与敢于面对挑战的活力少年。
中学正是风华正茂、恣意昂扬的年纪,如果连中学时代都不愿意拼一下,还要等什么时候拼搏呢?年少轻狂、书生意气,年轻的时候就应该狂一点,就应该是这样一副自信自强的样子。我很羡慕他,因为我的高中时代并不理想,我也是河北的,我的高中也是省重点,但是我并没有付出应该付出的努力,最后灰溜溜的离开。虽然我对自己的大学没什么怨言,但是我现在就很后悔为什么高中没有努力拼搏一下。高中是本该努力绽放自己的时候,可惜我并没有把握住机会。虽然说得过且过也是一种生活,但是过了之后才会知道那种落差、那种不甘,但是没办法,有因有果,既然没有付出相等的努力,凭什么获得相等的回报呢?
常说努力不一定有结果,确实如此。但是努力本身就是一种成长、就是一种结果,即使一次努力失败了,但是只要学会了努力,总有成功的时候。
最后,高考将近,希望每个高三学子都能考上自己想要的大学,去往自己想要的生活,就读自己喜欢的专业。
网游之纵横天下轻狂书生最后结局?
最后结局:书生最后和凌雪在一起,凌月和秦韵在他身边参与月恒工作,但是两位貌似还是叶子的网游之天下无双有一些小的线索。
她与凌雪·凌月成为了书生的三个准女友,最后秦韵被书生吃了,她和月去美国深造,使得他和书生培养感情,导致韵孤身一人,更谁也没在一起。
你还是曾经的那个你吗?
不是。小时候很调皮,喜欢爬树爬山,爬墙头,摘花,斗蜗牛,捉迷藏,丢手绢,跳绳,跳皮筋,丢沙包,看星星,周日或寒暑假放羊时最喜欢摸摸我家山羊脖子上的两个小肉溜,我觉得有肉溜的羊都很漂亮!现在不爱说话,不喜欢吵闹的环境,甚至不喜欢手机铃声,很讨厌别人总是要视频聊天,语音聊天,没事总是打电话,聊一些她身边那些所谓的大事…半夜三更打电话…很烦…再也找不到过去的自己…是谁把我变成了这样?
年轻人为什么动不动就辞职?
关于现在年轻人动不动就辞职,我觉得有如下几点:
1.家庭结构给孩子培养造成很大的自由性格,大学时见过太多娇生惯养的孩子,家人都以孩子为轴心转,猛然开始参加工作了,需要伺候别人、听别人发号施令了,这个会让很多孩子不适应!特别是在被批评的时候,何尝受过此等委屈?
2.社会因素所致,现在社会上存在的诱惑太多,整个社会略显浮躁,各种行业赚钱就是王,甚至存在大量打擦边球的公司!刚毕业的学生看着别人貌似很轻松就能挣快钱,必然心态失衡!
3.抗压能力差,这与1中所述有着很大的关系!生活在遇到什么事儿就退缩,家长来摆平,而参加工作后突然遇到事情解决不了了,而且残酷的职场没人伸出手时,自然就退缩了!
4.焦虑,高房价高房租的大城市让年轻人干参加工作时看不到未来!这可能也是最终;要的原因了!
其实关于辞职这个事儿,某老总说的很对,辞职无外乎因为两样儿:一是钱少了二是干的不舒心了。
其实前一段时间官媒也点评年轻人裸辞现象,但我也认为点评的并不算合理,责任感确实需要,但面包更是必需品,哪怕窝窝头也行啊。。。可惜一线城市越来越难。
黑衣宰相姚广孝是个怎样的人?
天下精英能尽为臣之道者,无论是忠臣或者奸臣,从不同用途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叫治世之臣,每朝每代都有,他们熟知圣人之言,君子之道,不仅能理清国家大事,还能摆正君臣关系,为皇帝分忧,皇帝有了这样的能臣,便可以国泰民安,开创太平盛世,诸如管仲、魏征等人,他们属于社稷的建造者。第二类叫救世之臣,这种人凤毛麟角,可能几百年才出一个,他们既学孔孟之道,又习权谋诡计,灵活的使用各种手段来治理天下,用一己之力来延续衰败的朝廷寿命,比如张居正,他们是社稷的维护者。第三类叫乱世之臣,这种人不属于奸臣、坏人,而是乱臣,他们熟知厚黑之学,将阴谋诡计,权谋手段运用的淋漓尽致,由于他们人生阅历丰富,看清楚了人性的黑暗面,往往可以改朝换代,这种人比救世之臣还稀缺,属于社稷的破坏者,姚广孝便是一个典型的乱世之臣。
姚广孝,江苏苏州人,生于1278年至元十五年。姚广孝家境富裕,自幼敏而好学,尤擅吟诗作画,十四岁于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法号道衍。
出家人一般都是了却红尘,潜心向佛,姚广孝却不一样,虽然好学,学的却既不是当时流行的程朱理学、经世之道,也不是佛学经典、六道轮回,而是拜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阴阳术数。
这席应真也算是个奇人,身为道士却不去炼丹修道,专修阴阳术数之学。阴阳术数在当时人们眼中就是旁门左道,君子之流根本不屑一顾,但阴阳术数之学来源悠久,不仅包括天文、算卦、占卜,权谋机断等,其中还蕴含着对现实的理解和分析,及前人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由于科举不考阴阳术数之学,所以学此学问的大多不是什么常人眼中的正常的人,但身怀此学之人往往有吞天之志,改朝换代之能。
姚广孝虽好结交文人雅士,兵甲富于胸中,却无报国之门,以至长时间内一直郁闷忧愁,恐自己此生无出头之日,于是开始云游天下。
待到姚广孝嵩山寺游玩之时,碰到一个影响他一生的相术奇人袁珙。此时的袁珙为人看相已很有名气,“所相士大夫数十百,无不奇中”。袁珙原本不认识姚广孝,但他看到姚广孝后,大吃一惊,追上前去为他算了一卦“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若是旁人给此评语,定会大发雷霆,不想姚广孝听到三角眼、嗜杀这样的评语不怒反喜。
洪武八年,朱元璋诏令精通儒书的僧人到礼部应试,姚广孝抓住这个机会,以通儒僧人的身份上京应试,可惜未被授予僧官,这让姚广孝非常失望,只好耐心等待。
洪武十五年,马皇后病逝,需要高僧诵经祈福,因缘际会之下,姚广孝认识了燕王朱棣,并随他来到北平,在庆寿寺做了主持。
姚广孝本应该在寺庙祈福念经,可是他却时常出入燕王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对朱棣说着同一件事:造反。
此时的姚广孝年近五十且又是个精神正常的人,他也不是那种贪图官位,喜爱钱财,追名逐利之人,他也知道造反成本极高,如若失败必将会满门抄斩,但因其学贯古今、胸有韬略,又得不到重用,满腔的抱负难以实现,如今青春的小鸟一去不回,满脸的皱纹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增加,一次次的失望,一次次的等待,不断磨练着他的心智,只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和引线来引爆。
而朱棣却不同,他出身皇族,妻妾成群,钟鸣鼎食,雕墙峻宇,造反不是吃饭,万一失败,自己小命不保,这笔生意实在需要仔细考量,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走上这条不给归路。
就在朱棣还在犹豫之中,刚刚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根本没有初登帝位的羞涩和谦虚,率先开始动手,出了先着。
燕王朱棣的同母兄弟周王朱橚,本是朱棣的得力助手,也成为了朱允炆最早开始清除的人。朱允炆对这个叔叔毫不客气,
突调大军,奔赴河南周王府,将朱橚全家押至京城,直接贬为百姓,迁至云南。
朱橚是第一个,但绝不是最后一个。同年,有人告发晋王朱㭎贪虐残暴,建文帝朱允炆毅然依据大明律“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将朱㭎迁至蜀地。
第二年,朱允炆再一次大义灭亲,以“不法事”的罪名将岷王朱楄逮捕,并废为庶人,远徙漳州。
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建文帝朱允炆又以“意图谋反、伪造宝钞”的罪名开始对湘王朱柏下手,责命其入京师讯问。就当大家以为这次还会像以往那般顺利的时候,甚有骨气的朱柏与家人饮酒诀别后,紧闭宫门,全家随他自焚而死。
就算是这样的惨剧,也没停滞朱允炆继续行动的步伐,他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接连将代王朱桂和齐王朱榑抓获,双双废为庶人。
至此,建文帝朱允炆彻底背弃了当初向朱元璋做出的承诺,早就将什么文成武德、以德服人通通丢在脑后,傻瓜都会看出建文帝下一步将会干什么。
但是,建文帝抢到了先手,却没抢到先机,姚广孝抓住眼前这个时机,继续向朱棣灌输着他的理论,此时的朱棣也彻底明白过来,如果放任这个侄子继续胡搞下去,自己可能连姚广孝也不如,恐怕做个穷和尚的机会都没有。
于是,朱棣开始招兵买马,就在他的王府之内开展军事训练,甚至还招募了一批算命占卜的异人术士,以给自己壮胆。
朱允炆原本本着“先打弱的,后打强的”的战略,如今其他藩王纷纷落马,朱棣似乎已经成为了案板上的鱼肉,只能束手就擒,然而就在此时,朱棣却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
按照惯例,建文帝登基,藩王应当入朝晋见新的皇帝,由于此时局势紧张,大家都以为朱棣不敢来拜见,岂料朱棣不仅来了,而且在众目睽睽之下“行皇道入,登陛不拜”。
朱棣的无礼令群臣愤怒,纷纷上奏,要求就地解决朱棣,朱允炆知到自己登基不久,根基未稳,随即以至亲为由拒绝了这一正确提议。
朱棣风光的回到北平后,次月又遇到了太祖朱元璋的忌日,按照礼制还应该前去京城,但他敏锐地觉察到,这次前去肯定不会像上次那般幸运,于是派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代他前去祭拜。
果不如然,三兄弟一入京城,兵部尚书齐泰便力谏朱允炆将三人扣为人质,就在朱允炆表示同意的时候,翰林学士黄子澄居然认为这样会打草惊蛇,影响朝廷削藩,还不如将三人送还,以此来麻痹朱棣。
朝廷削藩,早已闹的沸沸扬扬,路人皆知将要对朱棣动手,此时居然还要掩耳盗铃,可见书生办事,不知所谓。朱允炆本就拿不定主意,今见黄子澄所言,甚合他意,便将朱高炽三兄弟放回。
派三个儿子前往京城,朱棣本已经为自己的亲率行为后悔的要死,没想到三人居然毫发无损的回来,高兴的大叫:此乃上天助我。
此时朱棣也明白了,朱允炆一定不会放过自己,躲是躲不过去,而且现在已经没有退路,不是帝王之路,就是死路。
然而此时朱棣还少一样东西,那就是时间,造反不是过家家,需要兵马粮草,为了争取时间,朱棣从伟大的军事家孙膑装疯卖傻的故事上得到启发,酝酿好久之后,专门在北平的闹市中开始装疯。
此事自然被朱允炆得知,于是派遣二个耳目前去看个究竟,二人来到王府,此时正是六月,盛夏如火,只见朱棣披着棉被,正在烤火,而且口中不停念叨,冻死我了。朱允炆得知二人密奏,很是高兴了一阵,但他却不知,在权力斗争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然而朱允炆还是知道了他的叔叔在装疯卖傻,于是命令北平都司张信立刻逮捕燕王。张信本就是朱棣的亲信,接到任务后,初时也是犹豫好久,毕竟和朱棣造反那是杀头的死罪。
就在这生死一线之时,张信的母亲因受到朱棣府中那些异人术士在街头散布的谣言:燕王将来定能取得天下,立刻制止了张信。在这个啼笑皆非的理由下,张信化妆潜入王府,将朱允炆逮捕燕王之事和盘托出。
原本卧床养病的朱棣立即神奇的恢复了健康,感谢完张信的救命之恩后,立刻唤出等候多时的姚广孝,开始商议对策。
此时的朱棣面临着人生最大一个挑战,由于事发突然,军队来不及集结,要取天下,先得占领北平,可是他连王府都出不去。
朱棣胆大心细,做贼而心不虚,于是邀请北平布政使张昺和都督指挥使谢贵进王府,说抓住了乱臣贼子,需要二人进府验明正身。二人也知目前形势,但又没接到逮捕燕王的诏,为完任务,于是肩并肩,大步踏的进入了鬼门关。
待到进了王府,到了大堂,朱棣摔瓜为号,一声令下,将二人捆了起来,随即全部斩杀。开工没有回头箭,之后朱棣令大将张玉率兵乘夜攻击北平,由于守卫北平的士兵群龙无首,三日之内,燕王朱棣就完全占据北平。
这做曾是元朝大都的城市,朱棣即将从这里开始自己的霸业。为了这一天,朱棣已经等了很久,士兵、武器、粮草充足,但他还缺一样,就是造反的理由。
对于六十四岁的姚广孝而言,为了等这个机会,他已经付出了一切,他没有少年青春的意气风发,也没有声色犬马的吃喝玩乐,他只有坎坷的经历和日复一日孤灯下的苦读,于是姚广孝从浩如烟海的大明法条开始给朱棣找一个造反的理由。
功夫不负有心人,姚广孝终于从大明律中找到了一个漏洞。当初,朱元璋为了制约藩王,制定了一套极为复杂的规定,又为了防止奸臣作乱,他又规定藩王在危急时刻可以起兵勤王,但前提条件是藩王必须有天子的密诏。
这对姚广孝来说简直就不是个问题,他充分发挥自己厚黑学的本事,对这一条视而不见,直接宣称朝中有奸臣,需要出兵“靖难清君侧”,甚至将这歪理写成奏折,公然上奏朝廷,问朝廷要奸臣,并且还摆出一副义愤填膺的模样。
当朱棣将这一理论,向将士们宣传,意图鼓舞士气,岂料在他正讲的高兴的时候,突然狂风大作,屋顶上的瓦片纷纷被吹落,就在人们以为这是一个不好的兆头,面如土色之时,姚广孝又拿出了他的看家本领“真龙飞天,定有风雨相随,如今瓦片落地,正乃大吉大利之预兆”。
当朱棣的部队接连大败朝廷的军队,朱允炆大惊失色,他最害怕的事终于发生了,而且朱元璋杀戮功臣的恶果也显现出来,没有一个有战斗经验的人能去对付朱棣。
朱允炆知道他的叔叔这次是来真的,马虎不得,孤注一掷之下,将三十万大军交给了朱元璋的老乡、开国功臣耿炳文。
朱允炆一生干过许多蠢事,但他把军权交给耿炳文是最愚蠢的,他没有开动脑子想一想,为何朱元璋杀了那么多的开国功臣,唯独留下了耿炳文,他又有何过人之处?
果不如然,耿炳文接连在扬雄、莫州惨败,最后在正定溃败入城时,自相践踏,踩死的不可计数。之后,朱允炆以勋戚李景隆代替耿炳文,调兵五十万讨伐朱棣,围攻北平。
从建文元年到建文四年,三年之中,朱棣虽有多胜,但损失颇重,而朝廷军源颇广,战局已呈拉锯。建文四年,朱棣已经开始相信,战争如果这样打下去,自己的将士会越打越少,迟早会被对方擒获送去领赏,一直支撑他的希望之火眼看就要熄灭,就在此时一个消息改变了朱棣即将屈辱死去的命运:京师兵力十分空虚,如趁虚而入,一定可以图之。
此时的朱棣身处北平,离京师远距千里,而且各地都有名将镇守,士兵作战勇猛,从北平打到京城,谈何容易?
就在朱棣陷入这个思维陷阱的时候,这个时代最出色的谋士姚广孝点醒了他,这个不读死书,不认死理,善于变通的姚广孝敏锐的发现,完全可以避开城池,轻骑挺进,径取南京便可。
朱棣醍醐灌顶,仿佛通往京城的道路畅通无阻,那闪闪发光的宝座,便是自己的天子之路。
1402年建文四年元月,朱棣在他的行宫再一次披上了战甲,他下定决心,这将是他最后一次进攻,不成功,便成仁。朱棣取道馆陶,连克东阿、东平、单县,剑锋直指徐州。当徐州守军龟缩不出,企图固守之时,朱棣绕开徐州,转攻宿州,四月连破何福、平安师,五月攻克泗州、扬州,六月渡江,拿下镇江,目标直指京城南京。
皇城里的朱允炆已经慌乱到了极点,六神无主,想不到削藩竟会让自己皇位不保。当朱棣回绝了朱允炆的求和后,发起了最后的进攻,在两个内奸谷王朱橞和李景隆帮助下,朱棣攻克京城,江山易主。
而此时,史上最大的疑团诞生了,朱允炆烧毁了自己的宫殿,不知所终,朱棣也没有找到他的尸体,朱允炆的下落从此成了千古之谜。
朱棣终于坐上了帝王宝座,他认为自己当之无愧,因为他为之付出的太多了,多少次命悬一线,多少次功败垂成,才用自己的性命换来了今天的胜利和成功。
当朱棣开始分封跟随自己靖难功臣时,所有的人开心不已,但是唯独一人对此却完全不敢兴趣,他认为这些赏赐毫无价值,这人便是姚广孝。
毫无疑问,姚广孝是靖难成功的最大功臣,他虽然没有冲锋陷阵,但从从策划造反到出谋划策,全是他一手策划,可以说是他扶上朱棣坐上了皇位。
1404年永乐二年,朱棣授官给姚广孝,任命他为资善大夫,正二品太子少师,并且恢复其本名。
此后,姚广孝的行为便开始怪异起来,朱棣让他蓄发还俗,他不干,分他美女房子,他不要,只是每天住在寺庙里,白天换上官服上朝,晚上换上僧衣回庙。
人们不禁要问,姚广孝到底是为何?实际像姚广孝这样聪明绝顶,智谋过人的人,深知功高震主,一旦过于放肆,朱棣定不容他。
这就是一个被后人称为“黑衣宰相”、被神秘笼罩的人,争论极大的人,他深入简出,只想一展胸中抱负,不负平生所学。
1418年永乐十六年三月,北京庆寿寺,八十四岁的姚广孝已是一位躺在床上的无力老者,常年的军旅生涯和繁重的参谋工作已经耗干了他所有的精力,当年那个满怀抱负的阴谋家已经变成了一个耄耋老人,此时他感慨良多,他不仅改变了朱棣的一生,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奇计百出,发机决策,为朱棣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一生没有什么喜剧色彩,中青年时代不得志,花甲之年之年才开始自己的事业,因造反而实现了自己的抱负,他推翻了一个政权,又参与重建了一个政权,不为钱,不为名,只赢下了一个助纣为孽阴谋家得名声。
奄奄一息的姚广孝面对前来探望他的朱棣,提出了他人生中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要求:放了溥洽。
这溥洽本是建文帝的主录僧,据说他知道朱允炆逃亡之事,甚至还有人说是他收留了建文帝,对待这样一个特殊的犯人,朱棣已经关押了十五年。
朱棣知道姚广孝这个要求的分量,但姚广孝毕竟是自己一生中的挚友,他最后一个要求,实在难以抉择。朱棣沉思片刻,最终做出了决定,答应了姚广孝。
姚广孝释然了,无数的人在他的阴谋策划之下,死于非命,无比残忍的罪行就发生在自己面前,他虽然劝阻过,却无能为力,这些人虽然不是直接死在自己手上,但他却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
姚广孝虽然不是什么大慈大悲之人,却也不是什么泯灭人性的恶魔,但是还是很多人因他而死,他背负的罪恶实在太多了,因此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才向朱棣提出了如此要求。
三月十八日,这位大明历史上最伟大的阴谋家终于含笑离开了人世,享年年八十四,姚广孝终于从精神上和肉体上得到了彻底的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