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西游记,如何看待唐僧形象?
文丨李怡
一个人的形象分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 外在形象是人可以直观看的到的形象,它可以通过修饰去改变别人对自己外在形象的看法。而内在形象则是一个人信仰、素质、毅力的混合体表现。
《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所富含的无数佛理和哲理通过剧情、人物刻画等栩栩如生的展现给世人。其中唐僧的形象看待角度不同形象也各不相同,今天我们就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把他的形象逐一展现给大家。
精研佛理的三藏提到《西游记》唐僧,都知道他俗名姓陈,小名江流儿,法号玄奘。在唐朝佛学风靡一时,此时的玄奘刻苦钻研佛教理论,他精研《经藏》《律藏》《论藏》,唐三藏的这个名字也是由此而来。
学过历史的同学都知道,玄奘在唐朝贞观年间从长安出发历时十九年磨难,跋涉五万公里在印度那烂陀寺求取佛经。吴承恩在创作《西游记》这部巨作时很大程度的还原了唐僧的原型的同时,增加了唐僧前世如来二弟子金蝉子的形象背景。
唐僧悟性极高,且勤奋好学,被观音菩萨选为去西天取经之人,并与唐王结拜册封其为御弟。
慈悲善良虔诚且意志坚定谦恭儒雅,彬彬有礼:
遇佛拜佛,遇塔扫塔对待每一个人都恭敬有加,完全没有大唐御弟的架子。
大慈大悲,执着坚定:
唐僧完全继承了佛教的慈悲之心,甚至对凶残的敌人仍怀有这慈悲心肠,在取经初期悟空打死毛贼那段对唐僧的慈悲心肠刻画十分透彻。另外我们都知道孙悟空的授业恩师是菩提老祖,他且没能改掉孙悟空暴虐、随性,大闹天宫的天兵天将、老君的八卦炉也是如此。真正改变悟空的是唐僧的慈悲之心。唐僧是慈悲的觉悟者和践行者。
还记得无底洞老鼠精那段吗?老鼠精变作女子向他们求救,唐僧听从悟空建议不在搭理她,老鼠精说:“师父你放着活人不救昧心拜佛求何经?”唐僧听了便让悟空去搭救。行者道:“师父既然如此,我也不敢苦劝你,劝一会儿,你又闹了,任你去救。”悟空这么说其实他是清楚师父也认为她是妖精,不过她只要有一点可能是人就一定要救她的。此时的悟空已经懂了唐僧的慈悲,而唐僧的坚持也受到了悟空的爱戴。
唐僧的慈悲已经早已上升到了可以舍弃自我,普度众生的地步了。与地藏王菩萨的宏愿在同一高度。
唐僧曾发愿说:“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之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地藏王菩萨宏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渡尽,方证菩提。”唐僧前世是佛祖的二弟子金蝉子,是十世修行的好人。原著说其轻慢法被贬下界,虽然一笔带过,没有细致的描写。但在西游的佛学体系里,下界的苦厄多是由于上天神佛的失察纵容所制。唐僧口有慈悲,心里更有慈悲,想必他也不会说出轻慢佛法的话,更大可能就是对诸神佛表里不一的行为轻慢才被贬下界的,细思极恐。
贯穿整个取经过程,唐僧可谓是取经团队的精神领袖。初遇猛虎那段,若是常人只怕早已打消了西去取经的念头,而唐僧不忘初心求取真经的心自始至终都没有变过。还有取经途中八戒几次嚷着分行李,悟空撂挑子等都没能阻挡唐僧取经的决心。
常人眼里唐僧不辨是非,怯弱?其实并非如此。更多的人通过86版《西游记》这部电视剧才更深入的接触了解了《西游记》。人们对唐僧的评价经常是从自己的角度来评价他的,有先入其主的很大成分。比如三打白骨精的桥段,唐僧的糊度让人捉急。但是你要知道当时白骨精三次变化村姑、老妇、老汉如一体的局在此时只有肉眼凡胎唐僧又怎么能分辨清楚呢?而且悟空喜欢显现自己,经常在唐僧面前说自己曾经如何如何,在唐僧眼里曾经的悟空就是妖魔,而且现在根性未除,在加上八戒的从中挑唆,更进一步蒙蔽唐僧的眼睛。更奇怪的是此时的沙僧并未站出来为悟空说句公道话,这是剧情中比较奇怪的地方,难道是沙僧修为不够眼神不行?
唐僧并非是怯弱之人,一个凡人坚持去西天取经就足以证明了这一点。而且在《西游记》中悟空才是第一主角,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和各路神仙诸佛妖魔鬼怪无一不衬托着唐僧的柔弱,所以给读者怯弱的表现也是很正常的,然而事实却并非这样。
自我修行的唐僧我们都知道唐僧受观世音菩萨和大唐唐王之命去西天拜佛求经,期间与悟空、白龙马、八戒、沙僧共同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求取真经全部修成正果。其实这也可以理解成是唐僧一人的修行之路。
《西游记》中心思想贯穿整部剧集。从悟空出世拜师须菩提祖师,和求取真经后悟空头上金箍自动消失都在阐述自我修行的道理。
我们都知道须菩提的道场叫“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灵台是心,方寸是心,斜月三星也是心。所以悟空修行的地方是他自己修心的过程。《西游记》从开始就在阐明修行即修心的过程。
整个取经路其实就是唐僧一个人自我修行修心的过程。
唐僧收的第一个徒弟是悟空,是一只猴子,他上天入地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还会七十二变。就是我们常说的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更有意思的是孙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到西天取经也是十万八千里,很多人都想孙悟空为什么不直接背上唐僧飞去西天呢?这也是很多人认为《西游记》里面无法解释的一个问题,所以这里孙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是唐僧做一普通人在取经路上的一些想法。所以孙悟空代表唐僧作为普通人天马行空不断变化的思想,实际行动较少。
唐僧收的第二个徒弟是白龙马,想必大家都听过路遥知马力这个词吧。白龙马代表着唐僧西天取经的毅力。大家应该没有见过白龙马说过对取经负面的话吧。“人猿意马”这个词对悟空和白龙马在唐僧心里的行为表现进行了概括。
唐僧收的第三个徒弟是八戒,取名“八戒”很值得玩味。他代表这唐僧作为普通人的欲念。唐僧想做的事八戒都帮他做了,唐僧见到吃的不动心,见到钱也不动心,见到美女也不动心,八戒都替他动了。更值得玩味的是西游记当中,唐僧很少批评八戒,这是因为人们对自己因欲望所犯的错通常都比较宽容。
唐僧的第四个徒弟是沙僧。沙僧这个人虽然很无趣,但是这个人说的话都是正确的。在网上被人调侃最多的“大师兄,师傅被妖怪抓走啦;大师兄,二师兄被妖怪抓走了;大师兄,师傅和二师兄都被妖怪抓走了!”沙僧代表着唐僧面对事情时的理性和逻辑思维。
在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后悟空被封了斗战胜佛,于是他请求佛祖将它头上的金箍摘掉,佛祖让他自己摸一下自己脑袋却发现金箍不见了。是谁束缚了悟空,不是菩萨,其实是他自己。他完成了修行所以金箍自然就消失了。
小结
《西游记》里面富含的道理有很多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唐僧还有另外一个,白白嫩嫩,不然妖怪为什么会喜欢呢。哈哈!
你觉得唐僧这角色怎么样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关注我,期待追梦路上与你同行。
西游记是不是神话故事?
我是才如史迁,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播。
在正式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西游记》这部书的作者吴承恩。
吴承恩的性格是什么样的?史书记载:
吴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复善谐谑,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他一生著作颇丰,诗词成就可与唐代的钱起、刘禹锡、元稹、白居易相上下,他的古文与宋朝的欧阳修、曾巩相出人。但因为家境贫寒,现在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到十分之一。我们能看到的有《西游记》、《禹鼎记》、《射阳集》四册四卷、《春秋列传序》。
吴承恩一生怀才不遇,直到50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51岁担任过河南新野知县一职。56岁担任长兴县丞,58岁被人诬告辞职,晚年以卖文为生。
大多数人认为《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还有人认为他因为不得志,对官场反感,所以作品深刻的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吴承恩自己也说: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这些话只对了一半,我看完吴承恩的诗词,感觉他嫉恶如仇的性格其实不明显,反而有李白的豪放大气,有辛弃疾的沉郁苍凉。中老年之后,还能看到很多看破世事的平和。《西游记》开始创作时,吴承恩已经接近60岁,到成书已经耄耋之年,如此大的年龄,早已“平生意气消磨尽”,因此我认为,《西游记》还是一部关于人生修炼的作品。
作者在第一回的开篇诗里就提到: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如果我们把妖怪看成心魔,每一次战斗是正邪之争,是战胜心魔的过程,那就能读出味道了。
《西游记》有佛道之争,更有佛道融合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从民国开始,尤其是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后,很多人认为《西游记》充满了佛道之争。但我要几方面说明一下,《西游记》内容中更多的是佛道融合。
第一、佛道之争始于东汉末期,从释摩腾、竺法兰把佛经带到中土就开始,历经一千多年,中间还有三武灭佛事件、李唐王朝把道教奉为国教、宋代的全真教与佛教的斗争等,但到了明朝中晚期,佛道实际上已经走向融合,一是由于统治阶层的提倡,二是民间的三教合一思想已经普及。
第二、佛道之争多是由于门户之见。更多的是一些不懂修行的外行人在鼓吹造势。佛道在根本趣理上是相通的,只不过说法不一样,如果硬要在他们二者之间区分所以然,就会流于空谈。佛也好、道也罢,是讲究真修实证的,绝不是西方的哲学所能企及。梁簌溟先生就说过:哲学在中国,是道德实践的副产物,哲学在印度,是宗教实践的副产物。
释迦牟尼在最初并没有要当教主,老子、庄子更没有当教主的想法。把他们奉为教主,是后世人为了传播的方便,借用他们的学说后,再树立的偶像。佛法里虽然有声闻、圆觉、大乘等的区别,但最终都走向了一乘。道教也是如此,门派林立,但最终都走向了一统。一个修行人如果执着于门户之见,那怎么可能成就呢?
佛道之争,在作者写书的时候,已经没有了群众社会基础,而吴承恩本人也日渐衰老,心态变得平和,为什么要写争斗呢?
仅举一例证明《西游记》是关于人生修炼的作品如前文所说:若我们把《西游记》中的妖怪看成心魔,把那些神仙、佛菩萨看成一种修行方法,而不是“人物”或者高高再上的“神”,就会明白,《西游记》是关于人生修炼的作品。
仅举一例来说明:孙悟空大战牛魔王,《西游记》用了三章去描写,这也是作品中最精彩的打斗之一。
孙悟空为了打败牛魔王,请来了土地阴兵、六丁六甲都只打了平手,最后请来了巨灵神、十八位护教伽蓝、托塔天王、四大金刚、哪吒等才收复了牛魔王。
我们一般人只是看到一堆名号,各种精彩的打斗场面,忘了其中最重要的一首词:
赌输赢,弄手段,等我施为地煞变。自到西方无对头,牛王本是心猿变。今番正好会源流,断要相持借宝扇。趁清凉,息火焰,打破顽空参佛面。行满超升极乐天,大家同赴龙华宴!明确指出,牛王本是心猿变。牛魔王和孙悟空是心的一体两面,正面是孙悟空,反面是牛魔王。这如同《红楼梦》里的风月宝鉴:一面是骷髅,一面是美女。佛与魔,就在一念之间。
道理当然如此,但如果你没有真正修行过,没有真的深入看过《西游记》,所谓人生修炼也只不过是心灵鸡汤而已。
牛魔王的老婆为什么是铁扇公主?牛魔王的现原形为什么是大白牛?孩子为什么叫红孩儿,还有三昧真火?师徒路过的地方为什么叫火焰山?为什么铁扇要扇49下,之后大雨淙淙?芭蕉扇为什么是肾的形状,还能忽大忽小?这些问题,你要没有些佛道的常识,没有真修的经验,就只能当故事看热闹了!
再简单的做个提示:芭蕉扇为什么和肾是一个样子,还要放到嘴里。这其实是打坐过程中的一个要点:舌抵上颚。道家认为,舌抵上腭则生津液,咽下落入脐下腹中(下丹田)。这样一生一降,相当于身体做了一个小周天的运动,有升肾水、灭心火的作用,在《易经》的卦象里叫水火既济。
所以三取芭蕉扇,浇灭火焰山之后,唐僧感觉到身体无比清凉。作者最后还给了一句诗:
坎离既济真元合,水火均平大道成。以上是对你问题的回答,《西游记》不是喜剧、也不是悲剧,是一部关于人生修炼的作品,里面综合了很多佛道两家修行的经验和知识,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宝库。如果以西方那种分科的方法看《西游记》,或者仅把它当成神话故事看,我认为有所偏差!
不当之处,还请多多指教。
我是才如史迁,70后文史爱好者,佛法爱好者!用文字记录生活,用心感受温暖。
八六版西游记有哪些角色被强化了?
既然题主问的是86版《西游记》,我就不把《西游记续集》算进去了。我数了一下,86版《西游记》弱化的角色,除了黑熊精,还有12个;强化的角色,有3个;既强化又弱化的角色,有1个。
绝大多数情况下,被弱化或强化是因为经费和技术的不足。经费不足,就必须加快节奏、压缩剧情,原著中几十回合数百回合才能分出胜负的战斗,电视剧里几个回合就要结束,看上去就是赢的一方被强化,输的一方被弱化了。少数的情况,可能是为了突出猴哥的强大,或者对《西游记》的理解有些偏差。
十二个弱化1.玉帝。被弱化最严重的,就是玉帝了。在原著里,猴哥大闹天宫时打到灵霄殿外,就被王灵官挡住了,玉帝一直在殿中安坐;在剧中,猴哥直接打进了灵霄殿,玉帝被吓得钻了桌子!
2.哪吒。原著里,他和猴哥打了三十多个回合不分胜负——这三十多个回合并非平A,二人都用出了三头六臂和兵器分化的神通——猴哥用出身在化身后才取胜;剧中,他一直被猴哥压着打,没几招就输了。
3.黄风怪。原著中,黄风怪和猴哥平A三十个回合不分胜负。猴哥使出身外化身,想要尽快结束战斗,却被黄风怪的三昧神风所破(身外化身是毫毛变的,很轻,怕风系神通),眼睛也被吹伤了。剧中,黄风怪平A根本不是猴哥的对手,几招就被打趴下了,然后使用三昧神风反败为胜。而且,剧中的黄风怪吹三昧神风时要用到法器,原著里的黄风怪不需要。
4.黄袍怪。原著里的黄袍怪(奎木狼)和猴哥平A五六十招后才败,剧中的黄袍怪三五招就输了。
5.金角大王。原著里的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有紫金葫芦、玉净瓶、七星剑、幌金绳、芭蕉扇五件宝贝,剧中只有紫金葫芦和玉净瓶。原著里,金角大王在金角大王被猴哥收进紫金葫芦之后,和猴哥单挑(平A)20回合不分胜负,还用芭蕉扇破去了猴哥的身外化身;剧中,他只会用金丸弹猴哥,基本上没有战斗能力。
6.蝎子精。原著里,蝎子精手持三股钢叉,独战(平A)猴哥和猪八戒两个人,打了很久,直杀得“惊天动地、日月无光”,仍分不出胜负,然后她才用出“倒马桩”毒伤猴哥;剧中,她的兵器是琵琶,战斗力很低,不用倒马桩的话,连猪八戒都打不过。
7.九头虫。原著里,猴哥和猪八戒夹攻九头虫,九头虫以人形迎战,三十多个回合后才败(比不上蝎子精)。然后,他变回原形,一口咬住猪八戒,拖下了水。猴哥不习水战,只能等了一段时间后,变成螃蟹入水,把猪八戒救出来。二人正在商议破敌之策的时候,恰好二郎神带着梅山兄弟路过,于是他们向二郎神求助。最后,九头虫在众人围攻下,被狗咬掉了一颗头,逃往北海。剧中,九头虫连猪八戒都打不赢,最后二郎神出现的莫名其妙。
8.赛太岁。原著里,赛太岁能和猴哥斗上(平A)50回合不分胜负;剧中,他三两招就被猴哥制住了。
9.黄眉怪。原著里的黄眉怪,简直是妖怪界的战力天花板:单挑猴哥+猪八戒+沙僧,从早打到晚,不分胜负;单挑猴哥+五龙二将,半个时辰不分胜负;单挑猴哥+小张太子+四大神将多时,不分胜负。(都是平A。)剧中的黄眉怪,和猴哥单挑,没几招就输了,只能依靠金铙和人种袋撑场面。
10.蜈蚣精。原著里,蜈蚣精和猴哥平A五六十回合后,渐觉手软,用出千眼金光反败为胜;剧中,蜈蚣精和猴哥单挑,一开始就是被单方面吊打。
11.老鼠精。原著里,老鼠精虽然平A打不过猴哥,但也能支撑不短的时间;剧中,她根本不敢和猴哥单挑。
12.玉兔精。原著里,玉兔精和猴哥平A了半天,不分胜负,猴哥用出兵器分化后才败;剧中,她只会逃跑。
三个强化1.刘伯钦。唐僧在双叉岭遇虎,多亏了刘伯钦救命。原著里,他和老虎斗了一个时辰;剧中,他一箭就结果了老虎。
2.红孩儿,他的三昧真火的威力被严重夸大。原著里,猴哥并不怎么害怕三昧真火。红孩儿喷火之后,他捻着辟火诀,没有受到什么伤害。只不过,他的眼睛被熏过,怕烟,红孩儿见烧不着他,冲着他的脸喷了一口烟,他的眼睛被熏得“泪落如雨”,这才败走。剧中,红孩儿喷出三昧真火之后,猴哥的衣服就被烧着了,看上去很痛苦的样子,在火中挣扎。
3.牛魔王。原著里,牛魔王变回原形后,猴哥施展出法天象地,与他打得不分胜负。剧中,牛魔王变回原形后,猴哥和猪八戒联手都打不过他。
一个时而强化,时而弱化强和弱是相对的,在被强化的角色面前,猴哥是被弱化的;在被弱化的角色面前,猴哥又是被强化的。
西游大战僵尸2圣灵装备和暗黑装备哪个厉害?
西游大战僵尸二圣灵装备和暗黑装备各有所擅长的圣灵装备,打小怪比较厉害,暗黑装备打大boss比较厉害,个人喜欢暗黑装备
西游记最基本思想?
小说通过唐僧取经的故事,刻画了孙悟空的形象。表现了他蔑视权威,不畏强权,除恶务尽的战斗精神,形象鲜明地反映了人们战胜邪恶和征服自然的崇高理想。 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 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