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死得最惨的猛将,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各是什么病死的?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无论生前是多么辉煌、何等的英雄,任何人都免不了一死。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但每个人的死法各不相同,同理,三国时期的英雄豪杰也是这样,我们就来看看三国时期的主要人物都是怎么死的?
1、曹操
曹操是魏国的创建者,戎马一生,东讨西战,南征北伐,用武力、人谋、智商、能力统一了整个中国北方,三分天下有其二,这就是曹操的功劳,可惜在赤壁之战中得意忘形,被孙刘联军击败,错失统一天下的大好时机,形成了三分天下的雏形。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一时威震华夏,曹操几欲迁都以避关羽锋芒,在司马懿、蒋济的建议下,联合孙权,大败关羽,之后孙权将关羽的首级送给曹操,不久曹操就在病逝了。有消息说曹操是头风病死的,具体何病历史上也没有记载。
曹操是病死的,死于公元220年3月15日,享年66岁。
2、刘备
刘备是蜀汉的建立者,早期一直不得志,颠沛流离、寄人篱下,赤壁之战前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之后开始如鱼得水,一帆风顺,夺荆南四郡、借荆州、取益州、打汉中,逐步建立起蜀汉基业,最终形成三分天下之势。
刘备在夺取汉中后称汉中王,同时关羽发动襄樊之战,被孙权白衣渡江,偷袭了荆州南郡,关羽被杀,荆州被夺,刘备于一年后发动夷陵之战,被陆逊打得大败,几欲全军覆没,刘备拼死逃回白帝城,没多久就病倒了,一是失败的羞愧,二是心情的郁闷,三是壮志的难酬,刘备死于心病,而不是真的有大病,再加年纪也大了,一年后,郁郁而死。
刘备是病死的,死于公元223年6月10日,享年63岁。
3、孙权
孙权可是三国时期活得最长的君王了,15岁随其兄孙策出来打天下,19岁在其兄孙策去世后接手江东,27岁就敢于抵抗不可一世的曹操,38岁时偷袭荆州夺了刘备的地盘,48岁时称帝,建立东吴。
孙权的前半生,完全算是一个英明的君主,任用贤良、整顿吏治,对内打击山贼,对外开疆拓土,将东吴的版图一再扩充,但孙权到了晚年,性情大变,变得多疑善猜,薄情嗜杀,不仅杀大臣,还杀儿子,逼死丞相陆逊,杀死鲁王孙霸,导致东吴政权风雨飘摇,在一次南郊祭祀天地后便得了风疾,估计是流行性感冒,几个月后就因病去世。
孙权是病死的,死于公元252年5月21日,享年71岁。
4、诸葛亮
说起诸葛亮,没有人不知道,诸葛亮初出茅庐已知天下事,隆中对为刘备制定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战略规划,刘备在前方征战,诸葛亮在后方足兵足粮,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接过刘备未完成的事业。
诸葛亮从南征南中开始,为北伐作准备,从228年开始,6年五次北伐,以弱势之力,独抗强大的曹魏,几乎不落下风,无奈人力难以胜天,在最后一次北伐途中,病倒了,几个月后就去世了。
诸葛亮是病死的,诸葛亮是个劳累命,准确的是应该是累死的,没有具体的病,死于公元234年10月8日,享年54岁。
5、关羽
关羽是刘备手下头号战将,是蜀汉集团的二号人物,自刘备占据荆南四郡及借得南郡后,关羽就是镇守荆州的大将,在219年刘备称汉中王后,关羽开始北伐,起初进展顺利,擒于禁、斩庞德,围樊城,威震华夏。
在孙权偷袭关羽的后方荆州后,战况急转直下,关羽率军回师,在麦城被东吴击败,向西逃走,被东吴将领马忠擒获,斩杀。一代名将关羽,死于小将之手,实属可惜。
关羽是被俘虏后斩杀的,其首级(头颅)还被孙权送给曹操,关羽死于公元220年,享年60岁。
6、庞统
庞统是刘备的谋士,在随刘备攻打雒县时,中箭身亡,庞统死于公元214年,享年36岁。
7、法正
法正也是刘备谋士,是刘备夺取益州及汉中最重要的谋士,是刘备最信任和器重的人,也是刘备在世时唯一有谥号的大臣,法正是在汉中之战结束后病逝的,死于公元220年,享年45岁。
8、赵云
赵云是除关羽和张飞外跟随刘备最早的武将,随刘备征战一生,两次救了刘备的儿子刘禅,刘备去世后,还随诸葛亮参与北伐,史书没有详细记载赵云是怎么死的,估计是病死的或者老死的,时间大概是公元229年,享年大概是63岁。
《三国演义》中赵云位列五虎上将之一,英勇善战,无一败绩,又称常胜将军
9、张飞
张飞是最早跟随刘备起兵的武将,被人称为万人敌,熊虎之将,可惜性格暴躁,关羽死后,刘备召张飞一起伐吴,还没有出发,在一次醉酒后,被部下范疆、张达所杀,两人杀了张飞,并将张飞的头颅献给孙权。
张飞是被部下杀害的,死于公元221年,享年56岁。
10、黄忠
黄忠在《三国演义》中,跟随刘备参与夷陵之战,在战场上被马忠一箭射中肩窝,不久就气绝身亡。
但在真实的历史上,黄忠是病死的,死于220年,死时年龄不详,关羽曾说过不与老兵为伍,想来黄忠年龄不会小,至少在60多岁到70岁左右。
11、周瑜
《三国演义》中说周瑜是被诸葛孔明三气而死,不是死于什么胃癌。
而历史真实的周瑜,是病死的,具体是什么病?有几个可能:
一是箭伤感染,导致败血症而死。
二是可能感染了当时流行的瘟疫,赤壁之战前后,瘟疫流行,这个有写进史书的,当时曹操手下有很多士兵感染瘟疫。
周瑜死于公元210年,享年36岁。
12、吕蒙
吕蒙在《三国演义》中是被关羽的魂魄追魂索命,七孔流血而死。
但在真实的历史上,吕蒙是病死的,具体什么病也不清楚,最有可能也是得了瘟疫,吕蒙是在220年病逝的,并且同年还有甘宁、孙皎、蒋钦也在这一年病逝,这么多将领病逝,很有可能是瘟疫。
吕蒙死于公元220年,享年42岁。
13、鲁肃
鲁肃是病死的, 死于公元217年,享年46年,什么病,不知道,古人的生活条件很差,46岁已经算老年了,远超平均年龄了。
14、郭嘉
郭嘉是在讨伐乌丸的路上病死的,最大可能就是水土不服,郭嘉是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随曹操远征辽东,现在的东北,可能是因为水土不服,加上征战劳累去世。
郭嘉死于公元207年,享年38岁。
15、张辽
张辽是病死的,具体什么病没有记载,当时曹丕还派太医亲自去给张辽看病,但张辽还是去世了,张辽死于公元222年,享年54岁。
16、于禁
于禁投降关羽后被押送南郡,吕蒙占了南郡后,于禁被送到东吴,后来孙权向曹丕示好,将于禁送还魏国,后来于禁守护曹操陵墓,看到墙壁上画着于禁战败乞降的壁画,因而受到羞辱,不久就病死,于禁是羞愧而病死,死于221年。
17、曹丕
曹丕只当了六年皇帝,就病死了,六年中,曹丕算的上勤勤恳恳,有传言说曹丕死于家族病,但史书没有记载,曹操都活了66岁,这个年龄在古时算高寿了,曹丕却只活了40岁,也不算短寿,估计也是操劳过度,再加上当了皇帝,后宫劳累,所以40岁就病死了,曹丕死于公元226年6月29日,享年40岁。
18、袁绍
袁绍是在官渡之战结束后两年病逝的,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难免心情郁闷,而事业每日况下,也让袁绍烦心不已,至于袁绍得了什么病,这个真不好猜测,只知道是发病而死,应该是病得比较突然,属于急性病中的一种。
袁绍死于202年6月28日,年龄不详。
由于三国人物太多了,篇幅有限,如有其它请补充。
张郃斩过哪些将领?
谢谢悟空问答的邀请,我是浮沉的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结合张郃的个人履历来看,另外要是算其亲自斩杀敌将的数目,包括张郃在内很多历史上的三国将领,几乎都没有过亲自斩杀敌将的记载。因此,接下来只能谈谈张郃建立过哪些功勋的记载。
张郃字儁乂,河间郡鄚县人,是曹魏集团的著名将领,与张辽、乐进、于禁和徐晃并称为“五子良将”。从黄巾之乱开始,张郃就开启了他的军事生涯。在投奔曹操之前,张郃先后在冀州牧韩馥、袁绍手下效力。但是这一时期的张郃,并没有展现其过人的军事才能。
初露锋芒在官渡之战中,在袁绍军队必败无疑的情况下,张郃率部主动投降了曹操。曹操此人唯才是举,不论张郃是降将的身份,十分欣赏张郃的能力,立马拜张郃为偏将军,封都亭侯。
在加入曹操阵营后,张郃先是带领军队帮助曹操打下来了邺城,后来又参加了攻打袁谭的作战。张郃这一时期作战十分出色,并且屡立战功,因功劳而被拜为平狄将军。
之后,张郃在东莱击败了海贼管承的军队,又与张辽合作击败了在淮南反叛曹操的陈兰、梅成等人。后来,张郃参加了对于马超等人的战争,破马超、韩遂于渭南,围安定,降杨秋。
上面的这些战绩,张郃基本上都是跟着大部队或其他人一起作战取得的,张郃真正的军事才能还没有充分的表现出来。
锋芒毕露在拿下来了张鲁的汉中后,张郃作为夏侯渊的副将驻守汉中抵御刘备的军队。为了争夺宝贵的争夺人口资源,张郃又受命出色的完成了将巴东、巴西两个郡的民众迁到汉中的任务。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决定大举发兵汉中,全军屯住于阳平关,曹军驻守汉中的夏侯渊、张郃、徐晃等人率军迎击刘备大军。到了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大军向曹军发动了全面攻击,张郃在前线激烈奋战,以劣势兵力抵挡住了刘备的精兵强将。
但是随着夏侯渊被斩杀,曹军先是全面溃败,在经过张郃等人努力后,曹军渐渐稳定了下来,并且一同推举张郃代替战死的夏侯渊为曹军主帅。张郃以个人优秀的战场指挥能力,避免了曹军更大的损失。
功勋卓著在曹丕代汉建魏后,张郃被封为左将军,进爵为都乡侯,此时张郃的官职和爵位都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此后,张郃的功绩越来越多,其中很多战绩是在对抗蜀汉的战争中获得的。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争中,张郃带领魏军大破马谡的军队,使魏军重新夺回了战争的主动权。张郃带兵收复了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取得此战战争的胜利。
在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战争中,张郃又带兵极速救援陈仓,诸葛亮鉴于军粮已尽和张郃的军队,立刻退兵回去了。
张郃两次击败蜀军,使其达到了其军事生涯的顶峰。但是在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战争中,张郃追击因蜀军惨遭伏击,而最终战死沙场。
三国杀sss武将排行?
标荀彧从第一期到第三期,第一个达到sss强度的武将。(节命)补牌机制极强,极高的配合能力,主动技(驱虎)更是锦上添花。
新手要合理利用(驱虎)控制敌我双方血量,巧用(节命)补牌机制创造手牌收益最大化。在阴间将横行的时代下,依然有着不俗的强度。主反有能力。
为何后来一百个回合打不赢张飞?
在《三国演义》中,与吕布单挑最多的人就是张飞。但是吕布是三国时期的最强武将,张飞和他单挑自然难占上风。不过我们也看到一个现象,在虎牢关前张飞不是吕布的对手,可是在小沛之战的时候,张飞却可以和吕布交手百余回合不分胜负。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一、虎牢关之战与小沛之战。在虎牢关前,讨董联军和董卓的军队进行了血战。在这场战斗中,吕布的武勇大放异彩。他无愧于“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赞誉,把联军打得损兵折将,一筹莫展。由于汜水关的战斗,让刘关张三人看透了袁氏兄弟的面目,他们袖手旁观,并不插手。
但是当吕布追杀公孙瓒的时候,张飞却挺身而出了。因为公孙瓒与刘备是同窗,对刘关张三人青眼有加。在诸侯们排座次的时候,由于公孙瓒的美言,让刘备也位列十八路诸侯之中。在公孙瓒处于生死关头的时候,为了报答他的深情厚谊,张飞毅然出马,截击吕布。
在这场战斗中,张飞明显不是吕布的对手。两人战斗到五十余回合,虽然不分胜负,但是关羽却出马助战了。以关羽的脾气性格,他是不会选择以多打少的做法的。但是由于和张飞兄弟情深,他才放弃了自己的处事原则,夹击吕布。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当时张飞处境的危险程度。
不过等到小沛之战的时候,双方单挑的情势又发生了改变。吕布在与曹操争夺兖州失败后,投奔到刘备管辖的徐州。但是他背信弃义,趁刘备出兵在外夺取了徐州。经过双方和解,吕布占有徐州,刘备反倒驻扎在小沛,双方地位交换过来。
张飞对此自然十分不满,他处处与吕布作对。吕布买了三百多匹好马,却被张飞假扮山贼,抢去了一半。吕布闻知后十分愤怒,亲自率兵来战张飞。在这场战斗中,双方打了一百余回合,未见胜负。刘备鸣金收兵后,与吕布议和不成。最终刘备只得放弃小沛,去投奔曹操。
二、吕布为何在小沛之战打不过张飞。在虎牢关前,吕布和张飞打了五十余回合,张飞就抵挡不住了。但是在小沛之战时,张飞却和吕布交手了上百回合,两人还是不分胜负。究竟在吕布身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让两人的单挑结果有了这么大的差异呢?
如果我们仔细看看两人的交手,就可以发现一个细节,那就是吕布在小沛之战时,并没有使出全力。我们看马超与张飞、许褚的战斗中,都有一个换马的细节。这是因为双方的战斗十分激烈,虽然人员还可以支持,但是马匹都累得困乏了。
而在张飞与吕布的交战中,就没有战马困乏的情况发生。固然吕布骑的是赤兔马,不会过于困乏,但是张飞的马匹也没有出现困乏现象,这就耐人寻味了。再加上刘备的表现,就更让人对这场单挑产生了怀疑。
在双方交手一百余合后,虽然胜负难分,可是刘备却恐怕有疏失,鸣金收兵了。如果双方真的势均力敌,刘备还害怕什么?在战后,刘备又去向吕布求和,在遭到吕布的拒绝后,刘关张三人没有选择决一死战,而是选择了弃城而走。
从这些种种迹象来看,刘关张自己内心知道,张飞与吕布的交手看似势均力敌,实际上张飞并不是吕布的对手。这说明吕布和张飞在小沛的单挑,并没有使出全力,这才是吕布没有打赢张飞的根本原因。
三、吕布为何不使出全力单挑张飞。吕布不使出全力打败张飞,有人说是因为他被酒色腐蚀了斗志,力不从心。不过我们看吕布的经历,他被酒色腐蚀是在曹操与刘备联合攻打徐州的时候。那个时候吕布被困下邳孤城,成天靠饮酒作乐打发日子。时间一长,吕布发现自己被酒色伤身。
在那个时候,吕布便决心戒酒,甚至不惜因此得罪了手下的部将。这说明吕布平日里对自己的身体还是很重视的,不是沉迷酒色之徒。因此在小沛与张飞交手时,吕布的身体应该是没有太大问题的。那么,他究竟为何没有使出全力呢?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吕布的身份地位发生了变化,使得他爱惜自己的羽毛。在虎牢关前,吕布和讨董联军交手的时候,他只不过是董卓手下的一员部将。虽然他有着董卓义子的名义,但是董卓只不过是看重了他的武勇,把他当成自己的保镖而已。
因此在虎牢关之战时,吕布没有太大的顾虑。他可以放开手脚,和讨董联军拼死一搏。与之相对应的,反倒是那些诸侯们畏手畏脚,只敢派部下出马迎敌,被吕布打得落花流水。可是到了小沛之战时,吕布和张飞的地位却颠倒了过来。
此时的吕布已经不是当年的一员部将,而是成为了一个集团的领袖。在吕布的身上,无形中有着许多责任。此时的吕布,手下有着一支强大的武装,占据着徐州。身边有娇妻美妾,拥有着温侯的爵位。这一切都让吕布更加惜命,不敢去冒险拼搏。
相反,张飞就没有了吕布的这些顾虑。他为吕布背信弃义夺取徐州的行为感到不平,一心想要洗刷被吕布袭取徐州的耻辱,因此张飞敢于和吕布拼死一搏。这样一来,张飞拼死厮杀,吕布畏手畏脚,双方的情势自然发生了此消彼长的变化。
其次,吕布此来并没有与张飞拼死一战的决心。吕布此次出兵小沛并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行为,只是因为多次遭到张飞的藐视,实在无法忍受。在一气之下,吕布来小沛与张飞交手,直接的想法只不过是要教训一下张飞,让刘关张服软而已。
因此在单挑结束后,刘备来向吕布求和的时候,吕布最初还是想要答应的。只不过是在陈宫的劝说下,吕布才放弃了这种打算,逼得刘关张弃城而走。因此,吕布在与张飞的单挑时,本身就没有与张飞拼死一搏的准备,交手中吕布的武勇发挥自然受到了影响。
第三,有刘备和关羽在一旁观战,对吕布是一种无形的威慑。在小沛之战的时候,张飞和吕布单挑,刘备和关羽在一旁也没有闲着。他们一直关注着战场的情况,随时准备帮助张飞。刘备在看出张飞处境不妙的时候,就马上鸣金收兵让张飞撤回。
吕布的心中也十分明白,他不是刘关张三人的对手。在和张飞交手后,他的激动心情平息下来,就发现自己已经骑虎难下了。如果他把张飞逼得太狠,当年虎牢关一战的情景就会重演。如果刘关张三人围攻自己,吕布就很难处理这种情况。
如果当众败走,吕布的威望就会遭到沉重的打击。作为一方诸侯,吕布有什么脸面面对自己的手下。因此,吕布只得采取拖的办法,和张飞保持着胜负难分的状态,以免刘备、关羽上前助战。由于刘备还抱有和平解决问题的希望,因此也就默许了这种情况的发生。
结语:张飞在虎牢关前与吕布单挑五十余合就抵挡不住,但是在小沛之战的时候能够和吕布单挑一百余合胜负难分。这是因为吕布在小沛之战的时候没有使出全力导致的。吕布之所以没有使出全力,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是吕布的身份地位发生了变化,被名利所累的吕布没有了往日之勇。其次是吕布此来,初衷并不是与张飞拼命,而是想教训一下张飞出气。最后,刘备和关羽在一旁观战,对吕布产生了无形的威慑。吕布不愿意让虎牢关前的情景再现,于是采取了妥协的打法,使得双方胜负难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李傕和郭汜后来怎么样了?
作为董卓麾下最有名的两个大将,李傕、郭汜曾一度闹得天下大乱。最终,郭汜被部将反叛干掉,李傕则是被曹操打败后干掉。
李傕和郭汜二人,原本是董卓的部将,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跟着董卓。李傕出身不详,但肯定出身不高。而郭汜当初则是马贼,后来投靠了董卓。
两人投靠董卓之后,因为善于用兵,打仗勇猛,所以得到了董卓的重用。
公元189年,汉灵帝去世。汉灵帝死后,汉朝高层爆发了剧烈的冲突。以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和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官集团,为了争权,互不相扰,都想要除掉对方。何进为了除掉宦官集团,便下令从外面调兵进京。当时何进从外面调来的军队当中,就包含了董卓这一系,而且董卓是其中实力最强的一支。
但是,就在董卓还没赶到京城之前,宦官集团却抢先下手,趁着何进入宫,刺杀了何进。何进死后,部下袁绍等人,为了给何进报仇,带着何进在京城的部曲冲进宫去,要诛杀这些宦官。而宦官们则是抢先一步,带着皇帝逃出了洛阳,逃到了洛阳周围的北邙山上。
就在此时,董卓赶到了。
董卓赶到之后,在北邙山上救下了刚刚登基的汉少帝刘辩,然后带兵护送小皇帝回京。回城之后,董卓迅速控制了局面,先是以小皇帝的名义,将原本由宦官集团把持的禁军收入麾下,然后又联合士族,将何进的部曲全部吞下。
与此同时,董卓又着手清理那些,之前和他一样奉何进之命,来京城诛杀宦官的地方军。这些外援地方军当中,实力最强的要数丁原。董卓以高官厚禄收买了丁原麾下的大将吕布,然后由吕布刺杀丁原,董卓再将丁原的军队全都吃下。
就这样,经过一番操作之后,董卓已经在京城一家独大了。皇帝在他手上,军队也在他手上,朝政自然也就由他说了算了。
至此,董卓开始把持朝政。
董卓收拢各方军队之后,自然要进行整编,建立自己的嫡系军事集团。在这个集团当中,老大是董卓,自拜相国,有“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董卓之下,便是几位心腹中郎将,分别是:牛辅、董越、段煨、胡轸、徐荣。这几位中郎将当中,最被董卓信任的是牛辅,因为牛辅是他女婿。中郎将之下,就是一些实权校尉,李傕、郭汜等人,便名列其中。而他们的顶头上司,就是董卓的女婿牛辅。
完成了对军队的整编,彻底把持了朝政,此时的董卓,权力已经达到了一个顶点。为了方便自己控制,董卓废掉了汉少帝刘辩,改立刘协为帝,也就是我们后来熟悉的汉献帝。
董卓的这番操作,自然引起了京城以外的各地豪强联合抵制。很快,一支声势浩大的讨董联盟成立,因为讨董联盟当中的成员,绝大多数都是函谷关以东的各地官员,所以历史上称之为关东联盟。
董卓VS关东联盟。
第一阶段,关东联盟成立后,董卓为了方便防守,决定挟持汉献帝,将都城从洛阳迁到长安。然后在长安周围,布置了层层大军。五大中郎将当中的三位,分别镇守三地:牛辅屯安邑,段煨屯华阴、董越屯渑池。这三个地方,都是进军长安的要地。
至于五大中郎将当中的另外两人,胡轸之前刚刚统兵去和关东联盟交战,败给了孙坚。徐荣则同样领兵,参与对关东联盟的作战,先打败了曹操,然后又击败了孙坚。
而当时的李傕、郭汜二人,便跟随牛辅,一起镇守安邑。
第二阶段,关东联盟因为是一个相对松散的联盟,没有明确的上下级关系,所以各家都打着火中取栗的念头。都希望别人打头阵,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但当大家都这样想的时候,谁打仗呢?
随着关东联盟当中,愿意死战的曹操、孙坚相继败亡之后,剩下的关东诸侯,开始畏惧董卓的军势,止步不前。而且此时大家骤然发现,与其去打董卓这个最难啃的骨头,还不如直接对盟友下手,利益更大!
于是,短暂辉煌一时的关东联盟,就此陷入内战当中,再无人去管董卓如何。
第三阶段,在关东联盟开始陷入混战之后,东汉的铁杆粉丝,名将朱儁同志,终于看不过眼了。既然你们关东军出工不出力,老子就自己打。朱儁在河南募兵,打出了讨董的旗号。要说朱儁这个人 还真有两把刷子,不负名将的称号。接下来,朱儁带着这支刚刚组建的军队,硬是一路所向披靡,甚至一度攻下了洛阳。
为了阻挡朱儁,董卓火速派自己的女婿牛辅,率重兵迎击朱儁。身为牛辅部将的李傕、郭汜二人,自然也跟着一同前往。为了方便统一管理,董卓将五大中郎将之一的段煨所统辖的军队,也一并交由牛辅指挥。
如此一来,董卓麾下的大半精锐,就都在牛辅手上了。凭着这股精锐,牛辅倒是暂时挡住了朱儁的攻势,双方暂时僵持了下来。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出事了。
董卓死了。
原本权势熏天的董卓,身在长安,在层层保护之下,但凡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对这段故事应该都耳熟能详。董卓在朝中势大,关东军无力进攻,所以身为司徒的王允,巧设美人计,使得董卓和吕布反目成仇,最终,吕布刺杀了董卓。
董卓一死,天下格局,顿时再次大变。
董卓虽然死了,但因为他是被刺杀的,所以麾下的兵马依然完好无损。凉州军团的大部分兵力,还是驻扎在安邑到渑池一线,阻挡关东联盟西进。因为董卓死得太过突然,所以这些原本归属于董卓的部将,一时间也有些发懵。
很快,大家就做出了各自的选择。
董卓死后,王允联合吕布,暂时执掌朝政。五大中郎将当中,徐荣、段煨、胡轸三人,因为此时手上已经没有多少兵马,所以直接投降了王允,表示愿意向王允效力。不过,这三人的投降,于大势无益。因为此时凉州军团的大部分军队,都掌握在牛辅和董越手上。
这三人投降后,剩下的董越和牛辅也是慌张无比。董越连忙跑去找牛辅商量对策,但是,董越见到牛辅之后,牛辅却选择直接将其杀死,然后吞下了董越执掌的军队。
就这样,大部分的凉州军团,都落入到了牛辅的手里。牛辅本就是董卓的女婿,如今又执掌了大半的凉州军团,自然成为了凉州军团的新任老大。
此时的牛辅,可以说是大权在握。他的决定,将决定天下的最终走向。不管他选择联合哪一方,哪一方都将实力大增,彻底改变天下的格局。
但遗憾的是,牛辅做出了一个蠢到不能再蠢的决定。
当时牛辅吞下了董越的军队后,总怀疑麾下的士兵也要造反。所以后来,当他麾下士兵为了保命,连夜逃出军营造成军营异动的时候,牛辅以为士兵是造反了,打算杀掉他。牛辅当即带着金银珠宝,带着五六个亲信逃跑了。更扯的是,在逃跑途中,那几个亲信竟然还见财起意,干掉了牛辅。后来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钱财,后来几人还拿着牛辅的首级,去长安领尚去了。
牛辅的死,简直就是离奇!
比他岳父董卓死得更离谱。
实在是太扯了。
牛辅一死,凉州军团基本等同于土崩瓦解,再难成大事。剩下的几个校尉,如李傕、郭汜等人,也没想过要成什么大事。虽然目前凉州兵由他们执掌,但他们几个,也只是希望能够凭目前手上这点兵力,换取一个荣华富贵就足够了。
但是接下来,曾想出美人计除掉董卓的那个王允,不知道咋的,脑子忽然也短路了,竟然坚持解散凉州军团。
王允要解散凉州军团,当然也是有原因的。
牛辅死后,此时的凉州军团,看起来已经没有什么威胁了。所以,如何处理凉州军团,就成了一个大问题。此时朝政大权,都掌握在王允手上,所以自然由王允说了算。
王允的计划是,是先剥夺所有凉州系将领的军权,然后下令让关东联盟的人,才控制那些普通的凉州军团士兵。
对于王允的这个计划,当时不是没有人提出过质疑。有人曾向王允谏言:凉州军之前和关东军打了那么久,双方早已结仇。让关东军去接管凉州军,容易造成兵变。不如让皇甫嵩去统辖凉州兵,可安军心。
从后人的角度来看,这个办法,应该算是最稳妥的办法。如果王允真的采用了这个法子,接下来的时局,大概率是由王允把持朝政,然后逐步平定地方叛乱。要是那样的话,说不定东汉还能再延续一段时间,也就没有后来的三国时代了。
但是,王允表示坚决反对。
王允认为,关东军之前和他们一起反董,他们才是一条线的。如果不解散凉州军团,关东兵会觉得我们不重视他们,关东军的将领会不服。
不得不说,王允真不是个能做大事的人。
但凡枭雄,谁会想出这么没脑子的办法?就为了让人服气,所以就给自己埋雷?
典型的读书人思想。
王允决定解散凉州军团,但是这个消息传出去以后,可就迅速变味了,变成了王允要对凉州军团追责,把所有凉州军团的将领全部清理掉。
本来统领凉州兵,安心等待朝廷安抚,希望能够得到一个荣华富贵的李傕、郭汜等人,这下彻底绝望了。不光他们绝望了,就连那些普通的凉州兵,也都觉得绝望了。
我们之前只是听从上级的命令,有什么错?我们现在只是想回家,有什么错!
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凉州军团内部,有个谋士向李傕、郭汜二人,献上了一记。
这个人,就是后世称为‘三国第一毒士’的贾诩。
贾诩当时向李傕、郭汜二人献策道:如果你们现在放弃军队逃跑,以后随便来个村长都能抓住你们送官。但是现在,为啥不趁着你们手里还有军权,直接西进长安,为董卓报仇呢?一旦成功,你们就能挟持汉献帝,把持朝政,大事可成啊!
正是贾诩的这条计策,彻底断绝了东汉的希望。
李傕和郭汜二人,都是属于那种能打仗,但是文化水平不高,没什么韬略的将领。俩人听了贾诩的计策之后,觉得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于是,李傕和郭汜当即向长安进发,并且收拢凉州兵,等打到长安的时候,两人已经纠集了十几万人。
这下,王允彻底慌了。
王允万万没想到,两个小小的校尉,竟然真的敢造反。王允当即下令,让之前投降的那两个中郎将胡轸、徐荣领兵,前去抵抗。但是结果,双方兵力根本就不是在一个层次上的,自然挡不住李傕和郭汜。最终,徐荣被杀,胡轸投降。
凉州军团,兵临长安城下。
此时的长安,虽然由王允和吕布共同把持朝政,但实际上城内的兵力极为有限。仅有的一部分兵力,之前还交由那两个中郎将主动出战,结果最后也是肉包子打狗。所以这时的长安城,在凉州军团面前,基本处于不设防的状态。
至于吕布?个人勇武还行,但他一个人,挡得住十几万凉州兵吗?
所以,凉州军团很顺利地就攻入了长安。
李傕和郭汜率兵入城之后,吕布败走,而王允则被他们诛杀。汉献帝被迫封扬武将军,郭汜为扬烈将军。
凉州军团入城,对于长安来说,是一场浩劫。
李傕和郭汜两个人,本就出身不高。李傕是老兵痞,而郭汜当年则是马贼。这样两个人,自然不能指望他们统领的军队,有什么严明的军纪。再加上先前两人收拢凉州兵,喊出的口号就是让大家抢夺关中地区的财物,然后回家。所以攻破长安之后,凉州军团洗劫了整个长安城,百姓死伤无数。
不光百姓遭殃,就连那些原本位高权重的官员,也遭了难。越有钱的官员,被抢得就越狠。一时之间,原本繁华的长安城,变得如同一座人间炼狱。
接下来的几年里,关东联盟继续混战,大家都忙着各自扩张地盘,压根没人管长安这边如何。李傕、郭汜二人,再加上当年牛辅麾下的另一个校尉樊稠,共同执掌朝政。但是后来,樊稠又被李傕指使人刺杀,大权终归于李傕、郭汜二人手中。
李傕和郭汜为首的凉州系,从攻入长安开始,大概维持了两年多的统治。这两年的时间里,凉州系挟持汉献帝,把持朝政。尤其是在樊稠死后,两人的权势更是达到了顶点,控制了整个关中地区。
但是,这两人的成功,对于他们所辖制的关中地区来说,却是一场浩劫。
一个老兵痞,一个马贼,能指望他们有什么治国之道?在这两人的治理下,原本富庶的关中地区,终于遭逢大劫。军队随意抢劫,百姓民不聊生。尤其是公元194年,这一年,关中地区大旱,军队缺粮。为了保证军队的粮食安全,李傕、郭汜更是任由麾下军队,随意抢劫百姓,这就导致老百姓彻底活不下去了,只能南逃。经过李傕、郭汜这么一闹之后,关中地区,十室九空。
面对如此惨状,李傕、郭汜二人,没有任何同情,更没想过要治理好关中这块地方,而是继续开始夺权。随着樊稠的死,大权便由两人共同节制。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两人执政,必起纷争,原本并肩作战的两人,开始渐渐有了相互猜忌的心思。
彻底导致二人决裂的,是一次偶然事件。
李傕为了笼络郭汜,经常把郭汜找到家里去喝酒。男人嘛,喝酒自然要找美女助兴,尤其是古代,两人又是这种身份,找美女自然就成了很正常的事情。但是这是引起了郭汜妻子的不满,郭汜妻子怕李傕回头送给郭汜女人,抢了自己的地位,所以就在郭汜面前说李傕的坏话,说李傕想要毒死他。就这样,郭汜对李傕渐渐起了疑心。
郭汜的夫人,本意是希望郭汜以后不要再去喝酒,但她没想过,她的这种做法,会让两人彻底决裂。又过了几天之后,郭汜又去李傕府上赴宴,李傕大概是出于友好的目的,玩了命的给郭汜灌酒。郭汜这下却坚定认为,李傕想毒杀他,出来之后赶紧以粪汁催吐。
回去之后的郭汜,当即下令,调来自己的直属军队,进攻李傕,李傕则是同样率兵应战。就这样,两人一打就是好几个月,死了上万士兵,普通百姓更是殃及无数。
所以说,喝酒有什么好处?
这俩人开战之后,两个人倒是都很没脑子。汉献帝就在旁边,居然都没人想着,先去抢汉献帝,拿到一个君臣大义。直到开战之后,郭汜才想起来去抢汉献帝,但是计划被泄露了,李傕抢先下手,将汉献帝抢到了自己的军营,郭汜则随后劫持了前来劝和的文武百官。
但是,李傕这个大老粗,抢到了汉献帝之后,根本不会善待汉献帝。当时汉献帝惨到什么程度?据《资治通鉴》记载:汉献帝当时被李傕挟持之后,软禁起来,和外面彻底隔绝,外面的粮食也送不进来。汉献帝请求李傕送五斗米、五具牛骨头来,而且还不是做好送来,送生的就行,我们自己做。结果李傕最后只分给汉献帝五块已经臭掉的牛骨头,根本没法吃。
堂堂皇帝,混到这个份上,也真是够惨的了。相比之下,后来汉献帝虽然也被曹操挟持,但至少待遇要好太多了。
李傕和郭汜相互进攻了五十多天,谁都没能奈何对方。恰好这个时候,凉州军团的又一方大佬张济赶到,居中调停,二人这才算罢手。直到这时,汉献帝才算被解救出来。但此时的长安,已经彻底毁于之前的战斗当中,根本没法居住。于是汉献帝率领残存的文武百官,想要返回洛阳。
此事的李傕和郭汜二人,大概是正在忙于解决和对方的争端。所以一时之间,两人倒是没空搭理汉献帝了,竟是任由汉献帝前往洛阳。直到两个多月以后,两人才重新达成协议,后悔放汉献帝东归洛阳,打算再联合出兵,抢回汉献帝。汉献帝好不容易逃出虎口,哪还会想回去?于是开始一路且战且逃,离开长安之后,先是逃亡弘农,然后进驻安邑,最后回到了洛阳。
此时的洛阳,也早就残破不堪,根本无法作为都城。但是好在,此时的汉献帝,可以稍微独立自主了。到了洛阳之后,汉献帝当即下令,号召各地的割据势力前来援救他。但是结果,只有曹操愿意搭理他,并且抢先一步赶到了洛阳。
曹操到了洛阳之后,以洛阳残破为名,将汉献帝迁往许昌。汉献帝才出狼窝,又入虎口,从此开始了被曹操挟持的岁月。
至于李傕和郭汜,经过这么一番闹腾之后,彻底展现出了他们的无能。麾下的各种人才,也开始对他们彻底丧失信心,转投他主。比如当初建议两人进攻长安的贾诩,就是在这时离开的。没了汉献帝这张王牌,麾下又开始逐渐叛逃,两人的日子也是过得越来越惨。
最终,郭汜被麾下的伍习杀死,死后余部被李傕兼并。李傕虽然兼并了郭汜的余部,但很快,曹操就打了过来,李傕节节败退,被曹操麾下的将领杀死。李傕死后,被砍下首级,送往许都。曹操下令杀其三族,汉献帝则将李傕的首级挂在许都城门上示众,可见汉献帝到底有多恨李傕。
李傕、郭汜二人,能够逞一时之勇,把持朝政,完全是时势造就。和同时代的那些枭雄相比,他们两个人既无谋略,也无名望,纯粹是因为董卓死后,种种巧合之下,才能有所作为。但这两个人的成就,对于原本就已经摇摇欲坠的东汉王朝来说,无异于是踩上了最后一脚。自此之后,天下彻底分崩离析了。
至于这两个人最后的结局,相对他们之前的所作所为来说,也只能算是罪有应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