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枭雄之路,可以穿越和后宫?
好吧,其实我承认我看过的男主三国同人没有一部不是种马来的。
我自己分成几类啊: 一、魏国 1、先说曹操他们家族的啊: 重生之我是曹操,重生三国之我乃曹昂,逆命者曹丕,黄须儿(三字曹彰),曹植,曹冲。搅乱三国 2、魏国的谋士:郭嘉新传 天生郭奉孝 三国鬼才郭嘉 三国之平民军师 三国之宅行天下 我是蒋干(就是赤壁中周瑜反间计被当刀使那个) 三国策之贾诩传 至忍枭雄司马懿 3、演义里为魏国武将的:鬼师典韦 张辽新传 三国之大将张郃 二、吴国 孙策 东莱太史慈 孙权 三国之东吴崛起 江东周郎 江东美周郎(听说这一部比较好) 吕蒙不读书 少年陆逊 崛起于东吴(朱然)三国甘宁 甘宁新传(逐浪) 东吴再起(黄盖儿子) 东吴帝国 三国第一鬼才(诸葛瑾) 三、蜀汉 刘备家族的:重生之我是刘备 阿斗,三国之蜀汉我做主(刘备义子刘封),《我是阿斗,我不用人扶》,大汉封禅(男主是刘封,现代人穿越失忆) 蜀汉谋士:三国志之辅佐刘备 重生三国之卧龙传人 三国之卧龙助理 三国之蜀汉儒将 庞统 三国奇才徐庶 姜维传奇 重生三国之法正 武将:桓侯再生(张飞) 三国之赵云新传 打造盖世英雄 三国之我乃关平 三国之横行天下(听说是关羽的,我没看过)孟获立志传 孟获本纪 穿越回三国之我是魏文长 三国之赵统新传 重生三国之西凉马超 四、其他势力 汉宗室:汉献帝新传 重生三国之公子刘琦(荆州牧刘表的长子) 汉末皇叔(刘璋)大汉光熹 袁绍:袁术 三国袁尚传 三国文丑 汉末之袁绍新传 吕布:三国之温侯,三国之第一神射(曹性,这个似乎不是做主公的),三国之吕布新传 三国之温侯再生 我的岳父是吕布 三国高顺新传 汉末温侯 三国之陷阵无敌 飞将 董卓:三国之董卓布武 三国董卓大传 恶汉(董卓儿子) 其他同名:三国重生之公孙瓒 三国上将潘凤(这个我忘了是哪个诸侯的武将了,反正就是被吕布秒了的) 北地枪王张绣 汉末卫公子(就是蔡文姬那个短命老公)黄粱三国(王允的儿子) 三国第一妹控(这个最近准备看,我是冲着名字去的。洛神他哥。)三国志之黄天当立 混在太平道的日子 五、原创人物 三国志X 三国厚黑传 异说三国 重生之定三国 曹贼 混在三国当军阀 大汉之帝国再起 三国霸业 贼三国 一统三国 三国之极品小军阀 三国无赖战神 回到三国当保镖 斗将三国 主公 新三国策 三国王者 三国骁将 三国残兵 三国的悠闲生活 三国之男才女貌 三国之父子骄雄 三国之江山美色 三国醉汉 三国游侠传 智冠天下之风流军师 三国之疯将军传奇 三国云飞扬 三国之庶子称雄 无奈三国 混在三国当军阀 国兵主 三国星空之将星荟萃 农夫三国 重生在三国 无双三国 重整山河到三国 穿越三国之三国再演 第二世之沸腾三国 白日梦三国 三国红颜 我闯古代泡美记 反三国演义 三国董卓传 异说三国 做一回三国武将 重生之傲视三国 三国之霸王重生(项羽) 三国重生之项羽 备注:强烈推荐《三国之宅行天下》及《重生三国之我乃曹昂》,《三国文丑》。《宅》的男主是纯谋士,这部作品我只能说一个字,牛,里面的阴谋阳谋,暗算心计等等都是一环扣一环,很大一部分是作者自己想出来的。并且,里面每个人物的形象都描写的很丰满传神,一些对手也不会显得太弱智。很大气的说。 《曹昂》的文笔也很不错,这本也是偏向于权谋的,里面的几个主角人物性格设计得很经典,例如曹操,郭嘉,贾诩,曹丕,周瑜等人。不过后面有些烂尾了。 《文丑》这一部有武斗也有权谋,这一部好在他脱离了那些太出名的武将,本男主所收的武将谋臣都是非主流,不怎么出名的。三国演义的第一男主角是谁?
导语:
《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塑造了大量正面,反面人物形象,让这部历史题材类型宏伟剧作丰富饱满,剧情跌宕起伏,故事非常精采,引人入胜。在电视剧中男主角众多,但是如果说想从其中选择一个,成为本剧的第一号男主角,我觉得是中山靖王之后,刘皇叔刘备。因为《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它宏场的主题是儒家的仁义道德,忠君爱民思想。而在整部剧中能代表这个主题旋律的人物,只有昭烈皇帝刘备。刘备在《三国演义》电视剧中,从始至终以仁义,忠诚,爱民形象,贯穿整部剧集当中,成为了捍卫儒家旗帜的标杆。
一,匡扶汉室,忠君爱国,桃园三结义
在《三国演义》开卷第一篇,就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罗贯中为什么让一介布衣刘备作为开场第一个男主角呢?因为刘备是天下大一统的标志,他是汉室宗亲,中山靖王之后,因为他姓刘,代表了天下正统大义。刘备的第一个出场,正代表了当时汉末式微,黄巾起义,天下有崩溃的局势中,当时很多的儒家士人的希望。他们渴望出现一个如东汉汉光武帝刘秀这样的英雄人物,重新开启大汉盛世。所以汉室虽然衰败,天下民心仍然归汉。一个口号当然喊出: 匡扶汉室。刘备以匡扶汉室的口号和旗帜,让仍然心存大汉天下的英雄,关羽和张飞认可了刘备的信念和目标,从而愿意和刘备桃园三结义,同心协力共襄盛举,希望挽救大汉的末落。刘备第一个在《三国演义》第一回出场,一出场即是荡气回肠,千秋热血,他不是第一号男主角,又谁是呢?
二,三顾茅庐,诸葛出山。谈笑论三分天下。
在《三国演义》中,塑造了智多星一代军师诸葛亮。诸葛亮的智慧,他不可能当时看不出势力最大是曹操,而我们的第一号男主角刘皇叔刘备,仍然是穷途末路,寄人篱下,狼狈不堪。可诸葛亮仍然高卧隆中,坐等刘皇叔三顾茅庐,准备出山。为什么?因为在三国时代,拥有正统名份仍然是一个政治制高点。曹操虽然文冶武功强于刘备太多,但是他不姓刘,他如果称帝,拥护他的大臣,都是谋朝篡位的乱臣贼子。青史斑斑,名士诸葛亮也三思而后行。换了刘皇叔刘备这位第一号男主角,一切问题迎刃而解。所以在刘备第一号男主角光环下,多智近妖同样拥有匡扶汉室,成为一代开国贤臣理想的诸葛亮,他必然选择天下大义正统之人刘备效忠。从而乱中取势,向刘备推荐战略大计: 三分天下,北伐中原的宏伟政治目标。也奠定刘备《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第一号男主角的光辉形象。
最后总结:
《三国演义》电视剧,以第一回的开场白,桃园三结义的结尾宣告: 第一号男主角刘皇叔刘备的上场和表演。为整个剧情的展开,奠定了匡扶汉室的最高政治目标。也让第一号男主角刘备的人物形象更突出,更高大上。剧情转入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场后,也预示了刘备才是天下众望所归,水镜先生司马徽怎么说的?得卧龙者得天下。最后卧龙诸葛亮效忠了刘备,能得天下者肯定是《三国演义》中第一号男主角了。
{!-- PGC_COMMODITY:{"charge_url":"https://haohuo.jinritemai.qwe/views/product/item2?id=3400646973165075612&origin_type=&origin_id=105218212087_3400647003238230286&alkey=1306_105218212087_0_3400647003238230286_011","qwemodity_id":"3400647003238230286","elastic_img":[],"elastic_title":"","img_url":"http://sf6-cdn-tos.toutiaostatic.qwe/obj/temai/FkMvhZdxDqT_ngKwNthxZqymQBxXwww800-800","item_type":4,"price":29.8,"promotion_id":"3400647003238230286","promotion_source":4,"source":"精选联盟","title":"【联嘉图书】三国演义 罗贯中著 精装完整版无删减"} --}
曹操这一生教会了我们什么?
我们应该从以下“十个方面”向曹操学习:
一、志向远大,目标坚定。
曹操的老父亲,是太监曹腾的养子,曹操是准“官三代”,整天与袁绍这些公子哥们混在一起,衣食无忧,优哉游哉。
但曹操不苟且,不沉沦,他没有枉读圣贤书,身处东汉末年,看到汉室衰微,一心以“匡扶社稷、一统天下“为己任,从公元189年陈留起兵,到公元220年去世,历时30余年,矢志不渝,饱经风霜,励精图治,四处出击,扫除群雄,基本统一了中原和北方大部分地区,为以后中国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魏武雄风,势不可挡
二、战略高度,见识深远。
曹操和袁绍虽然是“同学加玩伴”,但看问题的高度和见识大不相同。
在袁绍的眼中,第一位的当然是“地盘和武力“,而曹操的眼中,第一位永远是”正义和人才“。
所以,曹操能够迅速听从毛玠的建议,在袁绍醒悟以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就高举起了"政治上的正义大旗";同时,曹操多次下达"举贤令",贯彻"唯才是举、有才必用、不问出处、不论品行"的用人方针,多方罗致人才,致使账下谋士如雨,猛将如云。
这样,由于他得到了"正义与人才",最终逐步发展壮大,获得了更大更多的"地盘和武力"。而袁绍最后则人财两空,这不能不说是“战略高度”战略高度决定了“战略结果”呀!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三、积极乐观,愈挫愈勇。
公元194年,濮阳之战,曹操误中陈宫的“诈降计“,冒险入濮阳城,被吕布“险些活捉”,但曹操不悲观,不轻言退兵,在败局中看到了“胜机“,将计就计,最后反败为胜。
公元211年,渭南之战,曹操被马超铁骑冲阵,被杀得“割须弃袍“,但曹操不惧怕,不轻言退兵,在险局中看到了”生机“,筑垒固守,最终奇兵致胜。
四、胸襟开阔,气度恢弘。
公元197年,宛城之战,曹操被张绣杀得打败,狼奔豕突,还使得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等命丧乱军之中,但后来张绣来降,曹操高兴的接纳了他,不仅没有丝毫责备和惩罚,而且还升官进爵,结为儿女亲家。
这一招儿可够利害的!等于竖起来了一个“风向标“:“只要归顺,不计前嫌,即使有仇,不杀反封!”从此,天下英雄见到曹操连“仇人“都能够接纳,纷纷望风而降。
比如刘表集团,曹操刚刚打到大门口,便”举荆州全境而降“。再比如东吴集团,曹操一说要”方与将军会猎于吴“,除了鲁肃和周瑜,几乎所有朝臣都“劝降孙权”。毋庸置疑,这个”风向标“,还是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的。
五、有胆有识,当机立断。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袁绍犹豫不决,不能下决心接受许攸的“正面御敌、分兵袭许“的策略,而曹操一听到许攸的”迅速出击、夜袭乌巢 “之计后,当机立断,亲自带队,斩杀淳于琼,火烧军粮,一举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六、令行禁止,善带团队。
行军途中,马踏青苗,曹操便"割发代首,以震三军",从此三军整肃,人心畏服,不复有作奸犯科者也。
七、用人所长,容人所短
郭嘉"不治行检",被陈群多次批评,却仍不改正。陈群便在曹操面前状告郭嘉,但曹操对郭嘉,不仅不斥责,不疏远,反而更加重用他,此为用人所长,容人所短。使得郭嘉能够不拘小节,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为曹操多次贡献奇谋,也使得曹操麾下的文臣武将,不用惧怕因言差语错或微小过失而被治罪,敢于畅所欲言,各得其所,安心用命,一致对外。
许攸有计谋,但被揭发其儿子有贪污行径,便不为袁绍所用,还被严词斥退,这才有了许攸夜投曹操,才有了“奇袭乌巢“,才有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许攸与曹操是“发小”,曹操不可能不知道他的“这些毛病”。但曹操用其所长,容其所短,并不以为意。许攸在袁绍眼中,“以偏概全”,否定许攸;许攸在曹操眼中,“一白遮千丑”,包容许攸。最后,袁绍斥退许攸,官渡之战大败而归,不久病亡;曹操重用许攸,一举战胜袁绍,继而一鼓作气,拿下冀州,平定了北方。
在袁绍眼中,谋士们恐怕个个都不能令他称心如意: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知,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无用。
但如果这些人都投靠了曹操,那么在曹操眼中,这些人应该是:田丰犯上却有长策,许攸贪婪却有奇计,审配专横却有忠心,逢纪无用却有公心。
由此看来,对于人才,不能求全责备,要接受其白玉微瑕。不然,像袁绍团队一样,相互指责,彼此争斗,不能形成合力,主疑臣不安,为了不受处罚,个个明哲保身,最后离心离德,分崩离析。
曹操与郭嘉
八、知错就改,勇于担当
曹操出兵征讨乌桓,除郭嘉支持外,余皆反对,后险胜。
班师回朝后,曹操对当初的"反对出兵者",不仅不嘲讽,不批评,反而一一封赏。
他还做了做自我批评:"出兵乌桓,实属冒险,本次虽然获胜,全靠侥幸,不能作为常规之策。你们当初的“反对出兵”才是万全之策呀,所以加以赏赐,今后诸君要畅所欲言,不要害怕提相反的意见。"
正是由于曹操推功揽过,勇于担当,不仅没有损害自己的威严,反而树立了威信,进一步赢得了将士们的拥戴,最终一步步走向了胜利。
九、手不释卷,著书立说
曹操在外征伐十余年,手不释卷。白天讲武论兵,晚则研读经传,有注释《孙子兵法》的《魏武注孙子》著作传世。
在文学方面,曹操也颇有建树。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七子",而以"三曹"为核心。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今存其乐府诗20余首,朴实无华,但慷慨大气;悲凉古直,而气韵沉雄。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十、治家严谨,妻贤子能。
正室卞夫人,持家贤德,深明大义,不仅把后宫管理得有条不紊,还能够匡救曹操的一些过失,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她能够主动约束娘家人,不为家族的人谋私利,深得曹操的喜爱和夸赞。
曹操的儿子众多,有才的为多,无德者鲜见。如曹丕,能文能武;如曹植,文才盖世;如曹熊,能征善战。
贤德大度的卞夫人
上面是“六福雅士”总结的应该向曹操学习的“十个方面”,曹操在其他方面,诸如不呆板,幽默风趣;不冷血,有情有义等,也是值得重视和学习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总结一下,可以还原出一个“立体鲜活”的曹操,而不是一个“带着面具”的曹操。
一代枭雄是什么意思?
一代枭雄的意思是一段时间内的英雄人物,出名人物,有特长之人。“枭”是一种凶猛的鸟,引申为勇猛难制服,又假借为“骁”,最勇健;雄,即为英雄,是指有野心的英雄。历史上称为枭雄的人物大多带有贬义,其实是错误的,是带有有色眼镜去看待的,枭雄的意思并不是有些人所说的狡诈不可信任的人物,而是指难以被制服的英雄,都说乱世出英雄,其实乱世所出的枭雄更多,而名垂千古的是英雄,得天下的,往往却是枭雄,究其其原因,就是枭雄不单是有野心而且无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英雄却总有着所谓的妇人之仁,为小义而失大义。
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倾向是什么?
在《三国演义》剧作中,“拥刘反曹”是一个明显的主题思想倾向,这一思想倾向对整部作品的故事走向有重要的影响。
“拥刘反曹”对以刘备为中心的集团中的人物进行主要地描写和歌颂,而对以曹操为中心的集团的人物则进行鞭挞。
我们知道《三国演义》写得很清楚:“拥刘”,主要是因刘备“仁慈爱民”;“反曹”,是因曹操”奸诈害民”。
作者的最终目的便是提倡“仁政”,反对“暴政”。这其实是反映了广大人民对仁君的期望以及对暴君的厌恶。作者从不同角度剥开了形形色色的封建统治者的丑恶嘴脸,特别是对曹操这个阴险的角色的揭示是透骨的,如对“杀吕伯奢全家”“梦中杀人”等情节的描写。
从古至今现在人们对“拥刘反曹”思想从未停止过讨论,这一思想倾向也成为了研究《三国演义》的一条重要线索。
当今的学术界里,主流意见认为:作者的封建正统思想决定了他拥刘反曹。而小编个人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知识分子本身的倾向性。刘备虽然没有曹的雄才大略,但他性格温和,尊重人才,善于笼络人心,因此为知识分子推崇和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