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三国游戏怎么玩,老不看三国?
“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这是老一辈人们常常提起的一句话。
记得很小的时候,我从同学那里借来了一本《水浒传》,还是那种线装本,很古老的那种。有一次独自翻阅,被我爷爷见到了。
我爷爷并不识字,但是他看到“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的插画,便断定我看的是《水浒传》。我原以为爷爷会夸奖我爱看书,结果他却说“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劝我以后少看!
我一直对这句话不理解,甚至一度认为是小老百姓对文化人的偏见,直到长大后机缘听到周汝昌先生讲小说,我才真正懂了什么叫“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
忠义水浒了解水浒传的人都知道,《水浒传》又一别称叫做《忠义水浒传》。
这名字可不是瞎起瞎叫的,忠、义是《水浒传》的内核,而且《水浒传》是重忠轻义、以义显忠。
如果按照现在人的理解,《水浒传》从“及时雨私放高俅”之后就从爽文变成了虐文!因为在我们常人眼中,从那以后的《水浒传》失去了他兄弟聚义的灵魂!
这就是为什么“少不看水浒”的原因。因为作者是以义显忠,通过大量的江湖义气刻画、兄弟齐心的描写,让人们在迎接巨大的视觉冲击的同时,对兄友弟恭的情感诉求也达到了高潮。
我们何曾没有过:“江州劫法场”时为梁山好汉拍手称快、“曾头市”时为玉麒麟摇旗呐喊、梁山聚义时与好汉们共同高歌!
正是因为对兄弟情感的深层次刻画,让年纪尚轻的人们错误的理解《水浒传》的本意,将兄弟情感推崇到顶峰,将愤世嫉俗、背叛规则当成是“替天行道”,若是这样,便铸就了大错!
所以,这本描写反抗的小说就成为了血气方刚的青年的禁书,因为它真的能够充当火药的成份!
权谋三国周汝昌老先生在讲到《三国演义》时笑着说道:
“我已经很老了,我并不是不尊重老年人,而是我们这个岁数的人经历的事情多,做什么事情都会多加留意,思前想后。俗话说的‘老油条’、‘老狐狸’,为什么老了就成油条了呢?因为见的事情多了,人就变得精了!”
正如老先生所言,《三国演义》本就是以机诈权谋为体现人物特点的主要手段,小说中不乏阴谋阳谋,相互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基本是基调。
老年人本来心思就多,若是以三国演义的心思,将机诈权谋当作家常便饭、处世之道,那人与人之间就太淡薄了。
涂舟说“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实际上就是一种规劝行为。
为了能让人在少时端正身心,老时规范自己,便衍生出了这样的俗语。
事实上,相应年龄段不能看不能学的文学作品多得是,《水浒传》与《三国演义》源自四大名著,越火自然责任越大!
三国演义第三回读书笔记名人名言?
回答如下:以下是三国演义第三回中的名人名言:
1.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诸葛亮
2.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孔明
3.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曹操
4. “吾自幼行事,多有不逊,幸得先生用心,方得今日之任。”——关羽
5. “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刘备
6.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雍
7. “抱怨只会使自己更加痛苦,只有积极面对才能获得快乐。”——黄巾军首领张角
8.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刘备
9. “天下大事,应该由英雄来扛起。”——关羽
10.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曹操
如何用一句话证明你看过三国演义?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是有名的七步诗,是《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在世大儿子曹丕逼迫同胞弟弟曹植所写。曹操一生有二十五个儿子。最喜欢的是:曹昴、曹丕、曹彰、曹植和曹冲(曹冲就是那个称象的小孩,可惜在13岁时便死了),曹昂也在一次战斗中战死。因此,最有才能的就是只有曹丕和曹植了。曹操去世后就由曹丕接班,曹丕一直妒忌着曹植的才华,他们都是卞氏夫人所生,卞氏发现曹丕有伤害曹植的意思,经常叫他不能伤害自己的弟弟。曹丕才没有下手。
可是他谋士华歆却经常在曹丕面前出谋划策,说:“你不能听母亲的话,子建怀才抱志,非池中之物,若不早除,必为后患。”丕曰:“母命不可违。”华歆说:“人言子建出口成章,臣未深信,主上召入,以才试之,若不能即杀之,若能则贬之,以绝天下文人之口。”曹丕即召见曹植赋诗,并说:“平时都说你会文章夸耀于人,我今天要现试一下,命你七步之内吟诗一首,如行免死,如不行必杀你。”曹植叫他出题,曹丕说殿上有一画两头牛打架,不准带牛字题来我看。曹植果然七步题出,殿上大臣大惊。曹丕说:不走步,立题。曹植问题,曹丕说:就以我二兄弟为题,不能带兄弟之名。曹植就立即呤出了上面的“煮豆燃豆萁……”的诗句。振惊了所有的人。曹丕当即免了曹植的死刑。
这就是有名的摧命诗,虽然曹丕当时没有杀害曹植,但最后还是残害了自己的亲弟弟曹植。
孙权为何在曹操以及刘备去世后才称帝?
金戈铁马纷飞世,狼烟四起阅三国。我们纵观三国时期有很多雄才大略的君主,经过大浪淘沙一般的筛选过后,在这乱世之中真正能够留存下来的只有曹操、刘备和孙权。众所周知曹操割据地盘最广,手下也是才能将领实力最强,但是因为各种条件限制以及他本身的想法,终其一生也没有代汉自立。刘备虽然实力不如曹魏强大,但是却在曹丕篡汉自立后的第二年就建国称帝,能够与其分庭抗礼。我们在看孙权,虽然不如曹魏实力强大但是比蜀汉犹有过之,而且占据江东富庶之地还有长江天险,有足够的实力称霸一方。三国时期各方势力鼎足而立,孙权为何会在曹操以及刘备相继去世后的多年才称帝呢?我且往下细细说来。
在三国中相比较三人的经历,我们就会发现孙权无疑是最幸运的一位君主。曹操和刘备两个人基本相当于白手起家,最开始都是实力弱小受到别人的轻视,但是经过多年的图谋终于取得了不错的战果,在此期间则是费尽心机劳心劳力,而且还要亲自上马南征北战。孙权则是一开始就接手了父兄两人打下来的江山,不仅地盘广大而且兵强马壮,比起来曹操和刘备实在是幸运很多。
值得注意的是孙权手握重权之时甚至比刘备和曹操还要早。公元200年的时候孙策遇刺身亡,孙权在周瑜和张昭等人的辅助下顺利接过了江东基业,这个时候的他就手握重权,可以说是少年得志。与此同时曹操还在为怎么对抗强大的对手袁绍感到发愁,为解白马之围忧虑不已,刘备则更加凄惨,连个落脚之地都没有,只能去投靠到袁绍帐下当一个小弟。由此可见孙权起步比曹操和刘备更早。
后来曹操相继扫平强敌,一举平定北方,开始图谋统一天下的大业,刘备仍在到处奔波寻找良机崛起。孙权则一直在默默的稳固自己的统治,扩张人脉扩充军队,增强自己的实力。即便是在曹魏势力或者蜀汉势力最巅峰的时刻,雄踞东吴的孙权也能够游刃有余的应对,其本身实力雄壮而且占据长江天险,比起来另外两方毫不逊色。
然而我们知道曹操一生没有称帝,一方面是因为限制因素太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称帝的心思不强烈,但是其儿子曹丕上位后却迫不及待就建国称帝了。刘备也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在曹丕建国后的第二年就称帝,孙权同样也很有野心,但是却迟迟不肯称帝。等到后来孙权鼓起勇气称帝的时候,距离曹操去世已经九年,距离刘备病故也已经六年,甚至就连率先称帝的曹丕也已经死了三年了。孙权为何要在这些人全部去世之后才肯称帝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点就是天下大势不允许。本来魏蜀吴三方势力均衡,成鼎足之势,处于一种长期稳定对峙的局面,但是在曹丕和刘备相继称帝后两方就爆发了更加激烈的冲突,长期战争不断。孙权若是在这个时候称帝就会吸引另外两方的火力,最多也就是个三败俱伤的下场,不如坐山观虎斗,看着曹魏和蜀汉争斗不休,自己则慢慢发展壮大。
第二点就是孙权的实力不足,气魄不够。虽然表面上来看三方势力勉强保持均衡,但是各自的实力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曹魏占据北方半壁江山,麾下兵强马壮,实力最强无疑,蜀汉则占据荆益两州还拥有汉中等地,而且还有川蜀之险,一时风光无几。
孙权虽然也算是兵精粮足,但大多是擅长水战的军队,固守长江天险有余,若是开拓进取则不足。此外孙权也并非一个打天下的主公,他的军事指挥才能确实有些不足,人送外号孙十万并不是白说的,孙权对于这一点也是心知肚明,所以他做事才没有足够的魄力。
第三点就是没有称帝的名义。曹操当年本可以称帝,因为他功勋卓著实力强大,经过多年的统治很多人都追随他,而且还将大汉天子攥在手中,随时可以代汉自立,曹丕后来就是这么做的。刘备之所以能够称帝则是因为他是汉室宗亲,仅凭他姓刘这个原因,就能够名正言顺的称帝。孙权则不同,他一不姓刘二没名义,而且若是追根溯源的话东吴政权出自袁术的手中,还是一个伪政权,所以孙权完全不具备任何称帝的条件。
你对孙权迟迟不敢称帝这件事情有何看法呢?欢迎发表你看法
张辽与关羽在后世的名声为何相差如此之大?
关羽在张飞面前言张辽,"此人的武功不在你我之下"。作为傲慢的关羽,张辽这是关羽第一次在人前赞扬夸奖的第一人。细品三国演义,张辽确实是一个顶级一流文武双全的武将,武功,正直,都很好,在三国演义中我很喜欢张辽。💐在后世中,张辽与关羽的名声为何相差如此之大❗❓我认为:三国演义的笔者的屁股是坐在蜀汉这边的椅子上的,整部三国演义,其主题是蜀汉,重笔写了桃园刘关张。关羽的忠、义、武、文(关羽喜欢看春秋)深得民众喜爱。久而久之,传至后世,知关羽者多,识张辽者少,就形成了如此相当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