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室尊亲,孝庄和慈禧扶持清朝近一百年历史?
这个问题要分两部分来回答。
先了解孝庄和慈禧在辅佐朝政或治理国家上的区别,严格来说,孝庄是辅佐朝政,培养皇帝;而慈禧是大权在握,直接治理国家,先说孝庄太后:
孝庄太后不论是在辅佐自己的儿子福临(顺治皇帝)还是孙子玄烨(康熙皇帝)的时候,都是在为他们努力维护一个相对平稳的政治环境,使他们能相对安稳的坐上皇帝宝座,之后又努力平衡朝中各个拥有实权的大臣,来相互牵制影响,为皇帝亲政扫清障碍。“扶上马,送一程”这句话很好的概括了孝庄的良苦用心。
在清初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先后使两位皇帝相对平稳继承皇位并亲政,无疑是需要高超的政治手段和谋略的,孝庄太后可以说为清初国家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再来看看慈禧太后,因为自己的儿子载淳(同治皇帝)继承了皇位而被尊为太后,之后与恭亲王奕訢合谋,发动辛酉政变,除掉了顾命八大臣,继而垂帘听政,统治中国达半个世纪之久。慈禧飞扬跋扈,奢靡无度,在她统治之下,国家内忧外患加剧,内部民不聊生,外部丧权辱国,虽说有清末时期特殊的政治历史原因,但慈禧可以说加剧了清朝的灭亡也不为过。
慈禧是一个非常自私的人,举个小例子,自己儿子同治皇帝的惠陵,原本是要建石像生和神路的,因为国库空虚都被舍弃了,而慈禧自己的定东陵建好以后,以年久失修为由,直接拆掉重新修建,而且修建的十分奢华。自私由此可见一斑!大家有机会可以来清东陵实地看看慈禧定东陵及同治皇帝惠陵,比较一下。
(为大家奉上重建慈禧陵老照片,图片来源见水印)
最后说为何结局两样,还是先说孝庄太后:
清初国家刚刚稳定,历经明末战争的摧残,民众也都盼望安稳的日子以修养生息,只要统治阶级内部不出现大的问题国家就相对稳定。而孝庄以她的政治才能、谋略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使两位皇帝平稳的继承皇位,维护了统治阶级的稳定,也为后来的康乾盛世打下了基础。雍正皇帝曾评价:统两朝之养孝,极三世之尊亲。
再说慈禧太后,恰逢中国从封建社会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时期,内忧外患严重,内有太平天国起义、捻军作乱等等,外有列强侵略瓜分,民众生活疾苦,而飞扬跋扈的慈禧继续奢靡享乐,把持朝政,打击异己,加剧了各种矛盾,使中国彻底滑向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最终导致清朝灭亡。清朝的灭亡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环境及背景,但慈禧无疑加速了这一过程!
个人见解,如有不妥欢迎大家一起探讨。
最后为大家奉上孝庄太后昭西陵老照片(图片来源见水印)
历史上有哪些女政治家?
“历史”是一个宽泛的名词。世界历史上的女政治家多得不胜枚举,仅我国历史上就有好几位声名煊赫、影响力非常大的女政治家。
一、秦宣太后——芈八子
按朝代的先后顺序,排第一位的当属秦朝的宣太后。
宣太后(?―前265年),芈(mǐ)姓。宣太后本是楚国人,后成为秦惠文王的姬妾,称芈八子。前306年,秦武王因举鼎而死。因秦武王无子,他的弟弟们争夺王位。赵武灵王派代郡郡相赵固将在燕国作为人质的公子稷送回秦国。在宣太后异父弟魏冉的帮助下,公子稷继位,即秦昭襄王。魏冉随后平定了王室内部争夺君位的动乱,诛杀惠文后及公子壮、公子雍,将秦武王后驱逐至魏国,肃清了与秦昭襄王不和的诸公子。因秦昭襄王年幼,由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魏冉辅政。执政期间,攻灭义渠国,一举灭亡了秦国的西部大患。
二、吕雉
吕雉(公元前241年——公元前180年),字娥姁,通称吕后或吕太后,砀郡单父(今山东单县)人,后世把她与唐朝的武则天并成为“吕武”。吕雉是汉高祖刘邦在位时的皇后。刘邦死后,被尊为皇太后,她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也是中国实行帝制之后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开启了汉代外戚专权的先河。
吕雉统治期间,实行黄老之术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无为而治,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窦漪房
孝文窦皇后(?——公元前135年),字漪房,清河观津(今河北武邑)人,汉文帝皇后。汉景帝继位后,尊为皇太后。建元元年汉武帝即位,尊其为太皇太后。汉景帝刘启死后,窦太后手握兵符,掌控着汉朝的军政大权,权倾朝野,不仅如此,她在文武百官中的威望也极高,让当时羽翼未丰的武帝刘彻对这位奶奶不得不言听计从,恭恭顺顺。
四、邓绥
邓绥(81年——121年),南阳郡新野县(今河南新野)人,汉和帝皇后,东汉王朝最著名的女政治家,是“云台二十八将”之首的东汉开国重臣邓禹之女。东汉延平元年(106年),年仅27岁的汉和帝突然驾崩,25岁的邓绥临朝称制。她执政期间,对内摆脱了“水旱十年”的艰难局面,对外镇压了“西羌之乱”,使得危机四伏的东汉王朝转危为安,被誉为“兴灭国,继绝世”。五、贾南风
贾南风(257年——300年),字南风,平阳郡襄陵县(今山西省襄汾县)人,西晋太宰贾充之女,晋惠帝司马衷皇后,因惠帝懦弱而专权,是西晋时期“八王之乱”的罪魁祸首,在她死后更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五胡乱华”。有历史评论家说,贾南风若不是心胸狭隘,妒忌成性,以她的心机、手段、权力,完全可以成为一代女皇,若如此,那么武则天只能屈居第二了。
六、冼夫人
谯国夫人冼珍(512年——601年),又称冼夫人,南北朝时期高凉郡(今广东茂名市)人,俚人首领。冼夫人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她率领族人归附隋朝而被加封为谯国夫人,死后被追谥为“诚敬夫人”。她识时务,审时度势,顺应历史潮流,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功勋卓著,先后被七朝君主敕封,被尊称为岭南“圣母”。《隋书》、《北史》、《资治通鉴》均为她立传。
七、武则天
武则天(624年——705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唐朝和武周时期的政治家,武周的开国君主,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高宗上元元年,加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参与朝政。高宗驾崩后,作为中宗、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天授元年(96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建立武周政权。她“明察善断”,多权谋,会用人。因而她在位期间贤才辈出,国力强盛。
八、萧绰
萧绰(953年——1009年),契丹族,辽国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在她摄政期间,辽国进入了最为鼎盛时期。九、孝庄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1613年——1688年),博尔济吉特氏,生于蒙古科尔沁草原,是皇太极的侧福晋。皇太极称帝后,被封为庄妃。崇德八年(1643年),顺治即位,称其为“圣母皇太后”,康熙即位后,称为太皇太后。她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皇帝,是清朝杰出的女政治家。
十、慈禧太后
慈禧(1835年——1908年),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子,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的政治人物,清朝末期实际的掌权者。1861年,咸丰驾崩后,慈禧携手慈安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开始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去世,慈禧于1884年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1898年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1900年,“庚子国变”后,实行清末新政。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
2、中华三百名人故事
3、《史记》
4、中国上下五千年
为什么这么多人批冉闵?
你好,其实没人去批判冉闵,而是大家看不惯这种把一些对历史没有这么大贡献的人非要拔高到神的高度,这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就像这几年越来越多人去无限拔高张灵甫、薛岳等人一样。
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些人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是有贡献的,他们至少在民族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做出了对中华民族有益的事,但是过于去捧杀,与其说是为他们好,还不如说是在害他们,这是对于这些人的极大的不尊重。作为我个人,我是反对这种无原则的吹捧的。人无完人,每个历史人物都有优点和缺点,不能客观的评价每一个历史人物,就是对历史的不尊重。
我们继续来看冉闵,他是一个特殊时期的特殊现象,冉闵或许有救北方汉族的心思,但他的杀胡令却是完完全全的是在为了巩固冉魏政权的基础上发布的,只是这一杀胡令得到了北方汉族的积极拥护,并集结在冉闵的冉魏政权里,得到了短时间的喘息。
然而一个仅仅存在了两年的冉魏政权在352年被慕容鲜卑的前燕所灭,北方汉族再次四处流浪,大部分进入东晋,组成了杀胡人最勇猛的北府军,并且正是这一支力量才真正挽救了衣冠南渡的汉民族。&南北朝战力无人出其右的北府军
从司马睿率西晋士大夫衣冠南渡,到稳定东晋的谢安,再到淝水之战杀退符坚百万大军的谢玄、北府军将领刘牢之,一直到杀得北朝鬼哭狼嚎建立刘宋政权的刘裕。哪一个对汉族人的功劳不是远远大于冉闵?但是为什么没有人把他们称为汉人的救星?称他们为大帝?&淝水之战,八万汉军完胜百万胡骑,这一仗才是真正意义上挽救了整个汉民族。
历史不能这么狭隘的去看待,人云亦云更不好,一个冉闵就被我们抬到这么高的位置,不怕我们民族的其他英雄有意见?这样赤裸裸的忽视了其他人的贡献真的好吗?
所以,我不赞成把个别人过于抬高,再说这些人对于历史的贡献是远远在其他人之下的,我一直觉得,一个民族需要英雄,但也要重视创造历史的人民。
你的故乡在历史上出过哪些全国性的知名人物?
我的故乡在内蒙古原科尔沁草原,原科尔沁草原,现在又叫科尔沁沙地,是因为过渡的草原开发导致沙漠化严重,最近几年的治沙初见成效。只是曾经一望无际的草原,现在变成了一个个高低起伏的绿色小山包,原来的沙丘现在已经是有点绿色了。在茫茫历史长河里,我的家乡人物知名度最高的就是孝庄文皇后了。
孝庄文皇后是清太宗皇太极妃,蒙古族人、姓博尔济吉特氏,出身贵族家庭,其父塞桑,受封内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她生了清世祖福临,在顺治时称太后,康熙时称太皇太后,活了75岁。
她亲历清初三朝,全心辅佐皇太极、顺治、康熙三帝,在调和清宫内斗,确保入主中原,开创清初新新局面中,她的智慧、隐忍、无私、节俭的政治家风范得到了充分展示,受得到了朝廷上下、宫廷内外的一致好评。
她的智慧体现重大事件的决断上。皇太极突然驾崩,因皇位之争而可能产生内乱的情况下,以其聪明才智和宠贵地位,利用叔侄之争势均力敌、势不两立的矛盾,左右周旋,巧妙说服,既避免了因内权纷争而导致分裂,又成功地把6岁的儿子福临扶上了皇位。对于入关前夜的大清朝来说至关重要。
24岁的顺治帝患“天花”而早逝。生前母子在立储问题上发生分歧。由于顺治受尽了当小皇帝的苦,因此压根不想让8岁的玄烨继位,想立年长的福全,但福全却不想当皇帝。而孝庄想让玄烨继位,但她并没有硬来,而是采取了迂回策略,立即召回深受顺治尊重、叫他为老爷爷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让汤若望说服顺治,理由是康熙已得过天花,使犹豫不决的顺治坚定立玄烨的决心,确保了大清江山稳固。
大清刚刚入关,立足未稳,百废待兴,孝庄审时度势,善纳群言,果断决策,听取了明朝降官洪承畴、范文程的建议,吸收采用明朝政权设置模式的优长,使用当时的文武将官,减轻农民税收,颁布了大清国摄政王旨,为大清在中原站稳脚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平定三藩时,只有20岁的康熙,在整体战略把控上,少了些沉稳和欠缺些决断,孝庄坚决支持康熙,确保了平定“三藩之乱”取得胜利。在内蒙古布尔尼趁机作乱的危机时刻,孝庄第一时间支持康熙任用图海扫平作乱,可见孝庄识人用人的眼光。
她的隐忍表现在面对权臣弄权她沉着应对,能进能退,确保了皇权上。摆平了多尔衮。多尔衮随着战功多了、权势大了,开始独揽大权,结党营私,谋占皇位。31岁的孝庄再次施展谋略,对多尔衮软硬兼施,既笼络又控制。直至顺治七年,多尔衮病逝。同时采取封王晋爵、政治联姻等措施平衡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的多方面矛盾,尽力保护顺治的地位不受威胁。支持康熙智除鳌拜。面对鳌拜独断专权对皇权的威胁,孝庄再次做起康熙的坚强后盾,支持康熙在1669年智擒鳌拜,开始正式亲政。
她大公无私,从不计个人得失,为江山社稷默默奉献。据史料记载:“代善等奉上(福临)位,王、贝勒、大臣等共为誓书,昭告天地,以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辅政”。虽有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辅政,但实权在孝庄手中,当时最有条件垂帘听政,福临死后,安徽桐城秀才周南特地到北京“诣阙条奏十款”其中一款为“请垂帘,以勷盛治之隆”。孝庄却不愿“垂帘听政”,只愿连辅两代幼主,不愿公开听政,不过无论垂帘还是不垂帘都参与朝政。
坊间传孝庄曾下嫁给多尔衮,这是至今难辨真伪的舆论。不过据蒋氏《东华录》记载,顺治八年宣布多尔衮罪行时,其中有“自称皇父摄政王,又亲到皂宫内院”等,若孝庄果真下嫁,更能说明她的无私与随机应变,更显政治手腕的高明。
她一生节俭。孝庄一生比较节约,从不铺张。从顺治的遗照中得知,“国用造繁,兵饷不足,而金花钱粮,尽给宫中之费,未尝节约发施。”孝庄站在国家高度,凡事都以国是为重,不讲享受讲奉献,确实难能可贵。孝庄一生不修造园林,能省即省。
孝庄文皇后的历史评价
康熙帝: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
雍正帝:统两朝之养孝,极三世之尊亲。
赵尔巽:世祖、圣祖皆以冲龄践祚,孝庄皇后,当时无建垂帘之议者。殷忧启圣,遂定中原,克底于升平。
杨珍:孝庄是公认的明清之际杰出的女政治家,在清朝入关特别困难的情况下,维持了清皇室的团结,而且保护培养了顺治、康熙历史名君,对扭转当时中国的分裂局面使中国归于统一具有重要作用。
更重要的是她没有像慈禧那样垂帘听政,始终处于幕后,这在中国古代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苏跃:皇太极把她看作一位聪明颖慧,贤达有为的贤内助;顺治帝福临则把她看做恶毒残忍,了无亲情的仇人,而不是母亲。
在康熙的眼中,他又是一位慈爱稳重感情至深,又颇具政治才能的老祖母,而在她的政治对手看来,她却是一位颇具心计,不可战胜的出色的女政治家。
历代女子中,我对孝庄敬重有加,其贤德为后宫争相效仿的对象,其才能卓越,又为正统所出,不被世人所斥。
DNF魔皇最佳装备套装是什么?
野猪套,上衣/下装打25魔攻卡,护肩6的魔爆,鞋子3魔爆,腰带500HP 首饰 项链灵魂猎者 戒指厄运之泪/艾尔文/突击队长的增幅戒指还有黑珍珠 手镯悲鸣手镯或者假紫(智力 草原狼 魔爆)左槽72手套 右槽中级精灵的精炼宝石 武器80领主粉 称号 皇室尊亲 宠物 狂战赤血龙女 若PK可将护肩腰带换成假猪肩和假猪腰带(附13年春节腰带宝珠) 纯手打,这是我自己总结的一身对魔皇非常极品的装备了,另加一句(高强 红字无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