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野猪腰带,啊拉德之怒决斗光剑和虫王项链冲突吗?
白字属于附加伤害蓝字属于异常状态伤害黄字就是技能本身伤害虫链跟一切黄字伤害装备冲突,冲突时按照提升较大的算。
比如野猪腰带、黑珍珠。
疯狂骑士团变废为宝怎么获得?
你好,疯狂骑士团变废为宝是游戏《骑士团》中的一个任务,完成该任务需要完成以下步骤:
1. 在骑士团城堡的熔炉里制作一把铁锤。
2. 到城堡外的矿山采集一些铜矿和铁矿。
3. 回到城堡用铜矿和铁矿在熔炉里制作一些铜锭和铁锭。
4. 将铜锭和铁锭放入熔炉里熔炼成青铜锭。
5. 到城堡外的废墟中收集废铁和废铜。
6. 回到城堡,在熔炉中将废铁和废铜熔炼成铜锭和铁锭。
7. 将铜锭和铁锭熔炼成青铜锭。
8. 将青铜锭和铁锭放入铁匠铺中制作一把青铜锤。
9. 到城堡外的野猪林中寻找野猪,杀死野猪并收集野猪皮。
10. 将野猪皮带回城堡,将野猪皮和青铜锤放入铁匠铺中制作一把野猪皮青铜锤。
11. 将野猪皮青铜锤交给任务发布者,完成任务。
完成该任务后,可以获得一些经验值和金币奖励。
怎么做皮冻不松散?
怎么做皮冻不松散?
皮冻是用猪肉皮,或者其它含有胶源蛋白类食材,经过长时间熬制后凝固而成的,由于皮冻吃起来口感Q弹,并且滋味浓郁,所以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但我们在市场上买的皮冻,有时候吃起来还感觉很不放心,那有些朋友就买了肉皮,在家里自己熬制皮冻,有时候熬制出来的皮冻不够Q弹,切不成型,而且比较松散,其实这就是我们在熬制皮冻的时候,出现了几个错误,也就导致皮冻松散,制作失败。
皮冻松散不成型,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①猪肉皮选用错误。
我们在制作皮冻的时候,最好选用“猪脊皮”作为熬制皮冻的食材,因为“猪脊皮”的肉质比较厚,胶质也比较丰富,并且油脂也比较少,用猪脊皮熬制皮冻,成功率相对要高一些。如果选用猪肚皮那个部位的肉皮制作皮冻,成功率就会低很多,因为猪肚皮比较薄,而且胶质含量也相对减少,吃起来的口感也不是很好,所以制作皮冻还是用“猪脊皮”为好。
②猪肉皮与水的比例不对。
在制作皮冻时,必须掌握好猪肉皮与清水的比例,一般情况下我们在制作猪皮冻时,肉皮与水的比例为1:3,也就是1斤猪肉皮需要放入3斤清水,只有用这个比例来制作皮冻,那么制作出来的皮冻不会松散,皮冻会更有弹性,并且口感筋道有嚼劲。
③猪肉皮上的油脂没有清除干净。
由于我们在制作皮冻时,需要将猪肉皮进行长时间的煮制,并且让猪肉皮中的胶质,融化到汤汁中,这样才能使肉皮汤含有大量的胶质,而将肉皮汤冷却以后,就会凝固成皮冻,如果猪肉皮上面的油脂不清理干净,那么就会导致汤中带有一定的油脂,而掺入了过多油脂的肉皮汤,是不会凝固成型的,所以也就导致制作出来的皮冻,松散不成形,我们只有将猪肉皮上面的油脂都清理干净,才能使猪肉皮中的胶质更容易融入到汤中,而制作出来的皮冻才更有弹性。
④熬制皮冻的火候与时间不正确。
在制作猪皮冻时,我们必须先用大火将肉皮煮开,经过一个小时的大火煮至以后,再转入小火,继续煮制半个小时,经过一个小时的大火煮至,再加上半个小时的小火慢炖,才能将猪皮汤熬制粘稠,水分也挥发的更彻底,所以熬制猪皮冻时,必须要掌握先大火,后小火的程序,并且一定要煮至一个半小时,这样才能将猪皮冻制作成功。
⑤皮冻没有经过十二个小时的低温冷却。
肉皮汤熬制完成以后,我们必须要将熬好的肉皮汤,在常温环境下冷却,随后放入一个温度相对较低的地方,让它凝固成型,如果是夏天,我们可以放在冰箱的冷藏室中,要是在寒冷的冬季,我们可以将肉皮汤,放在一个温度相对较低的房间中,让它凝固12个小时以上,这样猪皮冻就不会松散不成型的。
以上几点,就是造成皮冻散不成型的几个原因,接下来我就为大家分享皮冻的正确做法。【猪皮冻】
所用食材:猪肉皮1000克,清水3000毫升,八角两个,葱,姜各20克,精盐10克(口重的朋友,可以增加盐的数量)。
——制作方法——
①先将猪肉皮表面的猪毛清理干净,然后用清水冲洗一遍,接下来在锅中加入适量的温水,把猪肉皮放在锅中,打开炉火将水烧开,让肉皮在锅中煮五分钟左右,这时我们用筷子去扎猪肉皮,如果可以轻易将猪肉皮扎透,就可以关闭炉火了。
②将煮好的猪肉皮,放在盆中冷却以一会,待到猪肉皮不烫手时,我们将猪肉皮内侧的油脂用刀剔除干净,直到露出肉皮的毛孔为止,再将剔净油脂的肉皮用刀切成细丝,(肉皮丝的粗细按个人的口味儿决定)。
③把葱姜切成碎末,与两个八角一同放在煮料盒中,这样可以防止葱,姜,八角的残渣,存留在肉皮汤中,而影响皮冻的食用口感和美观。
④取一个铝锅或不锈钢锅,将3000ml清水放在锅中,再把切好的猪肉皮丝和煮料盒放入进去,打开炉火将锅中的水烧开,随后转入中火熬制一个小时,在转入小火,炖煮半个小时,最后加入精盐调味捞出主料盒,即可完成肉皮汤的熬制。
⑤找一个不锈钢方盘儿,将熬好的肉皮汤倒在方盘中,让其自然冷却,经过一到两个小时的冷却以后,肉皮汤的表面已经凝固,我们用保鲜膜将肉皮汤盖好,放在一个温度相对较低的地方,让肉皮汤冷却12个小时以上,猪皮冻就可以凝固成型了。
制作猪皮冻,必须要掌握以下几个技术要点。①制作猪皮冻必须要选用猪脊皮为原料,因为猪脊皮肉质比较厚,胶质丰富,而且猪毛也容易清理,吃起来的口感也相对比较有弹性。
②猪肉皮与清水的比例一定要掌握好,需要按照1斤肉皮3斤清水的比例来进行制作,这样才可以使猪肉皮熬制的更加有弹性。
③在制作猪皮冻时,千万不要用铁锅来熬制猪皮汤,因为铁锅在熬制过程中会产生铁锈,熬制出来的猪皮汤颜色不会发黑,那么制作出来的猪皮冻也就不会透亮,会影响猪皮冻的外观。
④熬制猪皮冻时必须要先大火后小火,这样才可以使猪肉皮中的胶质被熬出,汤汁也更加粘稠,皮冻成型效果也更好。
⑤熬制好的猪皮汤,必须要放在温度相对较低的房间中冷却,这样才可以使胶质凝固更快,而皮冻更紧实有弹性。
——最后总结:关于怎么做皮冻不松散?的问题。我的回答就到这里了,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您。我是明泽美食,感谢大家阅读本文,如有不足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栏留言互动,谢谢!
野猪露出来的牙叫什么?
是獠牙。
野猪:野猪身形健壮,四肢粗短,头较长,耳朵小。雄性野猪有两对不断生长的獠牙,可以当做武器或挖掘工具。雌性野猪的獠牙较短,一般不漏出嘴巴外,但具有一定的杀伤力。野猪外表为棕褐色或灰黑色,因地区不同有一定差异。
野猪喜欢早晨和黄昏时分出来觅食,其余时间基本不会出来行动。野猪大多都是集群活动,4~10头一群较为常见,喜欢在泥水中洗浴。一旦发现一头野猪,一定要注意,附近也许还有几头。
野猪不挑食,只要能吃的东西都吃。当受到威胁时,公猪会用獠牙来保护自己,没有獠牙的母猪会撕咬对方。
你知道哪几种中国古代的酷刑?
这个问题有点瘆人,但又真的很吸引人,很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行刑的方法也算得上有点“文化”的味道——就是有点血腥!
我试着来说说,尽量把这问题说得轻松点、温和点,不让大家感到恐怖。
醢 (hǎi),又名菹醢(zū hǎi)——把人杀死后剁成肉酱。如果我说这种残酷的刑罚,很多成年人是不知道或者完全不了解的,估计会得到很多赞成;
如果我说这种残酷的刑罚,很多少年儿童是不陌生的或者是知道一点的,大家应该会很吃惊吧?
为什么?
因为现在的小孩子们,十有八九都会接受国学启蒙教育,在他们摇头晃脑背诵的《笠翁对韵.四支》中,就有:
菹对醢,赋对诗。点漆对描脂。璠簪对珠履,剑客对琴师。沽酒价,买山资。国色对仙姿。晚霞明似锦,春雨细如丝。柳绊长堤千万树,花横野寺两三枝。紫盖黄旗,天象预占江左地;青袍白马,童谣终应寿阳儿。菹在这里当“酸菜、腌菜”的意思来用,醢在这里当“肉酱”的意思来用。但是这两个字不是常用字啊,很少有人会一眼认出,那就查字典呗,一查可不就看到了,原来这两个字不仅仅是指肉菜的意思,还是古代的酷刑啊!
所以,无须讳言这些“血腥的文化”,大可以作为一种业余知识了解一下。
我最先看到遭受这种酷刑的人,是在我小时候偷看爷爷的藏书《封神演义》中看到的。这个人是商周交替之际的伯邑考——周文王姬昌的大儿子、周武王姬发的哥哥。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这其中的“西伯拘而演《周易》”,背后的故事就有“伯邑考被剁成肉酱”。不止于此,剁成肉酱后还被做成“肉羹”,逼着西伯(就是周文王姬昌)吃下去。
故事大致是这样的:
周文王因为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很好,声望非常高,“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威胁到了商汤的统治,这引起了商纣王的警觉,于是就把周文王拘禁在羑(yǒu)里。
文王在被拘禁的这段时间里,自己并没有闲着,而是把上古伏羲氏开创的“八卦先天易”,悉心研究,最终演绎成六十四卦,并且流传下来,被人们称为《周易》。这就是“西伯拘而演周易”。
文王被拘禁,西周国内也不能就这么等下去呀,要想方设法把文王接回国,于是文王的大儿子伯邑考就带着“宝物(贿赂品)”,来到成汤的都城朝哥(今天的河南淇县),希望能贿赂纣王,进而把自己的父亲救回去。
但是这次朝哥之行,虽然救回了父亲文王,却也丢了自己的性命,被“醢”了!
当时伯邑考应该属于“小鲜肉”,非常水灵,这就吸引了纣王的老婆妲己的春心萌动。但是伯邑考是正人君子,没有理会妲己的勾引,这让妲己恼羞成怒,用诡计让纣王把伯邑考杀了。
仅仅杀了伯邑考还不解恨,纣王还把伯邑考剁成肉酱,做成肉羹,让人送给文王吃,用以试探文王是不是真的“圣人”。其背后的逻辑是“圣人一定不会吃自己的孩子”——好笑不好笑?
文王已经从卦象上推断出自己的儿子被纣王杀了,纣王派人送来的肉羹就是自己儿子的肉做的。但是文王含泪把这肉羹吃下去,骗过了纣王,再加上其它方面的工作,纣王终于放了文王。
文王在回到自己的国土界后,一下子就承受不住了,失子的心痛、吃子的悔恨交织在一起,让他连吐三口, 吐出三只小白兔,这三只小白兔就是伯邑考三魂所化,它们跑向文王的住处,拜见文王的夫人和母亲。之后,它们被清福神柏鉴接引到封神台。
姜子牙代玉虚元始天尊封神时,念伯邑考的忠孝之心,封他为中天北极紫微大帝,命为尊贵之神。
中天北极紫薇大帝“醢”这种刑,是非常残酷的,它不是仅把人弄死这么简单,还要让人“死无全尸”!
而在中国人的传统理念中,对身体的完整性是非常看重的,即使是死了也追求“全尸”。
“醢”就有在人死后也得追加刑罚的意味,也就是“死了也不让他安生”!所以说它够残酷。
历史上有记载的受到“醢”刑的“名人”:
孔门七十二贤人中的子路,他是因为参与了卫国的政变,被当做乱臣,砍成肉泥。孔子听闻后极为悲痛,于是就将家中的肉酱倒掉,不再食用。子路汉初三大名将(韩信、英布、彭越)之一的梁王彭越。这个事情在《史记.黥布列传》中有记载:“夏,汉诛粱王彭越,醢之,盛其醢遍赐诸侯。”看到没有,刘邦也是个狠人,他学着商纣的做法,不仅把彭越剁成肉酱,还把这肉酱当作赏赐品,送给其他的王侯。这哪里是赏赐,这分明是恐吓——这就是和我作对的下场。彭越范疆、张达,这两人是三国蜀汉佞臣,他们曾被张飞鞭笞羞辱,怀恨在心,合谋杀害了张飞。后来被张飞的儿子张苞抓到,处以醢刑磔(zhé )——把肢体分裂“磔”字本来不是用于人的,古代人们在祭祀的时候,会肢解牺牲,分裂祭神,以除不祥,这叫磔禳,杀牲以祭神就叫“磔”。
后来,取“肢解”这个意思,把“磔”引申为一种对人的最为惨烈的酷刑,也就是分尸。
所以说“磔”这种刑罚脱胎于祭祀。
人们习惯把砍头、腰斩、枭首、弃市这类杀死犯人的刑罚称为“磔刑”,再后来,又渐渐演化出“磔裂(车裂人体)”、“磔诛(凌迟处死)”。
车裂,就是把人的头和四肢分别绑在五辆车上,套上马匹或者牛,分别向五个不同的方向拉,这样把人的身体硬撕裂为五块,所以名为车裂。有时,执行这种刑罚时不用车,而直接用五条牛或马来拉,所以车裂俗称五牛分尸或五马分尸。被处车裂刑罚的人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商鞅。不过商鞅幸运的是,他不是活着被车裂的,他是战败身死之后,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的,避免了被活生生撕碎的痛苦。
商鞅还有很多被“车裂”的名人,比如:吴起、苏秦、嫪毐(lào ǎi)等等。
吴起的“被车裂”同商鞅一样,也是在身死之后。吴起是大军事家,一生“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曾先后辅佐魏国、楚国。在楚国的时候,因为他的“变法”触犯了权贵们的利益,权贵们必欲除之而后快。楚悼王去世时,吴起前去吊丧,被心怀不满的楚国贵族们用箭射伤。他用楚王的尸体作掩护,也没能逃脱被射杀的后果。要知道,按照楚国法律的规定,“丽兵于王尸者”,将被诛灭三族。但就这样也没有阻止这些人射杀吴起,可见弄死吴起的决心有多坚决。 吴起被射杀后,他的尸身被处以车裂肢解之刑。吴起苏秦的“被车裂”应该说是他自己主动要求的,他当时被人刺杀了,虽重伤但未死。苏秦主动要求齐王以“苏秦是奸细”为名,将他车裂于市,并悬赏行刺之人以使贼人出现。齐王照计行事,捉到了刺杀苏秦的凶手,并杀了凶手为苏秦报了仇。吴起和苏秦都是有才、有能、有胆、有识,可以改变历史进程的大神。他们被“车裂”,可以说是这种刑罚的“光荣”。
嫪毐,这哥们被车裂,可以说是这种刑罚的“耻辱”。只因为这哥们走的是旁门左道,凭“异能”被人称为“轮哥”。大家都戏称,别人的车裂是“五马分尸”,而这哥们得用“六马分尸”才行。哈哈哈哈……嫪毐扯远了,回到主题上来。
再来看看凌迟——即民间所说的“千刀万剐”。凌迟的处刑方式很残忍,大致是将人身上的肉一块块割下来,让犯人在极度疼痛中,慢慢死去。中国古代各种残酷的刑罚中,最惨无人道的莫过于凌迟。
凌迟是以很慢的速度把人处死。而要体现这种“慢”的意图,就是一刀一刀地割人身上的肉,可能是割十六刀,也可能是割三十二刀、六十四刀、三百六十刀,还有可能是数千刀,总之是“力气已尽,而气息未绝,肝心联络,而视听犹存”,直到差不多把肉割尽,才剖腹断首,使犯人毙命。因为过于残忍,所以不是罪大恶极,一般都不会被凌迟。
哪些罪是罪大恶极呢?以《大明律》作参考,大约可以表达为:
谋逆君主之罪:重大暴动、叛国、谋取皇位。伦常之罪:子女谋害父母、弟幼谋害兄长,妻子谋害丈夫、奴仆谋害主人。凶残与不人道之罪:活生生斩断他人四肢(施以巫术);杀害同一家族三人以上;组织帮派以制造恐怖。而实际上,遭受凌迟之刑的人,也并不全是大奸大恶之辈,有很多人或多或少是因为触碰了统治者的利益,而被当成了牺牲品,成了帝王立威震慑的工具。
历史上被处以凌迟的名人非常多,其中以宋、元、明、清之际为最。
《水浒传》里的王婆,被凌迟120刀;《感天动地窦娥冤》中张驴儿“毒杀亲爷,奸占寡妇,凌迟120刀处死;明初名臣方孝孺,因为拒不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被朱棣下令“磔诸市”并被诛十族,此处的“磔”便是凌迟;明正德年间的宦官刘瑾、崇祯时进士郑鄤两人均被“寸磔”,也就是凌迟,据传刘瑾被割了3357刀,郑鄤被割了3600刀。明末名将袁崇焕,袁崇焕被整整割了3543刀,大约有近万人抢到了崇焕之肉而生食之,并以此炫耀为能事。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兵败大渡河,为救部下性命,坦然引颈受戮(凌迟)。行刑之际,石达开大义凛然,毫无惧色,身受千刀万剐而不吭一声。围观百姓无不落泪,连清军士兵也为之折服,可谓一时人杰。方孝孺袁崇焕石达开新中国成立之后唯一受凌迟之刑的是汉奸张百奎,此事在《巨鹿县志》1993版上有记载:
张百奎先是投靠日本人,抗战胜利后又投靠蒋介石,他亲手及亲自下令杀害共产党干部28人、党员7人、抗日战士27人、群众74人,被人们形容为“六亲不认,畜牲不如”。
解放后,潜逃隐藏在上海的一个杂货店里的张百奎被抓捕归案后,押回巨鹿县审判。
前往审判现场控告张百奎的群众成群结队,个个苦大仇深,他们一致要求要将张百奎千刀万剐,不能让其“好死”。
可是“千刀万剐”的刑罚早已废止,我党更是严令禁止使用——不管犯人的罪恶多大,执行死刑只能枪毙,不许使用刀砍、绞架、凌迟等酷刑。
经过审判,张百奎被判处极刑,立即执行死刑。
枪决张百奎的行刑人员枪打偏了(故意的?),子弹从张百奎的裤裆处穿过,政府人员一撤离,民兵将刑场围了起来,现场的大喇叭传出维持秩序的声音:
“大家不要挤,一个个站好队!现在宣布一条纪律:在拉张百奎时,一律先从下往上的拉,每人限拉一两肉!”
排队等着剐张百奎的队伍足足有一千米长,连张百奎的亲戚也在队伍之中,足见其民愤有多大。愤怒的群众纷纷用自带的刀子剐了他,张百奎每被拉一刀,身子就像麻花一样扭动,当他双腿的肉被拉去半截的时候,他就一命呜呼了。
上面讲的“醢”和“磔”都是把人弄死的刑法,也有虽不弄死人但也非常残酷的刑法。比如:墨、劓、剕、宫等等,这些刑法看似没把人的肉体直接弄死,但是对人进行了精神上的打击,或击垮人的意志,或让人“社死”,让这些受刑之人“生不如死”。
墨刑,也叫黥(qíng)刑,就是在犯罪人的脸上刺字,然后涂上墨炭,以后再也擦洗不掉,以此表示犯罪的标志。汉初三大名将(韩信、英布、彭越)之一的英布,就是受过黥刑的,所以又被叫做黥布。劓(yì)刑,就是割鼻子,把鼻子割掉了,再美貌的容颜也毁了。这在没有整容技术的古代,可以说是判处了一个人在容貌上的“死刑”。受过这种刑的人,大家肯定都会想到同一个人“哈迷蚩”,对《说岳全传》里的人物。剕(fè)刑、刖[yuè]刑、膑刑。古时“剕”和“刖”的意思相同,就是断足(砍去双脚),而“膑”是挖去膝盖骨。和氏璧的发现者卞和即被施以刖刑,军事家孙膑受到的刑罚就是膑刑。孙膑宫刑,就是阉割,这个估计大家都知道。“欲练神功,挥刀自宫”,这是修炼《葵花宝典》的不二法门。但是作为一种刑罚,这真的是非常侮辱人格的处罚。“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司马迁就受到过“宫刑”的刑罚,好在司马迁的心理够强大,才给我们留下了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司马迁还有很多刑法,我们可以从文学作品中了解到:
比如“请君入瓮”,大约应该是准备把犯人活活煮了。来俊臣摆了同事周兴一道的同时,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成语典故;
比如“点天灯”,大约是把人当成“蜡烛”,活活烧死。《三国演义》中董卓被王允设计杀死之后就被点了天灯;
比如“梳洗”,这个可不是梳妆打扮,而是指用铁刷子把人身上的肉一下一下地抓梳下来,直至肉尽骨露,最终咽气;
比如“金瓜击顶”、炮烙(páo luò)、虿盆(chài pén)、抽肠、骑木驴、剥皮……
有兴趣大家可以自行去了解,我就不再细述了。这种东西看多了,会影响心情的愉悦程度,建议大家不要沉迷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