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的风俗,东北地区结婚风俗是怎样的?
定亲办酒席
在东北结婚,结婚当天的日子被叫做“正日子”,所谓“正日子”是新郎家所选择的,而与之相对的还有“待客日”,待客日则是由新娘家庭定下的。
待客日一般要比正日子提前个三四天,待客日那天,也要办一场酒席,招待来宾,让亲
过完了待客日这一天,新郎就要回自己家,到正日子,也就是结婚那天之前两人就不能再见面了。
迎亲
在东北,有“抢头”这一说法,所以迎亲必须要早,而且越早越好。
新郎带去迎亲的人数需要是单数,这样把媳妇带回家就变成了双数,而且迎亲队伍中要有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就是我们口中的童男童女。
在迎新的时候,也是要吃的,新郎要给丈母娘吃肉,称为“离娘肉”,其实也就是两根肋条,还要用红线绑着大葱,寓意为生活充实,还要带一个红脸盆,意为“聚宝盆”。
新娘在等待迎亲的时候是要坐在一张新的福被上的,意为“坐福”,这时候新郎要进门,就是闹新郎的时候了,要包红包给新娘的亲属们,新郎还要大声喊出“爸妈”才可以。
新郎进门后要送花给新娘,花朵的数量必须带有“九”,而且在东北人的习俗里,新郎新娘谁后开口说话,以后在家里谁就更有话语权。
接下来新娘要用新郎带来的金盆洗脸,盆里放着厚厚的硬币,新娘洗完脸后就要把水扬出去,寓意着“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然后新人就要吃长寿面了,现在也有的人家吃饺子,而且要互相喂才行,并且不能贪多。
送亲
送亲的时候新娘要穿上红鞋,但是红鞋会被伴娘藏起来,想要拿到红鞋要不就给伴娘红包,要不就要靠老婆了。
在送亲的婚车上,要有一个新娘的弟弟在,成为“压车”,而且新娘的妈妈不能跟去送亲,新娘的爸爸可以跟去,如果在分别的时候女儿哭了,叫做“撒金豆子”,娘家会富裕起来。
到了婚房,新娘要改口叫爸妈,而且也会收到公公婆婆的一个大红包,婚房里有花生和红枣,一定要吃上几个,这意为“早生贵子”,在一群人热热闹闹的闹了新房之后,就要出发去酒店办婚礼了。
婚后三天后新郎要陪新娘回娘家,意为“回门”,忙活完这些事,小两口从此以后就和和美美的过日子了。
关注老火炕,咱们炕上唠!
中国东北三民俗?
根据东北这个地方的气候和它的土壤特点介绍一下与此相关的一些民俗。
先说说东北的“三大怪”吧。一怪是“生个孩子吊起来”。这实际上是满族的习俗,以前东北地区森林很多野兽很多,家里的孩子放在地上就不太安全,所以离地有一定距离把小孩子吊起来。第二怪是“十八岁姑娘吊烟袋”。东北的女性吸烟的比例以前是比较高的,据说吸烟也是一种御寒方式。第三怪叫“窗户纸儿糊在外”。北方尤其是冬天把门有缝的地方糊起来,一般是在里面,惟有东北是把窗户纸糊在外面,这是对付风雨的需要。因为糊在外面它可以保护木制窗棂不受雨水腐蚀和风吹日晒,延长窗户的使用寿命。
农村葬礼很注重细节?
准确的说应该是以前的农村出殡要注意的细节事事多,随着殡葬改革的不断进行,发展到今天哪怕是在农村很多以前的白事“规矩”也都逐渐消失了,现在说到殡葬上主流意识就是“一切从简”。
而且在殡葬流程的处理上呈现的趋势是,南方、东北地区讲究颇多,沿海城市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经济发展越落后的地区殡葬活动越复杂,越发达的地区改革之风盛行,殡葬活动就有点像“快餐文化”,其实这也好理解,生活压力大,丧事处理完很快就投入到工作中了。
目前全国各地仍保留的殡葬活动的流程分为初终—殓—殡(出殡)—葬—祭五个部分,其实题目里涉及的是两个部分,前边说的葬后边问的是出殡。
出殡是整个殡葬活动的高潮部分,也是整个殡葬活动最热闹的时候,抛开传统的出殡活动不说,毕竟传统的出殡习俗一定程度上来说,基本都被抛弃不用了,还在使用的部分也有区别于传统的习俗,举个例子说下现在出殡的一些习俗。
以QD为例,人在去世后的当天就会完成净身、穿衣、入殓的前期部分,哪天出殡也会定好,也就是预约哪天告别几点火化,相关的亲朋好友也就按照时间过来走个过场就行了,之前所有的细节就都纳在了一场几分钟的告别会里,告别会结束也就推进去火化了,这是本市绝大部分的通用出殡习俗。QD周边农村的出殡跟城里也还不太一样,具体的细节包括,比如周边农村的很多要把老人拉回家穿寿衣,然后部分人家还会在家设灵,第三天一早拉到火化场去火化,孝子摔瓦盆(有的地方是瓦片),城里责是在从家里或者医院往火化场拉的时候瓦盆就摔了,三日坟也就变成了三日葬,其实是第三天圆坟,到我们SG那边就是第三天出殡了,对于火化时间倒不是太在意。至于打幡什么的早就没了,纸扎品现在也开始禁止焚烧,火葬场内不允许带入也不允许焚烧。
丧葬习俗是人们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根据实际(或本能)的需要,在信仰文化基础上不断发展和演化的结果。传统的丧葬方式能否适应现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改变这种“丧”和“葬”的形态和习俗,就成了现如今人们思考和讨论的重要话题,也是引起殡葬改革讨论的最主要原因。如果说核心“葬”的方式(土葬、火葬等),从过去到今天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但在进行“葬”的过程中,比如土葬时的各种仪式和习俗以及葬具的制作材料,尤其是居丧的行为和方式等,却是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的。
东北孩子成长有关的风俗?
悠车子、悠小孩儿,最初是满族人的风俗。
这个习惯起源于打猎,在东北,由于森林资源丰富,打猎这是一项必备的活动。
当大人们,上山狩猎时,为了怕娃娃们被野兽叼跑了,就把孩子用兽皮和桦树皮包裹起来,吊挂在树杈子上。
慢慢这样的习惯一直流传到建国,演变成了后来的悠车子。
特别是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的炕梢都有这样一个育儿工具。
悠车子大小跟现在的儿童摇篮差不多大,一般长100cm,宽50cm,高30cm左右,车底下面有横梁和底板。
东北结婚需要磕头吗?
一般不需要磕头,在东北地区的结婚习俗中,新人结婚仪式上面多数都是没有磕头这一形式的,都是新人对父母,客人以及夫妻对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