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内幕,贝勒爷中除了老十三还有谁支持雍正?
《雍正王朝》中,雍正还是皇子的时候,他就有心大量揽收人才和能人了,智囊邬思道就是派年羹尧寻找的谋臣高手,所以雍正能顺利继承皇位,确实离不开他前期培养的这些心腹,和忠诚的支持者。而心腹是支持者,但支持者则不等于心腹,因为支持者也有可能看形势所为的“投机者”。
除了老十三支持雍正外,还有不少为雍正马首是鞍的心腹,把这些人分为五类人。
无疑的,雍正之所以能在“九子夺嫡”中脱颖而出,邬思道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可以说,邬思道算是九子夺嫡的真正主角,他是雍正的智囊,也是雍正的心腹。
邬思道给雍正的至理名言就是:“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邬思道对雍正的重要性,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一争一推。
争,是争取清理户部欠款的差使,得罪人不不讨好的差事,建议雍正不惜得罪把所有的王公大臣,兄弟阿哥,朝廷元老,也要把欠款追回来,让康熙安心,也让康熙看到雍正的办事能力。为此,这是邬思道向雍正交上了300多万两作为“见面礼”。
推,是推掉清理刑部冤案的差事,原因是胤礽一直掌管刑部,刑部冤案大白之时,也就是太子被废之日,雍正当时是太子一员,邬思道不能让他背上“废”太子罪名。
第二阶段,自立门户。
雍正不敢自立门户的原因:是术士张德明把“美”拆解为“八王大”,使雍正耿耿于怀,认为八阿哥胤禩才是天命所在,邬思道的“大王八”,顿时帮雍正树立了“自立”的信心,并立下了夺嫡之心。
然后为雍正夺嫡确立了方针“争是不争,不争是争”,让康熙看到雍正以国为重,不争权势的胸怀。在去畅春园之前,又提醒雍正依靠胤祥掌握丰台大营的兵权,也正是这个临门一脚,确保了雍正顺利登基。
第三阶段,扶上马又送一程。
邬思道“半隐”后,办了两件事,第一件指点迷津田文镜揭穿诺敏欺上瞒下;第二件指点年羹尧找到叛军,让年羹尧速战速决,邬思道对雍正确实做到了扶上马又送一程。
那么,雍正对邬思道呢?
十几年里对邬思道以师礼待之,言听计从,倚为心腹股肱,邬思道才是雍正的主心骨儿。
雍正继位的第一晚上,回到潜邸的第一件事,就是处理原来专为自己办秘密差事的人,比如高毋庸、武憎性音等人的结局是销声匿迹。
而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下场没有落到邬思道头上,当然固然是他洞察人心世情,又擅长明哲保身,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雍正内心深处的舍不得,不忍心,所以最终成全了一段君臣的恩遇。
第二类誓死忠于雍正的心腹01、十三爷胤祥
十三爷胤祥不必说了,不管雍正是王爷还是皇帝,都会鼎力相助,推心置腹,共对危局,从未有过龃龉。尤其在九龙夺嫡中,十三爷即使自己受损也要帮助雍正,每每在雍正遇到危机时,十三爷一出现雍正就立马化险为夷了,绝对是雍正第一心腹。
比如在雍正返回潜邸,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邬思道从不同衙门调兵负责安全,只胤祥才能完全节制这支队伍,这种权力一直伴随胤祥终身,京城防务和丰台大营除了皇帝亲自下旨,还有胤祥有权调动,就连雍正亲儿子都没这个权力和信任,可见,雍正把身价性命托付给了这位十三弟。
02、李卫
李卫和高福同时出场,雍正当年下江南赈灾的时候,揽收到自己麾下的仆从,在期间,俩人的表现让雍正很满意,俩人又扮回叫花子,引导灾民入城,使得盐商们产生恐慌,顺利截获了老九胤禟送来任伯安的书信,以此要挟他们捐款,使雍正顺利完成了江南赈灾的任务。
此时雍正并没有想重用李卫,不过在邬思道的培养下,李卫既狡猾又机灵。后来通过巧取“百官行述”,让雍正刮目相看,并委以重任,干的第一件事是派他去四川担任知县暗中监视年羹尧,此后李卫正式被纳入雍正的核心,视为自己的心腹,步步高升,最后被委任为巡抚总督。
后来李卫怕自己官越做越大,遭多疑的主子的忌讳,在雍正来江苏的时候,李卫和翠儿演了一出双簧,故意给雍正留自己的小辫子。
办完公务后,李卫就跑去找小媚仙了,让雍正在门房等了一个时辰,回来一句请罪话都没有,反而要求雍正要替他保密,做出一个不怕皇帝,却怕老婆的可怜样子来。
接着翠儿闯进来,对着李卫又打又骂,雍正就坐那里,这么大活人,翠儿却装没看见,只顾和李卫撕打,而李卫这么精明的人,却不肯说一声,主子在这里,也只和翠儿纠缠,雍正只能冷冷坐着看戏。
要不说这两口子是戏精呢,李卫不必说了,有意让雍正相信自己除了这点嗜好,没有别野心,而翠儿从小做丫鬟,眼神极佳,雍正一个大活人做哪里却没看见,装作气昏了头,和李卫拼命的架势。看起来夫妻俩人还真的骗过了疑心重的雍正,让雍正觉得这小子有小辫子在手里,反而对他更放心了。
03、张五哥
张五哥并不是雍正培养出来的心腹,张五哥是康熙比较信任的侍卫,虽说不是雍正的死党,但是张五哥比谁都想救出十三爷胤祥,因为十三爷是他的救命恩人,并且又是他的妹夫,他知道,只有雍正才能被救出来十三爷,就顺势站在了雍正一边。
在康熙去世前夕,应该是对张五哥交代了,金牌令箭放在偏房盒子里,雍正一问金牌令箭,张五哥立马取出来,并快速拿金牌令箭去宗人府释放老十三。
可以说,如果没有张五哥,雍正不可能那么快拿到金牌令箭,十三爷也不可能那么顺利的就接管兵权。张五哥对雍正当时的作用很大的,是雍正能否继位的关键因素。
后来张五哥也看淡了宫廷尔虞我诈,钩心斗角,很知趣的激流勇退,,在十三爷去世后,明智的选择去给十三爷胤祥守陵,最后,张五哥也算是落了一个善终。
第三类只忠于皇帝和朝廷的心腹01、张廷玉
张廷玉秉承着“万言万当,不如一默”,但是张廷玉智商极高,关键时刻发挥了不少作用,总会金句频出,虽说康熙并没有说明四阿哥就是继位人,但他从康熙一系列的操作中就猜出了康熙的心意。
因此在畅春园内,在八爷党混淆视听,阿哥们大打出手时,张廷玉带头站雍正这边,出来稳住了局面,结果遭到老八一伙的严厉威胁,但是张廷玉泰然处之,让雍正有机会拿金牌令箭解救胤祥。于是让原本是康熙心腹的他,成功过渡为雍正的心腹。
对于张廷玉来说,他是忠于皇帝和朝廷,无论这个皇帝是谁,他都会一心辅佐。比如,雍正推行新政,张廷玉就带头全力支持和配合,最终,雍正也把他视为绝对心腹,信任度不亚于李卫和年羹尧。
当众八爷党重新实施八王议政的时候,张廷玉知道八王议政的弊端,一把年纪了带头在大殿反驳众王爷,把想闹事的王爷问得哑口无言,维护了雍正的权利。所以一个以国为重的大臣,雍正怎么会不重用呢?
02、田文镜
如果说张廷玉是雍正朝内的心腹,那么田文镜就是雍正外放的心腹,不得不委以重用的循吏。
田文镜出场是在江南赈灾的时候,当时的田文镜已被罢官在家。是雍正重新让他官复原职,田文镜上任后,对江南的盐商和富户是毫不手软,他的经典语录就是:“苟利社稷,不过粉身碎骨而已,何惧之有。”
靠着这股韧劲,被四阿哥提拔,授予了官职,协助追讨户部欠款。不过雍正只喜欢他的办事风格,并没有把他当成真正心腹,心腹指数远低于李卫和年羹尧。此后,田文镜办又揭露了山西诺敏藩库造假一事,这时候雍正才真正委以重任,在河南当巡抚,试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新政,田文镜是个酷吏,心里只有雍正和朝廷,别人的事情根本不重要,因此得罪了很多的同僚。后来在河南推行新政的时候,导致了一系列后续的事件。总的来说,雍正还是很看重田文镜的,在百官联名弹劾田文镜的时候,雍不惜得罪所有的文人都要保他。不过,雍正有很多方面不会跟他讲,比如邬思道,等邬思道跑了,雍正也只是告诉他,说邬思道跟他只是有交情的旧人。03、图里琛图里琛和德楞泰最早是死忠于康熙,后来在畅春园发生一切后,他的立场转变很快,当九阿哥胤禟意识到不妙时,要趁机跑出去搬救兵,被雍正喝止,而且是图里琛和德楞泰出来拦住,这才不让九阿哥没得逞,而当时的局势阴暗不明,图里琛虽是一位侍卫,但是情商极高,察言观色本领炉火纯青,他早已猜到康熙要传位给老四了,此情景下是他表现自己的最佳时机。随着十三爷带兵将畅春园团团围住后,雍正一颗悬在半空的心放了下来,险些摔倒,及时将他搀扶住的不是别人,正是最“懂事”的图里琛,成功投机雍正。后来人精地图里琛留在雍正身边,被委以重任,比如护送老十四胤禵返京,还有雍正密谋架空年羹尧,也是派她去办的,这些任务都很艰巨,图里琛都完成得很漂亮,这么精明能干的人,雍正不用都难呐!图里琛虽然长得五大三粗,傻里傻气的,但依他的精明,成为了皇帝身边的大红人,不愧能与张廷玉齐名的职场达人。04、孙嘉诚孙嘉诚,本是一个小小得六品户部主事,因为敢于直谏“新币”弊端,被雍正赏识,从而升为三品监察御史,诺敏案和科场舞弊案,他领头带清流们直言上疏,对雍正一朝中的格局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按理说,这是一个诤臣,可是他有个致命缺点,从不怕死,认死理,见谁都干怼,也不计后果。在“新币”弊端时,以六品主事身份,殴打上司阿灵阿,甚至不会身份,连廉亲王胤禩都敢抨击;在检举年羹尧僭越之时,更是连雍正都怼得跳脚,可以说,在他的眼里,只有公理,没有君王。
孙嘉诚虽对雍正忠心,但是他犯了一个皇帝忌讳,结党。因为无论诺敏按或科场舞弊案,都不是他自己一个人在战斗,他后面是天下读书人的代表。
对于这样一个无视皇帝,只忠于国家,雍正肯定不放心,尤其是当他可以影响文官集团时,所以,雍正决定分而划之,把他派往西北,因为雍正清楚,以孙嘉诚的性格和年羹尧的跋扈,绝对没有调和的可能。
而以年羹尧在西北军的威势,孙嘉诚可以说有去无回,这一点雍正比谁都清楚,雍正的想法是,二人和平相处是更好,不好好相处,到那时,雍正想要处理年羹尧这个不听话奴才,也就顺理成章了。
第四类忠心却心比天高的心腹01、年羹尧
《雍正王朝》中,年羹尧是雍正的包衣奴才,是雍正一手提拔的心腹。年羹尧一出场就知道是个狠角色,在雍正下江南赈灾时,协助截获九阿哥胤禟和任伯安的往来书信,一刀要了九阿哥派来信夫的命,截获了书信,帮助雍正顺利完成此行江南赈灾。
此后,被雍正委以重任,帮助雍正完成了几件重要事情,第一件是找到满腹经纶的邬思道;第二件是协助追讨户部欠款;第三件是捉拿要犯,打探百官行述;第四件是制约大将军王胤禵;可以说,年羹尧在一时成为了雍正身边最得力的心腹。
后来,被任为大将军王平叛罗布藏丹,成了雍正真正的头号心腹,不仅统领西北二十万大军,还有先斩后奏之权,威风无比。只不过后来嚣张跋扈,连皇帝都敢有所藐视,得罪了雍正在内的朝野上下,百官弹劾他的折子纷纷飞,最后被雍正赐死。
02、隆科多
《雍正王朝》中,隆科多没有什么政治立场,是一个墙头草,隆科多本来就是一个闲杂人,依靠其六叔佟国维存活,并在九子夺嫡的关键时刻上演了一场苦肉计,获得康熙的信赖,在康熙临终前委以重任,以九门提督扶持四阿哥登基,这也是后来成为雍正一朝地位仅次于张廷玉的重臣,也是雍正十分信任的手下之一。
后来雍正继位后接连发生的几件事:第一件诺敏的死;第二件年羹尧的死;第三件隆科多本身不干净,自己心虚;第四件形势影响力了旗人的利益;发生这些事情,使得隆科多错误判断了形势,以为自己失宠,便倒向老八的阵营,另求高官厚禄,最终也为自己愚蠢的行为付出了严重的代价!
第五类隐藏的铁杆的心腹《雍正王朝》中,在康熙临终前传位,十六阿哥胤禄和二十四阿哥胤祕,两个皇子挑明了四爷党的身份,在康熙握着雍正的手,最后一句传位四阿哥,随即一命呜呼了。
事已至此,八爷一伙不甘心,混淆视听,耍赖起哄,说是传位十四阿哥,二十四阿哥出来反驳是四阿哥,为此十六阿哥和老十胤䄉还厮打起来,所以胤禄和胤祕的仗义执言,极力辩解,雍正继位后都记着这份情。
但是这时十七阿哥胤礼却始终没有露脸,在隆科多要宣读遗照的时候,老八一伙没有下跪,老八一伙还想做最后一搏,拖一时是一时,隆科多训斥他们无礼,但他们说一定要等十七阿哥一同听旨。胤祥轻蔑:老十七在园子外宿卫呢!
在原著中,老十七胤礼早早就是四阿哥的死党了,当时雍正担心胤祥被囚禁太久调动不了丰台大营兵权,于是派了老十七胤礼先去调动西山锐健营,协助胤祥调动丰台大营,因为西山锐健营的统领是胤礼的嫡亲舅舅,后来勤王的西山大营兵马,就是老十七调来的。可以说,雍正即位之初捍卫皇权时,胤礼功不可没。在此之前,胤礼抱怨,为了辅助四哥,成了穷光蛋阿哥,自己的家底都掏空了。当时邬思道还调侃,你这三十万两花得不冤,至少到时还能挣一顶郡王的帽子。
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十七胤礼和雍正的关系不一般。且在畅春园雍正即位当晚,十七阿哥胤礼的作用不次于老十三胤祥。
所以说十六阿哥、十七阿哥、二十四阿哥是雍正的隐藏铁杆。
结语说到这里,都知道雍正为何能继位,不管老八怎么努力,都屡屡败下风,而是雍正的用人之道,雍正的心腹个个都是能人干将,而老八所有心思只用笼络人心上,到头来,几乎没有几个是真心实意为他干事的,所以成不成功,还得看心腹作用的重要性。
—End—
收拾了老八和老九?
康熙英明有为那是有目共睹,可是让他沮丧的是在皇储问题上,嫡子胤礽两废两立成功勾起了多位皇子的觊觎太子之心。于是有了“八爷党”,而最终成为赢家的是淡泊名利,看起来不争不抢的四皇子,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
八爷党绝对是雍正帝的死对头,雍正上台后,肯定要清算。而老十胤䄉明明是八爷的人,雍正却是不同对待,这为的哪般呢?
毕竟在许多影视剧和民间故事里,雍正都是以狠辣无情出名,老八被雍正改名为阿其那(狗),老九被雍正改名为塞思黑(猪)。老八被圈禁不久就病死。根据末代皇帝溥仪的回忆来看,老八很可能是被毒死的,不然不会死那么快,因为溥仪在紫禁城时看过一份相关记载的。而老九则是在直隶总督李绂处被折磨圈禁三个多月也死掉了。老十则是幸运的没有享受这个待遇。
《清史稿·列传七·诸王六》记载了皇十子胤䄉在雍正朝得到的惩罚:
雍正元年,四月,夺爵,逮京师拘禁。乾隆二年,高宗命释之,封辅国公。六年,卒,诏用贝子品级祭葬。
就是说到了乾隆二年,胤䄉被放了出来还享了几年清福,给予了“辅国公”的爵位。去世后,以“贝子”礼制下葬。较之胤禩、胤禟,胤䄉的下场可谓“圆满”。
区别对待自然有区别对待的理由,我来分析几点。
一、家世显赫,背景强大,雍正有所忌惮老十的背景的确很强大,可以说除了太子胤礽,就是老十的出身最尊贵了。
老十的母亲是温僖贵妃钮祜禄氏,果毅公遏必隆之女,孝昭仁皇后的妹妹。也就是说老十的母亲是贵妃,姨母是皇后,外公是清初四大辅佐大臣之一的遏必隆。
钮祜禄氏为满洲八大姓之一,属于绝对的满洲贵族势力,满清一朝,钮祜禄氏和爱新觉罗氏一直联亲联姻、休戚与共,是仅次于佟佳氏,实力恐怖的外戚家族。
在康熙朝之前的努尔哈赤、皇太极和顺治皇帝时期,都有钮祜禄氏进入皇帝后宫的例子,其中不乏像皇太极原配夫人——元妃、康熙皇帝正宫皇后——孝昭仁皇后等后宫地位显要的人物。
而钮祜禄·遏必隆所在的家族又是钮祜禄氏的实力派代表,富保、尹德、阿灵阿等都是康熙朝有名的实权官员。胤俄生母母家的强大实力,可见一斑。
刚刚登基继位的雍正皇帝,立足未稳,正是需要满洲贵族势力支撑和拥护的关键时刻,如果在此时对拥有强大母族支撑的胤䄉严加惩处,势必会引起满洲贵族,尤其是钮祜禄氏家族的不满。如此一来,雍正皇帝就会“得不偿失”。
所以,皇十子胤俄拥有的高贵出身和其背后势力强大的外戚家族,是雍正皇帝必须对皇十子胤䄉从轻处罚的原因之一。
二、 对胤俄的处理时间,决定了雍正皇帝必须对其进行较轻处罚根据《清史稿》的记载可知,皇十子胤俄是在雍正元年被处理的,而且其罪名有两项,分别为“圣旨不遵”、“言语不敬”两项“大不敬”罪名。
按照雍正皇帝的脾气秉性,和对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的处理原因来看,这两项罪名足可以将胤俄“圈禁、削爵至死”,但是,他处理胤䄉是雍正朝开始的第一年。
雍正刚上台,千头万绪,他的政治势力远远不足以维持对于朝政大权的绝对掌握。此时的雍正皇帝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对付拥有几乎整个朝野支持的“八爷党”,他将昔日政敌皇八子胤禩晋封为廉亲王,并且任命其为总理王大臣,就是出于麻痹“八爷党”的目的,以求赢得彻底清算“八爷党”的时间。
而皇十子胤䄉两项罪名的过早出现,让雍正皇帝对其不得提前处理,但考虑朝野局势、政敌势力、皇权稳固等诸多因素,不得不对其做出较轻处理,以免“八爷党”群起反抗。
三、“九子夺嫡”事件中,胤䄉的存在感并不高,对胤禛的威胁并不大。皇十子胤䄉出生于康熙二十二年,而其生母钮祜禄氏早在康熙二十年便被晋封为贵妃之位,成为仅次于当时代行皇后之职的皇贵妃佟佳氏,康熙后宫中的第二高位妃嫔。
康熙二十八年,康熙皇帝的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病逝后,温僖贵妃便成为康熙皇帝后宫的实际最高统治者。
也正是因为胤䄉生母的高贵身份和其背后的强大母族,胤俄自幼就备受康熙皇帝宠爱,康熙四十八年,在复立胤礽太子之位时,胤䄉被晋封为郡王爵位,此时的皇八子胤禩依然是贝勒爵位;皇九子胤禟、皇十四子胤禵也仅被晋封为贝子爵位。
康熙五十七年,在皇八子胤禩彻底失去圣宠以后,康熙皇帝依然命胤䄉办理正黄旗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事,使其成为实力派皇子。
这些都足以证明,康熙皇帝对这位出身高贵皇子的特殊宠爱。
在这份特殊的宠爱之下,皇十子胤䄉养成了嚣张跋扈的纨绔子弟模样,与其他出身低的皇子来说,胤锇享有满满的优越感,他对皇位不感冒,也不需要用实力来让康熙垂青高看。因为欲望少,所以他的政治智慧和权谋手段与老八老九,根本就不在一个等级,毫无可比性。
胤䄉能被皇八子胤禩拉拢进入“八爷党”,也正是因为他强大的背景和高贵的出身,能够很好的聚拢朝臣、拉拢人心!关键时刻可以作为挡箭牌。而老四胤禛也是心知肚明。
而且在具体的夺嫡事件中,胤䄉所能做出的贡献和具体的实际行动,少之又少,历史史料中对于胤䄉在夺嫡事件中的具体表现,也是几乎找不到任何痕迹。
也就是说,康熙朝的胤䄉只是一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小少爷,并没有多少阴谋手段,对皇四子胤禛形成的威胁和挑战,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雍正元年,皇十子胤俄犯下的“抗旨不遵”、“言语不敬”这两项“大不敬”罪行,也与性格秉性有关,并没有政治斗争或者站位皇八子胤禩的政治因素在内。
所以,皇十子胤䄉这个曾经的“八爷党”重要成员,能够被雍正皇帝较轻处理也在情理之中了!
四、胤锇也是大智若愚,广结善缘,曾经救了老十三的命。在热河狩猎一废太子时候,老十三被诬陷为有带兵协助太子兵变的嫌疑,老十是出人意料的第一个出来保老十三的。让张廷玉转奏康熙:“我胤锇素来和老十三过不去,但说他调兵课反这我不信”。老十这么一带头,老四马上响应,众位阿哥也都出来保老十三。
不论老十是何想法,但这样力保老十三,老四肯定心里记下了。想必这也是后来老四清算老八一党,留下老十性命的真正原因所在,毕竟老十当年救过老十三。
为什么他救下十三阿哥,让胤禛念念不忘呢?
那就简单说说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非同一般的关系了。
胤祥是康熙的第十三子,母亲章佳氏在康熙的后妃中地位平平,而且很早就去世了,所以胤祥也是被忽略的一位,他十几年间默默无闻,以至在康熙的前十四个皇子中,除幼年夭折者外,只有他一人终康熙朝没有得到过任何封爵。但是很幸运,他和老四非常投缘,在四哥胤禛心目中被视为最可信赖的兄弟。
据说,他们都是皇子时,兄弟俩一度“形影相依”,经常赋诗唱答,感情颇为融洽。胤祥在他十五六岁时,就曾几次与四哥一起随同父亲视察河道工程,巡幸五台山和江南。后来虽遭囚禁,但胤禛却一直没有忘记与十三弟的感情。
所以,老十救十三弟让胤禛记住了他的恩情。
胤禛继位后,立即使胤祥重见天日,受封怡亲王并一跃成为朝中最显要的人物。胤祥坚定地与胤禩、胤禟等划清界线,成为雍正最得力的助手。按雍正的话说:“怡亲王公而忘私,视国事有如家事,处处体贴,能代朕劳,不烦朕心。”
可以这样说,胤禛与自己同胞兄弟胤祯感情都不如他和十三弟的感情。
以上是个人见解,欢迎交流。我是历史逸事,喜欢文章欢迎转发收藏。
传说雍正下葬因为没有头就换了一个金制的头?
一、1980年4月8日,《北京晚报》登发出了这样的一条消息:雍正的泰陵在清理发掘之中,证实没有被盗,现在正在破土动工,金头之谜即将解开……二、《清世宗实录》记载:雍正帝于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一日得病,“仍照常办事”,至二十三日子时驾崩了。可谓是暴卒!
三、吕四娘辗转进京,设计潜入乾清宫,刺杀雍正,削下头颅,提首级而去。后人埋葬雍正,建造黄金头颅,以期留得全尸!
上面总共有三则消息,第一则消息是说国家曾经在1980年准备打开雍正陵墓,不过最后肯定没有开成,因为现在还是关着的。
第二则消息出自正史当中,雍正皇帝在8月21日正常办公,但是第2天突然重病,立即召集大臣进宫,当天晚上突然暴卒。
第三则消息是民间流传最广的传说,雍正皇帝曾经因为文字狱,杀了吕四娘的全家。后来吕四娘趁着选妃混入皇宫,在侍寝的时候杀了雍正,提头而走。
在康熙皇帝驾崩之后,雍正皇帝正式接任。这个时候的满清已经是江山稳固,想当初清朝刚入关的时候,反清复明的声音此起彼伏。但是雍正仍然不放心,但凡有丝毫的迹象,宁可错杀也不放过。▲吕留良
当时在浙江嘉兴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儒生名叫吕留良,他本来是明朝末年的秀才,自从清政府入主中原之后,他就放弃了仕途这一道路。
不过他的学问却是大有长进,是远近皆知的名人。由于清政府入关之后实行的高压政策,让很多的汉人不满,其中就包括了吕留良。
不过他是有言不敢说,只好诉诸笔端。由于他的文笔比较好,往往能够引起很大的反响。清政府一时间找不到借口,对他也是束手无策。
吕留良着七个儿子,虽然自己一生无心仕途,但是不阻止自己儿子做任何的选择。其中大儿子吕葆中最出色,曾经在康熙四十五年考中过一甲二名,还有机会面见圣上。
可惜他的命并不好,上任没多久便客死在京城当中。当时的吕四娘才刚刚三岁,妻子林氏只好带他回到了老家。但是也没过几年,吕留良因病去世。
一个妇道人家又不好经常抛头露面,只好带着5岁的吕四娘,出家做了一个尼姑。这一转眼就是10年光阴,日子过得还算是不错。不过突然有一天,吕府的老管家吕德慌慌张张的跑了过来。大少奶奶赶紧跑吧,吕府上下已经被抄家了。全家的男女老少都死光了,要不是我当时不在家,现在你们见到的我就是死了。带大着小姐赶紧走,说不定官府后面就要跟过来。
林氏一开始也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但是看到老管家这么慌忙,肯定发生了大事。于是二话不说,也没有告诉其他人,只是稍微收拾了一点东西,拉着吕四娘就赶紧逃跑。
在这逃跑的路上,吕德才把家中发生的事情告诉他。
有一位来自湖南的士子,来到嘉兴游学。当时老太爷吕留良的门生严鸿逵、沈在宽和他见了面,谈得还非常好。所以就把老太爷吕留良生前所留的文章给他看了,大少奶奶也知道老太爷的性格。
里面有很多内容都是抨击朝政,活着的时候哪敢给外人看。但是曾静读完之后佩服不已,他内心深处早就有了反清复明的想法,而老太爷的文章又成为了导火索。▲岳钟琪
然而他本是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他就找到了岳飞后人川陕总督岳钟琪,他认为岳钟琪的祖先是大义之士,他也差不到哪里。倘若他能够揭竿起义,想必会一呼百应,推翻清政府指日可待。
可惜曾静还是太过年轻,岳飞是一个忠义人士不假,但是等到岳钟琪的时候,不知道传了多少辈。而且岳钟琪是清朝的武将,怎么可能去反清复明?
曾静煞有其事的休书一封,派自己的弟子张熙送到西安。岳钟琪不仅没有吃他这一套,还对张熙严刑拷打,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并且快马加鞭,把这个事情报告给了雍正。
雍正得知后雷霆大怒,派遣湖南巡抚追捕曾静,又派浙江巡抚抄家吕留良。最后吕府上下100多口人,全部死在屠刀之下。就算是已经死了也不放过,吕留良被挖出来挫骨扬灰。
听完整个消息的林氏母女两人,已经是泣不成声。而已经16岁的吕四娘,更是在暗中握紧的拳头,发誓这个仇一定要报。担心后面有追兵,三人一路上像无头的苍蝇一样,专门拣小路走,最后不知不觉间来到了黄山。
老管家吕德突然想起来吕留良的好友黄犊不正是隐居在此吗?黄犊曾经是一名武将,还和吕留良有过八拜之交。
不过由于雍正的疑心比较重,登基之后大杀群臣,于是黄犊主动辞官,在这里建了一个野云草堂。
听了三人经历之后,黄犊深感同情,并且表示让他们先住这里,一定全力的保护他们。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转眼间就是几个月的时间。
吕四娘除了平日之间和母亲一起学习女红之外,剩余的时间就是在大山里面瞎逛。这天早上太阳还没出来,黄犊先生在山脚一处山泉旁边练拳。
吕四娘看到之后生了好奇之心,决定跟随老先生学习武艺,好报自己的灭门之仇。但是一个女子打打杀杀不好,于是就偷偷的学了起来。但是最后还是被黄犊发现,正式收他为徒。吕四娘经过一年的勤学苦练,就已经完全把黄犊的真本事学会。没有什么可教的之后,黄犊就把他介绍到天台山寻访悟因法师拜师学艺。
悟因法师也不是一般人,他原本姓朱,是明朝皇室宗族之女。当年清政府入关之后,他趁着混乱才逃过一劫。不过如今江山稳固,基本上已经心灰意冷。
等到吕四娘找上门来的时候,他突然眼前一亮,内心又升起了希望。经过了两年的勤学苦练,吕四娘才算是彻底的出师。在临下山之前,悟因法师叮嘱他:不仅要想着报仇血恨,还要记住锄强扶弱。
有关于报仇的事情,悟因法师只给了四个字“瓜熟蒂落,中秋之候”,吕四娘也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含义,但是却牢记他说的每一句话。
为了磨练自己的技艺,吕四年开始了走南闯北的过程,参加了焦山英雄大会,破除了乌江驿江湖妖术娘,扫荡了泰山罗汉殿大小淫僧。闯出了一番名堂之后,才开始收拾东西准备上京城。
不过皇宫内部戒备森严,吕四娘找不到下手的机会,就住在皇宫附近的尼姑庵当中。虽然这个时候朝廷内外已经很平静了,但是边陲之地也经常发生各种动乱。这一天贵州苗民叛乱的消息传来,早朝上面吵得不可开交,弄得雍正皇帝心烦意乱。于是下了早朝之后,准备摆驾颐和园,找个清静的地方散散心。
当天是八月十四,正是秋高气爽的时候。已经58岁高龄的雍正皇帝看到秋景,内心生出一种英雄迟暮的感觉。不过就在此时,突然一曲幽怨的曲子传来。
皇家当中锦衣玉食,怎么还会有这样曲调的曲子?于是顺着声音找去,只见一名宫女背对着他正在吹奏笛子。雍正靠近之后咳嗽了一声,宫女发现之后大失所错,立刻跪在地上磕头,以为是触怒了龙颜。
雍正看到此景,不禁生出了怜香惜玉之情。问她为何在此,小宫女怯生生的回答:自己是新选入宫的秀女,名字叫做惠仙,如今在古香斋执役。雍正安慰了一番,就让她赶紧走了。
雍正当晚留宿在春仙馆,但是翻来覆去都睡不着觉。突然想起来白天的惠仙秀女,就想让太监把他带过来侍寝。话分两头表,这边的吕四娘又在干什么?他早就听说了雍正今天晚上留宿在了颐和园,相对于在皇宫当中,颐和园的戒备相对来说放松了很多。然而她飞檐走壁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找到靠近的机会。
这个时候突然路过一群太监,她就悄悄地跟了上去。只见太监来到了古香斋,传惠仙秀女前去侍寝。在当时给皇帝侍寝,要先洗澡然后用一个被子包着光溜溜的妃子,秀女也不例外。
吕四娘听到这个消息心中大喜,认为刺杀的时候到了。于是在太监抬着惠仙前去的时候,吕四娘趁着天黑把小太监绊倒,而惠仙也被摔了下来。
吕四娘眼疾手快,一掌把惠仙打晕,把他往旁边草丛一踢,自己把袍子卷在自己身上。然后装作哼哼唧唧的声音,于是就这样悄悄摸摸的来到了雍正的寝宫。
等到周围的小太监都退走之后,吕四娘突然从袍子里面出来,腰间抽出来一把匕首放在雍正脖子下面,并且对他说道:我乃吕留良之孙吕四娘,今夜特来取你人头,以祭我全家老小在天之灵!▲配图
虽然雍正的武功也不错,但是被人这么靠近的贴着也没有经历过。而且也没等他反应过来,吕四娘手起刀落,雍正头颅应声而落。等到太监发现的时候,整个颐和园内乱作了一团。
趁着这个混乱的功夫,吕四娘带着雍正的头颅逃之夭夭。皇帝被刺杀有失皇家体面,所以这件事情也就被盖了下来。但是古人又追求着留全尸,所以在雍正下葬的时候,又给他打造了一个黄金头颅。
至于之前所说的准备挖掘清西陵的事情,是因为在挖掘之前,有传说有盗洞,以为清西陵已经被盗。但是刚刚挖了两米,就发现盗洞消失了。原来当年有人想盗,但是最后没能成功。
得知这一消息之后,本来都已经准备妥当的挖掘工作突然被叫停。因为有了之前万历皇帝先车之鉴,只有被盗过的墓才能进行保护性开发,所以清西陵到现在还保存完好。
当然上面吕四娘刺杀雍正的故事,是民间传说最广的。雍正皇帝到底有没有金头颅,看来也只有等到开棺材的时候才能知道了。
他妻子要和他徒弟结婚?
功夫巨星李小龙年仅33岁死后,他的妻子就和李小龙的徒弟结婚了。
背后其真实原因,揭露出赤裸裸的人性。
一代宗师李小龙,年仅33岁英年早逝李小龙的妻子叫琳达,是名美国籍女子,在经过朋友介绍下,
李小龙和比他小5岁的琳达,开始了爱情之旅,婚后育有一儿一女。
万万没想到,李小龙作为著名的武打明星,名声和事业都大红大紫时,却英年早逝。
给孤立无援的琳达带来沉重的打击,给无数李小龙粉丝留下了遗憾!
无助的琳达遇上汤姆,是真爱还是阴谋?李小龙离世后,琳达一人独自带着两个小孩,李国豪当时才8岁,李香凝4岁。
当时的琳达既要顾家又要工作,孤立无援的她十分辛苦,
这时恰好李小龙的徒弟——汤姆,走进了琳达的生活。
汤姆对琳达照顾有加,无助又辛苦的琳达对弟子的这种照顾自然十分感激,
慢慢相处下来,竟然对汤姆产生了情愫,以为自己又遇到了可以托付一生的男人。
汤姆的阴谋开始暴露,好景不长两人离婚琳达和汤姆结婚后以为会十分幸福,但万万没想到婚姻仅仅维持了两年就宣告失败。
离婚后的汤姆野心开始暴露,本来就是作家的汤姆以琳达前夫的身份,
出版了讨论“李小龙死因”的书籍,琳达试图阻止,却没有成功。
从汤姆出版书籍就可以看出,他想借李小龙的名气赚一波关注和热度,名利双收。
和琳达结婚,也不乏是想套取更多关于李小龙死亡的信息。
琳达悔恨嫁给李小龙徒弟发生这样的事情后,琳达和李小龙的徒弟——汤姆离了婚,
同时琳达的内心也十分悔恨,自己当初被汤姆蒙蔽了心智,
让自己的前夫去世了还被众人议论纷纷,但是一切都晚了。
很多人说这是琳达的过错,嫁给自己丈夫的徒弟,
一定程度上算是违背了伦理道德,对于这样的事情人物,你有什么看法吗?
邬思道离开雍正皇帝?
邬思道是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杜撰的一个人物形象,真实历史上并不存在。很多人牵强附会地将其与清世宗潜邸时期的旧人戴铎联系在了一起,说什么邬思道的原型就是戴铎。且不说已故凌先生原著《雍正皇帝》里已经有戴铎这个人物了,仅就电视路《雍正王朝》里的邬思道这个人物而言,他的遭遇与真实历史上的戴铎相差的也不是一星半点!因此,邬思道就是一个杜撰的人物形象,根本没有什么原型。
邬思道为何要离开雍正帝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邬思道是雍正帝潜邸时期的首席谋士。可以这么说,雍正帝之所以能够在一众兄弟中脱颖而出、直到最终顺利接班,邬思道功不可没!那么,为什么雍正帝即位之后邬思道却选择了离开呢?
剧中邬思道给出的理由是:自己是先帝钦定的罪人,而且是残疾之身。雍正帝让一个残疾之身位居朝堂之上,实在有碍观瞻。更何况,雍正帝如果用了自己,是先帝关自己关错了,还是雍正帝用自己用错了?无处不是设身处地在为雍正帝着想,无处不是冠冕堂皇!可实际上呢?他只是在打苦情牌,为的就是能够脱身……
作为雍正帝潜邸时期的首席谋士,雍正帝争储期间所有见不得光的东西邬思道都一清二楚!而且,他还为雍正帝顺利接班立下了大功。这样一个人对于帝王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不仅有可能恃功而骄,甚至还可能抓住一些小辫子要挟皇帝,留不得!更何况,雍正帝在成为皇帝之后,要行的是帝王之道,而邬思道却是一个玩弄阴谋诡计的高手,他已经失去了原本的利用价值。雍正帝将来一旦无法满足他的要求、将他逼向了对立面,无异于是给自己增加了一个强劲的对手!所以剧中才出现了雍正帝即位当晚返回潜邸的那一幕,雍正帝回家干什么?说白了,就是回家处置邬思道的,其他都只是烟幕而已。
这一点邬思道也心知肚明,所以才打起了苦情牌。但是,这远远不够!于是便有了邬思道暗示雍正帝护驾的五路人马是由自己安排的那一幕,邬思道目的何在?邀功?非也非也,其实邬思道是在向雍正帝隐晦地表达另一层意思:“你能保证你周围没有我的人?你今天弄死我,明天说不定就会天下皆知!退一万步讲,你就那么确定你身边的侍卫里没有我的人?你能杀我,我未见得就杀不了你!”在赤裸裸的威胁之后,邬思道又打起了苦情牌,说什么十几年君臣际遇,与雍正帝感情深厚云云……云里雾里兜了一大圈,邬思道这才说出了自己想表达的核心内容——半隐!什么意思?“我隐退,但是我愿意终生接受你的监视!既不给你找事儿,又让你什么都能看得见。”最终,二人做成了这笔买卖,雍正帝这才放过了邬思道。
邬思道为何要投奔李卫而不是年羹尧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年羹尧和李卫都是雍正帝潜邸的奴才,也是剧中人物里彼时仅有的两个外放任职的雍正帝亲信。邬思道要半隐、接受雍正帝的终生监视只有他们两个选择。那么,为什么邬思道要选择李卫而不是年羹尧呢?
首先,剧中李卫与邬思道的关系更加亲近,并且还时常受到邬思道的教导、点拨,而邬思道与年羹尧的交集相对少得多。更重要的是,彼时的李卫还只是一个基层小官,年羹尧却已经是“国舅爷”、抚远大将军兼川陕总督了!邬思道想要以后的日子过得更加舒心一些,李卫自然是首选。
其次,邬思道选择李卫有一个于公于私都说得过去的理由——李卫不识字!邬思道去李卫那里还有发挥余热的空间,起码可以给李卫当当扫盲先生和幕宾。顺带着还可以帮立足未稳的李卫站稳脚跟、干出点名堂。反观年羹尧,他已经是节制三省四地的抚远大将军了,而且还是进士出身,邬思道去他那里基本上就是混吃等死,不是吗?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彼时的李卫只是一个基层的小官,直到清查山西藩库时也不过就是一个从二品的布政使而已。邬思道跟着他,雍正帝更加放心,邬思道翻不起什么大浪!去了年羹尧身边就完全不同了,年羹尧身兼抚远大将军、川陕总督,不仅拥有节制三省四地驻军的权限,还有“便宜行事”的权力!如果身边再多出一个邬思道这样的战略性谋士,会引发什么样的“政治化学反应”,恐怕连雍正帝自己都不敢想!一旦年羹尧生出野心,加上邬思道推波助澜,后果不堪设想……邬思道何等聪明之人,他怎么可能想不到?提都不要提!如果邬思道向雍正帝提起自己想去年羹尧那里,只能有一个结局,那就是命丧当场。雍正帝绝对不可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即便起初没有起杀心,这时候邬思道也已经是必死无疑了!
综上所述,彼时邬思道看似有两个选择,实际上他别无选择,只能去李卫那里。年羹尧就是一枚定时炸弹,手握三省四地、十几万大军,已经遭到雍正帝忌惮了,再加上一个才比诸葛的邬思道,雍正帝还能睡得着觉吗?邬思道如果选择去年羹尧那里,只能是个死!即便雍正帝不将他当场斩杀,他也不可能活着走到青海,不是吗?邬思道何等聪明之人,他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怎么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