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皇女的赏赐,为什么今天的韩国人几乎只字不提?
乾隆帝南巡的时候,曾经发生了很多奇葩的事情,据史书记载,乾隆皇帝回至涿州的路上,有一个僧人率一幼童接驾,所该幼童是履端郡王永珹的次子。
这就是乾隆45年,第五次南巡回銮,到涿州时发生了一件幼童拦驾认亲的怪事。
事实上,永珹就是乾隆皇帝的第四子,他的生母为“淑嘉皇贵妃”金氏,这个金氏朝鲜族,比较得宠,居然生育了4个皇子,永珹就是其第一个儿子。
其实这永珹并不十分得宠,乾隆28年的时候,他被乾隆皇帝出继给了允陶,承袭郡王衔。幼童拦驾认亲的时候,永珹已经病逝。
永城的母亲淑嘉皇贵妃确实是朝鲜族,为什么今天的韩国人几乎只字不提呢?不是不知道,而是另有原因。
淑嘉皇贵妃是朝鲜人,但确是满族化的朝鲜人,其祖辈曾经担任朝鲜人编立的正黄旗属下的一个佐领新达理的孙子常明,在康熙至雍正时期曾任御前大臣、领侍卫大臣等职,并兼领皇太极时期由朝鲜人编立的正黄旗属下一个佐领,以及其中分出的汉军正黄旗属下一个佐领。
乾隆皇帝的淑嘉皇贵妃金佳氏,是新达理的三弟三达理的孙子三保之女。
金佳氏为乾隆皇帝诞育了四位皇子,其中皇十一子永理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
能够进入满族贵族阶层的朝鲜族毕竟是少数,尽管是自愿投奔而来的朝鲜族,大部分人只是上了旗籍,“被编为民”。
金佳氏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满族稀姓,清初2户,世居讷殷江、瓦尔喀等地,所冠汉姓金。
其姓氏著名人物有淑嘉皇贵妃,乾隆帝妃子,她是上驷院卿三保女,其兄为礼部尚书金简。
开始他们隶属于内务府汉军包衣,后奉旨出包衣,赐姓金佳氏,而淑嘉皇贵妃初为贵人,乾隆二年册封嘉嫔,迸嘉贵妃,薨后,才谥号为“淑嘉皇贵妃”。
生皇四子永珹、皇八子仪慎亲工永璇、皇十一子成哲亲王永理。
金简满洲正黄旗人,初隶内务府汉军,本朝鲜金氏,新达理之弟达礼的曾孙,以乾隆贵妃兄,而被赐姓金佳氏,改入满洲旗人,乾隆朝曾经充任《四库全书》的副总裁。
可以看出,淑嘉皇贵妃出生于已经满族化的朝鲜族家庭。
淑嘉皇贵妃的哥哥金简,初隶汉军旗,后来沾了妹妹的光,得到了重用,不仅赐姓金,而且抬旗入满洲旗分查阅清宫档案时,咱们可以看到好很多关于高丽氏的记载。
在清东陵,陪葬着一位朝鲜族女子朴氏,诏封为奉圣夫人。她曾抚育过顺治帝和康熙皇帝,死后,陪葬在东陵风水墙外东侧,其丈夫也一起陪葬。称为“奉圣夫人园寝”,立碑勒文,甚为壮观。
而乾隆帝的淑嘉皇贵妃,金氏,也一样是朝鲜族。
清宫中的皇贵妃大多数是上三旗中人,如康熙帝敬敏皇贵妃章佳氏,为满洲镶黄旗人、雍正帝纯懿皇贵妃为满洲镶黄旗。
皇贵妃中明确记载抬旗的当为乾隆帝的两位皇贵妃,即慧贤皇贵妃和淑嘉皇贵妃。
前者初隶出身卑贱的包衣,后被抬人满洲镶黄旗;淑嘉皇贵妃则初隶内务府汉军旗,后抬入正黄旗包衣,并赐姓金佳氏,实际上她本是一名朝鲜族女子。
不过,她出身不高,父亲为上驷院卿,名叫三保,是正黄旗下包衣人,典型的奴仆出身。
她的哥哥金简,初隶汉军旗,后来沾了妹妹的光,得到了重用,不仅赐姓金,抬旗,还委以重任,授吏部尚书,掌控全国的官吏事务,可以说已经颇有权势了!
淑嘉皇贵妃虽说是朝鲜族人,但是她是在关内长大,跟土生土长的朝鲜人非常不同,而淑嘉皇贵妃的宫廷生活,更加没有涉及朝鲜和韩国方面的任何历史事件淑嘉皇贵妃频繁地生育,说明其在宫中很得宠,生育的4个皇子,除皇九子早殇外,余者都成年分府出宫,其中,永璇活了87岁。
而永理又十分擅长书法,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裕陵大碑楼中的碑文就是永理书写的,其书法也是颇见功底。
金氏死于乾隆20年,终年不足40岁。
乾隆帝淑嘉皇贵妃以其入宫较早,诞育4个皇子,追封为皇贵妃,葬入裕陵地宫之中,位在地宫金券左侧。
1928年7月,孙殿英盗掘裕陵地宫,淑嘉皇贵妃早已化为一堆朽骨。
据说淑嘉皇贵妃美如天仙,有嘉妃像留存后世,是嘉妃头戴冬吉服冠、身着冬季龙袍的半身肖像,宫廷画家郎世宁的弟子所绘。
所以,乾隆二年十二月,她被封为嘉嫔,六年晋为嘉妃,十四年四月晋封为贵妃。
清朝时入宫备皇帝妃嫔之选,或配近支宗室,谓之“选秀女”。
尔后,“秀女”延及八旗蒙古、汉军,自然也包括八旗中适龄的朝鲜姑娘。
正黄旗包衣人金氏三保之女被选中“秀女”,成为高宗弘历的皇贵妃,即是通过选秀女进入宫廷,她的一生跟朝鲜和韩国几乎没有任何交集。
尽管现在的韩国人“只字未提”淑嘉皇贵妃,但是历史上的朝鲜人却写过关于她的书籍。朝鲜李押著《燕行记事》中,就记述金简女弟入选后宫为乾隆帝贵妃之事。
因金简胞妹被清高宗纳为贵妃,又生有四位皇子,深受高宗宠爱,死后追封为皇贵妃,作为皇帝“堂亲”,其家族也随之发生了明显变化,兄金简、金辉仕途亨通。
嘉庆初,仁宗“命其族改入满洲”,即将正黄旗包衣金氏抬入“上三旗”,赐姓金佳氏。
惟玉牒内孝仪纯皇后、慧贤皇贵妃、淑嘉皇责妃之母家姓氏,交宗人府,于玉牒内淑嘉皇贵妃之母家,书写“金佳氏”
淑嘉皇贵妃的儿子,爱新觉罗·永理是清高宗第11个儿子,生母是淑嘉皇贵妃金佳氏。
乾隆54年封为成亲王。自幼酷爱书法艺术,加上身为皇子,所以能够翻看内府收藏,加上自身的收藏也十分丰富,书法名重一时。永理的楷书学习赵孟频、欧阳询,小楷出入晋唐,其书法用笔俊逸,结体疏朗,风格典雅。
努尔哈赤有关“通和朝鲜”的思想观点也被继承。皇太极在给阿敏的信中指出朝鲜既经和好,其顺之民,不得秋毫扰害,乾隆皇帝也重视与朝鲜的关系,也娶朝鲜族女人为妻。
综上所述,淑嘉皇贵妃是朝鲜人,但确是满族化的朝鲜人,其祖辈曾经担任朝鲜人编立的正黄旗属下的一个佐领。
淑嘉皇贵妃的哥哥金简,初隶汉军旗,后来沾了妹妹的光,得到了重用,不仅赐姓金,而且抬旗入满洲旗分。
淑嘉皇贵妃虽说是朝鲜族人,但是她是在关内长大,跟土生土长的朝鲜人非常不同,而淑嘉皇贵妃的宫廷生活,更加没有涉及朝鲜和韩国方面的任何历史事件。
所以,今天的韩国人几乎只字未提到淑嘉皇贵妃。
马嵬之变中禁军为什么一定要杀死杨贵妃?
武惠妃死后,玄宗终日闷闷不乐,郁郁寡欢。杨贵妃是个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人,她除了花容月貌之外,善歌舞,通音律,遇到玄宗之后,深受玄宗恩宠,给了玄宗第二春。被封为贵妃之后,杨家权力日盛。
杨贵妃常年深居内宫,无心政治,很少和宰相大臣们接触,包括杨国忠。酷吏吉温说她见识谋虑都不深。然而,在“马嵬坡兵变”中却被逼缢杀了。高力士给了个理由,就是士兵们杀了杨国忠后,怕以后被杨贵妃清算,为了安心,所以才逼玄宗赐死了杨贵妃。那么为什么会在马嵬坡兵变呢?我们理一理太子李亨,杨国忠和陈玄礼三人的关系就知道了。
太子李亨和杨国忠的关系如同水火,两人积怨很深。安禄山叛乱,唐玄宗本想御驾亲征,留太子李亨监国。但是,此事被杨国忠及杨贵妃姐妹给搅黄了。太子李亨遂对杨氏一家更加怀恨在心。
杨国忠是个祸国殃民的人,民怨很大。他发迹于四川,即使和玄宗和太子西逃的时候还兼任着剑南节度使之职。所以说四川蜀地是杨国忠的地盘,杨国忠在四川的势力非常大。而这次西逃的目的地居然是杨国忠的老巢四川。这让太子李亨非常着急,一旦入川,后果不敢想象,所以,入川之前解决杨国忠便成了太子和手下的当务之急。
再来看看陈玄礼。时任禁军龙武大将军的陈玄礼是玄宗的心腹,曾经追随玄宗参加了诛杀韦后的行动。他与太子李亨有交情,在马嵬坡兵变的当天,陈玄礼就转告太子:“为不愿让皇帝入蜀受杨国忠的摆布,准备除掉杨国忠。”而此时的太子并没表态,既不赞成也不反对。陈玄礼一看这种情况,大家都心照不宣,你不反对就是支持。之后,陈玄礼发动了“马嵬坡兵变”,结果,杨国忠被诛,杨贵妃被赐死。
理清了太子李亨,禁军将军陈玄礼和杨国忠杨贵妃之间的关系,就不难理解“马嵬坡兵变”其实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有没有什么短篇言情小说把你虐哭了?
我最喜欢步步惊心的言情小说,里面的八阿哥,母亲出身低微,但凭他过人的胆实,让人不容小觑,这也跟他母亲增了不少光彩,他的头脑,笼络人心,不比老四差,他缺的是运气,他跟三个女人的爱情,让人泪眼婆娑,一个女人,是他不爱的,但正是他缺少的权贵,这个女人可以为他死,为他放弃一切,第二女人,是他爱的,但不论他做什么,这个女人心早已有所属,第三个女人,身上有第二个女人的特质吧!想爱却不能爱,江山女人怎么选,结果都输了。我为他感到不值。才、智、德、胆、孝、情、集一身的人物,结果造化弄人。天不遂人愿,可悲可涕。
靖康之耻真的是汉族历史上?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每每读到岳飞的满江红,心里就生出万种感慨。
无疑,岳飞是伟大的,而徽宗、钦宗被金国俘虏,却是耻辱的。
有人问,“靖康之耻”是汉民族历史上最耻辱的事件吗?是的,应该是中华历史第一耻辱。
一耻:两任皇帝双双被俘虏在中国历史上,被俘虏的皇帝很多,比如明朝土木堡之变朱祁镇,比如南唐后主李煜,比如三国蜀汉刘婵,东吴孙皓等。
但所有被俘虏的皇帝中,两任皇帝一起被俘虏,也就只有北宋徽宗、钦宗了。最受耻辱的,也就是他两了。
宋徽宗是个文艺爱好者,看到金国气势汹汹地到来时,主动把位子让给了儿子赵桓,这就是宋钦宗。这是逃避责任啊!当时的宋徽宗才43岁,这时让位为哪般?后来,金国攻到城下时,要求赵佶出来谈判,赵佶把儿子推了出去。宋徽宗是个多才的人,但绝对是个自私懦弱的人,真不配当皇帝。
宋钦宗无奈地去了对方阵营,人是去了,受到的耻辱那不是一般的。一进金营,就让写投降表,软骨头宋钦宗写了。不仅写了,而且让行君臣之礼,宋钦宗又拜了。总之,血性是没有的,看着明晃晃的刀剑,宋钦宗腿软极了。
答应了金国一系列要求,宋钦宗被放回。看到迎接自己的臣子、家人时,宋钦宗嚎啕大哭。哭有啥用?你觉得委屈,那为啥又要当这个皇帝呢?
但讨厌的金人,还没等宋钦宗缓口气,要钱的人就来了。金人是胜者,于是狮子大张口,索要金一千万锭,银二千万锭,帛一千万匹。除了要钱,人家金国还要马,除了要马,人家还要少女。懦弱的宋钦宗和其政府,四处筹钱,但还是有些不够。
关于马,通过努力,开封周围找出了7000多匹马,勉强算合格了。关于少女,宋钦宗下令武士四处寻找少女,实在不够,就拿自己的嫔妃凑。宋钦宗是真的“快疯了。”很多被送过去的少女不甘受辱,死者甚众。
一个人懦弱到这种程度,实在是枉为人。
事情还没完,因为金银布匹,宋朝根本没有准备够,所以金国扬言要进城来搜。仿佛惊弓之鸟的宋钦宗,颤颤巍巍地再次进了金军大营,再次谈判,想让金国缓一些。
这次,金军扣留了宋钦宗,然后勒令城中宋朝官员快快筹措资金,否则会撕票。真是一次高级的“绑票”,被绑架的还是主动来的。
宋钦宗的苦还没受够,宋徽宗等人迫不得已,终于来谈判了。看起来,此时的宋徽宗有点像爷们,但于事无补了。金国人二话不说,把宋徽宗等人也扣留了。
不仅扣留,而且徽宗、钦宗两人的龙袍前后被扒,宣布两人不再是皇帝和太上皇,宋徽宗、宋钦宗转眼间成了庶人。
历史上,皇帝和太上皇同时被俘虏,同时被敌人罢免皇帝称谓,除了这一对父子,确实绝无仅有。大耻辱。
二耻:金人抢钱抢人,糟蹋了不少女人(剧照:徽宗父子)
对于二战期间的日本人,澳大利亚人说:那都是魔鬼,他们就是长着人样的畜生。
靖康年间的金国人,其实也是畜生,烧伤抢掠,无恶不作。感觉长时间完全占领开封有些困难,于是金人准备撤了。
靖康二年四月一日,金军抢掠了大量财宝,奸淫了无数开封女子,杀死了众多反抗的汉人后,开始撤退。他们分了两路,一路由完颜宗望监押,包括宋徽宗、郑皇后及亲王、皇孙、驸马、公主、妃嫔等,已于前三日沿滑州北去:另一路由完颜宗翰监押,包括宋钦宗、朱皇后、太子赵谌、宗室及孙傅、张叔夜等几个不肯屈服的官员。
这一路真的是血雨腥风,金人作恶海量。
最受辱的还是那些押送的女人,她们成为了金人沿途路上发泄的工具。就连嫔妃、公主们也不能避免。
《呻吟语》载:"被掠者日以泪洗面,虏酋皆拥妇女,恣酒肉,弄管弦,喜乐无极。"什么意思?被抢掠的人以泪洗面,那些金国的官员们搂着宋女,吃着酒肉,玩着音乐,开心极了。
什么是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这就是。
《青宫译语》载:完颜宗翰长子设也马看中了宋徽宗之女赵富金,不要脸的完颜宗望让徽宗将富金交给设也马,徽宗以富金已经出嫁为蔡京的儿媳而不同意。
完颜宗翰大怒道:"昨奉朝旨分虏,汝何能抗令?"
看出来了没?人家都把俘虏分了,一人一个,或一人几个。事后的各种资料显示,所有的公主,不管结过婚的,没接过婚的,统统被分给了金国各级官员,然后任由他们糟蹋。那些被虐待之死的公主有好多个。这就是宋朝的悲哀,也是宋徽宗、宋钦宗的悲哀。如果赵光义在现场,非得把这不屑子孙,杀个一万遍,都难以解恨。
皇室人员,在皇宫里是高贵的。但成了俘虏后,低贱到不行。
在金人看来,俘虏就是奴隶,和那些牛羊没什么区别,人家想怎么整就怎么整。哪怕是宋朝皇帝的女人,人家也敢欺负。
宋钦宗的朱慎妃在北上中途解手时,就遭到了千户国禄的调戏。其他妇女惨遭蹂躏而死者太多了。
三千多人的宗室队伍,到达燕京后,只剩下一千多人,而且大部分人都有疾病。
也许,直到此时,宋徽宗才后悔了,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他少写两幅字,少看几场球,少整一些娱乐活动,而是加强国防建设,加强经济发展,可能就没有这样的下场了。
所以说,靖康之耻的第二耻就是:汉人当中地位最高的众多女人们,被金人当成了泄欲工具,随意糟蹋。这是很罕见的。
三耻:宋徽宗成了昏德公,宋钦宗成了重昏候到了金人的首都会宁府,金国举行了大型仪式,不是欢迎仪式,而是“献俘仪式”。
金国人让所有俘虏,不管男女,身着羊皮大衣,敞胸露怀,到金朝阿骨打庙里去行“牵羊礼”。年仅26岁的漂亮的朱皇后,实在忍受不了这样的奇耻大辱,当夜就自尽了。
金国皇帝还给宋徽宗、宋钦宗起了侮辱性的封号,称徽宗为“昏德公”,称钦宗为“重昏侯”。 这是多大的羞辱啊!
真的应了那句话:你曾经有多么的奢侈和昏庸,将来你就有多么的狼狈和不堪。
二帝被劫持到北方后,关押在了五国城。在囚禁期间,文人皇帝宋徽宗,在这不堪的生活体验中,写下了许多悔恨、哀怨,凄凉的诗句,如:
“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
也许,懦弱的文人皇帝赵佶,只能如此了,既不敢慷慨赴死,又不敢横眉冷对。赵佶,你的名字叫“软弱”,叫“败家子”。在五国城9年后的公元1135年,赵佶终于离开了人世,留在世间的只有那无尽的骂名,还有瘦金体的书法。
而和老爹一样软弱的宋钦宗,在金国苟活了30年,在公元1156年死在了金国大地上。本来他是可以回来的,但宋高宗并不愿意。于是,金国成了宋钦宗一命呜呼的地方。
有时候,软弱地活着,不如悲壮地死去。越是懦弱,越是服软,越是会成为被欺凌的对象。
(五国城)
靖康之耻,是汉民族历史上少有的大耻辱。只是,那个环境,那个体制造就出来的人,软弱是完全正常的,那么,耻辱的到来也是必然的。
曹雪芹家族被抄家时?
不抄不知道,一抄吓一跳。
抄完之后,让雍正大为失望。
曹家在江南住房13处,共483间;田地8处,共1967亩;除此之外,并没有大量的现金。
让人感到更为惊讶的是,曹家还欠朝廷302.2两白银,迟迟还不上。
不是曹家不愿意还,而是因为他们确实没有钱了。
用曹家最后一位“掌门人”曹頫的话来说:“本人确实家产已尽。”
没有办法,雍正只好为曹家“宽免”了这笔欠款。
事出反常必有妖。
曹氏三代四人担任“江宁织造”一职,这是一个富得流油的肥差,平日里,家中高朋满座、歌舞升平、锦衣玉食,为什么查抄时,没有一点儿积蓄?
甚至,连区区302.2两白银都拿不出来。
雍正下令严查,结果竟然查到了自己的皇阿玛康熙头上。
清朝有一个规定:凡皇子、皇女出生后,无论嫡庶,生下来是男孩,刚呱呱坠地时,都要交由奶妈抚养,而奶妈的挑选,要在内务府三旗,即镶黄、正黄、正白旗的包衣妇中挑选。
曹雪芹的曾祖母,也就是曹玺的妻子孙氏很幸运地被选中,当了康熙的奶妈。
就这样,曹家和康熙建立了紧密的关系。
康熙即位后,对曹玺的妻子孙氏念念不忘,不仅尊称她为“吾家老人”,还亲笔书写“萱瑞堂”三个大字赐个孙氏。
不仅如此,康熙还“爱屋及乌”,将孙氏的男人曹玺当成了自己人。
就在康熙继位的第二年,他提拔曹玺担任江宁织造,属内务府管理,品级不高,只是五品郎中,但是,身份很特殊,相当于专为皇帝驻京外办事的钦差。
表面上看,去江南赴职的曹玺是为皇室购买布匹绸缎等生活物品,实则,他还有另外一个秘密任务。
那就是充当康熙的耳目,在暗地里为康熙调查江南的吏治民情,供康熙参考。
这样的差事,怎能交给别人,只能交给自己人,才放心。
可见,康熙对曹玺的信赖程度,远远超过了明珠、索额图之流。
再说曹玺,也不是靠女人吃软饭的主儿,他办事利索,忠诚老实,在职期间,格掉了不少当地的积弊。
曹玺在江宁织造任上干了22年,最终积劳成疾,死在任上,享年65岁。
康熙闻之,伤心不已,不仅到曹府慰问曹家的家属,还派大臣前往祭奠。
碍于对曹氏的感情,康熙让曹玺的儿子曹寅继承父业,接过了江宁织造的重任。
曹寅时期,是曹氏家族最为兴旺发达的时期。
这离不开康熙的关照和支持,也离不开康熙对曹家的加倍恩宠。
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在给曹家带来兴旺的同时,康熙也为查抄曹家埋下了祸根。
康熙在位期间,以视察河工为由,先后搞了6次“下江南”,每一次都是兴师动众,劳民伤财。
康熙来到江南,总得有住宿和吃饭的地方。
他觉着曹家不错,于是,他一连4次吃住在曹家,每一次都由曹寅安排。
在当时,皇帝能大驾光临,并吃住在户家,哪怕只有1次,也是光宗耀祖的事情,何况康熙一连来了曹家4次。
这无上光荣的事情,曹家上上下下还不得毕恭毕敬地伺候着!
为了搞好接待工作,光给康熙说甜言蜜语是不行的,还要让康熙住得舒适,吃得健康,玩得开心。
可是,要搞好这些接待工作,就得舍得花钱。
单凭曹寅的俸禄,根本就不够啊。
于是,身为江宁织造的曹寅就开始挪用其他专款了,而且是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除此之外,曹寅还有一个特殊的使命,他要替皇室笼络江南文士,以消除满汉只见的隔阂。
当然,前面我们也介绍过江宁织造还负责向皇帝汇报江南的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物价等信息,这些也是随意花钱的地方。
于是,曹寅大量刊刻书籍,组织文人雅士编辑“全唐诗”,就这样,曹家整日里是高朋满座,宴饮聚会。
这些都是花钱如流水的地方。
就这样,曹家亏空了不少银两。
对于这些亏空,曹寅只凭自己的俸禄,是永远还不上的。
康熙是知道曹家亏空了不少钱,但是,他不仅不追究,还给曹寅提供找弥补的途径。
康熙四十三年,康熙下令让曹寅和他的大舅子李煦每人每次1年轮流兼管两淮盐务10年。
这是富得流油的肥差,多少人望而不得。
靠着这种方法,康熙五十四年,曹寅补亏高达24万两白银。
但是,这对高负债的亏空来说,只是毛毛雨。
其实,在康熙的额外施恩、特别关照下,曹寅和李煦只是做做样子,这两个人从来就没有认真补亏,大多是拆新补旧,因此,亏空始终存在。
康熙不追究曹寅和李煦的亏空,那是他个人的问题,并不代表身边的大臣对之放任不管。
康熙五十二年,户部尚书赵申乔参了曹寅和李煦的折子。
他向康熙奏报,曹寅和李煦历年应缴户部而拖延未缴的银两高达79万两,而且10年前还领过35万两银子买布,现在是既不见布,也不见银两。
康熙接到奏折后,既不表态,也不追究,依然对曹寅和李煦采取宽容态度。
康熙这么做,主要还是因为他对曹家怀有深厚的感情。
可是,到了雍正这一代,就不一样了。
他对曹家及其曹寅的大舅子李熙毫不客气。
康熙一死,雍正就对李熙动手了。
此时,李熙亏空45万两白银。
雍正下令查抄李家。
在李家,抄得在苏州的住房236间,在京城畅春园、房山县等处查抄房屋375间,房山的土地1701亩,奴仆82人,加上衣服、器物共折银15万两。
查抄后,雍正下令将李家财物估价,抵账欠银,并将李家的房屋赏给了年羹尧。
至于李熙,雍正先是将他判为死罪,后又改为流放,最终,李熙死在了关外。
至于曹寅,已在康熙年间病逝,那时雍正还没有继位,自然不会查到他了。
曹寅虽然去世,但是,他的家人仍在。
康熙为保全曹家在江南的财产,特意让曹寅的儿子曹颙接任江宁织造,并让曹颙补齐他爹生前的亏空。
奇怪的是,一年后,曹颙竟然向康熙禀奏自己还上了23万银两的亏空。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刚刚上任的曹颙哪有这等本事?
不过,康熙居然相信了。
他对曹颙深信不疑。
也就是康熙又想起了孙氏的恩情,所以,曹家的这笔亏空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还清了。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两年后,曹颙就病逝了。
曹颙是曹寅唯一的儿子,他的病逝,代表着曹寅一脉就此断绝。
康熙知道这个情况后,甚为感慨,他伤心地说:“曹颙是我看着长大的,他是个文武全才,我对他抱有很大希望。”
曹寅这一脉虽然就此断绝了,但是,康熙仍然对曹家一如既往地关心。
他经过深思熟虑地思考,亲自挑选曹寅之弟曹宣第四子曹頫过继到曹寅支下,接任江宁织造的职务,延续曹寅这一支的血脉。
可以说,康熙对曹家是真的超级好,多次宽恕他们。
但是,到了雍正时期,情况就大不相同了,雍正对曹家的态度远没有康熙那么亲近。
康熙晚年,由于他管理疏散,官场风纪逐渐出现腐败现象,国库中的白银大量流失,雍正上台后,开始雷厉风行地整顿吏治、治理财政。
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清查钱粮,追补亏空,惩办贪官污吏。
在这种情况下,曹家也未能幸免。
在康熙年间,曹寅欠下的“亏空案”逐渐浮出了水面。
同时,又查出曹家的“新主”曹頫也欠下了亏空案,而且,曹頫在为雍正等皇室成员购买锦罗绸缎时,偷工减料,这让雍正大为不满。
不过,雍正也顾及到自己老爹的面子,毕竟,曹寅亏空案与自己老爹有着很大的关系,再加上,孙氏养育康熙的情谊,雍正并没有立即对曹頫采取措施。
而是,让曹頫分三年补上亏空。
可是,此时的曹頫也是深陷债务危机,如今新账旧账一起算,让他压力倍增。
雍正五年,雍正下令由曹頫负责督运苏州织造购买的段匹。
此时,恰巧三年时限已到,曹家依然没有能力填补亏空。
于是,曹頫动起了歪心思。
在督运段匹的过程中,他在山东长清县等地勒索费用,骚扰驿站,结果可想而知,招致雍正龙颜大怒。
雍正对他忍无可忍,立即下令抄查了曹頫的家产。
但是,碍于康熙的面子,雍正并没有像对待李熙那样对待曹頫,他给曹頫留下一条生路,将曹頫及其家人从南京调进了北京。
同时,考虑到曹頫及其家人也要生活,雍正额外施恩,赏给曹頫17间房屋,还特意拨了3对半仆人。
就这样,曹家丧失了在江南经营了60多年的基业,家族命运彻底改变了。
再后来,曹頫也就从历史舞台上失踪了,是死是活,我们不得而知。
只知道他有一个侄子叫曹雪芹,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曹雪芹是他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