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沙概念股,你听到最励志一句话或一件事是什么?
我听到的最励志的一句话,累吗,累,累就对了,舒服是留给死人的。这句话听起来虽然不能让人激昂澎湃,但是他却切切实实的反应了当今人们的真实生活状态,也许你会说你看人家大老板整天坐在办公室,打打电话抽抽烟,钱就进口袋了,那你有没有看到他成功以前的生活,在成功之前他肯定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他整夜睡不着觉的时候你知道么,为了拿到一个订单陪客人喝酒到半夜,烂醉如泥回到家的时候你知道么,人常说成功是给有准备的人的,任何人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今天的辛苦是为了明天的幸福,为了以后的好生活,累吗,累就对了!
你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哪里?
我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北极点和南极。2014年6月19日去北极点时,从成都飞到北京转机到芬兰的赫尔辛基、六月二十日当地时间下午三点左右我们冒雨乘大巴从俄罗斯莫尔曼斯克机场到了军港,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检查、并被告诫不能拍照、终于登上了当时马力最大的具有两人核反应堆的核动力破冰船🚢〈胜利五十年号〉。
即将登船去北极点非常开心
看到了北冰洋的霸主一一北极熊
在北极点打坐、放空大脑、到底是否找到了北?!
到了北极90度留影记下瞬间
从直升机上航拍破冰船
破冰船上的直升机
破𣲙船船眩
破冰船的船头
到了船上按排就绪,听了说明会、领取防寒服及靴子,倒在床上似在摇篮的晃动中进入了梦乡,一觉醒来己是八个小时之后了,船在波涛汹涌中前行,听广播讲用船上时间,原来是因为极昼没有日夜之分。船上生活并不枯燥,探险队员各怀绝技,历史、地理、动物、生物等专家讲座一个接一个,凭兴趣选听。上面图片是船头、船舷、船尾及在直升机上航拍的破冰前行的破冰船。第三张是到达极点后我独自静静的在雪地中打坐,此时满脑空灵,在这找不到北的地方,愚顽的我可否找到自己???🙏🙏🙏
2012年9月从成都转机到北京、转法国里昂、转机到阿根廷的里约热内卢、转智利的圣地亚哥、又转到南北美的最南端小城乌斯怀亚。从乌斯怀亚登上了美国的CANTARCTICA游轮,穿过了魔鬼带一一德雷克海峡,到南极和可爱的企鹅来场约会。
到南极情不自禁展现鲜艳的国旗
企鹅的王国旁若无人
憨态可掬的企鹅萌萌的各具神态
在这里看到这些可爱的生灵,所有的超长待机飞行和舟船劳顿一扫而光,再远的距离此时都被喜悦消融!累并快乐着!!!😊😊😊
有没有性价比高的景点?
我觉得性价比高的景区就数江西省庐山市秀峰景区了,理由如下:
(1)交通便利,往来一趟,“盘缠”不用花费很多。
(2)门票便宜,相比同品质景区,这个价绝对是“物超所值”。
(3)可游览性强,龙潭、李白塑像、摩崖石刻、庐山第一亭漱玉亭、双剑峰、“飞流直下三千尺”李白望庐山瀑布等等,景区内著名景点多,景色迷人,文化底蕴深厚,很值得一游的地方。
只要你游过之后,一定会有“不虚此行”之感受。
沿海城市最具发展潜力的是哪个?
山东的东营这个城市大家怎么看?环渤海湾大圈原油等大宗国际商品集散港,朝、韩、日、俄、美、加……国际航运入港,铁路+公路+航空辐射内陆最佳咽喉枢纽…
你觉得海南怎么样?
▲ 某机智小编(摄影小白)多年前拍的海南 图/小橙
每到冬天,我常常会想念海南的阳光。一到夏天,我就会想念海南的清补凉。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初到海南时,感觉像是开启了新世界:
当地玩耍的孩子们“扑通”一声跳进海里,好像天生自带游泳技能般畅游无阻。我目瞪口呆地站在海边看着,发自心底地重复着来自一只旱鸭子的羡慕。
一年四季树叶不怎么落,冬天也不下雪。夏季炙热的大太阳烤着大地,感觉带上肉蛋蔬菜就可以BBQ。在没有开空调的屋子里,凉席应该改名叫“热炕”,躺在上面的你撒一把调料就是铁板烧。
你说你不喜欢大太阳,你说你害怕紫外线,好的,下一个星期暴雨。仰天大笑出门去,打伞也被淋成落汤鸡,不如倚楼听风雨,做一个霉霉的你。
海南的天气你别猜,猜来猜去你也不明白。就像你的爱:蓝天白云,晴空万里,突然暴风雨。
最心疼的还是门前的那几棵小树苗,刚种上没多久,台风来了,它们被连根拔起。台风过后,重新种上。过了段时间,台风又来了,它们弱小可怜又无助,只能再次随风飞舞。
复种复拔,种种拔拔无穷尽也,不知道我可怜的小树苗呀,什么时候能长大。也因此对于海南那些茁壮成长的参天大树敬佩不已。
也许是因为气候太好,生活太滋润了吧,这里的小强和老鼠都无比大只,壮硕到让人浑身一颤。跟蚊子的战斗也难以占上风,只能喷着花露水,掐着小十字儿,心里默念着:惹不起惹不起。
溜了溜了~
可我还是喜欢海南。因为这里有清新的空气,温润的海风,一排排的椰子树,还有各种好吃的食物。
海鲜自是不必说了,鲜香可口,种类繁多,如果想要面朝大海、畅“吃”一番,还需要提前好好做做功课。
作为一个喜欢吃水果的人,来到这里更是高兴坏了,应有尽有,好吃不贵。卖水果的大姐哟呵着:
“小妹呀,要西瓜啵?”
“这一个太大了,一个人吃不完,没关系,阿姨给你切一块”
“吃梨子不喜欢吃皮,没关系,阿姨给你削好。”
阿姨手中的大大的削皮刀却用得格外灵巧:西瓜木瓜哈密瓜,你想要的我都能削,柚子火龙果菠萝蜜,没有什么皮我不能剥。
取饮椰汁则更是必备技能了:水果摊老板麻利地操起大刀劈开一层厚厚的果壳。从横切面上看,果壳外围绿色部分最薄,为外果皮,往内是纤维质的中果皮,俗称椰棕,最厚。用力剥下中外果皮,便露出带有三个洞、干燥坚硬的内果皮。
▲ 椰子果壳横切面和内果皮图 图/《嗑:做一只会吃的松鼠》
“鸡蛋果要不要?”
“雪莲果来一个?”
“菠萝加点辣椒盐不?”
“门口的莲雾沉沉地压着枝,该摘了。”
“今天天晚了,三块五毛,剩下这些香蕉都给你。”
反正就是:“黑的白的红的黄的,紫的绿的蓝的灰的,你的我的他的她的,大的小的圆的扁的,好的坏的美的丑的,新的旧的各种款式各种花色任你选择”。(不小心唱出来了)
当然还有一些,初次听来我觉得匪夷所思的食物。海南粉、椰子饭我可以理解,陵水酸粉、临高乳猪、文昌鸡、东山羊我也听过,五指山野菜我也接受。
可是,鸡屎藤...是什么?听起来不怎么有食欲的样子......糟粕醋听到你们叫它这个名字会开心么?老爸茶是只有爸爸才可以煮的茶吗,就像“爷爷泡的茶,有一种味道叫做家”?
“椰子”,可以说是大自然给予的礼物,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不管在农村还是城市,路边都可见一排排的椰子树,绿油油的叶子,硕大的果实。
大街小巷里,常能见到叫卖新鲜椰子的商店或摊贩。这些椰子大都从树上采摘下来不久,饱满、光滑、青绿泛黄。烈日炎炎,口干舌燥,这时来一个椰子,喝上几口鲜甜清爽的椰汁,幸福指数简直和当地温度一样要爆表了。
而椰子的“周边产品”也是炙手可热,椰子饭、椰子鸡、椰子冻、椰子糕......想带点特产回家还有椰子糖、椰子粉、椰子酒......然而带不走的,是清补凉。
▲ 清补凉 图/网络
海南民间特色甜品种类丰富而又各具特色,是展现地方小吃最生动也是最直接的。甜品中又尤以糖水类最为风靡,上面提到的清补凉、鸡屎藤都是当地特色甜品。鸡屎藤,尝一口需要勇气,但可能会带给你惊喜。而清补凉一旦邂逅,或许就再难相忘。
据说,早在上世纪20年代,海南就有清补凉,当时三五个铜板就可买到一碗。广东、广西等南方省市都有清补凉,但与海南清补凉单在原料上就有很大不同。
海南的清补凉,原料少则十几种,多则二十几种。比如说:红豆!大红豆!芋头!不好意思跑偏了,重来一遍:比如说常见的有花生、红豆、绿豆、通心粉、新鲜椰肉、红枣、西瓜、菠萝、鹌鹑蛋、葡萄干、凉粉、珍珠、薏米、芋头等。
摊主把这些煮好的原料在摊前一字排开,任君选择,喜欢哪个加哪个,不喜欢吃的可以选择不要,选择困难症一下子就治好。
制作也同样不马虎。有文写道:“要将红枣、绿豆、薏米、芋头、西瓜、鹌鹑蛋等分开煮熟,像绿豆、薏米、芋头等还要用糖水来煮,这样煮出的绿豆、薏米、芋头等本身就已经自带甜味了,如果要等到最后才用糖水来调和,显然就太迟了。
绿豆解暑、西米营养丰富、西瓜美白、新鲜椰肉和菠萝是海南特色水果、葡萄干是北方特色食品,通心粉是西式食品,原料千变万化,甜的、酸的、南方的、北方的、甚至国外的,有如魔术般完美组合。
这些原料又经不同的糖水调制,就是不同的清补凉。最普通的是糖水清补凉,过去由于海南民间认为吃椰子容易胀气,当时的清补凉就用制作好的普通糖水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是一碗糖水清补凉。”
图/《嗑:做一只会吃的松鼠》
“现在最受欢迎的是椰子水清补凉和椰奶清补凉。其中椰子水清补凉就是用冰镇过的新鲜椰子水来组合原料,透明的椰子水中,绿的豆、红的瓜、白的鹌鹑蛋……单从颜色上就让人浮想联翩了。待喝上一口,椰子水的清甜伴着绿豆、西瓜、薏米的味道,又是别样滋味。
椰奶清补凉则是用椰子肉制作出来的椰奶来调和各种原料。各种颜色的原料浸润在乳白色的椰奶中,让人顿时心生爱怜。喝上一口,满嘴椰香,就连那些看似普通的原料,也变得不普通起来。”
有记载说:“公元1097年,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流放海南期间,品尝过当地百姓制作的椰奶清补凉后极为称叹,当场盛赞:‘椰树之上采琼浆,捧来一碗白玉香。’此后,苏东坡在琼期间每日必食一碗,堪称东坡最爱。”
我太理解东坡的心情了!文气才华离东坡太远,大概“爱椰奶清补凉”这件事上是我离东坡最近的一次。营养丰富的红枣 、通心粉 、鹌鹑蛋等多种材料,红的黄的绿的,在一碗奶白色的鲜榨椰奶中漂浮,口感特别温润,甜而不腻。
作为这样一种民间特色食品,价格也很平民。因为可以吃饱,又易于消化,在海南,清补凉往往作为宵夜出现在街上,比起其他宵夜的多油多盐、暴饮暴食来得健康得多。
所以在北京的日子里,我也一直对这“白玉香”念念不忘,以至于很认真地想了想:怎么才能在北京开一个清补凉店呢?花生、红豆、绿豆、通心粉、芋头......这些都好说,可这新鲜的椰汁椰奶是个问题。严肃地思索良久,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要不,试试种棵椰子树?,吃货的人生无所畏惧,梦想还是要有的,不然怎么破灭呢。
那我们首先得了解一下椰子的“前世今生”和“生活习性”。
图/《嗑:做一只会吃的松鼠》
西晋文学家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状》一书,是世界现存最早的区系植物志。书中提及一事:
林邑王曾与越王有怨,于是派遣侠客刺杀越王,得手后将越王的首级悬挂在树上,没想到越王的首级竟化成了一颗果子。林邑王命人剖开这果子,喝掉里面的汁液,并把果壳当杯子 用来饮酒。据说遇刺时,越王是喝了酒的,所以他的头颅化成的果子其浆如酒般香醇。从此,南人纷纷效仿林邑王,饮用这种果子的浆汁,并用壳来盛放食物,而“越王头”也成了椰子的一个中文别名。
这就是关于椰子来历最“血腥”的传说。这个传说的真假讨论暂且搁下,但这个故事却是十分生动、准确地刻画了椰子的关键特征、主要用途和分布区域:
身为乔木,椰壳似颅骨,一侧犹如人面,内含甘甜如酒之浆液,既可饮食又可作器皿,遍布南方,广受喜爱。
而认真追溯一下,椰子的拉丁学名叫“Cocos nucifera”,直译为“可可坚果”,所以《台湾木本植物志》称其为“可可椰子”。但此“可可”非彼“可可”,椰子和用作巧克力主料的可可(Theobroma cacao)毫无关系,二者之间唯一的关联不过是其英文读音相近罢了。
椰子的英文名为“Coconut”,源于16世纪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词汇“Coco”,意指“头”或“脑壳”。抛开食用价值不说,椰子最令人称奇的莫过于它形似人脑的古怪内壳——椰壳(内果皮)近基部有三个凹陷的萌发孔,极像一个米色的人类颅骨,或是一张搞笑的猴脸。
椰子也被称作“印度坚果”,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早在1280年游历苏门答腊岛时就使用了这个源自阿拉伯语的名词。现存已知最早记录椰子树的文献是在公元545年,我国早在西汉时期便已出现记载椰子的文献,《上林赋》名其为“胥邪”,《史记》称之为 “胥余”,《南都赋》称之为“楈枒”,等等。
图/《嗑:做一只会吃的松鼠》
椰子虽有千般好,但还真不是在哪儿都能生长的,椰子树是典型的热带树木,喜欢高温、多雨、潮湿、温差小、阳光充足的低海拔生长环境,偏爱沙质的海岸冲积土和河岸冲积土,也能忍受高盐土壤。
气候干燥的地区,如地中海东南部和澳大利亚,若无频繁灌溉,椰子树将难以存活,即使那里的温度和光强足够高。但像巴基斯坦这种长期温暖、湿润的地方,尽管年均降水量只有250毫米,但仍能觅见椰子树的踪影。我国福建、广东、云南、海南及台湾等省均有椰子树的分布。
现代园艺培育出了许多极具商业价值的椰子品种,大致可分为“高个儿系”“侏儒系”和介于两者之间的“杂交系”。高个儿系和侏儒系拥有截然不同的遗传基础,前者经过异型远交,保持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据说侏儒系便是从高个儿系中选育出来的,后者充分体现了人工选择的倾向,更具观赏性,也能更快萌芽和结实。
目前世界上有80多个国家开展椰子种植产业,以赤道和南北回归线的沿海地区为主,每年总共生产6100万吨果实,为世界各地的吃货们做出了重要贡献。
看来,为着这一口香甜的椰汁,而惦记着要在家里面种棵大树是不现实也没必要的了。嗯,说得好像你买得起地来种一样(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