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之心的活力根须,老了的泰迪如何照顾才正确?
对于很多狗狗主人来说,最不想面对的一个事实就是狗狗比人类老去的速度要快很多,很多人小时候第一次感受到“死亡”这个概念,就是家里陪伴自己多年的狗狗去世了。而年老的狗狗和青壮狗狗、幼犬可是有着不小的区别,那么这次就借着这个泰迪(贵宾犬)的问题,一并解答一下关于老年狗狗的疑惑吧。
【一】泰迪几岁开始步入晚年?一般来讲,当一只狗狗的生命度过70%以上的时候,基本上就可以看做它们进入老年、晚年状态了。而一般情况下像泰迪这样的小型犬,理想状态下它们的寿命大约有12到16年左右,所以基本上8岁以上的狗就可以看做是进入晚年状态了。而大型犬的寿命普遍比小型犬要短一些,基本上很多大型犬在5、6岁左右就开始进去晚年状态了。(注意:理想状态的寿命受很多因素影响,所以只是一个参考,比如我们人类的理想状态寿命有120岁,但是真能达到的寥寥无几。)
狗狗衰老进程与主人的饲养方式也息息相关,其实人也是如此嘛,长期精神抑郁、过度劳累、营养不够也容易老得快。而狗虽然被人饲养之后不用担心天敌,也不用自己狩猎,但是自由和生活方式完全由主人主导。所以如果主人不懂饲养,那么狗狗可能就不只是过早衰老了,夭折的情况也都比比皆是,后面我们会分享一些正确饲养、避免狗狗早衰、早夭的内容。
【二】狗狗进入老年期会有什么明显的变化?①外观变化:
狗狗在进入老年期之后,它们的食欲和消化吸收会变差,对于食物当中的营养利用不充分。所以部分犬种最直观的变化就是狗狗毛色变浅、毛质变粗糙,比如最常见的金毛猎犬,它们在进入老年期之后普遍会出现面部毛发明显发白的情况。而其他犬种也会出现狗狗毛发比以前干枯、失去光泽的现象。
②疾病多发:
老年的狗狗身体机能全面衰退、各种代谢功能降低、免疫力下降,所以出现各种疾病的概率非常高。比较常见的就是心脏病、白内障、慢性肾炎等等机能衰退或者累积性出现的疾病。我们以往饲养的土狗不是不会生病,而是它们的生存条件导致就算是有些疾病出现了,主人也不会察觉。
更值得一提的是牙齿问题,据保守估计,在5岁年龄以上的狗狗当中,有80%左右存在不同程度的牙齿以及牙周疾病。相信凡是出现过牙髓炎、牙周炎的朋友,应该能够体会到被牙疼折磨的痛苦。
③行动力降低:
狗狗进入老年之后,它们的骨骼开始老化,对于钙的吸收利用也会变差,再加上有些品种的狗狗天生就遗传了一些骨骼问题,或者是后天饲养环境太差太狭小导致骨骼发育不好,这诸多原因叠加,就会让很多进入老年期的狗狗步履蹒跚。
④不爱理主人:
老年的狗狗由于诸多病痛加身,比如骨骼问题、过于肥胖、关节疾病等等原因,会导致它们越发的不喜欢移动。而且也有一些狗狗会出现听力下降、视力下降的情况,所以它们对于主人的呼唤越来越难以回应。
【三】如何正确照顾进入老年期的狗狗⑴少食多餐:
老年狗的消化能力已经大不如前,很多可能还会有一些肠胃疾病,所以它们很难像小时候那样一次吃得非常多,还很快就消化吸收掉。所以对待已经年老的狗狗,最好可以一天当中多次喂食,避免肠胃负担,也能及时提供足够的营养。
⑵减少狗狗的外出时间:
年老的狗狗运动需求开始降低,甚至有些情况严重的时候,外出运动反倒是成为了它们的负担。所以对于一些已经显现出老态的狗狗,偶尔在室外开阔的地方转转就好了,最基本的运动量能保证就足够,千万不要牵着它们长途跋涉了。
⑶检查身体:
狗狗老了之后更容易生病,所以主人在每天梳毛的时候要稍微检查一下它的身体,看看皮肤有没有病变、体表有没有不正常的凸起、骨骼形态有没有异常等等。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好是每隔一段时间去比较全面的检查一下身体,疾病都是早发现早治疗比较好的。
⑷有更多的耐心:
几乎所有动物变老之后都会越发脆弱,需要额外的关系和照顾,在这一点上几乎是通用的。
【四】哪些事项可以避免狗狗过早衰老、避免早夭?⑴给狗狗注射疫苗:
这是避免狗狗过早夭折最基础的一项,犬瘟、细小、脑炎等疾病是导致狗狗死亡最常见的原因。而狂犬疫苗更是关系的狗狗和主人的共同健康,其普及程度影响着整个狗狗族群的安危。
⑵给狗吃正确的食物:
狗粮虽然是一种比较偷懒的选择,但是正规的、口碑好的狗粮产品,肯定比随手喂食或者狗狗自己到处捡食要强。有一些已经出现比较明显疾病状态的老年狗狗,最好还是按照兽医的吩咐喂食,比如一些还算靠谱的老年狗配方粮。
⑶不要教狗狗直立行走、罚站:
狗的身体结构就不适合长时间保持直立姿态,而有些泰迪会因为直立行走受到主人的夸奖和鼓励,这样的错误方式会让它们主动选择站立行走。但保持直立姿态或者行走,会对狗的后肢和脊柱造成非常大的压力,可能会带来关节脱位、后退畸形甚至是瘫痪的风险。而且在保持直立的时候,狗的头部就要一直用一个它们不适合的角度仰着,这会压迫狗狗的脑部,增加受伤、猝死的几率。
⑷训练狗狗拒食:
从小让狗狗养成听命令进食、拒绝非主人喂食的习惯,这样可以避免狗狗在外面捡食一些有害的东西,降低狗狗意外中毒或者被食物诱惑丢失的可能。
⑸定期洗澡清洁和驱虫:
动物在被人为正确的饲养之后,它们的寿命都会比野生状态下更长久一些。除了食物充足、避开天敌之外,拥有更卫生健康的生存环境也是关键因素之一。就以狗狗来说,定期的清洁和驱虫可以避免大部分的寄生虫和病菌,这无疑会让它们有更好的健康状况。但是洗澡和驱虫也不必太勤,一般狗狗洗澡最频繁也不要超过1周1次,基本上1个月2到3次就已经算是比较多了。而驱虫就需要根据平时遛狗的场所和习惯来调节时间,基本上驱虫药也都会附有具体的使用时间。
⑹使用洁牙用品:
狗的牙齿健康一直以来都是被忽略的,事实上牙齿对于动物的寿命有着很大的影响。比如呆萌可爱的考拉,它们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吃桉树叶中毒从树上掉下去摔死,以及牙齿过度磨损无法进食而饿死。而狗跟人在一起生活之后,它们很多已经没办法像近亲的狼那样,靠啃食猎物的骨头和肉来摩擦牙齿了,所以家养狗狗的牙齿状况更为堪忧,需要有效的清洁。
长期专注于解答各种宠物问题,分享相关知识和有趣的宠物内容,恳请关注、点赞、转发、评论支持一下哦!久红兰花介绍?
久红兰产自贵州省,兴义县,2007年4月29日登录。此花色艳,为深玫瑰红、肉质瓣、杆高、开品大方、花期长、花浓香、性状稳定,贵州兴义县原生种下山紫草红花红素(春兰):
一、花:肉质荷形瓣,唇瓣全红素,脉纹明显,全花色泽鲜亮呈深玫瑰红。圆舌平肩,中宫饱满,花守好。
二、叶:成苗叶质厚且色深,呈墨绿色,幼苗深紫、色重,叶数较少,正常三至四片,有时仅两片。带状软垂弹性好。
三、根:散包角假鳞茎大带水节,纯春兰细根。 王者香红素草屋向中国兰花协会提呈三年开品照正式登录,依据此品种色泽艳丽且长久保持不褪的特性,故为其冠名“久红”。
大家知道有哪些有趣的网名?
大家好,我是@来自水泊不是梁山 ,前面已经有很多朋友问过我,“来自水泊不是梁山”,是个什么意思,在此借助这位条友的问题介绍下自己。
我来头条也有两三年了,认识的朋友不多也不少。自觉文字功底一般,鲜有爆文热点,很感谢一直关注我的朋友,在此说声谢谢。
当初取名的时候,也挺纠结,好的名字如同一张英俊潇洒的脸,可以得到更多的关注。可惜,本人貌不出众,才无半斗,更没有蹭热点、套流行的吹拉弹唱舞的技巧。思来想去,算了就借用我的地域名吧——“来自水泊不是梁山”。
说起“来自水泊不是梁山”这个网名,那还得追溯到十几年前在单位论坛上的一次“华山论剑”,关于施耐庵写《水浒传》经过的争论。
提到梁山,是个中国人都会想起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根据有关资料的考证,梁山是山东的,水泊则未必。
梁山聚义的英雄故事,历史上确有其事,但是一百单八将,据考证是不存在的。宋江、晁盖等多数是施耐庵老先生杜撰出来的。施老师天马行空的思维,让我们看到一幅波澜壮阔的英雄传。不过,梁山结义在当时的影响可谓小之又小,与江南的方腊集团是不可比拟的。在此多说,显得有些啰嗦了,还是回归正题吧。
为什么我坚持水泊不在山东,而是江苏的泰州,也就是我的老家呢。
首先我们考量施耐庵的生活经历以及写书,到最后成书的过程。元末明初,施耐庵为了躲避战乱,由苏州投奔兴化的好友。兴化就是如今泰州置下的县级市。泰州地区有一个很显著的地貌特征,“七分水,三分地”,真正意义上的“水网纵横,鱼米之乡”。当初的兴化水面上遍布芦苇,所以那里的渔业资源丰富。水浒传里阮小二,一支竹篙,一叶扁舟,放歌湖面的景象,在兴化老百姓眼里,都是平常生活。
相传,施耐庵为躲避战乱来到兴化之后,闲赋时间就是看看书,或是荡舟芦苇丛中品酒看夕阳。当然施老师也不是完全无事可做,带带学生,讲讲课,也是谋生的手段。其中有一个学生也是四大名著之一的作者,就是《三国演义》的罗贯中。
施耐庵写水浒传,包括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并非是从头至尾的创作,很多故事来自史料,更多的来自民间杂耍,比如戏曲、以及类似评书类的(评书被定义的时间比较晚,相声更晚)。梁山聚义这事,确实有。但是规模和文中所谓的一百单八将,未必如施老师笔下如此传神。比如,如今江苏无锡有一则“武松打虎”的典故。传说,武松所打的虎,可能只是施老师闲赋时看到的一只打盹的大花猫。这件事说明什么呢,说明施耐庵老师的写作水平那真是“神来之笔”,为了刻画武松的英勇,那就把猫化作“虎”呗。取材抽象夸大,又不失实际,大有“乾坤大挪移”的招数。
施耐庵在写水浒传的时候,战乱四起,民不聊生。唯有兴化的芦苇荡,风雨飘摇皆寂寞,浪打船头独我思。风雨之后,湖面风平浪静,晚霞西沉,芦苇轻摇,渔歌唱晚。这不正是梁山众将士“替天行道”之后,宁静祥和的水泊吗?
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此情此景,让施老师流连忘返,神思傲游,也就奠定了他笔下那幅波澜壮阔的水泊景象。
如今,兴化城下,依然有施耐庵的故居遗址。一代文学巨匠,虽已作古,但他那笔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忠义两全”、“替天行道”的豪侠气概,留给世人经久不衰的回忆和畅想。
好了,我就是“来自水泊不是梁山”,水泊是泰州的水泊,我是泰州土生土长的人。欢迎,四月来江苏泰州,坐龙舟看垛田。
千亩黄花香满天,万条白水润人间。不知凤城云和月,独有施公水浒传。
扎哈罗娃硬核回怼不输普京?
面对美国武力挑衅,扎哈罗姓强硬不输其总统,她那来勇气呢?
对于题主这个问题,还是让我们来先看扎哈罗娃人。1975年12月,扎哈罗娃出生于一个俄罗斯外交家家庭,她童年时代跟随父母在中国生活,学会了一口的中文,1998年年轻漂亮的她毕业于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东方系“和“新闻学”专业毕业。随后在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实习,2003年在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完成副博士论文答辩。2015年10月出任俄罗斯外交部历史上首位女新闻发言人。
扎哈罗娃虽然说人到中年,但端庄成熟的面容不逊当年。被网友们誉为俄罗斯对方西方世界的有力武器。她为人亲和,说话富于感染力,善于抓住问题的要点,回答犀利准确,代表国家发出了最强音。在全世界拥有广泛的粉丝。可以说是各国新闻发言人中表现最突出的一位。至于问到她说话的底气来自那里?从她己经走过的45年的历程来看,其良好的家庭教肓,父母及老师们从小灌输的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无疑都深深的烙印在那扎哈罗娃的脑海里行动中,凭借个人胆识和魅力在众人中脱颖而出,担任国家的名片一外交部的新闻发言人这一职位。而从她这5年的履职情况来看,扎哈罗娃无疑是称职的,而且十分称职,展示了战斗民族,不屈国家的刚柔相结合的特性来。如果说俄罗斯当今影响世界的第1位是总统普京的话,那么第2位就属于当之无愧的扎哈罗娃了。
史官们是怎么知道历史上的绝密事件的?
真正的绝密事件,无非就是起居注或者野史。
起居注乃是史官天天跟在帝王屁股后面观察记录的,是真的有发言权的,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记载起居注的也是臣子,多多少少都要给皇帝一些面子,一些在后人看来“惊天动地”的绝密大事件,那往往都是在野史上面才有所记载。
而野史,历来不被官方所承认,即便是有着很高的可信度,甚至就是真正的事实,但没有被官方史料记载其中,统统视为野史。
所以古代的官方史料,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客观事实,但肯定代表着绝对一致的主观共识,说句简单点的话:只有统治者认同的历史,那才是正史,所以这也是我国古代的“传史精神”。
“帝王起居注”正如其名,一个帝王的起居都被记载其中,若是追溯记录起居生活的历史,能追溯到春秋时期的晋国以及楚国。
晋国和楚国都有一个共同点特点,曾经强大过,强大到君王希望能把自己的具体历史记载下来,传给后人学习效仿,因为当时能看书的只有权贵,甚至“权贵”这个概念都是有着严谨范围的,可能晋国和楚国君主就只想传给自己的子孙看、所以这就是典型的“绝密事件”。
父祖以“帝王术”传承,子孙亦成帝王,这是很好的愿景。
而记载这些历史的,分别是“左史”和“右史”。
左、右史都算是史官,但不是记录朝廷大事的史官,他们都只是帝王的“私人史官”,在《礼记》中就曾提到:左史记动,右史记言,这也就说明了帝王的言行举止、一举一动都被左右史看在眼里,比如历史上的君王做出那些很著名的事,都可以视为左史记载的,而他们的名言,都是右史记载的。
能担任左右史的人物,向来也不会是小人物,比如在楚国楚灵王时期,楚国就有一名被誉为“楚国之宝”的官员倚相,他的职位就是左史。
倚相在那个时代是楚国才学最为渊博的人,他读过《三坟》、《五典》等鲜有文人能读懂的书,所以倚相有一个最让楚国君王青睐的能力:
说话好听,写书好看。
比如要说一个人不好,直接说出来的话,那就显得不好听,但伴以历史事件的暗示,那么就会显得委婉一些,同理,如果要说一个人很好,直接说出来那也是不够好的,所以我们讲君王的开明,往往会将他们比拟“尧舜”,整句话没有好字,但却拔升了人物的高度。
一般情况来说,左史的地位要比右史高,因为担任左史的人,通常都是善于谏言的大臣,他们经常跟在皇帝左右,一来记录帝王的动态,二来也适当给帝王谏言。
左右史也被后世人称为“太、内史”,这与朝廷的传统史官有着很大的不同。
到了汉代,这是一个“史料精神”崛起的时代,鉴于前代历史的匮乏,朝廷一代代在不停地改革史官制度,真正有所蜕变的,乃是汉武帝一朝,因为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两个标志性事件宣告古代史料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一、司马迁创造出《史记》,开辟新的史书形式。
二、记载汉武帝日常生活的《禁中起居注》开始纂写,这是封建帝王起居注的最早范本。
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载了很多“绝密”事件,譬如秦始皇的“陨石事件”、“密信事件”、“洞庭湖起浪事件”等等,这些事件都是当代人鲜为知晓的,可到了司马迁这里,他还能复述下来,所以司马迁的地位很高,他在史学界也被称为“太史公”,时隔那么多年的事情还被司马迁找出来,这就是极大的功绩。
可问题来了,司马迁写的《史记》,他是根据哪些史料得来的消息,这个问题是很大的问题,因此也有人在质疑司马迁写的《史记》,有极高的“杜撰性”。
譬如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司马迁就记载了一段尧和放齐的对话:
尧曰:“谁可顺此事?”放齐曰:“嗣子丹朱开明。”尧曰:“吁!顽凶,不用”。
在司马迁的笔下,尧和臣子以一种“汉代人”的语气来交谈,事实上,这本就不属于第一手史料,甚至连第二手史料都不算,因为在五帝时期,尧并不可能这么说话,所以这就代表着,“对话是司马迁”自己模拟加上的。
如此一来,这段史料的“客观性”还剩多少。
这就好比如今有人以自己的话生动有趣地复述了一段聱牙佶屈的历史,这种表达方式必然是更适合我们现代人去了解历史,可问题是,这种“读史方式”并不能代替正史的内容,复述只能被视为“杜撰”的过程,并非是原始史料。
所以在学术性上来讲,《史记》天然有着它的不足之处,那就是有作者的主观性存在,所以自《史记》以后,各代朝廷的正史,都以“原始史料”为行业标准。
比如在晋代,皇帝翻看汉代的历史,上面所写的皇帝语录,这就有很高的真实性,因为汉代有专门的史官来编撰帝王的起居注,这些话不是后人杜撰的,乃是真真实实放在汉代书库里的原话,这就保证了史料的正统性。
起居注这一种“史料方式”的习惯养成,对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延续和传承是有着极大积极作用的,中华民族何以对过去的历史有着清晰的了解,就是基于这种精神,所以历朝历代的起居注史官地位都很高,皇帝对这些史官也从来不敢过分对待,大部分皇帝都还是尊重史官这个职业的。
即便是以鲜卑人为主的北魏政权,都依然没有丢掉这个优良的传统,要知道,与汉代一同发展的匈奴,他们本身就是没有记载历史的习惯,所以关于汉代的匈奴,关于他们的历史大多数都只能在《汉书》中看到,说白了,就是中原王朝顺便帮他们记载一下。
所以对于游牧民族而言,史料的缺乏、历史精神的忽视让他们的文化处在一种矇昧的阶段,为了弥补这种缺失,他们便更注重史官的设置,所以北魏时期,关于记载帝王起居注以及历史的史官就有好几个,譬如有管理所有史官的“起居令史”,又有审核以及矫正的“修起居注”,更有连睡觉吃饭都跟着皇帝的“监起居注”。
试想一下,一个皇帝睡觉都有人在旁边看着,这种效果和如今的“监控摄像头”又有多大的区别,或许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是主观输出的观察者,监控是客观输出的观察者,但只要不涉及太复杂的政治、道德问题,史官一样会把真实的情况写出来,基本上还是能够相信的。
这也是很多我们在后世学习中所看到的一些“帝王密辛”的来源,史官们也根本不用猜测、杜撰,他们就是第一现场目击者,是最有发言权的见证者。
在历史文化中,历代的史官都是“精神伙伴”。
比如汉代的司马迁、班固等人,与西晋时的陈寿、宋代的欧阳修、司马光等等各种史官,他们有着他们独特的“跨时空沟通”方式。
一本史由前朝史官写出来,到了本朝的史官手上,他该如何删减是有着一定规律的,删减不代表抹去事实,而是选择具有深刻意义的事件用以阐述道理,同样的,本朝史官对本朝皇帝历史的记载也大多是同样的规律。
所以史官是一批很特殊的人,他们有着他们的方式了解过去的历史,复述过去的历史,在常人眼中,他们似乎是无所不知,这就是历代史官独特的魅力所在。
说完了正史起居注,那么再说说野史的作用。
野史,其存在的意义并非像名字一样“不靠谱”,野不代表不靠谱,大致可以理解为“非官方”的意思,所谓的野,并非是野性、野蛮,而是代指朝廷之外,唐代著名的奸相李林甫为了哄骗唐玄宗,故意截断普通人才上升的渠道,谎称民间已经没有人才了,因此有一个成语叫“野无遗贤”,这个野,就是朝廷以外的意思。
纵观历代野史,最明显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
反儒反道德。
一般来说,对于三皇五帝的历史,我们以《史记》为标准,而在《史记》中,这些上古先贤都是以禅让的方式传位,并且和臣子之间十分和谐,道德感拉满,儒家也以此为教育皇帝的精神理念。
但在西晋时期,一堆成书于周代的“竹简”因为被人盗墓从而面世,这些竹简正是《竹书纪年》。
按理说竹书纪年的时间很早,它的存在本身就有很高的话语权,是不折不扣的第一手史料,但问题是,《竹书纪年》因为记载三皇五帝之间的“权斗”从而被儒家封杀,这些内容赤裸裸地暴露了人性,把儒家营造的“道德感”全部击溃,这是儒家所不能接受的。
历史告诉我们,舜的领袖之位是尧“禅让”的,可《竹书纪年》却说: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这个说法可谓是“破天荒”,原来舜也是篡位夺权,还囚禁了尧,最可怕的是,这种说法非常符合人心,事实上,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大多数时候都处于“篡权”、“政治斗争”的环境中,所以《竹书纪年》更符合人性,反而是儒家所营造的一种夸张的“道德感”让人难以置信。
可《竹书纪年》仍然被部分学者认为是野史,不可信。
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成书比《史记》更早的《竹书纪年》竟然还不如《史记》官方,这说起来就非常可笑,但不得不承认,这就是前面提到的,一种传统的“传史精神”。
但所幸的是,不是每一个抄到的史官都排斥所谓的“野史”,他们也会从时间、人性的角度适当采纳,比如司马光,他所编写的《资治通鉴》,就有很多过去官方史书没有的内容,所以他被视为继司马迁之后的另一位历史伟大改革者。
譬如宋代著名的女统治者”刘娥”,在《宋史》中她是高贵的节度使后裔,可司马光就直接地写出来,刘娥就是一个舞女,后来二婚嫁给了宋真宗,如果按照传统的儒家精神,那这样写刘娥就是“反道德”了,可司马光还是这么做了,这就是史官的职业道德问题,愿意粉饰人性,那就好话说尽,愿意正视人性,那就直面劣根。
因此,历史的获得并不难,难是难在史官愿意给你们分享哪些历史,什么历史是他想给你们看到的,什么历史又是他不想给你们看到的。
而这种传承,也就汇成了我们如今的古代历史。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