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大赛,为什么现在中国考试还是沿用古代的科举制度?
高考制度很大程度讲是科举制度的延伸,所以中国的家长都全心全意的要求孩子努力学习,争取好成绩,考上好大学,将来有好前途,而实践也证明高学历的人在社会上占据上流,他们是精英,但现代社会向前发展也不埋没人才,如果你学历不高,能力很强,也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也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在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四字词语?
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可以用 摘得桂冠,勇夺第一,拔得头筹,高居榜首,一举夺魁,独占鳌头等四字词语表示。
桂冠:代替“第一”。
鳌头:鳌是传说中海里的大龟,“鳌头”是最大最重要的部分。“独占鳌头”意乃占据“第一”。
榜首:古代科举考试后,列名张榜,“榜首”即列于金榜之上的第一名。
夺魁:“魁”指为首者,领头者。“夺魁”也就是“夺取第一
清朝的武举人到底有多厉害?
我记得上学读课文的时候,有一篇清代魏禧《大铁椎传》,说的是一位布衣独行客,常年携带着一个四五十斤的大铁椎,写的手好楷书。椎子抡起来,搂草打兔子,一扫一大片。有个口头禅"走了"。
对号入座,举人相当于啥?一直有个印象,古代家境好一些的男士,一生的奋斗目标就是考试中举。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苦读圣贤书。像极了现在的娃儿,你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考上北大清华祖上争光,哦,最不济也得职业技术学院挖机、勾机、推土机也得会。
好了,考个秀才相当于本科毕业,已经很难了。拿我当年的初中45班来说,50个同学中,考上秀才的大概四五人,中举的只有2人。
举人相当于现在的硕士,对于我这个十八线中专毕业的人来说。连秀才的门槛也没探上。以至于想要考个工程师证什么的,必须当上秀才才行。
所以,举人基本上已经是人类社会精华了。武举人对应的地位,应该是国家一级运动员。最有可能做的工作就是豹子头林冲的禁军总教头,或者军队里参军、游骑、哨将的军官。
当然,因为有举人的背书,算是天子门生,如果多点点情商,做到郭子仪级别的大将军也是应有之意!
举人的考试科目。小时候喜欢看《说岳全传》,里面讲岳飞能拉大弓,臂力多少石忘记了,反正骑射、比武、刀马、举重是短不了。
尤记得比赛骑射环节,一个有背景有实力的世家子,对着靶心连中十环。
到了寒门子弟岳飞岳鹏举,只见丫的不慌不乱,上前一步十指扣弦,嗖嗖嗖,连发数箭。只见第一箭正中红心,第二箭矢中箭尾,箭头箭尾连成一线。
总算是写完了这段文字,手机写字很真是累人!
知道武举人的利害了吧,就是全国四面八方经过层层选拔的一小簇人。
清兵入关以来,对武举到是重视。印象里有篇吹乾隆帝武功的文章,说其一生狩猎甚众,猛虎熊兽,天上飞的地下跑着都在其狩猎范围内。至于战果多少可百度查之。
一种风气的形成,上行下效最直接。你看宋朝至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就重文轻武,杯酒释兵权,大江东去之后只剩杨柳岸晓风残月。
清朝虽有重视文武科举,但架不住八旗子弟啃老族发展太快。
说白了,啃老真是社会公害!!!
制度再好,执行力最重要!!
武举大会攻略?
回答如下:1. 提高技能水平:武举大会要求参赛选手必须精通各种武艺,因此提高技能水平是必要的。可以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学习,参加各种相关培训和训练班来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2. 加强体能训练:武举大会要求参赛选手必须拥有强健的体魄,因此加强体能训练也是必要的。可以进行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徒手健身等多种方式来提高体能水平。
3. 提高心理素质:武举大会是一场激烈的竞争,很容易让人产生紧张、压力等负面情绪。因此,提高心理素质也是必要的。可以通过冥想、放松训练、心理辅导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4. 熟悉比赛规则:熟悉比赛规则可以帮助参赛选手更好地掌握比赛节奏,提高自己的战斗技巧。因此,在参加武举大会之前,需要认真研究比赛规则,了解各项比赛规则,以免因为不懂规则而导致失利。
5. 保持良好的心态:武举大会是一场高强度的比赛,参赛选手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自信和冷静,才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因此,需要在平时注重心态的调整和维护,避免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
史上最美的七绝唐诗是哪一首?
史上最美的七绝唐诗是哪一首?到底美在哪?
看到这个题目,最先想到的就是: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诗乃是盛唐时期王维所作。
王维,字摩诘,生于公元701年,卒于公元761年。在唐朝众多的诗人中,王维也是皎洁的一轮明月。宋朝诗词大家苏东坡曾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因为王维是信佛的,也就被后人称为“诗佛”。甚至其字“摩诘”二字也是来源于佛经之中。
王维此诗题名为:《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我们先翻译一下:
渭城的清早下着小雨,雨水洗干净了空中的埃尘;
雨水的洗礼,春风的吹拂,使得旅店周围的柳色焕然一新。
朋友啊!请你再饮下这最后一杯酒吧!
往西面你走岀了阳关,就再也见不到我了——你的故人。
这只是从字面的翻译而已。
要真正理解此诗的美妙之处,必须说明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在当年,正处于安史之乱,大约是乱之后期。朝廷派遣诗题中所说的元二岀使西安。阳关,还有玉门关,均为当时的军事要塞。往西走岀了这两个关塞,就是西域凶奴所管辖之地。元二岀使西域,也是为了求得和平。但是,谁又能预料会不会再发生战事呢?所以我们理解体会起来,似乎是说:你再喝了这杯酒吧,因为岀了阳关,你就见不到你的故人我了。
如果再加入下面的一个具体情况,我们就会得到另一种解释。当时不光是有难以预料的战争会发生,而且王维已经年纪大了。而元二岀使西安,一去就是好多年。王维的意思是:朋友你再饮下这杯酒,你这一去可能好多年回来不了,也许你回来的时候,我已经不在世上了。
但是,诗就是诗,何况是好诗;诗人就是诗人,何况是厉害的诗人。“西岀阳关”,一般我们会顺着来理解,是从东边向着西边走岀阳关去。疏不知王维所说的“西岀阳关”乃是元二完成使命之后,从西边向着东边走岀阳关来。
这样就使这首诗发生了反转,成为: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也就是:
朋友,你再喝下这杯酒吧,当你完成使命再走岀阳关之时,你是见不到我的了。
到那时,能够迎接你的,只有这渭城清晨的小雨,和客栈门前青绿色的柳叶!
这首为送别而写的诗,被后人传诵千古至今,是因为它的确是脍炙人口的一首送别诗。它是送别诗中的一朵奇葩!
说到送别诗,这时我又不禁想到了另一首。也是唐人写的,作者名为高适。其《别董大》却是另一番的味道。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黄沙千里,白日曛蒸;
北风吹雁,雪片飞纷。
君且莫愁,前面都是朋友;
天下有谁,不道你是亲亲?
黄云白日,风雪纷纷,可谓困难大矣!但是有朋友支持帮助,一切困难都不在话下的。
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相比,这一首显得比较乐观。但这也是表面的,前面有万分的艰难,而用朋友相助为理由及与鼓励,是表面无悲实有悲。
一首说“西岀阳关无故人”,一首却说“天下谁人不识君”,不仅是诗人表达感情的方式不同,更是与当时当地的具体环境情况和诗人的心境相联系的。可见,真正的诗人是不会挖空心思说我要做一首什么样的诗的,他们的诗都是他们处在当时当地的真实环境下的感情的自然流露而已。所以鲁讯先生才会说:写不出的时候不强写。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