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杀御驾亲征,钟会杀邓艾是那一集?
电视剧《三国演义》第84集,钟会杀邓艾。剧情:司马昭果然大怒,陪同御驾亲征,并派人去钟会军前,令其收捕邓艾。邓艾父子于懵懂中被卫瓘拿下、收监。钟会令全军将士痛饮三天,重加犒赏。姜维怂恿钟会诈称奉太后遗诏讨伐司马昭弑君之罪,以夺天下。钟会大喜,以元宵饮宴为名召集百官入宫,命他们画押盟誓,共讨国贼;并命人在宫中掘一大坑,拟将不从者打死、坑埋。不想事泄,胡渊、卫瓘率军杀入蜀宫大殿,钟会中箭身死;姜维孤身奋战,终是无力回天,饮恨自尽。卫瓘惧怕邓艾报收捕之仇,命田续去绵竹将邓艾父子杀死。 姜维、钟会、邓艾已死,西川平定。
小学时儿子搞恶作剧?
我觉得老师说的没错啊。我小学一年级时候就会利用规则为自己谋利了。刚刚上小学第1次课堂测验。老师说:“我喊开始考试,你们才能提笔写。先写名字,班级才能开始答。我喊测验结束,你们就交卷。”
我的试卷答得很完美。离100分就差两个控了,我不太确定准确答案。我心想,老师只说了“测验结束就交卷”,他可没说测验结束就放笔。有那半分钟同学们围着讲台交卷的时间,我已经可以翻书出这两个答案了。那么多人一起交就要交好几分钟了,我翻下书不在老师的禁止之列。那时候老师就是法律啊,法无禁止即可为。
然后我被同桌一个女生残忍的举报了,老师奖励了我一个鸭蛋。我委屈啊,我没错,我充分的利用老师定下的规则,很遵守的呀。我挺恨那个女同生的,以后没少揍她,当然后面n年的生活中证明她也确实坏。一个见不得聪明人做法的陌生女生第1次见面,就敢举报人。不但狠而且坏。
后来每一次我被别的同学欺负了,我都会先忍着,欺负到一定限度,我就狠狠的报复。比如一个男生,我体力不如他,欺负了我一个星期,坐在我前面,起立的时候,我就往他凳子上撒图钉。放了学用刀插他。
当然我也有使尽了各种办法,仍然无效。无可奈何、坐地大哭的时候。
小时候男生爱玩火柴,每个男生都有一包火柴。其他男生骗我一起点个草垛子,结果我点了,他只动作了,没有去滑。火起来了。我掉头就跑,并且振振有词的说,你欺骗了我,结局你来收拾。我不管!看着他奋力扑火的小身影,我越走越远,我觉得我很有理。
成年后,想想小时候的事情,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也挺毒的。并不算一个心地善良的好孩子。但正因为小时候的经历,我现在看到那些坏人恶人做奸犯科、行凶做恶的时候,我很能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他们在我眼前无所遁形,不论如何掩饰。而且现在我不容忍这类人,哪怕他们手里有刀有枪。
所有这一切我妈不知道啊。回头来看,我也不需要我妈帮我做什么。正是因为他没有主动代我做什么,我才能成长为一个正直、不被愚弄的中国公民。
你孩子往人家水里放不确定性的毒丸,我小时候可没放过啊。说你家小孩心毒,没说错呀。
一个人只有真正的认清自己,承认自己,才能面对自己,才能成为一个表里如一的人,最终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有能力的好人。
四郎探母词句?
老娘亲请上受儿拜!
千拜万拜也是折不过儿的罪来。
孩儿被困在番邦外,
隐姓改名躲祸灾。
多蒙太后的恩似海,
铁镜公主配和谐。
儿在番邦一十五载,
常把我的老娘挂在儿的心怀。
胡地衣冠懒穿戴,
每年间花开儿的心不开。
闻听得老娘征北塞,
乔装改扮回营来。
见母一面愁眉解,
愿老娘福寿康宁永和谐无灾。
背景:杨四郎延辉在宋、辽金沙滩一战中,被辽掳去,改名木易,与铁镜公主结婚。十五年后,杨四郎听说杨六郎挂帅,老母佘太君也押粮草随营同来,不觉动了思亲之情。但战情紧张无计过关去见母,心中愁闷溢于言表。公主问明隐情,盗取令箭,四郎趁夜混过关,去见母亲等家人。大家悲喜交集,抱头痛哭。
狠心将自己的儿子杀死?
李世民射杀自己的亲哥哥,武则天谋害了自己的两个儿子,他们也都没有受到后人多少指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对后世的功大于过,冯太后也是大抵如此。
对于冯太后杀子之说,实际上她无儿无女,所谓的儿子只是担着一个名份。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先从她的出生说起。
冯氏家族是北燕国主的后裔,公元442年,冯氏出生,此时北燕灭国已经六七年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完成了中国北方的统一,与南朝形成对峙之势。
冯氏父母因一桩大案被株连赐死,此后冯氏跟随姑姑冯昭仪生活。冯昭仪原也是北燕国的公主,后成为北魏太武帝的宠妃。
原以为姑姑可以护她周全,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公元452年,北魏发生了宫廷政变,太武帝被杀,其孙拓跋濬被拥立为帝,即文成帝。
拓跋濬登帝后,为稳定自己的统治,又诛杀了不少宗室和大臣。经历如此重大变故后,太武帝的妃嫔冯昭仪也感受了重重的生存压力。
为了缓解压力,她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让自己的侄女嫁给新皇帝拓跋濬。这样一来,不仅对自己有利,对侄女也算是一个好的出路。
于是,年仅十一岁的冯氏便嫁给了拓跋濬,被封为了贵人。冯氏从小经历家庭变故,跟随姑姑又遭遇了宫廷变故,小小年纪便对政治斗争有着不同凡人的感受。
所以,当她成为贵人后便极力讨好文成帝,两人感情和睦,没过多久,她便被立为中宫之主,成为皇后的她,那时也只是个十四岁的少女。
别看她年纪轻,为人处事深谙世事。对后宫诸事,她尽心尽责为皇帝解忧。同时还关注国事,对于文成帝重用汉人,吸收汉法,推行汉化之举,她深感钦佩。或许受此影响,在她掌握政权后,也沿袭了文成帝的这一政策。
冯皇后与文成帝相处时间并不长,一来文成帝好战,时常出征;二来英年早逝,年仅二十六岁便驾崩了。
这样,二十四岁的冯皇后便成了皇太后,继位者则是献文帝拓跋弘。两人并没有血缘关系,拓跋弘的生母李氏,在他被立储后便被赐死了,因为北魏为了防止外戚擅权,有明文规定,“后宫产子将为储,其母皆赐死”。
新帝年幼,冯太后又太年轻,这一幕与萧太后当年是多么的相似。可是萧太后有韩德让护着,而冯太后身边并没有护花使者。
于是,便有人犯上作乱了,此人就是车骑大将军乙浑。他盗用献文帝的诏令,在朝中诛杀异己,直接威胁到皇帝之位。
冯太后虽然从儿时便经历了不少变故,但与自身利益如此密切相关的境况还是第一次遇到。她感到了恐惧,但恐惧之后她镇静下来。
为了安抚乙浑,她满足了他的要求,先封他为太尉,之后又获封丞相。种种举措都显示出自己的无可奈何,就在乙浑对她放松警惕,准备发动政变夺取帝位时,冯太后下手了。
她心中明白,对于此类权欲熏心的人,退让是没有用的,唯一的办法就是置他于死地。于是,在某一天,她派人秘密前往乙浑府中,一举将其诛杀。这是冯太后在政治斗争中第一次展现自己的非凡胆识,此举也为自己赢得了威望。
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她稳定了朝政,在管理上取得了成绩。而就在这时,献文帝拓跋弘的儿子出生了,没错,这孩子就是北魏著名的孝文帝,他奶奶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冯太后。
随着献文帝的成年,冯太后不得不还政于献文帝,去抚养孙子拓跋宏。但是与慈禧一样,热衷于权力,怎么可能甘心做“奶妈”,时不时地对献文帝指手划脚,朝政之中遍布着她的眼线。
这样一来,两者的关系与慈禧和光绪的关系也差不多,孩子大了,翅膀硬了,总想摆脱束缚,飞得更高,但前提是你得有足够的实力。可惜,拓跋宏没有,光绪也没有。
冯太后早年守寡,在男女之事上难免放纵,献文帝对此很是看不惯,再加上他的执政能力有限,母子矛盾一触即发。
公元471年,《魏书》载,“上迫于太后,传位太子。”,拓跋弘不敌冯太后,被迫禅位给自己的儿子拓跋宏,自己只能当起了太上皇。
但是,献文帝心有不甘,他还没乾隆那么老,皇帝也没当过瘾,所以他还是时常寻找存在感。比如亲自带兵出去打仗,南下搞视察工作,私自为一些官员恢复职位。
这些“不良”行为都被冯太后视为挑衅,所以,冯太后心想,献文帝不死,她就不能安心执政,一场宫廷政变很快上演了。
公元476年六月的某一天,冯太后又使出了诛杀大将军乙浑那一招,乘着儿子献文帝来拜谒,让提前安排好的伏兵将其擒拿,先是软禁,之后又被鸩杀于平城永安殿。这一幕与光绪又是多么的相似!
当然,如果冯太后仅凭这样一些下三滥的手段,她也不会走得更远。除了权谋,她还是为北魏的发展做了不少贡献。
献文帝死后,冯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再度临朝听政,成为北魏的政治核心人物。此时的她也不过而立之年,但无论才识还是气度,亦或政治经验,都不像一个三十岁的女人。
如何巩固自己的势力,不论男女,几乎都是从杀戮开始的,但是必须除了赵匡胤。老赵的“杯酒释兵权”,个人认为,实在是典范。
冯太后通过杀戮铲除异己之后,正式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改革模式。第一条举贤任能,让这些人成为自己的亲信,从而形成一个效忠于她的势力范围。
在启用人才方面,冯太后还是很大度的。献文帝死后,有个名叫娄提的人为此愤然要自刎,冯太后知道后,下诏褒奖他,说他忠心又忠义。这一操作俘获的不只是娄提,还孵化了一些原本对她心怀不满的大臣
第二条值得一提的就是,她继承了文成帝的用人之道,不分种族,既重用拓跋氏的贵族,也重用汉族名士。而且在这些重臣当中,除了外庭官员,还有内庭之人。
冯太后私生活不检点,与武则天一样,被她宠幸的美男子,如王睿、李冲,除了在后宫伺候冯太后,还在宫外兼职,而且还是委以重任,都是她执政的得力帮手和股肱之臣。
除此之外,她也重用宦官,利用他们出入禁闱的便利,从中获取她想要的情报,形成“中官用事”的局面。但北魏并未像明朝一样发生宦官专权的局面,这是因为她在放权的同时,也对他们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关健也不纵容。
《魏书·皇后列传》中有载,左右之人虽有纤介之愆,便遭棰楚杖责,多者至百余,少亦数十。
冯太后在治理贪污方面也有着大胆的尝试。北魏统治阶层属于鲜卑族,原是游牧民族。在冯太后政权成立初期,各级官吏没有工资,主要以贪污、掠夺和犒赏为生。
但是随着北魏政权在中原统治地位的逐步确立,通过战争向外掠夺的机会越来越少,于是,各级官吏为了自己的私欲,便开始盘剥、搜刮百姓,从而导致了北魏社会民与官的激烈冲突。
冯太后意识到,长此以往,拓跋氏的统治也快见底了。于是在公元484年,在冯太后的主持下,北魏效仿两汉魏晋下达了“班俸禄”的诏书。
诏书一出,朝堂之上大臣们吵成了一锅粥,以淮南王为代表的鲜卑贵族请求立即停行班禄,而一批有远见的高官则支持冯太后。
冯太后面对争议,没有退缩,为了确保俸禄制度的有效推行,她还派出了使者去各地巡视。推行一段时间后,北魏的吏治便得到了改观,贪赃受贿者不敢再过分嚣张。
此外,在土改方面,她还颁布了“均田令”,此令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有其田的问题,农民有田可种了,也就安定了,北魏也开始向较为先进的封建制度迈进。
在治理地方基层组织方面,她听取大臣李冲的提议,推行了“三长制”。规定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邻、里、党各设一长,合谓三长。
她还大力推动汉化,尊崇儒法,大兴教育。在改革的路上,冯太后面对众议,通常是大手一挥,一意孤行,手段强硬。但也正是基于她的坚定,这些改革为北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么说来,北魏孝文帝之所以如此出名,不只是他厉害,他奶奶更牛,犹如孝庄与康熙。
为何会让辽军攻至澶渊呢?
因为辽军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以打促和!结束自雍熙北伐以来的战争局面。他们,快受不了了。原因咱们后面讲。
所以这次他们利用二十万大军全是骑兵的优势,能打就打,打不过就继续往北宋腹地进攻,反正当时黄河快结冰了,骑着马一过黄河,就到了开封了!就问你大宋的皇帝怕不怕,想不想讲和!?
不过,这时候,还是1004年,离着靖康之变还有一百多年,大宋军人们的热血还没冷,会让他们知道,算盘,不是这么好打的!
战斗首先在北方边境的几个军城打响,一上来契丹人就咬崩了几颗大牙。辽国,也是御驾亲征 ,不光耶律隆绪来了,耶律隆绪的母亲,辽国太后萧燕燕也来了。还有主将萧挞凛。这规格,真的是孤注一掷的感觉。
先碰到的就是威虏军城,守将是魏能,这是个狠人。
升官老百姓都不愿意,非得上书朝廷,让他留下来。他更绝,上书宋真宗,建议边境守卫将士,只要丢了土地,老婆孩子都罚没入官为奴为婢!
真宗赵恒仁慈,没采纳。
双方第一仗就打出了火气。
没办法,辽国方派出了一个藩僧,带着一百来人出来劫掠。结果被魏能的六千精锐骑兵消灭了个干净。
这不挺好吗,不行!魏能觉得打的一点都不过瘾。没打着正牌子契丹人,这能算打仗吗?
契丹人也生气,辽国上上下下的都信佛。你听听辽圣宗耶律隆绪的小名就知道了。他叫耶律文殊奴!
契丹人追了上来,一场血战,魏能虽然是个狠人,但是真的寡不敌众,只好让另一个狠人收拾契丹人。
这位狠人,就是张凝,张凝一出手,立刻就把契丹人尽数击溃,跑回大营向自家皇帝求援去了。
张凝打完这一仗,就到高阳关当都部署去了,副都部署就是大家熟悉的杨家将之一,杨六郎,杨延昭是也。当然,那都是明年也就是1005年的事了。
我们都说战略决定战术,辽国人很知道自己这趟是来干嘛的,于是,他们吃了这么大的亏,竟然丢下威虏城,又去打下一个目标了。可惜,他们这次选中的是北平寨,
北平寨的守将田敏,您猜对了,还是一个狠人,并且是一个手拿天子御赐宝剑的狠人!
这确保了他真的可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仅“君命”他可以考虑一下再决定,连北面主帅王超的命令,他也可以琢磨一下。
这位大宋军人的牛人,根本就不屑据城而守,而是率五千精锐骑兵,前出至北平寨前面的杨村,去打硬碰硬的,后世大宋军人根本就不敢打的野战!
并且再一次把契丹人的精骑打了个落花流水。
牛人就是牛人,田敏打完了胜仗,根本就没有得胜回营的意思!
趁着契丹人新败,竟然于当夜,夜袭辽国大营!
那可是二十万人啊,真是敢啊。
慌乱的辽国君臣发生了下面的对话。
耶律隆绪:这是何人?
萧挞凛:一个姓田的厢使!
耶律隆绪:这么厉害!咱们撤吧!
萧挞凛:···········
这么著名的战役,怎么少得了著名的杨家将呢?保州城,在契丹人眼里,仿佛变成了五年前的威虏城。
那一年,有个叫杨六郎的狠人,把水从城头上浇下来,萧太后只好望城兴叹,撤了。
据说,杨六郎这个称呼就是契丹人送给他的。
南斗六星的第六颗星叫七杀星,掌管生死,应此星的人,可以为大将。
杨六郎多年在北地纵横沙场,契丹人闻之胆寒,所以就送了杨延昭一个杨六郎的称呼。
杨六郎威名赫赫,为啥不出城打一下契丹人呢?也许是上次守城的经历让他觉得,同样能杀敌,方法不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他和前面魏能,张凝,田敏一样,有守边的责任,有截断辽国大军后路的责任,同时,还有可以杀入辽境,让辽国人首尾不能相顾的责任!
既然搞明白了守城的是这位杀星,契丹人打了几次没占到便宜,干脆又放弃了保州,去打定州!去碰碰宋军的十五万人的《御赐平戎万全阵》!
王超,王超,你真的认为君命不可违吗?从太宗朝开始,大宋的主帅就得到了一份神秘的礼物。
那就是《御制平戎万全阵图》,来感受下。
大约展开有二十里的宽度吧,真壮观!吓也要把契丹人吓死!
但是,契丹人的战法是什么?是“败退无耻,散而复聚”,是没有战法!
当然,这种说法夸张了点。但是,这所谓的万全阵,还真的是万全,主帅王超一点都没受到冲击。
因为,契丹人全是骑兵啊,我二十万人,你十五万人的“大阵”,我看着憷头,我不打,我走总行了吧。
对,这个大阵的缺点就是机动性差!
骑兵太少,老是想着把人家引到大阵里灭掉,谁会这么傻,一头钻进去被动挨打呢?
所以,王超还等着人家契丹人来打呢,不久就发现,契丹人绕到了他的后面,去打冀州,清河(当时叫贝州)安国(当时叫祁州)去了!
王超,从此就没有动过,即使后来宋真宗御驾亲征,怕得要死,让他来护驾勤王,他都没有动过。
有人说他的做法是对的,因为大部都是步兵,再去追契丹人的骑兵,那纯粹是找虐。可是作为主帅,他难道不知道,过了他这个十五万兵力的大阵,契丹人的面前几乎就是一马平川,大宋基本就无险可恃了吗?
他怕,他怕的是违抗君命,他怕的是这十五万军队在他手里赔光!
开封,危险了,但是,奇怪的是,明明辽国军队可以放弃他们不擅长的攻城,打到澶州,过黄河多好,他们却开始啃完了瀛洲啃大名府,没完没了了!其实,宋真宗已经不奇怪了,寇准也不奇怪了。
因为真宗接到了一封信,一封已经死了的人写来的信。
真宗在当太子时候的心腹:王继忠。
这时候,他应该已经改名叫耶律显忠了。
他的信,完全是配合着辽国军队的军事行动的进度来的。
一开始很客气,解释了自己被俘的经过,并申明,不怪王超去年没救他。
第二封信就原形毕露了,提出辽国想议和,条件是,关南的土地,和,钱!
否则,瀛洲(河间)就不保!
其实,信里说的硬气,辽国人二十万的军队,拱了瀛洲十几天没拱动,硬是让西京左藏库使,瀛洲知州李延渥凭着数量极少战力很差的州兵和民兵,还有冀州和清河赶来的援军死死的守住了瀛洲,并消耗了辽国三万多人的军队!
辽国军队只好再去打大名府。没想到,被匆匆赶来的参知政事王钦若和天雄军的名将孙全照组织了比瀛洲还要少的兵力,又是硬硬的抗住了辽国大军的疯狂攻城。
这两位,王钦若是被寇准给逼来的,嫌弃他怂恿真宗往四川跑。而孙全照则是寇准安排来支援大名府的援军。
萧挞凛拿大名府没办法,屠了大名府的子城德清城,辽国将士终于扬眉吐气,杀向澶州!这就是为什么宋真宗御驾亲征,辽国军队还能打到澶州的原因。
一是边军不能动,还要执行深入辽境的任务。
二是王超不想动,怕背上战败的黑锅。
三是辽国的战略目标就是以打求和。
为什么?不是契丹人的骑兵很厉害吗?也正因为他们很厉害,所以,只要有战功,就会有权力建立自己的斡鲁多,类似于唐朝的藩镇那样的兵制。
斡鲁多越多,皇帝自己的斡鲁多实力也就越来越显得差。而此时的萧太后,已经五十一了,她害怕自己死了,留给儿子一个烂摊子。
所以,必须停止战争状态!保持目前的各个斡鲁多的实力,给儿子一个好控制的江山社稷。
这就是真正的原因。
而澶渊之盟之所以宋真宗愉快的答应下来,每年要送给大辽约合三十万两银子。是因为,大宋打仗也打累了,关键是,打仗太花钱了,是这三十万的百倍不止!
当然,这百十多年的和平,对老百姓是好的。但是拿金钱换来的和平,却让辽国和北宋这两个朝廷,越来越没有战备能力,最终都被金国所灭,这,就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