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西游守军之争,历史上有哪些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例?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此后的一年多时间中,红军一直在与自然及敌人抗争,转战万里,最终到达陕北,后来将这一伟大的奇迹称之为——长征。
长征的转折点当属四渡赤水,这是由毛主席指挥的一次灵活机动的战役,四渡赤水之后红军为摆脱敌人的追捕,主力部队前进到云贵川的交界地带,在向昆明虚晃一枪之后,毛主席带领红军突然北上,欲取道金沙江,进入川西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此时的红军虽然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但是国民党紧追不舍,当红军从云南转道北上之后,蒋介石已经判断出红军会北渡金沙江,进入川西,但他无法判定红军会从哪个渡口过江,所以他命令金沙江北岸的第24军军长兼川康边防总指挥、军阀刘文辉严守金沙江各渡口,坚决不给红军留下一船一木渡江,力图利用金沙江的天险阻挡红军前进的步伐,并迫使红军背水决战。
蒋介石想在金沙江歼灭红军的企图也并非没有根据,金沙江水流湍急,水面难以架浮桥,渡过金沙江只有通过船只,所以蒋介石命令所有渡口收缴船只。即使红军有船只,只要在北岸的川军进行阻击,那么红军渡河也将非常困难,而只要红军的动作稍作迟缓,国民党大军压境,红军则非常危险。
蒋介石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刘文辉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当他得知蒋介石要求他守卫金沙江北岸时,他考虑到北岸渡口极多,有龙街渡、洪门渡和皎平渡等多个渡口,所以与其守卫渡口,不如守卫城池。
按照刘文辉的分析,红军渡江北进的路线可能有三:一是由巧家渡江,经宁南攻西昌;二是由姜顺方向渡江直攻会理;三是从通安州方向渡江,攻击会理。红军无论东那个渡口渡江,都需要北上经过会理和西昌等地,所以他放弃守卫金沙江。
而我红军在决定北渡金沙江之后,兵分五路,其中红五兵团和红九兵团为掩护兵团,红一兵团从龙街渡口渡江,红三军团从洪门渡口渡江,军委纵队从皎平渡渡江。结果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虽然都化装成国民党部队,但是国民党早已经将两地的船只清空,红三军团架桥渡过一个团之后,桥就被冲垮了,两路都无法渡江。
我军委纵队在刘伯承司令员的带领下,干部团化装成国民党,连夜翻山越岭180里,偷偷的到皎平渡,然后他们发现了有过江打探的探子带过来的两条船,他们很快控制了这几个探子。接着他们乘着夜色乘坐两条船到达了北岸,北岸的守军还以为是探子回来了,结果被我军突然袭击,消灭了一个连的敌人。
由于川军将主力都放在了后面的会里和西昌,江边的队伍太少了,所以红军很快控制了整个皎平渡,并找到了五条船。此时一共七条船,成为了红军最后的希望,刘伯承司令员到达金沙江岸边之后,他叫来了干部团团长陈赓,要求干部团不畏疲劳,继续前进,赶到距离皎平渡约三十里的通安镇。
通安镇直接关乎红军渡口的安全,当时川军听说红军从皎平渡渡江,所以派遣部队前去阻击,出发的目的地也是通安镇,结果当川军到达通安镇的时候,红军刚刚提前半个小时到达通安镇,一举将川军击退,保证了皎平渡的安全。
后来中央要求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全部从皎平渡渡江,刘伯承司令员就站在金沙江边指挥渡江,在之前刘伯承司令员已经对渡江的部队进行编号,对所有的人马进行排序。所以当部队到达江边的时候,三万人就这样有序的进行渡江,一共七天七夜红军全部渡江完毕。
此时自作聪明的刘文辉依旧命令部队驻守会理和西昌等地,实际上若他们将阻击军队放在金沙江边,以依靠金沙江的天险,对红军而言才是真正的危险。当红军北上时,刘伯承司令员依仗自己在川军中的关系,沿途的很多川军都直接放行。
到达西昌时,朱老总下令《关于我军迅速北进的行动部署》,要求对于固守西昌之地,应监视之,掩护野战军主力通过!最后我军成功绕过会昌,川军重点防守也成为了无用之城。
刘文辉此次放弃放弃渡口守卫城池的做法,让红军轻松占据金沙江的渡口,成功摆脱了国民党追击,而川军重点防守的城池,红军则一一绕过,不与之发生冲突。刘文辉的此举,可谓聪明反被聪明误。
当然刘文辉事后上报蒋介石说,由于西昌城防组织的好,红军不战而逃。不知道蒋介石听到这个报告,会作何感想,但是换个角度考虑,刘文辉如何与红军死拼,虽然红军会收到损失,但是刘文辉也一定会实力大损,那么他就逃不过被蒋介石兼并的命运,这样看来刘文辉是明智的自保。而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就是蒋介石,因为他一直搞那种顺手牵羊,趁你病要你命的事,早已经让其他军阀失去了信任,所以才有今日的局面。
为何起义2个月就全军覆没?
作为杨坚篡位道路上最大的拦路虎,尉迟迥文武双全、手握重兵,为啥还没撑够俩月?
从表面上看,他是在决战中被看热闹的吃瓜群众给坑了;
但真实的原因,则是被关中集团抛弃了。
公元580年,当杨坚掌握北周大权后,首先考虑架空尉迟迥的兵权;而后者也没有丝毫迟疑,马上举兵反叛。
两个人之所以都这么干脆利落,那是因为他们相互之间太知根知底了:尉迟迥是北周皇族的至亲、盟友,是宇文氏用来制衡关陇集团内部势力的重要支点。杨坚想要改朝换代,必须得迈过这道坎,他们之间没有分毫商量的余地。
“尉迟”本是代地鲜卑部落之一,与北魏拓跋氏同源。随着北魏分裂崩溃,尉迟家族站队西魏宇文泰一方。
双方的关系有多密切?尉迟迥的母亲,是宇文泰的亲姐姐昌乐大长公主;尉迟迥本人的妻子,则是西魏文帝元宝炬之女金明公主。
虽然关陇集团内部通婚属于常态,但像尉迟家族这样直接与西魏、北周皇室都产生姻亲的仍比较少见。从尉迟迥的仕途履历来看,宇文泰极有可能是把这个外甥当作左膀右臂、家族的帮手来加以培养。
尉迟迥其人,长相帅气、聪慧过人、乐善好施,年轻时就担任了宇文泰的帐内都督,可以理解为亲兵队长。这种安排很容易理解:关系到宇文泰身家性命的保卫工作,当然交给亲外甥最令人放心。
在大领导身边办事,升迁起来自然更加容易。尉迟迥跟着宇文泰参加了与东魏的几场重大战役,积累战功逐渐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领军将军,文、武重任一肩承担。虽然有裙带关系之嫌,但尉迟迥并非纨绔子弟,他办事干练、识大体,广受朝野肯定,宇文泰也因此对他越发依仗。
平定蜀地,是尉迟迥充分展现自己能力的高光时刻。
侯景之乱后,南梁皇室萧氏子弟不仅不齐心协力赴国难,反而争先恐后地争权夺利,这让西魏看到了夺取蜀地的机会。但在朝廷的军政会议上,大多数官员对此并不看好,搬出各种理由反对,只有尉迟迥判断眼下蜀地防御空虚,将是千载难逢的良机。
于是,宇文泰便把伐蜀这个重任(大功)交给了外甥。
纵观这次远征,尉迟迥表现得可谓完美:公元553年,他率领1.2万精兵经剑阁直插西南,所过之处连战连捷、毫无敌手;他约束军纪、秋毫无犯,大幅瓦解了蜀地军民的抵抗意志;夺取蜀地后,他协调得当、让吏民各安其业,大大加快了西魏吸收、整合蜀地的进程。
伐蜀之战,彻底改变了南北朝的格局,西魏的综合实力一跃成为三国(西魏、东魏、南梁)的龙头,为其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立下这样的旷世奇功,换做其他人,也许早就被以“功高震主”为由和谐了。但尉迟迥的待遇却完全相反:
他被加封大都 督、益潼等十八州诸军事、益州刺史,连他的一个儿子也被凭空进爵为公;剑阁以南,所有的官员任命、奖惩都由他说了算,不折不扣的土皇帝。由此可见宇文氏对他有多信任。
但尉迟迥并没有居功自傲,他在蜀地“明赏罚,布恩威,绥缉新邦,经略未附”,各族人民都为其恩信所折服。后来他被征召回朝后,蜀地军民甚至为其“立碑颂德”。
宇文觉建立北周后,因伐蜀之功,提拔尉迟迥为柱国大将军、宁蜀公,赐以万户的爵邑;而周宣帝宇文赟即位后,虽然大肆对先帝老臣进行清洗,但唯独对尉迟迥高看一眼,任命其为相州总管、镇守邺城。
这意味着什么?
邺城,即当初北齐的都城,也是关东地区的军政重镇、统治核心。过去数十年中,北周(西魏)与北齐(东魏)势同水火、连年征战,想要消融矛盾、弥合分歧,对主政官提出了极高要求。宇文赟之所以如此安排,除了对尉迟迥绝对放心外,也许还看中了他当初在蜀地干脆利落的完美表现。
除此之外,尉迟迥之弟尉迟勤被任命为青州总管。这样一来,整个长江以北的关东要地几乎都在尉迟兄弟的掌控之下,俩人手下能调动的兵力可至数十万。
要治理原北齐地区,自然得用齐人。因此,尉迟迥手下各级官员几乎都是原北齐政权的人员,其中,重要的长史(可视为参谋长、幕僚长)由崔达拏担任。
在太平盛世时,这种做法没什么问题,甚至称得上务实;然而,一旦到了非常时期,会出现一个明显的副作用:它让尉迟迥成了关东齐地的代言人,与关中的北周贵族集团们产生了对立。
公元580年,周宣帝暴毙,杨坚掌控了年幼的周静帝,着手策划篡位大业,他首先要处理的,自然就是“位望素重”、雄踞关东的尉迟迥,于是派有着“北周第一名将”之称的韦孝宽前去替代;尉迟迥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他立即在邺城扯起“匡国庇民”的大旗声讨杨坚。
对于这一局面,杨坚有所准备,他针尖对麦芒地派兵前去讨伐。当时,朝廷兵马全部出自关中地区:“坚发关中兵”,将领包括韦孝宽、梁士彦、元谐、宇文忻、宇文述、崔弘度、杨素、李询等等,这些人几乎都属于关陇贵族;其中,崔弘度还跟尉迟迥是亲家:前者的妹妹,是后者的儿媳妇。
当时,除了尉迟兄弟直接管理的区域外, 荥州、申州、东楚州、 东潼州等地区也相应尉迟迥,甚至连突厥、南陈也都与其暗中联络。
这一幕很面熟,仿佛又回到了北方没统一时、北周对抗北齐/南陈的格局。
从几乎所有关陇勋贵都支持杨坚这一情况来看,他们已经对宇文皇室失去了信心,毕竟当初宇文赟是那么的荒唐、残暴;
如今,尉迟迥拥兵关东,联合突厥、陈朝,虽名为对付杨坚,但实质上已经成了关陇集团的敌人。所谓唇亡齿寒,如果关中兵败,这些勋贵也难以独善其身。
接下来,由于沁水暴涨,韦孝宽隔河与尉迟氏相持不下;随后又传出了梁士彦、宇文忻、崔弘度接受尉迟迥贿赂的消息,这都一度让北周朝廷颇为担忧。但随着杨坚的亲信高颎赶到前线,一切问题迎刃而解。这充分证明,平叛诸将不大可能真的与尉迟迥勾结,顶多是沟通协调出现了问题。
在高颎的督阵下,韦孝宽等人击败尉迟迥之子尉迟惇统帅的十万大军,随后趁胜逼近邺城;尉迟父子也孤注一掷,他们集结了全部13万兵马,在城南列阵迎敌。尉迟勤也带着5万精兵赶来,其中的3000先锋骑兵已抵达邺城外。
随着双方摆好阵势,超过20万大军在邺城外的平原上展开了空前激烈的大决战,久经沙场的尉迟迥也亲自披挂上阵。
据《周书》记载,尉迟迥麾下的精锐亲兵是总数约万人的“黄龙兵”,而其中又有千名骨干来自关中,应当是他的老部下。而其他绝大多数军人,自然来自关东,也就是原北齐人。
可以这么理解:韦孝宽与尉迟迥之战,再次变成了北周与北齐军的对决。
随着战斗的推进,占据主场之利、背水一战的尉迟迥方一度占据了优势,韦孝宽等人遭受失利,阵型出现退却。不过高颎、李询、宇文忻等人随即祭出了“歪招”。
当时,面对这种数十万几倍的大规模血战,数以万计的邺城百姓被吸引在一旁怎么样。高颎等人灵机一动,他们调集人马对这些看热闹的群众发动了冲击。
寻常老百姓哪见过这种架势?“观者皆走,转相腾藉,声如雷霆”,这些老百姓扭头往城里逃命,哭喊哀嚎、声音惊天动地,尉迟迥一方军心大乱、阵型被冲散,周军随即发动全线猛攻,局势已成定局。
最终,陷入绝境的尉迟迥当着崔弘度的面自杀,首级被崔弘度之弟崔弘升获取;那些跟随尉迟迥退入内城防守的军人,一律被韦孝宽坑杀。
随着尉迟迥兵败身死,其他反对杨坚的力量随即溃散,北周被取代已成定局,当初宇文泰安排的“护国外甥”,终究没能改变历史的发展。
假如没有那些围观的邺城百姓干扰,尉迟迥是否会获胜?基本上没这种可能,相对于体系成熟、稳固的关中军政集团,“客居”关东的尉迟迥,并不具备与之扳手腕的能力。
与钟离眜齐名四大名将?
1.龙且
龙且也叫龙苴,信奉兵家思想,兵器是长大刀,是西楚国名将,项羽帐下最厉害的将领之一,一心为楚国效力。历史上对龙且的出身没有作详细的记载,据说他是楚国旧部,后来项羽的叔父项梁在江东起事时跟了项梁,被封为大司马的官职。
2.钟离昧
复姓钟离单名一个昧字,是秦末汉初时期有名的将领,是霸王项羽手下的五大名将之一,为项羽立下了不小的战功,曾经多次击败刘邦,也因此招致了刘邦的记恨。后来在大汉初期的时候,被韩信逼迫不得已自别而亡。
3.季布
季布是楚地人,季布为人很好,爱打抱不平,是项羽的得力助手,在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的时候,帮助项羽好几次击败刘邦的部队。
4.英布
英布亦称黥布,六县(今安徽六安)人。实际上,在楚汉之争前,英布才是项羽手下的第一大将。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在新安坑杀二十万秦军、在函谷关打败刘邦的守军、在长沙杀义帝熊心等,都有英布之功。
二战日本偷袭珍珠港时?
据说,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已预料到日本可能袭击珍珠港,但却封锁消息,让珍珠港的美国驻军蒙在鼓里,用这种惨重的“苦肉计”,被用来换取美国国内的同仇敌忾,从而打开美国通向欧洲战争的“大门”。
其实,珍珠港事件客观上促成了反法西斯阵营的最后形成。珍珠港一仗,的确惊醒了美国绥靖派的幻梦,促使了美国的积极参战。
日本为何要主动出击珍珠港,挑起与美国的战争?珍珠港事件是罗斯福为了获得民众支持参战,而采取的“苦肉计”吗?
假若这确是当时一种“苦肉计”的策略,美国当局也真够得上是“深谋远略”。
战后,种种迹象表明“苦肉计”的策略可能确实存在,原因主要还是这么三个方面。
其一、罗斯福总统为了使美国在纳粹德国和日本全面征服欧亚大陆之前投入战争,上演了珍珠港事件这出“苦肉计”,同时,为了减少损失,他事先将3艘航空母舰调出了珍珠港,并不露声色地运去大批医护人员和急救物资美国史专家查尔斯·比尔德,以及著名作家约翰·托兰等人分析认为:面对国内浓厚的孤立主义情绪,具有远见卓识的罗斯福总统和他的高级幕僚们,为了使美国在纳粹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全面征服欧亚大陆之前投入战争,上演了这出“苦肉计”。
与此同时,为了减少损失,他又将3艘航空母舰调出了珍珠港,并通过秘密渠道,不露声色地运去大批医护人员和急救物资。
如果不是知道日本要轰炸珍珠港,为何要紧急调集医务人员和药品到美国西海岸的一个港口,随时待命呢?
1995年的时候,一个名叫海伦·哈曼的女士在信中说,她父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军后勤副主管,曾给她讲述过一些珍珠港事件的惊人内幕。
她父亲说,珍珠港事件爆发前不久,罗斯福总统在一个秘密会议上命令美国高层尽快准备将一批医务人员和急救物资集结到美国西海岸的一个港口,随时待命启运。
罗斯福总统特别航母编队,强调禁止将会议内容向外透露。
医护人员中的1505名,据说是被秘密调去的临时人员。有关人员还从当时任夏威夷红十字分会会长,阿尔弗雷德·卡瑟尔的弟弟威廉·卡瑟尔的日记中发现:12月6日,夏威夷红十字分会的全体人员奉命战备值班。
所以近年来,包括一些美国学者在内的西方学者就以此为据,认为罗斯福是为了摆脱美国国内强势的孤立主义对他的束缚,以庞大的太平洋舰队为“诱饵”,实施了一这个苦肉计。
只要美国直接遭受日本侵略了,就可以理所当然地参战了!
1941年12月7日,一个让美国人刻骨铭心的日子。这天,日本海军特混舰队长途奔袭,以舰载机偷袭了美军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
由于事出突然,一些水兵顿时吓得呆若木鸡,有的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然而其中仍然有一些人乐观地以为:这是一次“演习”,近2个小时的轰炸终于过去了,美国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
美军被击沉和重创的战列舰有8艘、轻巡洋舰6艘、驱逐舰1艘,损毁飞机270架,伤亡3400余人,美国确实没有损失航空母舰。
次日,罗斯福总统在国会大厦马上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和战争咨文,正式对日宣战。
从此,美国很多普通公众彻底放弃传统的孤立主义,投入到对德国、日本等轴心国的战争中。日本轰炸珍珠港一直被认为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偷袭”。
但实际情况是日本虽赢得了这场偷袭,却输掉了整场战争。
在此之前,法西斯侵略猖獗的时候,罗斯福的政治理念要求他对被侵略国家采取偏袒政策,而这种理念的终极目标是直接参战。
于是,罗斯福一面尽最大限度地同情和支援遭受侵略的国家,一面在寻找时机直接参战,因此可以看出,罗斯福有施苦肉计的可能性,他在寻找机会、制造机会,以便能直接参战。
其二、有关历史档案已经解密,在战前,美国确实破译了日本的绝密密码,早在战前,美国联邦调查局和美国海军军区情报办公室就已经针对日本进行情报战1941年,日本把占领印度和南太平洋诸国、夺取石油资源作为主要目标。而驻守在夏威夷群回太平洋舰队就成了日本军国主义南进太平洋的最大障碍。于是,日本制订了远渡重洋偷袭美军珍珠港的计划。
据近年来,美国国防部的绝密档案显示,早在日军偷袭珍珠港前的几个月时间里,日本海军部与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组建的“联合舰队”之间的加密电报,已被中国军队情报员破译。
当时中国告知美国密电时,并没有引起美国的重视,其实美国不相信的可能性极小,忍痛牺牲的可能性最大,然而珍珠港上所牺牲的那些美国大兵就成了冤魂!
日方此次军事行动展开之前,美方高层即已获知有关详细情报。那么,美方为何对此装聋作哑,不做任何军事部署,从而付出几乎全军覆没的惨重代价呢?
1935年,美国陆军重新组建的监听机关信号情报处,由密码专家威廉·弗里德曼领导,这个机构与随后成立的海军通信保密科被冠以“魔术”的代号。
至1941年“魔术”已能截获,并破译出绝大多数日本人用九七式打字机发出的“紫色密码”外交电报。1941年底,他们破译的秘密外交电报平均每周多达200页。
这其中就包括许多有关珍珠港的情报:1941年9月24日,日本海军通过外务省致电檀香山总领事馆,要求了解美军太平洋舰队军舰在珍珠港的具体情况。
难道是为了能顺理成章地卷入世界大战,而施的“苦肉计”吗?后来,美国官方一直对此讳莫如深,而此中真相,也就成了需要进一步的解读。
其三、如果罗斯福可以决策这件事情,那么落实这个“苦肉计”,还要有其他人来干,保守估计至少在决策层,还是有极少数人参与了这个计策的制定据说,美国情报人员莱顿曾经破获了日本军队的情报,太平洋舰队总司令金梅尔为什么对莱顿的情报不屑一顾呢?可能的解释,就是他见到那份情报前,就知道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将会怎么做。
否则,作为这个战区的司令官,借金梅尔一个胆子,他也不敢这样玩忽职守。
事实上,围绕珍珠港事件,几个诡异的大人物也参与其中了,如果是罗斯福刻意在实施“苦肉计”的话,这可是天大的事,绝对不会是一个人能干出来的。
罗斯福可以决策这件事情,但是落实这个计谋,还要有其他人来干。即便从保密起见,不可能让太多的人知道这个“苦肉计”,但是至少在决策层,还是有极少数人参与了这个计策的制定。
1941年12月6日晚,在美国白宫,美海军部长诺克斯、海军作战部长斯塔克、陆军部长史汀生、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和商务部长霍普金斯少见地聚在一起,与总统罗斯福一同消磨时光。
他们在等待一件事:日军进攻珍珠港!他们的等待中隐藏着什么,在安静中蕴藏着杀机。
当时罗斯福等人的表现,使所谓“苦肉计”的猜测变得更加可能。
因为,在珍珠港惨败的消息传到华盛顿后,罗斯福立即召集阁僚开会讨论,而多年后人们在整理当年的纪录影片时竟发现:当陆军部部长史汀生走进白宫时,嘴角竟流露出一丝得意的微笑。
美军第一航空舰队参谋也曾经写文章表示,美国政府早已得到情报,罗斯福总统深谋远虑,企图以此振奋士气。
不过对于珍珠港事件也有另一种看法,如果罗斯福当时未能及时将4艘航空母舰撤离,哪怕有一点时间误差,有一艘航母尚未撤离,那么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这出“苦肉计”是否可能假戏真做,也尤未可知。
除了美国的一些研究者坚持这样一种观点之外,尤其是日本人,似乎也更倾向于相信这一说法。
为了推卸战争责任,很多日本人坚信是美国人为了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故意引诱日本人发动珍珠港事件,《大东亚战争全史》的作者服部卓四郎,就认为珍珠港事件就是罗斯福精心设计的“苦肉计”。
美国人能坐观其势吗?次日,罗斯福总统在国会大厦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和战争咨文,正式对日宣战。美国公众彻底放弃孤立主义。
对珍珠港的袭击从短期和中期的角度来看是一次辉煌的胜利,但从长期的角度来看,这对日本来说却是一个彻底的灾难。事实上,袭击珍珠港根本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珍珠港事件既是“二战”标志性的转折点,也是历史上的一个悬案。
综合实力上落后于美国的日本,竞能从几千千米之外成功地突袭成功,这实在让人难以理解,珍珠港事件之所以发生,其实是美国总统罗斯福有意设计的“苦肉计”。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由于不断有一些当事人将一些内幕公诸于众,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其实美国早已获知日军的偷袭计划。他们认为,罗斯福之所以设计这一“苦肉计”。
因此,罗斯福要求国会宣布自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日本进行无缘无故和卑鄙怯懦的进攻时起,合众国和日本帝国已处于战争状态。
美国的罗斯福总统就在国会大厦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和战争咨文,正式对日宣战。
在雷鸣般的掌声中,美国会一致通过罗斯福的提案,宣布从此美国正式参战。
日本方面的争辩焦点是:珍珠港是被奇袭,不是被偷袭,日本人没有违背武士道精神不宣而战。
关于日本和武士道精神就不好说了,它家的确是派了个代表团在华盛顿谈判。收到了国内关于谈判结论的指示后,也是第一时间给华盛顿方面反馈了!
综上所述,日本的这次偷袭事件看起来是无懈可击、近乎完美的,但一些历史专家却认为“珍珠港事件”很可能是一场阴谋,日本从发动偷袭计划开始,就已经跌入了美国人的陷阱,而这个陷阱的设计者,正是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
美国早已获知日军的偷袭计划,珍珠港事变只不过是罗斯福的苦肉计。因为当时美国国内孤立主义思想非常严重,使得罗斯福总统很多援助英、苏、中等国的计划受到掣肘。
而作为极富远见的杰出政治家,罗斯福很清楚,如果不及时援助正在艰苦奋战的英、中、苏等反法西斯国家,等到轴心国确实控制了欧亚大陆后,美国可能将无力独自战斗到底。
所以,日本偷袭珍珠港时,美军的航空母舰不翼而飞了!看来确实是一种“苦肉计”,或者说是一种深谋远略。
世界上有几次是把军事演习变成真正战争?
把军事演习变成实战的例子有很多,比如1937年7月7日,日本军队在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就借口一名日军士兵在宛平县失踪了,要进入县城搜查。我们好好想想,中国是一个主权国家,日军要全副武装、大量进入我国境内“搜查”,这能允许他吗?于是中国守军第29军开始抵抗日军,随后日军在炮击下进攻宛平县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图为苏联坦克在布拉格街头,说起演习变成战争,就不能不提布拉格之春,这就是真正的演习变成战争。
还有一个例子。在1968年6月,苏联为首的华约国家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开展联合军事演习,当时捷克斯洛伐克正在进行一场改革,但是遭到了苏联的反对。1968年8月20日晚上11时,苏联一架民航客机发出“遇到故障,请求降落”的信号,在布拉克机场降落,随后飞机上下来50多名苏联士兵,他们控制了布拉克机场。然后,30多架苏军运输机连续降落在布拉格机场,原本参演的华约部队也迅速出击,控制了捷克全境,苏东集团随后对捷克斯洛伐克的管理层进行了更换。
图为布拉格街头的苏军IS-3重型坦克。
还有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占领了科威特,这让海湾地区各国感到恐慌。8月7日,美军进入沙特境内,并且和海湾地区各国联合开展了一场叫做“沙漠盾牌”的防御性军事行动,事实上,这场行动也可以看作是一场实战化的大规模军事演习。1991年1月16日,美军向伊拉克军队进攻,原本参加军事演习的盟国部队,也纷纷向伊拉克境内出击,海湾战争爆发。
图为日军炮轰宛平县城,这也是演习变成了战争。
事实上,在美国的军事学说中,就曾经对军事演习向实战转换进行了专门的阐述。在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远征作战》学说中,就把军事演习作为一种军事行动来看待,认为一些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本身就带有为战争做准备、集结兵力、物资,拟定预案的意图。而这一类的军事演习,本身就很容易直接转化为实战行动。
图为美军战机飞越海湾战场,海湾战争也是一次以演习为名集结兵力的典型战例。
实际上,俄罗斯也对这种军事演习向实战转换的学说有所研究。2008年时,俄罗斯就曾在格鲁吉亚附近的高加索地区开展过军事演习,演练了向格鲁吉亚进攻的预案。而等到格鲁吉亚军队进入南奥塞梯、阿布哈兹后,俄军按照事先演练好的预案,几路大军并进,5天时间就击败了格鲁吉亚,号称“五日战争”。由此可见,俄罗斯也是深谙此道。
图为布拉格街头的苏军坦克。
而且,这次俄罗斯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开始之前,俄军也是在白俄罗斯、克里米亚等地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联合军事演习,在军事演习结束,俄军准备掉头返回俄境内之时,忽然转回来对乌克兰发动了特别军事行动。由此可见,俄罗斯此次军事行动,也可以看作是军事演习向实战行动的转换,借着军事演习的名义,完成了部队的集结和物资的准备。
图为乌克兰街头巡逻的俄军,俄罗斯在此次俄乌冲突前,也和白俄罗斯举行了一场大规模演习。
所以说,军事演习转为实战行动,实际上是非常常见的,甚至在古代都有类似的记载,是一种迷糊、麻痹对手,使其放松警惕的做法;也是一种演练实战方案,做好心理、物资、部队、装备等全面准备的过程,实在是一种常见的战争前奏,一种有效的实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