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畏要塞军需官,为何以刺刀术见长的二战日军?
抗战时期的中国,军工技术落后,枪弹炮短缺;飞机、军舰更少了。
步枪是中正式或其他五花八门步枪,枪身短,不利于拼刺刀;
日本信仰武士道精神,单兵素质略高,三八大盖比中正式步枪略长,有利于拼刺刀。
中国军人取长补短,利用大刀优势,向鬼子头上砍去,用游击战、地雷战、地道战等战术逐步收回失地。
苏美武器装备比日本好,单兵素质好,不用近距离,一阵阵、一场场冲锋枪、机关枪、手雷、大砲、坦克、装甲车、飞机、军舰把小日本打得落花流水,滚回老家去。
当然珍珠港由于美国大意吃大亏,这是个例。
#今日头条#
和平精英鸟嘴面具怎么获得?
获得方法为:鸟嘴面具是凛冬季先祖白绒先祖的兑换物。这个先祖在固定的季节才会有复刻,每次的位置都是不同的。玩家想要获得鸟嘴面具要等待白绒先祖复刻之后找到白绒先祖进行兑换。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福将?
我是一名喜欢人文科学尤其是历史的普通人,网民上杉谦虚。是希望自己本着一颗谦虚的心在网上与大家交流学问。
看到问题,我脑海中霎时浮现出这个人,当然不是赵云。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介绍此人传奇的一生。他参加了国民政府时期影响中国近代史走向的全部大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北伐战争,1924年-1927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1927年-1937年)、抗日战争(1937年-1945年)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解放战争,1945年-1949年)。在这数场恶战中,他居然频频化险为夷,屡屡全身而退,最终还能颐养天年、寿终正寝,可谓是福星高照,老天庇佑。
这个人就是孙元良(1904—2007),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四川成都华阳。国军陆军一级上将。
(孙元良戎装照)
早年经历:
1924年初,黄埔军校在全国各地开始招收第一期学员,正在北大读预科的孙元良闻讯后立马报名投考。当时黄埔军校的招考非常严格,必须要有人引荐。孙元良的推荐人便是李大钊。1924年6月,在顺利通过了初试和复试以后,孙元良如愿以偿地成为了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与陈赓、杜聿明、侯镜如等人一同被编在学生三队一区队。自此,不满20周岁的孙元良开始了军旅生涯。
在黄埔军校的开学典礼上,孙元良因其文化程度较高,又仪表堂堂、风度翩翩,有幸作为仪仗队队员,在校门口迎接名誉校长孙中山,因此颇受校长蒋介石的器重。
(1924年6月,蒋介石陪同孙中山检阅黄埔学生军)
所以各位看官,孙元良可是如假包换的黄埔军校出身,天子门生,简直就是赢在起跑线上。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毕业以后的战绩如何吧。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26年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蒋介石的嫡系第1军第1师和程潜的第3军进入江西攻打军阀孙传芳,孙元良时任第1军第1师第1团团长(番号都排第一,确能够说明他的嫡系身份毋庸置疑)。
(1926年7月9日 广州,国民革命军北伐誓师大会)
当时第1军贪功冒进,贸然攻打南昌,居然侥幸得手。胜利来得太意外,导致第1军不思巩固战果,反而开始大肆寻欢作乐。结果孙传芳部趁势连夜反扑,而第1师师长王柏龄尚在窑姐的床上“埋头苦干”,师部党代表缪斌也临阵脱逃。
孙元良彼时率一团驻守牛行车站,由于缺乏警戒,突遭敌军袭击,孙元良便方寸大乱、惊慌失措、率先逃遁。致使部队群龙无首,未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就已作鸟兽散,最终战略要地失守,南昌门户洞开。此战第1师一败涂地,南昌得而复失。
(北伐战争示意图)
事后,孙元良团被程潜派驻江西奉新,负责向东警戒,掩护主力部队集结。哪知孙元良畏敌如虎,拒不执行命令,一闻敌讯,便继续西撤。
蒋介石得知后,气急败坏、暴跳如雷,马上赶赴奉新前线召集第1师训话,他声色俱厉,杀气腾腾:
这次打仗,第1团团长孙元良没有得到命令便退却,应照革命军的连坐法来枪毙。这次失败,是我们革命军最不荣誉的一件事,也是北伐史上最耻辱的一页,倘使第1师不退下来的时候,我们的战事,一定不会失败;所以孙团长没有命令擅自退了下来,一定要按法枪毙。我们第1师,从前是最光荣最有名誉的军队;现在被孙团长个人毁坏,难道我们还能容忍这种败类,不枪毙他吗?
这回校长可不是说着玩的。翌日清晨,他又召集朱培德第6军及孙元良团再次训话,重申了对孙元良的惩罚决定:
我们革命军的历史,是很光荣很名誉的。现在打下了南昌,又退回来,都是因为第1师第1团团长孙元良,没有命令,怕死退下来了,所以有这一次的失败。孙团长犯我们革命军的连坐法,我要把他枪毙。你们各位官长士兵,可晓得军法是不容情的,若是犯了连坐法,无论哪一个,都要依法枪毙的。
然而当时自“中山舰事件”后,共产党员被清除出第1军,导致第1军思想迅速下滑、军纪败坏、战斗力大不如前。蒋介石痛定思痛,颁布了严酷的《革命军连坐法》来整顿军纪。孙元良恰好撞在枪口上,大家都以为此次肯定拿他杀一儆百,以儆效尤。
(在“清党运动”中惨遭屠戮的共产党人)
但也恰恰是因为国民党的“清党”,黄埔一期生战死沙场的,因共产党身份而被开除的,剩下能在军中挑大梁的人已是寥若晨星,弥足珍贵。考虑到孙元良是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得意门生,又是黄埔军校国民党右派组织-孙文主义学会的骨干成员,最终在薛岳、刘峙等人的劝说下,蒋介石决定法外开恩,孙元良因祸得福,不光没被杀头,还被公派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镀了一层金。1928年归国后,即任国民政府警卫第1旅炮兵团团长。到1931年,已升任警卫第1师第1旅旅长,可谓仕途坦荡,风光无限。
孙元良在敌袭中率先逃遁,躲过一劫;在校长震怒下,不光捡回一条小命,还捞得公派出国深造的机会,真可谓福星高照,鸿运当头。
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
1.淞沪抗战,抵御日寇: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孙元良所在的第87师(1931年底由警卫第1师改编)作为拱卫京畿的精锐部队,和第88师一起被编成第5军(还加强了中央教导总队一部,以及宋子文的税警总团一部),在2月初投入战斗。
(国军德械师)
孙元良的第259旅作为师预备队,在国军于2月22日下午发动的反突击中,从庙行镇方向突破日军侧翼,协同友军粉碎了日军的进攻企图。此役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第87、88两个精锐德械师也打出了赫赫威名。孙元良也因此深受蒋介石的重用并被授予“宝鼎勋章”一枚。这是他军旅生涯中为数不多的扬眉吐气了一回。
2.围剿红军,镇压革命:
因淞沪抗战而损失惨重的几个德械师回到后方整编后,同年秋孙元良调任第88师副师长,驻武昌。1933年第88师奉命开赴闽赣“剿共”前线,镇压“福建人民政府”,与昔日淞沪抗战中并肩作战的第19路军袍泽兵戎相见。
其后,孙元良又参加了第五次“围剿”,与红军作战。在福建、江西及四川成为了校长围剿、追击红军的急先锋。
1935年初,第88师师长俞济时调任蒋介石侍从室侍从武官长,孙元良得以接任师长。此时的孙元良可谓官运亨通、节节高升、意气风发、顺风顺水。
抗日战争时期:
1.淞沪会战:
1936年,战争阴云笼罩中国。孙元良的第88师从四川万县移防江苏无锡、江阴。1937年8月12日,第88师经过紧急铁运抵达上海。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
由于整个战役战术的失误,国军陷入了与日军相持的僵局。此时孙元良贪财好色的本性开始显露:财政部为第88师划拨了国防工事费26万元。但上海闸北多有仓库、钢铁,以及老百姓逃亡后留下的空屋,孙元良所部就地取材修筑工事,未花分文,最终国防经费全落入孙元良个人的腰包。结果由于工事偷工减料,防御能力低下,以至守军官兵往往未见敌寇,就在这劣质工事中葬身于炮火之下,实在可恨。
(淞沪会战期间,上海妇女团体慰问国军官兵)
更令人发指的是,上海学生代表至四行仓库第88师师部慰劳时,孙元良见一名女学生代表眉清目秀,就以花言巧语要该女生单独在师部多玩一阵,企图强奸。国难当头,居然还精虫上脑,妄图大享艳福。副师长冯圣法曾前往劝解无效,孙元良竟说:“英雄总是和美人联系在一起的,自古英雄都喜欢美人,尤其是我们在上海作战有功,做这一点小事没有什么。”
1937年11月5日,日军第10军登陆杭州湾金山卫,形成对淞沪前线中国第三战区部队的包抄之势。国军反击未果,为避免全军覆没,不得不下令“转进”。
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顾祝同本来根据蒋介石的旨意,命第88师坚守闸北,以期引起国际社会的注意和同情。孙元良不知是头脑清醒还是贪生怕死,主张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作无谓牺牲,提议选拔一支精干部队固守一两个据点,掩护大军撤退。该提议最后得到了顾祝同的认同。于是孙元良把守卫闸北最后阵地的重任托付给所部524团1营,这才有了该团团副谢晋元率八百壮士(实为450人的加强营,对外号称八百壮士)孤军据守四行仓库的惊世壮举。
国军死守四行仓库,抗击日寇
孙元良自己全身而退、安然无恙,倒借着谢团长的英勇战绩换到了第72军中将军长,仍兼88师师长,后又得授国民政府云麾勋章。
(谢晋元,黄埔四期生,时任第88师第524团团长,四行仓库保卫战结束后奉命撤往租界,所部被租界当局缴械羁留达4年之久。上海沦陷后,因拒绝汪伪政权的笼络招揽,1941年被汪精卫收买的叛徒刺杀于孤军营,享年37岁。)
1937年11月9日,日军突破苏州河防线。国军大部仓皇后撤、溃不成军。孙元良此时带着几个卫士,又一次本色出演:脚底抹油、溜之大吉。混乱中与所部失散,直到苏州才将参谋部重新集结。
2.南京保卫战:
淞沪会战失败之后,蒋介石迫于形势决定国民政府内迁,并委任唐生智为南京城防司令,命其“死守”南京。
唐生智(1890年—1970年),国军陆军一级上将
孙元良到南京后,立马用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夫子庙听戏嫖妓的大业中,很少在师部做布防准备工作。
1937年12月10日,南京保卫战打响。第88师迅速投入到南京保卫战中,负责守卫南京的制高点雨花台和南京城南,但终因未经休整,兵力、武器、给养方面均处劣势,虽浴血奋战,仍被日军突破防线。
1937年12月12日上午,雨花台阵地陷落,日军居高临下,攻击中华门阵地。第88师第262旅官兵不顾日军炮火,坚守城垣。而此时他们的长官-孙元良却率师直属队和第262旅一部擅自向下关撤退,企图渡江北撤,不假思索的又一次做了逃兵。
(国军督战队)
结果他们在挹江门内被36师师长宋希濂的督战队用机枪“劝阻”,只得返回中华门继续作战。中午,中华门被突破。孙元良本色再现,未通知所部,先独自一人开溜,在南京城内神秘失踪。
当1938年3月,孙元良重新在武汉现身时,壮烈殉国的传言固然消失的无影无踪,但他如何从南京城中逃出升天,却成了引人关注的话题。孙元良在南京失守后的行踪,在历史上产生了种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使一件简单的事情变得错综复杂、扑朔迷离,加上他本人的含糊其词,使这件事情,成为孙元良人生中的罗生门。
(被日军捕获的国军俘虏)
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即他福大命大,居然在南京炼狱中成为漏网之鱼,侥幸逃生。众所周知,日军占领南京后尤其对混入平民中的国军士兵盘查甚严,一经查出,基本必死无疑。而孙将军却出人预料的躲过了震惊世界、骇人听闻、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顺利回归”国统区“。不得不佩服其顽强的生命力和诸神庇佑的运势。
而第72军包括88师因群龙无首,在溃退中许多官兵无法渡过长江,结果在南京城内被日军俘虏,成为日军屠刀下的冤魂。
3.豫湘桂战役:
1944年日军发动“一号作战”,即豫湘桂会战。国军一溃千里,失地无算。日军兵锋直指距陪都重庆700公里的贵州独山,一时重庆震动。
1944年12月3日中午,日军104联队占领独山。但日军参谋本部认为打通大陆交通线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而104联队孤军深入,后援不继;反之国军增援部队已经赶到,并占有制空权。于是命令第3、第18师团按计划“反转”。日军破坏了独山附近的所有设施、工厂和军需物资,烧杀抢掠一番,于1944年12月4日黄昏主动撤出。
1944年12月8日拂晓,孙元良姗姗来迟,率部“收复”独山,顺便在滇缅路上截留了几十辆商车。以此“功绩”,孙元良获得“青天白日”勋章。
解放战争时期:
1.抗战胜利:
1945年5月,日本已经日薄西山,孙元良的第29军在局部大反攻的浪潮中,一路“奋勇向前、高歌猛进“接连克复河池、德胜、宜山、中渡、永福等地。
抗战胜利后,孙元良奉京沪卫戍司令汤恩伯之命出任常镇地区警备司令,后任第三方面军政治部主任。
1946年冬,孙元良调任重庆警备司令。任上嗜好跳舞,常与高级妓女在舞厅流连忘返、夜夜笙歌。
2.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开始不久,孙元良的第16兵团第99军被配属在蚌埠布防,兵团主力奉调移师宿县,防守徐州后方,随即被迫再次北上救援黄伯韬兵团。结果宿县被中野三纵攻占,津浦线被彻底切断。黄伯韬兵团在碾庄被华野全歼。
淮海战役(徐蚌会战)示意图
此时黄维12兵团还在东进,妄图夺取宿县。结果中野设下口袋阵,将其包围在双堆集。国军在淮海完全陷入被动,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被迫率领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向西南撤退,企图依托淮河,会同蚌埠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解黄维之围。未料却在陈官庄就被华野主力团团包围,杜聿明无奈下令三个兵团分三个方向突围。
孙元良作战能力平平,逃跑的本事确为上乘。他命曾配属过快速纵队的125师掩护兵团分散突围。为防杜聿明临时变卦,孙元良还命令截断电话线,嘱咐指挥部电报一律不收。结果邱清泉和李弥部果然奉杜聿明之命取消突围,孙元良部则孤军杀出。结果一万多人在混乱中被歼,军长、师长大多被击毙,残部只得重返包围圈。而他自己居然孤身一人,化妆成国军中尉副官,趁乱骗过解放军的盘查,只身逃脱。后又化妆成农民,逃到信阳火车站,乘车返回南京。
下面我们来盘点一下同样参加淮海战役的其他国军高级将领的下场,反衬孙将军无人能及的逃遁功力和惹人妒忌的大运。
a.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
华野发动最后总攻时,杜聿明下令各部队分头突围。而他自己剃去了小胡子,换上普通士兵的服装,伪装成“军需处长”趁夜带着副官、侍卫等13人逃出包围圈。
(杜聿明被俘照)
到了黎明时分,杜聿明一行被当地老乡发现并举报给华东野战军十一师卫生处,结果被俘虏。因其胡子未刮干净,又带着副官,对答时也漏洞百出,语焉不详,真实身份遂被识破。
看到这里,还是孙元良更胜一筹。不光化妆技术精湛,估计演技也是绝佳,也知道一人逃跑比“拖家带口"的目标更小。但毕竟杜司令没有经验,而孙将军可是职业好手。
b.第7兵团司-令黄百韬:在撤退途中被中野包围在碾庄地区,最终全军覆没,本人在逃跑途中被流弹击毙。
同样是战场逃跑,黄兄运气真够背的。看看孙将军,战场屡屡开溜,子弹却像长了眼睛似的,都躲着他飞,不知道孙将军是不是会念“避弹决”?
c.第2兵团司令-邱清泉:在陈官庄地区被华野包围,全军覆没,本人因精神崩溃,恍惚中被流弹击毙。
d.第12兵团司令-黄维:黄维因为孤军冒进,被包围在了双堆集地区,最后被自己的黄埔一期老同学-陈赓击败,全军覆没,本人被俘。
(黄维兵败被俘,坐地不语,若有所思)
晚年:
1949年底,孙元良随败军来到台湾。背着丧师之责,加上国民党高级将领间的内斗,他不得不选择了退役从商。
上世纪70年代初,孙元良一度旅居日本,开了一家名为“天福园”的面馆,当起了餐厅掌柜。
1975年,他重返台湾定居高雄,在当地一家针织品公司当董事长,退休后,孙元良到台北定居,闲来无事时著书立传。
2007年5月25日,孙元良在台湾逝世,享年103岁,可谓高寿。
题外话:
孙元良不光自己一生波澜壮阔、起伏不定,历经了民国时代的风风雨雨,鼓角争鸣。不曾想,他还有一子,名气比他大的多。这就是曾经红遍两岸三地的台湾著名演员:秦汉
(秦汉青年时照片)
秦汉眉宇之间继承了其父俊朗英气的外形。
(孙元良晚年与其子秦汉合影)
总结:
孙元良多次在险恶的战场上逃出升天,全凭他的“腿脚”功夫,无怪乎时人称他为:”除了阎王,谁都追不上的飞将军“。
不光跑的快,运气也是出奇的好,多次化险为夷,天降大礼,出门遇贵人,遇难有神仙。尤其是在南京保卫战和淮海战役这种血雨腥风,有去无回的战争中从日军和解放军凌厉的攻势,严密的组织下脱险,不得不说他真是难得的福星高照,吉人天相。
最后到台湾,也能够从凶险万分的官场全身而退,投入商业。晚年宁静致远、淡泊名利,尽享齐人之福。最终以百岁高龄,寿终正寝、无疾而终,是为人生圆满。
因此,要说到中国历史上的”福将“,我认为孙元良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各位看官认为呢?
羊头的标志是哪个牌子的汽车?
羊头汽车标志--道奇
道奇品牌创始人道奇兄弟的事业是从制造自行车开始的。道奇牌轿车素以价廉和大众化称著, 颇受欢迎。轿车型号有: 蝰蛇(Viper), 无畏(Interpid), 隐形(Stealth),,小精灵(Spirit),,影子(Shadow), 霓虹(Neon)等。
1897年,道奇兄弟与佛瑞德•埃文斯成立了合伙企业,并成功制造了“埃文斯-道奇”自行车。1900年,合伙企业解散后,道奇兄弟在底特律建立了自己的机械厂开始为福特汽车制作了大量的配件,包括发动机、底盘和所有的传动部件,双方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1913年,道奇兄弟注意到福特有想要自给自足的倾向,于是在密执安州重开了一家大型工厂,这就是后来著名的道奇总厂。1914年,道奇兄弟投资建成了美国第一条试车道,开创了汽车公司自己投资建立试车道的先河,为道奇汽车的质量提供了重要保证。
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那时的克莱斯勒已经在大型厢式旅行车市场取得了非凡的成功,但还有两个因素制约著其销售增长。首先,虽然这个车型一直非常注重舒适性,可驾驶的感觉还是与卡车相似;第二,它们的尺寸太大,致使美国普通家庭的车库无法容纳。为了突破这两个瓶颈,克莱斯勒工程师们在脑海中酝酿著一个既简约又宽敞,既动感又稳重的车型。
“道奇”文字商标采用道奇兄弟的姓氏“Dodge”,图形商标是在一个五边形中有一羊头形象,在汽车上使用小公羊、大公羊两个商标。该商标象征“道奇”车强壮剽悍,善于决斗,表示道奇部的产品朴实无华、美观大方。
"公羊"图形商标恰如其分地体现出"道奇"汽车的动感强劲,睿智进取,个性自由,健硕乐活。
二战中有哪些德国有哪些元帅大将能战胜朱可夫?
朱可夫最栽面的一次战役,其实是1944年3月的“卡梅涅茨-波杜尔斯基”包围战,坐拥近200万兵力的乌克兰第一、第二方面军没能吃掉包围圈里的德军第一装甲集团军,并且让其几乎全身而退,在战术灵活性方面还是有点差距。而这一战,正是曼施坦因元帅的二战谢幕之战,他的继任者莫德尔元帅也成功稳定住了面临崩溃的南方战线。
(胡贝上将)
到1944年初,苏军已经收复基辅和乌克兰的大部分地区,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被压缩到北乌克兰至喀尔巴仟山之间狭窄的地域,尤其是第1和第4装甲集团军形势最为恶劣,马上就要被挤压喀尔巴仟山的山坡上了。曼施坦因期间多次请求撤出这些部队,均遭小胡子拒绝,就在两个人扯皮的时候,朱可夫的大规模进攻行动开始了,时间是1944年3月4日。
苏军以两翼钳击的战法迅速包围了胡贝上将的第1装甲集团军,该集团军还保有三个军20个师的建制约20万兵力,但在前一阶段的战斗中坦克损失较大。至3月22日,朱可夫方面军的三个坦克集团军和科涅夫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的数个坦克军,已从两翼完成突破和迂回,三天后切断了胡贝的最后一条对外通道,将第一装甲集团军合围在以卡梅涅茨-波杜尔斯基市为中心的狭小地域内,这就是东线战史上著名的“胡贝包围圈”。
(胡贝)
苏军是自北向南压过来的,因此“胡贝包围圈”的东西两侧都是迂回部队,最晚被封闭可的缺口的是南方,也是朱可夫判断胡贝必定突围的方向,东侧科涅夫的部队遂以415辆坦克和247门自行火炮组成强大的突击兵团,25日进抵顿涅茨河后再向西北转向,随时准备打击南逃的德军,一切情况看起来都很完美,20万德军将插翅难逃。
朱可夫志得意满,给包围圈中的胡贝送去了一份用德语写就的劝降书,大约是苏联元帅的德文翻译比较差劲,或者是朱可夫有些漫不经心,这份劝降书的用词和语气非常糟糕,充斥着粗暴和威胁,原文如下:
(曼施坦因)
“1,为避免进一步伤亡,我建议你们于4月2日结束前停止无谓的抵抗,并率所有辅助单位投降,你们已经四面被围毫无希望,你们无法逃出包围圈。
2、如果你们在4月2日结束前不投降,那么,所有不接受这个结束无谓抵抗的提议的官兵,每三人中将被枪毙一个,这是对无谓抵抗的惩罚。你们应成群结队地提出投降,所有自愿停止抵抗的军官,将获准保留自己的步枪(原文如此)、勋章和交通工具!”
(朱可夫)
落款为:朱可夫,方面军司令员,苏联元帅——这恐怕是朱可夫二战期间最奇葩的一封劝降书,大约是送出后也感觉不妥,方面军司令部后来又重新签发了一份语气比较平缓、行文比较正规的劝降电文。但是朱可夫的前一封仍然被流传了下来,并且这封劝降书的效果适得其反,恐吓的味道却让被围德军的抵抗意志莫名地增加了。
德国第一装甲集团军还有个敌人,名字叫希特勒,他坚决反对曼施坦因撤退的要求,并且还提供不出必需的援兵。为避免出现第二次斯大林格勒事件,曼施坦因不得不飞到“鹰巢”面见希特勒,提出了近乎最后通牒般的要求:要么给我援军,要么允许我撤退,后者最终妥协了。曼施坦因更加洞悉朱可夫企图在南线击碎德军的预案,3月26日的午夜电告胡贝:“向西突围,命令随后附上”。
(希特勒和曼施坦因)
第二天夜里胡贝以两个精锐装甲师开路,不顾一切向西突围,这一行动完全出乎朱可夫的预料,西侧苏军猝不及防,连续被德军突破,20万德军纪律严整几乎无人开小差,顶着风雪推进了250公里,终于在4月5日与前来接应的党卫第2装甲军会师,朱可夫的围歼计划彻底落空。第一装甲集团军就此突围成功,并且一路击毁苏军坦克357辆、突击炮42辆及各类火炮280门,而自身伤亡轻微。
“卡梅涅茨-波杜尔斯基口袋战役”是二战结束前,东线德军最后一次成功的突围战役,胜利在望的朱可夫不仅没能打垮南方集团军群,苏军自身还损失颇大。然而德军也连续失去了两个重要人物,突围尚未结束的3月30日,恼羞成怒的希特勒便解除了曼施坦因的职务,而以莫德尔接手部队。
(希特勒和莫德尔)
突围成功后胡贝被晋升为一级上将,结果刚刚获授骑士铁十字勋章双剑饰的第二天,就因为飞机失事送了命,否则他将成为一名击败朱可夫的德军大将。此战过后,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更名为“北乌克兰集团军群”。
新任总司令莫德尔不仅成功解救出了第一装甲集团军,还在稍后的战斗中通过两个装甲军的反击,成功地将苏军五个坦克军和若干步兵师逐过顿涅茨河,使德军的战线再次稳定下来,兵力兵器占优的朱可夫再次尝到了失利的苦果。也足以发现,类似于曼施坦因、莫德尔、胡贝这些德军高级将领的军事素养仍然是优秀的,如果实力相当,他们都有击败朱可夫的可能。
(莫德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