鲲鹏变,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还说明一个人的视野是被自己的能力限制的,理解不了别人的原因是自己水平不够。
原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翻译:
北方的海里有一条大鱼,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变化为鸟,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
南方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时,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鹏鸟奋起而飞,旋转扶摇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此一飞在六个月后方才停歇下来。”
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仿佛是由生物气息吹拂。我们所见湛蓝的天空,那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无边无际的吗?鹏鸟所见,大概也是这个样子吧。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
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可以用芥草作船,而搁个杯子当船就会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便无法托负巨大的翅膀。所以,鹏鸟飞到九万里高空,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能凭借风力飞行,背负着青天,毫无阻挡,这样就能飞到南方了。
寒蝉与小灰雀对此觉得很奇怪,它说:“我猛地起飞,力图到达榆树和檀树的树枝,有时飞不到,也就落在地上而已,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再而向南飞呢?”到近郊去的人,晚餐前就可以返回,肚子还没饿,不需要干粮;
到百里之外去,晚上就要准备第二天的干粮;到千里之外去,就需要三个月的时间来准备粮食。寒蝉和灰雀这两个小东西当然不懂得这些道理,小不点理解不了大块头,寿命短的理解不了寿命长的。
此文出自战国时期·庄周《庄子》《逍遥游》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子虽有祈向,不可得也”。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
人世间既然如此污秽,“不可与庄语”,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圣人无名”,是全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
第二部分从“尧让天下于许由”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第三部分从“惠子谓庄子曰”至结尾,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一前286),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做过小官漆园吏,但不久辞去。
楚威王聘他为相,遭拒绝,“终身不仕”。他否定有天帝造物主的存在,认为万物起源于“道”,而人的生死只不过是“道”在其发展过程中一个短暂的环节。
鲲鹏展翅背后的故事文字?
鲲鹏展翅
传说北海有一种鱼,名叫鲲,其体形庞大无比,有几千里长。鲲变成鸟即为鹏,鹏同样非常庞大,其脊背长达几千里。当鹏展翅奋飞的时候,场面极为壮观,翅膀大得像垂在天边的云。这只大鸟在海水翻腾之时向南海飞去,南海是天池所在。
鹏飞南海时,两翼拍击水面,行三千里后才乘风飞向九万里的高空,然后凭借六月的大风南飞。当鹏背负青天、昂扬南飞之时,蝉与小鸟讥笑地说:“我从地上飞起,有时能飞过榆树、檀树,但有时飞不过,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一定要冲上九万里的高空飞向南海呢?”鷃雀也跟着嘲笑说:“鹏要飞到哪里去呢?我腾跃而起,飞到几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之间飞来飞去,是最自由快活的,干吗要飞那么远呢?”
庄子以大鹏与小鸟作对比,强调自由、超脱的重要。“至人”、“真人”就如同鲲鹏那样,自由翱翔,超凡脱俗,而蓬间雀之类目光短浅,还自得其乐,这是很悲哀的。
后来,“鲲鹏展翅”这一典故,用来表示奋发有为、抱负远大、大展宏图等,也用以形容宏伟的气象。(曹俊)《庄子·逍遥游》
鲲鹏展翅是什么意思?
鲲鹏展翅是指施展抱负,实现宏伟的理想,创造一番事业。在那很北的北面,有一片大海。海中有一种鱼,它的名字叫鲲。这个鲲很大,后来变成了一只鸟,它的名字叫做鹏。这个鹏很大很大,仅只它的脊背,就说不清有几千里。它鼓起翅膀振翅而飞,翅膀像是遮天的乌云。
鲲鹏什么?
1、鲲鹏之志的读音, [ kūn péng zhī zhì ]。释义:其实鲲鹏是一种传说中的动物,当鱼的时候很大的鱼,当鸟的时候还是很大的鸟,古人用鲲鹏之志形容志向远大。
出处:战国庄子的《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2、鲲鹏展翅 [ kūn péng zhǎn chì ] 基本释义:施展抱负,实现宏伟的理想,创造一番事业。
出处:战国▪庄子《庄子·逍遥游》:“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白话译文:鲲的体积,不知道大到有几千里。
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翅膀就好像天边的云。
3、鲲鹏万里的读音,[ kūn péng wàn lǐ ]。释义:以“鲲鹏”等称扬胸怀大志,奋发有为,前程远大的人,或形容宏伟的气象;;也以“蜩、鸠、斥鷃”等借指平庸凡俗,目光短浅之辈。
出处:战国庄子的《逍遥游》中记有“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造句:学做鲲鹏飞万里,不做燕雀恋子巢。
你觉得鲲鹏和金翅大鹏谁厉害?
还记得西游记里的那只说要把雷音寺给掀翻的大鹏鸟吗?这个大鹏鸟的全名叫--金翅大鹏鸟。很多人把鲲鹏和金翅大鹏鸟划上等号,但其实两者之间并没有关系。只是佛教的《大藏经》把两者放在一起比较,所以才会被人误会成金翅大鹏鸟就是鲲鹏的。
西游记里面对金翅大鹏鸟的身世是有交代的,金翅大鹏鸟是神鸟凤凰的儿子,和孔雀是一母同胞的。后来孔雀这个吃货把如来给吃了,如来从孔雀的肚子里出来,还封了孔雀为佛母。金翅大鹏鸟的地位也就直线上升了,直接成了如来的舅舅。作为佛界大佬的舅舅,金翅大鹏鸟的实力也是相当可观,没看见孙猴子被他打得很惨么?最后还得出动如来才能收拾得了他。
再看鲲鹏,在庄子的《逍遥游》里的描述是,北冥有一条大鱼叫鲲。后来这条大鱼长出了翅膀,一飞就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这下才叫鲲鹏。估计那条叫鲲的大鱼应该是成精了,然后修炼了千年,最后才从鱼修炼成了鲲鹏鸟。不过鱼修成正果竟然成了鸟,这个逻辑实在是有点说不通。不过这世间万物,也不是什么都要说得通才可以的!
再者,金翅大鹏鸟是凤凰生的,而鲲鹏是大鱼变的不说。这两种鸟之间的样貌也不一样,金翅大鹏鸟是鸟身人面。而鲲鹏,作为一只从鱼修炼成的鸟,想来应该是不会有什么鸟身人面的形态。估计是鱼身鸟翅的形象吧!这才符合鲲鹏是从一只鱼变成鸟的特征啊。
还有,从两者吃的东西来看,这两货也是凑不到一处的。金翅大鹏鸟是吃肉的,而且这只鸟对吃还很有要求。比如在商量唐僧要怎么吃的时候,金翅大鹏鸟展现出来的就是一个一级标准的美食家水准。什么要保持心情愉快啦、唐僧要整个蒸,然后再用小刀割着慢慢品尝。这时候的金翅大鹏就是一个美食老饕啊。
而鲲鹏就不一样了,鲲鹏既不吃荤也不吃素。人家只吃空气,还非得是九天上的清气才行。可见鲲鹏这家伙,是很挑食的。在吃的方面,金翅大鹏鸟还是胜了鲲鹏不止一筹半筹。不过鲲鹏的原身是鱼来着,对于清新的空气自然是向往的。鲲鹏的食谱上会不会有蚯蚓虫子啥的呢?想想也不可能,毕竟鲲鹏太大了,蚯蚓虫子啥的,给它当点心都嫌小。
无论是从哪方面来看,鲲鹏和金翅大鹏鸟都没有半分相似的地方。所以这两个品种的神话生物根本就不是同一类的。而当初把这两只鸟归于一类的,想必是看书看得眼花了才会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