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遇骑士跪先祖位置,光遇重组季节先祖最后一个任务?
在遇境跟引导先祖对话,得知需要前往雨林树屋汇合。来到雨林书屋顶部找到先祖并进行对话,触发任务。得知需要前往神庙的桥前面寻找队员。

2、前往雨林神庙地图,在左侧的树屋区域,上方的台子上找到先祖以及任务的光圈。这个任务可以单人完成。(注意这里不是下面的三人光圈)

3、跪坐在光圈上接取任务后,需要收集悬在空中的吊环。完成收集进度后即可返回找先祖提交。

最后再返回大树屋找引导先祖领取奖励即可。集结季的任务到此位置也就全部做完了
跪拜死人要面向什么方向?
有神位(如祖先的灵牌位、墓碑或龙神、土地神及其他神牌位等)的就面向牌位拜祭,如在家中拜祭祖先而又无神牌位的,可在饭厅或客厅摆上供品,面向上座拜祭;还有是叫遥祭(拜),就是向着目的方向拜祭,再有就是所谓的请神,如定居在外首次要请自已老家的祖先前来受祭或拜请其他神仙来家化解灾难等,则要面向大门朝外拜请。
像寿星的精品石就更受藏家的追捧?
人物奇石精品稀少,像寿星、人物等之类的精品奇石就更受藏家的追捧,本人历经数十年的寻觅和发现,也捡到一些人物奇石精品,并附赏析,与大家分享。
一、南极仙翁
赏析:此石源于黄河三峡上游流域、天坛山后王母洞脚下,画面形象酷似“鹤发童颜,面目慈祥,所拄弯曲拐杖,必高过头顶”的南极仙翁。莫不是,昔日南极仙翁随流而上在王母洞韬光养晦,修道成仙。今日,托体奇石,现身人间,造福苍生?
二、老子出关
赏析:看,自然神笔在乳白色的石体上,浓笔淡墨描绘出一幅独具韵味的《老子出关》图。寥寥几笔,浓淡结合,虚实有度,写意出老子的精神风貌。华发飘逸,衣袖收拢,背向前微弯,象征着老子历经沧桑、大彻大悟、虚怀若谷、不事张扬的博大胸怀;神态清纯,气质非凡,浑厚而质朴,稳健而洒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人生的豁达;平视远方,好像看到了雄伟的函谷关,看到无边的旷野,看到了芸芸众生,也看到浩瀚的宇宙,把我们引向天人合一、自然无限的思想境界;身后的山峰低矮蜿蜒,将老子的背影衬托的更加高峨和伟大;远去的背影,表现出老子淡泊名利、超然世外的洒脱;简洁的笔墨,清纯的色调,寓意着老子大道至简,“无为”“无不为”的人生境界和智慧;高超的笔墨技巧,将老子的神态刻画的淋漓尽致,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哲学、文学思想,是一副蕴含中华艺术文化精髓的完美作品。
三、南海观音
赏析:墨绿色的背景,如同苍穹碧海,宁静而深邃;洁白的形象,犹如圣水观音从天而降,握净瓶,杨枝水,播撒甘露,普度天下苍生。银装素裹,衣袂飘飘,神态优雅端庄,惟妙惟肖;气质清丽脱俗,灵动洒脱,给人以庄重圣洁之感!仿佛焕发出一种无量的佛光和慈悲的心愿,给予人们心灵的安慰和身心的净化!
四、三清天尊
赏析:浅红色的奇石上,暗红色的图形格外醒目,酷似三位尊神:中间的如“元始天尊”,对面的如“灵宝天尊”,背后的如“道德天尊”老子。三位尊神红袍加身,长袖翩翩,仪态端庄,气度不凡,高雅脱俗,给人以庄重神圣之感;举止恭敬礼让,问候寒暄,表现高尚的品格和涵养。情景生动活泼,而不失庄重;色调热烈和谐,艳而不俗,表现出美妙的艺术神韵和意境。
五、大圣归来
赏析:无巧不成书,无巧不称“奇石”。看:大圣归来!孙悟空手执一把硕大的芭蕉扇,腾云驾雾,从天而降。猴头形象逼真,构图完美生动,意境合乎实景实情,与历史典故神奇的契合。物象和意境,形神兼备,传情达意,耐人寻味,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美感!
六、诗圣杜甫
赏析:目睹这一仰天远望、意蕴深邃的肖像,不由人想起一生仁政思想、心系苍生、胸怀国事、人格高尚、诗艺精湛的“诗圣杜甫“。
七、独立寒江
赏析:怅然独立,面对滔滔河水,神情茫然,一腔热血付之东流。——目睹此情此景顿然想起了“屈原”。
八、孔子拜师
赏析:红色奇石上,两个白色的人像分明可见,左边一个站立的童子,镇定自若;右边一个屈膝而跪的长者,恭敬谦让,二者面面相觑,这不合情理的举动,似乎让人不可思议!然而,现实中却真有这样的故事。自然神笔并非虚构,它描绘的是古代“孔子拜七岁神童项橐(tuó)为师”的故事——《三字经》曰“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项橐,是中国古代的神童,年仅七岁就当了孔子的老师。《孔子项橐相问书》叙述的就是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
九、冰清玉洁(睡美人)
赏析:大自然的造化总是那样神奇、那样不可思议、那样耐人寻味!
你看,一副画面,横着看,犹如躺着的睡美人,洁白如玉,冰清玉洁,口吐莲花;竖着看,如冬天里一颗古老的参天大树,盘根错节,披雪裹冰;再细看,画面的白色主题酷似一位负重而立的女子,微倾的背部上竟赫然而立四个小孩,下边一个、上边三个,有头、有脸、有鼻子、有眼、有胳膊,难怪该女子累的汗流浃背,颇有“人如玉树迎风立,菊为重阳带露开”的诗情画意。
十、观音送子
赏析:此奇石有右方白色图像,犹如观音,形象端庄富态,神情慈祥和蔼。身体前倾,俯视前方,目光去处,左下角地方爬着一童子,通体白色,赤身裸体,头部、身体、胳膊和两腿都分明可见,仰面而望;面前一女子俯下身子,伸手相挽,好像母子。三位人物,形象逼真,生动传神,活灵活现,如观音送子祈福,普度生灵,实现美好愿望!
十一、守望
赏析:玲珑奇石红尘染,谁把相思入云端。目睹黑色图形,可见一位孑然而立的女子,顿然心生感动!无言的石,描绘出有情的人。哗然的尘世,阻挡不住她坚定的脚步,山巅上、云水间,亭亭玉立,只想用默默的守望来坚守不变的情缘。凝神眺望,牵念蔓延,穿越苍海云天,游曳在水云间,心携着风儿,任思绪微微荡漾,穿梭着遥远的思念……仿佛在默默地诉说:在外的你闲暇的时候,你可感知我在默默地为你守候?你可感知一份执着的牵念?
十二、一石三看
下面这块奇石的图像,从三个角度看,是三种图像和意境:送子观音、相思树下、幸福一家人。
赏析:石体右上方暗红色图像,犹如观音菩萨,形象端庄富态,神情慈祥和蔼,怀中抱着一婴儿,形象逼真,生动传神。
赏析:看白色图案,映入眼帘的是那挺拔大树,枝繁叶茂,遮云蔽日,蓬勃着生命的活力。树下,一位窈窕淑女面树伫立,神情专注,双手合十胸前,陷入深深的沉思。秋风吹起,叶落裙摆。身后零乱的脚印和着飘零的落叶,记录着她的往复的身影,延伸着爱的眷顾。不知她在这树下站立了多久,似乎是一个黄昏,似乎是一个季节,又似乎是一个世纪?“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月下伊人多憔悴,落花化泥盼君归。”“花开花落几轮回,我复春秋转素颜,爱恨红尘觅知己,你经万绿独倾心。”“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树头结得相思子,可是郎行思妾时?”
赏析:正如纪晓岚所言 “天工之巧,无所不有,精华蟠结,自成文章,非常理所可测也!”初看此石,红白相间,图像斑斓,但仔细看那红色的图像,令人称奇!竟然是祖孙三代,一家六口人的生活影像:先看左下角红色图像,是一中年男子,稳扎马步,左臂前伸,右臂后曲,正在晨练,打太极;右上方红色图像,是一女子托着一婴儿,面面相觑,温馨而幸福;婴儿背后中间红色图像,是一少女站立的侧面全身像;少女前方红色图像,是一对老人牵着手并肩而行,相依相偎,渐行渐远……
十三、中国梦,思念
赏析:天造奇石,石赋妙意。仔细揣摩眼前这方奇石,我们可从中悟出两种意境:
意境一:中国梦。
看!粉红色石块中间的亮色部分呈现出人物的脸庞,头部透视出人的大脑,特写大脑强烈而活跃的思维活动,无限思绪由内向外,延伸盘旋。千丝万缕中(脸庞前边)一弯明月清晰可见,月亮上面一个女人头像若隐若现,似像非像,亦真亦幻;月亮下面亮色部分如女子衣裙舒展飘逸,飞行云中,形似“飞天”登月。思绪如波涛漫卷,梦境如天马行空,颇有鲁迅先生“心事浩茫连广宇”、李白“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的豪迈气概!大自然充分运用抽象和具象、特写和夸张的手法,描写和刻画了一幅意蕴深邃、跨越时空的中国梦“飞天梦”。寓意古代在敦煌绘画艺术上体现的“飞天梦”已变为现实,在太空、月球上体现!
意境二:“思念”。
这是大自然拍摄的一幅 “思维”透视影像,一幅意蕴深邃、跨越时空的“思念”意境:大自然充分运用抽象和具象、特写和夸张的手法,描写和刻画了思念者千丝万缕的思念情怀。粉红色石块中间的亮色部分呈现出人物的脸庞,头部透视出人的大脑,特写大脑强烈而活跃的思维活动,思绪的源头从大脑右下角(亮色的纹理)飘渺而出,由此向外,由粗到细延伸盘旋,丝丝缕缕,缠缠绵绵,魂牵梦绕,思绪万千,“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千丝万缕中(脸庞前边)一个头像若隐若现,似像非像,亦真亦幻,仿佛是对子女、对爱人、亲人、对朋友无尽的思念!下巴前面一弯明月,清晰可见,寓意谨把心思托明月,带去“我”深深的思念和祝福!画面构图合乎逻辑、新颖别致,将人的内心世界刻画的淋漓尽致,含蓄贴切,韵味无穷。
十四、七仙女
赏析:看:这块红色的刚岩石上自然形成七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看意境:相互协调,相互呼应,行为举止,生动传神。看形象:银装素裹,高雅脱俗,风度翩翩,气质非凡。颇具仙风道骨,耐人寻味,令人费解!
道家说:这是紫霄宫开“众仙朝圣”。
观此场景,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在心中升腾,仿佛置身于神圣的天上宫阙,仙风神韵扑面而来,“紫霄宫开,众仙朝圣”的盛典呈现眼前:左数第三位端居中间,玉袍加身,垂帘遮颜,现身不露面,莫非是权衡三界,统御万灵的天界至尊之神“玉皇大帝”,还是王母娘娘,难见真面目!或许是玉皇大帝为道炁(qì)之体,三界六道的共主,神圣不可视容?“大言稀声,大象无形”吧!却看左右各位神仙,前呼后拥,作揖参拜,形如众神朝圣大典。个个银装素裹,高雅脱俗,给人以庄重圣洁之感;仪容端庄大方,举手投足张弛有度,颇有道家风范;神态恭敬虔诚,行为彬彬有礼,表现出誓忠精诚和无比崇敬之情!
艺术家说:这是轻歌曼舞的“七仙女”。
七仙女,是玉皇大帝的七个公主,号称“珠王圣母、碧霞元君、白娘圣母、青娘圣母、西王圣母、仙女圣母、九天玄女”,有关七仙女的神话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古老的神话传说,当代的真实传奇!且看,石体正面自然形成七个仙女形象,“美貌横生:晔兮如华,温乎如莹。详而视之,夺人目精。”或弹、或歌、或舞……灵动洒脱,婀娜多姿,惟妙惟肖,美轮美奂。“西边人似月,仙子凌波舞艺身。白绫速飞,冉冉入红尘。”唤回一离尘世千年的神话传说,再现天阙瑶池“七仙女”。
细细端详,此“七仙女”竟如此的神奇美妙:一是动作意境之美。瞧!左边第一个仙女弹筝舞广袖,形态妙入神,洋洋洒洒,如痴如醉;看那第二个仙女前合后仰,放声高歌,举手投足,灵动飘逸,神采飞扬,“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其她五个仙女凌波微步,亦步亦趋,翩翩起舞,婀娜多姿。若进若退,若动若静。轻灵的舞姿象仙鹤一样欲飞还留,轻薄的衣裙如雪花飞舞飘飘荡荡。红色的背景上点缀星星点点,如缤纷花瓣凌空撒落,似无数彩蝶飞舞其间。二是形体仪态之美。七个仙女个个身材丰满苗条恰到好处,高矮胖瘦符合美感,娇娆的身段富有弹性。身材美丽象是削成一样,腰部苗条如一束纤细的白绢,“振绣衣,被袿裳,秾不短,纤不长”,清丽脱俗优雅俊美,姿态奇美妩媚妖娆。动则尽情欢舞信步徜徉,静则娴雅神态安闲无躁,舞步翩跹衣袂飘飘,温文尔雅楚楚动人,“略有妖意,未见媚态,妩然一段风姿”。三是风华神韵之美。“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青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耀乎若白日初升照屋梁,皎若明月舒其光。”形象之鲜明,色调之亮丽,给人以轻盈飘逸、流转绰约的动感和明丽清朗、华艳妖冶的色感,尤为传神地展现了仙女轻歌曼舞的风姿神韵。
十五、世界三大美女
赏析:呈现在眼前的这块奇石,色彩亮丽,图像清晰,三个人物形象赫然而立。
有人说:这是“桃园三结义”。
三国时期,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意气相投,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园林,焚香礼拜举酒结义,对天盟誓,共同实现美好理想。我们再看这块奇石,右数第一个是刘备全身像,身穿长袍,行止温文儒雅;右数第二个是关羽半身像,容貌端庄,淡定从容;右数第三个是张飞半身像,发髻张扬,性格活泼。
有人说:这是“世界三大美女”。
古埃及美女克里奥佩特拉、中国美女杨玉环、日本美女小野小町被古人公认为“东方三大美女”和“世界三大美女”。她们天生丽质,才华出众,昔日各领风骚,名扬四海,如今已销声匿迹,鲜为人知。
倘若了解历史后,再去欣赏这块画面石,你会有惊奇的发现:白色石体下方暗红色部分自然形成三位美女形象,左边似工于心计、聪慧迷人的埃及艳后克丽奥佩托拉;中间像丽质丰满、妩媚动人的唐朝贵妃杨玉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右边如才华横溢、气质优雅的日本诗人歌仙小野小町,风光月影中摇曳着婉转的身姿,如其诗意的婉转和缠绵。三个人物形象含蓄深邃,情趣浓郁,生动贴切,特色鲜明,每个人的形态、神韵和装束与三大美女的个性特征惊人的相似!或许是绝代佳人厌倦了爱恨情仇,看淡了荣华富贵,返璞归真,向往自然,托体于奇石吧!
明末清初的时候有没有任何一支汉族军队在野战中击败过八旗军队哪怕一次?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说八旗兵在南明时期作战有多厉害,这只是一种假象,清廷为了掩饰八旗兵的快速堕落,有意遮蔽了一些真像。
下面我就介绍一下孙可望、李定国部署的湘、桂、川全年反攻,可以说在多地吊打八旗兵,使得八旗兵连折孔有德、尼堪二王。
一、收复湖南战役
从顺治七年底到顺治八年初,孙可望基本上完成了对永历朝廷残存武装的收编工作。南明政权及其军队实际上已经形成以原大西军为主的抗清实体。在这以后,永历皇帝只是作为用以号召远近的一面抗清旗帜,复明恢汉运动的领导权却掌握在孙可望等原大西军领导人手中。
由于孙可望等人已经遵用永历正朔,在他们指挥下的军队又包括了一些原南明参与“会盟”的各种武装,在下面的叙述中不再使用大西军一词,一律改称明军。
但是,必须指出,正是由于原大西军的联明抗清,才使业已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永历朝廷增添了活力,汉族和西南少数民族在反对满洲贵族推行的民族征服、压迫政策的斗争中大展雄风,南明历史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
孙可望在接管了贵州全省后,军事部署是由他自己和李定国东攻湖广,刘文秀等进军四川。
1651年(顺治八年,永历五年)四月,孙可望派冯双礼等率领马兵一万余名、步兵数万、战象十余只,大举由黔入湘:一路由铜仁、麻阳,一路由平溪、便水,一路由大小梭罗,合攻沅州(今湖南芷江)。
清沅州守军三营合计只有三千士卒,退入城中,被“围如铁桶”。四月十五日,冯双礼命令明军奋勇攻城,当天就占领了沅州,活捉清将郑一统、知州柴宫桂。
冯双礼等攻克沅州后,移兵上攻辰州(府治在沅陵),因清朝辰常总兵徐勇防守甚严,未能得手。清廷委任的挂剿抚湖南将军印续顺公沈永忠领兵二万,竭力支撑,双方在一段时间里呈僵持状态。
到1652年(顺治九年,永历六年)四月,李定国率部由贵州进入湖南,会合冯双礼部于五月中旬进攻靖州。清续顺公沈永忠派总兵张国柱领兵八千名往援,在靖州陷入明军重围。经过短暂的交战,清军大败,损失官兵五千一百六十三名(其中满洲兵一百零三名)、战马八百零九匹,几乎全军覆没,张国柱率残部于二十二日“踉跄奔回”。明军趁胜攻克靖州、武冈州。
沈永忠在李定国、冯双礼等部明军的凌厉攻势下,难以招架,派使者前往广西桂林请求定南王孔有德火速派兵来援。孔有德因部下兵马分驻广西各地,又同沈永忠有嫌隙,接到告急信后说:“我旧年借支衡、永钱粮,沈公出疏参我。今日地方有事,向我告援,我三镇分驻各府,如何借发?设警逼我境,自有区处”,拒绝出兵相救。
沈永忠求援无望,被迫带着麾下清军自宝庆北遁,六月初二日退至省会长沙,仍然立脚不住,在湘潭接到清廷“不可浪战,移师保守”的密旨,就在八月初六日放弃长沙,一直逃到岳州。清朝在湖南设置的许多道、府、州、县官也随军狼狈北窜。
其中有分巡上湖南道张兆罴、分巡下湖南道郭万象、宝庆知府冯桓、永州知府李策鼎、衡州府署印同知赵廷标、长沙知府张弘猷、郴州知州杨士英、道州知州张学仁、茶陵知州萧汉英、署武冈州事赵继登,以及新化、城步、新宁、零陵、祁阳、东安、宁远、永明、江华、衡阳、衡山、常宁、安仁、宜章、桂阳、攸县、长沙、善化、宁乡、益阳、湘乡、桃源、邵阳、浏阳、酃县知县和署印官共三十五名。
这样,除岳州、常德尚在清军控制下以外,只剩下徐勇镇孤零零地据守辰州(府治在沅陵)负隅顽抗。后来,清兵科都给事中魏裔介劾奏“续顺公沈永忠身为大帅,手握重兵,当孙逆攻围辰、永诸郡,一筹莫展,望风宵通。乞亟赐罢斥,免误封疆”。由此可见,原大西军联明抗清后,初试锋芒就旗开得胜,收复了湖南大部分州县。
二、桂林大捷
李定国挥军入湘,收复大批州县的时候,清湖南文武官员已在续顺公沈永忠率领下逃往岳州。清定南王孔有德部与湖广清军相距甚远,后方已形成严重的威胁。然而,孔有德自视甚高,除了在五月二十七日派部将孙龙、李养性防守全州以外,并没有把分镇南宁、柳州、梧州等地的驻军抽回,继续分兵把口,一心做他的广西王。
六月间,李定国率领精锐兵马由武冈、新宁直攻全州,二十八日歼灭全州清军,守将孙龙、李养性被击毙。孔有德闻报大惊,第二天亲自带领桂林留守军队前往兴安县严关,企图扼险拒守,被定国军击败,“浮尸蔽江下;当日傍晚狼狈奔回桂林,下令紧闭城门。
六月三十日午后,明军进抵桂林城郊。孔有德见定国军威甚壮,知道仅凭身边有限兵力难以守住桂林,于七月初二日飞檄镇守南宁的提督线国安、镇守梧州一带的左翼总兵马雄、镇守柳州一带的右翼总兵全节放弃地方,领兵回援省会。
同一天,李定国大军即将桂林包围得水泄不通。明朝降将王允成当时正在孔有德藩下,他过去同马进忠关系良好,人称“王、马”。马进忠随李定国参加桂林战役,在城下喊话要王允成反正。王允成不敢答应,报告了孔有德。
有德自知城中兵力单薄,必破无疑,考虑再三,对王允成说:“汝姑出应之,观彼何所云以报我。”王允成即登上城头,同马进忠接洽归顺事宜。据王允成后来说,孔有德实际上有投降的企图,因受部将挟制错过了时机。
初四日中午,明军攻破武胜门,一拥而进,清军抵敌不住,孔有德怅然失色,悲叹道:“已矣!”在王府(即明靖江王府)内自杀,死前命随从将其所居后殿以及掠得的珍宝付之一炬。其妻白氏自缢前把儿子孔庭训托付给侍卫白云龙,嘱咐道:“苟得免,度为沙弥。勿效乃父作贼一生,下场有今日耳。”
孔庭训被明军查获,几年后由李定国下令处斩;他的妹妹孔四贞乘乱逃出。桂林城里的明朝降臣原庆国公陈邦傅、其子文水伯陈曾禹、清广西巡按王荃可、署布政使张星光都被活捉。接着,明军南下平乐,杀清府江道周令绪,擒平乐知府尹明廷等;收复柳州,俘清右江道金汉蕙。在一段时间里,李定国亲自坐镇桂林,派出军队收复广西各府县,他委任总兵徐天佑为广西巡抚,并且设置了“布、按、有司”各官。
李定国占领桂林以后,清定南王藩下提督线国安、总兵马雄、全节带领府、州、县官先后窜往同广东接境的梧州。其中以右翼总兵全节最为狼狈,他本人于七月十六日逃到梧州,“其兵马尽行哗散”,左营副将何九成在途中受伤而毙;右营副将郑元勋和中军游击蔡斌带领兵马往桂林投诚;后营副将沈邦清被击毙。
八月,李定国乘胜挥军进攻梧州,线国安、马雄、全节不敢迎战,逃入广东乞怜于平南王尚可喜。这月十五日,明军收复梧州,广西全省均告平定。清朝镇守广东的平南、靖南二藩得到孔有德城陷自尽的消息,极为恐慌,急忙命令同广西接境的“州县文武官员如贼果薄城,即便相机护印入肇(庆),以固根本”。
广东德庆州属开建县(在今封开县东北)守副将谢继元当即率领部下弃城逃到肇庆。这说明广东清朝当局已成惊弓之鸟,有意放弃肇庆以西的州县。
三、衡阳大捷
如果说前面基本上都是和降清的汉兵交手的话,接下来就是正宗八旗兵。
李定国等部明军连续攻克湖南大批州县的消息传到北京,顺治皇帝大为震惊。七月十八日他派敬谨亲王尼堪为定远大将军,统八旗精兵南下,二十日离开北京,原定计划是经湖南进入贵州,同吴三桂、李国翰所统四川清军合攻贵阳。
孔有德兵败身死的噩耗传来,清廷于八月初五日急令尼堪改变进军方向,先占湖南宝庆府(府治在今湖南邵阳市,然后进军广西。
清定南、平南、靖南三藩中孔有德兵力最强,桂林失守后,定藩兵马逃入广东,顺治帝惟恐广东有失,特发专敕告诫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切毋愤恨,轻赴广西;倘贼犯广东,尔等宜图万全为上计”,等候定远大将军尼堪军至广西后,两潘兵力听从尼堪指挥。
十月十九日,尼堪军至湘潭县;明将马进忠引部众退往宝庆。二十一日,尼堪自湘潭起程,次日进至距离衡州府(今衡阳市)三十余里处。李定国派出部将领兵一千八百名佯抵一阵,随即后撤。尼堪骄心自用,以为明军不堪一击,即于二十二日夜“兼程前进”,次日天色未明到达衡州府,与李定国大军相遇。
定国见尼堪轻进寡谋,决定以计取胜,事先埋伏重兵,命令前线将土对阵时稍一接触即装出兵力不敌的样子,主动后撤。尼堪“乘胜”追击二十余里,陷入埋伏。
定国一声令下,全军出击,杀声震天,势如潮涌;清军仓皇失措,迅速被明军击败,主帅尼堪也在混战中当场毙命。同时被明军击杀的还有一等伯程尼和尼堪随身护卫多人。定国军士割取尼堪首级献功,“东珠璀璨嵌兜鍪,千金竟购大王头”,全军欢声雷动。
清军不敢再战,在多罗贝勒屯齐(或译作吞齐)的率领下垂头丧气退往长沙。李定国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指挥攻城、野战都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他用兵机动灵活,英勇果断,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华。
时人张怡根据李定国委任的桂林知县李楚章的话说,“公用兵如神,有小诸葛之称。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所至人争归之。军中室家老弱各为一营,皆有职事,凡士伍破衣敝絮,皆送入后营,纫织为衬甲、快鞋之用,无弃遗者”。
陈聂恒也记载,“定国智勇冠其曹,且严纪律,民皆安之。或传定国兵当以夜至,比晓则已过尽矣。故所至有功。清军统帅定南王孔有德、敬谨亲王尼堪的相继败亡,对于明清双方都是震动朝野的大事。就其影响而言,桂林、衡阳大捷远远超过了战役本身。
三、两次大捷的意义
攻克桂林之后,李定国趁势收复广西全省,清朝官员“号天大恸;自国家开创以来,未有如今日之挫辱者也”。
尼堪贵为亲王,统率满洲八旗精锐出征,竟然兵败身死,更是出乎清廷意料,连顺治皇帝也悲叹:“我朝用兵,从无此失。”跟随尼堪出征的贝勒吞齐(即屯齐)、巴思汉,贝子扎喀纳、穆尔佑,固山额真韩岱、伊尔德、阿喇善等高级将领后来都受到革爵、革职等严厉处分。
自从明朝末年以来,文官武将一提到清军无不谈虎色变,依附清廷的汉族官僚毎遇军情紧急,往往请求朝廷派遣“真正满洲”参战,如顺治六年湖广辰常总兵徐勇在题本中说:“总之,逆贼畏满兵,而不怯南兵,南兵如云,何如满旗一旅也。”
满洲贵族也自视为天之骄子,所向无敌。李定国挥军转战千里,连杀清朝二王,特别是击毙了贵为亲王的满洲劲旅主帅尼堪,打破了清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其心理上的作用不可低估。
就清方而言,兵力上的损失可能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神情沮丧。清广西巡抚王一品因患病回京,幸免于桂林之厄。顺治十一年他已痊愈,吏部仍推荐他复任广西巡抚,王一品如临深渊,规避不前,行贿托人题免,发觉之后被清廷处以绞刑。
谈迁也记载,顺治十年有三个人赴吏部谒选,探筹(即抽签决定补用何地何官缺)得广西,“悸惧却不能手”。
另一方面,忠于明室的官绅百姓却为之精神振奋,重新燃烧起复兴的希望。人们常常引用黄宗羲的一段话:“逮夫李定国桂林、衡州之捷,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以来,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功垂成而物败之,可望之肉其足食乎!屈原所以呵笔而问天也!"
他写这段话是在事过境迁之后发出的无限感慨,但我们不难想象他和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人在听到桂林、衡州大捷时那种欣喜欲狂、奔走相告的情景。
当时在长江下游从事秘密复明事业的顾炎武闻讯之后赋诗云:“廿载吴桥贼(崇被四年孔有德等在吴桥县叛变,故称吴桥贼),于今伏斧砧。国威方一震,兵势已遥临。张楚三军令,尊周四海心。书生筹往略,不觉泪痕深。”又云:“传闻西极马,新已下湘东。……不有真王礼,谁收一战功。”
顾炎武不仅为原大西军联明抗清取得辉煌胜利感动得泣下满襟,还明确地批判了永历朝廷部分官员反对封孙可望为秦王。张怡则对孙、李矛盾激化,导致大局逆转,深表惋惜,写道:“使无此内衅,大功成矣。”
五、满洲八旗兵实力的下降
在历史上,每一个新兴王朝在军事上都有一个由盛转衰的过程,清朝也不例外。只是被清廷统治者视为争夺天下和巩固天下的嫡系军队的由盛转衰过程来得特别迅速。
1644年到1647年(顺治元年至四年)满洲八旗兵所向无敌的场面,就像昙花一现似地再也没有出现过。由于清朝最后统一了全国,它的统治集团从来忌讳谈自身的弱点,后来的史家也很少注意到这一重要转变,没有看出入关初期,清廷的不可一世和后来的外厉内荏,因此,也没有认真探讨清廷在初期以满洲八旗兵为主逐渐转化为以汉制汉的政策变化。
满洲八旗兵实力下降,难以继续担任征服全国的主力是出于以下因素:
第一,满洲八旗兵来源于满族成年男子,而满族在当时是一个人口相当少的民族。入关初期清军总兵力十万,其中已包括了汉军和蒙古兵,真正可以披甲出征的满族军士不过几万人。进入中原以后屡经战阵,战死和病死的人数很可能超过人口自然繁殖数;进入汉人居住区后,享受着程度不等的胜利者的优待,逐渐滋长起追求生活安逸的风气,远不像入关前后那样淳朴、勇于用命。概括一句话就是兵员少了,士气低了。
第二,清朝入关初期咤叱风云的领兵大将由于染上天花,迷恋女色和内部倾轧,凋谢殆尽。
如:豫亲王多铎病死于顺治六年,摄政睿亲王多尔衮病死于顺治七年,肃亲王豪格在顺治五年死于狱中,英亲王阿济格于顺治八年被赐死,巽亲王满达海顺治九年二月病死,衍禧郡王罗洛浑顺治三年病死于军中,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病死于顺治九年三月,饶余郡王阿巴泰顺治三年病死,其子端重亲王博洛顺治九年三月病死,多罗谦郡王瓦克达顺治九年八月病死,敬谨亲王尼堪于同年十一月阵亡于衡阳。仅存的郑亲王济尔哈朗自顺治五年最后次统兵出征湖广以后,到八年就因年高处于半退休状态,至十二年病死。
看一下上面列举的名字,清楚地表明到顺治九年,清朝赖以开国的久经战阵、功勋卓著的大将都已不复存在。这些亲、郡王死时的年龄一般都比较年轻,济尔哈朗算是最长寿的,也只活到五十七岁。
他们的子弟即便承袭爵位,却少不更事,缺乏战斗经验,无法替代父辈驰骋疆场的角色。亲、郡王以下的贵族、将领虽然还留下了一批,但他们也无复当年英锐气概。
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诗人方文顺治十五年在北游京师时写了《都下竹枝词》,其中二首是:“自昔旃裘与酪浆,而今啜茗又焚香。雄心尽向蛾眉老,争肯捐躯入战场。”“东戍榆关西渡河,今人不及古人多,风吹草底牛羊见,更有谁能敕勒歌。”
说明到1658年满洲将领已经普遍沉浸于温柔乡中,雄心的逐渐消磨自然还要早一些。这种严酷的事实,清廷统治集团内非常清楚,尽管他们讳莫如深,闭口不言,但从对南明各派抗清势力的战略部署和战术安排上都明显地看出他们越来越多地采取以汉制汉的方针。
战略上表现在更多地依赖汉族拥清派进行招抚;战术上不到关键时间不动用满洲兵,即使在关键战役中也大抵是让绿营兵和汉军打前阵,满洲兵将处于二线,这样既可减少伤亡,又可起到监视汉军和在最后关头夺取胜利首功的作用。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跪坐和跪膝区别?
跪坐和跪膝的区别在于解释不同、姿势不同、场合不同、作用不同:
1、解释不同跪坐:也可以叫正坐,是华夏古人的传统坐姿,正确的跪坐姿势优雅,体现出中华文明端庄和谦恭的仪态。跪膝:两膝着地,腰和股都伸直。
2、姿势不同跪坐:两膝着地,小腿贴地,上身挺直,臀部坐在小腿及脚跟上。跪膝:身体呈L型跪在垫子上,小腿紧贴垫子,腰背挺直。
3、场合不同跪坐:在很多严肃场合,比如待客、会见长者等都会采用跪坐的姿势以示重视。跪膝:一是古时臣下对帝皇行的礼;二是祭拜祖宗时的跪礼;现在是锻炼时用到的一种养生术。
4、作用不同跪坐:跪坐能减少驼背、弯背的发生。长期跪坐,会习惯性使上身保持中正,可以使人体的脊柱保持正常的生理弯曲,能间接地保持肌肉两侧的竖直肌强度。跪膝:跪膝能滋润肾脏,跪膝是大补虚、引血下滑的绝佳方式。跪膝医治“老花眼”“近视”,“跪膝法”加推拿或艾炙后溪穴,治疗老花眼,近视。跪膝法还能减肥瘦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