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群英7兵种,三国群英传7的五虎将选什么兵种比较厉害?
三国7三阶骑兵基本无敌,五虎将只有云和关好用些,后期武器好基本不用兵,一个人带神器秒一群 7阶就可以学水镜,前提你的武将智力达到95,要不就是要到很后面了,其他的 N B技能只有到13 14阶才能学,直接学了水镜去碰洞府里的仙人,像于吉,普净等,大魔界,大圣天等他们都有,还有就是30级去碰石碑,也有可能学到,封武将计在老虎类野怪上。。。。
如何评价RPG?
20世纪同类武器装备中生产量最大、生产时间最长的多用途单兵火箭筒:从它列装苏军伊始至今,估计生产了900-1000万具、数亿枚火箭弹;有100多个国家军队和武装组织装备过它;时至今日,它依然在中国继续生产用于出口、依旧是俄罗斯现役装备;
RPG-7前后还发展过几个系列的单兵反装甲武器,但是它们都没有达到RPG-7的层次:它在亚/非/拉/欧/南北美洲都饱受用户欢迎,并且参与整个冷战以及冷战后时代的所有国家间大规模武装冲突;
RPG-7采用无后坐力炮式发射方式、使用火箭助推榴弹:发射器结构简单,便于大规模生产;发射器结构就是一个带有喇叭口尾管的轻型滑膛炮管,上面安装击发机构和瞄准装置。如此简单的结构,不仅便于生产和维修,还有利于进行现代化升级;
目前,将其发扬光大的就是中国:1963年,作为中苏关系破裂前最后一批前往苏联炮兵军事工程学院留学并毕业的学员,当时28岁的炮兵大尉曹刚川利用学习的便利条件,搜集了一批包括AT-3反坦克导弹在内的苏军最先进武器装备技术资料。并在毕业时将这些资料全部携带回国,其中就包括1961年服役的RPG-7反坦克火箭筒图纸。国内科研部门很快根据这些宝贵资料组织仿制工作,并装备中国军队——这位炮兵大尉日后成为中国第九任国防部长;
进入21世纪,尽管中国军队已经停止装备这款火箭筒,可是,生产厂家推陈出新:研制出先进的破片杀伤弹和云爆弹,还有一种炸美国鬼子的跳炸钢珠弹。这种弹药在碰撞地面后会在一个额外的发动机作用下跳到半空中爆炸,爆出600多颗钢珠可以对人员等目标造成严重的杀伤。
美军在阿富汗曾经尝过它的厉害:75毫米的弹头击中地面后并没有爆炸,而是向上弹起,在大约2米的高度突然引爆,900余枚钢珠和大量弹体碎片向四周射去,将半径15米内的一切物体/人体打烂!
尽管69式火箭筒被更加先进的单兵武器和网络火力取代,但是,在全球范围内,它还是一款适用的廉价支援火力武器。
士兵突击里702团改革为什么非要撤掉团中最好的七连?
《士兵突击》中的钢七连,可以说的上是702团的一张门面,702团最优秀的连队,也是历史上最光荣的部队,可就是这么一支优秀的连队,却在702团的改革中首先遭到裁撤,一支如此光荣优秀的连队为何会受到如此待遇?
虽然钢七连是702团的王牌部队,但当时702团的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化作战的发展,在钢七连接受改编和裁撤之前,围绕着702团的一些变化已经开始展开,看看基层部队一些细节变化就知道了。
个人军事素养优秀的马班长被下放到草原五班,随后退伍;史今提前一年复员,这些都充分的说明702团正在向一支信息化部队发展,依靠传统的单兵素质来提升战斗力,已经越来越成为过去式,单兵如此,尖子兵扎堆的钢七连更会成为接下来的重点改革目标。
在改革之前的山地对抗演习中,作为702团头号主力的钢七连,跟对手交火竟然打出九比一的伤亡比,第一王牌都是如此结果,其他连队的战斗情况又可想而知,更让702团恼火的是,直到演习结束702团也没有搞清敌方的中心点究竟在哪儿,直到老a一号领导铁路的出现,团长才知道原来老a的指挥所根本没有真正的踏入到战场,只凭借着信息化指挥就稳稳操控着战场的一切,对抗演习的失败702团不止输在了战斗力,连作战指挥模式都照对手差了整整一个档次,在必须向时代靠拢的前提下,针对702团一场大范围的改革也会即将开始。
至于为什么钢七连成为了首先改革的目标,原因也较为雷同,702团的组成模式比较原始,甚至带有明朝时期家丁制的模式,全团精锐集中在少数部队,使得钢七连逐渐成为了全团的门面,虽然地位突出也成为了其他连队争相学习的目标,可打起仗来怎么办?钢七连一个连冲上去,然后其他的连队看热闹?平日里把尖子兵聚在一起拿出去亮亮相争一个面子还可以,但在真正的战场上,这样的军队组成模式是存在很大问题的,所以拆散钢七连将钢七连的优秀兵员分布到其他连队,同其将包含钢七连在内的各个连队中不达标的士兵纷纷提前退伍,压缩兵员的同时,提高全团各基层部队的战斗力,这才符合现代化作战模式。
所以作为702团最大的门面工程,当上级针对702团要进行重大改革时,钢七连是必须要进行手术的部分,只有对它的移动才能推动全团的改革,当然其他连队也要进行修整,剔除掉原有臃肿的兵员,但这只能进一步甩掉包袱,为了更深层次的提高战斗力,补充素质能力出色的基层士兵是最好最快捷的方法,所以曾经作为王牌部队的钢七连,在这一过程中,自然要承担输血任务。
三国群英传7与三国群英传6有什么不同?
三国群英传7和三国群英传6相比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下面几点:
7代兵种多了,武将多了,大地图上的元素多了,增加了项羽刘邦的剧本(需要通关一次才出现)
7代选武将出战的那个界面有那个冲阵对决
7代在内政时候可以锻造武器
7代在千人战场面如果用名将放武将技会出现武将特写
7代增加了情意技,比如吕布和貂蝉一起放的技,五虎将的,刘关张的……
你知道的文人或名人有什么特殊癖好?
“恋足癖 ” 十分常见,据说每7个人当中就有一个,只不过大家不怎么注意就是了。
什么是恋足癖?
对同性/异性的脚或者鞋袜有特殊迷恋,不仅迷恋,这种强烈的兴趣往往超过对身体其他部分的兴趣。
这是一种偏好,有人喜欢长发,有人喜欢细腰,也有人喜欢美足。一双纤细、小巧、白白嫩嫩的脚,让恋足癖痴迷癫狂,就像很多人为麻将和小酒癫狂一样。
人类有各种怪癖,不足为奇,但只有中国人,将恋足这种爱好发扬光大,真是奇迹。
男怕选错行:南唐后主李煜由恋足到丧国汉元帝宠爱赵飞燕、赵合德姐妹,最喜欢抚摸赵合德的纤纤玉足,所以是昏君。
到了南唐后主李煜,更是将恋足的传统发扬光大:他让宠妃窅娘(音咬)用丝帛裹脚,这样显得更加纤瘦,犹如弯月;然后又打造了金盘,让她翩翩起舞。如此,舞者纤巧婀娜,飘飘欲仙,李煜谓之“步步生莲”。
这一创意的确冠绝千古,因为后人再也无法超越,只能仿效。李后主太能玩,也太会玩,最后丧家败国,下场凄惨。
到了盛唐,大诗人李白其实也有恋足癖的嫌疑,他曾写过一首诗,《越女词》:
“长干吴儿女,眉目艳星月,履上足如霜,不着鸦头袜。”
就是说:吴地的女子,眉目比星星和月亮还美丽,一双雪白的脚不穿袜子,真漂亮呀。
看,这事儿有人觉得难以启齿、甚至祸国殃民,也有人理直气壮,振振有词。
两宋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巅峰,程朱理学却物极必反走上极端汉唐盛世之后,到两宋,中国文化走到巅峰,儒家文化却陷入僵局。
当统治阶级发现,儒家文化是个十分好用的工具,于是大力扭曲。
过了这么多年,儒家文化也就那么点东西,孔子的学说再伟大,也闹不出什么新花样。
但程颐程颢这两个老夫子,却别出心裁:在道德层面做文章。
玩不转政治,斗不过君王,但是可以欺负小女子,还可以愚弄不识字的老百姓。
于是,各种泯灭人性的规矩手段顶着圣贤的大帽子横空出世,比如“贞节牌坊”,比如裹小脚。
朱熹更是顶峰中的顶峰,极端中的极端,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的大口号。
著名精神病学者梅林杰尔写了一本书:《人类心灵》。他这样认为:
“世界各国的神话和民俗里有大量的材料表明,脚与性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某些地方的某些时期,人们甚至觉得裸露脚比裸露生殖器更可耻。在世界很多地方,人们认为一个女人在大庭广众之中裸露出自己的脚是丢脸的,即使穿着鞋子也是如此。妇女把脚和腿包裹、装饰起来,从而使它们更加引人注目,具有多种特殊的心理学价值,其中有意识到的,也有潜意识的。它们表现出相当的性特色,因而被看成是极有价值的器官。”
说白了,两宋极端的道德规范,迫使大众的审美和需求转入地下。因为压抑,所以反弹,在诸多贞节牌坊和小脚的背后,除了女子的血泪,还有男性的畸形宣泄。
无论公开还是隐秘,恋足癖传统都长盛不衰两宋将裹小脚的变 态 偏 好,说得冠冕堂皇,且名正言顺。到了明清,民间社会出现大面积裹脚现象。甚至有些地方还出现女子不裹脚都嫁不出去的事情。三寸金莲,从特殊爱好,变成全民风气。
西洋人见到之后,啧啧称奇,然后将女人的小脚与男人的长辫视为华夏文明愚昧、落后的象征。
然而,不裹脚了,恋足癖就绝迹了吗?
非也。
武侠小说大家金庸说阿紫很美,单是一双脚就令人无限遐想:“一双雪白晶莹的小脚,当真是如玉之润,如缎之柔”,“十个脚趾的趾甲都作淡红色,像十片小小花瓣”。写得这般真切,真是令人怦然心动。只有古人才喜欢女子的纤纤玉足吗?现代人也喜欢啊。
不仅中国人喜欢,歪果仁也爱得紧。
大家还记得《安徒生童话》里面灰姑娘的故事吗?王子跟灰姑娘跳了一个晚上的舞,却心心念念收着她的水晶鞋。这个鞋子不但晶莹剔透,关键是尺寸特别小,一般姑娘都穿不上。王子喜欢灰姑娘吗?只怕喜欢灰姑娘——的小脚吧?
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幼小的婴儿人见人爱,很多人把自己的脸凑到婴儿的小脚丫上,因为实在是太可爱了,根本忍不住啊。
最后总结一下:
恋足癖其实很多,国学大家像章太炎、黄侃还有辜鸿铭,都有此特殊的爱好。外国人也不遑多让,因为他们发明了高跟鞋。但,过犹不及,到了三寸金莲这种程度,不但损伤肢 体,还扭 曲 灵 魂。
你说呢?